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胶酶高产选育课程论文

果胶酶高产选育课程论文
果胶酶高产选育课程论文

食品酶学论文

题目:果胶酶高产菌种的选育研究

学生:张晨雪

学号: 20104414 专业年级:质检4班

2011年12月09日

果胶酶高产菌种的选育研究

张晨雪质检4班20104414

摘要:果胶酶是能协同分解果胶质的一组酶的总称,在生产,造纸,食品发酵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本文对酸性果胶酶和碱性果胶酶生产菌种的特点分别进行了介绍,并从传统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三个方面对果胶酶产生菌的高产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果胶酶;微生物;选育;影响因素

果胶酶是指能协同分解果胶质的一组酶的总称,是一种复合酶(由D-半乳糖醛酸以α-1,4糖苷键连接形成的直链状的聚合物)。它通常包括原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裂解酶(PL)和果胶酯酶(PE)等4类。如果从生产、应用领域和最适用pH值环境来划分,果胶酶通常可以分为酸性果胶酶和碱性果胶酶。酸性果胶酶通常是指内聚半乳糖醛酸酶[1],因为大多数的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适pH值为3.5~5.5。它是以水解作用方式无规则切断果胶酸分子的α-1,4糖苷键,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中果蔬汁和果酒的提取和澄清。碱性果胶酶一般多指聚半乳糖醛酸裂解酶,它是以反式消去作用方式裂解果胶酸分子的α-1,4糖苷键,将复杂的果胶分解成小分子,如半乳糖醛酸。碱性果胶酶在碱性范围内具有较高活性,其主要应用于植物病毒的纯化、诱导植物抗病、纸浆漂白、棉织物处理、含果胶污水处理、咖啡和茶的发酵生产,以及榨油、木材防腐、洗涤剂和家禽饲料加工[2]等。

产果胶酶的微生物种群及其特点

在微生物中,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都能代谢合成果胶酶,但主要以霉菌中的曲霉以及杆菌为主。由于真菌中的黑曲霉属于公认安全级,其代谢产物是安全的,因此目前市售的食品级果胶酶主要来源于黑曲霉,最适pH 值一般在酸性范围[4]。

1.1产酸性果胶酶的微生物种群及其特点

生产酸性果胶酶的菌种以霉菌居多,已见报道的产果胶酶的霉菌种类大约包括20个属,如曲霉属.、灰霉菌属.、镰孢菌属.、炭疽菌属.、核盘菌属.和玉圆斑菌属等。目前,黑曲霉、根霉和盾壳霉作为产果胶酶的菌株已经商品化。国内外对霉菌发酵产果胶酶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曲霉属中,而对于曲霉属中研究最多的是黑曲霉。其原因是,果胶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而生产食品酶制剂的菌株必须是安全菌株。黑曲霉分泌的胞外酶系较全,不仅可以产生大量果胶酶,而且黑曲霉是公认的安全菌株。另外,黑曲霉产生的果胶酶最适pH值一般在酸性范围内,这也是其被应用于食品工业行业中的原因之一。彭霞薇等人[8]对草酸青

霉菌BZH-2002产果胶酶固态发酵条件及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张宁欣等人以米曲霉为出发菌株,选育出一株果胶酶高产稳定突变株ZI-47,其产酶为出发菌株的10倍。顾红燕等人[10]还研究了高大毛酶产酸性果胶酶。

1.2产碱性果胶酶的微生物种群及其特点

碱性果胶酶大多由细菌、放线菌产生。至今已分离鉴定出几十种碱性果胶酶生产菌。其中细菌杆菌属的碱性果胶酶日益受到重视。细菌中的欧文氏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和假单胞杆菌.都产生果胶酶,但能生产碱性果胶酶并具有工业化使用前景的菌种并不多,仅有嗜碱性芽孢杆菌属和欧文氏杆菌属。另外,放线菌及螺孢菌等也是具有工业使用前景的碱性果胶酶生产菌。嗜碱性芽孢杆菌属和欧文氏杆菌属由于在苎麻和红麻的脱胶、生物制浆及污物的处理软化等方面的可观应用前景,因而受到较多的关注和研究。碱性果胶酶也可由真菌产生,包括意大利青霉和烟曲霉。张健红等人从腐烂的苹果皮中筛选出一株芽孢杆菌WSHB04-02,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其酶活力达到34 U/ml。李建洲等人对嗜盐嗜碱菌.F26的发酵产碱性果胶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酶活力达1 015Uml。张保国等人对克劳氏芽孢杆菌iS-4菌株产碱性果胶酶的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高产菌种的选育

通过传统育种和诱变育种以及基因育种的手段,我们可以获得许多高产的优良菌株,而应用上大部分采用是诱变育种,通过不定向的诱变方式,采用多种手段,如化学试剂、激光、等方法,可以更好的使我们获得高产优良的菌株。当然采用定向的基因工程和比较传统的育种方式往往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果。

1.传统选育

用平板筛选菌株是最传统的选育方法,据目标菌种的生长特点,应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筛选,过程步骤简单原理简明易懂,是微生物筛选菌种技术最为成熟的方法。全桂静等利用平板菌落法从腐烂的南果梨中成功第筛选出果胶酶的生产菌株,并以沉淀圈确定胞外果胶酶的存在;通过比较果胶酶活力,筛选得到一株果胶酶高产霉菌,最后得干曲果胶酶活性高达到6635U/ g。杨欣伟, 林伟铃等以黑曲霉菌株为菌种,经过3轮的果胶平板初筛, 筛选到具有较好果胶水解活性的菌株12 株, 再通过DNS法对其进行复筛, 实验得到一株果胶酶产量达到14562的优良菌株。通过科研人员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用平板筛选菌株是可行的。2.诱变育种

虽然诱变育种方法产生的是不定向变异,但诱变结果相对于单纯的培养基选育均有较大的突变率。菌种通过合适的诱变,能更好地选育出产酶量更高、酶学性质更稳定、针对性更强的新菌株。目前多种诱变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诱变已广泛

