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还原真实的鲁迅
鲁迅故里_一个坊口的传奇演变

绍兴日报/2008年/9月/2日/第002版综合新闻鲁迅故里:一个坊口的传奇演变首席记者裘浙锋“余家世居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其地素不著名。
”在1945年所写的《过去的工作》一文中,周作人这样回忆他的出生地。
1881年,周作人的哥哥——周树人,就诞生在这个绍兴城内寻常街坊口。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周家两兄弟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存在。
对这座城市来说,那条鲁迅生活了18年的街巷,也从此成了一个文化地标。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就是一个鲁迅的重要纪念地。
但鲁迅这个人物符号,在这座城市被充分放大,则开始于2002年绍兴实施的《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坊口的前世今生在古老的绍兴城历史上,以坊命名的街巷多如牛毛,如月池坊、作揖坊。
在百街千衢的绍兴城内,东昌坊实在是一条普通不过的老街。
这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巷历史上并不热闹,也素来不是一块文化重地。
所谓的东昌坊口,也就是今天鲁迅路与新建南路交叉口的那个寻常的十字路口。
1881年,坊口边上的周家新台门里诞生了鲁迅,被取名为周樟寿的这个小男孩来到世上的时候,正是一个古老的封建王朝崩溃的前夕。
那一年,内外交困中的中国与俄国签订了一份屈辱的《伊犁条约》,而绍兴城内的周家,这个士大夫家庭也已由兴转衰。
在鲁迅后来写的那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和家庭里的小男孩,他在这条街巷里所经历过的那些大致的生活轨迹。
在孩提时代,有蟋蟀虫鸣、覆盆子的百草园是鲁迅的乐园。
斜对面寿家的三味书屋,则是他少年时上学的地方。
因为家里有一个生病的父亲,鲁迅还要出入在恒济当铺、药店之间,附近路过的那些地方有咸亨酒店、土谷祠、长庆寺等等。
18岁离开家乡的鲁迅,后来远渡东瀛,并辗转各地,开始了他那一代乱世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个人命运的求索。
“20世纪中国文化旗手”、“民族魂”是后来人对于鲁迅的评价。
1971年,毛泽东有一次在谈到鲁迅时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
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1. 引言1.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化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化。
他以犀利的文字描绘了那个混沌的时代,深刻反映了人们在艰难生存和不公正待遇下的绝望和无奈。
鲁迅笔下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痛心疾首,对人性的质疑与探讨。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煎熬。
鲁迅以其睿智深刻的观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和心灵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对时代的呼喊和对人性的探索,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鲁迅的力量在于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读者的心灵。
1.2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受害者,或是斗士,或是腐化者,或是觉醒者。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在外貌和行为上具有鲜明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承载着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种种压迫和剥削,生活在贫困与黑暗之中。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求生欲望。
这些人物形象也折射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揭示了腐败和虚伪的社会风气。
通过鲁迅的笔触,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角色,更是他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他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道德沦丧的警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本质与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承载着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呼唤。
如何看待鲁迅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迅马雪晴摘要: 70多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解读和阐释、褒扬和审视、争议和攻讦,几乎从未停歇过,而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
所以现在“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真实,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无疑是对鲁迅的一次正本清源,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两种现象正确看待还原鲁迅当今价值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的“神化”、“革命化”或者“意识化”,所以把鲁迅归位,重新估量鲁迅的价值和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先生有深刻研究的网友梁由之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用心,将鲁迅神圣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
也终将是徒劳的。
”①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去看待鲁迅。
