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事中有人未死魂先落之说详解

民间丧事中有人未死魂先落之说详解
民间丧事中有人未死魂先落之说详解

中有:民间丧事人未死魂先落之说,用亡人的生肖干支和亡人死那天的日干支推算出亡人多少天前落魂详解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

日子及时辰,然而很多人都以为在头七是在生者去世后第七天,这是错误的,下

面介绍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每个死者的回魂日期都不是相同的,回魂是由各死者不同的死忌〔死

亡日期〕的日柱配数而推算出来的,故不同死者的回魂日期也是不尽一样的。下

面介绍这个配数:

天干:

甲/己-九尺

乙/庚-八尺

丙/辛-七尺

丁/壬-六尺

戊/癸-五尺

地支:

子/午-九尺

丑/未-八尺

寅/申-七尺

卯/酉-六尺

辰/戍-五尺

已/亥-四尺

举例来说,倘若一个人死于甲寅日,那么他的魂魄是九尺(甲)加七尺(寅),合

共是一丈六尺。

以上的所谓一丈六尺是指魂魄入地的深度而言。

人有三魂七魄,死后,魂魄离身,魂上升而魄下降,魄下降入地深浅不一,由一

丈八尺至九尺不等。魄入死后便会从地下往上升,每日升一尺,所以死于甲寅日

的,入地一丈六尺深,便要于死后十六天才会回魂(从死亡当日算起为第一日),

若死于壬寅日,则会于死后十三天才会回魂,因此,亡魂于回魂之前,其灵魂仍

是留在土中的。

上面给出了回魂日的计算方法,下面是回魂时辰和方位的计算方法。

日柱空亡对照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遇)戌亥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遇)申酉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遇)午未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遇)辰巳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遇)寅卯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遇)子丑

方法:前面是日柱,后面遇者为空亡,空亡中前面那个地支代表时辰为回魂时辰以及来时方位,而后一地支代表时辰为亡魂离去之时以及离开方位。下面举例:癸亥日的空亡为“子丑”,所以亡魂在“子”时回来,而在“丑”时末离去。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王旭建搜集整理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1969年建火化场, 1975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也可到寿衣店购买。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共5根,供桌上的碗里插3根,死者衣袖各放1根。 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lao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2—3人组成。设帐桌、账本。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 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人咽气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顺序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后通知其他亲友。随着通讯的发展,现在也有改用电话通知的。送话人到死者亲友家,一定讲清楚死者咽气时间、火化时间、出殡时间等。 灵床,也称“床排子”,用门板或床板,搭在两条长凳上。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供桌香案,摆供品,点长明灯(在碗中放豆油,灯捻,点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灭)。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 烧导头车,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导头车”。 送纸儿,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到村头小武庙祭祀鬼神,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儿”,也称“报庙”。后来没有了小武庙,就在村头用4块坯或砖搭建而成。孝子捧的香逐渐取消了,酒也用水代替了,同时烧完纸,用水浇灭,防止火灾。导头纸连送3遍,也有送7遍的。每次吃饭前送1次纸,直到送行之前。 吊纸儿(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儿者多为女性。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饭,随来随走。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现在逐渐用花圈取代了烧纸。 命纸,用纸剪成,挂在死者家门口。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寿衣店购买。命纸的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条。 讣告,旧时称“批榜”、“殃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讣告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4)着孝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

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5)送汤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6)报丧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8)辞灵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9)送盘缠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如果老人病危,儿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气

前就要给老人穿好老衣(寿衣)。如果等到老人已经断气才给老人穿上寿衣的话,有两种说法:一是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穷鬼;二是外人会笑话,某某家老人“老了”还是红格溜(赤身),笑话儿女不孝。老人断气后,先用酒精棉球净面(洗脸),以防小虫,再给亡人两只手腕绑打狗饼,准备尸体下坑,找一张床,铺上干草,把尸体放在地上。

用五张麻纸糊一块纸被,把亡人的脸面和全身盖住。为的是好看。铺干草讲究的是,一是为了干澡通风,便于尸体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时休克再复活,一有动静,干草容易发出响声,使儿女便于发觉。此时接着要找一只鸡,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鸡;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鸡。讲究的是阴阳搭配,做鬼也有个伴。在门槛上将鸡头扭下,民间