应用于果胶酶菌种诱变选育中。

3.化学诱变

化学诱变是由于化学试剂能导致遗传物质中一个或几个碱基发生变化,由不正常配对而产生突变。化学诱变由于其用量少、操作简便,因此成为生产果胶酶常用的诱变育种方法之一。

4.辐照诱变

辐照诱变一般是利用具有穿透性的射线照射需诱变的生物体,使其发生突变的一种育选方法。只要放射性物质不泄露,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操作也甚为简便,是一种安全简便、行之有效的育种手段。果胶酶育种中使用的辐照诱变通常有紫外线诱变、微波诱变、60Co-γ射线诱变、He-Ne激光诱变等。

5.基因工程育种

近年来,果胶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迅速,对果胶酶基因的结构、功能、调控、录译后加工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研究,已从不同属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中克隆和测序的果胶酶基因至少有70个,其中从11个属的真菌中克隆并测序了50个以上的基因。已克隆的微生物以黑曲霉和欧文氏菌为主;克隆的果胶酶基因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和果胶裂解酶基因为主,也有果胶酯酶(PE)基因和鼠李半乳糖醛酸酶(RHG)基因,大多有内含子。尽管国内的果胶酶研究也已步入了分子水平,但国内研究者更多的还是从事菌种的筛选、诱变和培养条件的优化等工作,对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多起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菌种选育已经成为科学探索的重要方向。

基因工程技术改变菌株的遗传结构,不仅使菌种的产酶量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能够改变酶的性质,使多种有利特性集中到一株菌种上,缩短了从探索研究到应用的时间,克服了传统育种方法的盲目性。

建议与展望

自然界产果胶酶的菌种很多,但采集的样品中常含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其产酶的性能差异很大,所需要的目的菌种含量很少,为此,需要通过选择一定的增殖培养基并控制一定培养条件而提高分离所需菌株的筛选机率。目前,对不同来源的果胶酶菌种的高产育种已有相关研究,单一诱变方法的使用较少,许多都是几种诱变方法的组合,化学诱变以及辐照诱变中的紫外诱变由于其操作简单、来源方便而使用较多。另外,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在高产菌选育领域的不断突破,果胶酶应用领域也将更加拓宽。

而今后的研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首先是选育高产应用效果良好的菌株,发现更好、更合适的生产菌;其次是菌种培养技术的改进(包括发酵条件和诱变方法);再次是从分子生物学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最后对于技术的改

革,尽量的改革创新,采用多方面结合的手段,进行改造,例如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可以采取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改造,使育种的目的性更明确,甚至可以培育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菌种。在随着基因工程菌的筛选和构建,将有望选育出一些极端环境下(如广泛pH值、高温)高活性的果胶酶生产菌,以及一些专项针对某种产品的特殊果胶酶生产菌。这样,果胶酶生产菌大规模应用所受到的限制将有望得到突破,生产应用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敏辰,方诗月,王瑾.产酸性果胶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J].江苏食品与发酵2006(3):6-9.

[2]李祖明,何立千,李鸿玉,等.碱性果胶酶的应用进展[J].食品科技,2007,32(8):1-4.

[3]黄俊丽,李常军,王贵学.微生物果胶酶的分子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6):992-994.

[4]薛长湖,张永勤,李兆杰,等.果胶及果胶酶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24

(6):94-99.

[5]孙维国,李统锋.黑曲霉SS-A-52液体发酵生产果胶酶培养基优化的研究[J].宁夏石油化工,2004,23(4):7-10.

[6]田林茂,张红燕,刘成,等.黑曲霉HG-1发酵苹果渣生产果胶酶的工艺优化及部分酶学

性质[J].生物技术,2008,18(2):74-77.

[7]彭霞薇,白志辉,张洪勋.草酸青霉BZH-2002果胶酶固体发酵条件研究[J].生物技术,2006,16(5):70-72.

[8]张宁欣,赵学慧.果胶酶高产菌株选育[J].微生物学杂志,1996,16(3):1-8.

[9]顾红燕,齐鸿雁,张洪勋.高大毛霉制取果胶酶发酵条件实验[J].过程工程学报,2002,2

(3):252-256.

[10]张健红,李寅,刘和,等.一株碱性果胶酶高产细菌的分离、系统发育分析和产酶条件的

初步优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3):354-358.

[11]李建洲,李江华,许正宏,等.嗜盐嗜碱菌.F26产碱性果胶酶发酵条件优化[J].食品与生

物技术学报,2005,24(6):43-48.

[12]张保国,白志辉,李祖明,等.克劳氏芽孢杆菌S-4菌株固态发酵产碱性果胶酶[J].食品

与发酵工业,2005,31(3):8-11.

