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特色民族节庆.

湘西特色民族节庆.
湘西特色民族节庆.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899862.html,/xxly/mswh/rxws/201109/t20110914_19394.html

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节日的习俗活动耳濡目染、口传身教而世代继承下来的。

土家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过赶年清嘉庆《龙山县志》云: “土人度岁,逢月大,以二十九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土家族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谓之“过赶年”。其来历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一说是在明代嘉靖年间,正值年关,突然接到朝廷圣旨,调土家土兵协同抗倭。按路程计算时间,不等过年就得出发,才能按时赶到目的地。为了让出征官兵过年再走,就决定已集中的官兵提前过年。土家兵出征后,立了“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祀祖颂功,每年过年都

提前一天。二说是清代古丈会溪坪的山包上,是土王与客王打仗的地方。有一年快过年时,客王把土王和许多土家族群众都包围在这个山坡上,客王率兵众多势大,土王不敢冲出去。于是大家决定提前过年,待客王过年不备杀出去。大家过年后,就准备武器,有的人砍根“野猫树”做长枪,有的人吹“呆嘟哩”。第二天一早,客兵正在过年,山上人个个伸出野猫树杆,到处吹起“呆嘟哩”,喊声连天。由于雾大,敌人只见山上密密麻麻,长枪林立,吓得四处逃跑,土王大获全胜。将这次战争胜利之日定为纪念日,后人过年时就提前一天,渐成风俗;三说是土家族的祖先,家境贫苦,年三十都不休息,为了全家团圆,就提前一天吃了年饭。

跳马节土家族游乐节日。居住在古丈一带的土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以后的第一个“马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跳马活动。人们用纱箩做马头,用挑篮做马身,用被单做马皮,用枇杷叶做马耳,用棕树叶做马尾,再加以纸扎裱画,便套在身上开始表演。骑士们头戴草帽,手举战刀,以跳代跑,冲进跳马场。大队人马进入后,由三名土老司和一名女巫带领,在祭坛前燃香烧纸,念咒磕头。祭祀完毕,进行跳马表演,在锣鼓点子指挥下,在热烈的炮火声中,马队绕场三圈,然后模拟骏马的各种动作,有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有轻松自在的娱乐嬉戏,时而万马奔腾,时而独马孤鸣,历时一两个钟头。表演完毕,马队偃旗息鼓,众人将“战马”送到水边,土老司口念送马经,一把火将所有的“战马”烧掉。熊熊烈火中,“战马”逐渐化为灰烬。人们欢呼雀跃,相信战马都献给了土地神,土地神会保佑大家吉祥如意,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舍巴节舍巴日俗称“摆手节”。一般按活动的大小和参加人数的多少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时间上又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六月堂。大摆手活动规模大,参加人数上万,祭祀八部大王。小摆手活动规模小,以村为单位,

数十人或上百人参加,祭祀彭公爵主、向佬官人、田好汉。大摆手在摆手堂中举行。摆手堂供有八部大王神像。堂外坪场中央设有旗杆,插龙凤旗。大摆手活动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在正月初九至十一举行。届时,各村寨依姓氏组成各个“排”,每排分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火队,一路上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乐队一般分为溜子队和摆手锣鼓队:披甲队由青壮年组成,每人身披五彩斑斓的西兰卡普;炮火队少不了鸟铳和三眼铳。摆手队伍中严禁游手好闲者参加。快到摆手堂时,举行“闯驾”仪式。进堂后由梯玛主持扫邪安神仪式,众人在梯玛带领下,单腿跪地,齐唱请神歌。歌毕,各排将供品摆于神案。祭祀仪式完毕后开始跳摆手舞。“锣鼓一响,脚板发痒”。人们在掌堂师的带领下,绕场而舞,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摆。其内容表现出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桑耕织等方面,最后以大团摆的形式组成象征吉祥如意的太极图案。到了夜晚,唱山歌的、舞龙灯的、玩彩莲船的、玩蚌壳灯的,依次在摆手堂里演出,把舍巴节推向高潮。近年来,土家族传统的舍巴节被开发整合,成为民间文化的展示会,民情风俗的博览会。龙山县靛房乡为著名的摆手之乡。

四月八这是土家族又一大节。清光绪《龙山县志》云:“土人以四月八为大节,作粢宰豕,脱为大脔,掺糯米蒸之。享先祖毕,环坐啖之,兼食客。”过四月八,有的地方是过四月初八,有的地方是过四月十八。过四月八这天很隆重,要杀猪宰羊,打粑粑,请亲戚朋友都来过节。关于四月八的来历,各地的说法不太一致,其主要的传说有三:一说,四月八是牛王节。一天,土家族先民在一次战斗中打了败仗,被赶到河边,恰逢洪水猛涨,十分着急。这时一条大水牛游了过来,于是,土家族先民就拖着牛尾巴过河,脱离了险境。以后,土家族子孙为了不忘牛的救命之恩,到这一天,让牛息耕一日,并喂以精饲料,怀念