叫“到头鸡”。把鸡毛拔净,在鸡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鸡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献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孝子出大门,到十字路口点香给亡人指路。 报丧 报丧,首先把亡人的铺盖卷放在院墙头上,村里人一看到铺盖卷便可知道谁家老人“老了”。其次要挂岁数纸。如果老人八十岁,起码要拿八十几张麻纸。风俗是要多几张,

民间葬礼习俗

民间葬礼习俗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开咽喉”。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2020年民间丧事老式讣音范文民间丧事文书的写法

民间丧事老式讣音范文民间丧事文书的写法丧事上的喜话怎么说 是习俗。 丧歌,是中国民间传统丧葬礼仪活动中传唱的风俗歌曲。亦称“葬歌”、“夜歌”、“孝歌”、“挽歌”、“哀歌”、“丧鼓”等。 孝歌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一种,在我国南部地区普遍流行。当长辈去世以后,在将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后代要为逝去的长者守夜,就是围着他的棺材拿着香不停的转,谓之转香。这种习俗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孝道理念。 转香期间要找会唱孝歌的人唱一通夜,内容不限,有为老人歌功颂德的内容,到了夜深时,唱歌的一对男女就故意唱打情骂俏的歌,以吸引那些帮忙的和一些送礼的客人不睡觉,不至于冷场(农村习俗老人去世葬礼越热闹就越孝敬)有的为了更热闹更吸引人干脆就请两批唱孝歌的人,让其对骂谁骂赢了主人另行有赏。虽然谈不上不文明但也相当有趣。具体曲调为当地的山歌。歌词可以又唱歌的人临时自编。

民间丧事中的三六九叩和二十四孝(确切应该是二十四叩),是一套传统的殡丧礼仪。 1、三六九叩:是指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根据宾客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一般二、三代直系须三跪九叩,二、三代旁系须二跪六叩,其它亲朋一跪三叩即可。切记,长辈不能跪叩,同辈年长者可免(现代死者为大、客气跪叩者也有)。 2、二十四叩:这就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礼仪了,一般有知宾指挥。现代使用者不多了,各地做法也不尽然相同。基本程序如下:进棚——哭灵——首拜——左上拜、右上拜、左下拜、右下拜——中拜——焚香——敬酒——祭拜——退拜。 (1)首拜位要离灵位稍远些(5~6步);左右上下拜是首拜位各45度斜向三步;中拜位在首拜位向前三步;祭拜是灵前位,退拜是灵前位后退三步。 (2)首拜、祭拜,知宾应喊:首叩头,再叩头,三叩头。 (3)整套程序中共有八拜,每拜三叩,计二十四叩。

殡葬习俗指南

殡葬习俗指南 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唯心主义“占上风的一个习俗文化领域。迷信的、封建的殡葬活动,在民间仍然流行并严重地存在。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带上渡河线、买路线,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安葬之后,每逢节日、诞辰,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

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走向文明,为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出现了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形成殡葬文化学的学科群。 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告诉别人这样不会有始无终。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饭、睡觉一类物质需求一样。只要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 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的,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无论信奉宗教还是无神论者,即使是不信邪的人,也都是喜欢吉

殡葬文化学——中国民间丧礼其它

第十四章中国民间丧礼其它 目的要求: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难点: 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本章对中国民间较具普遍性的丧礼习俗作一讨论,以补前述之阙。 第一节奔丧 奔丧,指在外地闻亲人、尊长去世,赶回家办理丧事。 奔丧之俗,其起源不可考。自周礼等典籍记载以来,历朝相沿。在中国古代,流动性比较大的主要是官吏。因而,自春秋以来,奔丧就屡载于史籍,被作为居丧礼的一部分,并作为检验是否“孝”的一个环节。 由于唐以后将居丧定为国家制度,因而不居丧或在外不奔丧就成为违法行为,以官吏尤其如此。奔丧是孝道,具有至上性。官员在任上,闻丧,可以拔腿就跑,嘱咐他人代为转奏请假。中国人的宗族关系盘根错节,人数众多,官员都奔似不可能。奔丧之制延续至今。如国家劳动保护条例上规定职工有“丧假”,亦即闻父母、祖父母丧即奔,其它近亲丧则酌情处理之。民间亦如是。 第二节吊丧 吊丧,又称吊孝、吊祭,指闻亲戚、朋友、邻人等丧后,亲自或遣人前往祭奠死者并慰问丧主。 吊丧和奔丧的区别大体在于:奔丧是以主人身份“奔”回去办自家的丧事;而吊丧则以客人身份前去慰问和哀悼。