果胶酶高产菌株EIM_4的鉴定及其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业,2000,26(4):82-85. [3]Feron G,Du fosse L ,Pierard E ,et al.Produ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toxicity of γ-decalactone and 4-hydroxyde -canoic acid from Sporidiobolus spp .[J ].Applied and E 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6,62(8):2826-2831. [4]王建龙,施汉昌.聚乙烯醇包埋固定化微生物的研究及进展[J ].工业微生物,1998,28(2):35-39. [5]李峰,吕锡武.聚乙烯醇作为固定化细胞包埋剂的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00,16(12):14-17. [6]牛红星,邱蔚然.用固定化啤酒酵母细胞合成胞嘧啶核苷二磷酸胆碱[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28(4):372-375. [7]W anikawa A.,H os oi K.,K ato T.C onversion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o precurs ors of γ-lactones by lactic acid bacteria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malt whisk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B rewing Chemists ,2000,58(2):51-56. [8]于伟,徐岩,喻晓蔚,等.生物法转化分离耦合制备γ-癸内酯[J ].化工进展,2007,26(8):1151-1154. [9]周瑾,李雪梅,吕春华,等.地霉属真菌和棒状杆菌属株协同发酵生产γ-癸内酯[J ].生物技术通讯,2003,14(1):39-41. [10]王聪,宋焕禄,吕跃钢.复合诱变选育γ-癸内酯生产菌株[J ].食品科学,2007,28(6):237-240. [11]李花子,王建龙,文湘华.聚乙烯醇-硼酸固定化方法的改进[J ].环境科学研究,2002,15(5):25-27. [12]Zhuge J.M odern Ferment M icroorganism Experimental T echnology [M ].Beijing :Chem ical Industry Press ,2005:223-225. 果胶酶高产菌株EIM -4的鉴定及其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柯崇榕,田宝玉,杨欣伟,林伟铃,黄薇,黄建忠 3 (福建师范大学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高产果胶酶菌株EI M -4的背景信息及优化其最适的产酶条件,为下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基于18S rDNA 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果胶酶高产菌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设计获得最适产酶条件。结果:通过对18S rRNA 基因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菌株EI M -4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通过单因素和均匀设计试验确定最佳产酶培养基为(g ΠL ):橘皮粉3219,黄豆粉1017,(NH 4)S O 42.1,CaC O 31.0,pH 自然。结论:Aspergillus niger EI M -4的液体发酵产果胶酶的活力可达15159.82U Πm L 。 关键词:果胶酶;黑曲霉;分子系统进化;液体发酵;均匀设计 中图分类号:Q946.5;Q93-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1X (2008)05-0069-04 Identification of A Pectinase -producing Fungi EIM -4and Its Orthogonal Experiment of Submerg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KE Chong -rong ,T ian Bao -yu ,Y ANG X in -wei ,LI N Wei -lin ,H UANG Wei ,H UANGJian -zhong 3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Industrial M icrobiology ,M inistry of Education ,Fujian N 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Developing available industrial technologies to produce pectinase by understanding basic in formation for a high pectinase -producing strain EI M4and optimizing its submerged fermentation conditions.Method :Identified strain EI M4by using m olecular phyloganatic analysis of 18S rDNA sequences and im proved pectinase production by orthog onal experiment design.R esult :S train EI M -4was identified as As 2pergillus niger .Through orthog onal experiment ,the optimal submerge fermentation condition was obtained for producing extracellular pectinase.The suitable medium contained :orange peel power 32.97g ΠL ,s oybean flour 10.76g ΠL ,(NH 4)S O 42.14g ΠL ,CaC O 31.00g ΠL.,nature pH.Con 2clusion :The optimum pectinase activity of Aspergillus niger EI M -4is as high as 15159182U Πml. K ey w ords :pectinase ;Aspergillus niger ;phylogenetic analysis ;submerge fermentation ;orthog onal experiment 收稿日期:2008-07-17;修回日期:2008-09-03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005Q007)资助 作者简介:柯崇榕(1984-),男,硕士生;3通讯作者:黄建忠(1966-),男,博士,教授,Email :hjz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4920172.html, 。 果胶质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是植物细胞胞间层和初生壁的重要组成成分。近几年来,果胶质的生物降解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果胶酶(Pectinases )是分解果胶质的一类复合酶的总称,主要通过裂解或β消去作用切断果胶质中的糖苷键致使果胶质裂解为多聚半乳糖醛酸,它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中。动植物天然来源的果胶酶产量低难于大规模提取制备,微生物才是生产果胶酶的优良生物资源[2]。果胶酶类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可用于食品工业如水果加工及葡萄酒生产等方面,还广泛应用于麻类脱胶、木材防腐、生物制浆、环境保护、污物软化处 理和饲料等行业中[1,3] 。 黑曲霉是公认的安全菌株(G RAS:G enerally Regarded As Safe ),其代谢产物可直接用于食品工业,并且黑曲霉分泌的果胶酶系比较全[4]。目前,工业用的果胶酶生产菌大多是通过黑曲霉固体发酵生产获得,但由于固体发酵规模生产受限且杂蛋白含量高,影响果胶酶的分离纯化[5,6]。因此,筛选适合于液体深层发酵培养高产果胶酶菌株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18S rDNA 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对筛选得到的高产碱性果胶酶的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液体深层发酵产酶条件进行初步优化,为下一步工业化生产或者分子育种提高果胶酶比活力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1.1.1 菌株和质粒 真菌EI M -4和E scherichia coil DH5α(φ80lacZ ΔM15),均由 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保存。pM D -18T S im ple Vec 2tor 购自T aK aRa Biotechnology (dalian )C o.,Ltd.1.1.2 试剂 DNA 限制性内切酶、X -gal 、IPTG 、Marker 购自T aK aRa Bio 2technology (dalian )C o.,Ltd.,胰RNA 酶(RNaseA )购自Biotech C o.,Ltd ,W ozard S V G el and PCR Clean -up System 购自Promega Biotech C o.,Ltd ,氨苄青霉素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1.1.3 培养基 (1)固体分离培养基:K 2HP O 40.1g ;M gS O 40.5g ;NaNO 3313g ;FeS O 40.01g ;果胶0.2g ;琼脂粉0.15g ;加水至1L ,自然pH; (2)基础固体培养基: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琼脂粉15g ;水1L ,自然pH ; (3)基础液体培养基:3%橘皮粉;2%麸皮;0.35%(NH 4)2S O 4;0.2%的CaC O 3。1.2 方法1.2.1 菌株基因组DNA 的提取 采用改良的S DS 裂解法提取真菌EI M -4的基因组DNA [7] 。1.2.2 引物设计 根据丝状真菌(曲霉)的18S rDNA 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通用扩增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其中: 正向引物P f :5’-T CC AACCTGG TTG AT CCTG CC AG T A -3’

果胶酶产生菌的分离及其产酶条件优1

果胶酶产生菌的分离及其产酶条件优1 果胶酶产生菌的分离及其产酶条件优化 摘要:通过野外采集样品,从中筛选出两株产酶相对较高的菌株,并对其酶学 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探索其最适生长时间,生长的环境温度,最适ph,以及最适 接种量,并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部分前言 果胶酶是一类分解果胶物质的多种酶的总称,主要包括原果胶酶,果胶脂酶,果胶裂解酶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四大类,因其能有效的分解果肉组织中的果胶物质,而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酿酒工业等方面。此外,果胶酶在生物制药,生物污染防治,农产品加工,饲料等其他生物大规模产业也用途广泛,因而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由于自然界中天然果胶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因产量较低而难以作为大规模提取,因此,寻求高效的果胶酶生产方法也更加重要,现阶段,采用微生物发酵,并从其代谢产物中提取果胶酶方法,已应用的日加成熟,各种高产、高效的菌株纷纷被筛选出来,而广泛应用于发酵生产。一、果胶酶产生菌 (一)果胶酶产生菌的选育 据报到,在自然界中,已知的果胶酶产生菌多达40余种,其中多数为细菌和 霉菌,还有少数的放线菌、酵母菌。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采集果园土壤及腐烂的柑橘、桔子、甜瓜等水果腐烂的部分。 1.2培养基: 1.2.1富集培养基: 5%的葡萄糖,0.3%酵母膏,0.5%蛋白栋。

