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延髓的结构与功能培训课件

延髓的结构与功能培训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受损后表现
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综合征)
患者出现舌下神经交叉瘫。表现:①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 缩(舌下神经损伤);②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椎体束受累)。 由延髓下腹侧病变引起。
舌下神经交叉瘫综合征(Jackson综合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内部结构
4、脑神经核: 多位于第四脑室底的灰 质内,少数在网状结构 中。(舌下N核、副N核、 迷走N背核、疑核、孤 束核、下泌涎核、三叉 N脊束核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内部结构
一般通过四个横断面来观察其内部结构, 四个横断面由下向上依次为:
锥体交叉部 内侧丘系交叉部 橄榄中部 橄榄上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内部结构
1、锥体束和锥体交叉: 锥体束分为皮质脊髓 束、皮质核束。在延 髓下端形成锥体交叉, 下行为皮质脊髓侧束, 小部分未交叉者为皮 质脊髓前束。
内部结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内部结构
5、网状结构:在延髓中、 下部占位最大,(位于 第四脑室底灰质的腹 侧与下橄榄核之间的 广阔区域,由纵横交 织的神经纤维和散布 其间的神经细胞和细 胞群构成)
6、其它纤维束:中线两 旁由腹向背侧依次排 列锥体束、内侧丘系、 顶盖脊髓束、内侧纵 束。 (此外还有三叉神经 脊束,脊髓小脑前、 后束,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延髓梗塞 ppt课件

延髓梗塞 ppt课件
累及中脑被盖部的网状结构,多数中脑出血的患者出现嗜 睡。
重症中脑出血——临床表现
1.昏迷
大量出血破坏了中脑网状结构,患者发病后很快出现昏迷。
2.瞳孔
3.四肢瘫或 脑 强直
双侧瞳孔中度散大,是由于双侧缩瞳核损害所致,也可表 现出瞳孔不等大。
双侧大脑脚损害可出现四肢瘫,中脑破坏严重时刻出现去 脑强直。
脑桥被盖上部综合症
原因:基底动脉长旋支阻塞, 偶见小脑上动脉阻塞。 症状:1.同侧面部感觉消失( 三叉神经纤维中断)2.同侧咀 嚼肌瘫痪(三叉神经运动核损 伤)3.偏身共济失调,意向性 震颤,轮替运动不能,小脑性 语言(小脑上脚损伤)4.对侧 除面部外所有躯体感觉消失( 脊髓丘脑侧束损伤)
脑桥梗塞—常见综合症
脑桥梗塞—常见综合症
延髓梗塞——临床特征
1
Wallenberg综合症
2
网状结构损害:1.呼吸功能障碍2.胃肠功能障碍3. 心血管功能不稳定
3
眼征:以 Horner征及眼球震颤(旋转性眼震为主) 为主要临床表现。
延髓梗塞—常见综合症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原因:小脑后下动脉阻塞或椎动脉 阻塞。 症状:1.突发眩晕、恶心、及眼球 震颤(前庭神经核损伤)2.吞咽困 难、声音嘶哑或失音、饮水呛、病 灶侧软腭低下及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疑核损伤)3.同侧面部痛温觉减 弱或消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 4.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脊 髓丘脑束损伤)5.同侧Horner征 (交感神经纤维损伤)6.同侧小脑 性共济失调(小脑下脚、脊髓小脑 后束损伤)7.呃逆(网状结构的呼 吸中枢损伤)
占83.8%。交叉瘫占48.4%,偏瘫占25.8%,四肢瘫 占9.6%。
3.强哭强笑
不能伸舌及构音障碍

