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与“绝望”:一个真实鲁迅的五四姿态

合集下载

鲁迅的绝望

鲁迅的绝望

零季嫂鉴赏苑ⅡA N SH A N G Y U A N鲁迅不愧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眼光敏锐.思想深邃。

敏锐的眼光看透了社会的黑暗.深邃的思想表达了社会的绝望.这种绝望主要体现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中国社会下层民众的愚昧和麻木、知识分子的自私和懦弱,正是鲁迅的双重绝望.在鲁迅看来.中国社会进步最可怕的敌人.不是统治者的凶残暴虐.而是备受奴役与摧残的民众的麻木不觉悟.对残酷的剥削与压迫无动于衷,一任处置。

阿Q临刑时努力将圈画得圆一些:华老栓千方百计求得革命者的鲜血为儿子治痨病:可怜的夏四奶奶因儿子革命被杀头而羞愧……一幕幕血淋淋的事实将一颗颗沉睡不醒的灵魂和盘托出。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

鲁迅大声疾呼:我们的中国怎么还能进步?现实的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同样.鲁迅也将这两重绝望充分地表现在《祝福》中。

首先.作者生动鲜明地刻画了祥林嫂惨遭折磨而无怨的悲剧性格.展示了她的悲剧命运和麻木灵魂。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有三层:一是经济剥削。

祥林嫂手脚粗大,又有力气.做工抵得上一个男子.每月工钱却只有五百文。

只合富人家的半盘鱼翅,而一次虚无的“捐门槛”就骗取了她的全部积蓄.经济上最终一无所有.沦落为乞丐。

二是精神折磨。

年轻健康、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安守本分的祥林嫂本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只因丈夫死了就背上了不洁的罪名.遭受歧视与诬蔑.为给小叔子娶媳妇又被婆婆强行卖给贺老六.以至后来衣食无着,冻饿致死。

这使祥林嫂不仅忍受饥寒.还饱受孤寂和遭劈的恐惧。

三是逆来顺受。

对于雇主的盘剥、精神40l文学与人生12013.2☆刘江的摧残、迷信的欺骗,她是那样的无怨无悔.把不公正不人道的待遇视为常理。

到鲁四老爷家打工,她是那样的卖力.“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1:3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对命运的屈服与忍受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捐门槛拿出了全部所得.却那样的高兴;面对别人的嘲笑,却一言不发:一步步被逼上绝路.却没有一丝的悔悟。

从《呐喊》看鲁迅小说的绝望感

从《呐喊》看鲁迅小说的绝望感

9神州文学从《呐喊》看鲁迅小说的绝望感盖明浩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鲁迅的小说中写了很多的死亡,也写了很多建构出来的希望,死亡和希望相互交织,透露出鲁迅深深的绝望感。

鲁迅的绝望不仅仅体现在《彷徨》中,也体现在《呐喊》中。

本文将以鲁迅《呐喊》为例,从中探讨鲁迅小说中的绝望感。

关键词:鲁迅;《呐喊》;绝望感鲁迅的小说中写了很多的死亡,《明天》中宝儿的死、革命者夏瑜的死…也写了很多的希望成分,《明天》中没有叙述单四嫂子和宝儿能否梦中相见,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其中的死亡和希望是耐人寻味的,因为鲁迅《呐喊》中的“死亡”是彻底地死亡,那些希望的成分也是建构出来的希望,是零星渺茫的,二者归根结底也都透漏出一种绝望感。

鲁迅先生曾借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绝望之于虚妄,与希望相同”来说明绝望,可见希望之断绝就是绝望。

在《呐喊》中,死亡和希望作为绝望的两种表现现象往往是相互交织的。

一《白光》用主人公陈士成的一天展示了他走向死亡的全部过程。

封建科举制度传承千年,成为寒门人士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必经之路,当陈士成第十六次看见榜上无名的时候,终于承受不了这种失败,精神出现恍惚,这时的他已经近乎绝望。

他醉心仕途,十六次考试场场落选,这位知识分子在自己始终热衷的“金榜题名”幻想中耗尽了青春,在仕途成了绝望的时候又幻想发财,祖母口中能发财的谜语成了他唯一的希望,最终的他也因为这未知的财宝在一团白光的照射下溺水而亡,他的精神跟着他的肉体一同地死去了。

热衷仕途的陈士成最终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致死,一个文人十六次科举失败后非但没有觉醒反而又因为钱财而死,这是鲁迅对于受封建毒害的知识分子不开化的绝望,陈士成落榜后害怕邻居的眼光及早关门,以及死后被打捞上来的陈士成浑身没有什么衣物,邻居也懒得去认,就由地保埋了。

鲁迅通过对陈士成死后被扒光衣服的描写,展示出当时的群众也都是麻木不开化的,显示出当时的社会也是没有什么希望的,深深地表现出鲁迅得到绝望感。

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

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

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鲁迅自觉承担起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重任,启发中国人的思想觉悟,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他直面人生的大悲苦后绝望抗争的姿态赢得了“精神界之战士”的盛誉和广大人民的由衷敬佩。

这位一生独战乃至牺牲的文化巨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人格魅力持久而永恒。

鲁迅一生力求改造国民性,变“奴”为“人”,是为了让后人“幸福地度日”。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或者说试图朝这个理想走去,鲁迅与黑暗苦斗,为光明斗争,蔑视强权,毫不妥协,悲天悯人,尽心竭力。

然而他的“苦斗”和“苦争”却换来了流言与暗杀,美好理想淹没于无边的黑暗、冷酷、枯槁、僵死之中,给鲁迅带来的苦痛和绝望是世上罕见的,阅读《野草》,这种人在绝境之感便会涌上心头。

然而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当人生的希望无数次在现实的悬崖上碰壁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反抗绝望,作绝望的抗争。

作为个体的鲁迅,在情感上的寂寞、失落、沮丧,可以看作他绝望心态的起点。

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后,少年鲁迅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过父亲病重,自己在当铺柜台前遭受“白眼”的冷遇。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年少时的心灵创伤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起着较大作用。

鲁迅少年时代体验到的孤独多于快乐,冷漠多于温暖,这是形成他孤独内向性格气质的重要原因。

长大之后的鲁迅又面临了婚姻悲剧、兄弟失和等等,这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人间事,使得青年鲁迅的热情渐藏渐深,更大的打击对于鲁迅,也许命中注定非要他承受不可,似乎在等待着并且要考验这位战士的心理素质。

鲁迅对民众乃至社会透视之后的悲凉感,构成他绝望心态的直接因素。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五四”激情的“退潮”,又使鲁迅从“听将令”的呐喊走向暂时的彷徨。