1.2.2选择培养基: 磷酸氢二钾0.01g,硫酸镁0.05g,硝酸钠0.3g,硫酸亚铁0.001g,果胶 0.5g,琼脂2.5g,水100ml,ph自然。 1.2.3液体培养基: 磷酸氢二钾0.01g,硫酸镁0.05g,硝酸钠0.3g,硫酸亚铁0.001g,庶糖 0.5g,水100ml,ph自然。 1.2.4土豆斜面培养基:20%土豆,20%葡萄糖,2%琼脂,ph自然 1.3菌株筛选方法 1.3.1筛选路线:采样增殖初筛复筛保存 1.3.2筛选方法 (1)增殖培养:将采集得的土壤及水果腐烂部分用无菌水稀释,搅拌充分后,静置5分钟,取上清液10ml至于50ml富集培养液中,30?,150r/min培养2-3天。 (2)菌株初筛:取富集液进行适当稀释,并涂布于选择培养基中,30?,培养3-4天,选取菌落形态较好的平板,加入0.1%的刚果红溶液,染色30min后,菌落周围有透明圈形成的即为产果胶酶菌株,观察透明圈产生快慢及其大小。 (3)菌株复筛:选取产透明圈的菌株,于选择培养平板上接种培养连续接种4-5代后,选取最优菌株,液体培养测其酶活力。 1.4酶活力测定 1.4.1半乳糖醛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1mg/ml半乳糖醛酸溶液0、0.2、0.4、0.6、0.8、1.0ml于试管中,补水至1ml加DNS试剂3ml,混合后于沸水中煮10分钟,冷却后定容至15ml,于分光光度计540nm波长下测吸光度(A)。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半乳糖醛酸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二次重复试验的均值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元线性方程y=ax+b,求出吸光度与半乳糖醛酸量的关系。 1.4.2液体曲5000r/min离心取上清,

食品酶工程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班级:XXXX级食科3班姓名: X X X 学号:XXXXXXXXXXXX 课程论文题目:淀粉酶在食品行业的用途 课程名称:食品酶工程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淀粉酶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学生:X X X (食品科技学院XXXX级食科3班,学号XXXXXXXXXXXXX) 摘要:酶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分支,是当今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酶工程工业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从六十年代中期起步,至今短短的三十多年,已初步建成了完整的酶工业,产品已被广泛用于味精、淀粉糖、酿造、啤酒、食品、纺织、洗涤剂、有机酸以及医药等行业。酶制剂的应用,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反过来人们也逐步认识了酶制剂,促进了酶工业自身的发展。 淀粉酶为重要的酶制剂,是酶制剂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在食品加工工业中,它用于面包生产中的面团改良;啤酒生产中供糖化及分解未分解的淀粉;婴幼儿食品中用于谷类原料的预处理;酒精生产中用于糖化和分解淀粉;果汁加工中用于淀粉的分解和提高过滤速度。还广泛用于糖浆制造、饴糖生产、蔬菜加工、粉状糊精生产、葡萄糖制造业中。在医药工业可用作辅助消化药。另外,还可用于纺织印染工业。 关键词:淀粉酶食品应用 一、淀粉酶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面粉的品种和品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面粉生产企业为适应市场新的需求,近年来陆续开发生产了各类专用面粉,在生产面包、馒头等制作发酵食品的专用面粉时,除面粉的面筋、灰分、粗细度、粉质曲线稳定时间等常规质量指标外,面粉工作者越来越关注面粉的α—淀粉酶活性。理论与实践表明:面粉的α—淀粉酶活性,直接影响到面粉的发酵力和发酵食品的质量,特别是低糖主食面包。一般情况下,正常季节收获的小麦加工的面粉中α—淀粉酶的含量普遍不足,国外面粉生产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在生产这类面粉时,添加麦芽粉或真菌α—淀粉酶,用来提高面粉中α—淀粉酶的活性,以改善和提高发酵食品的质量。 麦芽粉是在适当的温度和水分下使大麦或小麦发芽、干燥后加工成粉。其酶活性较低,添加量为面粉的0.2~0.4%,因粘性较大,在实际应用中混合均匀较为困难。而真菌α—淀粉酶是一种高浓度、高活性、易流动的粉末,其酶活性为

实验一腐乳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1

实验一腐乳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涂布分离和平板划线法从食物中分离食源性微生物的原理和方法,并熟练掌握该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是蛋白酶的最佳来源,与动物和植物相比,微生物作为蛋白酶的来源具 有更多生理生化上的优越性。微生物来源的蛋白酶都是胞外酶,易于分离纯化,更 重要的是微生物易于培养和发酵,有广泛的生物化学多样性和遗传操作的感受性。 通过稀释涂布法或划线分离法在选择性平板上可以对产蛋白酶菌株进行分离。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一种将菌体按比例制备成若干个稀释度,再分别经涂棒涂布培养 而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 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 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 离微生物的“纯种”。有时这种单菌落并非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故必须反复分 离多次才可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根据透明圈的大小来筛选目的菌株,透明圈越大的菌具有较强的产酶能力。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得到高产蛋白酶菌株。 三、试验材料 1、材料与试剂 豆腐乳:市购豆腐乳 2、主要仪器与设备 无菌操作箱、恒温水浴锅、生化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振荡培养箱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1、培养基的制备 可溶性淀粉1%、酵母膏0.5%、酪蛋白1%、KH2PO40.1%、MgSO40.02%、琼脂2.0%,pH值为中性 配制方法:称取酪蛋白 1.0g,先用少量2%NaOH润湿,玻棒搅动,再加适量 的蒸馏水,在沸水浴中加热并搅拌,至完全溶解,补足水量至100mL,加入其他成分,调整pH,灭菌备用。 2、菌株纯化分离(涂布法和划线法每组选一种方法进行操作) (1)稀释法分离:采用无菌水,10倍梯度稀释豆腐乳的菌悬液到10-8,吸取

