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量 教学设计

常见的量   教学设计
常见的量   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复习课是学生在学习某一阶段数学知识之后,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复习“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整理”,二是“改写”。因此,我认为复习时应当在个人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先提出小组合作分类整理的要求,然后让各组自行整理,再组织全班交流。复习不同数量单位的改写,可以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一选”、“填一填”,再汇报交流改写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7页“常见的量”整理复习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常用的计量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进一步建立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目标:

1、在经历自主梳理常用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弄清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

2、在生活化的复习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复习题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由“小马虎”写的数学日记。请看大屏幕。(请一名同学读一读)

今天是2011年4月9日。早晨6:30我被急促的闹钟铃声惊醒,便从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想起不能迟到,我赶紧端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然后就背起了2000千克重的书包,走了300千米的路程,来到了56平方分米的教室,开始了20小时早读,上午上了三节课,体育课上老师带来了一只200千克重的足球,我一脚踢出了10厘米,踢得真过瘾!在放学的路上用9分钱买了一份礼物送给妈妈。

师:你们笑什么?

生:他用的单位不恰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学习数学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其实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常见的量)师:那请同学们找找这则日记中有哪些常见的量呢?(时间、长度、质量、体积)

二、系统整理:

师: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放在一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

师: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

(一)小组合作(学生自主讨论、复习)

(1)你整理了什么单位,是计量什么用的?

(2)常用单位有哪些?进率各是多少?

(3)特别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地方?

长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容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升)(毫升)

质量:吨、千克、克

时间: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货币:元、角、分

(二)汇报交流。

1、长度。

(1)什么是长度?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如何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3)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量)教案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教案 主题:《常见的量》 学习目标: 1、复习梳理元、角、分,年、月、日,克、千克、吨等常见的单位,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它的具体意义。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 合作理由:1、善用学生喜欢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通过小组内比一比、说一说,使枯燥的复习课能更生动有趣。2、计量单位较多,一个学生很难把全部整理出来,在小组内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便于整理。3、小组内能互相检查练习情况,通过练习和检查,加强知识的运用。 教学设计: 活动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 出示课件:(学生“小明”的日记:2月29日晴早晨7:00我听到小闹钟的铃声,便从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想起不能迟到,我赶紧端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然后就背起了3000千克重的书包,我从抽屉里拿了5角钱冲出了家门,因为今天要买一支5分的铅笔,还有今天爸爸生日,要买生日礼物!走了300千米的路程,来到了56平方分米的教室,开始了20小时早读。上午第三节课,体育课上老师带来了一只450吨重的足球让我们进行踢球比赛,好玩极了。) 师:谁来读一读“小明”的日记。 指名学生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生1:时间写错了,走了20小时太夸张。 生2:5分买不了一支铅笔,应该是5角。 生3:足球怎么可能2吨重呢? 师:同学们观察还真是仔细,你觉得小明为什么出现这些错误? 师:我们学习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把知识学活。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计量单位时刻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常见的量) 【设计意图: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借助“小明的日记”情境导入,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主意力,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分析了小明在计量单位上所造成的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到学习常见的单位重要性。自然地引出课题:常见的量。】 二.观察、感知、实现知识认识的深化 师:在这篇日记中出现了那些单位? 生1:厘米。 生2:千克,吨。 生3:分,角。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其实刚才讲的是属于那些计量单位,有同学知道吗?生1:长度单位,时间单位。 生2:还有质量单位。 师:说的好,计量单位除了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还有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等。 师:那么这些计量单位除了小明日记上提到的,还有那些呢?请在小组内的同学说说,并记录在整理表上。(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归纳)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 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 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 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一一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 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二、教案设计 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授课人梁红肖何 学校重庆市第九十五初级中学