这种由时代环境造成的巨大失落,是鲁迅个人不能掌控的。

暗夜的虚空,分外的沮丧,新生的路在何方?接踵而至的政治高压、冷枪暗箭以及“乏走狗”们,更增添了他死亡、冰冷的心理阴影。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大学语文教学视野中鲁迅作品的黑暗与绝望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大学语文教学视野中鲁迅作品的黑暗与绝望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20.03.003李星辰.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大学语文教学视野中鲁迅作品的黑暗与绝望[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ꎬ2020ꎬ40(3):18-24.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大学语文教学视野中鲁迅作品的黑暗与绝望李星辰(北京师范大学㊀文学院ꎬ北京100875)摘㊀要:鲁迅作品中黑暗与绝望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应被回避的重要内容ꎮ考虑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ꎬ在教学中应当对此进行多方面的引导:首先ꎬ应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黑暗与绝望在现实与哲学层面的具体内涵ꎻ然后ꎬ应结合鲁迅的全部作品及其生平行迹ꎬ认识鲁迅直视黑暗后 反抗绝望 的努力及其启示意义ꎻ最后ꎬ还应从审美鉴赏的角度理解鲁迅作品产生于黑暗底色上的美学特质及其艺术魅力ꎮ由此ꎬ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 立人 理想与美育目标ꎮ关键词:鲁迅ꎻ大学语文ꎻ文学教育ꎻ黑暗体验ꎻ反抗绝望中图分类号:I210.9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293X(2020)03-0018-07收稿日期:2019-12-26作者简介:李星辰(1991 )ꎬ女ꎬ山东金乡人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中国现代㊀㊀㊀㊀文学ꎮE-mail:2008lixingchen@163.com㊀㊀无论是作为白话文学实绩的展示㊁语法修辞的范文ꎬ还是作为反封建启蒙读物㊁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叙事话语ꎬ鲁迅的作品始终有理由入选不同时代㊁不同阶段的语文教材ꎬ但鲁迅却深怀隐忧地希望其文章 速朽 ꎬ表示 不愿将自己的思想ꎬ传染给别人 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ꎬ而自己终不能确知是否正确之故 [1]81ꎮ然而ꎬ鲁迅作品中黑暗与绝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他的精神底色与思想内核ꎬ学界已有诸多相关研究成果ꎬ但这方面内容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的正视与引导ꎬ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被避而不谈ꎬ或流于片面化的理解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认识鲁迅作品中的黑暗与绝望ꎬ并由此达到语文教育的目标ꎬ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ꎮ本文的讨论主要针对普通高校为非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展开ꎬ既是受笔者本人的教学经验所限ꎬ亦出于以下考虑:鲁迅作品的黑暗与绝望问题本身有一定的复杂性ꎬ但大学生已有相对较高的心智发育水平与理解能力ꎬ而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也更少受到教学大纲㊁课本选文的局限ꎬ可以更加自由地拓展勾连ꎬ及时地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ꎬ更易于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ꎻ作为通识课ꎬ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不在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能力的培养ꎬ而在于 建立人的主体性 ꎬ 完成 人之觉醒 [2]27ꎬ这也正是鲁迅所追求的 立人 理想ꎮ对鲁迅作品中黑暗与绝望一面的正视㊁讨论和引导ꎬ正契合于大学语文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㊁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ꎮ第40卷第3期2020年3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绍㊀兴㊀文㊀理㊀学㊀院㊀学㊀报JOURNALOFSHAOXING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 40No 3Mar 2020由于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篇目见诸各类«大学语文»教材的频次较高①ꎬ而«野草»也尤为浓烈地浸润着鲁迅黑暗与绝望的体验ꎬ在创造了独特审美世界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当的阅读难度ꎬ因此ꎬ本文选择以«野草»为核心ꎬ结合鲁迅其他作品及其生平经历ꎬ在大学语文教学视野中ꎬ探讨鲁迅作品中的黑暗与绝望问题ꎬ以及对此进行教学引导的方法及其教育意义ꎮ一㊁在现实与哲学层面理解鲁迅作品中黑暗与绝望的内涵在讨论 如何认识 鲁迅作品中黑暗与绝望之前ꎬ首先应当准确把握这种黑暗与绝望 是什么 ꎮ鲁迅作品中的黑暗与绝望既有着具体的历史现实内涵ꎬ又植根于其形而上层面的哲学思考ꎬ在教学中ꎬ也应从 现实 与 哲学 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ꎮ即使在被认为是鲁迅最内心化㊁哲学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ꎬ鲁迅的 独语 也始终与其身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ꎮ«野草»中«淡淡的血痕中»一文是鲁迅继«无花的蔷薇之二»«记念刘和珍君»等杂文之后再次对 三一八惨案 做出反应的文章ꎬ文中写道: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ꎻ他屹立着ꎬ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ꎬ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ꎬ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ꎬ深知一切已死ꎬ方生ꎬ将生和未生ꎮ [3]226-227这段话道出了鲁迅为文为人的一贯立场ꎬ即 出于人间 而屹立不屈ꎬ正视现实ꎬ拒绝遗忘ꎬ洞察历史与未来ꎬ鲁迅从现实事件出发而走向文学与哲学化的表达ꎬ以诗性的语言熔铸独特意象ꎬ使其作品具有超越具体事件之上的哲理意味ꎮ有人在激赏«野草»等作品的同时ꎬ为鲁迅将创作精力投入到杂文写作中而感到惋惜ꎻ然而ꎬ鲁迅的创作是一个整体ꎬ正因为他把自己 烧 在时代中与之缠斗ꎬ才使其作品在高度文学化㊁哲学化的同时有着植根于现实的独特质感ꎮ因此ꎬ理解鲁迅的黑暗与绝望ꎬ必须首先充分理解其中 