(建筑工程设计)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建筑工程设计)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日期:2008年3月2日 目录 第一章油藏地质评价 (1) 第二章储量计算与评价 (8) 第三章油气藏产能评价 (10) 第四章开发方案设计 (14) 第五章油气藏开发指标计算 (17) 第六章经济评价 (22) 第七章最佳方案确定 (25) 第八章方案实施要求 (25) 第一章油(气)藏地质评价 一个构造或地区在完钻第一口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即开始了油气藏评价阶段。油气藏评价,主要是根据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取芯资料、岩芯分析、流

体化验和试采等资料,对油气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识、评价和描述油藏,搞清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查明油气藏的储量规模;形成油气藏(井)的产能特征,初步研究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为科学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一、油气藏地质特征 利用Petrel软件对cugb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得出cugb油藏的三维地质构造图(见图1-1)。 图1-1 cugb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 (一)构造特征 由图知:此构造模型为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为典型的背斜构造;在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别被两条大断裂所断开,圈闭明显受断层控制,故构造命名为“断背斜构造”。 (1) 构造形态: 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 短轴长:2.0Km 比值:2.25:1,为短轴背斜。 (2) 圈闭研究: 闭合面积:4.07km,闭合幅度150m。 (3)断层研究: 两条断层,其中西北断层延伸4.89km,东南断层延伸2.836km。 (二) 油气层特征:

高产酸性果胶酶霉菌的选育

高产酸性果胶酶霉菌的选育 果胶酶在果酒酿造中具有提高出汁率、加速澄清、提升果酒质量等重要作用。我国果酒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但果酒用果胶酶多依赖进口,这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使得我国果酒生产受到技术制约。 因此,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酒用酸性果胶酶是目前果酒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产酸性果胶酶的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gxy12-2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和亚硝基胍诱变,经溴酚蓝培养基 初筛、发酵复筛等,得到两个表现突出的诱变菌株A.terreus ZH2-4与A.terreus ZH2-11。 将诱变菌株A.terreus ZH2-4和A.terreus ZH2-11所产果胶酶,分别经真空冷冻浓缩后应用于低醇草莓酒、低醇枇杷酒、低醇西瓜酒的酿造中,探究其对果酒品质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菌株A.terreus gxy12-2进行了一次紫外诱变与两次亚硝基胍化学诱变,获得高产果胶酶的诱变菌株 A.terreus ZH2-4与A.terreus ZH2-11。 本研究首先对A.terreus gxy12-2进行紫外诱变,获得一株果胶酶酶活提高34.9%的诱变菌株A.terreus C73D-2,其纤维素酶与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比酶活分别是出发菌株A.terreus gxy12-2的1.28和1.1倍。以A.terreus C73D-2为出发菌株,进行亚硝基胍化学诱变,获得一株产果胶酶酶活提高了21.3%的菌 株A.terreus ZH1-4,其所产果胶酶比酶活和PL比酶活分别是出发菌株 A.terreus C73D-2的1.09倍和1.15倍。 以A.terreus ZH1-4为出发菌株,再次进行亚硝基胍诱变,获得两个高产果胶酶的诱变菌株A.terreus ZH2-4与A.terreus ZH2-11。其中,与原始出发菌株

果胶酶作业

1.(2019·长春高二检测)下列有关果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B.细菌可产生果胶酶,是因为细菌的细胞壁中也含有果胶 C.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 D.果胶不仅会影响出汁率,还会使果汁浑浊 2.(2019·江苏南京期中)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果胶酶能够分解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中的果胶 B.果胶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果胶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D.果胶酶在细胞内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3.(2019·湖南衡阳八中高二月考)下列可表示酶活性的高低的是() A.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总量 B.一段时间后生成物的总量 C.一段时间后、一定体积中消耗的反应物的量 D.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 4.下图是果胶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酶活性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可知,在50 ℃时,果胶酶的活性________。 (2)在________和________时,果胶酶的活性都降为0,但恢复至50 ℃时,________图中酶的活性可能恢复,请在图中画出恢复曲线,由此表明________图中酶的结构未受到破坏。 5.(2019·山东济南一中高二月考)下图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操作流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底物可为苹果泥,酶液为果胶酶溶液 B.底物与酶混合前的同温处理可以取消 C.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

D.检测的是果汁的体积或果汁的澄清度 6.(2019·海南中学期末)在“探究果胶酶的用量”实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液的pH 必须相同 B.底物浓度一定时,酶的用量越大,滤出的果汁越多 C.应控制在适宜温度和pH 条件下 D.实验时可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 7.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分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请完成以下有关果胶酶和果汁生产中的问题: (1)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________和________。 (2)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探究果胶酶催化果胶水解最适pH”的课题研究。本课题的实验步骤中,在完成“烧杯中分别加入苹果泥,试管中分别注入果胶酶溶液、编号、编组”之后,有下面两种操作: 方法一: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相混合,再把混合液的pH分别调至4、5、6……10。 方法二: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pH分别调至4、5、6……10,再把pH 相等的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相混合。 ①请问哪一种方法更科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用曲线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在现有的条件下,当横坐标表示pH,纵坐标表示________时,实验的操作和记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根据你对酶特性的了解,分析图中最可能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是________。若实验所获得的最适pH=m,请你在所选的曲线图中标出“m”点的位置。 8.(2019·盐城高二检测)下列关于果胶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胶酶可以分解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B.果胶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C.果胶酶不特指某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 D.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9.下表是某同学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结果。该结果不能说明()

果胶酶的生产技术

果胶酶的生产技术 课程:食品生物技术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完成时间:2011 年5月15日

