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的基石——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的治疗先锋——二甲双胍

本文链接:/Periodical_tnbtd201110011.aspx
二甲双胍的安全性
二甲双胍降糖作用机制较多,包括抑制肝脏的 糖原异生,延缓葡萄糖由胃肠道摄取.提高外周组
因此,二甲双胍不愧誉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先锋。醢
万方数据
2型糖尿病的治疗先锋——二甲双胍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先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 Diabetes World 2011(10)
缓释二甲双胍更经济.更安全、更有效
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二甲双胍主要剂型有普 通剂型和缓释剂型。普通剂型的二甲双胍极易溶于 水,口服后药物迅速溶出,导致消化道内局部药物 浓度超过饱和浓度,刺激胃肠道黏膜,从而腹泻、 恶心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高。此外,普通 剂型需要一天服药三次,很容易产生漏服现象,影 响患者的血糖控制.服药依从性差。缓释剂型的二 甲双胍,由于加入了缓释技术,使药物缓慢释放. 每天服药一次。便能满足患者控制全天血糖的需 求.服药方便,能够很好避免漏服现象。此外,由 于缓释作用,药物对消化道刺激很小,不容易引起 消化道不良反应。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等医疗单 位所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甲双胍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大量的医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在 控制体重.改善血脂水平(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 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水平).控制血压.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 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以及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和 改善血管舒张功能等方面均能够使患者获益,从而 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 生风险。
(商品名卜可,北京万辉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
带你认识糖尿病常用药--“二甲双胍”

带你认识糖尿病常用药--“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在国内外多个治疗指南中被列为一线降糖药物。
该药物有降糖作用确切、低血糖风险小、价格较低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
早在中世纪,欧洲传统医学便发现紫丁香(山羊豆)可以缓解患者尿多的症状并可减少尿糖。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从这一植物中分离得到了胍类化合物,希望能以此类化合物作为武器让人类从糖尿病中“解放”出来。
随后,科学家陆续合成一系列具有降糖功效的胍类衍生物,尤其是以二甲双胍为代表的双胍类化合物,降糖效果更优。
然而,胰岛素在当时的风靡让双胍类化合物“生不逢时”。
在双胍类化合物还未推向市场之前,胰岛素便已问世,并以其确切的作用、快速的疗效使很多糖尿病患者获益,迅速成为明星药品。
直到21世纪,胰岛素一直站在糖尿病药物治疗舞台的中央,相关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相比之下,二甲双胍却是命运多舛,被发明之后沉寂了近30年。
直至20世纪中叶,其作用机制被逐步了解,并开始应用于临床。
但很快又被发现可能导致危险的不良反应——乳酸性酸中毒。
二甲双胍再度遇冷。
近些年,对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方面的研发并不顺利,二甲双胍作为口服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其安全性被反复证实,并被认为是能使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
其降糖机制主要有三点:一是能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二是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异生作用,减少肝糖原输出;三是能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
多个世界权威机构、组织指出,二甲双胍具有确切的降糖作用,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除非存在特殊禁忌,否则药物治疗均应从使用二甲双胍开始,且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也应包括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俨然成了降糖领域的“明星”。
那么二甲双胍是否可以用来减肥呢?事实上,该药的减肥效果视不同人群而定。
临床上,肥胖人群可分为糖尿病肥胖人群和正常无糖尿病肥胖人群。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小组(DPP)针对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的大样本、长期研究显示,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不仅能降低血糖,还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二甲双胍——50年久经考验的2型糖尿病基础用药

久 的历史 。早 在 中世 纪 的 时候 人 乙 双胍 可增 加 心 血 管 疾 病 的死 亡 步 明确 了二 甲双胍 是 2型 糖 尿 病
们就 发现 当时常 用 的成 药 G a Iega 率。1 978年 ,苯乙双胍因为与乳酸 药物 治 疗的基石 。2O06年 美 国糖
(山羊豆 )具 有缓解 糖尿 病患者 多 酸 中毒 有 关而在 美 国被撤 离市 场 , 尿病联合会 (ADA)和欧洲糖尿病
腺切 除后胍 水平升高 .由此 .人们
1 9 98年 .英 国前瞻 性糖尿病 糖 药 使 用 的 前 后顺 序 和 路 径 :生
认 识 到 胍 类和 降 血 糖 有 一定 的联 研究 (UKPDS)肯定 了二 甲双胍是 活 方式 干 预 的 同 时应 用 二 甲双胍
系。1 918年 .科 学家从 French Lilac 唯 一 可 以 降低 大 血 管 并 发 症 的降 作 为起 始 治 疗 ,二 甲双 胍 作 为一