脑梗死-PPT课件精选全文

脑梗死-PPT课件精选全文

支持疗法
2)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供氧,必要 时气管切开。
3)营养:72小时以内可以靠静脉输液维持, 72h仍不能进食者插鼻饲管。
恢复期: 脑水肿、颅高压症状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
1、一般治疗:按病人经济条件可适当造用
改善脑循环、神经促代谢药和中药。
2、康复治疗:有神经功能缺损(语言障碍、 瘫痪等)者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眼一过性失明、同侧Horner征 精神障碍、尿潴留、强握、吸吮反射、对侧
短暂性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 常见症状:眩晕、呕吐、平衡障碍、复视、眼 震、共济失调、偏盲或象限盲、面部麻木、 交叉性瘫痪; 严重者出现四肢瘫痪、昏迷、高热、瞳孔缩小、 死亡;
脑干综合征: Weber 综合征、Benedit综合征、椎—基底 动脉尖综合征(TOBS)、 Millard-Gubler 综合征、Foville 综合征、 Wallenberg综合 征、闭锁综合征
脑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一)
一般特点




TIA












一般特点
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以中老年多见 由动脉炎所致者以中青年多见 静息状态下发病 1/4病前有TIA发作史 大多无意识障碍 神经系统症状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天 内达到高峰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 常见症状:三偏症状、失语、体象障碍、单
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
概念: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 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ppt课件

脑梗死ppt课件
16
临床表现
3. 大脑中动脉
主干闭塞 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均等性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 优势半球→完全性失语, 非优势半球→体象障碍
皮质支闭塞 偏瘫及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为重 非优势半球可出现对侧偏侧忽视症等体像障碍
17
临床表现
3.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深穿支闭塞 上、下肢一致的偏瘫 一般无感觉障碍和偏盲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CT) 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脑动脉主干与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与血栓形成 使脑局部血流减少与供血中断 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 →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7
病因与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 2.动脉炎 3.先天性动脉狭窄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血高凝状态

36
治 疗
(5)抗血小板治疗 噻氯匹定(ticlopidine) 氯吡格雷(clopidogrel)

37
治 疗
(6) 脑保护治疗 自由基清除剂:V.E\V.C\依达拉奉(edaravone) 阿片受体阻断剂: 纳洛酮 钙通道阻断剂等

许多脑保护剂动物实验有效, 临床疗效不肯定
38

MRA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闭塞
48
辅助检查
2. 腰穿脑压正常 出血性梗死CSF呈血性与镜下红细胞 感染性脑栓塞CSF细胞数增高 (早期粒细胞为主, 晚期淋巴细胞为主) 脂肪栓塞CSF可见脂肪球
49
辅助检查
3. ECG确定心肌梗死\风心病\心律失常 脑栓塞可作为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
21
辅助检查
CT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脑梗死教学查房PPT课件

脑梗死教学查房PPT课件
➢ 栓塞:是PCI 常见的病因,约占40%,栓子 主要来源于心脏、主 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 脉远端。
➢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 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 粥样硬化病变,好 发于桥脉系统 (又称前循环)
B 椎-基底动脉系统 (又称后循环)
轻偏瘫、共济失调和舞蹈-手足徐动症等。
.
24
后循环缺血的症状(poci)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 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 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 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 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 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
8
护理诊断
3.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脑梗相关知识
5.潜在并发症:压疮,深静脉血栓
.
9
护理措施
1.脑灌注量改变:与脑梗死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1.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2. 避免情绪波动 3. 安排在安静,光线柔和的病房,减少探视 4. 抬高床头15-30°,促进脑部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 5.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6. 监测生命体征
后循环缺血教学查房 ---个案分析
神经内科 32区
.
1
01 病史简介
02 护理评估
03
护理诊断
04
护理措施
05
疾病相关知识
.
2
护理评估
一般情况
姓名:鲁海兵 性别:男 年龄:40岁 籍贯:盐城 婚姻状况:已婚 主治医生:胡兰 入院时间:2017/12/4