牛王功德;二说,过四月八和土家族先民迁徙活动有关。在龙山水坝一带传说,彭姓由常德沿沅水、酉水而上来湘西定居时,有的四月初八到达,有的四月十八日到达。为了纪念到达的这一天,以后就分别过节,于是就出现了过四月初八和四月十八之分;三说,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六月六相传湘西北土家山寨出了位英雄覃垕,他出生时背上便有两条龙。覃星自幼性格刚烈、武艺高强、聪慧过人。刚刚成年,便带领土家乡亲揭竿而起,反抗官府欺压。明洪武三年(1370),湘西“十八洞蛮”的土家人不堪封建统治的苛捐杂税,在覃垕的领导下举行了一次震撼朝廷的农民起义。明太祖朱元璋派湖广大军征剿,义军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失败,覃星亦被生擒。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初六,覃星于京城午门殉难。就在他殉难之时,京城上空乌云翻滚、飞沙走石,云中两条金龙张牙舞爪长吟不息。朱元璋大骇,急宣召宰相,宰相将覃垦背上生龙、带头造反、午门斩首之事如实禀告,太祖听后即传旨赐龙袍与覃蜃。旨下,双龙即隐,天宇乃明。此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土家人都翻箱倒柜地晾晒衣物,意为覃垕晒龙袍,有的还要宰猪杀羊,邀请亲戚朋友举杯畅饮,共同缅怀英雄覃星。

七月半土家族七月半,是过古历七月十四日。传说在远古的时候,由于战争的原因,部分土家族祖先流入云南,终身不归。当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在外去世的祖先企盼回家看望儿孙。所以,家人就供酒、肉和新鲜稻谷、包谷祭祀亡灵,俗称“吃新”。从七月初到十四日,每晚在神龛上“烧香”,家里禁吵架,忌赤身裸体,忌坐大门栏上。十四日傍晚,在家门前烧纸钱,到离家较远的地方洒稀饭,称之“洒鬼稀饭”,表示祖先要赶“云南大会”去,家里给他送一些盘费。

苗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三月三农历初三是湘西苗族传统的歌舞节。这一天,苗家男男女女会自动聚集到约定的山坡上,对歌、跳舞,尽情欢乐。说起三月三,当地的朋友会给您讲述一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候,在湘黔边境的大山里,生活着两寨苗族人。湖南这边的叫芭茅寨,贵州那边的叫木叶寨。平常,两寨人通路通婚、和睦相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一次,两寨后生为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争得刀枪相拼,结下仇怨。第二年,芭茅寨的人气愤难平,集结全寨的男女老少抬着竹子扎的鬼神、拿着刀棍火枪去攻打木叶寨,并首先占领了木叶寨前的一座山坡作为营盘。木叶寨的人针锋相对,也集结了百十号人守卫在寨旁的山坡上。两个寨子的寨主原本是亲家,见对方兵强马壮,又都有些五亲六眷,便都不想开战。相持了几天,敌意渐消。两寨人重归于好,在山上又唱又跳、杀猪宰羊地热闹了一天一夜。两寨人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地、畅快地欢聚过,便都记住了这个狂欢而友好的日子——农历三月初三,并相约第二年的这天,两寨人邀请相邻苗寨的乡亲们一起到木叶寨前的山坡上欢聚一堂。年年如此,相继成俗,便有了“三月三歌舞节”。三月三活动以往多在古丈、泸溪、吉首相邻的山坡上举行,没有固定的地点,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清明歌节每年清明,是湘西苗族人民传统的歌节。这天,吉首、凤凰、花垣、古丈等地的苗族人民都要身着盛装、头插杨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吉首市丹青乡的清明山下唱山歌,二天二夜,歌声不绝如缕。原来,清明插柳、唱歌,是湘西苗族人民为祭祀、缅怀祖先及祖先的救命恩人而举行的一种传统活动。相传,苗族祖先早年居住在江西省。由于不堪忍受官府的欺压,有两个后生挺身而出,带头造反。失败后逃至辰州府境内,被一名叫韩喜忠的青年救助,把他俩藏在丹青的清明山上。后被官兵知晓,并包围了清明山。危急关头,韩喜忠引开官兵

