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梁实验报告(EMA)

悬臂梁实验报告(EMA)
悬臂梁实验报告(EMA)

青岛理工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记录

青岛理工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青岛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

目录 实验一、拉伸实验报告 实验二、压缩实验报告 实验三、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的测定报告 实验四、扭转实验报告 实验五、剪切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实验六、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报告 实验七、等强度梁实验报告 实验八、薄壁圆筒在弯扭组合变形下主应力测定报告 实验九、压杆稳定实验报告 实验十、偏心拉伸实验报告 实验十一、静定桁架结构设计与应力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十二、超静定桁架结构设计与应力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十三、静定刚架与压杆组合结构设计与应力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十四、双悬臂梁组合结构设计与应力分析实验 实验十五、岩土工程材料的多轴应力特性实验报告

实验一 拉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三、实验记录: 1、试件尺寸 实验前: 实验后: 2、实验数据记录: 屈服极限载荷:P S = kN 强度极限载荷:P b = kN 材 料 标 距 L 0 (mm) 直径(mm ) 截面 面积 A 0 (mm 2) 截面(1) 截面(2) 截面(3) (1) (2) 平均 (1) (2) 平均 (1) (2) 平均 材 料 标 距 L (mm) 断裂处直径(mm ) 断裂处 截面面积 A(mm 2) (1) (2) 平均

四、计算 屈服极限: ==0 A P s s σ MPa 强度极限: == A P b b σ MPa 延伸率: =?-= %10000 L L L δ 断面收缩率: =?-= %1000 0A A A ψ 五、绘制P -ΔL 示意图:

混凝土无损检测实验报告

无损混凝土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 组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5年6月3日

目录 实验一、混凝土配制实验 (2) 实验二、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的强度 (3) 实验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6) 实验四、综合法检测混凝土的强度 (9) 五、实验总结与分析 (11) 参考文献 (12)

学生实验守则 1.实验前必须预习有关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内容、目的和方法, 并写出预习报告。否则,不得进行实验; 2.学生进入实验室,不得大声喧哗、打闹,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 制度; 3.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设备未经有关人员同意,不得任意动用; 4.使用仪器设备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发现异常现象立即停止使用, 并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因违反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使用)而造成设备损坏,按学校规定处理; 5.实验时应严肃认真,亲自动手,并及时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实 验结束,应将实验结果交指导教师审阅; 6.实验完毕,应将仪器设备擦洗、整理,清扫地面,经指导教师同 意后,方可离开; 7.实验报告应及时完成,不得转抄他人结果,并按指定时间交给指 导教师批阅。

实验一、混凝土配制实验 实验条件:湿度51 %,温度25 ℃实验时间:2015 年 4 月 2 日 1. 实验目的: 制作强度为C45混凝土试块,为之后的强度检测实验做准备 2. 实验仪器: 搅拌机,磅秤,天平,台秤,拌板,拌铲,盛器等 3. 实验原材料: 1.配制 25 L混凝土材料用量: 水泥 9.92 kg 砂 13.60 kg 卵石 31.74 kg 水 4.25 kg 外加剂 g ( %) 水泥标号:42.5;石料最大粒径30㎜;砂表观密度2600㎏/ m3;石子表观密度2630㎏/m3; 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卵石:水=397:544:1270:170 3.砂率:30% 4.水胶比:W/B=aa×?b/(?cu,0+aa×ab×?b)=0.43 4. 试验方法: 1.根据计算所得的配合比配置25L混凝土并拌合 2.将配制好的混凝土装模,在振动台上振实成型 3.将成型后试件编号并静置,一天后进行拆模将混凝土试块放入标准养护室中养护28d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试验表18 委托单位: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试验委托人:王孟芝 工程名称:将军污水泵站过河管工程部位:支墩砼 设计强度等级: C20 拟配强度等级: C20 要求坍落度: 7-9cm 实测坍落度 8cm 水泥品种及等级: P.C 32.5级厂别:抚顺出厂日期:试验编号: 砂子产地及品种:浑河细度模数:中砂含泥量: % 试验编号: 石产产地及品种:浑河最大粒径: 20-40mm 含泥量: % 试验编号: 掺合料名称:产地:占水泥用量的: % 外加剂名称:产地:占水泥用量的: % 施工配合比:水灰比: 0.47 砂率: 28 % 制模日期: 2005.10.20 要求龄期: 28 要求试验日期: 2005.11.17 试验收到日期: 2005.10.20 试块养护条件:标养试块制作人:寇俊峰 负责人:审核:计算:试验: 报告日期: 2005年 11 月 17 日