出于人间 的社会现实内容ꎮ鲁迅所处的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 变 与 不变 ꎬ都带给他深重的绝望感ꎮ鲁迅 见过辛亥革命ꎬ见过二次革命ꎬ见过袁世凯称帝ꎬ张勋复辟ꎬ看来看去ꎬ就看得怀疑起来ꎬ于是失望ꎬ颓唐得很了 [4]468ꎬ种种的 变局 除了带来混乱㊁战争㊁牺牲之外ꎬ社会根底上却仍是 不变 的ꎬ鲁迅恍然发现ꎬ 革命以前ꎬ我是做奴隶ꎻ革命以后不多久ꎬ就受了奴隶的骗ꎬ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5]16ꎬ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ꎬ不过是 革命ꎬ革革命ꎬ革革革命ꎬ革革 [5]556ꎮ清帝退位ꎬ皇权思想仍根深蒂固ꎬ革命的呼声大起ꎬ动机却未必光明: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ꎬ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ꎬ未曾阔气的要革新ꎮ大抵如是ꎮ大抵! [5]556为了打破这种循环ꎬ鲁迅曾开出 改造国民性 的解决方案ꎬ然而这是一项更加艰难的任务ꎬ老中国的鬼魂世代纠缠ꎬ使鲁迅禁不住感慨ꎬ 中国太难改变了ꎬ即使搬动一张桌子ꎬ改装一个火炉ꎬ几乎也要流血ꎻ而且即使有了血ꎬ也未必一定能搬动ꎬ能改装 [6]171ꎮ此种社会现实是一代人的共同遭遇ꎬ而鲁迅拒绝遗忘与自欺的清醒态度使他对此有了尤为痛切的 呼吸领会 ꎻ他的个人经历尤其是创伤体验所形塑出的感受㊁91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星辰: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①赵献涛曾对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鲁迅作品 进行过系统的梳理ꎬ他指出ꎬ就其散文的教材选入而言ꎬ 因为«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多选入中学语文教材ꎬ大学语文的编者只好走偏锋ꎬ从«野草»中选择文本 ꎬ如周先慎㊁孔庆东主编的«中国语文»(大学理科班)(重庆:重庆出版集团ꎬ2007年版)㊁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05年版)和王宪政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10年版)分别从«野草»中选择了«影的告别»«复仇»和«过客»ꎮ见赵献涛:«民国文学研究 翻译学㊁手稿学㊁鲁迅学»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ꎬ2015年版ꎬ第212㊁213页ꎮ除以上三例以外ꎬ收入«野草»中散文诗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有很多 如倪新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与写作»选入了«野草»中的«死火»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四篇文章ꎬ并指出 «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 真 与 深 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ꎬ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见倪新生:«大学语文与写作»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ꎬ2008年版ꎬ第227-231页)ꎬ此处不再一一列举ꎮ理解世界的方式ꎬ亦使他对于孤独㊁虚无㊁黑暗㊁绝望的体验越发深刻ꎮ从现实的层面把握鲁迅作品的黑暗与绝望ꎬ就意味着要引导学生了解鲁迅身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其个人成长经历ꎬ了解鲁迅对他所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种种现实事件之反应与思考ꎬ尽可能地带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ꎬ只有将文学化的表达还原到 现实 之中ꎬ才能充分理解这些表达究竟是出于何种立场㊁与何种现实境况进行对话ꎮ而鲁迅对于现实的深刻思考往往最终进入哲学的层面ꎬ其作品中的黑暗与绝望并不仅仅是因具体现实事件刺激而生的感受ꎬ其 黑暗 是本体论的ꎬ存在论上的 [7]30ꎬ其 绝望 ꎬ则近乎是一种生存姿态ꎬ甚至被认为 是鲁迅思想的原点 [8]157ꎮ因此ꎬ我们的解读不仅要从 现实 层面把握ꎬ而且必须进入 哲学 层面进行分析ꎮ对鲁迅的黑暗与绝望进行描述和探讨是艰难的ꎬ它们处于幽暗混沌之中ꎬ是关于 虚空 和 无所有 的言说ꎬ而其表述又充满了自我驳诘与矛盾犹疑ꎮ研究者们由此提出了鲁迅的 死亡意识 孤绝体验 罪感 和 耻感 中间物意识 等概念以进入其黑暗与绝望的世界①ꎬ已有研究ꎬ兹处不赘ꎮ出于教学接受的考虑ꎬ本文试绕开复杂的概念ꎬ而以更直接的方式解释鲁迅在形而上层面感到黑暗与绝望的根由ꎮ在«影的告别»中ꎬ鲁迅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ꎬ我不愿去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ꎬ我不愿去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ꎬ我不愿去ꎮ 呜乎呜乎ꎬ我不愿意ꎬ我不如彷徨于无地ꎮ[3]169如果说仅仅是对现实的黑暗感到不满ꎬ那么尚可以寄希望于未来ꎬ然而鲁迅却无法相信这样的盲目乐观的预约ꎮ他曾预言自己在革命成功之后的境遇ꎬ若能幸存ꎬ 当乞红背心扫上海马路耳 [9]87ꎮ鲁迅的绝望感之所以如此不可化解ꎬ不只是因为现实的黑暗丑恶ꎬ更是因为他对 将来的黄金世界 产生了根本的怀疑ꎬ对 革命 启蒙 民主 进步 等被认为有 正面 价值的概念也深表怀疑ꎬ这就使他将自己彻底地放逐于 希望 之外ꎬ不能不 彷徨于无地 了ꎮ鲁迅的绝望感亦直接关涉到他自身以写为生㊁以 呐喊 和 启蒙 为追求的生存方式ꎮ他在«‹呐喊›自序»中通过对 幻灯片事件 和 铁屋子话题 的叙事ꎬ对其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做了充满象征意味的说明ꎮ然而ꎬ尽管这种说法已为世人所津津乐道ꎬ他却终究没能说服自己ꎬ以至于在去世前写作的«死»中留下遗嘱告诫儿子: 万不可去做空头的文学家或美术家 [10]635 他最终否认了其人生选择具有值得效法的意义ꎮ从科学到医学再到文学ꎬ鲁迅始终在寻找最有效的救疗国民之路ꎬ然而当他终于选择从事文学创作后ꎬ却仍时时感到无力ꎮ1926年3月18日ꎬ他听闻段祺瑞政府的暴行时ꎬ愤而写道: 现在已经不是写作什么«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 [5]278ꎻ1927年4月8日ꎬ他在黄埔军校做演讲时说ꎬ 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ꎬ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5]442ꎮ鲁迅对于 启蒙 本身的意义也充满怀疑ꎬ感叹自己即使能够 启蒙 ꎬ也只不过为人平添 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的痛苦ꎬ在 吃人的筵宴 上成了做 醉虾 的帮手[5]474ꎮ最终ꎬ鲁迅几乎在形而上层面否定了自己的生存方式ꎬ感到 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3]441ꎬ作为一名写作者却感叹自己 终于觉得无话可说 [5]477ꎬ正是由于面对黑暗的生存本相时感受到了深刻的绝望ꎮ从现实与哲学两个层面理解鲁迅作品中的黑暗与绝望ꎬ并不意味着两个层面的简单相加ꎬ而是同时要注意辨析两个层面之间自有的冲突与矛盾ꎮ在小说«伤逝»中ꎬ鲁迅就探讨了落实到具体生活伦理中的 真实 与 虚伪 的悖论ꎮ鲁迅对 瞒和骗 深恶痛绝ꎬ却并不能在写作时间和日常生活中真正毫无顾忌地做到表达的 真实 ꎬ因而又发出 我要骗人 [10]507的感慨ꎮ对于0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0卷①可参见[美]夏济安«黑暗的闸门»㊁[日]竹内好«鲁迅»㊁[日]丸尾常喜«耻辱与恢复»㊁齐宏伟«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等论著ꎮ鲁迅文章中涉及的诸多命题ꎬ都应当引导学生从现实和哲学两个层面予以区分ꎬ并进行辩证的认识ꎬ才能避免误读ꎮ鲁迅的文章中虽然存在着具有高度思辨性的哲思观念ꎬ但它毕竟是文学作品而非哲学专著ꎬ其中对人的存在㊁人与世界和历史的关系等根本性命题的关怀与思考及其诗意表达ꎬ在情感层面同样能够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直接的共鸣ꎬ因而在教学中应注意同时要诉诸学生的心灵情感ꎬ找到理解鲁迅作品中黑暗与绝望的入口ꎮ直面鲁迅的黑暗与绝望ꎬ也就意味着直面自身ꎬ直面当下ꎬ让学生在理解鲁迅的过程中树立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对当下的反思能力ꎬ这也是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ꎮ二㊁在整体性观照中理解鲁迅面对黑暗与绝望的选择理解了鲁迅作品中黑暗与绝望的内涵之后ꎬ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鲁迅身上的这种幽暗面则更具挑战性ꎮ袒呈鲁迅的 黑暗与绝望 ꎬ容易导向对于鲁迅的另一种误读ꎮ避免这种误读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于鲁迅其作㊁其人进行整体性的观照ꎬ理解鲁迅在感受到黑暗与绝望之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鲁迅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在深刻地体验到黑暗与绝望之后ꎬ仍然选择 同黑暗捣乱 ꎬ 反抗绝望 ꎮ就具体方法而言ꎬ鲁迅作品教学中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 见全篇 ꎮ例如鲁迅的«颓败线的颤动»一文充满阴冷可怖的意象ꎬ浸润着黑暗意识与绝望体验ꎬ文中以记梦的形式塑造了一位忍辱负重自我牺牲却被子女憎恶怨恨的母亲形象ꎬ被认为是表达了鲁迅对于忘恩负义的青年的悲愤 复仇 ꎮ但在文章最后ꎬ鲁迅写道:我梦魇了ꎬ自己却知道是因为将手搁在胸脯上了的缘故ꎻ我梦中还用尽平生之力ꎬ要将这十分沉重的手移开ꎮ[3]211诡奇可怖的梦境是这篇文章的主体ꎬ但最后这句 梦外 的话同样值得重视ꎮ鲁迅感到悲愤ꎬ想要复仇ꎬ却又将这种心情视为 梦魇 ꎬ同时将梦魇的根由归于自己ꎬ想要尽力 将这十分沉重的手移开 这正是鲁迅与自己身内的黑暗㊁绝望斗争以 反抗绝望 的一贯姿态ꎮ只有将这一句梦外的话与梦境联系起来解读ꎬ才能充分理解鲁迅复杂的心境ꎬ理解这一嵌套结构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谴责或 复仇 ꎮ类似地ꎬ解读«好的故事»ꎬ不应忽略 昏沉的夜 的背景ꎻ解读«狂人日记»ꎬ不应忽略开头的 小序 ꎻ理解«药»中的夏瑜坟前的花环ꎬ还应当联系鲁迅 用曲笔 的自白 最后这一例ꎬ已经超出了 全篇 的范围了ꎬ而要求 见全集 了ꎮ只有在一个广泛的互文本世界中ꎬ才能更加确切地理解一篇㊁一章㊁一句ꎮ大学语文课堂上的鲁迅教学不应止于对入选教材的篇目进行讲读分析ꎬ这不仅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ꎬ更是为了全面㊁深刻地理解鲁迅其人其作的复杂性ꎬ尤其是他在悖论式思维中的挣扎与抗争ꎮ 见全篇 见全集 之后ꎬ就不难意识到鲁迅的 黑暗 和 与黑暗捣乱 ㊁ 绝望 和 反抗绝望 的挣扎是相伴共生的ꎬ而从鲁迅对于黑暗和绝望的谛视中ꎬ从他反抗绝望的努力中ꎬ则可感受到比盲目乐观更加坚韧的精神力量ꎮ在 见全篇 见全集 的同时ꎬ对于鲁迅的评价ꎬ还应当建立在 见全人 的基础上ꎮ无须避讳鲁迅的激烈㊁多疑㊁黑暗㊁绝望甚至病态ꎬ而理解鲁迅的关键在于同时还应看到他在感受到黑暗与绝望之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感到 无话可说 的鲁迅终究没有沉默ꎬ而是始终笔耕不辍ꎬ 反抗绝望 ꎬ 一面挣扎着ꎬ还想从淡下去的淡淡的血痕中 看见一点东西ꎬ誊在纸片上 [5]477ꎮ本文开篇征引鲁迅的话 我的作品ꎬ太黑暗了ꎬ因为我常觉得惟 黑暗与虚无 乃是 实有 ꎬ而后鲁迅笔锋一转ꎬ说自己 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ꎮ所以我想ꎬ在青年ꎬ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ꎬ常抗战而亦自卫 [1]20-21正如许广平所说ꎬ 虽则先生自己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ꎬ而对于青年ꎬ却处处给与一种不退走ꎬ不悲12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星辰: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观ꎬ不绝望的诱导ꎬ自己也仍以悲观作不悲观ꎬ以无可为作可为ꎬ向前的走去 [1]24ꎮ鲁迅甚至对自身的黑暗与绝望也持怀疑的态度ꎬ他说自己的 思想太黑暗ꎬ而自己终不能确知是否正确之故 [1]81ꎻ而 说到希望ꎬ却是不能抹杀的ꎬ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ꎬ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ꎬ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6]441ꎮ 黑暗和虚空 之不能证明ꎬ就成了鲁迅 反抗绝望 的逻辑起点ꎮ从这个起点出发ꎬ鲁迅之反抗的动机就颇与众不同: 你的反抗ꎬ是为了希望光明的到来罢? 但我的反抗ꎬ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ꎮ [1]81希望光明者ꎬ固然能够充满斗志地投入勇猛的斗争ꎬ然而如果没有对于反抗之艰难的心理准备和预估ꎬ则很容易在碰壁之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ꎬ而鲁迅这种 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 的反抗绝望的姿态ꎬ是在 确认了自我的有限性和世界的荒诞性 [11]211之后进行的反抗ꎬ其实更有力量ꎬ更有韧性 绝望而反抗者难ꎬ比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㊁更悲壮 [1]477ꎮ有论者曾提出作家面对卑污的人类生存状况和丑恶人性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认识令人绝望的事实ꎬ而且认为这种状况向来如此ꎬ没有改变的希望ꎬ转而表达对此的认可甚至欣赏ꎻ第二种是面对这种现状痛心疾首ꎬ然而仍抱有改良的希望ꎬ在写作中竭力探索着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ꎻ第三种则是 即使认定何种现状从来如此ꎬ只能如此ꎬ永远如此ꎬ也决不认可这种状况ꎬ决不与这种现状妥协ꎬ而是永远对这种现状发出怪鸱般恶毒的诅咒 [12]61ꎮ鲁迅就是第三种ꎬ在直面黑暗与绝望之后ꎬ仍然拒绝屈从ꎬ将生命的热力投入到荒凉卑污的世界之中ꎬ在失去意义的虚空中不断创造意义ꎮ只有将鲁迅的 黑暗 和 与黑暗捣乱 ㊁ 绝望 和 反抗绝望 