甲双胍 已经在 治疗糖 尿病的里程 中 衍 生物 相 继 被 合 成 出来 ,先 后开
2 0 0 2年 由权威 的美 国糖 尿
风风雨雨走过 了五十 年 ,其在临床 发 了 苯 乙 双 胍 、 丁 双 胍 和 二 甲 双 病 、消化和 肾病研 究院 (NIDDK)
上 的应 用 价 值 不 断地 被 发 掘 。 在 胍 ,但因恰逢胰 岛素的出现 .影响 牵头 ,2 7个 临床研 究 中心 参 与的
维普资讯
举双 胍 ? —■一 _
0| |
一
r
●
——■一
(格 华止 )
5o年 久经考验 的 2型糖尿 病基础用药
文◎ 李益 明 教授 复旦大学上海华山医院 内分泌科
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2005 IDF糖尿病全球防治指南及2006 ADA/EASD共识声明的解读

1 20 D 2型糖 尿病全球治疗指南》 药物治疗要点 0 5I F《 IF是 全球性 著名糖 尿病学 术研究 及普及教育学 术组织 。 D 20 0 5年 ,I F制定 了第一个 《 D 2型糖 尿病 全球治疗 指南》,该 指南 针对不同国家 的经济 、社会发展状况及糖尿病现状 ,制定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 、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严重 危害着 人类 的健康与生命 。我 国 目前糖尿病 患者约 有 4 0 0 0万人 。社 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 增长 、生活水平 提高 、生活方式 改 变、 人均 寿命延长、肥 胖 、人 口老龄化等均促进糖尿病患病人群 的
继续增加 。如何更经 济 、有效 的使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 控 双胍是众 多 口服降糖药物中的一线用药 ,其他药物往往是在患
●1服降糖药标准治疗方 案 :当单一的生活方式干预血糖 : 3
控制失败时 ,应该依据 血糖 控 制水平开 始 1 服 降血糖药 物治 : 3
疗。药物治疗过程中依然保持 生活方式干预的措 施。使用每一
种降糖 药物均应考虑其起始 剂量或剂量 的增加 ,并 在 2— 6个
月内检测其反 应。2型糖 尿 病患 者除非 有 肾脏 损 害证据或 风
【 摘要 】 20 年 国际糖尿病联盟 (D )公布 了 《 型糖尿病 全球 治疗指南》 20 年 美 国糖尿病学会 ( D ) 05 IF 2 , 06 A A
和 欧洲糖尿病研 究学会 ( A D)共同发布 了2型糖尿病治疗新共识 :建议新 确诊 的糖尿病患者应 当在采取生活方 式干 ES
预的 同时应用二 甲双胍 。共识是在新 的循证 医学研究基础上 产生的治疗理念 的进步,值得 向广 大基 层临床 医生推 广和
糖尿病患者常用药不良反应(2024)

糖尿病患者常用药不良反应(2024)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在抗击糖尿病的道路上,药物治疗是关键武器。
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为您详细盘点常用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双胍类药物:疗效与风险双胍类,尤其是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它们通过降低肝脏的葡萄糖生产和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来发挥作用。
然而,这些药物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其次是低血糖;乳酸中毒也是二甲双胍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其中头晕、嗜睡、呼吸困难是主要临床症状表现。
在用药过程中,避免一次性大量用药可预防发生乳酸中毒。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由二甲双胍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的发生率达7.0%~22.5%,而且还可使患者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同时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在不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适量增加使用剂量,或者增加使用次数其降低和稳定血糖的效果更佳,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二甲双胍推荐起效最小剂量为500毫克/天,最佳功效剂量为2000毫克/天,而成年患者的最大推荐剂量为2550毫克/天。
胰岛素治疗:管理低血糖风险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最常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升血糖反应有缺陷、胰岛素剂量使用过大。
低血糖反应早期可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心跳加快、头昏、心慌、饥饿感等;晚期可以出现头痛、头晕、精神错乱;严重者还可引起昏迷、休克。
胰岛素注射一段时间,注射部位可出现瘙痒、红肿、红斑和灼烧感,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荨麻疹。
如果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医护人员要做到积极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且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长期使用胰岛素,并且在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的患者,可出现脂肪萎缩。
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面部及四肢水肿。
需告知患者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腹部、臀大肌、上臂三角肌可以轮流注射,并且采用室温的胰岛素注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皮下脂肪萎缩。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2009 2006
二甲双胍是所有新诊断患者的首选用药,在超重肥胖患者中更被 推荐为唯一首选——NICE
二甲双胍是贯穿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ADA/EASD
2005 2004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石——IDF 欧盟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上2型糖尿病儿童
2002 二甲双胍能预防糖耐量受损(IGT)向糖尿病的转化——NIDDK的DPP
PI 姓名
冯波教授 胡仁明教授 刘志民教授
苏青教授 郎江明教授 陈定宇教授
李焱教授
中国研究-5