一、当今社会对鲁迅的态度鲁迅先生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为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观兴群怨的功用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
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
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
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对待鲁迅的态度。
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对峙现象。
(一)被“神化”和“妖魔化”的鲁迅左派景仰他的反封建,右派则为他玩命的咒骂政府的本事而疯狂,于是,他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捧为神,成了所谓的偶像。
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长者,他就在青年人当中。
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
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一时之新闻时,竟有人问这了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我心中!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
鲁迅给我们的启示100字

鲁迅给我们的启示100字鲁迅给我们的启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于革命和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鲁迅给我们的启示不仅限于文学创作,更是关于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鲁迅给我们的100个启示。
一、怀疑权威:鲁迅敢于怀疑传统道德和权威,他提醒我们要去审视和质疑那些被视为“正常”的事物。
二、独立思考:鲁迅的思想独立,他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盲从。
三、抗争不屈:鲁迅的一生充满了抗争和挫折,他的坚持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关注社会:鲁迅对社会的深刻剖析和批判,让我们明白了社会的问题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改变。
五、追求真理:鲁迅一直追求文学的真理,他告诉我们要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不移。
六、揭示黑暗:鲁迅的作品揭示社会的黑暗,他提醒我们要有勇气去正视和改变这种黑暗。
七、关注弱者:鲁迅关注弱者的命运,他告诉我们要去关心和帮助那些弱势群体。
八、倡导平等:鲁迅倡导平等,他提醒我们要对待每个人都平等,才能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
九、批判封建:鲁迅批判封建传统,他警示我们要摒弃那些束缚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封建观念。
十、反抗压迫:鲁迅反抗压迫,他教导我们要勇敢反抗那些对我们的压迫和控制。
十一、感受生活:鲁迅善于感受生活,他告诉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并思考生活的意义。
十二、关爱他人:鲁迅关爱他人,他建议我们要多关心他人,多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十三、反思过去:鲁迅反思过去的教训,他提醒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十四、拒绝盲从:鲁迅呼吁我们不要盲从,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十五、面对现实:鲁迅直面社会现实,他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社会的现实,不要逃避。
十六、严于律己:鲁迅严于律己,他教导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十七、远离庸俗:鲁迅远离庸俗,他提醒我们要远离庸俗的思维和行为。
十八、保护环境:鲁迅关心环境保护,他告诉我们要爱护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真实的鲁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教授访谈

向囱辑遣露 鲁逮精箨无 疑是
中I 民巷 富,鲁迥的 华 的宝贵财 .
孙郁 。15 年 出生于大连 。17 年毕业于 97 95
辽 宁复县2 中 ,后到 乡下插 队 ,1 7 年至 1 8 2 99 92
作 品 无 疑 是 伟 大 的l 典 。 . 经 作 为
语 文教 师 ,我 们 该 如 何 思考 当 下 存 在 的 种 种 争 议 , 如 何 认 识
鲁 迅 的 当 代 价 值 和 对 于 中 学 生
年 在复县文 化馆 工作 。l 8 年 毕业于沈 阳师院 98 中文系 ,文 学硕士 。在 《 北京 日报 》做过 十年 记 者 。现为 中 国人 民大学文学 院院长 ,兼 鲁迅 博物 馆馆长 、国家文 物鉴定委员 会委员 、 《 鲁
的 = , 在 鲁 迅 作。 教 学 中 意 ; , L 品
我们 _ 不 是 走 进 了误 区 ? 日前 , 是 .
迅 研究月 刊 》主编 主要著作有 《 鲁迅 与周作
人 》 (19 年 )、 《 97 百年苦梦 》 ( 9 7 )、 19年
本刊记者莱谤 了孙 郁教授
《 鲁迅 与 胡适 》 ( 0 0 )、 《 20年 文字 后 的 历 史 》 ( 0 1 )、 《 作 人 和他 的苦 雨 斋 》 20 年 周
以进入鲁迅的世界。
记 者 :您 的 意 思 是 不 是 可 以这 样 理 解 ,要 把 鲁 迅放 在他 所 处 的 时 代 背 景 中阅 读 ? 鲁 迅 对 手 的
外 , 一o主 要 是 由于 抽 象 的 观 念 没 有 发 酵 在 作 品 o・ o 里 ,而 是 化 作 残渣 留 在 了 作 品之 外 的缘 故 。 ” 竹
鲁迅狂人日记经典句子我翻开历史一查

鲁迅狂人日记经典句子我翻开历史一查《鲁迅狂人日记经典句子我翻开历史一查》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一句经典句子,充满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思考,也深深感染着无数读者。
翻开历史一查,是一种思考历史的方式,也是鲁迅对现实的解读。
对于历史,鲁迅曾经说:“历史不会被我们的个人的想法和解读所改变,但可以由此而得到解读。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历史的看法,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的历史角度出发,去实证探索事实,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勇于接受历史真相,使历史真实性和历史的教训能够深深地植入心灵深处。
