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策研究

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策研究
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策研究

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策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方式。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巩固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策研究,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岚山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现状

岚山区立足本区实际,探索建立了“牵线搭桥、项目合作、共建平台、人才交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产学研合作创新促科技进步,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政府牵线搭桥,建立合作关系。出台了《岚山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在优先推荐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大学行、专家教授企业行活动,带着企业赴高校院所洽谈、考察,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以各种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先后组织企业参加“山东?日照海洋科技合作洽谈会”、“西安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科技交流合作活动20余次,

邀请中科院、山东科学院等院所专家教授80多人次来岚考察指导,帮助40多家企业与2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各类技术合作合同和科技合作协议达30份。

2、积极开展项目合作,构建合作基础。组织开展调研走访活动,征集企业技术难题100余项,并编制成册,向部分院校、科研院所推介宣传。同时及时将区、市发布的高校成果向企业发布,根据企业需求与高校进行洽谈,寻求在科技成果、科技项目上的合作。鼓励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共同开展重大技术难题攻关,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奠定双方合作基础。在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中,80-90%都是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80%以上的企业期望通过科技项目获得创新成果。

3、共建合作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机构。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通过科技资源特别是大型仪器试验装备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共享,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全区先后组建了电气自动化、有机精细化工等行业研发中心及研发基地30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区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2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家。

4、加强人才交流,建立长效合作。出台了《岚山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制定了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各级各类人才来岚创业。坚持走“柔性引进”的路子,吸引专家教授及其团

队开展联合研究、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借助合作院校及相关院士、科研专家的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先后聘请专家教授80多人,引进科技人员600余人,充实了科技人才队伍力量。

5、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效明显。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全区先后有83个项目列入国家、区、市科技计划,其中国家科技项目9个、区科技计划项目29个、市科技项目45个,争取各级科技无偿资金3000多万元,争取上级科技项目和无偿资金居全市第一。。全区先后取得科技成果120余件,“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合成新工艺”等20项科技成果获得市以上奖励。在机械制造、海洋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全区申请专利835件,专利授权量达到330件,发展民办科研机构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

二、岚山区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产、学、研是三个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合作的过程当中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合适的合作模式是激励各利益主体充分发挥潜力的前提条件。产学研的合作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可以根据合作的需要具体考虑。岚山区在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富有生机的合作模式。

1、产业技术联盟模式

表现形式:依托重大、关键性项目,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结盟,优势互补,通过强强联合,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式,共同组建高技术研发中心、高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基地,形成完整

的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和服务链。

实例:2010年以岚山区茶业企业为主体成立的“北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8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断整合有关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加强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北方茶技术难题,加快研究成果转化。近年来,积极推荐茶业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项目11项,争取资金扶持721万元;建有3处茶叶科研机构、5家市级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民办茶业科研机构。

特征分析:产业技术联盟集项目、人才、基地和产业于一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开发—中试—产品—商品”产学研合作系统。

2、战略合作模式

表现形式:高校通过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服务于企业的产业链。学校与企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单项目到多项目展开多方位的全面产学研合作。

实例:岚星化工工业有限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发了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Si-69、Si-75等新产品,先后承担了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共同建立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聘请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青岛科技大学塑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教授李伟为公司总经理,企业在青岛科技大学建立了岚星有机硅实验室。借助研发新型高性能橡胶助剂,建设并投产了国内首条全连续生产装臵,替代老厂区传统间歇反应方式,实现DCS的全操作。

特征分析:与单一技术、单一项目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同,该模式从学科关联和产业关联的角度,实现整体性、战略性、长期性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3、项目合作模式

表现形式:针对企业的某一项技术难题或技术需求,企业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约定的期限内攻关解决。

实例:2011年,鲁圣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旁路磁饱和可控电抗器”项目。项目开发成功可填补国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列入2012年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

特征分析:这是在产学研合作中比较常见的合作模式,是合作的基础形式,项目完成,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深层次合作。

4、校办企业模式

表现形式:高校依据自己的科研资源和科研优势,创办科技型企业,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实例:山东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校办企业,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的学术、科研、人才、资源优势,建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科研基地,充分发挥自身的背景优势,结合行业特点,大力开展科研中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建设国内一流的生产、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炼化企业。