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降低1.8%
平均日剂量 mg SD
1405.0 400.5
基线HbA1c平均值(%)(SD) 8.50(0.839)
16周时HbA1c平均值 %
6.66
1421.7 337.1
8.38(0.847)
6.65
1446.5 386.6
8.26(0.767)
6.48
8.38(0.822)
6.58
77.5%* 中国研究-6
81.1%*
75.0%* *:达标率
二甲双胍在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血糖控制效果 ——日本研究
日本研究-1
Ito H, et al. Nutr Metab Lond . 2010 Nov 12; 7: 83.
Salpeter S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Apr 14; 4 : CD002967.
荟萃分析——研究结果
乳酸酸中毒 荟萃分析-3
Salpeter S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Apr 14; 4 : CD002967.
二甲双胍的作用

二甲双胍的作用
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血糖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降低血糖水平:二甲双胍通过多个途径降低血糖浓度。
首先,它抑制肝葡萄糖的产生,减少肝脏释放葡萄糖到血液中。
其次,它增加肌肉和脂肪等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体内葡萄糖的利用效率。
最后,二甲双胍还降低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缓葡萄糖的进入血液。
2. 改善胰岛功能:二甲双胍可减轻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增强胰岛素的分泌能力。
它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的作用。
这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患者通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
3. 降低血脂水平: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改善血脂谱。
这对于伴有高血脂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有益。
4. 减轻体重: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脂肪酸氧化,从而减少脂肪的合成和储存。
它还可以抑制食欲,减少摄入的能量,促进体重的减轻。
这一点对于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此外,二甲双胍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例如,它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减少血管阻力,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
它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损伤。
这些作用都对糖尿
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降低十分有益。
总之,二甲双胍作为一种降血糖药物,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改善胰岛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和体重,从而发挥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
在临床上,二甲双胍通常作为首选的口服降糖药物,与饮食控制和运动相结合使用,具有良好的疗效。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经典用药

一
。
为 了增 进 大 家对 二 甲双 胍 的 认 素血 症或 体 重 增加 。双胍 类 的 非降
Hale Waihona Puke 位 委 员会 学科 评 议 组 成 员 ,
识
中 华 医 学 会 骨 质 疏 松 与 骨 矿 盐 疾 病 分 会 副 主 委 和 后
一
,
,
①抑制 肝 糖 产 生和 输 进 行教 育 和 生活 方 式 干预 .无效 日 寸 出 ②促 进 外 周组 织 利 用 葡萄 糖 即可 接 受 口服 降 糖 药物 治 疗 。在 这 加 速葡 萄糖 的氧 化代 谢 降 低 血 些 药 物 中 ,无 论 对 于 超 重 还 是 正 糖 ③抑 制脂 肪 分 解 降低 极 低 密 常 体 重 的 患 者 ,除 非 存 在 双 胍 类 度脂 蛋 白 胆 固醇 ( DL C) VL — 、低 密 药 物 的禁 忌 证 ,患 者 从起 始 就应 使 度脂 蛋 白 胆 固醇 ( LDL C) - 、甘 油三 用 。2 0 0 6年 .欧 洲 糖 尿 病 研 究 学
, 、
。
,
是
学会 常 务理 事 、 内 分 泌 学 专
业 委 员会 主委 , 中 南 大 学 学 术 委 员会 委 员, 《 尿 病 之 糖 友 》 杂 志主 编 , 《 华 内 分 中 泌 代谢 杂 志》 、 《 中华 糖尿 病 杂 志 》 、 《中 国 糖 尿 病 杂 志》 、 《 国骨质 疏 松 杂 中 志》 编委 。
磷 酸腺 苷 ( AMP 激活 的 蛋 白激 ) 2 0 年 发 表 的 国 际糖 尿 病 联 05 酶( AMP ) K AMP 参 与体 内很 多 盟 (DF 全 球 T DM临床 指 南 中推 K I ) 2 代谢过程 并 且 在很 多环 节 上都 发 荐 ,新诊 断 的T DM患 者 第一 步 应 2 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Joslin 糖尿 病学》将二甲双胍归为增敏剂一类。IR 是 T2DM 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机体在 IR 的代偿反应 是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胰岛 素增敏剂通过改善 IR,增加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 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代谢,抑制肝糖输出。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降低肝糖异生,增 强胰岛素与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的亲合力,促进葡 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 20 年的使用经验。1995 年, FDA 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 T2DM,2004 年欧盟正 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 10 岁以上的儿童 T2DM。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患者超重与否,除非 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 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6.联合磺脲类药物的疗效:二甲双胍可改善 IR,降低肝糖 输出,磺脲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两类药物联合,作 用机制互补,具有更全面针对 T2DM 的病理生理缺陷的特 点。