翻开历史一查,更是鲁迅对现实的思考方式。
他曾经说过:“只有连结历史和现实,才能够正确地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觉得准确地研究现实社会问题,是要连结历史和现实,联系历史和未来,进行真正的历史学研究。
他认为,只有正确地研究历史,才能正确地预测未来。
因此,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现实社会问题,而且需要仔细地查明社会现实的背景,比较当前的问题与历史形势的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够正确地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翻开历史一查”不仅是鲁迅对历史的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他对现实的思考方式。
鲁迅认为,只有正确地研究历史,才能正确地研究现实,找出现实的解决办法,只有连结历史和现实,才能探究社会问题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鲁迅的思想,学会“翻开历史一查”,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当我们遇到社会问题时,不要着急去提出解决方案,而是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正确地解读历史,了解本质,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正所谓“翻开历史一查”,这就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一句经典句子,也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思考,努力学会“翻开历史一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探索现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关于鲁迅的历史故事

关于鲁迅的历史故事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 早年经历和教育背景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地主,母亲也是个循规蹈矩的传统妇女。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鲁迅从小就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也接触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鲁迅曾就读于绍兴尚武书院和南京庆余书院,后前往日本留学。
他先后就读于东京医学院和东京帝国大学,并取得了医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双学位。
在留日期间,鲁迅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和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达尔文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这对他的后来的文学创作和革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生涯的起步和突破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突破可以追溯到他在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一文。
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形式写成的短篇小说,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接着,鲁迅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如《阿Q 正传》、《药》、《病》等。
这些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3. 革命思想和民主主义的倡导者鲁迅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和革命家,他积极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政治运动。
他曾参与辛亥革命,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并在《狂人日记》中明确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鲁迅在《激流三部曲》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并提出了他的革命思想和文化观念。
他主张通过革命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和科学的社会。
4. 文化批判和思想传承除了文学创作和革命思想外,鲁迅还进行了大量的文化批判和思想传承。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提出了“文艺革命”的概念,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散文来传达他的思想。
鲁迅认为,文学应当具有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应当服务于人民,反映人民的声音和疾苦。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一代作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故里观后感

鲁迅故里观后感《鲁迅故里观后感》《鲁迅故里观后感》是一篇关于对于鲁迅故居的游览观感的文章,让我对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巨大影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游览,我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绍兴市,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
游览过程中,我被鲁迅故居所展现的历史沧桑所震撼。
故居保存完整,精心修复的古建筑和精美的陈设展示了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思想情感和文化气息。
在游览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那段历史,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里清静的庭院和潺潺的溪水,与鲁迅笔下的描写相得益彰。
我想象着鲁迅先生在这里默默思考,憔悴着面对国家时局的变幻,热血沸腾地执笔写作。