让两位苗族后生得以逃生,自己却被官兵杀害于柳树之下。从此,苗族的两位先人便在丹青乡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人民传统的祭祀祖先的祭祖节,青年男女的联欢节。每逢这天,湘黔两省毗邻地区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到传统的“跳花坪”上来,围着鲜花盛开的花台打花鼓、唱苗歌、玩狮子、吹芦笙、唢呐和木叶,载歌载舞,一天一夜……这种白天跳花、晚上跳月的风俗,苗族叫做“旦太旦腊”,译成汉语便叫“跳日跳月”。

“四月八”节歌这样唱道:

跳花坪上跳花忙,

苗家儿女乐洋洋。

万把芦笙伴苗歌,

千声唢呐绕山梁。

忽地一阵雷和雨,

官家打手似虎狼。

古老的歌谣,向人们述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某年“四月八”,姑娘和后生们在跳花坪唱得正浓,舞得正酣,突然,闯来一群挎刀的官家打手,砍倒了上前阻拦的后生,抢走了如花似玉的姑娘……年复一年,苗家的血泪洒满了跳花坪。后来,金凤寨一名叫亚宜的后生邀了一帮有血性年轻人在凤凰山上歃血为盟,发誓要与官家血战到底,为遭难的兄弟姐妹报仇。那年农历四月初八,乡亲们像

往年一样,汇聚到跳花坪上打花鼓、唱山歌、跳苗舞……太阳当顶的时候,官家打手们又来“选美进贡”了。蓦地,一声牛角号响,亚宜带领后生们挥刀舞棍,把打手们杀得七死八伤,丢进了龙塘河……住在凤凰县城里的官家知道后,派了上万兵马前来围剿。亚宜同乡亲们在凤凰山下同官兵杀了三天三夜,终因寡不敌众,撤退到贵州,在贵州苗族同胞的支持下继续同官兵奋战……次年,正当湘黔两省边区的苗族人民欢度四月八跳花节时,传来了亚宜战死在贵阳城下的噩耗。乡亲们悲愤交加,就在跳花坪上挥泪举杯,祭祀英雄。

六月六苗族“六月六”起源于远古。据《巫教唱傩愿根源》称,混沌洪荒时候的寅卯年间“六月六日下大雪,六月六日下大霜”,造成洪水漫天,人间只剩傩公傩母二人。兄妹互相婚配,生下六男六女,繁衍后代。在古代的这一天家家户户进行祭祖活动。民间传说的另一种说法是,六月六是龙晒皮、虎晒毛的大好日子,家家户户都要把所有的棉织衣物、被子等全部拿出来晒,据说这一天晒的衣物,一年四季不会发霉,冬天也更加暖和,相习成俗。本地农谚说“六月六日晴,遍地都是金。六月六日雨,四十八天旱起”,这与远古六月六洪水漫天有关。

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立秋”这天,苗族人民都要身穿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关于赶秋节,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鹰,同时坠下来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心要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形秋千,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荡秋千取乐。打秋千是苗族姑娘最喜爱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在秋千场上,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并与她结成了夫妻。从那之后,人们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

活动,渐形成了“赶秋”盛会。

凤凰将举办“四月八”跳花节

来源:凤凰县旅游局作者:葛健时间:2011-05-03 点击率:21

据了解,备受瞩目的苗族大型节日“四月八”将于2011年5月10日(农历四月初八)上午10:18分在凤凰县山江镇马鞍山跳花坪举行。

“四月八”是苗族同胞最隆重的节日,是苗族传统的祭祖节、英雄节、联欢交友节、求爱求偶节。在四月八跳花节那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将聚集在跳花坪,玩龙灯、耍狮子、吹芦笙、唱山歌,还将有苗族绝技、卡歌卡酒、花鼓比赛、祭祀祖先等等民俗活动,极具苗族风情。在此,凤凰县旅游局热忱欢迎八方游客届时参加“四月八”跳花节。

跳香会跳香会是湘西吉首市、古丈县、泸溪县和沅陵县苗族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在各村寨轮流举行明香大会,俗称“跳香”。节日活动以跳舞为主。传统舞蹈“跳香舞”是一种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祭祀舞蹈。跳舞时,领舞者右手拿绺巾,左手持牛角师刀,身穿红袍,头戴师额或五佛冠。四位身穿白色上衣,蓝色短脚裤子,脚着布草鞋,手拿竹棍的小伙子跟着领舞者起舞。舞步变化多样,主要有“关公推车”、“美女梳头”、“雪花盖顶”、“怀中抱月”等。伴奏常用大鼓和大锣,长声锣鼓,连续反复。苗族群众除了跳舞以外,还进行一些其他的游艺活动。