特征分析:校办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特殊模式,是一种校内的产学研合作。

5、技术转让模式

表现形式:高校(或科研院所)将已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通过技术交易的形式(或专利许可)卖给企业,由企业完成中试、生产及市场开发。

实例:日照华源模锻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设日照市精密索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转化计算机软件模拟锻造等3项先进技术,()。

特征分析:以企业为中试基地,产学研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变化:在技术开发前期,主体是“学研”方;当科研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技术交易之后,主体是“产”方。

6、技术服务模式

表现形式:高校(或科研院所)针对企业或者社会生产的技术瓶颈,以及存在的一些低层次的技术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

实例: 2010年7月,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达成的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创办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日照分中心暨日照市科技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开展教授专家企业行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指导。我区众山生物、鲁圣公司等多家企业接受过技术服务。

特征分析:该模式以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为主,科研含量相对较低,能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难题。对于公益类技术服务,高校(或科研院所)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

7、人才培养模式

表现形式: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同联合采用的,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能够较快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实例:焦电公司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了日照市焦电多联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学生实践基地。山东大学组织对技术人员进行养提高,定期组织学生在该厂进行实习,实现了人才的双向交流培养,公司先后申请专利8项,已授权5项。并为印度塔塔集团、江苏溧阳申特钢厂等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双赢。

特征分析:该模式通常采取定向委培招生、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共建基地等合作形式。

三、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

1、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部分企业缺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重视不够。大部分企业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停留在个别项目或短期合作上,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另外,各级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措施不多,还不能有效调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2、产学研合作中,合作观念存在差异。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它们在任务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在项目的选择上,学校的研究人员偏向于有一定学术水平、有利于评奖评职称的“课题”进行“研究”,但企业主要瞄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进行“开发”。这导致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市场需求

难以推广,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洽谈会也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企业的科技需求又难以得到满足。在项目完成的标准上,科研机构认为样机做出来就算成功,而企业要求能够大批量生产才算成功(这在项目合作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不尽完善。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研究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由于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有些甚至因此中止了合作。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各方对技术价值评价的标准不一样。企业认为高校或研究所对其成果定价偏高,报出的价格有时是企业方预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研究单位则认为企业“太精”,过于斤斤计较,舍不得投入。双方在协议签订过程中,前期研发投入一般不会太大,各方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许多企业因此认为利益分配不是问题。但随着看得见的利益越来越大时,常常会发生协议履行的困难,从而产生利益分配问题,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又一大障碍。

4、产学研合作中,融资渠道不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金不足,缺乏中试基地,企业缺乏科技与开发资金,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由于我区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自身积累并不富裕,能够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很少,用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相对来说就更少。拓宽产学研项目的资金来源是我区产学研合作发展过程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5、产学研合作中,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较为单一。我区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的是项目合作,共建开发机构,约占所有企业的

80%;其他产学研合作方式,如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等所占比重仅在20%以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的稳定的战略合作较少。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对策建议

1、强化“官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纽带的新型合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作用,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先导作用,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政府为“尾翼”的系统结构,实现“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转变。政府要在制定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合作项目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要着眼高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提供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企业要着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技成果商品化。

2、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要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和完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等方面职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合作信息网,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人才供求信息,及时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中介、咨询服务等工作。要加强各行业协会的功能建设,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掌握企业情况、行业动态、技术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优势,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专家开展

咨询服务活动。依托在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建立面向行业、为中小企业服务、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中心。

3、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既具有高风险性,又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要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收益大,谁决策谁负责,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大谁收益多。如,大多数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市场研究应该以自己为主,那么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风险就应该由企业承担,但企业可以把高校和科研机构向生产领域和市场方向推进,鼓励他们与己长期合作,在分配中减少先期技术转让费预付的金额,采取提成、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的分配办法,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得的报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又如,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可实现性的判断及实现的过程掌握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手中,就应由高校、科研机构承担这一部分风险,但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把企业向研究开发的源头方向推进,让企业尽早参与研究开发,分配研究开发费用和风险。因此,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不仅要有获取利益的意识,同时也要有风险责任分担的意识。

4、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困难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缺口大。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加决发展风险投资体系,才能弥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筹资能力、国家财政支持、私人资