联系起来考察ꎬ才能够真正与鲁迅对话ꎬ他面对黑暗与绝望所做出的选择也对我们产生了意义ꎮ正如王晓明所说ꎬ我们 不妨看他作自己的同类ꎬ也是一个社会漩涡中的挣扎者㊁苦斗者ꎬ甚至失败者ꎬ但是ꎬ唯其如此ꎬ我们就更不能忽视那挣扎背后的沉思ꎬ苦斗之中的坚忍ꎬ失败所蕴含的启示:与天神的轻松凯旋相比ꎬ凡人的苦斗之后的失败ꎬ才更值得深思ꎬ也更令人尊敬 [13]7ꎮ三㊁从审美视角理解鲁迅黑暗底色上的独特美学世界汪曾祺于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曾写了一句对晚唐诗人李贺的评论ꎬ为闻一多先生所激赏: 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ꎬ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ꎬ故颜色特别浓烈ꎮ [14]244所谓 黑底子 ꎬ指的是李贺所处的晚唐时代之黑暗以及自身精神气质的阴郁ꎬ在黑底上错彩镂金ꎬ就形成了独特的怪艳风格ꎮ借这句评价描述鲁迅作品的艺术风格亦十分恰切ꎮ鲁迅的黑暗与绝望构成其艺术世界的独特底色ꎬ或者说ꎬ他的艺术世界之所以如此独特ꎬ正是由于这一层底色的映衬ꎮ首先ꎬ这是一个在黑暗的底色上显现出诡奇意象的艺术世界ꎮ满纸写着 吃人 的史书㊁人血馒头㊁艳异凄苦的女吊㊁一心复仇的黑衣人㊁裸身对峙的复仇者㊁抉心自食的死尸 这些令人惊异的意象都是由鲁迅对于黑暗与绝望的体验凝结成的ꎬ鲁迅为他的死亡意识㊁中间物意识㊁忏悔意识㊁复仇意识等等找到了艺术表达的形象ꎬ比如只能存在于黑暗与光明之间的 影 ꎬ只身肩住 黑暗的闸门 的父亲ꎬ正是鲁迅的 历史中间物 意识最贴切的造像ꎮ鲁迅以奇绝怪诞甚至阴森可怖的意象刺穿人们熟悉的经验世界ꎬ带给读者直接的艺术震撼ꎬ迫使读者直视它们㊁体验它们ꎬ从而在艺术与思想上获得新的体认ꎮ第二ꎬ鲁迅将他的黑暗与绝望以及与它们的反复驳诘注入作品之中ꎬ造就了一个有着深邃思辨力量的艺术世界ꎮ鲁迅时常通过并置对立概念来表达充满矛盾的思考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ꎬ我觉得充实ꎻ我将开口ꎬ同时感到空虚 [3]163ꎬ 绝望之为虚妄ꎬ正与希望相同 [3]182ꎮ有时又将抽象的词语与具体的意象融合承接: 我以这一丛野草ꎬ在明与暗ꎬ生与死ꎬ过去与未来之际ꎬ献于友与仇ꎬ人与兽ꎬ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3]163-164ꎮ鲁迅的用语并不生涩ꎬ其中甚至还有一些因过于常见而磨损了其意义㊁很难再引起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0卷人们强烈感受的概念性词语ꎬ然而鲁迅以力压纸背的思辨运之ꎬ熔铸了他的复杂㊁黑暗㊁幽深的心灵辩证法 ꎬ使这些词语重新获得陌生化的㊁锐利的诗性魅力ꎮ第三ꎬ这又是一个在黑暗甚至绝望的底色上灌注了温热而深沉的情感力量的世界ꎮ鲁迅的文章中闪烁着他洞察历史和现实的智性光芒ꎬ但其态度却绝非是超然静观的ꎬ他那浸润着黑暗意识和绝望体验的文字ꎬ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喊ꎬ灌注着浓烈的情感ꎮ他在充满黑暗与绝望的表述中袒露了他灵魂中的创伤㊁痛苦㊁孤独㊁悲凉ꎬ而后又 坦然 欣然 大笑 歌唱 [3]163ꎬ在黑暗与绝望的底色上ꎬ鲁迅所描述的梦中有茅屋㊁塔㊁村女㊁蓑笠㊁天㊁云的 好的故事 则更显动人ꎮ鲁迅在这样一个情感性的文学世界中表达的黑暗意识㊁绝望体验以及反抗绝望的姿态ꎬ不同于古典文学中涕泪交流的感伤ꎬ也不同于革命文学中慷慨激昂的宣言ꎬ它是包含着现代人对于世界复杂体验的现代美学世界ꎬ在所谓 匕首投枪 的现实意义之外ꎬ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ꎮ鲁迅在 黑底子 上绘出的充满诡奇意象的世界ꎬ显然会给学生带来新异的审美体验ꎬ甚至是一种 审美震惊 ꎮ然而ꎬ如果停留在 震惊 上ꎬ则会封闭 理解 的途径ꎮ因此ꎬ如何理解鲁迅的作品尤其是浸润了黑暗与绝望气质的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体验ꎬ也是教学中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ꎮ对此ꎬ教师可以借由鲁迅的作品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ꎬ以放眼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视角将鲁迅作品的美学风格纳入更为广阔的文学作品美学谱系之中ꎬ从而获得对鲁迅作品美学品格的深刻理解ꎮ鲁迅在其文学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对外国文学的关注和热情译介ꎬ以 别求新声于异邦 ꎬ据统计ꎬ他翻译过25个国家和民族的380位作家的作品[15]133ꎮ中国新文学的主流趋势是以西欧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为学习模仿的对象ꎬ但鲁迅的创作却跨越了这种所谓的 时间差 而直接从西欧当时正在发展的现代主义文学中汲取营养ꎮ夏济安指出ꎬ鲁迅的«野草» 绝大部分写于1924至1925年间ꎬ正是«荒原»和«尤勒塞斯»以及«喧哗与骚动»产生的年代 [16]381ꎮ而 他的天才的病态的一面ꎬ使他看起来更象卡夫卡的同代人而不是雨果的同代人 [16]372ꎮ仅从«野草»一集中ꎬ人们就辨识出波德莱尔㊁尼采㊁拜伦㊁阿尔志跋绥夫㊁厨川白村㊁夏目漱石等作家作品的重重投影ꎮ鲁迅作品中繁复奇崛的意象ꎬ孤独㊁荒诞㊁黑暗㊁绝望的人生体验ꎬ对于世界的虚无和人性的丑恶的洞悉ꎬ都让人联想起西方现代主义作品ꎮ然而ꎬ我们又分明能感受到鲁迅作品的独特气质ꎬ他在充满象征性的作品中灌注的情感的力量ꎬ与艾略特等人 非个人化 的诗学观念明显不同ꎻ他对于丑恶的表现和诅咒ꎬ又与波德莱尔式的视角大异其趣ꎮ相比于欧美的现代派ꎬ鲁迅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显现出与日㊁俄文艺更多的相通之处ꎮ他在«‹三浦右卫门的最后›译者附记»中评论日本作家菊池宽的作品 是竭力的要掘出人间性的真实来ꎮ一得真实ꎬ他却怃然发了感叹ꎬ所以他的思想近于厌世的ꎬ但又时时凝视着遥远的黎明ꎬ于是又不失为奋斗者 [17]253ꎮ鲁迅激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ꎬ认为他不仅着眼于现实人生ꎬ而且表现出 灵魂的深 : 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ꎬ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ꎬ更何况写出?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ꎬ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ꎮ 穿掘着灵魂的深处ꎬ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ꎬ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ꎬ得到苦的涤除ꎬ而上了苏生的路ꎮ [17]105-107 书写 灵魂的深 ꎬ同样是鲁迅本人的创作追求ꎮ鲁迅在 黑暗与绝望 的底色上构筑的审美世界从世界文学之中广泛地汲取了养分ꎬ而归根结底又是独异的ꎬ他有着超越性的眼光而永远 出于人间 ꎬ他谛视黑暗又不被黑暗所吞没㊁深感绝望而又要做绝望的反抗ꎬ作品中自有一种呼唤 力 与 抗争 的美学力量ꎬ由此创造了一个 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潮流ꎬ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的审美世界ꎮ总之ꎬ鲁迅的黑暗与绝望不应成为大学语文32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星辰: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解读鲁迅的绝望和孤独

