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出道室早特征

合集下载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多导心电图对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诊断价值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多导心电图对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诊断价值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多导心电图对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析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诊断当中实施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多导心电图的意义。

方法:2019.03~2023.05期间,40名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为样本,均实施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多导心电图诊断方法,分析定位诊断准确性。

结果: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SV2/RV3方面,三组数据有对比意义,(P<0.05);V2导联R波振幅指数及时限指数、V2导联移行指数无对比价值,(P>0.05)。

结论:常规心电图及多导心电图,对比动态心电图,在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诊断方面,效果更为明确。

[关键词]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多导心电图;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诊断流出道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一种早期搏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在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或传导组织异常的情况下发生。

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特点是QRS波形宽大畸形,与窦性搏动或室上性搏动有明显差异。

对于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诊断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早搏类型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的QRS波形与窦性搏动或室上性搏动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心电图可以确定早搏的类型。

早搏类型的鉴别对于确定诊治方案和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鉴别其他心律失常:有时候,流出道室性早搏与其他心律失常如心室性折返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早搏等相似,通过分析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鉴别并确定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

第三了解心脏结构与功能:通过观察和分析流出道室性早搏的QRS波形、ST-T变化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情况。

例如,早搏的起源部位可能与心肌病变或冠心病等相关。

第四治疗策略制定:对于某些严重的流出道室性早搏,如频发早搏或引发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及时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

通过心电图的分析,可以确定早搏的程度和危险性,从而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心电图是一种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在诊断与管理流出道室性早搏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特点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特点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特点吴学勤;高敏;王慕秋;王静;朱晓红;杨玲;仇鑫;鲍佩;王延林【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RVOT-VP)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本文对687例RVOT-VP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687例患者中,女性395例(57.4%),男性292例(42.5%),女性/男性比为1.35,平均年龄(59.8±12.9)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94例(13.7%)曾出现过黑朦症状,22例(3.2%)曾经出现晕厥。

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204~28472次。

检出右室流出道室速39例(5.7%)其中非持续性室速31例(79.5%),发作性持续性室速8例。

室速发作时未见一例晕厥发生。

结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较常见,动态心电图能揭示室早特征、分布、室速发作情况与症状关系,射频消融治疗为首选。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2页(P166-167)【关键词】室性早搏复合征;心电描记术,便携式;心动过速,室性【作者】吴学勤;高敏;王慕秋;王静;朱晓红;杨玲;仇鑫;鲍佩;王延林【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室性期前收缩常是患者的就诊原因,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极为常见。

室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ppt课件

室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二尖瓣瓣环室早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3

ppt课件
24

ppt课件
25

ppt课件
26
ppt课件
27

ppt课件
28

ppt课件
29

ppt课件
30

ppt课件
31
谢谢聆听!!!
ppt课件
32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ppt课件
1
室早的分类

特发性室早:右室流出道室早、左室流出道室 早、瓣环室早、起源于束支的室早。

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室早(心梗后室早、心肌病、 缺血性、离子通道疾病) 无器质性疾病者流出道室早最常见,右室流出 道室早约80%,左室流出道室早约10%。流出 道室早消融治疗效果好。
----1.对于有特殊表现的心电图,记住其特点,按图索骥。2.多数心电 图没有突出特点,需要学习原理,研究普遍规律。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右室流出道

ppt课件
5
左室流出道

ppt课件
6

在额面电轴上 II III AVF 探测电 流方向如图所示,当心室除极综 合向量在额面投射方向与探测电 流方向一致,QRS主波向上,反 之主波方向向下 (想象6个电极 围绕心脏, 心脏除极向量指向那 个电极那个电极R波就高)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下壁导联定上下
ppt课件
9
胸前移行定左右ppt课件Biblioteka 10胸前移行定左右

三尖瓣环室早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

三尖瓣环室早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
三尖瓣环室早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 融
目录
• 三尖瓣环室早心电图特征 • 导管消融治疗 • 三尖瓣环室早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三尖瓣环室早与其他心脏疾病的关联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三尖瓣环室早心电图特 征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三尖瓣环室早是一种少见的室性早搏 ,其起源点位于三尖瓣环附近的心肌 内。
分类
普及与推广
通过学术交流、培训等方式,将 三尖瓣环室早的研究成果和治疗 技术普及到基层医疗机构,提高 整体诊疗水平。
谢谢观看
04
三尖瓣环室早与其他心 脏疾病的关联
与其他心律失常的关联
室性早搏
三尖瓣环室早可与室性早搏同时存在,两者具有相似的临床 表现和心电图特征。
心房颤动
三尖瓣环室早可能与心房颤动同时发生,两者相互影响,增 加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与心脏结构异常的关联
心脏瓣膜病
三尖瓣环室早可能与心脏瓣膜病有关,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治疗效果与并发症
治疗效果
导管消融治疗三尖瓣环室早的效果显 著,治愈率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症 状,提高生活质量。
并发症
导管消融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血管损 伤、心律失常、心脏压塞等并发症, 但发生率较低。
03
三尖瓣环室早的预防与 日常护理
预防措施
01
02
03定Biblioteka 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 便早期发现三尖瓣环室早。
心电图特征研究
心电图是诊断三尖瓣环室早的重要手段,目前研究重点在于更准确 地识别心电图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
治疗效果评估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不同导管消融技术对三尖瓣环室早的治疗效 果,以及如何降低复发率。

