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规模递增递减实例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例如,有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电脑管理、流水作业等,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采用,也就是说,这些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和技术通常是不可分割的。在汽车制造等行业,流水线作业的成本优势就十分明显,据统计,一家汽车厂商如果年产量超过30万辆,成本就能比小规模生产大大降低。 例如,在大规模生产中,工人可进行更加有效的分工协作,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每个人从头到尾完成每一道工序。这就是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这一点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在《国富论》中,他以大头针行业为例,一个未受到专业训练的人,一天只能勉强做一个大头针,但如果将生产分为18个工序,每人只承担一个工序,人均日产量达到4800个大头针,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是十分显著的。 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特征是当生产要素按相同增加的 比例,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的变化比例。 例如,厂商活动的大规模化会给它带来筹措资比例同时增加时,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的变化比例。造成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生产要素可得性的限制。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由于地理位置、原材料供应、劳动力市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会使厂商在生产中需要的要素投入不能得到满足。其二是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商在管理上效率会下降,如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信息传递等,容易错过有利的决策时机,使生产效率下降。带来规模经济的各种因素都是有一定极限的,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享受规模经济的优势就不太可能,此时,规模不经济的因素开始占上风。例如,生产要素的专业化分工就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无限地加以细分,分工太细会带来副作用;一旦工人的工作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运动,

《管理经济学(一)》-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企业不同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2、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4、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某一商品的价格趋势 5、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7、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8、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战略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10、需求法则与需求预测 11、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1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3、机会成本与决策 1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15、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17、总利润、平均利润与边际利润 18、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20、盈亏平衡点与企业决策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题——第7题可以加副标题。比如,第7题,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一、规模报酬的含义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报酬递增。有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电脑管理、流水作业等,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采用,也就是说,这些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和技术通常是不可分割的。在汽车制造等行业,流水线作业的成本优势就十分明显,据统计,一家汽车厂商如果年产量超过30万辆,成本就能比小规模生产大大降低。制造型产业一般都是规模收益递增型企业,随着对相同产品投入的增加,制造数量相应增加,固定成本不变,相应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单个产品收益增加。 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论证

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

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 任保平魏婕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 摘要: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是经济增长研究的基本前提假设,前提假定不同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各种经济增长理论前提假设的梳理分析,在中国经济增长两部门经济结构假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经济部门的规模报酬不变和现代经济部门的规模报酬递增。依据中国现实建立了两部门经济结构的模型,并依据中国的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经过研究认为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中,传统部门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而现代经济部门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正是由于现代经济部门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了30多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要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加快现代经济部门改造传统经济部门的步伐。 关键词: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 一、引言及其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增长持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如何解释“中国奇迹”的成因以及如何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成为国内外经济增长研究的焦点问题。如果想要有效解释“中国奇迹”,首先必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进行分析,也就是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是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如果是规模报酬不变,按照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那么中国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是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的形成机制和源泉是什么?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增长性质,也就是分析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是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形成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以及制定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批评 西方经济学的内生增长模型产生之前,所有的经济增长模型基本上都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假定下来进行的。由拉姆塞(Ramsey,1928)所提出,经卡斯

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

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 一、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规模经济是说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对产量或收益的影响。当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小于产量或收益增加的比率时,就是规模收益递增。当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大于产量或收益增加的比率时,就是规模收益递减。当这两种比率相等时则是规模收益不变。 企业生产规模变动对产量或收益的影响可以用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来解释。内在经济就是一个企业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引起的效率提高或成本下降。这种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3个方面:第一,可以利用更先进的专业化设备,实现更精细的分工,提高管理效率,从而使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特别应该强调的是,许多大型专用设备只有在达到一定产量水平时才能使用,这些设备的使用会使平均成本大幅度下降。或者说,只有达到一定产量水平时,平均成本才能最低。第二,规模大的企业有力量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第三,大批量销售不仅在市场上具有垄断力量,足以同对手抗衡,而且降低了销售成本。 规模经济包括内在与外部两个方面,内在的规模经济一般指规模报酬递增,而外部的规模经济则是侧重于产业整体规模和产业链的形成,比如硅谷这样的高科技区域,研发、生产、销售这样的上下游体系分明,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更多的属于信息与交易成本

的降低,而与生产函数等技术层面无关。 二、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 由所有投入要素按既定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比例增加被定义为实物的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是通过技术函数来表现的,没有考虑价格因素.; 而规模经济是通过成本来表现的,是以价值来衡量的.

