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之路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之路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之路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之路

土木1306 13231155 任冰艳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鸦片之后,国人幡然悔悟,这便有了后来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在这一个世纪的探索之中,大致有着四个时期,同时这也代表着四种思想的探索,也代表着四条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其一,就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核心的农民斗争。

这也代表着中国仍然以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继续发展,延续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实这也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年历史的直接影响下的产物。尽管,在这之中人们已然意识到了一些封建社会的落后,但是人们这是还没彻底意识到这是能把华夏文明给彻底倾覆的灭国之灾,而仍旧把其视为历史改朝换代的过渡时期。期望以农民起义开创一个既清朝以后的另一个王朝。但是,显然并不是这么简单。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但根本原因还是封建专制政权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它的性质上是虽然提出了很多先进的观点,但是在根本上还是一次农民起义,不同的是一个处在新旧社会交替时的农民战争。结论是没有先进的阶级理论和先进的阶级领导,农民运动无法挽救中国。

其二,就是以效仿西方资本主义为核心的系列活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然后,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

第三,就是以辛亥革命为中心的民主革命。

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社会机制,建立更新机制的能力。从主观角度看,中国民族资本自身发育严重不良。从客观角度看,阻碍中国进步的反动力量远远大于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仍可称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

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然而,又出现了新的契机。

第四阶段,就是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发展。

尽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后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由上可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终于在194 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

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庐隐,就是这一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她在日本游学的几年时光中,通过对比中日女子教育的差异,深刻剖析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端。更涌现出来像邓颖超这样的女革命家,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并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还和周恩来、郭隆真等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共同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提倡女性为社会服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被深入贯彻执行。不过仍有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开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开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自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硅谷开始,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一千多个科技园区。作为21世纪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60年代以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带为代表的老牌科技园区,还是80年代以来以中国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园区,无一不在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而努力。2005年9月,国际科技园协会第22届世界大会召开,就如何创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在相同时间节点的前提下,代表高新技术发展方向、金融机构完备、中介服务完善、政企合作顺畅、经济贡献明显,推动区域发展的园区典范。研究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新竹、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日本筑波和我国中关村等8个发展较为成熟的科技园区,我们发现,这些园区虽然在开发建设上存在着时间和地域的差异,但在园区标准、关键要素、开发模式和流程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代表了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标准 一个成功的科技园区具备的标准是:科研人员具有相当的流动性,科研成果转化顺畅,风险资本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企业家精神得到发挥,园区基础设施完备,环境质量优良,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公共财政持续支持及园区内外学术、科研交流活跃。而作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其标准应该是“环境清新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高度聚集、自主创新活跃、推动区域发展”。

1、环境清新优美。 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强调清新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硅谷坐落在盛产大樱桃的旧金山南部谷地,初期生态环境以农业为主,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带都隐蔽在公路两侧的丛林中,环境优美、宁静。中关村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技,师法自然,映射传统”的设计理念,打造了以中关村西区城市空中花园、中关村软件园生态“浮岛”为代表的优美环境。清新优美的环境不仅宜居,而且有利于研发,吸引了大批高端、专业机构和人才的入驻。 2、基础设施完善。 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所具备的基础设施应是水电气供应充足,道路通畅,通信方便,市政设施完备,居住教育条件完善,娱乐休闲设施配套,能够形成一条龙服务,并向电子化、网络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具备自我运转能力。台湾新竹科技园配套设施非常完善,中英双语中小学、银行、邮局、宿舍及运动休闲设施一应俱全;中关村西区具备四通八达的地面交通和完备的电、气、冷等配套服务体系,并开创了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先例。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园区企业心无旁骛,集中精力搞研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专利产出。 3、产业高度聚集。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安德瑞斯(D.B.Audretsh)对硅谷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技术革新能力和市场国际化程度是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聚集地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够保证企业的上述能力,从而实现1+1>2的效能。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以软件产业为主,有26个软件分园,软件产业的产值占到了园区产值的