室性早搏诊断要点

室性早搏诊断要点

室性早搏诊断要点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0.12秒,小儿>0.10秒,T波与QRS波群的2.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秒;4.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且配对时间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5.代偿期呈完全性室性早搏起源点判断1.起源于右心室早搏:QRS波主波方向在V5及Ⅰ导联向上,在V1导联向下,即类似左束支传导阻滞波形2.起源于左心室早搏:QRS波主波方向在V1导联向上,在V5及Ⅰ导联向下,即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3.起源于间隔部的室性早搏:Ⅰ导联QRS波呈双相波;4.起源于心尖部的室性早搏: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下,aVL及aVR导联主波向上(若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aVR导联主波向下);5.起源于心底部的室性早搏: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上,aVL及aVR导联主波向下6.起源于心室前壁的室性早搏:V1~V5导联QRS波主波均向下;7.起源于心室后壁的室性期前收缩:V1~V5导联QRS波主波均向上;室早的多少是次要的,主要要看室早的来源和形态。

多源性、联跳比单源性危险。

来源于左右室流出道的室早且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多为特发性,可以通过消融根治。

长期药物控制的副作用大,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分级:(主要对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室性早搏的危险分层)0级:无室性期前收缩;Ⅰ级:偶发,每小时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1次。

Ⅱ级:频发,每小时多于30 次或每分钟多于6次。

Ⅲ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ⅣA级: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反复出现。

ⅣB级:成串的室性期前收缩(三或三个以上室性早搏)反复出现。

Ⅴ级:期前收缩的R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波上。

室性早搏的治疗原则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流出道室早的无创电解剖标测

流出道室早的无创电解剖标测

流出道室早的无创电解剖标测背景介绍特发性室性期前除极(VPDs)常起源于流出道,即右室流出道(RVOT)和主动脉窦(SoV),以及两者之间的心外膜区域,即左室summit区(LVS)。

导管消融是治疗此类患者的有效手段,手术的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起源点位置密切相关,所以术前准确预测VPDs起源点非常重要。

12导联心电图常被用来定位室早起源,但间隔侧RVOT,SoV和LVS三者解剖位置相近,使用普通心电图较难区分。

近期,《Heart Rhythm》杂志刊文,使用无创电解剖标测(NIEAM)区分RVOT,SoV和LVS起源的VPDs的准确性,结果值得大家借鉴。

该研究纳入拟接受电生理检查或消融治疗的VPDs患者(症状性VPDs或室速,VPD负荷>25%,和/或合并心肌病)。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当天行无创标测(CardioInsight,美敦力公司),随后至电生理导管室。

在X线透视和电解剖标测下,在假定起源点和附近位置进行起搏,NIEAMs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记录。

VPDs真实的起源点由有创的电生理检查进行确定,主要标准为:1.单次消融后心律失常终止,2.最早激动点至少提前体表QRS波35ms和/或≥95%与起搏图形一致。

同时,在心律失常发作时和起搏时分别记录12导联心电图,由两名电生理专家归纳总结心电图形态。

此外,使用最大波折指数(MDI)来预测心内膜和心外膜起源,使用V2移行比值来预测SoV和间隔侧RVOT 起源。

随后他们分析NIEAMs,测量各项指标并且预测VPDs的起源部位(图1-3),并且将NIEAM和12导联心电图判断起源部位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研究连续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31名特发性流出道VPDs患者(表1),共分析了60份电压标测图和60份激动标测图(21名男性,平均年龄56±16岁),对应产生60份NIEAMs,其中18份为自发VPDs时记录,42份为起搏时记录。

室早定位

室早定位

室早定位诊断室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

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①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和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早搏多为特发性,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

②起源于束支及其分支的早搏诱发室速的在100-150bpm之间,较少引起心源性晕厥。

③发生于急性心肌缺血时的肌性室早有诱发室颤的危险性。

对室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的方法有:①将多根多极导管电极经皮穿刺技术在心内膜处进行标测,或在心外膜不同部位进行标测并进行程控期前刺激诱发人工室早,直至诱发出室早波形与体表心电图上的室早波形相同时,即可找出心室内异位兴奋处所在部位,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术。