延髓梗死ppt课件

延髓梗死ppt课件

左侧疑核、舌咽和迷走神经 左侧交感神经纤维 左侧前庭小脑及其联系纤维 综合定位于延髓背外侧可能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 syndrome)?
发病三天后出现交叉性感觉障碍,左 侧面部温度觉减退,定位于左侧三叉 神经脊束核,右侧肢体温度觉减退, 定位于左侧脊髓丘脑束。
延髓梗死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 syndrome
➢ 还有的患者会出现顽固性呃逆。 ➢ 延髓孤束核、疑核、迷走神经背核以及位于低位脑干和上颈髓
的延髓网状结构受损伤后,可导致患者对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的兴奋性降低,出现突发自主呼吸停止,也可表现为在睡眠中 或安静状态下反复的呼吸困难、CO2潴留、低氧血症及呼吸暂 停,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给予机械通气后上述症状迅速改善。 ➢ 所以对于延髓病变的患者要格外警惕呼吸中枢受累,加强监护, 必要时予气管插管,保证通气。
延髓梗死
延髓梗死
延髓梗死特点
• 发病率偏低、但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呼吸易受 • 发病24小时内,头CT干扰大,1/3的患者DWI未显影, • 延髓背外侧发病率较其它位置高,后循环血管病变容
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其中椎动脉V1段狭窄发生率最高 • 延髓梗死不同部位与其直接供血血管病变相关。各部
病变的性质均以狭窄为主,闭塞次之,说明各部位梗 制以低灌注为主,治疗更要重视提高灌注压。 • 具体治疗根据病因个体化治疗。
延髓梗死
Q3.溶栓后症状有所缓解再次加重?
•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于END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大部分研究倾向于 栓后24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或死亡作为 的定义。
• END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治疗时间窗的长短、 个体的差异,溶栓前患者的血糖、血压水平、年龄、 史等。其他机制包括水肿、低氧、低血压、癫痫发作 掌握静脉溶栓后症状加重的病因及处理,对预防END 有效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脑梗死最新PPT课件

脑梗死最新PPT课件
14
临床表现
• 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 (一)主干闭塞 常引起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
锥体束损伤及小脑症状,如眩晕、共济失调、瞳 孔缩小、四肢瘫痪、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等, 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 (二)中脑梗死,常见综合征如下: • 1. Weber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面舌瘫
和上下肢瘫。
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主侧半球病 变可有失读症。
• (二)皮质支闭塞 因侧支循环丰富而很少
出现症状,仔细检查科发现对侧同向性偏 盲或象限盲,伴黄斑回避,双侧病变可有 皮质盲;顶枕动脉闭塞可见对侧偏盲,可 有不定型幻觉痫性发作,主侧半球受累还 可出现命名性失语;距状动脉闭塞出现对 侧偏盲或象限盲。
• 2. Benedikt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
不自主运动,对侧偏身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 3. Claude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小脑性
共济失调。
• 4. Parinaud综合征 垂直注视麻痹。 15
临床表现
• (三)脑桥梗死,常见综合征如下: • 1. Foville综合征 同侧周围性面瘫,双眼向病灶对
• 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万,死亡150
万,存活人数600-700万。
3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 地理分布: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 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尤其是出血

• 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1.1-1.5 : 1 • 脑梗死占75%,病死率10-15% • 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占脑梗死的60% • 脑栓塞占脑梗死的15-20%
•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脑动脉的DSA是评价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
准确的诊断手段,也是脑血管病变程度的 金标准,因而其往往也是血管内干预前反 映脑血管病变最可靠的依据。DSA属于有创 性检查,通常其致残及致死率不超过1%。