二项分布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比赛获奖版

二项分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及条件概率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在解答题中常和分布列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考察,属中档题目。条件概率和相互独立事件的两个概念的引入,是为了更深刻的理解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复习了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分布列,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等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学习、互相合作,还有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发现二项分布的特点。此外还要让学生加强学二项分布与前面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 理解二项分布的概念; 能利用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领会二项分布需要满足的条件,培养运用概率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二项分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化对某些随机现象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n重伯努利试验); 理解二项分布的概念; 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由学生熟悉的硬币试验,和姚明投篮的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探究过程由学生合作来完成。在知识运用环节,模拟摸奖活动,由中奖学生选题做题,以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情境1:在相同条件下,抛硬币3次,研究正面朝上的次数. 情境2:姚明作为中锋,职业生涯中投篮命中率为0.8,现假设投篮4次且每次命中率相同.研究投中次数. 问题1:如果将抛一次硬币看成做了一次试验,那么一共进行了多少次试验?试验间是否独立?每次试验有几个可能的结果?每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为多少?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常见的量》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常见的 量》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是对学过的时间、人民币和质量单位进行全面的复习,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结合教材提供的情境,对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回顾,同时对时间单位之间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具体情境,回顾常见的量。 师:同学们,在2019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的两位运动小将叶诗文和周璐璐分别在游泳和举重项目中取得了出色的

成绩。请看大屏幕: 2019年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以4分28秒4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周璐璐在女子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决赛中,以333千克的总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摘得金牌。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上面的信息中有哪些量?哪些是质量单位?哪些是时间 单位? (2)举例说明4分大约有多长,300千克大约有多重。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人民币和质量的单位?举例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我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 (师进行提问,与学生共同复习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知识) 生2:我知道的人民币单位有元、角、分,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师进行引导,总结元、角、分的相关知识及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等知识) (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

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俗名以及主要用途。 2、学会对盐进行分类。 3、掌握盐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盐的化学性质。 2、难点:对盐进行分类。 三、学情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盐的化学性质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节课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 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 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 展。 四、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教师讲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很喜欢吃糖,于是他就问他的厨师说:” 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厨师说:”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是盐.”国王很生气,于是把厨师关了起来,同时命令全国人民只能吃糖,不准吃盐.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他的国民个个都愁眉苦脸的,而且有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的症状.于是他不得不取消了这项命令. 学生: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盐。 教师分析:食盐只是盐中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盐。(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 教师:桌子上放着四种固体,现在,我们就以这四种盐为例来探究盐的性质。首先,请大家观察这些盐的颜色和状态,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观察并填写表格内容。 教师: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243-244页内容,完善表格中的俗名与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并完善表格内容。 教师:探究完物理性质,接下来来探究常见盐的化学性质。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可得:(引导学生分析) (1)盐+酸新盐+新酸 (2)盐+碱新盐+新碱 (3)盐+盐两种新盐 (4)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方案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g 数学(人教A 版)选修 2-3 2.4 正态分布 设计教师:高二数学组 一、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正态曲线的图象认识正态曲线,通过正态曲线了解正态分布. 2.了解正态曲线的基本特点. 3.了解正态曲线随着参数μ和σ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了解正态分布的3σ原则. (二)解析: 正态分布在统计中是很常见的分布,它能刻画很多随机现象。从生活实践入手,描绘频率直方图,进而理解正态曲线,结合定积分的有关知识理解其概率分布列,结合图象认识参数μ,σ的几何意义.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实质,提高识别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解析 (一)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正态曲线随着参数μ和σ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了解正态分布的3σ原则. 难点:通过正态曲线的图象认识正态曲线,通过正态曲线了解正态分布. (二)解析: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推导是十分困难的,一般教科书采用直接给出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表达式的方法,这使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不理解正态分布的实际含义。可以通过直观方法引入正态分布密度曲线,也可以用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来估计,正态曲线的特点包括图像与坐标轴之间的关系,单峰性,对称性,峰值的位置环境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什么是正态曲线? 问题2.什么是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又有哪些特点? 例1.如图是一个正态曲线,试根据该图象写出其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的解析式,求出总体随机总量的均值和方差. [解] 从正态曲线可知,该正态曲线关于直线x =20对称,最大值为1 2π ,所以μ=20, 12πσ=12π , ∴σ= 2. 于是φμ,σ(x )=12π·e - (x -20) 2 4 ,x ∈(-∞,+∞),总体随机变量的期望是μ=20,方差是σ2 =(2)2=2. 方法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正态曲线的图象及性质特点,其具有两大明显特征:1.对称轴方程x =μ; 2.最值1 σ2π .这两点把握好了,参数μ,σ便确定了,代入φμ,σ(x )中便可求出相应的解析式.