樱桃会樱桃会是湖南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苗家山上多有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盘歌对唱,进行社交活动。

这种活动,苗语叫“柳比娃”,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关于樱桃会的由来,传说很久以前,湖南吉首芮布山一带,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红樱,长得英俊漂亮。住在花垣县芷耳坡有一位姑娘叫桃花,她家境贫寒,却生得秀丽俊俏。一天,他俩在山上摘樱桃时偶然相遇,并一见钟情。但由于门不当户不对,遭到父母干涉。他俩立誓不嫁不娶,相约每年樱桃成熟的季节在芷耳坡相见。

他俩真挚的爱情深深感动了周围的苗族青年,大家便于这一季节举行歌会,追求自主婚姻,歌颂美满爱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樱桃节。节日期间,苗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聚集樱桃林中对歌,谈情说爱,尽情地欢乐。

相关文档

?2011-09-14湘西民族舞蹈

?2011-09-14湘西民族语言

?2011-09-14湘西民间花灯戏

?2011-09-14湘西信仰禁忌

2011-09-14湘西民族饮食

营盘山寨山歌双人对- 视频- 优酷视频- 在线观看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899862.html,/v_show/id_XMTEzODcyMDA=.html

土家族的“茅古斯与摆手舞”

时间:2012-3-2 16:30:56 | 作者:本站 |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f2899862.html, | 访问次数:21次

第[1]页

更多0

“茅古斯与摆手舞”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的一种原始戏剧形式,被中外的戏剧界称为是人类戏剧文化的“活化石”,茅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传授狩猎技艺的民间武术,体现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

茅古斯虽然还不是成熟的戏剧形式,但已有模拟远古先民劳动和生活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舞蹈、道白来表达内容。通常由15人表演。表演者头戴尖顶齐脖茅草帽,头扎草辫,全身皆用稻草包扎,象征全身都长着毛的先民。演出时,有简单布景,由一人领舞出场,茅古斯数人尾随欢跳,抖动全身稻草,摇晃头上草辫,以变嗓对话歌唱。表演内容有刀耕火种、围猎、捕鱼、接新娘、先生教书、甩火把等。茅古斯表演从形式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但以对白为主体,观众也可答话插白。演员或歌或舞,或蹦蹦跳跳、翻跟斗、做游戏。或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摇头耸肩,全都是模仿古人粗犷的憨态。形态滑稽,诙谐有趣。

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跳丧鼓、八宝铜铃舞、跳马舞、八幅罗裙舞、玩耍耍、秀山花灯等。其中摆手舞影响最广,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歌舞形。

“摆手”,土家语称为“舍巴”。原为“男女齐集歌舞,祓除不祥”的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集体舞蹈。过去多在农历正月初六至十五日晚餐之后举行。届时,人们聚集摆手堂前,先举行祭祀仪式,然后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众人围圈而舞,尽情欢跳。具体方式,人数不限。由一人在圈中司鼓鸣锣,男女舞众围成圆圈,随鼓点进退,变换舞姿。一般手与脚成顺向同时动作,两人一组,面面相对,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扭腰旋转,矫健有力。套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每舞一周或数周换一套程式,表现征战、狩猎、劳动和日常生活等不同内容。

摆手舞形式虽然简朴,但舞姿优美,动作矫健,气氛欢快热烈,因此一直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广大民族文艺工作者发掘整理和创新的摆手舞,已成为土家族人民舞台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秀节目。

“赶场”是中国农村不少地方的逢节购物活动!而湘西赶秋节是苗族人民在每年的秋收前或是在立秋之前举行的一种娱乐!当地的苗族青年男女借此节日来谈恋爱和庆祝丰收即将来临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这也正是年轻人特别向往的日子!可能您还不知道吧!其实在当地他们并不是

叫赶秋节,而是交秋节哦~如果您要去凤凰旅游的话,这样的节日不可错过哦~

赶秋节的形式:

每年的赶秋节一到苗族的老百姓他们就都要把一切户外农活都停止下来,这天每个苗人都会在身上穿着特别为节日准备盛装,然后在街上邀友结伴也可以是不认识的,人多的时候还会超过一万人.他们都高高兴兴地从东南西北向秋场走去.活动中人们会唱苗,有的人吹唢呐,有的人舞狮子,有的人打花鼓,有的人打猴鼓,有的人表演上刀梯,有的在表演荡八人秋,这场地看上去十分的热闹哦~ 这时年轻的小伙一般中都在着急地找着自己心目中的姑娘!