他用自己深入民众的视角,以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发出了锐利的批判。
在故居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内心深处温柔坚韧的一面。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以“文无第一,史亦然”而深入人心。
在鲁迅故居古书堂中,我看到了他刻苦研读、追求思想进步的决心。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写实,言辞生动有力,震撼人心。
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犀利透彻,对人性的思考深入而清晰。
他的作品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勾勒出了真实迷人的人性和社会理想。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痛苦而坚韧的灵魂,看到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心忡忡。
鲁迅先生的作品重塑了中国文学的风貌,塑造了新中国文坛的形象。
鲁迅故居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巨大影响,也是对于先贤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通过游览,我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的一生和他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触动。
他敏锐的思维和批判的眼光,激励着我思考历史和现实,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鲁迅先生的精神不仅仅是属于他个人的,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他的故里浙江绍兴,更成为了他不朽的见证和纪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历史还原真实的鲁迅我对鲁迅一直很好奇。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人是毛泽东。
”“半个人”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沉吟片刻后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说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在文革时期,“批林批孔”的前夕,毛泽东在武汉接见曾思玉等军区领导人时又说:“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是鲁迅,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
我是圣人的学生。
”能上毛泽东的封神榜,并被抬得如此之高,鲁迅自然不是一般的人了。
这是我的第一个好奇。
北大有位叫孔庆东的教授,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三代直系传人,师从红色理论家钱理群,潜心研究鲁迅思想,很有心得,曾被央视请去“百家讲坛”开讲鲁迅,并感情真挚地写过一本《正说鲁迅》的书,但我很奇怪,在礼教中看到了“吃人”的鲁迅,对孔教授的先人孔夫子,一直是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的态度,鲁迅的“学生”毛泽东,更是把鲁迅的思想发扬光大,差点没把曲阜孔家夷为平地。
而这丝毫不影响孔教授为鲁迅歌功颂德、吹鼓抬轿。
由此可见鲁迅的魔力,这是我的第二个好奇。
新月社的干将,曾在美国研究心理学的肖云山说:“鲁迅其实是个精神病患者。
鲁迅的杂感来源于他的多疑、敏感、自恋,而这些都是偏持狂的特征。
也是之所以在鲁迅的眼中,满世界都是敌人的原因。
”鲁迅竟有精神病症,这是我的第三个好奇。
身为一代新文化主将,平生致力于唤醒国民,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懂中国”的“第一等圣人”鲁迅。
头顶上有着无数眩目的光环。
但我更想知道,在这些光环背后,鲁迅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民族“导师”的一面,而这不得不从鲁迅的生平聊起。
闲来无事聊聊鲁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
鲁迅家本是世家大族,在其祖父周福清手上时,周家还有千亩良田和多达几千平方米的宅院,按建国后的阶级划分,周家是典型的大地主剥削阶级。
不难想像鲁迅当年的富贵。
更加了不得的是,祖父周福清于1871年赴京参加会试,中贡士,殿试获得第三甲第十五名,被钦点定为“翰林院庶吉士”。
在明清时期,这可就相当于拿到了登堂拜相的准入证。
可惜周福清受孔夫子的毒太深了,没能跟上时代变化,仍然满嘴的仁义道德当清流派,因此在官场很吃不开。
几年下来,只混到个七品知县的小官,不久还被人参了一本,连这小官都丢了。
回家后周福清痛定思痛,思想有了大飞跃,变卖家中田产,不惜重金,捐了个内阁中书。
但捐来的官没能马上上任,称之为候补,这一候就候了九年,最后终于当上了这个以抄写为职的七品京官。
1894年周福清的母亲病故,周福清回家守制,正好这一年浙江举行乡试,主考又是周福清的同年。
当地的五个富户跑来找到周福清,想通过这位京官打通关节、贿赂主考,给自家子弟谋个功名。
周福清想想自己的儿子周伯宜(鲁迅的父亲)只是个秀才,一直都过不了乡试关,于是与这五家一起给主考送去了一万两银子。
这其中周福清出了多少银子,史料有点争论,一说他一毛没拔,只是顺带写上了儿子的名字,一说周福清也凑了份子。
不过这个分歧无关宏旨,这里主要写鲁迅不是写他爷爷。
不想这事计划周密,却实施不严,曝光了。
案情通了天,光绪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怒,下旨严惩。
幸好周福清得到消息快,马上跑去主动交代问题,有了这个投案自首、坦白从宽的情节,再加上浙江官员的求情开脱(当时的中央权势减弱,地方渐有了拥权自重的诸候态势,朝廷也不得不重视地方意见),最后判了个斩监候(死缓),秋后再决定斩不斩,三年不斩就转为无期。
这一来周家倾刻走向没落,三年间每到秋后斩杀犯人的时候,周家就得大把撒银子,到处打点,以求推后周福清的行刑。
还好周家底子厚,终于熬过了这三年,周福清转为无期徒刑,7年后,刑部大赦,65岁的周福清终于释放回家。
这里之所以对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加以介绍,原因是每次读到周老太爷的事迹,老让我看到鲁迅的影子,而且这也是鲁迅性格成型的关键时期,无法忽略。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在这场变故中被革去了秀才功名,周伯宜心理承受力较差,内火攻心,外加惊吓,竟一病不起。
随着周家的败落,亲友邻居唯恐避之不及,周家所有的重担,骤然压到了十三岁的鲁迅肩上,照应狱中的祖父,照料病中的父亲,成了鲁迅的基本生活内容。
少年鲁迅过早的感受了世间的人情冷暧,无疑这种经历是非常痛苦的,成年后,鲁迅不无恨意地写道:“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周家的败落远没有鲁迅表现地那样沉重,家里大宅依旧,还有几十亩良田,若干仆人,其中就有他念念不忘地长妈妈。
