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白先勇短篇小说的悲剧倾向
《伤逝》的悲剧意蕴探析

《伤逝》的悲剧意蕴探析作者:韩秋红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03期【摘要】《伤逝》讲述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
男女双方对待爱情的态度和女性在婚后的独立地位缺失以及男性在爱情中的责任缺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缘由。
子君由做人权利的自觉而产生的婚姻恋爱行为的自主,已经清楚地反映出妇女的现代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独立婚姻女性责任《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爱情小说,讲述的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
这部小说虽已问世多年,但在今天,小说中的主人公仍然打动着读者的心,小说中探讨的关于人生与婚姻、爱情与自由、生存与发展、妇女解放等许多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男女双方对待爱情的态度、女性的独立地位缺失、男性在爱情中的责任缺失三个方面探析这场爱情悲剧缘由。
1.男女双方对待爱情的态度《伤逝》中男女在爱情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小说中写到热恋中的涓生盼望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活脱脱《诗经·静女》中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男主人公。
同居后子君盼望着涓生的归来,涓生失业,面对生存危机,两人互相鼓励,“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两人互相扶持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但爱情与面包相比,显然面包在目前很重要,爱情变得苍白无力,他们的生活开始了艰难时刻,爱情也面临考验;再加上同居后双方的倦怠心理,子君不喜养涓生买来的花草,“终日喂阿随,饲油鸡”,终日忙碌。
在涓生看来,他的家庭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于是有一种失落感,而且涓生没有了独立的空间,在这种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都失去了自我,子君靠温习爱情过日子,涓生却在逃避爱情中度日,这样的婚姻注定不会很长久,所以爱情面临着走向崩溃的危险。
到此时,这对勇敢者的爱情终于画了一个休止符,子君所有的犹疑被涓生的真情告白所证实。
伤逝

《伤逝》给我们的启示
《伤逝》的背景是封建礼教与先进的民主思潮冲突的五四时期,这样的背景决定了知识分子自由思想的萌芽,同时还有对于爱情的向往和生活理想化的追求,而现实的改变总是赶不上理想的进步,这就造成了新时代知识青年与新时代女性爱情的悲剧收场。
也许正是用了涓生和作者两人视角穿插讲述,造成了读者不知道是在听涓生主观的讲述,还是作者在客观的讲述,从而《伤逝》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在鲁迅作品中最是难解的一篇”。
伤逝是指怀念过去的事或死去的人,此篇是回忆,篇名也暗指子君“已死”。
篇中对于爱情的情节描述完全展示了两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知识分子中做到“精神与物质双平等”是很难的,因为他们的精神层次很高,而物质不是靠“想一想”就能得到的。
篇中两人的过于自我,导致婚姻中的爱情未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对生活感到失望与绝望,这造成了子君的死亡、也造成了子君离开后,涓生的自责与痛苦。
爱情与婚姻可以共生,不必共灭,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爱情可以是两个人的,也可以是一个人的,生活与二者皆可共存,也可互生。
当自由与爱情相结合,注定无法成全;当自由与时代相结合,注定无法突破;当自由、爱情与那个时代,三者相结合,就注定了悲剧收场,也许鲁迅先生在让我们思考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吧。
2024年《伤逝》的读书笔记

2024年《伤逝》的读书笔记2024年《伤逝》的读书笔记1(约1441字)子君走了,涓生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伤逝”,子君的伤,涓生的伤,也勾起了我的伤。
子君爱涓生,是那样地热烈,那样地纯真。
在那个受旧思想束缚的年代,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家人反目。
我不知道当她分明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艰苦的生活,子君没有半点抱怨,她总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乐。
为了她爱的人,她倾注着全力去做饭,日夜的操心,她就这样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也粗糙起来。
然而最终的最终,她还是没有得到那份本应属于她的爱情,子君几乎付出了全部,然而还是输给了现实。
涓生爱子君吗?我想爱吧!爱开始的子君,爱逝去的子君。
如果有这样的女子为你付出全部,爱你多于爱自身,我想你也是爱的。
只不过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某种东西蒙蔽了那份纯真的爱吧!生活越来越拮据,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阿随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颓唐,感叹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当涓生孤身枯坐,回忆从前,竟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吗,—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
如果说子君变了,那涓生必然变了,而且变得更加彻底。
爱情与生活,为何硬要这样联系呢?子君没有错,涓生没有错,只是爱情太过脆弱,输给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为子君感到不值。
那样纯真的人儿,只是为了寻求她的爱情,她付出了全部。
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她都竭力地呵护着她的爱人,然而结果是他不爱她了。
精神上的打击要比物质上的打击更加沉重吧!子君的离开是必然的,她已经没有任何留下的理由。
子君死了,她连惟一的希望都破灭了,生存对她又有何意义,活着对她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许有一天,涓生会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会发现子君没有变,子君一直都是那么爱他,子君的付出是那么地无私,以至于连回报都忽视了。
《伤逝》读后感600字

