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课件

治疗期间的平均血清乳酸水平Mean二甲双胍组 Mean对照组
0.04 mmol/L
荟萃分析——研究结果长期应用二甲双胍不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
疗效
安全性
心血管获益
糖尿病预防
二甲双胍代表性的临床研究
UKPDS 34:二甲双胍强化降糖对超重、肥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UKPDS 34-1
UKPDS 34——研究设计
全国15个中心参与
中国研究-5
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降低1.8%
)
8.38(0.822)
基线HbA1c平均值(%)(SD)8.50(0.839)
)
8.38(0.847
8.26(0.767
中国研究-6
日本研究-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试验设计终点指标
二甲双胍 临床研究总结
二甲双胍的历史
由于二甲双胍各方面突出优势,它的适应症随着各种研究的不断开展而延伸
疗效
安全性
心血管获益
糖尿病预防
二甲双胍的临床研究涉及药物作用的各个方面
疗效
安全性
心血管获益
糖尿病预防
二甲双胍代表性的临床研究
UKPDS :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对照组
荟萃分析——研究结果
二甲双胍 VS 非二甲双胍 血清乳酸水平自基线的变化值无显著差异
荟萃分析——研究结果长期应用二甲双胍不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
致死或非致死性乳酸酸中毒的 发生率
4.3例/100, 000患者-年
5.4例/100, 000患者-年
血清乳酸水平自基线的变化值△△
0.12 mmol/L
最新二甲双胍的历史及作用机制幻灯片课件

6
-50
0
2
4
6
8 10
0 2 4 6 8 10
随机分组后时间 (年)
随机分组后时间 (年()
UKPDS Group. Lancet 1998; 352: 854-865.
格华止
• 历史 • 作用机理
• 临床证据
• 体重 • 用法与剂量 • 与仿制品的比较
格华止主要研究
UKPDS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Cochrane协作组
• 最具权威性的循证医学数据库 • 最严谨、最公正的评价 • 科学证据的最佳来源
格华止显著降低超重/肥胖 T2DM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率
1 格华止vs磺脲类或胰岛素
相对危险度(95%CI) P值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全因死亡
0.78 [ 0.65, 0.94 ] 0.73 [ 0.55, 0.97 ]
P=0.009 P=0.03
0.4 0.6 0.8
利于格华止
1 25
利于对照治疗
Saenz A,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20:CD002966
格华止®显著降低超重/肥胖 T2DM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率
2格华止® vs传统治疗(主要是饮食控制)
二甲双胍的历史及作用机制
格华止50年
• 历史
• 作用机理 • 临床证据 • 体重 • 用法和剂量 • 与仿制品的比较
2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发生率
国家
格华止治疗前 美国 格华止治疗后 美国 美国
年份
1993-1994 1995-1996 1995-1997
治疗人年数 总病例数 病例数/1000人年
转为2型糖尿病患者数(人数/1000人)
二甲双胍幻灯

1998
多个治疗指南支持 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
和前糖尿病 的基础治疗药物 (IDF, ADA/EASD)
2005–07
1960
证实改善胰岛素作用
1995
进入美国
2002
首次证实具有预防 2型糖尿病发病的潜在作用
(DPP)
IDF: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AD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EASD: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延缓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8. 抑制糖化终末产物(AGE)的生成。 9. 抑制甲基乙二醛(丙酮醛,Methylglyoxal,MG)的生成,MG,为一种反应性a-
二羧基物,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密切关系。二甲双胍可直接抑制MC生成, 还可通过降低血糖而间接降低对组织的损害。
二甲双胍适应症
适应症
适用于 1.肥胖2型糖尿病人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repaglinide)(诺和龙) 那格列奈(Nateglinide ) (唐力)
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相同 作用特点: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 临床应用:II型、老年人 、糖尿病肾病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临床应用】 1)轻II型在饮食治疗基础上加用; 2)采用磺脲类治疗,餐后高血糖控制不理想的II型者。 3)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波动大的I型者
二甲双胍普通制剂存在的问题
生物利用度低:二甲双胍具有突释现象。二甲双胍易溶于水,口服 后药物迅速溶出,超过了机体的吸收能力;