吊丧之俗,最早见于《仪礼》、《礼记》等周礼典籍。吊丧属于殡期间的活动。 周礼,“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丧主对前来吊丧者有相应的礼节应答。东汉后,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故又称为吊纸。旧俗,丧主须及时讣告相关人等,使之能前来吊丧,尤其是死者生前的亲近友好。否则,丧主可能被指责未尽人子之责,剥夺了“见最后一面”的机会。旧俗,若闻亲、友有丧而不前往吊丧者,多要伤及友情。这表明,在重丧葬、重人情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吊丧被置于极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丧事中的跪拜礼、鞠躬礼 两汉前,中国尚无桌、椅,人们席地而坐,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用于踵(脚后跟)而稍安为坐。”这里,?“坐”是将屁股搁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跪”相当于坐着时看见有人来了,便向上抬一抬身体,并向前倾一倾,算是打一个招呼;“拜”才是现在意义上的跪,以头触地。桌椅出现后,这种坐式及跪拜礼仪消失了,“跪”成了双膝下地,“拜”(叩头)则双手伏地,以头触地。跪不一定拜,拜必须跪,而且礼更重。但两者均表示臣服。后世多“跪拜”连用。“拜,服也。”现仍有“拜服”一词。 《周礼·春官·大祝》提到九种拜礼,常见的有:“稽首”:施礼者跪拜于地,头要停留(即“稽”)一段较长的时间。此礼最重,臣拜君之礼。“顿首”:引头至地,只作短暂的接触(即“顿”)则立即举起。属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交的一般礼节。“空首”:跪于地后,两手拱至地,然后引头至手,则起。头并未碰地,是谓空。这是国君回答臣下的拜礼。“膜拜”:“举两手,伏地而拜,”类似于现代的投降,是倾心而服之拜。此外还有“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可见,由于当时的坐式,跪拜是一类普遍的礼节,只是相互的地位不同,跪拜的方式不同,它直观地表现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秦、汉以后,皇权日隆,便只有下对上、而上不对下行跪拜礼了。 此外,人们在祭祀、丧礼中广泛地使用跪拜礼。跪拜礼中最重的是三跪九叩首。民间丧礼中仍盛行跪拜礼,鞠躬礼似有“不尽意”之嫌,有亏于“孝道”。经过清末民初以来一百余年民主思潮的薰陶,人们已不习惯于对生者行跪拜礼,但并不拒绝对死者跪拜,所谓“死者为大”。这是孝文化在中国人意识深层处数千年薰陶作用的结果。此外,中国人在祭祀祖先、向神灵祈祷时仍然行跪拜礼。 第四节丧事中的脱帽礼 一般而言,帽即冠。但在中国古代,帽和冠曾是有区别的。古人重冠,因为它是头上的装饰物,头是男子最尊贵处,所谓“高贵的头”(跪拜的意义亦在此)。

山东丧葬习俗

茶桌人员: 供转人员:(端菜) 看车人员: 家族人员: 女同志帮忙人员: 主要工作:撕三升。 缝香帽子。 缝孝衣。 裱鞋。 撕包头。 缝罩衣。 给去世者按民间风俗准备办理带走的物品。 事先没有做好送老的衣服,组织人员做。 停灵:就是将去世的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 泼汤(攉汤):就是去世者儿女们和送丧的亲戚到土地庙攉汤。 行拜:出丧那天来的亲戚要去世者“行”(九个头)。这个行拜当中礼节很讲究,是根据亲戚的远近而定“行”的礼节,有三升“行”,有承升(香帽子)“行”,有孝衣“行”,有鞠躬“行”。 入殓:要给去世者镜面。 出殡:亲人将去世者哭送到车上,事先安排人员护送去世者到火葬场火化。(来送丧的亲戚可以回去了) 下葬:就是火化后骨灰直接送到林上土葬。 晚上:帮忙人员坐席,家族人员伺候。(家族人员对明天圆坟和送进行安排) 圆坟:就是出殡的第二天,安排家族人员早上一早先到林上游坟,吃了早饭后去世者的儿女们和家族人员到林上圆坟。吃了中午饭,安排家族人员送去世者闺女(已出嫁)回婆家。 晚上承老:内外柜人员,举重头,执事客等重要人员在去世者家里坐席,称为承老。 守期:从一七到四七都烧纸,五七那天到林上烧(提前安排扎札彩),