试验表18 委托单位: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试验委托人:王孟芝 工程名称:将军污水泵站过河管工程部位:支墩砼 设计强度等级: C20 拟配强度等级: C20 要求坍落度: 7-9cm 实测坍落度 8cm 水泥品种及等级: P.C 32.5级厂别:抚顺出厂日期:试验编号: 砂子产地及品种:浑河细度模数:中砂含泥量: % 试验编号: 石产产地及品种:浑河最大粒径: 20-40mm 含泥量: % 试验编号: 掺合料名称:产地:占水泥用量的: % 外加剂名称:产地:占水泥用量的: % 施工配合比: C20 水灰比: 0.47 砂率: 28 % 制模日期: 2005.9.22 要求龄期: 28 要求试验日期: 2005.10.20 试验收到日期: 2005.9.22 试块养护条件:标养试块制作人:寇俊峰 负责人:审核:计算:试验: 报告日期: 2005年 10 月 20 日

纯弯曲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 度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①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1台 ②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 1件 三、实验原理 (1)受力图 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E=210GPa,高度h=40.0mm,宽度 b=15.2mm。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C、D截面。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 (2)内力图 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内力图,我们得到CD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CD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主梁的内力简图,如图2所示。 Page 1 of 10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 (4)理论正应力 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z i i I y M = 理论σ 其中,M 为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 为惯性矩, i y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 离。 (5)实测正应力 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 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

悬臂梁地振动模态实验报告材料

实验 等截面悬臂梁模态测试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模态分析原理; 2. 掌握悬臂梁的测试过程。 二、 实验原理 1.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理论上,连续弹性体梁有无限多个自由度,因此需要无限多个连续模型才能描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连续弹性体梁分为n 个集中质量来研究。简化之后的模型中有n 个集中质量,一般就有n 个自由度,系统的运动方程是n 个二阶互相耦合(联立)的常微分方程。这就是说梁可以用一种“模态模型”来描述其动态响应。 模态分析的实质,是一种坐标转换。其目的在于把原在物理坐标系统中描述的响应向量,放到所谓“模态坐标系统”中来描述。这一坐标系统的每一个基向量恰是振动系统的一个特征向量。也就是说在这个坐标下,振动方程是一组互无耦合的方程,分别描述振动系统的各阶振动形式,每个坐标均可单独求解,得到系统的某阶结构参数。 多次锤击各点,通过仪器记录传感器与力锤的信号,计算得到第i个激励点与定响应点(例如点2)之间的传递函数 ω ,从而得到频率响应函数矩阵中的一行 频响函数的任一行包含所有模态参数,而该行的r 阶模态的频响函数 的比值,即为r 阶模态的振型。 2. 激励方法 为进行模态分析,首先要测得激振力及相应的响应信号,进行传递函数分析。传递函数分析实质上就是机械导纳,i 和j 两点之间的传递函数表示 [] ∑==N r iN r i r i r H H H 1 21 ... [] Nr r r N r r r r ir k c j m ???ωω? (2112) ∑ =++-=[]{}[] T r ir N r r iN i i Y H H H ??∑==1 21 ...

纯弯梁的弯曲应力测定

纯弯梁的弯曲应力测定实验报告 使用设备名称与型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时间 1、 实验目的 1.测定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2.观察正应力与弯矩的线性关系。 3.了解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2、 实验设备与仪器 1.弯曲梁实验装置和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 2.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YJ28A-P10R(见附录四)和载荷显示仪。 3.直尺。 3、 实验原理 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为σ= ,式中M为作用在横截面上的弯矩,Y为欲求应力点到中性轴Z的距离,I z为梁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本实验采用矩形截面钢梁,实验时将梁的支承及载荷情况布置如图6-1所示,梁的CD段为纯弯曲,在梁的CD段某截面不同高度(四等分点)处贴五片电阻应变片,方向平行梁轴,温度补偿片粘贴梁上不受力处,当纯弯梁受载变形时,利用电阻应变仪测出各应变片的应变值(即梁上各纵向应变值)ε实。由于纵向纤维间不互相挤压,故根据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求出应力σ实=Eε实。E为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同时也可以验证正应