金投入和银行贷款之间不足。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一是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二是风险投资要有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是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风险转化的评估体系。在投资前或运营中对科技成果特性进行评估,预计风险之所在并加以有效控制是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关键。衡量一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大小,从技术上应考虑技术的有效性、实用性、可靠性、复杂性、先进性、可替代性和易模仿性;从产品本身应考虑其功能的独立性、质量的可靠性、产品的创新性、顾客对产品特性的识别程度和售后服务的难易程度等;市场方面应考虑潜在的需求量、市场份额、竞争情况、新产品导入频率、市场进入障碍、有关法规对市场的影响等。为此,一方面,要建立风险投资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估程序,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融资体系,以及灵活运用组合投资和合作投资的策略,以分散资金投放的风险。

5、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环境。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为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做好各项宏观方面的工作,如给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应有的自主权,制定和调整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通过相关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

的结合;逐步增加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投入,并通过政府投资和税收优惠以诱导、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倡导产、学、研、金融相结合,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其次是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在运行机制方面,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改变条块分割,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脱离,研究开发、中试和成果的产业化隔离的状况。再次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应通过示范增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中介咨询的了解和需求,并通过相关的措施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使用中介服务。

最新 浅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精品

浅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导语: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时期。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产学研合作得到不断深化,结合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向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 1.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既符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也抓住了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200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体现了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管理机制的创新,从宏观层面统一加强了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为开创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2007年“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4个领域,组建4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此,标志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阶段,发展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例如,浙江大学提出全面服务浙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3.产学研合作由宣传发动向深层次、实体化运作转变 产学研合作工作由宣传造势走向有效踏实的实际合作,由突击式合作走向经常性合作,由碰撞式合作走向网络式合作,由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由原来“要我结合”转向“我要结合”,从“你出题我研制”转向“资本结合”,“从项目合作”转向“共建利益共同体”。例如:中科院发挥科技优势,组织实施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多领域产学研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同地方经

加强产学研合作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产学研合作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调研报告 整合资源,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调研报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形成社会创新体系的基础。一般而言,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种,而原始创新能力需要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功底,相对于我们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重点是要抓住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两个方面,而这又离不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丰富资源,因此,我们要善于整合高校、科研单位的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作为基层县一级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创新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有限。多数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接受过高层次的正规教育相对较少,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创新的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低。 二是创新项目水平有限。基于拥有的设备、资金等条件,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多数是低水平的创新,往往只能利用自制的工具进行创新,同时,又由于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决定了其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低。

三是创新项目市场空间有限。中小企业的创新往往只能用于解决创新者自身遇到的实际困难,而这样的困难不具有共性,也使得其创新项目的市场需求空间相对有限,将其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十分困难。 高校、科研单位在创新活动中可以弥补中小企业的不足,为中小企业创新价值附加提供以下资源优势: 1、社会资源。大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关注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够及时地将高校科研单位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大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这种紧密的联系能够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导入高校、科研单位,借助高校、科研单位对社会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将会更加可靠。 2、信息资源。高校、科研单位自身的职能使其能够掌握社会的稀缺信息,这种稀缺信息是创造市场的前提。一个能创造效益的创新要充分调研市场信息,将创**立在多数人需求的基础上,也就能保证创新产品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信息匮乏是多数中小企业创新没有市场的症结所在。因此,中小企业创新需要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指导其创新方向,从而保证创新活动的有序循环。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加强产学研合作 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 文

加强产学研合作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文/曹兆敏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是首批获得国家批准的国家级技术转移基地之一,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是组织与整合学校高新技术资源面向市场,实施企业化运作的服务性机构;中心秉承学校科研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心严格遵循着“立足上海市,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宗旨,坚持"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服务理念;以优秀的人才、高新的科技成果、完善的管理,与国内外各机构、企业结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整合国际技术市场资源,将技术创新各阶段成果以多种方式向国内转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配合企业共同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申报国家、省、市、地区各类科研基金,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加深对技术转移理论、政策和方法的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贡献。 发展特色(一级标题) 通过几年的发展,中心的业务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心组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知识转移战斗力的技术经理人的队伍,目前拥有全职、兼职人员共四十八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研发人员占半数以上;通过几年在技术转移工作中的探索与发展中,特别在国际技术合作与转移中业绩显著,与各大跨国大公司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业务突飞猛进,培养出若干能够独立完成国外引进技术开发项目的梯队。主要发展特色有: (1)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 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是,a、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各地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b、具有相当规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c、与上海交通大学已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如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企业。 d、近期与学校有较大合作前景的企业 (2)为已合作地方及企业提供服务的措施 根据现阶段已构建的校企合作大平台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包括技术服务,科技人才、经营人才输送与培养。 (3)坚持走国际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心充分利用地处上海市的地域、区域优势与诸多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几年来的紧密合作,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各国政府、国际企业的充分认可,同时中心也积累了国际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并在国际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坚持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努力为国内外企业输送培养了大量复合型高科技人才,跟踪国际发展动向,为我校大范围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人才基础。 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以日本、德国企业等为主,与我中心合作的有日本欧姆龙、日本NTT、日本三菱电机、日本网屏、日本NEDO、日本能率、德国西门子等等。 技术转移的四种服务模式(一级标题) 近年来,技术转移在我国已由理论上的研讨,迅速转为政府政策层面的决策和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广泛参与的行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也似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北京是国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一)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一) 技术创新是科技、生产与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 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

