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

合集下载

唐代的佛教文化

唐代的佛教文化

唐代的佛教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佛教文化经历了一个繁荣期,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得到了深刻的改变,同时还对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今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佛教文化。

一、唐代佛教的兴盛唐代佛教的兴盛源于佛教的传播,唐玄宗时期,一些印度和西域的佛教僧人前来中国传教,促进了佛教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佛教的崇拜也成为了唐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穷人和富人时常都前往寺庙行香或者放生救赎。

唐玄宗和武则天的崇佛往绩,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的教义得到广泛传播和理解,二是佛教艺术和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时期,三是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了整个文化传统。

二、唐代佛教的教义传播佛教在唐代的教义传播,体现在对唐代士人和社会群众信仰转化的普遍影响。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主要观念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理解。

其中涌现了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如鉴真、玄奘、义净等,他们为佛教的传播和教义的解释作出了重要贡献。

佛教教义传播的核心在于禅宗的兴起和发展。

唐代禅宗强调的是直接悟道,其方式主要是靠行禅来达成内心的静修和悟道。

禅宗成为唐代佛教发展的一股强劲派别,过去被视为小众学派的禅宗,将成为中国佛教和东亚文化大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唐代佛教的艺术和文化唐代的佛教艺术和文化,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壁画、佛像、诗歌、文学等方式,向人们传递智慧和艺术的美感。

唐代壁画被誉为“世界壁画艺术的瑰宝”,唐代佛像的制作技艺也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此外,唐代的诗歌和佛经等文学成就也为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唐代佛教的影响唐代的佛教文化,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朝的贞观文化和开元文化都是以佛教文化为基础的。

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扩大到了东亚地区,为东亚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代的宗教文化

唐代的宗教文化

唐代的宗教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代,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唐代宗教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教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宗教文化。

一、佛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唐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朝,佛寺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大雁塔。

白马寺是当时最大规模的寺庙之一,也是皇家重要场所之一。

大雁塔则是为了供奉高僧玄奘所建,玄奘法师曾到印度取经,并将带回来的经书翻译成中文。

在佛学方面,唐朝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高僧。

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玄奘法师和鉴真法师。

玄奘法师曾到印度求法,带回来大量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鉴真法师则是唐朝时期的日本僧人,曾到唐朝传教,为日本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佛教艺术方面,唐代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唐代石窟艺术以著名的龙门石窟为代表,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在龙门石窟中,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佛像和壁画,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二、道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之一,在唐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当时社会中,道士被视为高尚聪明、通达天人之道的人物。

唐代皇室对道士也非常尊重和重视。

在政治方面,道家思想对于政治家和皇帝有着重要影响。

李世民是一位信奉道家思想并且实践道家思想的皇帝。

他提倡“仁政”,倡导“以德治国”,使得国家治理更加和谐稳定。

道家思想的影响也使得唐代的政治更加注重道德和人文关怀。

在文化方面,唐代的文人雅士也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们以“仙风道骨”自居,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诗词中,他们经常以山水、仙境、神仙等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于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三、儒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在唐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唐朝,儒学得到了充分发展,并成为统治阶级推崇和追求的学问。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同时也是佛教传播的高峰期。

佛教思想在唐代的传播不仅在中国境内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东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一、唐代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规模、影响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朝的皇帝不止一位是信奉佛教的,加上士族和百姓,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的信仰。

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与佛教经典的翻译离不开关系。

唐代是佛教翻译的黄金时期,佛经翻译家有很多著名的人,如玄奘和鸠摩罗什,他们的翻译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二、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非常显著。

唐朝时期,不仅皇宫、寺庙、官方机构建立了大量的佛教建筑、文化遗产,而且百姓家中出现了很多佛教艺术、考古遗物,如吐蕃玛尼石、石窟造像等等。

佛教在当时的唐代社会中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医学被广泛运用唐代民间对佛教医学有很多的信仰,佛教医学被广泛运用,被运用到佛教寺庙中。