专题六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六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难点21 中国地主阶级为抵御列强侵略和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探索 本难点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两次探索: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着 重把握两次探索的主要思想和主要活动,同时要理解两次探索对中国历史进程的 影响。 ●表解——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 重大 探索 时间代表人物所属派别主要思想主要活动结果及影响 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 争前后 林则徐、 魏源等 抵抗派向西方学习, “师夷 长技以制夷” 翻译外国书籍,仿制 西方战舰;撰写《海 国图志》等介绍西方 地理、历史的著作 没有挽救中国在鸦片战争 等侵略战争中接连失败的 命运,但它迈出了近代中 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推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19世纪 60—— 90年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和民用工业:创办近 代化海军;建立新式 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它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引进了西方 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的 近代化进程,同时对外国 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 定的抵制作用 规律总结 (1)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没落的阶级,在本质上代表了中国最反动的力量。但是,地主阶级也不乏开明之士,他们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2)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地主阶级的探索缺乏生命力。 【例1】有人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下列林则徐的活动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反对议和②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③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④仿制西方战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中的观点是?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和?开眼看世界?并无直接关系,因此不能证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可排除①。其他三项均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具体表现,都可以证明题干的观点。答案为B。 【例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呵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他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可排除A。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表明他主张创办民用工业而非军事工业,故可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主张,故可排除D。答案为C。

1、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一、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这部屈辱的血泪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 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

《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 夏晓虹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摘 要:晚清出版的外国女杰传中,明治日本的影响相当大。其中由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编辑、1898年印行的《世界古今名妇鉴》比较特殊,属于隐身文本,不为中国译者提及,却有多篇传记经过反复译介,广泛流传,因此值得重视。本文从介绍《世界古今名妇鉴》的原文本入手,分三节作了探讨:将最早由梁启超译述、并一向被视为梁著的《罗兰夫人传》放在女性语境中,揭示其与晚清流行的“女子为国民之母”说法的关联;考察充满革命激情的《世界十女杰》,如何经由有意识的改写与添加,使传主因切合晚清国情,成为中国女性寻求独立、 解放取法的楷模;最后再就《女报》(《女学报》)、《女子世界》与《中国新女界杂志》三个晚清女报的“传记”栏,分 析其选取、隐括的译文同各自杂志宗旨的密切呼应———从而呈现具有“百变身”的《世界古今名妇鉴》参与晚清“女界革命”的实绩。 关键词:《世界古今名妇鉴》;西方女杰;《世界十女杰》;晚清女报 中图分类号:I2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9)022******* 收稿日期:2008210206 作者简介:夏晓虹,女,安徽省和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为作者提交给2008年8月28—29日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召开的“明清文学文化中的秩序与失序”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 ① 参见 木仙太郎、田中幸二郎编:《年 》,“现代日本文学全集”第四编《德富 峰集》,东京:改造社1930年版, 第570—571页。另见[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著:《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李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第10页。 ② 冯自由:《日人德富苏峰与梁启超》,《革命逸史》第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2页。 明治时期的日本对近代中国的强大影响,在学界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过,具体到女性史,因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仍有许多课题未及深入。本文拟加讨论的《世界古今名妇鉴》,便是这样一部尚未受到应有重视的文本。考察晚清妇女思想变迁史时,该书本为不可逾越的文献。而其在翻译与流传过程中的选择性接受,也成为笔者关注的重心。 德富芦花与《世界古今名妇鉴》 《世界古今名妇鉴》为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德富芦花(本名健次郎,1868—1927)所编,明治三十一年即1898年4月由东京的民友社出版。按照编者撰写的《例言》可知,其所收各文多半采自《家庭杂志》与《国民之友》。因而,此处有必要先从德富芦花之兄德富苏峰(本名猪一郎,1863—1957)说起。 明治二十(1887)年二月,由于所撰《将来之日本》印行而名声大噪的德富苏峰,趁热打铁,迅速创办了民友社,同时发刊了《国民之友》。这份杂志的创刊号居然销售了数万份,使德富苏峰大受鼓舞。于是,三年后的2月1日,日报《国民新闻》也开始发行。再经过两年,1892年9月,《家庭杂志》接续面世。①如此密集的出版动作,足以显示德富苏峰在此时期日本舆论界如日中天的号召力。 与报刊相辅佐,民友社出版的各种图书也受到读者的追捧。1881年出生于日本的冯自由曾忆述,当时“各书店所刊各类小丛书以民友社为最风行”②。而且,不只在日本读书界、尤其是青年学生中广有好评,其出版物在居留日本的中国知识者中同样有口皆碑。《新民丛报》的说法可为代表:“民友社著译之书,其论断常有特识,其文体为 第46卷第2期2009年3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 V ol.46,N o.2Mar.2009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342442.html,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作者:曹娟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1期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该专题中的知识基本上年年考查。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高考试题不拘泥于教材中的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一特色预计还将延续。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近万名举人对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为背景材料,考查维新变法的局限性。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29题,考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遭到清政府禁毁的原因。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清末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8题,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为背景材料,考查清政府外交局限。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2)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时事热点,以中国基层治理为背景,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2018年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8题,运用史料考查与维新思想相关的知识。 【例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解析:本题运用史料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事关民生,责任重大。回答历史背景类试题时,同学们一定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回答。同学们可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清末,即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回答时,同学们要从材料中时间信息入手,联系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