解读鲁迅的绝望和孤独

解读鲁迅的绝望和孤独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伟大,不单单体现在其数量庞大的作品上,更体现在鲁迅先生那超出一般文人的独特的思想上。

鲁迅的思想极其复杂。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像五四时期其他启蒙作家,对引进西方思想的中国有自己的憧憬,对旧习俗旧文化旧道德进行着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然而,另一方面,他的超前的思想意识使他觉得这一切于改造国民劣根性是作用甚微的。

比如他在《伤逝》中的描写,他让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见,鲁迅对子君的反抗意识是大加赞赏的。

然而,小说的悲剧性结局,又反映出鲁迅先生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

当所有作家都极力赞颂自由婚姻的时候,只有鲁迅先生看出,没有社会物质的保障,没有国民意识的提高,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再美的自由恋爱也不过是飘渺的云朵,偶尔一阵愚昧却蕴含着巨大威力的小风吹过,什么就都散了。

无疑,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鲁迅是悲观的,是充斥着孤独与绝望的。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的这种绝望与孤独归因于性格使然。

在这种思想的背后,体现着鲁迅的生平生活环境,更显示着近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当时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顶尖级大文豪,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在南京求学到去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学堂。

接触到了《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阅读了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鲁迅的_悲哀_之伟大

鲁迅的_悲哀_之伟大

统、科学的文献研究方法。 1. 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对某一类中个
别事物的分别考察, 得出一类事物总体认识 的方法。梁启超先生十分重视归纳法的研究, 他对清代考证学者较多运用的归纳法非常推 崇, 认为“清儒之治学, 纯用归纳法, 纯用科学 精神。”[1]3091 还概括出此法的程序“: 第一步, 必先留心观察事物, 觑出某点有应特别注意 之价值; 第二步, 既注意于一事项, 则凡与此 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 皆罗列比较以研究 之; 第三步, 比较研究的结果, 立出自己一种 意见; 第四步, 根据此意见, 更从正面旁面反 面博求证据, 证据备则泐为定说, 遇有力之反 证则弃之。凡今世一切科学之成立, 皆循此步 骤, 而清考证家之每立一说, 亦必循此步骤 也。”[1]3091 在文献资料整理过程中, 他强调将 同类或有关系的网罗起来贯串比较, 善于在 同中观异, 异中观同, 从而取得新的理解。
要。可悲啊! 一个人为了政治的原因, 就可 《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 现
以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把自己崇拜的 的民族, 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
人诬蔑得一无是处。我在想: 为什么这么多 伟 大 的 人 物 , 而 不 知 拥 护 、爱 戴 、崇 仰 的 国
的人都在骂, 而独有鲁迅先生遭到的回骂 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
辑本、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金石及其 镂 “文献的学问。应当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去
文 、外 国 人 的 著 述 ; 非 文 字 资 料 主 要 包 括 三 研究。”[1]4067 在文献学研究过程中他融合了
类: 现存之实迹, 传述之口碑, 遗下之古物。 西方和中国传统的进步理论, 结合自己的思
他认为这两类史料各有长短, 应结合使用, 索和实践经验, 提出了一系列较为新颖、系

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绝望美学

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绝望美学

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绝望美学鲁迅在《野草?希望》中吟诵“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正如许多论者所言,“绝望”是鲁迅人文精神的起点,也是鲁迅的精神特质。

这一精神特质必然会反映到鲁迅小说创作中来。

一、绝望的营构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多种手法极力向读者传达一种绝望的阅读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思想震撼,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而达到他“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目标。

1、阴冷峻硬的环境鲁迅小说写景常透出阴冷的氛围。

《故乡》中隆冬的荒凉萧索,《祝福》里鲁镇飘飞的雪花,《药》的结尾处的“安特莱式的阴冷”……这些固然都是实景,但这些自然景象成为作者的审美对象后,经过主观情感的过滤与选筛,分解和综合,重现在作品中,已经很自然地和悲剧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了。