医院也是严格建立的。

在遇到重要的疾病时,皇宫和其他贵族会派遣名医送到佛教寺庙。

2. 佛教影响到唐代的诗歌唐代的文化艺术也受到佛教的影响。

从诗歌到绘画,佛教经常被这些作品所涵盖。

许多唐代的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甫等)在创作中都使用了佛教的格言或词语,像“如来”、“空”、“涅槃”等这些佛教词汇被广泛使用。

3. 佛教教育在唐代有很高的地位佛教逐渐成为唐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佛教出现了许多的道场、僧院,佛教学院等,培养了很多人才。

许多贵族拥有很高的教育背景,在他们的政治事业和文化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佛教艺术发展迅速在唐代,佛教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唐朝佛教壁画艺术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研究

唐朝佛教壁画艺术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研究

唐朝佛教壁画艺术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研究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佛教文化繁荣的时期。

佛教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同时,唐朝的壁画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朝佛教壁画艺术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一、历史背景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佛教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唐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佛教壁画艺术发展迅速,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表现,也是唐代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唐朝佛教壁画艺术的特点唐朝佛教壁画艺术从后秦和南北朝时期开始,到唐朝盛世时期达到了巅峰。

唐朝佛教壁画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内容和主题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1.艺术表现形式唐朝佛教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石窟壁画、寺庙壁画、彩塑、浮雕等。

其中以石窟壁画最具代表性,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

唐代石窟壁画绘画风格雄浑刚健,人物形象拟实写生,色彩饱和明亮,构图严谨,造型优美。

2.内容和主题唐朝佛教壁画艺术的内容和主题丰富多彩,有佛教神话、佛经故事、历史事件、生活场景等。

其中,佛教神话和佛经故事是最为重要的主题,这些故事充分表现了唐代人民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

比如《法华经》中有“十方三世诸佛”,《华严经》中有“十住菩萨”的内容,在唐代的壁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文化价值唐朝佛教壁画艺术不仅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视觉艺术价值唐朝佛教壁画艺术的视觉艺术价值非常高,是唐代美术和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壁画无论从艺术造型的高超与准确,或是画面恢弘与壮阔,从色彩的纯净明丽与斑斓多姿,都表现出了唐代绘画和美术的艺术成就和风采。

这些壁画充分表现了唐代人民对佛教的信仰和敬仰。

2.历史文化价值唐朝佛教壁画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壁画不仅是唐代佛教文化的载体,也是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这些壁画反映了唐代人民的宗教信仰、文化生活和社会风貌。

唐代的佛教艺术与文化

唐代的佛教艺术与文化

唐代的佛教艺术与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朝代,它的文化发展在世界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唐代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当今世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唐代佛教艺术唐代佛教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佛像、佛塔、佛画、佛教音乐、佛教舞蹈等多种形式。

其中,佛像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常是用金属或石膏等材料制作而成的。

唐代佛像的特点是“飞天、威严、华丽和丰满”,它们的面容和肢体都表现出了佛教智慧和慈悲的特质。

除了佛像之外,唐代佛塔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

唐代的佛塔一般都非常高大,通常超过十米,它们通常由许多层构成,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装饰和意义。

唐代佛塔的外部装饰以砖雕、砖塑和浮雕为主,内部则装饰着彩绘和石雕等艺术形式。

唐代佛教音乐和舞蹈也非常发达,它们通常是作为佛教仪式和庆典的一部分来表演的。

2. 唐代佛教文化唐代佛教文化是由佛教学说和佛教生活方式所组成的文化体系。

唐代佛教的学说和思想和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这些思想主要是关于慈悲、涅槃、因果律和中道思想等方面的。

唐代佛教的生活方式则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戒律、法会、僧侣制度和佛教仪式等方面。

在唐代的文化中,佛教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当时的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领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吸取和借鉴的源泉。

唐代佛教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依然深远,它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团体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3. 唐代佛教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在唐朝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丰富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技艺、思想、文化和风格等方面。

从技艺的角度来看,唐代佛教艺术的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得益于当时采用的现代化工具和建筑方法,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唐代佛教艺术在制作过程中具有非常精细的细节和美学特点,而这种精细的制作技艺和美学特点也为后来的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代之一,也是佛教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自唐太宗成为皇帝后,佛教开始获得帝王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一种国家文化和精神符号。