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 本脲治疗组比单用二甲双胍或单用格列本脲组能更好地控 制 FPG 和 HbA1c。
胍单药治疗可使 FPG 降低 1.05~4.33mmol/L,HbAlc 下 降 0.9%~2.0%。另有研究 13 们显示,二甲双胍可使 PPG 降低 2.58 mmol/L。中国新诊断 T2DM 患者中,二 甲双胍可使 HbA1c 降低 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I 级)。
在新诊断的经过短期胰岛素治疗后的中国 T2DM 患者中开 展的随机分组、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 (2000mg/d) 的疗效与甘精胰岛素的降糖疗效相当。
糖尿病药物的基石——二甲双胍
王华1945
二甲双胍自 1957 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 50 多 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 一。近年来有多种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 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 / 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 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 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其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格列奈类药物属于短效促胰 岛素分泌剂,与二甲双胍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在新诊断的 血糖水平较高 (HbA1c 水平接近 11.0%) 的 T2DM 患者中 瑞格列奈和二甲双胍联合比单用瑞格列奈能更有效降低 HbA1C,而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那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联用二甲双胍的降糖强 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血糖事件更少 (I 级)。故在二甲 双胍联合磺脲类且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时,可考虑选用二 甲双胍联合格列奈类药物。
三、剂量与临床疗效
1.最小、最大及最佳使用剂量: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与剂 量 (500~2000mg/d) 呈正相关。500mg/d 二甲双胍可降 低 HbAlc 0.6%(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以下同),2000mg/d 可降低 HbAlc 1. 2%,且胃肠道反应与 1000 或 1500mg/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 级)。
3.剂型: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单一成分的二甲双胍普通片 (250mg/ 片,500mg/ 片或 850mg/ 片)、二甲双胍缓释 片或胶囊(500mg/ 片或 500mg/ 胶囊)、二甲双胍肠溶片 或胶囊(250mg/ 片或 250mg/ 胶囊)、二甲双胍粉剂,以 及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或 DPP-4 抑制剂] 组成 的复方制剂。
在相似的基线 HbA1c 条件下,最佳有效剂量 (2000 mg/d) 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服降糖 药。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联合其他口服 降糖药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I 级)。联合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同时减轻胰岛素引 起的体重增加,减少胰岛素用量。该药具有心血管 保护作用,是目前唯一被糖尿病指南推荐为有明确 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降低 PPG; (3) 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 (4) 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 1 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
ATP 合成,激活 AMPK,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脂肪 酸 B 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 IR; (5) 改善 IS,提高胰岛 B 细胞对血糖的应答; (6) 升高 GLP-1 水平。
另有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显示,在二甲双 胍的基础上联合含有格列本脲的中药固定复方制剂与相同 剂量的格列本脲相比,降糖效果相当,但低血糖发生的风 险显著减低。
7.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疗效:对于严重 IR,二甲双胍 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更好地降低 HbA1c,显著改善胰 岛功能和 IR,且有剂量依赖性趋势,但不良反应 (体重增加、 升高 LDL-C) 高于二甲双胍单用组;罗格列酮 / 二甲双胍的 复合制剂与单用二甲双胍比较,复合制剂降低 HbAlc 和 FPG 更显著,故在 IR 严重,且排除两药的使用禁忌证时, 可考虑二甲双胍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治疗方案(I 级)。