曹平先告知您《新泰风俗——丧葬习俗》 字体: 小中大| 打印发表于: 2008-5-29 22:49 作者: admin 来源: 新泰信息港 转载的 作者:曹平先 曹平先告知您《新泰风俗——丧葬习俗》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区域农村的丧葬习俗可谓十分复杂,旧的礼仪和行拜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不懂,就是有点年纪的,家中有故去老人和亲人也得现学现卖。隔村三分俗,也就是说风俗不一样,这可能也与古时的齐鲁礼仪之邦有关。旧时新泰丧葬有停灵,戴孝,泼汤,入殓,出殡,下葬,圆坟,过一七,五七,百日,祭日等内容。 现在更重视,亲人去世,告知(请)家族人员前来帮忙,在去请执事客,举重头,厨师人员,到齐后与家人商量和决定出丧日期,然后安排报丧人员,安排赶集人员,租赁丧事用的炉子,凳子,茶壶茶碗,酒盅筷子,扎蓬的架子,碟子(盘子),预计多少个席,在谁家坐席。安排买烟.白布.和日常用品等。安排做衣服等。 出丧那天有治丧人员名单(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做好) 总负责人员: 执事人员: 内柜人员: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武绍智收集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 一、入棺 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左右和底数量一 - 1 -

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 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 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 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棺材头上,放一只斗一只半升,装满粮食,点一照七星灯,棺材下面,放七盏灯,都要用香油,也有用腊烛代替的。如果做三晚上,叫跑五方一晚上、绕棺一晚上、撒花一晚上,孝男孝女按先生的安排,跪于棺前,先生念经书,喊跪就跪,喊起就起,献酒献茶扣手。 五、出殡 出棺的日子定下后,头天自亲要来上祭,上祭一般是姑娘家、儿媳的后家,儿女多的祭多,儿女少的祭少。上祭的人家,根据本人情况,有抬猪、拉羊的,有抬一块肉、粮食、祭张、 - 2 -

民间丧葬风俗 文档

民间丧葬风俗 刘春梅中091-2 200901501234 “红白喜事”即婚嫁和丧葬是民间的两件大事。因为在民间办丧事要烧灵屋、吹唢呐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办丧事又叫“白喜事”。下面就谈谈鲁西南地区民间丧葬的习俗与程序。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无子女送终,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老人在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道正厅。 人死后,家人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而是向邻居报丧。然后就是报丧。家人要尽快地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并告知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磕头。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要将尸体入棺,叫“入殓”。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身、穿寿衣等,再用白绸掩面。 死者入棺后停放在灵堂里,亲人要日夜轮流守候,叫做“守灵”。一般棺材停放三到七天,在此期间,逝者的亲戚朋友会来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其礼数、方式由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死者的子女接到讯息,要先哭悼,然后尽快奔丧,临到家时要“望向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起。亲朋好友虽不像孝子那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悲痛。亲友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者礼金。 接下来就是丧葬礼俗中最重要的环节——“出殡”,也叫“出山”。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显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材下,然后用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先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

丧事 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丧事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丧葬本是禁忌及忌讳较多的仪式,在民间关于丧葬的一些禁忌分别都有哪些呢?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又是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 1、忌出葬时,抬棺者说「重」字: 在出殡时,抬棺者应保持肃静,禁讳说到「重」这个字。若不小心脱口而出,可能会生出变故,如棺柩更重而更加抬不动,或是于行进间,抬捍断裂导致棺木掉落地上。 2、忌带孝者观看建庙、婚嫁,或接触产妇及婴儿: 因一般人认为带孝者身上带有不祥之气,所以凡是与神事及喜庆有关的场合,如建庙、安灶,或是婚礼、喜宴,