三兄弟不用为生计奔忙,都能安心于读书。
鲁迅二十九岁从日本回国后,才开始挣钱养家,这期间,母亲还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
可见周家并没有脱离原有的阶级成分。
坦白地说,鲁迅的痛苦更多的来源于,周家大少爷的风光不再,突然之间受了以前从没受过的白眼和冷遇。
1898年,十八岁的鲁迅就读南京水师学堂,数月后鲁迅又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
清末政府逢战必败,时人总结教训,认为是国人崇文而不善武的结果,于是洋务派在全国大肆创办军校,以图武力兴国。
但在当时一帮顽固派的反对下,深恐丢了祖宗的法宝,中西体制的争论一直很激烈,这类军校大都办得四不像,挂羊头卖狗肉。
在此期间鲁迅的学习认真刻苦,毕业时考了前三名,成为公派留学日本的五个人之一。
甲午战争后,国人很奇怪日本的迅速崛起,也把留学日本作为学习先进知识的去处,这想法无疑是正确的,远比时下“逢日必反”的论调高明许多。
向敌人学习没什么可耻,最可怕的是沉迷于盛世遗梦,对他国毫不知晓。
反观日本,因白江口之败,全面学习唐朝。
被美国打败,就全力学习美国。
这种观念对比映衬了现在中日两国的差距。
1902年鲁迅进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不久加入光复会。
一次,光复会派鲁迅回国持行刺杀任务,鲁迅断然拒绝,理由是家中还有老母要养,随即退会。
在此之前鲁迅还写诗,要“我以我血荐轩辕”。
看来也不过说说罢了。
但后人硬要认为这诗是鲁迅一生战斗的开始,不免就有点讽刺的味道了。
两年后鲁迅转科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之所以去仙台学医,按鲁迅自己的说法是:“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不过很快鲁迅又改变了学医的想法,按鲁迅的解释,是因为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在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了国人“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决定要改变国民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是鲁迅唤醒国民,改造国民精神的宣言。
但让人奇怪的是,鲁迅并没有愤而回国从事他的文学“呐喊”,却在日本又呆了五、六年。
主要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间或写些练笔的文章,但这些作品,与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实在靠不上边。
1909年回国后,鲁迅还是没有拿起他的“匕首和投枪”,而是一头扎进故纸堆,读佛经,抄写古碑贴,练起了书法。
直到1918年受钱玄同之邀,才为《新青年》写下了他正式出山的作品《狂人日记》。
从立志到出手,鲁迅用了十三四年之久,这时间长得让人匪夷所思。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正是中国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时代,期间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发生。
鲁迅却没有丝毫举动,只是当了个麻木的“看客”。
显然,鲁迅看幻灯片而立志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鲁迅低估了学医的难度,凭其能力根本无法完成学业。
当然无论如何,弃医从文对于鲁迅来说,绝对是个明智的决定,只是下决定的理由,没他自己说得那么伟大罢了。
在出国前,母亲鲁瑞为鲁迅定下了一门亲事。
亲家姓朱,是绍兴城里的一户殷实人家,祖上也有人做过官,与周家刚好门当户对。
朱家的这位姑娘叫朱安,是一个深受礼教熏陶的女孩,裹脚不识文字,且比鲁迅大了三岁。
对这门亲事,鲁迅的态度暧昧。
之前只提出让女方“放足和读点书”,而没有表现出斗士的一面,严词拒绝这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封建式”婚姻。
出国后,鲁迅在与日本下女的接触中眼界大开,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对家中的这门亲事有了些牢骚,为此还写诗送给老友许寿棠:“灵台无计逃神矢”。
不久,鲁迅与日本下女厮混的事迹,渐渐传到母亲鲁瑞的耳中,老太太甚为焦急,于1906年谎称自己病重,将鲁迅骗回家中,与朱安完婚。
回国前鲁迅已有所预感,果然,回来后周家张灯结彩,上上下下都在为周大少爷的婚礼奔忙。
鲁迅不置可否,必竟从没见过新娘朱安的样貌,心中尚存一丝夙望,如若对方美若天仙也未尝不可。
大喜之日,鲁迅打扮一新,还特意为一头短发接上了假辫子。
在母亲的操持下,婚礼按部就班的进行,鲁迅的表现也中规中矩。
及到进入洞房,掀起新娘的头盖时,鲁迅才如坠冰窟,妻子朱安小眼大鼻、身材干瘪毫无女性美感,这让鲁迅悔恨不已。
春宵之夜,新娘几次前来请安,鲁迅竟不答理。
第二晚开始就不再进入洞房,几天后鲁迅与一班同学返回日本,临走时丢下一句“母亲娶媳妇”,而后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
自此,朱安开始了漫长地,在一心救国救民、要“血荐轩辕”的斗士鲁迅身边的守活寡生涯三年后,鲁迅回国到绍兴的两级师范学堂教书。
1912年受时任教育总长的同乡蔡元培邀请,进教育部任职,同年随部迁往北京。
祖父做官的经历是面镜子,鲁迅深以为鉴,总结出“三不”原则,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
如此这般果然官运亨通,不久就官居教育部佥事。
但很多事并非当个乌龟就能躲过去,在大变局时期,检验一个人的政治立场、道德水平的机会实在太多。
1915年,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逼袁世凯政府签署《二十一条》,这条约等同于卖国,袁世凯老奸巨滑深知其中利害,责任不想一个人担,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同意,不签名的就要辞职走人,鲁迅毅然签下了大名。
多年后鲁迅的论战对手陈源(陈西滢),对此不无嘲讽的说:“鲁迅爱国?他爱的是日本国吧!”。
鲁迅说“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
“树欲静而风不止”,袁世凯一心想过皇帝瘾,下令教育总长汤化龙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因鲁迅一贯表现良好,被委任小说股主任一职,负责把关小说要“寓忠孝节义之意”的指示。
对此事,按鲁迅的说法,他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抵制,最后还因此被免去了主任。
但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鲁迅被免职是袁世凯当上皇帝以后的事了,为袁世凯称帝吹喇叭抬桥子的任务已光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