中国科技园发展模式问题探讨

中国科技园发展模式问题探讨 摘要:科技园是我国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它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立足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文选取我国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针对制约我国科技园发展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科技园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发展出路 前言 科技园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而建立的院校和企业互为协作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它的出现,“一是为了解决企业和高新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为了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①说到此,需要补充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出现在20 世纪 50 年代,它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斯坦福研究园。 纵观世界诸国,寻其科技园发展脉络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规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对国际产业调整和科技创新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借世界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机遇,中国科技园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从80 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建立了多个科技园。这些科技园对我国科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①范旭.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政策问题探讨,华南理工大学,2006

一、中国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1. 中国科技园的产生背景 (1)社会背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全球经济的发展在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表现,企业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有效整合市场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了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而这时,科技革命已在全球范围内基本确立,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的更加紧密,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在这个基本国策的支持下,中国科技园,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出现了。(2)科研背景 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科技同经济结合的新路子,许多大学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利用当地优势,结合学校的人、财、物及科技成果等条件,创办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如:1989年东北大学率先建立大学科技园。 2. 中国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1)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断的引入我国,国外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发展模式也随之为我国所借鉴,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园发展主要分为两级,即由国务院主导的国家级科技园和地方政府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由政府主导,政府投资、政府开发、政府招商并投入运营。几乎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政府规划、政府投资、政府开发、政府招商、政府运营、产业扶植,最后通过政府税收完成资金的循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政府主导发展开发的科技园建园模式对后来我国科技园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2)开始兴起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发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进入90年代,“社会资本在政府直接资本的挤压下,开始谨慎进入科技园开发领域。”①这时候大学科技圆也开始兴起,如,1999年7月,科技部、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讨会”。成立了由科技部、教育部两位副部长为首的“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总体而言,这时期的科技园的发展开始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的科技园发展模式,整个园区的发展呈蓬勃趋势。 ①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新浪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c0342442.html,/s/blog_3e496f740100st26.html