短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函数

短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函数 研究对象C=Φ(Q) 要素价格不变情况下,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轨迹 获取方法从生产函数与成本方程推导得出 基本概念FC──固定成本(Fixed Cost) AFC──平均固定成本 VC──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 AVC──平均可变成本 TC──总成本(Total Cost) AC──平均总成本 MC──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关系表达式STC=SVC+SFC LTC(长期总成本)=STC包络线AC=AVC(平均可变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 LMC(长期边际成本)不是SMC的包络线 关系函数短期总成本曲线(TC) ?FC是一常数,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 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VC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且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表示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先以递减的速 率 增加,后以递增的速率增加。 ?TC曲线的形状与VC曲线相同,向右上方倾斜。 与VC曲线之间的距离即是FC。 长期总成本曲线(LTC) ?LTC是STC的包络线,两者形状相同; ?LTC与STC相切但不相交。 ?LTC形状由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决定;STC形 状由可变要素边际收益率先递增后递减决定。 C O FC VC TC F C 总成本 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 Q C q 1 STC 1 Q STC 2 STC 3 LTC q 2 q 3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 固定不变的FC 随产量的增加,其与产量的比值越来越小,即为AFC 。 ? AC 、AVC 随产量的增加而趋向接近。 ? AC 、AVC 间的垂直距离就是AFC 。 长期平均成本线() ? LAC 与SAC 的联系 LAC 是SAC 的包络线,都呈U 形;当且仅当LAC 处于最低点,唯一对应的SAC 也在最低点与其相切。 ? LAC 与SAC 的区别 LAC 最低点:最佳工厂规模; SAC 最低点:最优产出率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 ? TC (VC )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MC (即导数)。 ? 边际成本的变化引起和决定总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变化。 长期边际成曲线() ?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并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上的任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交点所代表的产量即是LAC 与SAC 相切之点相应的产量。 O C AFC A VC AC 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 Q O C MC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 Q Q C q 1 SAC 1 q SAC 2SAC 3LAC q 2 q 3q 2a Q LAC SAC1 SAC2 SAC3 E H Q1 Q2 Q3 C SMC1 SMC2SMC3 LMC

第07章、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发展

第七章、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发展 一、报酬递增的种类 1.内部经济 内部经济指的是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它指的是全部投入要素增加一倍而产出增加超过一倍。企业内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是存在投入要素的不可分性,就是必须有固定的投资。比如说要进行生产活动必须建设一个工厂而不能只建半个工厂,只打一个地基而不继续投入资本就开始生产是不可能的,必须把整个工厂建起来。在后面的模型里可以确切地看到为什么当存在固定的投资时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 内部经济怎样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的作用呢?要理解这一问题就必须理解一种特殊的外部性叫做金融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一般的外部性指的是某个个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直接影响。比如邻居在放音乐,作用到我们身上是外部性;一家渔户拼命的打鱼,以至于其他的渔民打不到鱼了,这也是外部性。但金融外部性对其他个体产生的影响是通过市场作用的,而不是直接作用。比如上面渔户打鱼的例子,一家渔户打了许多鱼拿到市场上出售使得价格下降,对其他渔民造成了损失,这种影响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部性而是金融外部性,因为它是通过市场产生的影响。内部经济的外部性恰恰是通过市场产生的,所以它是金融外部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外部性呢?大推进理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推进”理论是1942年由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n-Rodan)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 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中首先提出的。它说的是每个企业内部都有规模经济,既然存在规模经济,就必然存在一个最小的规模,低于这个规模就不能把固定的投资收回。因为每个企业都同样的具有巨大的固定成本,如果初始时没有企业进行生产,那么市场的需求就很低,由于需求很低,于是所有企业都达不到最小的有效规模,就都没有办法生产。这里的外部性就是通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亚当斯密在俩百多年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的思想,揭开了报酬递增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序幕。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对规模报酬递增的研究在一段沉寂之后不断深入,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俩个不同的派别。而在当前随着网络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研究报酬递增理论对于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分工;外部性;规模报酬;网络经济 报酬递增理论的研究历史 报酬递增的基本定义是:以一个企业为例,如果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一倍,而产出的增加量超过一倍,即产出的增量超过投入的增量这样的情况称为报酬递增也就是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思想。他以一个企业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的生产过程;提出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生产力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源泉,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俩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即分工能促进经济进步,反过来经济的进步又会促进分工的发展这个过程的累积就是报酬递增。斯密的分工理论揭开了报酬递增的研究先河,但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并不完善,在后来斯蒂格勒指出这是一个俩难困境,“如果市场容量限制了劳动分工则此产业结构必定是垄断的,如果产业结构是竞争的,那么这个定理就是错误的。” 对于这样的俩难困境,马歇尔引入了“外部性”的概念,他把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原因分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从事该行业单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组织、以及利用他们的效率这俩类。前一类称为外部经济,后一类称为内部经济。他假设代表性企业享有所属工业生产总规模所具有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平均份额,得出了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是报酬递增的唯一源泉,工业生产的总量决定了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厂商的规模的结论。企业的内部分工、创新、技术变化都被抽象掉了。他没有指明外部性的来源同时以静态来分析动态的方法也并不合理,但是“外部性”概念的引入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阿林杨格在斯密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迂回生产”和“社会收益递增”的概念。他认为最重要的分工形式是生产的迂回程度的加强和新行业的出现。产业间的分工使得迂回生产链被加长也使得市场规模扩大,而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这形成了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与自我演进的报酬递增机制。这种报酬递增机制有俩种:一是某一厂商的专业化生产而导致的生产费用节约;二是产业间分工形成社会分工的网络性。再加上供求的交互作用使得产业间分工扩大时报酬互补,从而使得整个经济呈现报酬递增。 报酬递增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平新乔课后习题详解(第6讲--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6讲 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1.生产函数为21618Q KL L =-+-,工人工资为8w =,产品价格为1p =。 计算:(1)短期内2K =,最优劳动投入是多少? (2)最大平均产量的劳动投入为多少?此时的最大平均产量是多少? 解:(1)在短期内2K =,则厂商的生产函数为221618Q L L =-+-,则可得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22818L pQ L wL L L π=-=-+-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 480d L L π =-+= 解得2L =,此即为短期内的最优劳动投入量。 (2)由生产函数221618Q L L =-+-,可得平均产量函数为: 18216L Q AP L L L = =-+- 平均产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2d 18 20d Q L L L ??=-+= ??? 解得:3L =(负值舍去)。故最大平均产量的劳动投入为3。 此时的最大平均产量为18 2164L Q AP L L L = =-+-=。 2.确定下列函数是不是齐次函数,如果是,规模报酬情况如何? (1)()33,f x y x xy y =-+ (2)()()1/2 ,23f x y x y xy =++ (3)()()1/6 43,,5f x y w x yw =- 答:若函数(),f x y 满足()(),,k f tx ty t f x y =,则称函数(),f x y 为k 次齐次函数。同时由规模报酬的定义可知,若()(),,f tx ty tf x y =,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f tx ty tf x y >,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f tx ty tf x y <,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1)不是齐次函数。因为()()33233,,f tx ty t x t xy t y tf x y =-+≠。