都应避免参加。否则在带孝者的凶气感染之下,将导致建庙不灵,或新婚夫妻感情不睦。丧事而若带孝者接触到产妇或婴儿,将致使产妇难产,以及婴儿夭折等不幸的事发生 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冲克 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么不论亡者的亲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参加送葬仪式。此外,孕妇、婴儿,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气。 3、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肖相冲克: 在丧礼上,通常会贴有一张告示牌,说明有那些生肖是与死者的生肖相冲克,必须回避。有的还会在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以除不祥之气。 4、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 在举行入殓仪式时,亡者的亲友应

当保持冷静。此时忌讳有人啼哭,否则会使亡者不忍离去,其魂魄将无法升天,而滞留丧宅。若因啼哭而不小心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将使得亡者留恋人间,不得转世超生。 5、忌七月时出葬: 七月被一般民间视为鬼月,此时阴间的鬼门大开,许多鬼魂被流放到阴间来。若于七月出葬,可能会招引更多的鬼魂出现,鬼煞大作,对丧家更为不利。 6、忌守丧期间剪发、剃胡须: 根据民间的习俗,在家有丧事期间,其亲人不能剪发及剃胡须。丧事一般人认为这是为了表示极度哀伤悲痛,以致于无法顾及修饰边幅。而其另外的用意,则是为了避邪,以不修边幅的模样,使自己跟平常看起来不一样,让亡灵鬼魂认不出来,以免受到侵扰。 民间丧葬禁忌一百则 1、不能血葬,要在野外厝放几年,然后再葬 2、下葬时,先由孝子挖三锄,谓“开

最新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1 武绍智收集 2 3 4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 5 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 6 吃有穿。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 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烧7 8 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 9 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 10 一、入棺 11 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 12 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 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 13 14 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 1

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 15 16 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17 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18 向往丢出。 19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20 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21 22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23 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24 二、领地 25 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26 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27 28 三、编扎 2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1.走人丰城丧葬文化礼俗丰厚,农村有人故去了,还得请族下老于世故的人来协助办理丧事,否则乱了礼套,会得罪亲友族客,还会连累村上挨骂名,说村上不懂道理,家间没有人。一般在乡村自己屋里正常死去的人(在村外死去的人不准进屋),儿子孙辈一定要守在身边守着长辈落气,人一落气,先看时辰。接着马上就要响爆竹,爆竹的声音会通晓全村的人,某人现在去世了。乡里作兴红喜事请上门,白喜事赖上门。村里的人听见爆竹响,同一房族的人马上就会上门问怎样安排,需要那些人做那些事。同一宗族的人也会作好要做八仙的准备(抬棺材的八个人,有时葬地路远,还得用双八仙,十六个人轮着抬)。放了爆竹过后,就得马上将死者的手脚牵直,把手足头脸摆正来,否则死去的人的手脚马上会僵硬了就不好弄。接着就要穿了拖地的长袖白褂,用水壶到村里的水井里提一壶水来为死者净身。以上这些事是孝子必须在死者身体尚未冷却之前做好的事。 2. 族人理事待将死者的身子抹干净了以后,家人就会帮着给死者穿好贴身的寿衣,并用丝线穿了一块银子放在死者的口里,丝线的二个线头往外挂在口角,这个寓意是为

后辈人都能开口说话。在这个时间里,族房下善于理事的人也早就来了,便着手吩咐写字贴,比如孝子不想把丧事搞得很大,就在大门上贴张:‘寸草片纸不敢领受’的白纸条,远房的族人与亲友知道贴了这样的字贴,便不会送丧礼上门。如果在大门二旁贴上:思亲千年难忘、驾鹤西去、赴王母会、升天成仙等舒瑞的字样,亲友就会送来丧礼,不是同一房族的本族人也会合起来送财礼。 3.道士进门接着就是请道士算时辰,那个时辰下榻、破土,那个时辰上棺,那一日喃材,那个吉日能出殡,那段良辰能下葬,死者的生死时辰与在生的人有那几个时辰里的冲突,这些人在那几个时辰里不宜站在死者的棺材旁等等。道士会把这些有关本次丧事的禁忌画上一个符图,贴在壁上,理事的则会按照符图上注明的日期安排其体事宜,告知某时辰出生的人应该回避某项仪式。道士在画写时日安排表时,会考虑周边邻村有没有在近几天出殡的人,不能与其它的亡人在出殡的同一条路上发生迎面相遇的事。 4.下榻停尸下榻就是把死者从房间的床上搬到到厅堂的地 下来,因为地下凉爽,尸体能多保存些时间,厅堂的停尸位置选在中堂栋柱前面(顶着屋粱的屋柱,不得在屋粱后面)靠壁的一面。下榻前,地上铺垫一层嫩嫩的响沙,响沙上面盖一床薄丝毯。下榻一般都是在当天下午与死者的生死时辰没有相冲的吉时,下榻时先响爆竹,孝子则跪在床榻前