【中国近代史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 年五四运动前) 主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 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 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 A .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 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 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A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 .《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 .《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 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Ⅰ卷 历史(二)含答案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 全国I卷·历史(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30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5.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期,桑不仅是零星地种植在宅边墙下,而且已进入大田,形成了成片的桑园或桑田。由此推知,当时 A.家庭丝织业走向了衰落 B.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C.种桑成为农业生产主导 D.丝织业获得了重大发展 25.据《文帝纪》记载,汉文帝时多次强调治国要“欲为省,毋烦民”“务省徭费以便民”。这表明,汉文帝 A.严禁传播法家思想 B.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C.开始以“无为”治国 D.有意于复兴儒学地位 26.下表是有关唐代经济的记述。据此推知,当时 A.政府工商业政策有所放宽 B.皇室人员从事工商业盛行 C.坊市管理体制开始被打破 D.官营工商业日益垄断市场 27.明代中期以后,内阁不仅拥有草拟诏令的票拟权,而且拥有了草拟诏敕过程中的封驳权,也就是内阁在草拟诏敕时认为上谕可能有假或其中有不妥时,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谕明白之后才可草拟诏敕。这表明

A.内阁可以制约皇权 B.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C.内阁已获宰相职权 D.宦官专权得到遏制 28.有学者说,“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时代的流行语,其内涵常因时因人而异。一些爱谈时务者和早期维新派也喜欢以此为立论,在此外衣下塞进不同的内涵。由此可知,当时“中体西用” A.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B.颠覆了封建正统思想 C.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D.奠定了维新思想基础 29.据统计,1913-1928年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升到22%。这一变化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改善 B.中国半殖民地经济地位减弱 C.民族工业的生产技术提高 D.中国公司的竞争力明显提高 30.周恩来曾评论某次军事行动时说:“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而我们已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据此可知,这次军事行动 A.奠定了渡江战役胜利基础 B.使人民军队完全转人反攻 C.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 D.改变了国共力量间的对比 31.1992年以前许多民营企业采取挂靠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形式进行经营,而此后则通过明确产权重新注册为私营企业,采用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有企业转向了私有化 B.民营企业合法性的明确 C.西方股份企业模式影响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32.据记载,古代希腊远古诸神刚问世时,其形貌都是兽形,如雅典娜的原型是蛇与猫头鹰。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希腊诸神的形象由兽形被改造成了人的形象,雅典娜变成严肃端正的美女。古代希腊诸神形象的转变,反映出 A.宗教意识的衰落 B.人文精神的兴起 C.女性地位的提高 D.审美观念的质变 33.“光荣革命”后的一个半世纪里,英国世袭贵族全面控制了国家各种政治权力,形成英国历史上的“贵族时代”。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王权主导国家政治的局势 B.贵族排斥了资产阶级参政 C.英国民主力量的相对弱小 D.民主政治理念具有早熟性 34.图4是苏联1928年至1940年间工业发展和重工业发展的年平均增长率的对比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以上海广播剧的兴起发展为例 摘要:广播剧是无线电广播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广播制作者以电波为传 播载体,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一种戏剧 艺术传播活动。[1]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普遍认为是1924年1月伦敦广播电台 播出的20分钟广播剧《危险》。中国广播剧发展与外国相比起步较晚,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史1933年7月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的《恐怖的回忆》。上海曾是广播剧的制作重地,然而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受到 冷落,广播剧步入艰难的发展瓶颈期。因此,本文主要以上海广播剧兴起和发 展为脉络,研究中国广播剧兴衰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促进广播剧与时俱进,成 功转型,走向繁荣发展之路。 关键词:广播剧上海广播剧兴衰转型发展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美妙”。[2]广播剧在大众媒介匮乏的年代,曾经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创造过广播的辉煌时代。进入90年代,中国广播剧却逐步销声匿迹。当前广播剧面临着理论研究不足、创作队伍匮乏、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其直接成为了 阻碍广播剧发展的必要因素。为了恢复广播剧的历史地位,重振广播剧的辉煌,同时对广播剧如何走出困境在广播媒体中占据应有地位提出建设性意见。特以 上海广播剧的发展为例,从广播剧史论的研究基础上,以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广 播剧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广播剧初创(诞生——20世纪40年代末) (一)上海广播剧的诞生和发展 中国广播电台与外国相比发展较晚,虽然1923年上海已经有了广播电台,但都是外国人开办的,而且寿命不长。1926年中国才有了第一座广播电台——哈 尔滨人民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为了推销自己制造的矿石收音机,开办了我国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虽然中国广播电台在这一时期纷纷建立,但 播放的内容主要是钱粮行情、新闻、戏曲演艺等等,还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广播 剧作节目。1933年7月,上海广播电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广播剧作为年轻的剧种,开始登上中国广播文艺的舞台。 中国广播剧的初创阶段,上海无疑是广播剧制作的先行者。这与其历史因素 息息相关。1937年8月,日本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上海作为旧中国 中国广播电台的最大集中地,广播成为了抗日救亡的宣传载体。这一时期的代 表作有洪深的《开船啰》、孙瑜的《最后一课》、丁玲的《以身许国》等。 1949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成立,就有广播剧播出。为了适应广播剧播出 之需,同年11月建立了广播剧团。 (二)、初期上海广播剧特点及原因分析 特点:(1)、具有时代感的题材单一 题材的时代感强不强,时代精神体现得怎么样,常常是衡量一部作品思想性 的标准。从这一时期的剧作题材来看,时代感较强,但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作 品内容大多呈现激发抗日救国的精神,激励人民革命热情,歌颂人民爱国感情 的特点,而其他非革命题材的剧目却少之又少。例如《恐怖的回忆》就是上海 亚美广播公司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前线将士的活动中播出的,对激发广大上海人 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舞台话剧的痕迹较重