有关赶秋节的故事:

根据一位大爷给我们的介绍说:在很久以前当地有个叫巴贵AA的苗家地道的青年人,他一直

在家务农为生.在那一年的有一天他一个人出去打猎,走在路上的时候偶然捡到一只非常精美的绣花鞋,他心想这一定是有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做的,于是,日长夜久的就默默喜欢上了这个姑娘,为了找心中的她,巴贵AA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在赶秋节的那天他亲手造了一架可同时坐9个人的秋千,当天他就把后生和姑娘们一起请来游玩娱乐.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相邀的男女青年里面找到了那个花鞋的主人—“六姑娘”从此两人就进入了热恋之中,就在当年

的一个月后两人结为夫妻,这真不愧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啊~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拦门酒: 在凤凰县的深山苗寨里,苗家人有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都要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这便是苗家人的拦门酒。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包谷酒浓烈甘醇,喝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这种酒由妇人专事酿制,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圆颗糯米为原料,用百年老瓦缸密封。此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苗家人长年备有此酒,用来招待心目中尊贵的客人和极为亲密的好友故交。特别是盛夏炎天六月,从深山里汲来清凉的泉水勾兑此酒,可以清凉解暑,最大功能则是滋阴补肾。两种酒,可由客人随意挑选。但大都是男人们喝包谷酒,显示男人本色。女人们则小口吮吸着糯米酒,展示着东方女性的温柔。 拦门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拦门酒已走入了旅游市场,在凤凰古城的旅游景区,在各大商场宾馆开业的仪式上,都会有拦门酒。场面宏大的,会扎着彩楼,挂上灯笼绣球,舞起狮子,敲着花鼓,吹起唢呐、木叶,唱着苗歌,一排排服饰艳丽漂亮的姑娘端着一碗碗清纯的包谷酒、糯米酒,笑盈盈地亲手端至你的唇边,请你喝酒。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湖南湘西部落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有哪些呢?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第10位。其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湖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大省,其矿产、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建筑景观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吉;营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布局特点也表现为三个方面:体态自由、秩序明确;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开合有度、公私分明。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

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完整版)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 1: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ture is loated in the northest of hunan provine, bordering, guizhou, hongqing, hubei provine, overs an area of 15486 square kilometers, the territor inhabited b tujia, miao, hui, ao, dong, bai minorit, population 6458 million people, inluding 1.05 million tujia, miao, 860000 people, aounting for 7 9%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ethni minorities. Jishou longshan and ongshun, baojing, floer alls, the zhangs, phoenix, LuXi seven ounties. Miao is a ver hospitable people. Have a sight for sore ees, guests ame to the miao, is often treat famil drink after dinner, his brother, famil, friends, and even people QuanZhai ill then please, is a guest QuanZhai kiss . Merhant treat mostl have hikens, duks, fish, meat and edible fungus, mushrooms, tofu, bean sprouts, as ell as the rih national harateristi kipper, hdrohlori aid, sausage, suh as blood tofu dishes. Should not onl toast vomiting-induing toasts but also sing the anient songs and miao mountain.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 ----张益文 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就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唯一的民族舞蹈节目《追爱》的表演者,张家界的湘西歌舞团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积极向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难道这都不能说明湘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吗! 湘西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凤凰就是有力的佐证。二是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延续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湘西传统文化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用之处,就如那些传统建筑。 而为了保护湘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除了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宣传推介湘西传统文化,就如传播面广的影视作品“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另外比较著名的小说《边城》;还有,当地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推介活动影响也比较大,宋祖英就是从湘西名族歌舞团走出来的,她在演艺界的口碑,形象对宣传湘西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许你不是湖南人,也许你对湘西文化不了解,更或者你也不打算了解和认识,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政管学院08公管2班吕枫学号:20084012089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湘西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传统民间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两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山区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选在溪边坎上,加盖“偏厦”,屋场地不够,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脚建屋而居。久而久之,传承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吊脚楼。 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成一字形。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脚下去,楼面铺上木板,即成。这样的“楼阳台”,屋檐处理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飞檐”悬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基础采用木柱吊脚,建造简易,省工省料。整个吊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近代以来的吊脚楼,既求坚实,又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且形式上也与早期吊脚楼有所不同。布局往往与正屋成90度直角;结构上,转角处常以三、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精致。屋架自成一组,因作厢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吊脚楼外设悬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称“转角楼”,三面走廊称“走马楼”。走廊栏杆雕“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悬柱(也称“吊瓜”)或为八榜、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绣球、会瓜状,涂彩漆,着五彩,山野气息十分浓郁。 吊脚楼内格局,上层多为闺房、卧室,书香人家作书斋;抑或为土家、苗族姑娘们织锦、绩麻、打花带的场所;或作晾晒衣被的阳台。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问,或为谷仓,或为柴房,或养牲畜。有的吊脚楼,干脆架在溪流之上,仅作夏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精品文档5页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鼓舞作为苗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几千年来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且世代相传。这种历史悠久的舞蹈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凤凰、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等县的苗族山寨。 ?ス奈瓒杂诿缱謇此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它更多的是苗族民族精神与心态的体现。这种民族心态涵盖了苗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世界的看法以及苗族人民所共有的价值认同。苗族的民族心态取决于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民族的兴衰、迁徙、变革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积聚而来。而在鼓舞中,我们可以从苗族的历史、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追溯苗族民族心态的形成原因。 1 苗族历史 ?ッ缱宸⒄沟睦?史,更像是一段伴随着压迫和反抗的血泪史。距今大约5000年前,苗族就已经存在了。然而从黄帝时期开始,每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中都是关于苗族被驱逐、进攻、掠夺或者压迫的记载。虽然,苗族从黄河以北不断被迫往西南迁徙,但是在压迫与对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难怪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曾在著作《山地的移民》中,将苗族与犹太民族描述成是世界上最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两个民族。这种曲折历史,一方面造就了苗族人民的顽强,另一方面,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被带到了苗族鼓舞当中,决定了鼓舞的社会功能。 ?ナ紫龋?鼓舞能团结民族成员。古时,鼓是部落和民族的象征,苗族