二项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城关中学董萍娟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教材选修2-3第二章《概率》的第4节《二项分布》的第2节。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有关概率和统计的基础知识:等可能事件概率、互斥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相互独立事件概率的求法以及二项分布的概念及特点。二项分布是继超几何分布后的又一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而超几何分布在产品数量n相当大时可以近似的看成二项分布。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大量的随机变量都服从或近似的的服从二项分布,实际应用广泛,理论上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一种模型的构建。是从实际入手,通过抽象思维,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认知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会对今后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简单的概率的求法。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灵活,积极性高,已经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两点分布与二项分布以及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区别和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节课需达到的知识目标:在了解条件概率和相互独立事件概念的前提下,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准确的判断概率模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难点: 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教学难点: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两点分布的区别和联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1)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设事件A发生的次数为X,在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 ,2,1,0 k, =则称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 (k ) X P== ,n

数学《常见的量》复习课教案

常见的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梳理元、角、分,年、月、日,克、千克、吨等常见的单位,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它的具体意义。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积极学生的热情。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运用相关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 出示课件:(学生“小马虎”的日记:2月29日晴早晨6:30我被急促的闹钟铃声惊醒,便从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想起不能迟到,我赶紧端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两个煎鸡蛋。然后就背起了2000千克重的书包,吃过早餐,我从抽屉里拿了5角钱冲出了家门,因为今天是爸爸生日,要买生日礼物呢!走了300千米的路程,来到了56平方分米的教室,开始了20小时早读,上午上了三节课,体育课上老师带来了一只200千克重的足球,我一脚踢出了10厘米,踢得真过瘾!)师:谁来读一读“小马虎”的日记。 指名学生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师:同学们观察还真是仔细,你觉得小马虎为什么出现这些错误? 师:我们学习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把知识学活。其实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计量单位时刻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常见的量) 二.观察、感知、实现知识认识的深化 师:在这篇日记中有哪些计量单位? 师:在这篇日记中的单位属于哪几类计量单位? 师: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还有哪些? 师:同学们回答的老师听不明白,请在小组内的同学说说,并记录在整理表上。(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归纳) 师生共同梳理: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 刘一(湖北省沙市中学) 一、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解析式; (2)认识正态曲线的特点及其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置课前自主学习学案,使学生在课前自学; (2)课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3)课后设置课后查阅要求,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情境引入,以实验作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讨论探究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解析 正态分布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该内容共一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频率分布直方图、离散型随机变量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而正态分布研究是连续型随机变量,既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拓展,又为学生初步应用正态分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已在必修三中学习过频率分布直方图、总体密度曲线,但间隔时间较长,有些遗忘,可能会影响课堂进度。正态曲线的特征较多,证明也较为复杂,如果等到课堂上才开始思考,必定影响课堂容量。本班学生为理科名校班,学生能力较强,要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教学重点: (1)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解析式; (2)正态曲线的特点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态曲线的特点 四、教学对策分析 通过两个概念复习题,让学生熟悉本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设计了很多学生发言的环节,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能力。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学案,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控学习进度。 五、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自主学习情境引入高尔顿板实验总体密度曲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教案定稿

2.2.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进行一些与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有关的概率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承前启后,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与人文价值。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进行一些与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有关的概率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 事件的定义: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2.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m n 总是接近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

