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

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

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

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答:全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水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游鱼。描写特点: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赏析《答谢中书书》中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句中“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山川之美”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其中的情感。“乱”巧妙地体现

了猿和鸟叫声的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竞”字生动地描绘了鱼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景象。这两个字使文章生气盎然,富有情趣。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用: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比喻相当)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6、《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doc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

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月色美好;幽静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翻译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翻译 《答谢中书书 》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 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 精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的字词翻译以及原文的文言现象, 各位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答谢中书书》原文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字词翻译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 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 即谢徵, 字元度, 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 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 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 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 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 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答谢中书书》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答谢中书书中考重点
2. 《答谢中书书》佳句赏评
3. 《答谢中书书》作者详解
4.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0 《短文两篇》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啊,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伤己、念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长,每每提起月,老师总会忆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会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是啊,这盈亏圆缺的慨叹里,包含着多少的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篇“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2.走近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 , 选自 《东坡志林》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卷一,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 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 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 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 像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 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 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 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 庭院里。 1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 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交横:交错纵横。 18、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9、也:是。 10、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11、闲:清闲。 12、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3、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语文网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但;只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但;只 8.A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D一起。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解析】A的;主谓之间。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B)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解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解析】D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解析】C苏轼被贬谪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作乐(游乐或赏月)的人。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 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整理编制: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二、原文及注释: 山川之[1]美[2],古来[3]共[4]谈。高峰[5]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6]。青林[7]翠竹,四时[8]俱备。晓雾[9]将[10]歇,猿鸟乱[14]鸣;夕日欲颓[15],沉鳞竞跃[16],实[17]是[18]欲界之仙都[19],自[20]康乐[21]以来,未[22]复有能与其奇[23]者[24]。 1、之:的。 2、美:美景。 3、古来:自古以来。 4、共:都。 5、高峰:高耸的山峰。 6、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7、青林:青葱的树林。8、翠竹:翠绿的竹林。 9、四时:四季。10、俱:都。11、备:长久存在 12、晓雾:早晨的雾。13、将:将要。14、歇:消散。 14、乱:此起彼伏。1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17、实:确实,的确。18、是:这(是)。 19、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20、自:从。 21、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22、未:没有。20、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3、奇:指奇山异水。24、者:...的人 三、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①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②。实是欲界之仙都③。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⑤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⑥ 苏轼 元丰六年⑦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⑧,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⑨。怀民亦未寝,相与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12,水中藻、荇13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4如吾两人者耳。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④〔歇〕消散。 ①〔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②〔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③〔欲界之仙

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④〔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⑤〔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⑦〔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⑧〔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10〔相与〕共同、一起。11〔中庭〕院里。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14〔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 一.字词解释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2、解:解开。 3、衣:衣裳 4、欲:想要。 5、月色:月光。 6、入:进入。 7、户:堂屋的门。 8、欣然:高兴的样子。9、欣:高兴的,愉快的。 10、起:起身。11、然:……的样子。12、行:走,走动。 13、念:想,思考。 14、无:没有。15、与:同、跟。16、乐:游乐。17、者:……的人。 18、遂:于是,就。 19、至:到。20、寻:寻找。21、亦:也。22、未:没有。23、寝:睡,卧。24、相与:共同、一起。 25、于:在 26、步:散步,徒步徐行。27、中庭:庭院里。 28、如:如同 29、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0、空明:清澈透明。 31、藻:水草。32、藻荇:泛称水草。 33、荇(xìng):一种多年生水草。 34、交横:交叉错杂。 35、盖:原来是。36、竹:竹子。 37、柏;柏树。 38、影:影子。 39、何夜:哪个夜晚。40、何处:哪个地方。 41、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42、无:没有43、但:只是,不过。 44、少:与“多”相对。 45、如:像。 46、吾:我们 47、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8、耳:语气词,“罢了”。 二.句子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 .................................................................................................................................................................................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 .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12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答案】7.D8.A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② ...................................................................................................................................................................... 《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 分)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⑴相 与步于中庭庭:⑵背之则亡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译文:

《答谢中书书》注释、翻译、默写、阅读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一、重点注释默写: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D )。 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 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 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 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 【解析】D……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 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 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恰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 (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 (1)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 可不译) , (我) 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 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 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 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 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 月光照入 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 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 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 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 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 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 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 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 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5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 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 ,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 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 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 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6.(C) 7.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别为;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5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引导语:《》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及原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二、试一试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参考答案一、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信给谢中书的信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1)对偶(2)对偶,借代7.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二、(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