力与弯矩的线性关系,采用等量加载来测定沿高度分布的各相应点的应变,每增加等量的载荷 F,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 ε实。求出各应力增量 σ实=E ε实,并与理论值 σ理= 进行比较,其中 M= Fa.,从而验证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图6-1纯弯梁示意图 4、 实验操作步骤 1.将梁放在实验装置的支座上。注意应尽量使梁受平面弯曲,用尺测量力作用点的位置及梁的截面尺寸。 2.在确保梁的最大应力小于材料的比例极限σp前提下,确定加载方案。 3.将梁上各测点的工作应变片逐点连接到应变仪的A、B接线柱上,而温度补偿片接在B、C接线柱上。按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将应变仪调整好。 4.先加载至初载荷,记录此时各点的应变值,然后每次等量增加载荷 ΔF,逐次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值,直到最终载荷终止。卸载后,注意记录各测点的零点漂移。 5.检查实验数据是否与离开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是否与载荷成线形关系,结束工作。 5、 实验结果及分析计算 1、 实验数据 12345

28.悬臂梁固有频率测量实验

实验二十八悬臂梁固有频率测量实验 1. 简介 悬臂梁实验台主要是针对高校工程测试课程实验教学需要而设计的,结合drvi快速可重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振动测量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仪,可以开设悬臂梁固有频率测量实验。 2. 结构组成 悬臂梁实验台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结构总体尺寸为120×110×150mm(长×宽×高),主要包括的零件有: 图1 悬臂梁实验台结构示意图 1. 悬臂 2. 底座 3. 操作说明 3.1 实验准备 运用悬臂梁实验台进行实验教学所需准备的实验设备为: 1. 悬臂梁实验台(lxbl-a)1套 2. 加速度传感器(yd-37)1套 3. 加速度传感器变送器(lbs-12-a)1台 4. 蓝津数据采集仪(ldaq-epp2)1台 5. 开关电源(ldy-a)1套 6. 脉冲锤1只 7. 5芯对等线1条 备齐所需的设备后,将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悬臂梁前端的安装孔上,然后将加速度传感器与变送器相连,变送器通过5芯对等线与数据采集仪1通道连接,数据采集仪通过并口电缆与pc机并口连接,加速度传感器调理电路模块接线如图2所示。在保证接线无误的情况下,可以开始进行实验。

图2 加速度传感器调理电路接线示意图 3.2 实验操作 悬臂梁固有频率测量实验利用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悬臂振动的信号,经过频谱变换(fft)处理后得到悬臂梁的一阶固有频率,需要注意的是该实验数据采集采用预触发方式,数据采集仪的触发电平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设置,实验过程如下: 1. 启动服务器,运行drvi主程序,开启drvi数据采集仪电源,然后点击drvi快捷工具条上的“联机注册”图标,进行服务器和数据采集仪之间的注册。联机注册成功后,启动drvi内置的“web服务器功能”,开始监听8500端口。 图3 悬臂梁固有频率测量实验样本图 2. 启动drvi中的“悬臂梁固有频率测量”实验脚本,然后设定数据采集仪的工作模式为外触发采样,同时设置触发电平(如800)和预触发点数(如20),然后点击“运行”按钮启动采样过程(由于采用外触发采样方式,此时处于等待状态)。 3. 用脉冲锤敲击悬臂梁,产生脉冲激振。敲击的力幅要适当,着力点要准确,迅速脱开。如检测不到冲击振动信号,则适当修改采集仪中的预触发电平,然后点击面板中的“开始”按钮再次进行测量,此时,信号分析窗口中应显示出悬臂梁受瞬态激励后输出的信