作()P A 。 3. 概率的确定方法:通过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用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 4.概率的性质: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随机事件的概率为0()1P A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看作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情形。 5 基本事件:一次试验连同其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 讲授新课: 1 独立重复试验的定义: 指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的,各次之间相互独立的一种试验。 2 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 一般地,如果在1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 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k n k k n n P P C k P --=)1()(。 它是 [](1)n P P -+展开式的第1k +项。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二项分布: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发生的次数ξ是一个随机变量.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是 k n k k n n q p C k P -==)(ξ,(k =0,1,2,…,n ,p q -=1). 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

2.4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 乾安七中数学组杨文波 2014-5-2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标准)正态分布和正态曲线的概念、意义及性质,并能简单应 用。 2. 能力目标:能用正态分布、正态曲线研究有关随机变量分布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并探究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函数与 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中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形成积极的情感,培 养学生的进取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态分布的概念、正态曲线的性质和标准正态分布的一些简单计算。 难点:正态分布的意义和性质。 三、教学设想 【一】导入新课 1、问题引入:在2007年的高考中,某省全体考生的高考平均成绩是490分,标准差是80,计划本科录取率为0.4 ,则本科录取分数线可能划在多少分? 2、回顾样本的频率分布与总体分布之间的关系. 前面我们研究了离散新随机变量,他们只取有限个或可列个值,我们用分布列来描述总体的统计规律;而许多随机现象中出现的一些变量,如上节课研究的某产品的尺寸,它的取值是可以充满整个区间或者区域的,总体分布通常不易知道,我们是用什么去估计总体分布的呢?----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即频率分布直方图)去估计总体分布. 回头看上一节得出的100个产品尺寸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发现:横坐标是产品的尺寸;纵坐标是频率与组距的比值,什么才是在各组取值的频率呢?---直方图的面积。设想: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分组的组距无限的缩小时,这个频率直方图无限接近于一条光滑的曲线-----总体密度曲线。它能够很好的反映了总体在各个范围内取值的概率。由概率的性质可以知道(1)整条曲线与x轴所夹的总面积应该是?---1(2)总体在任何一个区间内取值的概率等于这个范围内面积 下面,同学们一起观察一下总体密度曲线的形状,看它具有什么特征? “中间高,两头低,左右对称”的特征。像具有这种特征的总体密度曲线一般就是或者近似的是以下函数的图像。(板书函数、标题):【二】正态分布 (1)正态总体的函数解析式、正态分布与正态曲线 产品尺寸的总体密度曲线具有“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像这种类型的总体密度曲线,一般就是或近似地是以下一个函数的图象:(板书)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教学设计)