此法标测准确,但属创伤性,不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要求技术条件较高,又必须在设备精良的大医院进行。

②根据体表心电图上反映左室面导联上出现的QS型室早进行定位,单呈QS型室早检出率较低,不适合于多数导联上不呈QS型室早的患者。

③根据12导联同步心电图室早的QRS-T形状和时间大致推测出室早的起源部位,其方法简便、迅速、可靠、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表1)。

表1室早定位诊断(注:上-指QRS主波向上,下-指QRS主波向下)室间隔早搏:早搏起源于室间隔部 (1)心电图特征:①室性节律,房性节律或交接性节律,下传QRS-T波形、振幅和时间均正常,而伴发的早搏形态与室上性QRS-T波形大同小异,QRS时间<110ms。

②基本心律有室内传导异常(如束支阻滞、分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律等)并发的室早波形呈“正常化”。

(2)诊断:经典的室早诊断标准,不适合室间隔早搏的诊断。

这里特别指出室间隔早搏的诊断标准:①基本心律室内传导正常,室早波形与同导联室上性QRS-T波形基本相同。

②基本心律有室内传导异常时下传的QRS宽大畸形,而室早波形接近正常(除外交接早)。

③提早的QRS之前无相关的心房波。

④希氏束电图显示V波前无H波。

(3)鉴别诊断室间隔早搏与交接早的鉴别列表2。

表2室间隔早搏与交接性早搏的鉴别右束支性早搏:早搏起源于右束支。

体表心电图两步法快速判定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起源

体表心电图两步法快速判定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起源
结果: R /S移行的胸前导联和 Dr /DQRS两项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指标对预测室早起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其中 R /S移 行导联在 V 4~ 6导联判定起源点在右心室侧的敏感度只有 37 5% , 但是其判定室早起源点不在左心室侧 (即在右心 室侧 ) 的特异度却达 100% , 相应地其判定起源点在右心室侧的阳 性预测值为 100% , 阴 性预测值 为 63% 。进一步 对余下的 54 例 R /S移行在 V1、V2、V3 导联的病例采用 Dr /DQRS进行 分析, 发 现将这些患 者以 D r /DQRS < 0 5( n= 19)和 Dr /DQRS 0 5 ( n= 35)分为两部分。其中以 Dr /DQRS < 0 5来判别 消融靶 点在右 心室侧 的敏感度 是 90 0% , 特异度 为 97 1% , 阳性预 测值为 94 7% , 阴性预测值为 94 3% ; 而 用 Dr /DQRS 0 5来 判定 消 融靶 点 在左 心室 侧 的敏 感度 为 97 1% , 特异 度为 90 0% , 阳性预测值为 94 3% , 阴性预测值为 94 7% 。
作者简介: 贾玉和 副主任医师 博士 主要从事临床心律失常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 Em ai:l j iayuh ejyh@ yahoo com cn 通讯作者: 楚建民 Em ai:l chuw ang1226@ 126 com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614( 2010) 03 0208 04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 3614 2010 03 014
R esu lts: Successfu l RFCA w as perform ed in r ight side in 32 patients( 48 5% ), and in left side in 34 patients( 51 5% ) T h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n 100%
Spe 94.6%
Pos 93.5%
Neg 100%
QRS-RVA:A=82ms, LVOT B=18ms, RVOT C=35ms,RVOT
简易、快速判定室早左右起源的方法(二)
胸前导联R/S≥1移行比窦律还要晚的室早,可除外LVOT起源
A
B
A:窦律R/S≥1在V3移行,而室早在V4移行,靶点位于RVOT后壁;B:窦律R/S≥1在V4移行,而室早在V3移行,靶点位于LCC
主动脉根部-RVOT-肺动脉窦-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之间复杂的相互毗邻关系,形成: 左纤维三角、右纤维三角+膜室间隔=中心纤维体;
二尖瓣环与主动脉瓣环不在同一平面,像突出的穹窿,因此,穿间隔反弯可到达 左纤维三角及Summit区的心内膜一小部分。
Summit区特征:1、R III/II≥1.1;2、Q avL/avR≥1.4, 3、侧壁胸导联V4、 V5 、V6出现明显S 波是其特征;但不是不可消融,可利用周围结构进行消融。如第4例尽管在Summit区,但 经PA瓣上LC成功消融。尽管第5例也符合该特征,但消融靶点在MV瓣下,其与真正Summit 区的唯一区别在于:胸导联未出现S波;而CASE1-4很早即出现S波。应该得出:侧壁胸导
流出道室早的特征
电生理介入培训材料
心室流出道室早的解剖定位
• 一、右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瓣下室早(RVOT) • 二、右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瓣上室早(PSC) • 三、左室流出道(LVOT)主动脉根部室早(RCC/LCC) • 四、左室流出道(LVOT)瓣下内膜室早(LVOT) • 五、左室流出道(LVOT)瓣下外膜室早(Summit区)
RVOT区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解剖基础
RVOT(瓣下型)-ECG:R波III/II<1;Q avL/avR<1;胸 前导联R/S≥1移行在V3之后
RVOT的相邻解剖结构
向后部分与主动脉根部衔接,向左前下部分与Summit区衔接,向左上部分与二尖 瓣-主动脉联合体(左纤维三角)部分衔接
RVOT肺动脉瓣上肺动脉窦(PSC)室早的 心电图特征和解剖基础
冠 状 窦 底 部
全 直 立 有 所
或 之 前 ,
室 早 体 表 心
Ⅰ-Ⅳ: V1 Ⅱ Ⅲ aVF