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1.基本要求和内容 (1)混凝土应按设计要求提供试件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2)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③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④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⑤建筑地面工程混凝土强度试件每一层(或检验批),每1000m2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增加1000m2应增取一次,不足1000m2的按1000m2计。当改变配合比时,亦应相应增加制作试件取样次数。 ⑥基坑工程的地下连续墙,每50m3应取样一次,每幅槽段不得少于一次。 ⑦灌注桩每浇注50m3混凝土应取样一次,单桩单柱时,每根桩必须有一组试件。 ⑧对设计成熟、生产数量较少的大型构件,在不作结构承载力检验时,混凝土取样按每5m3且不超过半个工作班生产的同配合比混凝土,留置一组试件。 ⑨非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每拌制100m3,至少取样一次,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每拌制500m3,至少取样一次;不足上列规定数量时,每台班至少取样一次。 ⑩混凝土配合比开盘鉴定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 (4)对采用蒸汽法养护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混凝土试件应先随同结构构件同条件蒸汽养护,再转入标准条件养护共28d。当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时,确定混凝土强度时的龄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等的规定取值。 (5)结构构件拆模、出池、出厂、吊装、张拉、放张及施工期间临时负荷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同条件养护的标准尺寸试件的混凝土强度按设计要求和规范确定。 (6)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

纯弯梁正应力分布电测实验(精)

实验七 纯弯梁正应力分布电测实验 实验内容一 纯弯梁正应力分布电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矩形截面梁在纯弯曲时的正应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作比较。 2、初步掌握电测方法。 二、实验设备 1、弯曲梁实验装置一台(见图7.2) 2、YJ-4501A 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一台 3、温度补偿片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试件选用矩形截面,荷载及测量点的布置如图7.1。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a G E Ρ=210,转动实验装置上的加载手轮,可使梁受到如图7.1的荷载,梁的中段为纯弯曲段,荷载作用于纵向对称平面内,而且在弹性极限内进行实验,故为弹性范围内平面弯曲问题。梁的正应力公式为 y I M Z =σ 式中:M --纯弯曲段梁截面上的弯矩 Z I --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y --截面上测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力分布规律,在梁的纯弯曲段沿梁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粘贴应变片,其分布如图(图7.1)应变片1#粘贴在中性层上,应变片2#、3#、应变片4#和应变片6#、7#分别粘贴在距离中性层为、和上下表面。此外,在梁的上表面沿横向粘贴应变片8#,如果测得纯梁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胡克定律公式4/h 8/3h εσE =,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可得出测量误差。 式中:ε—各测量点的线应变 E —材料的弹性模量 σ--相应各测点正应力

若由实验,测得的应变片7#和8#的应变7ε和8ε满足 μεε=7 8 ,则证明 验采用等增量加载的方法测量应力的实验值及计算理论值,计算时均应以弯矩增量及应变增量的平均值代入。 4# 图7.1 图中:, mm c 150=mm h 40= mm b 20= , mm l 620= 1#--8#所示应变片粘贴位置及方向。 四、实验步骤 1、检查梁是否安放稳妥 2、把梁上的应变片接在静态电阻应变仪的A 、B 接线柱上。公共温度补偿片接在0通道接线柱B 、C 上。此接法为半桥接线法 3、打开实验装置和仪器的电源开关,转动加载系统给梁加载荷0.5kN 。 4、校对电阻应变仪上的灵敏度系数。对搭接的各测量通道置0操作。 5、用等增量加载法测量,分四次加载,。实验时逐级加载,并记录各应变片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读数应变。 N P 1000=ΔN P 4500max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各测点应力的实测值及理论值,并作比较。 7、计算78εε值,若μεε=78,则说明纯弯曲梁为单向力状态。 五、注意事项 1、接线要牢固可靠。

基于comsol的悬臂梁形变实验报告

基于comsol4.2的悬臂梁形变仿真 参考文献:Becker,A.A.,Background to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Geometric Non-linearity Benchmarks,NAFEMS,Ref: -R0065,Glasgow. 一、创建工程 1、选择空间维度:二维。如图一 图一 2、增加物理场:结构力学—>固体力学(solid)。如图二 图二

3、选择求解类型:稳态。如图三 图三 4、点击“完成”,按钮位于“模型向导”栏右上角的符号。 二、创建几何模型 1、单击“几何”,将“长度单位”改为um。如图四 图四

2、右键“几何”,选择“矩形”,设置矩形参数如图五,并单击设定栏右上角的“创建选定”,生成图形。 图五 三、设定材料参数 右键“材料”,选择“材料”,几何是实体选择如图六。在材料目录中添加材料的杨氏模量、泊松比、密度,具体参数如图七。 图六