唐代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下面就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佛教的影响。

一、历史影响1. 佛教与政治在唐代,佛教逐渐成为政治势力,佛教僧人也成为了政治活动的人物。

唐代中期,佛教僧人们曾多次参与政治事件,如天宝之变等。

同时,佛教也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很多皇帝都会亲自出席佛教法会,向佛祖祈福保佑国泰民安。

2. 佛教与文化佛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佛教到达中国后,随着语言、书法、绘画等的交流融合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唐代佛教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石窟艺术,莫高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佛教文化也影响了各个领域,如唐代诗歌中常出现对佛教的借用和提及。

二、文化影响1. 形成“唐风”唐代的文学艺术史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一段历程,佛教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唐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唐代的诗歌和绘画中,对佛教的诠释和表现无处不在,成为了“唐风”的特有元素。

2. 形成佛教禅宗唐代佛教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佛教禅宗的形成。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分支,以坐禅和直指人心的方法为主要修行方式。

在唐代,禅宗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之,唐代的佛教影响穿透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也在唐代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成为了我们后代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

佛教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

佛教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

佛教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佛教在此时期发扬光大,对当时的文化、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佛教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进行阐述。

一、佛教在唐朝的地位1.佛教的传入和普及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真正开始传播的是在唐朝。

唐太宗时期,由印度来华的高僧、翻译家玄奘赴印度求法,带回了大量佛经,他将翻译的佛经作为主要成果上献给太宗并解释讲解,这为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此后,佛教在唐代成为流行信仰,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追捧,寺庙和僧侣数量迅速增长。

2.佛教的较高地位唐朝时期,佛教的地位比较较高,赐予寺庙比较多的特权,如豁免税赋、土地所有权等。

唐代以后,寺庙更成为国家的大型财产,成为村庄的社区和制度的支持者。

佛教寺庙也成为人民的信仰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为唐代的文化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佛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1.佛教艺术的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大型佛教雕塑的制作普遍,艺术成就较高。

所创造的佛像、壁画、唐三彩、珠光宝气瓷器等变得非常流行。

唐代佛教寺庙建筑形式也起着重要作用,寺庙宏伟壮观,建筑装饰十分精美。

2.佛教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唐朝文学水平极高,佛教也给唐代文学和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

唐诗中的佛教题材较多,如“绿柳花如盖,青菱玉仿佛”、“千载佛你在,一声钟独哀”等,流传至今。

佛教信仰也在唐代文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出中年但风流”,这句话在佛教中被解释为“人生短暂,应及时行善”。

3.佛教对唐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唐代社会变革无常,宣扬佛教教义的南北朝和尚们带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常常发表各种社会批评。

佛教思想的特点与官方政治和统治愈来愈不相符,更为明显的表现在佛教的不干涉和民主思想方面。

在从唐朝末期至五代期间这段时间,佛教对制度和法律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佛教的具体实施为维护宗教业务捐献和财产,从而保证了民间信仰与政治的和谐。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导语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时期,众多文学典范涌现出来。

在佛教的影响下,唐代文学更加博大精深,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佛教艺术和佛教故事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并介绍一些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1. 佛教哲学与唐代文学在唐代文学中,佛教哲学对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各种文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唐诗中的禅意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支重要宗派,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唐代的一些伟大诗人,如王之涣、李绅、王之涣等,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熏陶。

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禅宗的禅意与思绪,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灵魂的追求。

比如,王维的《登鹳雀楼》一诗,表达了登高远眺的境界,描绘了诗人在登高时所体验到的宁静和超脱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商隐的《悼亡诗二十三首之二十二》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他以禅宗的世界观诠释作者亲丧之感: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1.2 禅宗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也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建筑、佛像雕塑和佛经装饰等艺术形式,成为了唐代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

唐代诗人李白在《庐山谣》中,以庐山为题材描绘了宏伟壮丽的佛寺景观:非昔日之山,不属于我。

庐山秀出世,文章亦美哉!岂许工程师,终日为僧矣?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得唐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生动。

2. 佛教故事与唐代文学佛教故事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唐代文人在创作中经常借鉴佛教故事中的情节和意象,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典范。