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 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条件概率: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 (|)() P AB P B A P A = 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则: P ( AB ) = P ( A ) P ( B ) , 若A 与B 是相互独立事件,则A 与B ,A 与B ,A 与B 也相互独立 二、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故事 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6,老二为0.6,老三为0.6,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问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略解: 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为 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1、分析下面的试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1)投掷一个骰子投掷5次; (2)某人射击1次,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8,他射击10次; (3)实力相等的甲、乙两队参加乒乓球团体比赛,规定5局3胜制(即5局内谁先赢3局就算胜出并停止比赛); (4)抛硬币实验。 在研究随机现象时,经常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做大量试验来发现规律。例如掷硬币结果的规律,需要做大量的掷硬币试验。显然,在n 次重复掷硬币的过程中,各次试验的结果都不会受其他试验结果的影响,即 P(A 1A 2...A n )=P(A 1)P(A 2)...P(A n ). (1) 其中i A =),...,2,1(n i =是第i 次试验的结果。 2、 引入概念 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 次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 1()10.40.40.40.9360.8P A B C -??=-??=>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常见的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第三节(第48 页) 【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日记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接下来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对小学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回顾计量单位中常见的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最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作相应的引导补充,即本节课的重点。要检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设计练习题中,通过修改“小马虎”的日记、填写单位、判断闰年和平年及做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们进一步掌握知识,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最后以续写小马虎的日记为作业结束本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经历自主梳理常用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弄清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生活化的复习应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复习题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 4、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能运用计量单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法:故事导入、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他叫“小马虎”,请看小马虎同学写的这篇数学日记。(请一名同学读日记) (课件出示“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是20XX年2月29日,早上从睡梦中 醒来已经七点钟了,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 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200 千克面包和一个煎鸡蛋。吃过早餐,我从抽屉里拿了9 角钱冲出了家门,因为今天是爸爸生日,要买生日礼物呢! (这时其余同学听着发笑)师:你们笑什么?说一说。生:许多单位用的不恰当,如穿衣、洗脸、刷牙不可能用20小时。生:300L的牛奶根本喝不完。 ,, (发言谈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师:同学们观察还真是仔细,你觉得小马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错误?生:粗心,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知半解。师:我们学习数学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把知识学活。其实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计量单位时刻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 (板书课题:常见的量)【设计意图: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借助“小马虎的日记”情境导入,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主意力,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分析了小马虎在计量单位上所造成的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到学习常见的单位重要性。自然地引出课题:常见的量。】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计量单位的分类师:同学们,看看小马虎的日记中用到哪些计量单位?生:千克、小时、年、月、日、时;师:除了这些计量单位我们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学生回答的比较散)师: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搁在一块, 想一想会有什么感觉?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师: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 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生: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人民币单位师:这些计量单位中有哪些常见的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归类常见的计量单位,并说出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归纳整理) 【设计意图: 以日记为线索,学生从日记中找到许多常见的量,用这样的形式来整理“常见的量”的知知识,对知识的梳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讨论、整理六类计量单位中的常见单位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1)小组合作讨论,整理计量单位 (2)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一)时间单位。 (1)常见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2)进率:1世纪=100年 1 年=12个月 1 年=365天(闰年366天) 有31 日的月份是:1,3,5,7,8,10,12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一)教案设计 执教:江夏区法泗中学王文涛 一、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③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④学会初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从而进一步理解“化学—生活”的理念。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发展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②通过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③能够将所学知识类化、迁移和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②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③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周围的物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案重点: ①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三、教案难点: 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能主动地初步出归纳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的方法。四、教案准备: 生理盐水注射液稀盐酸食盐水槽大理石五、教案方法: 多媒体教案讲授法 六、教案过程预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活动:“图片欣赏——石笋和钟乳石” 日常生活中的食盐——盐类——《生活中常见的盐》。(实物展示) 2、学生自学:氯化钠部分。总结氯化钠的用途和来源。 A、用途:

①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②农业上:用NaCl溶液来选种。 ③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1 / 7 ④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各种有用的化工产品。 ⑤交通上:将NaCl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B、来源:自然界中的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 3、通过对氯化钠广泛的用途引入盐这类物质。 ①知道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②通过列举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其他盐类,初步建立起化学盐类的概念; ③提出化学对盐的定义: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④学生举一些盐的例子,并说出其组成。尝试对举出的盐进行简单分类。 4、由盐的介绍将内容迁移到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了解盐类是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一类离子化合物。 A、碳酸钙; B、碳酸钠; C、碳酸氢钠; 5、小结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序名化学俗用 1氯化 碳酸2 3碳酸钠碳酸氢钠4 6、盐的水溶液是否一定显碱性? 指出酸的水溶液显酸性;碱的水溶液显碱性;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 刘一(湖北省沙市中学) 一、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解析式; (2)认识正态曲线的特点及其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置课前自主学习学案,使学生在课前自学; (2)课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3)课后设置课后查阅要求,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情境引入,以实验作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讨论探究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解析 正态分布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二章第四节的

内容,该内容共一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频率分布直方图、离散型随机变量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而正态分布研究是连续型随机变量,既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拓展,又为学生初步应用正态分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已在必修三中学习过频率分布直方图、总体密度曲线,但间隔时间较长,有些遗忘,可能会影响课堂进度。正态曲线的特征较多,证明也较为复杂,如果等到课堂上才开始思考,必定影响课堂容量。本班学生为理科名校班,学生能力较强,要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教学重点: (1)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解析式; (2)正态曲线的特点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态曲线的特点 四、教学对策分析 通过两个概念复习题,让学生熟悉本节课需