图七 四、设置边界约束 1、单击“固体力学”,在厚度中输入“10e-6”,如图八。 图八 2、右键“固体力学”,选择“固定约束”,添加边界选择:1,如图九。 图九

3、右键“固体力学”,选择“边界载荷”,添加边界选择:4,将力—>载荷中,X和Y方向的力分别改为:-3.844e6/0.1*load_para和-3.844e3/0.1如图十。 图十 五、划分网格 右键网格,选择“自由剖分三角形网格”,在设定栏右上角点击“创建所有”,如图十一。 图十一

六、设置求解约束 1、打开“求解”下拉菜单,右键“求解器配置”,选择“缺省求解器”,如图十二。 图十二 2、点击“稳态求解器”,将“相对容差”改为:1e-6,如图十三。 图十三 3、右键“稳态求解器”,选择“参数的”,在设定栏输入参数名称:load_para和参数值:range(0,0.01,1),如图十四

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方法

一.目的 检测混凝土抗折强度,指导检测人员按规程正确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准确。 二.检测参数及执行标准 混凝土抗折强度 GB/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三.适用范围 1. 150mr^ 150mM 600mn或550mn的棱柱体混凝土标准试件(称标准试件)。 2. 100mm X l00mr^ 400mm勺棱柱体混凝土试件(称非标准试件)。 五.样本大小及抽样方法 1. 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卅的同配合比的砼,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2. 每工作班拌制同一配合比的砼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3. 每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用时,同一配合比的砼每200用不得少于一次; 4. 试件在长向中部1/3区段内不得有表面直径超过5mm深度超过2mm 的孔洞。 六.仪器设备 1. 液压万能试验机300B型一台(设备型号;W—300B,设备编号;JC—

031),精度(示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士2%选取时其量程应能使试件的预期破坏荷载值不小于全量程的20%也不大于全量程式的80% 2. 抗折试验装置一个。 3. 直尺一个。 4. 四轮运试件手推车一台。 5. 独轮手推车一台。 6. 扫把一个。 7. 搓子一个。 8. 抹布二块。 9. 活扳手一个。 10. 劳动保护用品(手套、口罩、眼镜)。 七.环境条件 常温下的物理室内进行。 八.检测步骤及数据处理 1. 首先打开信号转换器,待到数字稳定,准备试验。 2. 打开计算机,进入该试验的编号窗口。 3. 带好劳保用品,将试块表面擦拭干净,测量尺寸。并记录支座间跨 度L(mm),试件截面高度h(mm),试件截面宽度b(mm)。如实测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不超过1mm可按公称尺寸进行计算。检查外观,试压承压面不平度为每100mr T不超过0.05mm承压面与相邻面的不垂直度不应超过士1度. 安装尺寸偏差不得大于1mm试件的承压面应为试件成型时的侧面。支座及承压面与圆柱

实验报告总结(精选8篇)

《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报告总结(一): 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此刻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但是之后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状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须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状况,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取恰当的顺序就能够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就应要有良好的习惯,就应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就应怎样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就应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就应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就应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个性仔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个性准确。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模块。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数码显示个性需要细致,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后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实验报告总结(二):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经验与体会,这些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记下来与大家共勉: 1.手脚勤快,热心帮忙他人。初来匝道,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都就应用心去完成,也许自己累点,但你会收获很多,无论是知识与经验还是别人的称赞与认可。 2.多学多问,学会他人技能。学问学问,无问不成学。知识和经验的收获能够说与勤学好问是成正比的,要记住知识总是垂青那些善于提问的人。 3.善于思考,真正消化知识。有知到识,永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你真正学会去思考时,他人的知识才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4.前人铺路,后人修路。墨守陈规永远不会有新的建树,前人的道路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另辟蹊径更为重要。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_百度文库.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工程名称 原始记录 编号 2016-76 委托单编号2016-76 砼生产单位 记录单编号2016-76 砼使用部 位 强度等级C30 取样人及证书号取样见证 人及证书 号 配合比单 编号 HP16-09 搅拌方法机械搅拌配合比设 计的稠度坍落度(mm)160―180 拌和物实 测稠度 坍落度 (mm) 180 维勃稠度(s) ~ 维勃稠度(s) 养护条件表 准 条 件 龄期(d)28 试验 日期 2016.7.22 600℃·d /