2.1 《伐檀伐径》与佛教思想佛教故事《伐檀伐径》是唐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是对佛教思想的一种展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善信为了供养佛陀而开坦途的故事。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伐檀伐径》以这个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善行和布施的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
摘要:佛教在唐代发展到顶峰,佛教的本土化渐趋成熟,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佛寺、
石窟、塔等佛教建筑的大规模兴建,佛教绘画、造像、壁画等特点显异,雕刻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唐代佛教美术佛像石窟雕刻
正文:
佛教从遥远而神秘的古印度传来,随着僧侣们孜孜不倦的脚步四处播撒姻缘,并将他的印记留在平原和山川。

在历史上出现过的那些著名的佛塔寺院,到现在却难觅踪迹,唯有石窟中那些历尽沧桑的造像仍然细述着千年不变的主题。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时期,在此时期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历史,对于佛教也是如此。

由隋入唐以后,统治者对佛教的尊崇态度并没有改变,与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佛教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日益壮大,最后到达顶峰的过程,这其中尤以唐太宗到武则天统治结束的一段历史时期最为重要。

唐太宗时期,不仅重视对佛经的翻译工作,还重建、新建了数量众多的佛寺,同时通过联姻和通商等对外交流,扩大了佛教的影响,此时的佛教不仅作为统治者稳定民心和政局的工具,也是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尤其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这位女皇帝对佛教大为推崇,佛窟的建造也因此得到极大支持而发展迅速,无论是雕刻技术还是艺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一)唐代佛像风格的变化
唐代佛窟及窟中佛像雕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佛窟建造最为兴盛时期,社会各方面所提供的充裕条件为各地石窟的开设提供了基础,使得唐代无论从石窟开凿的范围、规模还是数量与质量上说,都是我国石窟及石窟艺术的顶峰。

石窟内不仅有各式佛像,还有面积广大而精美的壁画,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精品。

唐代佛像的发展也分为几个不同时期。

初唐时期,佛像风格多借鉴自北朝和隋代,所以在佛像中也反映出一些前朝的风格特点。

由唐玄宗开始,唐代进入盛期,佛像风格也向着雄健、高大和生动过渡。

而且受唐代以胖为美的影响,唐代佛像也转向饱满而圆润的形象,而对于佛像面部及着装的表现尤其细致,各式佛像显现出一种富丽、温和而庄严的风格。

此外,与前朝的佛像相比,唐代佛像的动作和神态均更加多样和自由,佛像服装也体现了一些唐代着装的特色,呈现出向世俗化过渡的趋向。

(二)唐代石窟造诣的发展
唐代开凿的石窟以敦煌地区规模最为宏大。

其中莫高窟现有的石窟中,唐代所开凿的石窟就占了总窟数的一半以上。

初唐石窟形制以殿堂式为主:覆斗顶,主室呈正方形,后壁(对窟门一壁)开一神龛,两侧一般不开龛,主室前一般有长方形前室,室外有盛饰彩画的木构连接各窟。

佛像倚靠后壁,且体型巨大。

入唐以后的塑像人体比例变得协调,有很强的写实性,并渐渐脱离对后壁的倚靠,成为比较成熟的圆雕塑,而且以整铺的群像为主。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到了盛唐便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其技法之纯熟、形象之生动、境界之宏伟壮阔,都是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

画家们更进一步通过形态、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
心世界。

一般来说佛陀形象作为崇拜的对象,保持着一贯的庄严而慈悲的外观,在菩萨的形象上则表现出不同的个性。

如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菩萨,她们或神情专注,听佛说法;或相互窃窃私语,而目光顾盼;或手舞足蹈作欢喜踊跃等等,不一而足。

又如第217窟龛两侧的观音和大势
至菩萨,穿着华丽,神情雍容,体现出唐代贵族妇女的面貌。

第159窟的菩萨像,如温婉的少女,无限妩媚。

唐代画家往往通过对眼睛的刻画,传达出不同的表情,或沉思,或喜悦,或回眸含笑,或开心得意。

一举足,一投足,俱现不同的姿态,
不同的风韵。

总之,唐代的人物不仅面容、体形姿态各异,还通过人物表情的细腻刻画来反映内心的精神世界,人物表现由早期的类型化表现进入了个性化表现时期,出现了大量不朽之作。

(三)唐代雕刻技术的提高
唐代是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雕刻艺术家们侧重于表现人物造型丰满圆润的肌体,优美健硕的身姿,具有浓厚的写实意味。