湖南丧葬习俗

灵堂 亦称“孝堂”、“灵棚”。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 俗称“入殓”、“入棺”、“入木”、“上材”,指将尸体放入棺内。起源甚古。《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贾公彦疏:“主人奉尸敛于棺。”阼,指正屋居中东边。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大敛时,常在主位上入棺。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并告祖、告天地诸神。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 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 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自1950年后,挂功德者逐渐消

民间丧事中有人未死魂先落之说详解

中有:民间丧事人未死魂先落之说,用亡人的生肖干支和亡人死那天的日干支推算出亡人多少天前落魂详解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 日子及时辰,然而很多人都以为在头七是在生者去世后第七天,这是错误的,下 面介绍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每个死者的回魂日期都不是相同的,回魂是由各死者不同的死忌〔死 亡日期〕的日柱配数而推算出来的,故不同死者的回魂日期也是不尽一样的。下 面介绍这个配数: 天干: 甲/己-九尺 乙/庚-八尺 丙/辛-七尺 丁/壬-六尺 戊/癸-五尺 地支: 子/午-九尺 丑/未-八尺 寅/申-七尺 卯/酉-六尺 辰/戍-五尺 已/亥-四尺 举例来说,倘若一个人死于甲寅日,那么他的魂魄是九尺(甲)加七尺(寅),合 共是一丈六尺。 以上的所谓一丈六尺是指魂魄入地的深度而言。 人有三魂七魄,死后,魂魄离身,魂上升而魄下降,魄下降入地深浅不一,由一 丈八尺至九尺不等。魄入死后便会从地下往上升,每日升一尺,所以死于甲寅日 的,入地一丈六尺深,便要于死后十六天才会回魂(从死亡当日算起为第一日), 若死于壬寅日,则会于死后十三天才会回魂,因此,亡魂于回魂之前,其灵魂仍 是留在土中的。 上面给出了回魂日的计算方法,下面是回魂时辰和方位的计算方法。 日柱空亡对照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遇)戌亥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遇)申酉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遇)午未

传统丧葬与习俗

传统丧葬与习俗 随州市地域广阔,北与河南省接壤,南与荆门、京山、钟祥相邻,南北相距近200公里,各种民俗与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以传统丧葬的习俗为例,南北差异就很大。不仅如此,相邻的乡镇也有不同,只是差距略小而已。 笔者知道最多的当属随中一带的丧葬习俗与礼节,当然,前面说过,民间习俗因地而异,虽然是相邻的乡村因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不一样,丧葬习俗与礼节也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尸首的停放 逝者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病去世,还是意外死亡,停放地方是有不同的讲究的,不管逝者属于何种方式死亡,如果在家里断气,那么,逝者的尸首(棺椁)就会很自然地停放在家里(堂屋正中),一般情况下,如果逝者有几个儿子,会选择停放在长子家中,也有逝者随谁生活便停放在谁家的。但如果逝者是在外面断气,则他(她)的尸首就不会停放在堂屋里,而是在院子或场子里搭一个棚子停放,其原因是因为逝者“死不回家”,于是就干脆将其尸首停放在外面,如果这个时候强行将尸首停放在室内,会不吉利。当然,如果孝子尽孝,像这种情况也可以停放在室内,但必须要有一个仪式:孝子先行祷告一番,祷告内容大体是一些要求逝者理解和原谅之类的,然后将逝者脸部用白布蒙上,由孝子