果胶酶的生产技术 摘要:果胶酶是一类分解果胶质的酶的总称,它能将复杂的果胶分解为半乳糖醛酸等小分子。目前果胶酶在食品、纺织、医药、造纸、环境、生物技术、饲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果胶酶主要来自微生物。综述了微生物果胶酶生产茵的菌种、选育、鉴定、发酵方法和发酵条件优化,酶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果胶酶的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微生物果胶酶研究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果胶酶果胶;果胶酶;几丁聚糖;固定化研究现状展望 1 果胶 果胶分子是由不同酯化度的半乳糖醛酸以a一1,4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多糖链,常带有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海藻糖、芹菜糖等组成的侧链,游离的羧基部分或全部与钙、钾、钠离子,特别是与硼化合物结合在一起m.它存在于所有的高等植物中,沉积于初生细胞壁和细胞间层,在初生壁中与不同含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微纤丝以及某些伸展蛋白(extensin)[2]相互交联,使各种细 胞组织结构坚硬,表现出固有的形态.果胶分子的结构因植物的种类、组织部位、生长条件等的不同而不同,总体可分为光滑区(smooth region)和须状区(hairy region)两部分,主要由HGA、RG-I和RG-II三个结构区域构成,其中RG-II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同其 它植物多糖一样,果胶也是多分子的、多分散的、多结构的、有高级空间构象的,也具有一定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2 果胶酶 2.1 果胶酶(pectolytic enzyme or pectinase)是指能够分解果胶物质的多种酶的总称. 2.2 果胶酶的分布 许多霉菌及少量的细菌和酵母菌都可产生果胶酶,主要以曲霉和杆菌为主.新近报道的其它茵有青霉如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ticum)、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以及Penicillium

酶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酶的应用与发展论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摘要:生物工程是现代科技的一项高新技术,是当今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而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它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造、淀粉糖、制革、纺织、印刷、医药、石油化工等20多个领域。它可提高产品品质、改进产品工艺、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原料和能源、保护环境,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字:酶工程酶的固定化酶的应用前景 从世界范围而言,酶制剂总量的55%是水解酶,主要用于焙烤食品、酿酒、淀粉加工、酒精和纺织等工业;35%是蛋白酶,主要用于洗涤剂、制革和乳品工业;其余是药用酶制剂、试剂级酶制剂和工具酶。 1酶工程 酶工程技术是利用酶和细胞或细胞器所具有的催化功能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技术,包括酶的研制与生产,酶和细胞或细胞器的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的修饰改造,以及生物传感器。 酶的生产 酶的生产是各种生物技术优化与组合的过程,分为生物提取法、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三种,其中生物提取法是最早采用而沿用至今的方法,它是指采用各种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从动物、植物、器官、细胞或微生物细胞中将酶提取出来;生物合成法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酶生产的主要方法,是指利用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而获得人们所需酶的技术过程;而化学合成法因其成本高,且只能合成那些已经弄清楚化学结构的酶,所以难以进行工业化生产,至今仍处在实验室研究的阶段。

酶的纯化 酶的纯化属于一种后处理工艺,包括粗制工艺与精制工艺,对超酶液进行浓缩精制是生产高质量酶制剂的重要环节。其提纯手段一般是依据酶的分析大小、形状、电荷性质、溶解度、专一结合位点等性质而建立。要得到纯酶,一般需要将各种方法联合使用。最常用的纯化方法有根据溶解度特性的沉淀法;根据电荷极性的离子交换层析、等电点聚焦电泳等;根据大小或重量的离心分离、透析、超滤等;根据亲和部位的亲和层析、共价层析等。 酶的固定化技术 酶的固定化技术是把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的酶,用人工方法固定在载体上,这是是酶工程的核心,它使酶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自从1969年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固相酶技术以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固定化酶的运动被化学或物理的方法限制了,能将其从反应介质中回收,所以原则上能在批量操作或连续操作中重复使用酶。 固定化酶具有如下性质:酶的稳定性提高;最适pH值改变;酶的活性和催化底物有所变化;最适温度有所提高,对抑制剂和蛋白酶的敏感性降低;反应完成后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回收,且酶活力降低不多,这样可使酶重复使用[3]。同时由于酶没有游离到产品中,便于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实现批量或连续操作模型的可能,可进行于产业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 2酶的应用现状 在食品业的应用

实验十一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2013

实验十一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2013 实验十一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碱性蛋白酶是一类最适宜作用pH为碱性的蛋白酶,在轻工、食品、医药工业中用途非常广泛。微生物来源的碱性蛋白酶都是胞外酶,具有产酶量高,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类营业性酶类。 从自然界筛选获取有用的微生物资源一直是微生物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习微生物学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基本原理 , 自能够产生胞外蛋白酶的菌株在牛奶平板上生长后,其菌落周围可形成明显的蛋白水解圈。 , 水解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常被作为判断该菌株蛋白酶产生能力的初筛依据。不同类型的蛋白酶都能在牛奶平板上形成蛋白水解圈,细菌在平板上的生长条件和液体环境中生长的情况相差很大,因此在平板上产圈能力强的菌株不一定就是碱性蛋白酶的高产菌株。 , 碱性蛋白酶活力测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标准QB747-80进行。 , 原理:Folin试剂与酚类化合物(Tyr,Trp,Phe)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形成蓝色化合物,用蛋 白酶分解酪蛋白生成含酚基的氨基酸与Folin试剂呈蓝色反应,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可知酶 活大小。 二、实验目的 , 学习用选择平板从自然界中分离胞外蛋白酶产生菌的方法 , 学习并掌握细菌菌株的摇瓶液体发酵技术

, 掌握蛋白酶活力测定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三、实验器材 1(菌株 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蛋白酶产生菌株 2(溶液和试剂 蛋白胨,酵母粉,脱脂奶粉,琼脂,干酪素,三氯醋酸,NaOH,NaCO,Folin 试剂,硼砂,23 酪氨酸,水等 3(仪器和用品 三角烧瓶,培养皿,吸管,试管,涂布棒,玻璃搅拌棒,水浴锅,分光光度计,培养摇床,高压灭菌锅,尺,玻璃小漏斗和滤纸 四、操作步骤 1.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1)牛奶平板:在普通肉汤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1.5%的牛奶 (2)发酵培养基:玉米粉4%,黄豆饼粉3%,NaHPO 0.4%,KHPO 0.03%,3 mol/l NaOH 调节2424 pH到9.0,0.1MPa 灭菌20min,250ml三角烧瓶的装瓶量为50ml。 (3)pH11硼砂- NaOH缓冲液:硼砂19.08克溶于1000ml水中;NaOH 4g,溶于1000 ml水中,二液等量混合。 (4)2%酪蛋白:称取2g干酪素,用少量0.5mol/l NaOH润湿后适量加入pH11的硼砂- NaOH缓冲液,加热溶解,定容至100ml,4?冰箱中保存,使用期不超过一周。 2. 酶活标准曲线的制作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doc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日期:2008年3月2日