《伤逝》读后感600字《伤逝》读后感600字《伤逝》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
你看了《伤逝》这部小说有什么感想呢?《伤逝》读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伤逝》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伤逝》读后感篇一《伤逝》是鲁迅探索运用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写作的一篇小说,这在鲁迅的两个主要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笼罩着作者对于现实最痛苦的揭示,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悲剧性色彩。
《伤逝》是收在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作品,也是他取材于现实小说艺术探索的后期作品。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深沉的笔调为“新青年的自由爱情”唱了一曲挽歌,对人性的残酷真实给予了清醒的揭示。
鲁迅曾经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如果从鲁迅给悲剧所下的定义来看,《伤逝》无疑是一部真正的悲剧。
《伤逝》在鲁迅的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是作者第一次以爱情为主题写的小说,也是唯一的一次。
在这之前,作者曾经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随感录四十》在那篇小文章中鲁迅指出“中国的男女大抵一对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着”,可是“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中国人向来是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作为“中国人灵魂的孤独探索者”,鲁迅在文章结束时指出要让“勾销旧帐”,则必须“完全解放我们的孩子!”在鲁迅看来,从孩子开始似乎还不至于让人彻底对爱情绝望。
但是到了《伤逝》中,两个青年人涓生和子君,以极大的勇气争取到爱情,却最终只有“悔恨和悲哀”,这未免让人心生寒意。
如果说鲁迅的《随感录》是一篇启发愚昧的国人摆脱旧的传统,勇敢的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的话,那么《伤逝》无疑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揭示出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斗争之后的悲剧。
《伤逝》读后感篇二“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是《伤逝》的开篇。
2024年《伤逝》读书笔记_1

2024年《伤逝》读书笔记2024年《伤逝》读书笔记1“人必须活着,爱情才有所附丽”,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是那个时代的错误,也是两个人的幼稚和冲动所造成的。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也启蒙了人们。
子君和涓生在小说的一开始时充当了反抗者和革命者的角色的。
涓生向子君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雪莱……而子君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而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更震动了涓生的灵魂,让涓生有说不出的狂喜,认为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可他殊不知子君的勇敢和无畏是来自爱,她追求自我觉醒和婚姻自由的勇气也是来自爱情的力量,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觉醒。
这份果敢和无畏是爱情催生物。
而涓生的个人主义也是他们爱情灭亡的原因之一。
从一开始就是涓生的自己的`一厢情愿地构建爱情和生活,他居高临下却又要屈服于冷酷的现实。
他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可他却并没有实际行动。
“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这让我觉得涓生太小男人了,难道子君就要忍受生活的压力,就得考虑柴米油盐的事吗?涓生觉的她平庸,那他考虑过他给了她什么样的生活吗?这是子君的错吗?如果涓生能够给她一个舒适的家,她还用的着这么费心吗?到最后,涓生的“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
就这样他们的爱情在涓生的一句“因为我不爱你了”而走到了尽头了这让我觉得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必定会夭折的。
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否则,这样的爱情也只是空中楼阁。
他们所追求的爱情过于理想化,两个人带着几分冲动,也有些幼稚,这一切都让他们的爱情走向坟墓。
子君与涓生在形式上摆脱了封建礼教,他们不过家人、朋友的反对和外人的鄙视,毅然决然的在一起了,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勇者。
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却是悲剧的。
他们由原来的反抗者和革命者在现实的压力下又变成一对最平凡不过的夫妻了。
伤逝评析