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必举行盛大的“吃牛祭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支系或部落,将所有的鼓合在一起,跳起庄重严肃的鼓舞。百鼓齐响,则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鼓舞大家抵御异族压迫。苗族鼓舞除了具有为战争祝捷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求团圆的功能。相传苗族由洞庭迁至深山后,由于无法维持生计,有人外出乞讨,有的去外面帮工,四处逃荒。大家约定,每年的腊月二十八都要回苗寨团圆。那一天,所有人都回到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团聚在一起,击鼓歌唱,以示团结。 2 苗族生态环境 ?ッ缱迳?活的山寨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间,恶劣的环境,多变的天气,交通的闭塞、频发的疾病,给他们的生存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面对恶劣的环境,苗族人没有对生活失去指望,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积雨水、修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幸福和生存的价值。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和适应中,苗族人民时刻都用积极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威胁,因此形成了苗族乐观的民族心态特征。 ?フ庵置褡逍奶?带到鼓舞中,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一种娱乐的社会功能。人们用鼓舞来增加人生的乐趣,提高精神修养、促进身体健康。在苗寨,鼓舞是苗家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嫁迎娶跳猴儿鼓舞,人们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因为有了鼓舞,苗人的生活就有了乐趣;因为有了鼓舞,苗人才有了这种乐观的民族心态面对生活的艰苦。 3 苗族宗教信仰 ?プ诮绦叛鲈从谠?始社会蒙昧的社会状态以及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

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苗族鼓舞并有了传习鼓舞的“鼓社”及一年一度的“鼓节”。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述。说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苗防备览·风俗考》云:“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田女善歌者,皆衣优俗王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曰:“跳鼓藏”。这是记述苗族“椎牛”时“读浓义”的打鼓形式,多在晚间举行,有的可通霄达旦跳,历时四天三夜。 《贵州通志·舞赋》中云:“眄般鼓则腾清晖,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仿佛神动,回翔辣峙。击不致夹,蹈不顿趾。翼不悠往,开复辍已。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纤形赵远阴折纤谷蛾飞,纷犬若绝超越乌集,黎收而拜,曲虔究毕”。这段是描写清朝时的宫庭鼓舞,李头号注:“眄般鼓则腾清晖”。其注去:“般鼓之舞,载籍无丈,以诸赋言之,似舞人更蹈之而舞节”。古《新成安乐辞》曰:“七盘陈于广庭,时人严琪齐俟;揄皓袖以振策,辣并足轩踌,邪睨鼓下,伉音赴节:安翘足徐击,顿身而倾折”。卡兰

《许昌宫赋》曰:“振华足以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继而不并:婉转鼓侧,婉蛇丹庭”。般鼓舞,至唐代已绝,李善虽作记载,但只能说其大概。汉代石该鼓舞画像至今犹存。如清代毕沅,阮元同撰的《山左金志》,近代孙文清编《南阳汉画像汇存》有鼓舞图四幅(民国二十七年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现代,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节中,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这些石刻鼓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舞完全一样,这些虽不能足以说明汉代石刻就是苗族,但笔者认为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与当时的艺术有关;从地域来看,相传在很早以前苗族也是居住在河南、江西……等地,既与发现石刻艺术的地域相连。可以这样设想:今日苗族鼓舞既便不是先于汉代鼓舞,但也会与当时盛行一时的鼓相互影响,得以丰富和提高,才会保留这种形式至今。更说明鼓这种器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在人们的劳动、战争、竞技、艺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至成为鼓文化,记载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这些舞蹈特点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