短期生产函数与成本曲线图

短期生产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相对于不 可变要素投入量而言明显不足,所以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所生产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增加一个工人生产的产出大于以前工人生产的产出,由于新增劳动力是企业增加产出的成本,所以1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工人人数减少了,即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因此在该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边际成本递减。由于总产量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产量,所以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同理,总成本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成本,所以总成本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持续增加,由于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要素和不可变要素之间都有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当超过这个临界点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也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总产量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反过来说,1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人数增加了,由于劳动是企业的成本支出,所以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增加了。因此,边际产量曲线下降,同时,边际成本递减。 从图中可看出边际量和平均量的关系: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平均量往上升;反之,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平均量下降。 另一种方法,用数学方法证明: ()()Q L Q w Q Q L w Q TVC AVC 1?=?== 即 L AP w AVC 1? = 上式反映了平均产量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首先,AP L 与AVC 成反比。当AP L 递减时,AVC 递增;当AP L 递增时,AVC 递减;当AP L 达到最大值时,AVC 最小。因此AP L 曲线的顶点对应AVC 曲线的最低点。 第二,由于产量曲线中MP L 曲线与AP L 曲线在AP L 曲线的顶点相交,所以MC 曲线在AVC 曲线的最低点与其相交。 短期生产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Q O

成本函数

第二节成本函数 一、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 成本函数反映产品的成本C与产量Q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示,就是:C=f(Q) 1、决定产品成本函数的因素。产品的生产函数;投入要素的价格。 生产函数表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这种技术关系与投入要素的价格相结合,就决定产品的成本函数。 2、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变动关系(三种情况) (1) 如果在整个时期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变,且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收益不变(即产量的变化与投入量的变化成正比关系),那么,它的成本函数,即总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也是线性关系。如图(A)、(B)。 (2) 如果投入要素价格不变,而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收益递增(即产量的增加速度随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增),那么,它的成本函数是:总成本的增加速度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如图(C)、(D)。