黄芳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黄芳,赵麟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合作创新的地位日显重要,关于产学研组织行为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选择正确的合作创新模式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理论综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于应用博弈论来分析产学研合作中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创新模式 一、引言 各种类型的创新带来了各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纵观世界领先企业,正是由于它们积极的推动创新,才会长胜不衰以至走到了世界企业的前列。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降低,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1]。Lassar (1996) 认为,技术能够通过共享达到价值倍增的效应,而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是实现技术共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可靠保障将成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2]。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R&D)为主要形式[3]。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英国学者弗里曼最早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这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组成的。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头,同时提供和培养创新人才,而中介机构是沟通、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政府则创造鼓励和引导创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4]。产学研合作创新被认为是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当前,科技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正呈现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机制更加灵活、环境更加多变的发展态势[5]。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效率不高甚至失败。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合作各方对模式选择的失误。 面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探索和研究出适应目前形势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模式,对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整体实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创新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创新战略选择失误所导致的不良创新反过来可能会加速企业衰亡的进程。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是当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产学研合作的宗旨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互利互惠、*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SJB630008)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公司科技研发能力(主报告)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创新成果 (第二届) 主 报 告 成果名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公司科技研发能力申报单位:技术中心

目录 一、华塑股份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背景 (2)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比较分析 (3) (二)提升华塑股份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10) 二、华塑股份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过程 (12) (一)结合企业战略,制定符合自身要求的产学研合作战略 (12) (二)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的体系 (15) 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公司科技实力 (17)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塑股份)成立于 2009 年 3 月,由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8%)、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持股12%)、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持股 10%)、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变更为皖投工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 10%)、中盐东兴盐化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10%)5 家国有大型企业共同投资组建,是安徽省“861”工程重点项目,省高新技术企业。华塑股份所属产业涉及化工、冶金、电力、非煤矿山、建材、轻工等多个领域。华塑股份坚持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发扬“诚信、责任、人本、卓越”的企业精神,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42万吨聚氯乙烯、32 万吨离子膜烧碱、56 万吨电石、110 万吨电石渣水泥、2×300MW 热电和 1200 万吨石灰石生产能力,同时拥有省氯碱化工工程技术、省院士工作站、市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华塑股份是定远县龙头企业,2015 年通过 IS09001 质量体系认证,先后荣获省“十二五”节能先进单位、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单位、滁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一、华塑股份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背景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区域创新发展,产业先行,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复杂性的日益加剧,企业单靠自身内部的研发能力已难以跟上技术进步的节奏。寻求外部创新资源和合作,正成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更是当前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