这种阴冷峻硬的环境,无意有力营造了一种绝望的心理氛围。

鲁迅还十分擅长于以乐境写悲。

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离去的。

祥林嫂是在喜庆的旧历年前夕,在欢乐祥和的祝福声中逝去的。

阿Q是在大团圆的结局中人头落地的。

以乐境写哀,一倍见其悲哀。

通过悲乐互衬,悲之更悲,更加营造了阴森窒息的情境氛围,小说的绝望感更加强烈。

2、毫无意义的反抗鲁迅小说中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最大的斗争,但最终消失在毫无意义的反抗之中,颓废或者毁灭。

更让人绝望的是,主人公越是反抗,表面上仿佛朝胜利的希望迈进了一步,但更悲惨的结局等待在前面。

祥林嫂到鲁庄后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这是一种对幸福的追求,是一种抗争。

但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

她死活不同意,也进行了生死的抗争。

为了来世的幸福,听柳妈的话,捐赎罪门槛,也是对现实的抗争,但得到的仍然是歧视。

在层层重围中,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能力,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可以这样说,祥林嫂的每一次反抗,带来的都是更大的回击。

这无意义的反抗,带给读者强烈的绝望感。

3、强烈孤独的无助鲁迅小说中的悲剧人物都是孤独无助的,其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吃人的“礼教”,仿佛有形,又似无形。

鲁迅的“悲哀”_关于鲁迅的手抄报

鲁迅的“悲哀”_关于鲁迅的手抄报

《鲁迅的“悲哀”_关于鲁迅的手抄报》摘要:脱俗伟大摘要:鲁迅真实、脱俗、伟大,但鲁迅有许多“怨敌”,结果鲁迅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鲁迅所说的“人国”,就是要培养国民的“人的意识”,摆脱依附于封建统治势力的蒙昧的奴性,成为明白“人生意义”和“人的尊严”的“自觉”的“人”,房向东:《“骂”人与被“骂”:鲁迅生前身后事》,青岛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4页,第38页,第163页,第181页,第93页关键词:鲁迅真实脱俗伟大摘要:鲁迅真实、脱俗、伟大,但鲁迅有许多“怨敌”,结果鲁迅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

我感叹于一首古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觉得古诗说的就是鲁迅,鲁迅是个孤独的英雄,我敬仰之而又不禁悲哀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他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

所以,大凡对中国文学有点常识的人,没有不知道鲁迅的。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为“现代的孔夫子”,可见鲁迅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

然而,究其一生,我们却不难发现,鲁迅有鲁迅的悲哀,他的一生有许多的挚友,也有许多的“怨敌”,因为想要唤醒沉睡的中国国民,他同各式各样的对手进行过论争,尽管这些论争其实质并不限于争论的具体事件的是非曲直本身,而在于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

但鲁迅也因此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

我感叹于一首古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说的不就是鲁迅吗?一个孤独的英雄,站在高山之巅,我仰之又不禁哀之。

1.“悲哀”于他的真实在房向东先生所著《鲁迅生前身后事》中讲到了鲁迅“骂人”之事。

在我看来,鲁迅之所以“骂人”,是因为他把中国看成是病态的,但也是活的中国,他要揭出中国的病痛,他和中国一起痛苦着,他要和中国一起经历脱胎换骨的升华。

鲁迅为病态的中国愤怒,为病态的中国呐喊,因此他要说一些真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哀”与“绝望”:一个真实鲁迅的五四姿态[导读]“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以其杂文的“呐喊”和小说的“彷徨”,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转播到腾讯微博毋庸置疑,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灵魂人物,其“无地彷徨”而“反抗绝望”的批判理性,早已被学界提升到了“五四”启蒙的思想高度,成为了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精神偶像。

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学者的鲁迅研究,人们一直都在试图接近一个真实的鲁迅,但无论是“意识形态说”还是“思想启蒙说”,客观上都存在着一种“臆说”鲁迅的价值偏离。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大量引入,更是造就了鲁迅研究的空前“繁荣”,诸如存在主义、解构主义乃至复调理论的泛化使用,不仅使读者逐渐地生疏了鲁迅,而且还使读者困惑地迷失了鲁迅——“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再加上“哲学家”的多重释义,厚重到了严重阻隔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尽管还原真实鲁迅的社会呼声一直都不绝于耳,可是因其话题过于敏感而每每受到强烈地斥责!聪明而睿智的鲁迅似乎很有先见之明,他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一旦被奉为“伟人”,其身后必然要遭遇被人误解的尴尬处境,故他才会不无调侃地戏谑道:“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成了傀儡了。

”鲁迅当然并不想成为“傀儡”,然而他却同所有“伟人”一样,最终只能被后人去加以无限的“阐释”,自己则失去了回应辩解的“言说”能力。

所以,超越作品文本去替鲁迅进行思想“言说”,这是国内鲁迅研究界所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

一、一个被“言说”的鲁迅重新认识鲁迅与“五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首先必须去澄清真实“历史”与虚拟“历史”的本质区别。

克罗齐曾强调说真实的“历史决不是以叙述写成的,它总是用凭证或变成了凭证并被当作凭证使用的叙述写成的”。

如果我们按照克罗齐的说法来推论,鲁迅作品文本应是唯一性的历史“凭证”,只有它才具有研究鲁迅思想的真实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鲁迅研究界在其具体实践过程中,“一千个学者就有一千个鲁迅”的众说纷纭,显然都呈现出了一种任意“肢解”鲁迅思想的怪诞现象。

所以,一个被“言说”的鲁迅,也因“言说者”的主观意志,走出了历史而进入了神坛。

对于鲁迅及其作品超越文学意义的思想评价,归根结底应是源自于瞿秋白与毛泽东这两位政治革命家的权威定论。

早在1933年鲁迅在世之际,瞿秋白就撰写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一文,第一次将鲁迅的文学创作视为是现代“中国思想斗争史上的宝贵的成绩”,而鲁迅也被他誉为“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大”的“莱谟斯”,“在儿童时代就混进了野孩子的群里,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气”,最终完成了其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的彻底转变。