目录 第一章油藏地质评价 (1) 第二章储量计算与评价 (8) 第三章油气藏产能评价 (10) 第四章开发方案设计 (14) 第五章油气藏开发指标计算 (17) 第六章经济评价 (22) 第七章最佳方案确定 (25) 第八章方案实施要求 (25)

第一章油(气)藏地质评价 一个构造或地区在完钻第一口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即开始了油气藏评价阶段。油气藏评价,主要是根据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取芯资料、岩芯分析、流体化验和试采等资料,对油气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识、评价和描述油藏,搞清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查明油气藏的储量规模;形成油气藏(井)的产能特征,初步研究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为科学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一、油气藏地质特征 利用Petrel软件对cugb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得出cugb油藏的三维地质构造图(见图1-1)。 图1-1 cugb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 (一)构造特征 由图知:此构造模型为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为典型的背斜构造;在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别被两条大断裂所断开,圈闭明显受断层控制,故构造命名为“断背斜构造”。 (1) 构造形态: 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 短轴长:2.0Km 比值:2.25:1,为短轴背斜。 (2) 圈闭研究: 闭合面积:4.07km2,闭合幅度150m。

(3)断层研究: 两条断层,其中西北断层延伸4.89km ,东南断层延伸2.836km 。 (二) 油气层特征: 油水界面判定: C3 井4930-4940m 段电阻率为低值0.6,小于C1 井4835-4875m 、C2 井4810-4850m 、C 3井4900-4930m 三井段高值3.8,故为水层,以上3段为油层。 深度校正: 平台高出地面6m ,地面海拔94m ,故油水界面在构造图上实际对应的等深线为4930-(6+94)=4830.0m 由C 1、C 2、C 3井的测井解释数据可知本设计研究中只有一个油层,没有隔层(见图1-2)。 图1-2 CUGB 油藏构造图 (三) 储层岩石物性特征分析 表1-1 储层物性参数表 〈1〉岩石矿物分析:由C 1井中的50块样品,C 2中的60块样品,C 3井的70块样品的分析结果:石英76%,长石4%,岩屑20%(其中泥质5%,灰质7%)。可推断该层段岩石为:岩屑质石英砂岩。 水 水 C1 C2 C3 40m 40m 30m 油 -4810m -4900m -4835m

果胶酶高产选育课程论文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农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果胶酶高产菌种选育研究进展 学生:王鹤松 学号: B0704030 专业年级: 2007级生物技术(1)班 指导教师:朱稳 二o一o年六月二十五日

果胶酶高产菌种选育研究进展 王鹤松 (海南大学海南儋州571737 B0704030) 摘要:果胶酶是能协同分解果胶质的一组酶的总称,在生产,造纸,食品发酵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本文对酸性果胶酶和碱性果胶酶生产菌种的特点分别进行了介绍,并从传统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三个方面对果胶酶产生菌的高产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关键词:果胶酶;微生物;选育;影响因素 Development on the Breeding of Pectinase High-yielding Strains Hesong Wang ( Hainan University, Danzhou, Hainan ,571737,B0704030 ) Abstract:For pectinase is coordinated with pectin can decompose the floorboard of a group of enzymes in production, papermaking, fermentation etc, food is widely used. Based on acid and alkaline pectic enzymes for pectinase strains of production were introduced, and from conventional breeding, mutation breeding and gene engineering to produce three aspects of bacteria for pectinase high-yielding breeding technology is reviewed. Key words:pectinases;microbe;mutafacient;influencing factor 果胶酶(pectinases)是指能协同分解果胶质的一组酶的总称,是一种复合酶(由D-半 乳糖醛酸以α-1,4糖苷键连接形成的直链状的聚合物)。它通常包括原果胶酶(PPase)、多 聚半乳糖醛酸酶(PG)、裂解酶(PL)和果胶酯酶(PE)等4类。如果从生产、应用领域 和最适用pH值环境来划分,果胶酶通常可以分为酸性果胶酶和碱性果胶酶。酸性果胶酶通 常是指内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olygalacturonase,EC3.2.1.15)[1],因为大多数的聚半乳糖 醛酸酶的最适pH值为3.5~5.5。它是以水解作用方式无规则切断果胶酸分子的α-1,4糖苷 键,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中果蔬汁和果酒的提取和澄清。碱性果胶酶一般多指聚半乳糖醛酸 裂解酶(polygalacturonate lyase,EC4.2.2.1),它是以反式消去作用方式裂解果胶酸分子的α -1,4糖苷键[1],将复杂的果胶分解成小分子,如半乳糖醛酸。碱性果胶酶在碱性范围内具有较高活性,其主要应用于植物病毒的纯化、诱导植物抗病、纸浆漂白、棉织物处理、含果胶污水处理、咖啡和茶的发酵生产,以及榨油、木材防腐、洗涤剂和家禽饲料加工[2]等。并且,果胶酶在全世界食品酶的销售额中占25%[3]。因此,果胶酶的菌种选育尤为重要,通过对酸碱性果胶酶菌种的种群特点的深入研究,更有利于菌种进行选育,获得高产的优良菌株,并通过对影响微生物产果胶酶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层次为果胶酶的选育提供帮助。