试验方法GB/T50081-2002 取样日期2016.6.24 试验结果 试件面积 (mm2)破坏荷载(kN) 抗压强度 (Mpa) 折算系数 抗压强度 代表值 (Mpa) 10000 445 44.5 0.95 41.9 439 43.9 440 44.0 备 注 委托单位:报告编号:HFK16-63 单位:负责人:审核:试验: 2016年 7月22日 甘肃省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编制(版权所有不准翻印)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工程名称 原始记录 编号 2016-80 委托单编号2016-80 砼生产单位

记录单编号2016-80 砼使用部 位 强度等级C30 取样人及证书号取样见证 人及证书 号 配合比单 编号 HP16-09 搅拌方法机械搅拌配合比设 计的稠度坍落度(mm)160―180 拌和物实 测稠度 坍落度 (mm) 180 维勃稠度(s)~ 维勃稠度(s) 养护条件表 准 条 件 龄期(d)28 试验 日期 2016.7.24 600℃·d / 试验方法GB/T50081-2002 取样日期2016.6.26 试验结果 试件面积 (mm2)破坏荷载(kN) 抗压强度 (Mpa) 折算系数 抗压强度 代表值 (Mpa)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参考书报告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3.XL3416 纯弯曲试验装置 4.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 5.游标卡尺、钢板尺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纯弯曲条件下,梁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σ= My / I z 式中M为弯矩,I z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为了测量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在梁的纯弯曲段沿梁侧面不同高度,平行于轴线贴有应变片。 实验采用半桥单臂、公共补偿、多点测量方法。加载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P,测出各点的应变增量△ε,然后分别取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ε实i,依次求出各点的应变增量 σ实i=E△ε实i 将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四、实验步骤 1.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 2.测量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变 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 i 。见附表1 3.拟订加载方案。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 0(一般取P =10%P max 左右),估 算P max (该实验载荷范围P max ≤4000N),分4~6级加载。 4.根据加载方案,调整好实验加载装置。

5. 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 加载。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 0,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然后分级 等增量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εi ,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两次。见附表2 7. 作完实验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附表1 (试件相关数据) 附表2 (实验数据) 载荷 N P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P 500 500 500 500 500 各 测点电阻应变仪读数 με 1 εP -33 -66 -99 -133 -166 △εP -33 -33 -34 -33 平均值 -33.25 2 εP -16 -3 3 -50 -67 -83 △εP -17 -17 -17 -16 平均值 16.75 3 εP 0 0 0 0 0 △εP 0 0 0 0 平均值 0 4 εP 1 5 32 47 63 79 △εP 17 15 1 6 16 平均值 16 5 εP 32 65 9 7 130 163 △εP 33 32 33 33 平均值 32.75 五、实验结果处理 1. 实验值计算 根据测得的各点应变值εi 求出应变增量平均值△εi ,代入胡克定律计算 各点的实验应力值,因1με=10-6ε,所以 各点实验应力计算: 应变片至中性层距离(mm ) 梁的尺寸和有关参数 Y 1 -20 宽 度 b = 20 mm Y 2 -10 高 度 h = 40 mm Y 3 0 跨 度 L = 620mm (新700 mm ) Y 4 10 载荷距离 a = 150 mm Y 5 20 弹性模量 E = 210 GPa ( 新206 GPa ) 泊 松 比 μ= 0.26 惯性矩I z =bh 3/12=1.067×10-7m 4 =106667mm 4