(3) 如果要素价格不变,而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收益递减(即产量的增长速度随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那么,它的成本函数是:总成本的增加速度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增。如图(E)、(F)。 由上可见,成本函数导源于它的生产函数,只要知道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以及投入要素的价格,就可以推导出它的成本函数。 二、总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1、总成本(TC):指企业为生产一定量产品所消耗(或支付)的全部成本(费用)。从短期看,总成本包括: (1) 总固定成本(TFC):即使产量为零也必须支付的费用总额。 (2) 总变动成本(TVC):总成本中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费用总额。 即:TC=TFC+TVC。当然,从长期看,不存在任何固定成本,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

例如,对一家已经建成的钢铁厂来说,无论产量如何变化,厂房和设备总是固定不变的,可变的只是劳力和原材料的数量。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就叫做短期成本函数。其几何表现(或图形)就是短期成本曲线。显然,在短期成本中,因为有一部分投入要素固定不变,所以,它除了包括变动成本之外,还包括固定成本。 短期成本函数通常用来反映现有企业中产量与成本的关系,所以,它主要用于日常的经营决策。短期成本曲线的变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1、TFC曲线:由于固定成本在短期内不随产量的增减而变动,所以总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平行于X轴(横轴)的直线。即TFC曲线与横轴平行,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 2、TC曲线:其斜率的变动趋势是由大→小→大,其中变化过程中有一拐点出现(对应于Q1之上)。 TC曲线的形状决定于TVC的变动。由于总成本(TC)减去总固定成本(TFC)等于总变动成本(TVC),所以TC曲线只不过是TVC曲线上移一个常数(即TFC)的产物。 3、TVC曲线:其变化与TC曲线类同,也是由大→小→大,也有一拐点出现。

移动公司的成本结构和弹性分析

移动公司的成本结构和弹 性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移动公司的成本结构和弹性分析 魏军锋中富证券公司 平新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2年12月30日 摘要:本文以移动公司的成本结构为中心,构造了多产出成本结构模型。根据S移动公司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各个分公司的成本数据来估计模型。在此框架下,首先,我们分析移动公司的成本函数特点以及各个投入要素(劳动,资产和物料)的替代弹性、价格弹性和产出成本弹性。然后,我们简要分析了S移动公司的收入和盈利空间并且预测了其趋势。

移动公司的成本结构和弹性分析 魏军锋中富证券公司平新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以移动公司的成本结构为中心,构造 了多产出成本结构模型。根据S移动公司2000 年1月至2001年8月各个分公司的成本数据来 估计模型。在此框架下,首先,我们分析移动公 司的成本函数特点以及各个投入要素(劳动,资 产和物料)的替代弹性、价格弹性和产出成本弹 性。然后,我们简要分析了S移动公司的收入和 盈利空间并且预测了其趋势。 一、引言 中国移动通信业从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以来,发展非常迅速。1995年,GSM数字电话网正式开通;1997年中国移动用户突破1000万户;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客户突破2000万;2000年底,中国移动的交换容量超过1亿户;到了2001年7月,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已经跃居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在市场迅速变化的同时,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了。从一开始中国电信独家经营,继而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打破中国电信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通信市场一分为二;1997年,广东和浙江移动

(整理)成本函数估计与最有预测方法介绍

成本函数估计与最有预测方法介绍 一、成本函数估计 1.含义 总成本函数描述企业总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2.方法与步骤 估计成本函数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实际收集到的一组有关产量和成本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这种方法较为客观,通过它得到的信息比较完全和精确。 为了完成回归分析,我们必须首先构造一个成本函数并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然后再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用回归分析方法求出函数的具体参数值;最后,我们还需要检验回归结果对数据的拟合程度,以及回归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因为一个没有显著函数关系或回归分析前提条件不成立的回归分析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1)成本函数形式的确定 由于成本函数的曲线特征,总可变成本函数和可变成本函数通常采用多项式,即: 33221Q Q Q TVC βββα+++= (2)数据的收集 当模型的具体形式已经确定下来之后,我们需要针对模型中的变量收集样本数据。数据类型包括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 (3)建立回归方程及参数估计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①总体回归模型 如果两个变量在总体上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ε++=bx a Y —随机误差 公式中a,b 是总体回归模型的参数,ε是X 变量以外其它所有影响因素对Y 值的总合影响,故称随机干扰项。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因素的单独影响都比较零散、微弱,就可以不把它们单独列为自变量,而合并为一个随机因素。在一个模式中是否存在随机误差,体现了确定型依存关系和统计型依存关系的区别。随机误差体现了在X 取既定值时Y 的变异。 ②假定前提 a. ε是随机变量 对应于某个X 既定值,ε的符号和绝对值的大小是随机的,它既独立于X 的取值,也独立于前一项ε值。 b.ε服从正态分布 影响Y 的其它因素的作用趋于互相抵消,E (ε)=0,Y 的期望值落在总体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