近代篇之板块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板块随堂演练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 战争后的中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2018 ?东北名校联考)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 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A. 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 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 C. 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 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解析: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朝日新闻》的报道描绘了中国的撤侨行动, 是大规模战争来临的前兆,A 项正确。 2. 自1904年以后,地方督抚便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立宪舞台上, 到1910年的 国会请愿运动期间, 更是大规模地加入, 决定性地使清政府决定提前召开国会, 将宪政改革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地方督抚的这些活动( ) A. 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 B. 拓宽了汉族地主的参政途径 C. 消弭了革命势力的社会影响 D. 维护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 解析:B 汉族地主在此之前参政的途径只有加入封建官僚集团,清朝召开国会后汉族地主可以通过竞选议员参政,B 项正确。国会也属于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满洲贵族权力的旁落不等于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A 项错误。立宪运动的目的是消弭革命势力, 但是没有达到目的,C 项中的“消弭了”错误。立宪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D 项中的“维护了”错误。 3. (2018 ?河北石家庄模拟)甲午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 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 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 金马牌香烟”等。这种现象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解析: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根本原因”的限制条件,从材料内容看,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实业救国思想, 但是, 这一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根源是西方列强的经 济侵略,D 项正确,B 项不是“根本原因”。材料仅仅涉及民族企业的 做法,其结果如何并未涉及,A 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民间行为,并没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练习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练习 一.选择题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进行一些探索和改革。据此回答1—3题 1.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潮最重大的影响是 A.激励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B.成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 C.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先河D.改变了中国人'夜郎自大"的观念 2.洋务派能够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要条件是 A.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B.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 C.他们都是地方实权派 D.他们对资本主义有清醒的认识 3.清末实行"新政"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B.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 C.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从19世纪末起,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据此回答4—7题 4.下列各项符合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是 ①既要学习西方科技,更要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②摈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商业③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公车上书的巨大影响 B.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C.光绪皇帝的支持 D.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的胜利 6.戊戌变法时期的保国会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的相同之处有 ①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②具有民权主义意识③具有反帝的爱国主义思想④具有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色彩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新文化运动和以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 A.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B.只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革命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近代中国的民主化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据此回答8—10题 8.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 (1)近代 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 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 1.饮食文化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 (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1)婚俗 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 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概况 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①发展速度快。 ②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②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https://www.360docs.net/doc/c0342442.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 1、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 ①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农民阶级: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2、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的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挫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进行新文化运动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六)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https://www.360docs.net/doc/c0342442.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