胃肠道不良反应高:由于突释现象,局部药物浓度超过饱和浓度,刺 激胃肠道粘膜。腹泻,便泌,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0%-30 %。
多个治疗指南支持 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
和前糖尿病 的基础治疗药物 (IDF, ADA/EASD)
2005–07
1960
证实改善胰岛素作用
1995
进入美国
2002
首次证实具有预防 2型糖尿病发病的潜在作用
(DPP)
IDF: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AD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EASD: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延缓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8. 抑制糖化终末产物(AGE)的生成。 9. 抑制甲基乙二醛(丙酮醛,Methylglyoxal,MG)的生成,MG,为一种反应性a-
二羧基物,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密切关系。二甲双胍可直接抑制MC生成, 还可通过降低血糖而间接降低对组织的损害。
二甲双胍适应症
适应症
适用于 1.肥胖2型糖尿病人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repaglinide)(诺和龙) 那格列奈(Nateglinide ) (唐力)
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相同 作用特点: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 临床应用:II型、老年人 、糖尿病肾病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临床应用】 1)轻II型在饮食治疗基础上加用; 2)采用磺脲类治疗,餐后高血糖控制不理想的II型者。 3)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波动大的I型者
二甲双胍普通制剂存在的问题
生物利用度低:二甲双胍具有突释现象。二甲双胍易溶于水,口服 后药物迅速溶出,超过了机体的吸收能力;
胃肠道不良反应高:由于突释现象,局部药物浓度超过饱和浓度,刺 激胃肠道粘膜。腹泻,便泌,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0%-30 %。
二甲双胍PPT课件

7
谷伟军,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5; 7(4): 213-217.
让人唏嘘的“凯卡波尔塔小门”
• 公元15世纪 • 东罗马帝国依托拜占庭坚
固的城防,抵抗着土耳其 人的进攻 • 拜占庭眼看胜利在望,却 忘记了城中有一道专供厨 师进出的“凯卡波尔塔小 门”从未设防
这道小门让土耳其人长驱直入,风光无限的东罗马帝国轰然崩溃。
机制互补,相得“胰”彰
——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之证据与策略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GLU/G2L0U1/62/0S1L065/SVL1XVXaVliadliudnutniltFileFbe.2b0.210717
概要
现状: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 得失:胰岛素治疗的“凯卡波尔塔小门” 机制: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机制互补 证据:二甲双胍与胰岛素协同增效及多重获益 策略:T2DM的二甲双胍全程治疗
中国T2DM治疗的患者使用胰岛素高达48.8% 而单纯胰岛素治疗达21.8%
Diabcare-China研究
胰岛素应用比例 48.8%
24.4%
使用率
2009年一项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比较中国T2DM患者在1998年和2006年的人群特点、血糖控 制、并发症及治疗方面的特征
分别在1998年和2006年纳入2246例(平均年龄59.7岁,平均病程8.2年)和2702例(平均年龄
时间
中晚期由于胰岛素 治疗,可能导致
医源性高胰岛素血症
β细胞功能 完全丧失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精病选杂p志p.t2课01件4最; 6新(7): 447-498. 2. Kendall DM, et al. Eur J Intern M1ed1. 2009; 20(Suppl 2G)L:US/322091-63/3SL9X.X3V.李al秀id钧un主ti编l F.e代b.谢20综17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P93.
二甲双胍用药历史PPT课件

升高
NA
显著下降
无作用
Ann Intern Med. 1999;131:281-13503
二甲双胍对体脂分布的作用
体重 (kg) BMI (Kg/m2) 总体脂 (L) 总皮下脂肪 (L) 腹部皮下脂肪 (L)
内脏脂肪 (L)
肌肉质量
均数,治疗时间: 6个月。
与基础状态 与基础状态 相比的改变 相比的下降%
美国
1993-1994
二甲双胍治疗后 美国 美国
1995-1996 1995-1997
治疗人年数 总病例数 病例数/1000人年
41,436
7
1,000,000
47
2,893,900
93
0.169 1
0.047 2 0.032 3
1 Brown. Diabetes Care 1998; 21: 1659-1663
2006
ADA/EASD共识推荐二甲双胍作为T2DM唯一的一线治疗 近期多项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可降低肿瘤风险
3
为什么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不一样?