反背着逝者进入堂屋停放。 床草和衣物 逝者去世之后,他(她)的部分衣物会在逝者去世当日烧掉的,包括逝者生前睡过的床铺草。烧床铺草和衣物的时候有讲究的,一是看燃烧时的烟雾飘向哪个方向,便意味着逝者将安葬在哪个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烟雾飘散的越远,逝者的子孙的幸福就会越长。二是在第二天看燃烧后的灰烬中间坍塌的效果,坍塌的面积越小,证明逝者的后代就会越发(财),反之,就会变得贫穷,因此,在烧床铺草和衣物之前,孝子们一般会人为地把中间放一些硬物,防止坍塌。同时,家人们在当晚还要防止猫狗什么的踩到灰烬,因为有灰烬上是什么动物的脚印逝者来生就会变成什么动物一说,所以家人当晚会尽量避免这些动物踩踏灰烬。 洗澡和穿戴 逝者在入殓前按照风俗要让他(她)干干净净地走,所以要给逝者洗脸洗澡,说是洗脸洗澡,其实就是走过场,用热水浸过的热毛巾,首先在逝者的脸部上下左右抹三下,接着是逝者的前后胸,也是各抹三下,这样,就算洗完澡了。洗澡一般由逝者的子女来完成,也有请左右邻居的老者来完成的。给逝者洗完澡以后,并不是立即入殓,还要等逝者的姑娘女婿买来寿衣,穿戴整齐,这些寿衣一般是不用扣子的,

丧事习俗文化

丧事习俗文化 丧事习俗文化 (感谢网络中的朋友们,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多次参加亲戚、朋友、同事和的老人过世葬礼,我发现有些司仪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不规范的地方,如果问上一两个为什么?就说不通啦。因此需要规范,就是问上几个为什么?都能说出道理和根据来,而且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以提高丧葬文化的内涵。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含慨啦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就目前情况看,丧葬习俗懂的人不多,很多干白事司仪行当的人也是良莠不齐。下面就有关丧葬礼仪中的开光词语和大家共同了解一下。 一:关于开光词 总共才简单九句,白司仪在开光时,有几句就不那么规范:

1、剪开絆脚绳,这句话,只能算半句,后边应加一句, 一路向西行。即:剪开絆脚绳,一路向西行; 2、开眼光,看西方。这句开光词还可以;但有的却说:开眼光,看四方;这句话就有问题,找不到方向,去无定处。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老话,叫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以说:开眼光,比较规范的一句开光词应是:开眼光,观六路看西方(因为极乐世界在西方); 3:开耳光,听八方;也算可以,但是忽略了,耳朵是识别声音(听)辨方向的,所以开光词应该说:开耳光,听八方辨方向; 4:开鼻光,闻四香;这句开光词也不规范,少闻一香。五香是调料品,即: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如果说成闻四味,也少闻一味。有句老话叫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酸、甜、苦、辣、咸)。也有的说:闻供香,此句也有问题,因为供品也不常摆,还有的说:嗅芳香,此句更有问题,因芳香一般指草香,所以这句开光词应该是:开鼻光,闻五香(或:闻五味;); 5、开嘴光,吃猪羊;这句开光词更不规范,因为有的人不吃猪肉,有的人不吃羊肉,活着都不吃,死后也能不吃,此句强人所难,普遍性差;有的还说吃四方或吃八方,这句更有问题, 因为要饭的才吃四方或八方;所以此句开光词应该说:开嘴光,口味好吃的香;

湖南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xx 亦称“孝堂”、“灵棚”。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 “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 俗称“入殓”、“入棺”、“入木”、“上材”,指将尸体放入棺内。起源甚古。《周礼·春官·小宗伯》: “大敛、小敛”。《仪礼·既夕礼》: “大敛于阼。”xx疏: “主人奉尸敛于棺。”阼,指正屋居中东边。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 大敛时,常在主位上入棺。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 “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云:

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并告祖、告天地诸神。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 “踩莲花堂”。 xx木棍 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 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 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自1950年后,挂功德者逐渐消 失,近年来又渐兴起。 贴大旗 又称“贴大字”。过去民间做超度时,由道士用黄白绿三色八开纸剪成下面斜角开口的旗形,一张一字,上书“昊天罔极”、“跨鹤归西”、“泪洒江天”、“邈若山河”、“慎终追远”、“生荣死哀”、“遗恨千古”之类的悼词,乘贴在灵堂家中各门的门框上,如丧事大办,则在灵堂外的四角的对角扯起长绳,在绳上每隔2-3尺贴一张。 点天灯 旧时,民间将死者入殓后,在堂前天井竖一对留有若干竹叶的竹竿,各悬一只小箬帽和形似棒槌的纸灯笼。每晚点烛悬灯,直至出丧日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