另有研究显示,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米格列奈,可进 一步降低 HbA-C、FPG 和 PPG,并提高达标率,而不良 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9.联合α- 糖苷酶抑制剂的疗效:二甲双胍与α- 糖苷酶抑 制剂联合,可兼顾 FPG 和 PPG。超重的 T2DM 患者在二 甲双胍疗效不佳时,加用阿卡波糖能更好地控制 HbA1c、 FPG 和体重。一项在中国 T2DM 人群中的对照研究显示,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联用的降糖效果劣于二甲双胍和磺脲 类联用。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联合应 用有可能增加胃肠不适。
2.超重或肥胖 T2DM 患者的首选用药:回顾性和前瞻性 的临床研究 E15173 结果均显示,二甲双胍在正常体重、 超重、肥胖的 T2DM 患者中的疗效相当,因此,体重不是 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与否的决定因素 (I 级)。无论对于超重患 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 甲双胍为治疗 T2DM 的首选用药。
DPP 研究随访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和二甲双胍 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10 年内糖尿病的发生率 分别降低了 34%和 18%(I 级)。
二、作用机制 1.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机制包括: (1) 通过直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 FPG; (2)通过提高外周组织 (肌肉、脂肪) 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二甲双胍的长期治疗与新诊断的 T2DM 患者及已 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 T2DM 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发生风险下降相关 (I 级)。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低, 胃肠道反应多为一过性,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 加高乳酸血症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 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 (I 级)。如无禁忌证,二甲双胍是 T2DM 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 方案中。
由于 DPP-4 抑制剂上市时间较短,关于二甲双胍 和 DPP 一 4 抑制剂的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 使用 (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 存在误区,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 优势;因担心其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 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一、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1.治疗 T2DM 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 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可有效降低 T2DM 患者的 FPG、PPG,可使 HbA1c 下降 1 %~2%,可使中国新诊断 T2DM 患者的 HbA1c 降低 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
UKPDS 研究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剂量中位数达到 2550mg/d,缓释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 2000mg/d,普通 片推荐成人最大剂量为 2550mg/d。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 5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 量 2550mg/d,最佳有效剂量 2000mg/d。
2.剂量调整原则:二甲双胍的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 始,逐渐加量”。开始时服用 500mg/d 或 <1000mg/d, 1~2 周后加量至 1000mg/d,继续 1~2 周加量 1 次。最 佳剂量为 2000mg/d(1000 mg,2 次 /d 或 2000mg/d, 3 次 /d)。
lO.联合 DPP-4 抑制剂的疗效:二甲双胍联合 DPP 一 4 抑制剂在降低 FPG、HbA1c、体重的幅 度均强于两药单用,但是对心血管危险因素、低血 糖、胃肠道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甲双胍联合 DPP-4 抑制剂的疗效与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 的疗效相当,但体重增加和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低于 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
针对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治疗 18 周后, 格列吡嗪 / 二甲双胍复合制剂治疗组的血糖达标率 (HbA1c<7.0%) 为 36.3%,分别是单用二甲双胍 治疗组 (8.9%) 和单用格列吡嗪治疗组 (9.9%) 的 4.1 和 3.7 倍,同时可更好地控制 FPG(1 级)。
在中国 T2DM 患者中开展的一项随机、平行对照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喹酮治疗组的 HbA1C 降幅 (1.7%) 显著高于二甲双胍联合阿卡 波糖治疗组的 HbA1c 降幅(0.9%),且两组间低血 糖、体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缓释片/胶囊和肠溶片/胶囊相对于普通片剂而言,可 减少给药后的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 合格的药物制剂,在相同的给药剂量下,各种剂型间应 具有生物等效性;
(5) 不同剂型的临床疗效是否一致,尚需更多的大样本临床 研究证实。
5.单药治疗的降糖疗效: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剂量效 应研究显示,在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不同剂量的二甲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