4
二甲双胍不会造成乳酸酸中毒机制
Stumvoll et al. N. Engl J. Med5. 1995
2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发生率
国家
年份
二甲双胍治疗前
磷酸烯醇丙酮酸 (PEPCK) 葡萄糖-6-磷酸酶 (G6Pase)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1) -脂肪酸合酶(FAS)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
葡萄糖转运体1 (GLUT1) 葡萄糖转运体4 (GLUT4) 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
脂肪酸
甘油三酯
葡萄糖
10
二甲双胍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 和类胰岛素作用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关键靶点AMPK的核心作用)

OCT1基因敲除小鼠肝细胞摄取二甲双胍减少
J. Clin. Invest. 117:1422–1431 (2007).
Metformin-
OCT1敲除或变异小鼠 二甲双胍降糖作用减弱
J. Clin. Invest. 117:1422–1431 (2007).
Metformin+
2、Met如何激活AMPK?
• 作用机制长期受到争议,甚至忽视,根本机制不 明确
• 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二甲双胍在 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被多个权威组织 认可
• 可以预见,二甲双胍已经并继续成为糖尿病的基 础用药,成为糖尿病最广泛的用药
但是我们对它仍然知道的不多、不深…….
Metformin remain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type 2 diabetes
AMPK:二甲双胍作用的关键 机制
Jinwensheng Endocrinol. Dept. Guan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二甲双胍:特殊的历史
• 16世纪法国发现一种丁香花提取物具有降低血糖 的作用(见slide1 )
• 1960年代前后二甲双胍在欧洲开始使用,但到 1995年才开始被美国接受
mTOR 活化水 平
Science 310, 1642 (2005)
二甲双胍激活AMPK 以及降血糖作用依赖LKB1
Science 310, 1642 (2005)
二甲双胍激活LKB1发挥作用
metformin LKB1 AMPK
糖异生 脂肪酸合成
肝糖输出
肝脂肪
TSC肿瘤 抑制物活化
mTOR抑制 Science 310, 1642 (2005)
J. Clin. Invest. 117:1422–1431 (2007).
Metformin-
OCT1敲除或变异小鼠 二甲双胍降糖作用减弱
J. Clin. Invest. 117:1422–1431 (2007).
Metformin+
2、Met如何激活AMPK?
• 作用机制长期受到争议,甚至忽视,根本机制不 明确
• 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二甲双胍在 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被多个权威组织 认可
• 可以预见,二甲双胍已经并继续成为糖尿病的基 础用药,成为糖尿病最广泛的用药
但是我们对它仍然知道的不多、不深…….
Metformin remain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type 2 diabetes
AMPK:二甲双胍作用的关键 机制
Jinwensheng Endocrinol. Dept. Guan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二甲双胍:特殊的历史
• 16世纪法国发现一种丁香花提取物具有降低血糖 的作用(见slide1 )
• 1960年代前后二甲双胍在欧洲开始使用,但到 1995年才开始被美国接受
mTOR 活化水 平
Science 310, 1642 (2005)
二甲双胍激活AMPK 以及降血糖作用依赖LKB1
Science 310, 1642 (2005)
二甲双胍激活LKB1发挥作用
metformin LKB1 AMPK
糖异生 脂肪酸合成
肝糖输出
肝脂肪
TSC肿瘤 抑制物活化
mTOR抑制 Science 310, 1642 (2005)
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4、Metformin appears to ameliorate atherogenic markers,including inflammatory molecules and AGEs.Ameliorating AGEg may be exerted directly on the pathways of AGE synthesis and clearance.
2008年7月第43卷第7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July 2008,Vol.43,No.7 [10]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生殖与避孕.2015年4月第35卷
抑制肝脏糖异生 降低FPG
提高肌肉、脂肪 对葡萄糖
的利用降低PPG
减少小肠内 葡萄糖的吸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甲双胍
改善IS,提高 β细胞
对血糖的应答
减少ATP合成 激活AMPK
减少脂肪合成 减轻IR
升高GLP-1的水平
[1]母义明,纪立农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Chin J Diabetes,August 2014,Vol.22,No.8.