而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则更是气势恢弘铿锵有力地论述道:“五四”以后则不然。

……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

……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不可否认,瞿秋白与毛泽东都是出自于中国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历史诉求,去宏观地概括总结“五四”与鲁迅反封建思想启蒙的社会意义;他们都急切地希望树立起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型的光辉榜样,以便最终确立无产阶级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地位——鲁迅也因此被改变了其“文学家”的原初形象,成为了具有“革命家”与“思想家”双重身份的时代“战士”!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富仁的思想革命“镜子说”与汪晖的反抗绝望“启蒙说”,虽然都力图摆脱鲁迅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潜在影响,但是他们从思想革命入手去重新“言说”鲁迅的种种努力,也同样因其受制于中国式启蒙理论的自我束缚,仍旧去人为提升鲁迅及其作品现代思想史的文化价值——所以,鲁迅并没有从当前学界那里获得精神人格的真正解放,他同样只能顶着“旗手”和“主将”这一辉煌而神圣的附加头衔,“孤独”与“寂寞”地“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这就恰恰有如他自己曾经嘲讽过的那样:“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

”将鲁迅视为“旗手”和“主将”,人们似乎都在有意识地回避一个历史问题:鲁迅并不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发难者,甚至于他在《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竟然仍对这本杂志无任何好感。

比如周作人就曾回忆说:“那年四月(指1918年,引者注)我到北京,鲁迅拿几本《新青年》给我看,说这是许寿裳告诉的,近来有这么一种杂志,颇多谬论,大可一驳,所以买了来的。

”周作人此话是可以相信的,因为从1918年鲁迅日记的记载来看,的确有两次提到过他买《新青年》杂志送人。

即使是到了1920年5月,鲁迅仍对“新文学家所鼓吹之新式”思想,表示出了颇有些不屑一顾的个人偏见,他在致宋崇义的信中这样写道:“仆以为一无根底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惜此又非今之学者所乐闻也。

”鲁迅此话暗含讽义,他显然是认为《新青年》在崇尚“空谈”,故他才会鼓励那些青年学子,去“熬苦求学”做些“根底学问”。

但学界却对于这一历史真相,做了匪夷所思的另类析解,而瞿秋白那番混淆视听的激情辩白,则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时代之声:鲁迅之所以很晚才加入《新青年》阵营,“是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什么可以参加的,他还只能够孤独的…沉思‟。

而在《新青年》发动了…新文化斗争‟之后,反国故派才成为整个队伍。

”瞿秋白此言的确是用心良苦,其真实意图无非是要强调说明:只有在鲁迅加入了《新青年》阵营之后,才能算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应该说几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于鲁迅思想的价值判断,也都基本上延续着早年瞿秋白的这一观点。

故鲁迅成就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那么将其视为是时代的“旗手”与“主将”,也就是自然而然无可争议的铁定事实了。

但鲁迅本人却并不这样去看待自己,他在《<自选集>自序》中明确地指出:“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其实,鲁迅这种胸襟坦荡自我解剖的类似语言,在他早期的杂文与小说中,比比皆是。

我个人宁愿去相信鲁迅本人的真情诉说,而不愿去相信学界那些信口开河的杜撰之辞!鲁迅坦承“五四运动以后,我没有写什么文字,现在已经说不清是不做,还是散失消灭了”。

这恐怕并非是鲁迅本人的自谦之词,而是他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因为在他看来“那时革新运动,表面上却颇有些成功,”但实际上则“只是我们卖报孩子却穿破了第一身新衣服,便不再做,只得年不如年地现出穷苦。

”于是他终于感到了刻骨铭心的“寂寞”与“悲哀”。

鲁迅写于1922年的《<呐喊>自序》,是我们研究“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重要文献;但就是在这篇仅有三千多字的叙述短文里,“寂寞”与“悲哀”竟出现有15次之多。

由此我们足以看出,鲁迅当时的情绪是何等消沉与低落!《<呐喊>自序》除了告诉人们作者当时的“颓唐”心境,同时还告诉人们作者与新文学之间的微妙关系:“老朋友金心异”多次来访,“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

我想,他们也许是感到寂寞了。

”故他开始“听将令”,并逐渐为《新青年》写文章。

鲁迅受钱玄同等人的鼓励与催促,被动地加入《新青年》的启蒙阵营,这是具有历史依据的客观事实:我们通过检索鲁迅日记1917年10月到1918年12月,总共统计出在这14个月期间,钱玄同单独到访过26次,刘半农单独到访过6次,钱与刘共同到访过5次,此外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还同鲁迅饮酒2次,前后相加见面次数竟多达39次。

仅就这一具体数字而言,鲁迅的确是盛情之下其实难副,“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因此也就“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④鲁迅因“听将令”而蹒跚着走入了“五四”,虽然他“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至…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可是当他意识到“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的社会现实时,却又深深地陷入了“我至今终于不明白我一向是在做什么”⑥的情绪苦闷。

众所周知,小说《祝福》中“我”与祥林嫂那段精神对话,最能够反映出鲁迅本人的思想矛盾:就连“我”自己都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了无路可走,又怎能去给同样困惑的祥林嫂解答疑问呢?所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因为“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在寒冽空气中感受“孤独”与“寂寞”,这是导致“五四”时期鲁迅“颓唐”的根本原因!二、两种文体与“两个鲁迅”“五四”时期鲁迅真实的精神状态,明显呈现出一种“亢奋”与“颓唐”的二元对立,过去人们也往往是通过《呐喊》和《彷徨》的字面意义,去直观地判断鲁迅对待思想启蒙的微妙变化,似乎鲁迅人格也构成了自我否定的内在矛盾,这明显是脱离历史“原场”的学界想象。

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一下便可以发现,杂文的鲁迅与小说的鲁迅,始终都表现为一个“绝望”的鲁迅;而《热风》式的“战斗”《呐喊》,也一直都《彷徨》于凄凉的《坟》丘之侧,向读者诉说着“倘是掘坑,那当然不过是埋掉自己”⑧的心灵悲哀。

“五四”时期鲁迅所写的“战斗”杂文一共有四本,即《热风》、《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而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恰好是四部,即《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与《野草》。

高呼猛进的社会杂文与情绪低落的小说散文,的确会让人感到有鲁迅思想相互抵触的巨大困惑;但只要我们把“听将令”这一因素带进去,用杂文去“呐喊几声助助威”的真实意图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听将令”的客观事实,使我们必须去重新正视一个真实鲁迅的自我存在,因为杂文中的“亮色”终究无法遮蔽小说中的“隐晦”,而最终取代鲁迅那种挥之不去的绝望情绪。

“救救孩子”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这是“五四”时期鲁迅杂文的两大内容;但是“孩子”难救与“国民性”难改的小说叙事,无疑又使他回归到了“惟…黑暗与虚无‟乃至…实有”‟的理性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将“热风”埋入“坟墓”而独守“孤独”呢?这恐怕并非是一己之“热风”,难以抵御四周之“寒冽”那么简单;而是鲁迅从其刚一加入《新青年》阵营开始,他就不相信思想启蒙会产生任何实际的社会效用!这绝不是我个人的危言耸听,而是真实鲁迅的自我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