实验报告实验心得

实验心得体会 在做测试技术的实验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物理实验一样,做完实验,然后两下 子就将实验报告做完.直到做完测试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但学到的知识与难度 成正比,使我受益匪浅.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 会听不懂,这将使你在做实验时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做光伏的实验,你要 清楚光伏的各种接法,如果你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使你事 倍功半.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 要复习,思考,这样,你的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 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拓宽 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通过这次测试技术的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思考 问题的方法,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真正使我们受益匪浅. 实验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来解 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乃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测试问题的课程。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的 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传感器的选择、标定、安装及信号获取,信号调理、 变换、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诊断等,涉及到测试系统静动态性能、测试动力学方面的考虑 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基于labview的虚拟测试技术的运用等。 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做了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 半桥、全桥比较, 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 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三个实 验。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 也使我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并没有气垒,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 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实验中我学会了单臂单桥、半桥、全桥的性能的验证;用振动测试的方法,识别一小阻 尼结构的(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掌握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测试信号的频率域分析方法;还有了解虚拟 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实验过程中培养了我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 测试前沿信息的捕获能力等;提高了自己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 识。 实验体会 这次的实验一共做了三个,包括: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回转机构 振动测量及谱分析;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各有特点。 通过这次实验,我大开眼界,因为这次实验特别是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和悬臂梁 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需要用软件编程,并且用电脑显示输出。可以说是半自动化。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受易非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前的理论知识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 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质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什么 数据和怎样做数据处理,等等。虽然做实验时,指导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和怎样记录数 据,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 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 在这次实验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并且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 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在做数据处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 继续下去。例如:数据处理时,遇到要进行数据获取,这就要求懂得labview软件一些基本

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实验 包工头队(10级土木9班) 邬文锋、陈天楚、曹祖军、张雄

(一) 砂的筛分析检验试验 (1) 试验方法:(1)秤取烘干试佯500g,精确到1g。 (2)将孔径9.5、4.75、2.36、1.18、0.6、0.3、0.15mm的筛子按筛孔大小顺序叠置,孔径大的放上层。加底盘后,将试样倒入最上层9.5mm筛内,加盖置摇筛机上筛lOmin(如无摇筛机可用手筛)。 (3)将整套筛自摇筛机上取下,按孔径从大至小逐个在洁净瓷盘上进行手筛。各号筛均须筛至每分钟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质量0.1%时为止,将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一起过筛。按此顺序进行,至各号筛筛完为止。 (4)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下式的规定: 生产控制检验时 m r= A.d1/2/200 式中 m r——筛余量(g); d ——筛孔尺寸(mm); A ——筛的面积(mm2)。 否则应将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5)称量各号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g。所有各号筛的筛余质量和底盘中剩余试样质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质量相比,其差值不得超过l%。 (2) 试验结果 试样种类: 试样重(g) 筛余累计重(g) 试验重量误差(g) (3) 细度模数计算: (4) 结果评定(级配、细度)

(二) 石的筛分析检验试验 (1) 试验方法:(1)秤取烘干试佯500g,精确到1g。 (2)将孔径9.5、4.75、2.36、1.18、0.6、0.3、0.15mm的筛子按筛孔大小顺序叠置,孔径大的放上层。加底盘后,将试样倒入最上层9.5mm筛内,加盖置摇筛机上筛lOmin(如无摇筛机可用手筛)。 (3)将整套筛自摇筛机上取下,按孔径从大至小逐个在洁净瓷盘上进行手筛。各号筛均须筛至每分钟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质量0.1%时为止,将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一起过筛。按此顺序进行,至各号筛筛完为止。 (4)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下式的规定: 生产控制检验时 m r= A.d1/2/200 式中 m r——筛余量(g); d ——筛孔尺寸(mm); A ——筛的面积(mm2)。 否则应将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5)称量各号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g。所有各号筛的筛余质量和底盘中剩余试样质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质量相比,其差值不得超过l%。 (2) 试验结果 试样种类: 筛余累计重 (g) 试验重量误差 (g) (3) 细度模数计算: (4) 结果评定(级配、细度)

机械振动实验报告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 (2015年春季学期)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报告提交日期2015.05.07 哈尔滨工业大学

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统一用该模板撰写,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1)实验名称 (2)实验器材 (3)实验原理 (4)实验过程 (5)实验结果及分析 (6)认识体会、意见与建议等 2.正文格式:四号字体,行距为1.25倍行距; 3.用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 4.报告需同时提交打印稿和电子文档进行存档,电子文档由班长收 齐,统一发送至:liuyingxiang868@https://www.360docs.net/doc/c012493099.html,。 5.此页不得删除。 评语: 教师签名: 年月日