果胶酶的制备与应用

1104110116 1041101班 食品学院 陈家晟 2013/6/25

摘要:果胶酶是分解果胶质酶类的总称。通常包括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酯酶(PE)、果胶裂解酶(PL)等主要组分。本文主要叙述了果胶酶的制备方法和主要的应用。 关键词:果胶;果胶酶;黑曲霉;制备;应用; 前言:50年前国外就将果胶酶应用于果汁的加工,现有商品果胶酶制剂生产。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对果胶酶的需求,一些研究单位对果胶酶的生产菌种及研制[1]展开了积极的研究。 此外,随着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一和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果胶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在果胶酶主要应用于果汁加工和果酒酿造。除此之外,果胶酶在茶和咖啡的发酵、桔子脱囊衣、麻料脱胶、废水处理、造纸、榨油等领域也有应用。 1.果胶酶及其简述 1.1果胶酶的定义 果胶酶,英文别名:Pectase; Polygalacturonase,是个多酶复合物,通常包括原果胶酶、果胶甲酯水解酶、果胶酸酶。果胶酶由黑曲霉经发酵精制而得。外观呈浅黄色粉末状。主要用于果蔬汁饮料及果酒的榨汁及澄清,对分解果胶具有良好的作用。 1.2果胶酶的特性 特性:作用pH:3.0-6.0,最适作用pH:3.0 温度特性:作用温度为15-55℃左右。最适作用温度为 50℃。 1.3果胶酶的作用原理 果胶酶是从根霉中提取的,可以分解细胞间的果胶物质,可以澄清果汁和分离细胞。2.果胶酶的制备 2.1高产酶菌株的选育 激光诱变育种:由成熟的黑曲霉斜面孢子制成一定浓度的孢子悬液,在搅拌条件下,采用810nm多模连续输出的半导体激光进行辐照.将辐照过的抱子悬液进行分离培养,挑单菌落接种于装有含1%果胶的麦芽汁试管中,置30℃恒温培养5-6d,观测并选出透明层较对照为最长的试管,将其孢子接种于斜面培养,在发酵培养基进行复筛,选出产酶最高者[2]. 2.2果胶酶的生产工艺 固体发酵生产果胶酶工艺流程: 培养料拌料 ↓ 灭菌 ↓ 斜面菌种→麸皮菌种→接种曲盘发酵培养 ↓ 出曲浸提 ↓ 离心甩滤→去渣 ↓ 填充剂脱色 ↓↓ 成品包装←喷雾干燥←超滤浓缩

酶工程论文

酶工程论文 酶的生产和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预先设计,经人工操作而获得大量所需的酶,并利用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最大的催化功能。本文意在阐述近年来酶工程在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展示酶工程在医药、农业、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酶工程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现代酶工程具有技术先进、投资小、工艺简单、能耗粮耗低、产品收率高、效率高、效益大和污染小等优点,成为化学、医药工业应用方面的主力军。以往采用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及生物材料提取等传统技术生产的药品,皆可通过现代酶工程生产,甚至可获得传统技术不可能得到的昂贵药品,如人胰岛素、McAb、IFN、6一APA、7一ACA及7一ADCA等固定化基因工程菌、工程细胞以及固定化技术与连续生物反应器的巧妙结合,将导致整个发酵工业和化学合成工业的根本性变革 1、应用酶工程生产抗生素 应用酶工程可以制备青霉素酞化酶、头抱菌素酞化酶、头抱菌素、头抱菌素酞化酶、青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面试霉素酞化酶、脱乙酸头抱菌素、头抱菌素乙酸醋酶,

近年来还进行固定化产黄青霉青霉素合成酶系细胞生产青霉素的研究,合成青霉索和头抱菌素前体物的最新工艺也采用酶工程的方法。 2、应用酶工程生产维生素 制造2一酮基一L—古龙糖酸【山梨糖脱氢酶及L一山梨糖醛氧化酶】、肌醇【肌醇合成酶】、L—肉毒碱【胆碱脂酶】、CoA 【CoA合成酶系】等。由山梨醇和葡萄糖生产维生素及丙烯酸胺的生产也采用酶工程的方法四。 二、酶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由于酶制剂主要作为催化剂与添加剂使用,从而带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应用酶工程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是人们努力的一个方向。乳制品加工则需要用凝乳酶和乳糖酶。此外,酶工程在饲料加工领域也有重大应用。 1、酶工程应用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利用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的催化功能,以玉米淀粉等为原料生产高果糖浆等。乳制品加工则需要用凝乳酶和乳糖酶。农副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需要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质素酶。此外,从木瓜中提取的木瓜蛋白酶,提高活性和固定化以后,可以被用来酿制啤酒和制造果汁。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概述页

目录 1 油藏描述 (1) 1.1油藏概况 (1) 1.2油藏地层特征 (1) 1.3油藏沉积特征 (2) 1.4油藏构造特征 (2) 1.5岩石学特征 (3) 1.6物性特征 (4) 1.7温压系统 (7) 1.8原油性质 (8) 1.9地层水性质 (9) 1.10渗流物理性质 (9) 1.11储量计算及评价 (10) 1.11.1储量计算方法 (10) 1.11.2储量参数的确定 (11) 1.11.3储量评价 (12) 2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13) 2.1导入井头数据、分层数据 (13) I / 1

2.2断层模型 (14) 2.3网格模型设计 (15) 2.4构造模型 (15) 2.5属性模型的建立 (16) 2.5.1渗透率模型 (16) 2.5.2孔隙度模型 (17) 2.6划定油水界面 (17) 2.7储量计算 (18) 2.8三维地质模型储量计算及储量拟合 (19) 3.数值模型建立 (19) 3.1地质模型导入 (20) 3.2流体性质 (21) 3.3相渗关系 (24) 3.4储量计算 (25) 3.5储量拟合 (26) 4 油藏工程论证 (27) 4.1油藏产能评价 (27) 4.2单井产能 (28) I / 1

4.3开发层系划分 (29) 4.3.1开发层系的分析 (29) 4.3.2开发层系划分的原则 (30) 4.4开发方式论证 (31) 4.4.1天然能量驱动采收率预测方法 (32) 4.4.2注水开发水驱采收率预测方法 (33) 4.4.3注水开发可行性论证 (34) 4.5井网密度的计算 (38) 4.6井网密度和井距的确定 (42) 4.7注采压力系统优化 (42) 4.8注水压力 (45) 4.9注水井注水量 (47) 5 开发方案设计 (47) 5.1开发方案设计原则 (47) 5.2开发井网部署 (48) 5.3开发方案指标预测 (49) 5.4经济评价及方案优选 (54) 5.5 方案优选 (55) I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