要用到的知识。设计了很多学生发言的环节,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能力。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学案,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控学习进度。 五、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自主学习情境引入高尔顿板实验总体密度曲线 正态曲线与函数课堂练习正 态分布正态曲线特点课堂检测条件及举例课堂小结课 后查阅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自主学习: 1.频率分布直方图用什么表示频率? 2.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得到总体密度曲线的过程是:首先绘制样本的频率分布折线图,然后随着的无限增加,作图时的减小、的增加,频率分布折线图越来越接近一条光滑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曲线。 讲解: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

2.4.1二项分布 教案

备课时间 [来源:学科网]年月日[来 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c013654985.html,] 备课人:[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c013654985.html,] 上课时间[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013654985.html,] 第周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 2.4.1二项分布总课时数第节 教学目标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重难 点 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教学 参考 教材、教参、非常学案 授课方法自学法、启发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学教学二次备课

过程设计一、问题情境 1.射击n次,每一次可能击中目标,也可能击不中目标,而且当条件 不变时,可认为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p是不变的。问每次射击是否相 互影响?是否相互独立? 2.抛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n次,每一次抛掷可能出现5,也可能不 出现5,问每次掷出5的概率是多少? 3.种植n粒棉花种子,每一粒种子可能出苗,也可能不出苗,其出苗 的概率是67%。 分析以上问题,可视为n次实验,每次实验是否相互影响,是否相互 独立? 二、构建数学 在以上基础上总结(二项分布定义):一般地,由n次构成, 且每次实验相互独立完成,每次实验的结果仅有两种对立的 状态即A与A,每次实验中P(A)=p>0,称这样的实验为n次 独立重复实验。 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设事件A发生的次数为X ,在 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 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为 则称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记作 X~B(n,p),也叫 Bernolli分布。 教师提 前布置 让学生 先预习, 课堂提 问 检查学 生预习 的情况。 给学生 留一些 时间记 忆公式, 观察其 特点,理 解如何 应用。 教学教学二次备课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领孩子们复习梳理时间、质量、人民币等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的方法。 重难点: 目标1、目标2 《常见的量》学习单 2015年2月29日星期日晴 19:45的闹铃声把我从清晨的美梦中惊醒,一想到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一看表,已经8:05了,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250千克的面包,两个煎鸡蛋。吃过早餐,我从抽屉里拿了5角钱冲出了家门,坐上一辆载重6千克的公共汽车去给爸爸买生日礼物。 试一试: 1、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那一年是()年(平、闰),那一年有()天。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那一年是是()年,那一年的二月份有()天。 2、我们下午3:10上课,用24时计时法应记作:(),21:30睡觉,用12时记时法应记作:() 3、20小时=()天 1.2时=()分 1.5时=()时()分 4、一场足球赛,从19:45开始,21:15结束,这场足球赛进行了()时()分 5、小红的体重约45()一辆货车重25() 一辆货车和小明共重25吨45千克,到底是()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这节课,老师首先与大家分享一篇有趣的数学日记(播放课件),快读一读,发现它怎么有趣了?

生…… 师:为什么会闹出笑话呀? 师:是呀,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量,而且要进行量的计量,计量单位就扮演的重要的角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我们学过的常见的量(板书:常见的量)(设计意图:让同学从生活的例子中感受量的重要性,体会复习这节课的必要性) 二、自我检测,发现问题 1、同学们自主修改日记中错误的计量单位。 2、出示正确答案(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对照老师的答案,用红色笔勾画出自己出错的地方,但不要着急修改,因为你还没有找到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和检查,让同学们自己发现自己知识存在的问题) …… 师:有出错的同学,不要懊恼,我们就是来做复习的。通过检测,你就发现你自己哪个知识没有掌握好。没有出错的同学也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每个出错的地方都联系到好多好多知识。那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刨根问底”式的寻找病因。 三、寻找病因,整理知识 (一)年月日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学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④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②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③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①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化钠及实验探究。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 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