实验一报告正文 一、实验名称:机械振动的压电传感器测量及分析 二、实验器材 1、机械振动综台实验装置(压电悬臂梁) 一套 2、激振器一套 3、加速度传感器一只 4、电荷放大器一台 5、信号发生器一台 6、示波器一台 7、电脑一台 8、NI9215数据采集测试软件一套 9、NI9215数据采集卡一套 三、实验原理 信号发生器发出简谐振动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器放大,将简谐激励信号施加到电磁激振器上,电磁激振器振动杆以简谐振动激励安装在激振器上的压电悬臂梁。压电悬臂梁弯曲产生电流显示在示波器上,可以观测悬臂梁的振动情况;另一方面,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电磁激振器振动杆上,将加速度传感器与电荷放大器连接,将电荷放大器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并将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到计算机(PC机)上,操作NI9215数据采集测试软件,得到机械系统的振动响应变化曲线,可以观测电磁激振器的振动信号,并与信号发生器的激励信号作对比。实验中的YD64-310型压电式加速度计测得的加速度信号由DHF-2型电荷放大器后转变为一个电压信号。电荷放大器的内部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 q

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 班级:10工程管理2班 组别:第七组 组员:

一.实验目的: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自行设计强 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并通过实验检验其强度。 二、初步配合比的计算过程: 1.确定配制的强度(o cu f ,) o cu f ,= k cu f ,+1.645σ ; o cu f ,=30+1.645×5.0=38.225 Mpa 其中:o cu f ,—混凝土配制强度,单位:Mpa ; k cu f ,—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单位: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单位:Mpa 2.初步确定水灰比(C W ) C W =ce b a o cu ce a f a a f f a +,=0.48 其中: 07.0;46.0==b a a a —回归系数(碎石); ce f =γc ce f ;g :γc —水泥强度等级的富裕系数,取1.1; g ce f ,—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 3.初步估计单位用水量:wo m =185Kg 4.初步选取砂率(s β) 计算出水灰比后,查表取砂率(碎石,粒径40mm)。s β=30% 5.计算水泥用量(co m ) co m =C W m wo /=48 .0185=385Kg 6.计算砂、石用量(质量法) co m +go m +so m +wo m =cp m ; s β= go so so m m m +×100% co m --每立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go m --每立方混凝土的碎石用量(Kg) so m --每立方混凝土的砂用量(Kg );wo m --每立方混凝土的水用量(Kg ) cp m --每立方混凝土拌合物假定容量(Kg ),取2400Kg 计算后的结果为:so m =549Kg go m =1281Kg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一)试验目的 测定混凝土棱柱体轴心抗压强度,比较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差异,分析钢筋骨架对混凝土的作用。 (二)试验仪器 试模尺寸为150mm×l50mm×300mm卧式棱柱体试模,电脑全自动恒应力试验机,微机控制压力试验机测控系统。 (三)试验步骤和方法 1.按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配合比,制作150mm×l50mm×300mm棱柱体试件2根,其一为素混凝土试件,其一为钢筋混凝土试件。隔天拆模并把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d。 2.取出试件,清除表面污垢,擦干表面水份,仔细检查后,在其中部量出试件宽度(精确至lmm),计算试件受压面积。在准备过程中,要求保持试件湿度无变化。 3.在压力机下压板上放好棱柱体试件,几何对中;球座最好放在试件顶面并凸面朝上。 4.以立方抗压强度试验相同的加荷速度,均匀而连续地加荷,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录最大荷载。试验时观察裂缝的发展情况。 5.若试件的试验数据或钢筋未发生屈服可再进行抗压试验。 6.因条件有限所以取所得数据为该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 (四)注意事项 1.钢筋应放置在混凝土试件的中央。 2.进行试验时,压力板应对准几何中心再进行加载。 3.箍筋时要保证钢筋箍紧,防止影响试验结果。 4.开始试验时要清零。 5.试验完后将试件分解回收。 (五)试验记录

素混凝土(强度为29.4Mb): 钢筋混凝土(强度为34.9Mb): (六)试验结果分析 据试验得出的数据来看,有些素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比钢筋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大。其原因有可能是: 1.试验时,试件放置的位置使受力点不在几何中心,形成了偏心受压。 2.制作钢筋骨架时,未将箍筋箍紧,导致试验时钢筋骨架松动或散架,影响试验结果。 (七)裂缝发展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