佛像多水波或漩涡纹发髻,面相浑圆丰满,颈部刻出三道蚕纹线,宽肩细腰。

佛身着僧祇支,外披袒右式偏衫,或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紧裹双腿,呈“曹衣出水”之式,衣裙下摆遮覆于佛座上,呈倒山字形。

天龙山唐代菩萨像最富有活力,菩萨头束着唐代妇女常见的高发髻,眉眼细长,樱桃小嘴,面相丰满圆润,使人常常想起杨贵妃肥美的形象。

菩萨颈戴华丽的项圈,手臂都有臂钏和手镯,双肩较宽,胸部和腹肌微微鼓起,雕刻出明显的乳房线,细腰窄臀,下身显得尤为修长。

菩萨的身姿有优美的动感,整个身体扭成三道弯,显得婀娜多姿,妩媚动人。

菩萨的装束尤为突出,上身斜缠着天衣,末端绕过右肩下至胸前翻出。

头两侧冠带如长长的飘带一样从双肩搭下,伴随着身体的扭动而飘然下垂。

这就是绘画史上常常提到的唐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典型风格。

菩萨下身穿长裙,裙子紧贴着臀部和双腿,衣纹雕成“U”字形,圆形的衣褶表现出柔和的质感,如同出水芙蓉般优美。

这也是绘画和雕塑家们所津津乐道的“曹衣出水”的典型风格。

除了菩萨作立姿以外,还有许多胁侍菩萨像作盘坐或舒腿坐,下有仰覆高莲座,一副悠然自在的神态。

在唐代以前坐姿菩萨仅见于未来要下生成佛的弥勒菩萨和表现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静思的思惟菩萨,现在出现众多的坐姿菩萨,似乎表明菩萨的地位在提高。

例如天龙山唐代菩萨像雕刻就十分成功,充分表现了唐代贵妇人那种丰腴富态、雍容华贵的形象。

这种既是菩萨,又似贵妇的菩萨形象,使神祇与现实更为贴近,更为世俗社会所接受。

弟子身着交领袈裟或双领下垂袈裟,身体出现明显的动态。

天龙山造像的雕刻手法
和样式主要受到来自长安造像样式的影响。

后记:唐代是一个积极开放、进取的社会,对种种外来文化能够兼容并蓄,由此创造出
经济、文化繁荣的大唐盛世。

文化事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塑画风格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水平很高的画家和雕塑家,如吴道子、杨惠之等。

这种丰腴形象是南朝萧梁张僧繇所创造出来的,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南北朝晚期的塑画风格。

传世的绘画作品,墓葬中的墓室壁画和陶俑,石窟寺内雕塑壁画,都是丰腴健壮的形象。

不仅如此,张僧繇的塑画风格到唐代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盛唐绘画大师吴道子“是张僧繇后身也”。

以塑像而享有盛名的杨惠之也师承张僧繇,而与吴道子齐名。

唐代人都说:“(吴)道子画,(杨)惠之塑,夺得张僧繇神笔路。

”所以说唐代塑画风格是南北朝塑画风格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更能体现唐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

天龙山这种婀娜多姿的唐代造像形象正是继承和发展前朝塑画风格而创造出来的最佳实例。

在唐代,佛教艺术与中国其他宗教艺术因为有了更好的相互融会贯通的环境和氛围,中国唐代的艺术家们充分利用这种文化氛围,完成了外来艺术中国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转变,从而创造出中国式佛教艺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毋庸置疑,佛教艺术在唐代艺术中的发展是灿烂辉煌的,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重庆出版社《至尊佛陀》王其钧著
敦煌文艺出版社《佛教艺术》胡同庆安忠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游访敦煌莫高窟》张艳梅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敦煌艺术十讲》赵声良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