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2009-04-28 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网讯在27日下午教育部举行的2009年第8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武贵龙介绍,产学研合作是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早在1992年,我国为了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问题,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经贸委启动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是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近年来,教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宗旨,推动高等学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营造政策环境,引导高校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下,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见》(1996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2001年)、《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年)、《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2007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若干意见》(200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2009年)等,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评估体系和奖励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为推动高等学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教育部在与地方政府携手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共同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政策,为高等学校积聚创新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部门间协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6年底,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作为小组成员单位之一,教育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措施,研究和分析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重大问题,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模式,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共建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上世纪90年代末实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原来隶属于行业部门的一批高校和若干个科研院所以单独或合并方式划转教育部或地方。教育部高度重视这批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建设,在专项经费投入、国家助学金发放、科研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政策倾斜。为鼓励和支持这批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继续保持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渠道,教育部与有关行业部门、企业共建行业特色高校。从 1996年开始截至目前,与有关部门、行业、大企业集团共建的行业高校22所。 (四)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国有各类高校2200多所,普通高校1000多所,主要分布在全国的大中型城市,是本地区科技创新的最主要支撑力量。发挥高校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选择与应用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9, 9(3), 329-33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03463873.html,/journal/m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03463873.html,/10.12677/mm.2019.93039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l in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ini Yan Shanghai Electr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Shanghai Received: May 13th, 2019; accepted: May 28th, 2019; published: Jun. 4th, 2019 Ab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elaborates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used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kes some discussions on its promo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rel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possible effects, so as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implementing the cooperation mode for actual work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Mode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选择与 应用 颜贝妮 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4日 摘要 本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运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阐述,并就其在企业相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推行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摘要】本文在梳理主流学派的文献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效应的产生类型,认为协同效应的过程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组织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跨组织联合体的合作随着组织形式的出现而增多。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国2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证明,产学研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作用巨大,并逐渐向跨区域化、国际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协同是全面创新管理的的关键特性。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有效全面协同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进行了不少探索,但主要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因、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研究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协同论的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展开研究,也对产学研协同效应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协同定义及其效应 “协同”源于自然科学。“协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与“合作” 不同的过程,协同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开展活动。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许国志(2000)认为协同作用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然而,今天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水平和变化,使得单元化的创新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为跨企业、行业和国家的新创意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然而协同效应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波特(1985)通过“价值链”方法研究了业务单元之间的彼此关联,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协同,即所谓“协同”通俗的讲就是“1+1=3”,是“企业在业务单元间共享资源的活动”。通过协同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协同增加的成本,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 鲁若愚(2002)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

产学研合作协议模板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加强校企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XXXXXXXX(以下简称甲方)和XXXXXXXXX(以下简称乙方)经充分讨论和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和基础上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甲乙双方同意达成以下协议:一、合作原则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发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合作,形成科技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二、合作内容 (一)构建XXX行业人才共享机制 1、根据工作需要,双方选派工作人员到对方单位挂职锻炼或定期跟班学习,提升理论知识和相关业务能力及技术水平。

2、根据甲方教学改革需要,甲方聘请乙方的业务专家、业务骨干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甲方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并定期邀请到校进行现场教学和专题讲座。 3、乙方聘请甲方教师参与XXX行业研究管理工作,指导业务工作实施、技术设计和管理,参与XXX行业研究工作。 (二)搭建无人机行业“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 1、技术服务的合作 (1)甲方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同乙方一起搭建XXX行业系统技术服务平台,协同XXX行业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2)乙方利用自身丰富的管理经验优势,帮助甲方解决相关专业的教学难题。 2、教育培训的合作 (1)乙方支持甲方选派青年教师到XXX行业企业锻炼,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到甲方担任兼职教师。 (2)甲方支持乙方干部、职工和各类人才培训,采取定向办班、岗位技能培训、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积极开展行政及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深化产学合作 提高育人质量

深化产学合作提高育人质量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工程教育必须适应形势,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本文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具体实践,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产学合作培养的内容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多种合作教育方式等方面,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产学合作;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期待高校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国际性、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时代背景,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机制和方式等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应运而生。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卓越计划”第一批试点院校。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尤其在创新“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产学合作”培养模式进行总结,以期对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工程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话题。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应对挑战,同时,也要承担工程师培养应尽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培养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都要深刻认识到工程师的培养必须适应形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认识到随着工程技术系统性、复杂性和学科的交叉性,人与人的协作,国与国的合作将成为一种必然。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突破狭隘的专业划分和专业隔绝,加强工程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的结合,培养工程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学科视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等,把工程师的培养从面向行业甚至岗位的教育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构建产学合作培养的内容体系 “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的教学,关键是要构建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内容体系。 1. 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 产学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要根据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积极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要重新梳理和搭建教育内容,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素质拓展的关系,构建立体、交融、开放、丰富的课程体系;要增加通选课程门类、扩大通选课学分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为进入宽口径的专业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担负着至少一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企业要直接参与全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重点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