《伤逝》评析《伤逝》是鲁迅先生发表的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鲁迅将这一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放置在“五四运动”退潮后封建思想依然禁锢着社会大众的背景中,描写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追求恋爱的自由,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最终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伤逝》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原本相爱的涓生与子君,终究没能走到最后。
他们凭借着精神上的契合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希望在这个由他们构建的小家庭中寻找慰藉。
精神上的共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可是在社会和生活的双重压迫下,两个人都产生了变化,都暴露出了性格上的弱点,子君原先的勇气在一点一点消磨,涓生很失望,对着子君竟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
以至于他们连最初的精神交流也中断了,这似乎在无形中预示着,涓生与子君走到了尽头。
对生活的绝望也将子君逼上了绝路,留给涓生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悲哀。
在爱情中,双方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爱情获得圆满和永恒,从鲁迅先生在这篇悲剧小说里所表达出的观点,给了人们很多思考和指导。
第一,个性解放和勇敢追求是获得爱情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坚定地喊出了这一口号,她原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小姐,受父亲和胞叔的严格管教,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喊出这样的口号,说明她的思想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解放,鲁迅先生对此也是予以肯定的。
可是,她的这点觉悟似乎只是因爱而生,是爱情给予了她勇气,让她勇敢起来,但如果没有爱情,她断是没有这层觉悟的,在破屋里,涓生像一个教育者,“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她不好意思看雪莱半身像,涓生也感觉得到她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思想的束缚。
所以,从开头就可以感受到,这段爱情的悲剧色彩,当他们的激情被日常生活冲淡,爱情渐渐淡去,子君这个依靠爱情存在的人物,也是以悲剧收场。
第二,经济条件是爱情成长的物质基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伤逝》爱情悲剧

《伤逝》爱情悲剧探析摘要:《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子君与涓生受时代精神的感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的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最后却走向了悲剧,这让我们痛心,也让我们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本文主要从封建礼教束缚、经济困顿、性格缺陷三个方面探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五四”时期倡导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因此涌现出很多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恋自由的作品。
鲁迅自“五四”运动开始,就十分关注妇女的婚姻家庭问题。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虽然鲁迅只写了一篇,但这篇爱情小说独具特色,与以往一般的爱情小说着力表现的浪漫不同,它将重心放在婚后,写出了爱情之旅的艰难历程。
小说写子君与涓生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勇敢的与家庭决裂,但两人同居不久,随着激情的消退和生活压力的剧增,两人陷入了境,涓生宣布不爱子君了。
为爱情献出了一切的子君跌到了人生的低谷,只好回到曾为了、爱情与之决绝的父母身边,面对人情的冷漠,她含泪离开了人间,涓生也因为子君的死陷入了深深的内疚中。
鲁迅将笔墨放在子君与涓生结合后的悲惨遭遇上,深入挖掘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
一、封建礼教束缚“五四”运动后有了个性解放的思想观念,但还没有走出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
封建礼教下的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封建伦理道德压制着人的个性,青年男女的婚姻还要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子君与涓生受新思想的影响,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遭到了父辈们的强烈反对。
当他们在路上走过,还会遇到轻蔑、嘲笑的目光,令人不寒而栗。
子君和涓生只想争取爱情的自由,但社会不允许他们叛逆,那些“铁屋子”里的“沉睡者”们不允许他们的“屋子”中出现叛逆者。
“铁屋子”代表着封建礼教,“沉睡者”维护着无法逾越的封建伦理道德如节烈等。
子君和涓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对他们自己来说,这一切都是幸福的。
《伤逝》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伤逝》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伤逝》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1从小说的名字中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篇以悲剧结尾的__。
“伤逝”,为逝去的一切而难过,让人想起遗憾、悔恨,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作者通过“涓生手记”讲述了“五四”黑暗社会时期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为爱情走到一起,在社会的压力和生活的残酷中最终分离的爱情故事。
读过《伤逝》之后,感触颇多,有一种伤感的感觉。
在我看来,子君作为一个时代的女性,是叛逆的,是艰难的,她能够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毅然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时代格格不入的。
但她下定决心去爱,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喊出了几千年来女人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一个个性解放的响亮声音。
抛开世俗的眼光,她和涓生走到了一起,即使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当她和涓生生活在一起的时候,生活迫使她成为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忙于家庭琐事,为琐事争吵。
慢慢地,她从一个解放的新女性变成了一个世俗的女性,在这个时候,她与娟生的感情也逐渐淡化,慢慢恶化,最终走向毁灭,子君被抛弃而死。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涓生的思想虽然新颖,但却不够深入。
一开始,他是勇敢的,执着的,对未来充满希望。
但在本质上,他仍然被封建意识形态所毒害,表现出保守和懦弱。
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自私、虚伪、怯懦逐渐滋长。
当他和子君出去的时候,他害怕被人嘲笑、猥亵和轻蔑,而子君却“无所畏惧”。
最后,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凄凉,面对生活的压力,他把生活的重担交给了子君,自己不敢面对。
最残酷的是他离开了子君,把她推入了死亡的深渊。
我认为涓生的新思想是肤浅的,经不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
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逝去了,当涓生再次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时,一切都无法挽回,剩下的时间只能“悲伤地”继续。
两个人的悲剧结局,让人难免难过。
因此,当我们恋爱时,我们既不能失去自己,也不能逃避我们的责任。
《伤逝》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2《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醒者与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细腻、细心、细事无非,尤其结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更是提纲挈领、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