中毒而仍在临床使用; 5、1995年,二甲双胍在美国批准上市; 6、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进一步明确了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
物治疗的基石; 7、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共同发
布新共识,指出二甲双胍是贯穿2型糖尿病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 8、总之,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中的经典用药之一,也是被多国指南推荐
二甲双胍在保护心血管方面的作用机理
包括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中国 SPREAD研究等在内的 研究都表明,二甲双胍可带来心血管获益。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2013美 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指南推荐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其主要作用机理如下; 1、二甲双胍目前已被证实可以降低血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和胰岛素抵抗(IR)(尤其是肝脏和肌肉),减轻体重、改善血脂(主要 以TG、TC和LDL-C为主),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二甲双胍可直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流量。
2008年7月第43卷第7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July 2008,Vol.43,No.7 [10]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生殖与避孕.2015年4月第35卷
抑制肝脏糖异生 降低FPG
提高肌肉、脂肪 对葡萄糖
的利用降低PPG
减少小肠内 葡萄糖的吸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甲双胍
改善IS,提高 β细胞
对血糖的应答
减少ATP合成 激活AMPK
减少脂肪合成 减轻IR
升高GLP-1的水平
[1]母义明,纪立农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Chin J Diabetes,August 2014,Vol.22,No.8.
中毒而仍在临床使用; 5、1995年,二甲双胍在美国批准上市; 6、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进一步明确了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
物治疗的基石; 7、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共同发
布新共识,指出二甲双胍是贯穿2型糖尿病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 8、总之,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中的经典用药之一,也是被多国指南推荐
二甲双胍在保护心血管方面的作用机理
包括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中国 SPREAD研究等在内的 研究都表明,二甲双胍可带来心血管获益。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2013美 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指南推荐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其主要作用机理如下; 1、二甲双胍目前已被证实可以降低血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和胰岛素抵抗(IR)(尤其是肝脏和肌肉),减轻体重、改善血脂(主要 以TG、TC和LDL-C为主),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二甲双胍可直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流量。
2024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II)PPT

“一天一次”用药,提高依从性,降低不良结局事件发生
u “一天一次”用药,全年减少服药730片*
bid3片/天, 10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II)(5mg:1000mg)*1片,qd
恒格列净(5mg)*1片,qd 二甲双胍(500mg)*2片,bid
BE研究4显示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与单组分(工艺、纯度、稳定性)具有生物等效性
文献来源/说明: 1.Weng, Jianpingetal. Diabetes,obesity&metabolismvol. 23,8(2021):1754-1764. 2.Yang,Wenyingetal. Journalofdiabetesvol. 8,6(2016):796-808.3. Häring, Hans-Ulrichetal. Diabetescarevol.37,6(2014):1650-9. 4.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I)生物等效性研究数据及提交CDE注册文件
恒格列净是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SGLT-2i,具有诸多理化优势
性
新
创
引入 L - 脯氨酸基团及 F 原 子 后 带 来 的 优 势 ,
文献来源/说明: 1.缪正兴, 等.L-脯氨酸的生产及其应用[J].发酵科技通讯,2004(02):21-22. 2.邢莉, 等.特殊基团在药物分子结构优化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21,31(07):541-555.
-0.93%(-1.38%~-0.63%)
1
卡格列净
-0.67%(-0.83%~-0.56%)
2
艾托格列净
-0.65%(-0.87%~-0.44%)
3
恩格列净
-0.61%(-0.72%~-0.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制肝脏糖异生 降低FPG
提高肌肉、脂肪 对葡萄糖
的利用降低PPG
减少小肠内 葡萄糖的吸收
二甲双胍
改善IS,提高 β细胞
对血糖的应答
减少ATP合成 激活AMPK
减少脂肪合成 减轻IR
升高GLP-1的水平
[1]母义明,纪立农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Chin J Diabetes,August 2014,Vol.22,No.8.