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全面总结我省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规范进展科技产业所取得的要紧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进展优势,省政府于12月17日在武汉工程大学隆重召开了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暨规范进展科技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副省长郭生练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春白结合部门实际作了发言。会议由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国雄主持。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学院三所高校介绍了深化产学研合作、规范进展高校科技产业的经验。武汉工程大学的两家科技企业介绍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壮大特色产业的做法和经验。 会上,郭生练副省长强调,武汉工程大学贯彻落实省政府33号文件,积极改革改制,探究了宝贵经验,值得全省高校认真学习。会议总结了武汉工程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规范科技产业进展的差不多经验。一是强化教师主体地位,构建创新创业一条龙服务体系。明确:教师创新创业产生的成就,确实是要让同行同业“艳羡”。以激励、引导、组织为要紧内容构建“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形成“研发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三级进展模式。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学校科技产业持股比例按照“学校减持,课题组增持”的思路,学校的持股比例降低到20%以下,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入〔股权〕比例提高到80%以上。对成果与技术持有人以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作为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的,学校与持有人按1:9持股;畅通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开创“研发攻关—中试—推广应用”的新途径,保证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建立双赢机制,与企业形成全面合作的产学研关系。三是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瞄准政府产业规划和企业技术进展的需求,推动实现优势产业与优势学科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双方优势互补。 他指出,加强产学研合作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创新型湖北的紧迫任务,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客观需要。他要求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进展优势,并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面向需求,动员科技力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二是要落实好优惠政策,鼓舞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三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撑体系建设;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进展高校科技产业。他强调,为促进我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要采取四方面的措施: 一是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产学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在省科教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统筹协调,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各高校要成立要紧领导牵头的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在工作中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保障、有措施、有效果,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 二是要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省直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高校产学研合作评价及表彰方法,要把服务和贡献作为评价高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对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在按评审条件进行评审时,重点考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工作的投入。省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支持力度,按鄂发[2017]20号文件的规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青年创业基金”和“初创科技型小企业专项”,分别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和鼓舞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千方百计调整部门支出结构,增加对产学研项目的资助力度。高校要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 技术创新是科技、生产与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 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

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产学研结合计划”为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学研联合工作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围绕市场、技术、资源、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缺少实质性的深层次战略合作等问题。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具备战略高度 当前,我们已经积聚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利条件,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要问题是要具备战略高度。 具备人才支撑理念。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本。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调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优势互补。必须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逐步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链需求培养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企业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到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加强大学、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用、聘用或兼职等方式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体制障碍,要从立法层面确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人才引进常态化。二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力度,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政府的引导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投入,要按市场机制,遵循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和导向作用。二是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开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体。三是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金融支持。建立“金融贷款为支撑、外资与民间资金并重、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稳步发展”的融资体系,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完善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摘要:本文讨论了校企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刻阐明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层次,着重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二二三三”合作模式,即以工程项目为纽带,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以“人才培养质量”和“产品开发”为突破口,使学校成为企业的咨询服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使企业在获得需要的人才的同时获得了科研成果,得到了实惠,使学校的教师队伍受到工程训练,整体素质提升,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生通过现场实习或项目开发掌握了技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结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二二三三合作模式 一、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 1.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员、调试员、编码员、测试员、检验员、管理员等。因此应按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最高原则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订单式”培养正是这种需求的集中体现,应大力推广和提倡。同时,学校也应针对企业所需的产品与技术进行开发,以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研发产品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为使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无缝衔接,与技术发展方向合拍,就必须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学者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制定。为此,我系组建了由企业技术主管、政府部门、扬大学者参加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审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力地指导

和促进了我系的专业建设。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真实的现场环境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其核心是能力本位。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磨练,有些课堂上无法传授的经验和应变方法,更需要学生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亲自体验,反复训练,逐渐积累才有可能掌握和形成。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中,必须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有些环节可以在校内完成,如某些技能训练,故障排查的实训等,有的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训练来实现,这样也可弥补实验实训室某些硬件条件的不足。最近,我系正在开发即将完成的虚拟电工电子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系统。但是,校内实训场所同真实的生产现场相比,在真实性、先进性、复杂性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离开现场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经历的亲自体验是难以达到的。显见,现场实习环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除了具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之外,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管理到位,数量足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不可缺少的条件。 目前,我系共建了8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5个挂牌,1个为省级大学生实训基地。近期,我们将进行遴选,确定其中条件较好,组织落实,确有实效的3~4个。 3.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完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当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现状下,特别象我们这样国家不拨一分钱的民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