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 一:关于湖南湘西 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招商引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2009)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州政办发[2009]2号 【发布部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09.03.18 【实施日期】2009.03.18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规范性制度性事务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 的通知 (州政办发[2009]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结合实际,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加大招商引资特别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工作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推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奖设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奖、引进单个重大招商项目奖、履约项目包装奖、引进单个重大招商项目第一引资人奖四个奖项。 第三条州人民政府每年分别对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吉凤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州直有关单位(以下简称“被考核单位”)完成招商引资目标管理任务先进单位和符合奖励条件的单个重大招商项目、履约项目包装先进单位以及在引进单个重大招商项目工作中做出实质性突出贡献的公认第一引资人予以奖励。 第四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奖。本着“注重质量、优化结构”的原则,对被考核单位完成招商引资目标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奖励。 (一)目标任务:根据全州招商引资总体情况和增长趋势,结合被考核单位实际,每年年初下达招商引资目标管理任务,明确直接利用外资(按商务部统计口径)、内联引资和工业招商引资比例。 (二)考核办

浅谈湖南传统民居

浅谈湖南传统民居 —以湘西和湘南民居为例 摘要: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体现了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湖南地区因为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使其传统民居在建筑类型及其面貌上有着许多鲜明的差异,本文以湖南传统民居中湘西和湘南民居为主要探讨对象,浅述湖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及景观特点。文章以湖南传统民居的自然社会人文背景为出发点,对湖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及景观特点进行综合探讨,通过依次分析湖南省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湖南传统民居建筑及景观的地域文化及特点,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及湘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为当前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从建筑及景观特点等角度提供依据。 关键词:传统民居;民居环境;景观;建筑 Discussion on Hunan traditional dwellings —A Case study in xiangxi and southern dwellings Abstract: traditional houses as the basis for Chin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mbodi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nan area because of its vast territory, large population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s have many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type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features, this paper takes Xiangxi and southern Hunan folk traditional houses in Huna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Hunan'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Hunan natural and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s a starting point,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 Hunan, Hunan province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regional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Xiangxi traditional

湘西民族风情

湘西民族风情 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服饰 苗族服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土家族服饰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房屋特色 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节日 苗族节日 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土家族节日 节日有春节、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 忌讳 苗族忌讳 苗族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

苗族鼓舞简介

苗族鼓舞简介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它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己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湖南省文化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凤凰县山江镇、吉首市矮寨镇、己略乡、古丈县默戎镇分别授于“民族艺术之乡”、“苗族花鼓之乡”称号,以示保护。国家文化部于2004年4月公布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其保护试点区。苗族鼓舞是试点区的重点保护项目。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这些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挑逗戏耍,时儿打鼓、时儿离鼓、表演协调。《花鼓舞》温婉妖媚,轻盈柔软,身态柔美,极富表现。《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舞动,动作精犷,豪放刚健,《女子鼓舞》双脚轮梭,步伐灵活,头稍摇动,腰随扭摆,含蓄抒情。《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时儿边歌边舞,柔慢抒情,时儿激情狂舞,轻松活泼。 早在1955年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参加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了女子单人鼓舞,获是极好的评价。湘西苗族鼓舞因形成的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湘西苗族虽然长期生活在一种刀耕火种、自主自立的氏族部落状态,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与外来势力的争斗也时有发生。特别到了明朝,由于对当时朝廷政策的不满,被迫多次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据史料记载,苗民起义大大小小有近百次,其中历时最长的一次达十六年之久,明朝廷调集京城及四省十余万兵力的征剿就有数次,象明朝始建的湘西南方长城就是直接镇压、限制苗族的历史见证。苗族人民在与外来势力的争斗和反抗朝廷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去形成强大的战斗集体,才能使他们这个民族生存下来,在这样的民族力量的凝结过程中,在民族的生死关头,苗鼓和号角一样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与鼓舞作用,它能够穿山越岭、唤醒那沉睡于深山壑谷的古老苗寨,苗族鼓声与苗族人民的心脉跳动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民族精神价值: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上苗族鼓舞产生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常与傩歌、傩戏交替表演或联合表演。更深入地对苗族鼓舞进行发掘,抢救对中国舞蹈、中国音乐、中国傩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对外交流价值:很多国内外舞蹈专家观看苗族鼓舞表演后都认为,“这种独特的击鼓表演是是舞蹈国宝”。波兰、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地区曾邀请苗族鼓舞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