[1]母义明,纪立农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Chin J Diabetes,August 2014,Vol.22,No.8.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胃肠 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年6月第19卷第6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Jun 2010, Vol.19 No.16.
1、改善脂质代谢。二甲双胍在治疗T2DM的同时,可改善患者脂质代谢,降低 血浆TG、TC及LDL-C,对HDL-C改变不明显。 2、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谱。NAFLD是一种与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 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减轻体重、改善IR仍是NAFLD的 首选治疗。当患者存在明显的肝损害 (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 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情况, 可安全使用ACEI、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 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以及他汀类等药物, 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 乱及动脉硬化。
中毒而仍在临床使用; 5、1995年,二甲双胍在美国批准上市; 6、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进一步明确了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
物治疗的基石; 7、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共同发
布新共识,指出二甲双胍是贯穿2型糖尿病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 8、总之,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中的经典用药之一,也是被多国指南推荐
药动学
本品非缓释制剂主要由小肠吸收,缓释制剂由胃肠吸收。不与血浆蛋白结 合,以原形随尿液经肾脏排出(肾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药物蓄积)。T½约 1.7-4.5h,。
[1]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2版)[M].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2014:950-952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双胍的临床应用进展
[1]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2版)[M].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2014:950-952
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二)
接上表
药效学
本品可降低T2DM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增加肌 肉、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 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及储存, 降低TC、TG水平。
二甲双胍的临床 应用进展
主要内容:
1、二甲双胍的研发史 2、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 3、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进展
二甲双胍的发现及历史
1、中世纪,山羊豆,又称法国紫丁香,富含胍类成分,可减少尿糖; 2、1920-1950年,先后开发出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丁双胍及二甲双胍; 3、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 4、1970s,苯乙双胍在大多数国家退出市场,二甲双胍因其很少发生乳酸酸
[3]蔡晓波,陆伦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解析[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1年11月22日.
二甲双胍在PCOS的应用(一)
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常 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高雄激素征、卵巢多囊样表现等 ,同时可伴有肥 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是T2DM、心脑血管病和子宫内膜 癌发病的高危因素。PCOS患者罹患T2DM几率较正常人群升高5~10倍。
降糖外益处
1、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TC、TG、LDL-C) 2、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谱
3、提高PCOS患者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诱导排卵 4、可能降低T2DM患者肿瘤的发生风险
肥胖:减重 高胰岛素血症:缓解
保护心血管
降糖:T2DM
已明确的药物作用 最基础的药物作用
二甲双胍在降糖方面的作用机理
[1]纪立农.2014年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M].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母义明,纪立农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Chin
J Diabetes,August 2014,Vol.22,No.8.
二甲双胍在改善脂质代谢及改善NAFLD患者的血清酶谱方面的应用
二甲双胍在保护心血管方面的作用机理
包括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中国 SPREAD研究等在内的 研究都表明,二甲双胍可带来心血管获益。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2013美 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指南推荐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其主要作用机理如下; 1、二甲双胍目前已被证实可以降低血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和胰岛素抵抗(IR)(尤其是肝脏和肌肉),减轻体重、改善血脂(主要 以TG、TC和LDL-C为主),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二甲双胍可直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流量。
禁忌症
过敏;DKA;心衰心梗;DM合并严重并发症;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者;酗 酒者、妊娠期;哺乳期。
不良反应
低血糖(少见);体重减轻;乳酸酸中毒;头痛;胃肠道;减少维生素 B12吸收,但贫血少见。
相互作用
与SU、胰岛素合用,协同降糖;可加强抗凝药作用;可加强加压素的升压 作用;与利尿剂、糖皮质激素、CCB、甲状腺制剂等合用可减弱本药效果; 可减少维生素B12的吸收;与酒精合用,酒精可增强本药对乳酸代谢的影 响,易导致乳酸酸中毒。
的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应用十分普遍。
[1]赵欢欢.二甲双胍50年进程[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年10月第35卷第10期.
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一)
适应症
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T2DM,对肥胖者有减重作用,亦可缓 解高胰岛素血症。
用法用量 0.25g-0.5g起始,po qd/bid/tid,日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