成 功
之 间
变 异

电 图
Ⅰ Ⅲ:
消 融 图 ; 对 照 主 动 脉 瓣 下 与 二 尖
。 对 照
: 常 规 右 冠 窦 消 融 成 功 图 ;
。 该 四 例 成 功 消 融 靶 点 均 在 主 动 脉 根
qS R/S Ⅰ
、 导 联 均 直 立 , 只 导 联 由 正 负
。 病 例
均 呈 型 , 移 行 导
LCC与 RCC间消融成功的室早心电图特征及影像
提示需经右冠窦消融的心电图特征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24 (2016) 199–205
RCC起源室早的心电图特征
联有无S波是判断室早在内膜侧还是外膜侧Summit区消融成功的主要特征。
Case 1 2 3
4
MV
瓣下
case 1
2
3
4
MV瓣

V1

V2

V3

V4
avR V5
avL V6
avF
Summit区起源室早的心电图特征
• 当呈RBBB型,RⅢ/Ⅱ>1.1;QavL/avR>1.4;下壁导联有顿挫。V5-6有S波:推测PVC起源于Summit区的可到达区域, 或通过GCV/AIVV,或心包腔外膜途径;
(A) VA origin at the RC; (B) VAs originating from the AC; (C) VA originating from the LC
PSC 前窦可与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体衔接;左窦可 与部分Summit区尖端衔接
肺动脉右窦(RC)类似RVOT游离壁
• 当呈RBBB型,RⅢ/Ⅱ>1.25;QavL/avR>1.75,必须心外膜途径或不可到达区;( Takumi Y,etl Circ AE 2010;3;616-623 ) • 左室Summit区室早90%显示LBBB型,而非RBBB型; • 下壁导联极高R波+ RⅢ/Ⅱ>1.1;QavL/avR>1.4,只能提示可能在Summit区,但不能判定为必须经心包腔穿刺外膜途
肺动脉瓣前窦AC
肺动脉左窦(LC)
RVOT肺动脉瓣上(PSC)室早的心电图特征
• 与RVOT瓣下相同处,R/S移行仍在V3或V3之后,不同处
• 1、下壁导联R波更高 • 2、R III/II更接近=1,Q avl/avR也更接近=1,但远没有达到Summit区更高的比
值。
• PSC窦相互之间比较: • RC更靠近RVOT,因此I导R波显著高于LC和AC;而LC和AC更
成功靶点处记录到SP峰电位率为85.2%
简易、快速判定室早左、右起源的方法
简易、快速判定室早左右起源的方法(一)
(Heart Rhythm 2015;12:1534–1540)
测定室早心电图上最早的QRS起始距RVA电位之间间 距(QRS-RVA)。 QRS-RVA ≥49ms判定LVOT起源。仅 仅对RCC起源不能除外
偏前偏左。因此,下壁导联R波要高于RC。
PSC和RVOT靶点区的电位特征
no discrete potential was recorded in any patient at the earliest activation site in the RVOT, and initial ablation there failed to abolish the clinical VAs in the first 7 patients but resulted in small QRS morphological changes
主动脉根部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解剖基础
需经左、右冠状窦之间消融的一种特殊心电图特征
➢ 168例流出道室早中发现4例经左、右冠状窦之间 消融成功的病例,其V1导联呈qs型,发生率约 2.4%。
➢ 特征心电图为V1:
瓣对部双联图
1 V3
Ⅱ:连照左向均接来自、到在临处右完

消 融 成 功 图
常 规 左 冠 窦
• I导联大R波+AVL导联S波很浅,一般<0.95mv(即心电图一小格)。 • 而RVOT无论瓣上还是瓣下,I导联可以是R波或rS波,但AVL导联S波很
深,甚至呈QS型 • RCC室早R III/II仍≤1,Q avl/avR≤1与RVOT相似,但完全不同于Summit区
室早
左室Summit区的解剖结构和心电图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