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在古代曾称雄中原。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九黎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居住荆州一带的“荆蛮”势大力强。西周初年,荆蛮首领熊绎受封并立国为楚。楚国西垂的荆楚,由于地处边远,武陵山脉等高山大川的阻隔,受中原文化影响渗透甚少,仍长期保持原有的习俗及心理。这部分荆蛮的后裔,就是后来操苗语东部方言的湘西苗族。 秦昭王置黔中郡,统治当地苗族。西汉初年,于黔中地置武陵郡,管辖今湘、鄂、川、黔四省毗邻区域,郡属苗族称“武陵蛮”。以苗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夹溪散布,因此又称“五溪蛮”。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苗族受制于蜀。唐宋两代在与内地毗邻的区域,设立经治制州,边远地区设置羁靡州,在与内地邻境的武陵地区,宋朝则设官屯兵,常派大员“经制蛮事”。元朝创立行省,在少数民族地区又专设宣慰司作为流官行政机构,其下设各土司进行管理,这样就将湘西苗族纳为湖广行省管辖明清两代,湘西苗族长期生活在土司统治之下;清康雍年间,朝廷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湘西的土司制大都削除。近代史上,湘西苗族人民开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苗族地区社会经济乃至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湘西石头建筑(一)

湘西石头建筑(一) 摘要: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形成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湘西石头建筑,文章从选址与布局、结构、砌筑、装饰等方面总结出湘西石头建筑的特点。这将对地区性建筑创作有所启示。关键词:石头建筑;湘西;特点 神秘的湘西,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不仅有着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习俗等文化遗产,而且还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民居;她既有闻名遐尔的吊脚楼,也有别具一格的石头建筑。这些石头建筑的建造采用石块砌墙,石板为瓦,有的原石未动,有的錾迹寥寥;有的粗犷奔放,有的清雅细刻,雕梁画栋。石头建筑造价低廉,节约木材,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几米高的石墙,不用水泥接缝也能坚固耐用,她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造型简朴,色彩和谐,当你走近她,研究她,你会发现她不仅反映了这一地域人民勤劳、质朴的民族性格,而且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石头民居建筑博物馆。 1湘西石头建筑的自然地理与分布 湘西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山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0~1200m。西南石灰岩分布极广,岩溶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壳作用形成小片峰。东西部为低山丘陵区,溪河纵横其间,两岸多冲积平原。地貌形态的总体轮廓是一个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西北突出的弧形山区地貌。全州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零下5.5℃。 长期以来,湘西有以石头为房的建筑传统。该地区山多石多,各种形状的石头十分丰富,建筑就地取材;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和防御的需要,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在其周围形成了便于防火、免于战争伤害的石头建筑。 湘西南部主要以集中式的石头村落为主,讲究同宗同源的族群居住方式,主要代表有凤凰县阿拉镇拉毫营村、黄合乡舒家塘村的古石头村落;湘西北部多以大分散小集中为主,讲究单独建筑的个性化,主要代表有永顺县万坪镇的杉木村、龙山县的坡脚乡、保靖县的普戎镇一带的村寨。 2湘西石头建筑的特点 2.1选址与布局 2.1.1结合自然 选址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向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石头村落多依山而建,背山、面水,村落前面的视野较为开阔。如位于凤凰县城西南13km处的拉毫营村,依山而建,山脚为开阔平地,道路自东而西从山麓至山顶,由一条宽3m左右垂直于等高线的主街巷组成,支巷从主巷向两侧延伸、纵横全寨,街巷两侧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布置建筑物。又如凤凰县舒家塘村,东南北三面环山,山脚有溪流通过,整个村落依山并呈椭圆形形态,以三横五纵布置街巷,民宅沿街巷两旁依山而建。建筑按需而建,邻里之间相互参考但决不雷同,既有个性但又不失共性,形成了灵活多样、统一而变化的石头村落。 2.1.2“兵营型制” 湘西自古就是我国西南重要军事控制区,为了巩固对西南少数民族各部的统治,多在湘西各地驻军,按照“卫城”、“镇竿”、“营盘”、“屯、堡”等形制驻军布防,并按区域修建了一定的防御设施。这些兵营驻地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城、镇、村”。拉毫营村、黄丝桥村、舒家塘村就是这种典型兵营驻地的石头村落,她们以一条主巷和多条支巷将各家各户连成片,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