脑梗死经典ppt课件

脑梗死经典ppt课件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 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 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 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 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 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 位体征。 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 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 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 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 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危险因素已肯定,因此饮食钙摄入量不足不但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而且可能与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故中老年人合理补钙不仅可防治
骨质疏松,也应作为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的措施。
(2)不良生活习惯与脑血管病: ①吸烟酗酒。 ②便秘。③体育锻 炼、超重与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 比例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而脑血管病超重人数显著高于非脑 血管病对照组因此平衡饮食、控制体重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降低 发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④高盐饮食:一般认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 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故提倡低盐 饮食,饮食中可适当增加醋的摄入量以利于钙的吸收。
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
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Anteromedial territory:前内侧区(血供大部分来自椎动
脉)Anterolateral territory:前外侧区(血供大部分来自
脊髓前动脉)Medial lemniscus:内侧丘系
ATT,ascending trigeminal tract(三叉神经上升支)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Lisolice整理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最早在1908年由Spiller通过尸体解剖描 述,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仅占脑卒中的0.5%-1.5%。1914年Dejerine首次使用将其归纳为 综合征,即延髓内侧综合征。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更为罕见,由Davision于1937年首次提及, 大部分病例以四肢瘫痪起病,症状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
引自:The "heart appearance" sign in MRI in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Postgrad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Anteromedial territory:前内侧区(血供大部分来自椎动
脉)Anterolateral territory:前外侧区(血供大部分来自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MMI临床大致分4型: (1)经典Dejerine综合征,病灶对侧轻偏瘫、深感觉障碍和同侧舌瘫三联征; (2)单纯轻偏瘫; (3)感觉运动性卒中,对侧轻偏瘫、对侧深感觉减退、无舌瘫; (4)双侧MMI综合征,四肢轻瘫、双侧深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发音困难、构音障碍以及呼
吸衰竭等。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The "heart appearance" sign in MRI in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Postgrad Med J. 2011 Feb;87(1024):156-7.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Anteromedial territory:前内侧区(血供大部分来自椎动
MLF,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内侧纵束)
NA,nucleus ambiguus(疑核) STT,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脑束)
引自:The "heart appearance" sign in MRI in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Postgrad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就目前报道来看,意识障碍者少见。多数文献中报道的肢体瘫痪为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 也有四肢瘫痪同时起病者,临床上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鉴别。也可由单侧肢体瘫痪逐渐进 展为偏瘫、四肢瘫。同时,亦有先出现双下肢瘫痪,逐渐进展至四肢瘫痪的患者。呼吸衰 竭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发生率为24.3%,远远高于单侧延髓内侧梗死的发生率(5%),然而 关于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呼吸受累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有研究表明延髓中上部梗 死呼吸受累更为常见,且病灶越深越易合并呼吸障碍,其原因是支配疑核的核上纤维受累 引起假性延髓性麻痹导致呼吸困难。亦有学者认为呼吸障碍与延髓双侧网状结构受累有关。
学者对1992-2011年文献报道的经MRI证实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病例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共 纳入38例患者。该研究显示这些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2.2岁,男性多见(74.2%),临床表现 以肢体无力(78.4%)、构音障碍(48.6%)、舌下瘫(40.5%)最常见,临床预后不佳(病死率23.8 %;致残率61.9%),椎动脉硬化(38.5%)是主要的血管形态学改变,大动脉粥样硬化和穿支 动脉疾病是主要的卒中原因。
双侧延髓支供血,其中延髓内侧上1/3由椎动脉旁分支供应,下2/3 由双侧脊髓前动脉及其汇合而成的前正中动脉延髓支供应。双侧延髓内侧梗死血管病理学 改变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其次是小穿支动脉病变,另外也有栓塞、动脉夹层、动 脉炎或合并先天血管变异等病因报道。
脉)Anterolateral territory:前外侧区(血供大部分来自
脊髓前动脉)Medial lemniscus:内侧丘系
ATT,ascending trigeminal tract(三叉神经上升支)
DTT,descending trigeminal tract(三叉神经降支)
HN,hypoglossal nucleus(舌下神经核)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头颅MRI检查,尤其是DWI对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早期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其影像学表现为 磁共振显示双侧延髓内侧类似“心型”或“Y形”的长T1长T2信号影,DWI高信号,ADC 低信号,符合梗死改变,具有特征性的诊断意义。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the "heart" reveals the diagnosis.Int J Stroke.2014 Jun;9(4):E18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presenting as Guillain-Barré -like syndrome.Clin Neurol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A case of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presenting with "heart appearance" sign.Tokai J Exp Clin Med. 2007 Sep 20;32(3):99-102.
DTT,descending trigeminal tract(三叉神经降支)
HN,hypoglossal nucleus(舌下神经核)
MLF,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内侧纵束)
NA,nucleus ambiguus(疑核) STT,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脑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