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完整版)《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完整版)《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一、必做题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é) 飞翔(xiáng) 遒劲(qiú) 咽(yè)

B.橘子(jú) 廖廓(liáo) 漫江(màn) 急燥(zào)

C.携手(xié) 静寂(jì) 遏制(è) 苍茫(máng)

D.峥嵘(zēng) 沁园春(qìn) 砥柱(dǐ) 姓曾(zēng)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奔放)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

B.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击(击打)水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4.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说明正确的是( )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

C.意动用法

D.名词做该句主语

5.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6.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

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

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

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

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

“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

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1

7.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有三句话可以回答“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三句话是:,,。8.《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9.“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

,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六个意象,这些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组合成一幅、

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尤其是一个“”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10.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该字主要统领了

几句,这几句从、、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1.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二、选做题

(一)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习题。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2.填空

(1)“忆秦娥”是这首词的;“娄山关”是这首词的,它跟词的有关。(2)这首词颇具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主要原因在押韵上,如上阕的“”“”“”,下阕的“”“”“”;其次,作者使用了修辞方法,将每

2

阕的中间部分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13.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在括号后打“√”或“×”

(1)从“西风”“雁”“霜”这些意象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在秋季。()(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3)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4)“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刻画出撤退时急行军的景象;“喇叭声咽”中的“咽”字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5)“漫道”,意思是道路漫长,“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作者用这两个词来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6)“雄关”点出了娄山关的艰险,“从头”一词,可见作者已经是再过此隘了。()14.关于这首词的基调,一般有三说:悲凄说、悲壮说、雄壮说,你认为哪种较合适,请申述理由(写自己的新认识也可)

(二)、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习题。

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5.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概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

自如,抒发了诗人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

阴像这流水一样。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前景。

16.“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3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17.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大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

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

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D

6.D(“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 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9.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群山,树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竞”;

1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精神风貌、活动、志趣;同学少年。

11.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

12.(1)词牌词题内容(2)烈月咽铁越血顶针

13.(1)√(2)√(3)√(4)×(5)×(6)√

14.略 15.C 16.C 17.D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1956年,我国的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初步完成,工、农业生产都处在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也已全面铺开。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同志于这年的5月到南方各地视察,5月下旬由长沙转来武汉,故诗中云:“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汉鱼。”吴主孙皓曾准备将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往武昌,百姓反对,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毛主席这里既是实写自己的活动,两句又暗中活用典故,表明如今祖国南北统一繁荣,无论那里都是好地方,已远非昔时可比。

毛主席经常畅游长江,在这场与风浪急流拼搏的过程中,他才得以达到心旷神怡,舒缓自得的境界的。下边笔锋急转,而又是极自然地引用孔子的话说,时光就如眼前的流水一般,白天黑夜不停地奔驰而去。上阕最后这句作为伏笔,也水到渠成地引发出下阕着重阐发国家建设和宏伟篮图的铺叙:先写眼前风光,也就是所见江上交通枢纽工程的具体位置和环境;飘动着东来西往船帆的长江两岸,是武昌的蛇山和汉阳的龟山。在这雄伟的山水之上,当时正在修建跨越天堑长江的铁路兼公里大桥,故云“起宏图”。这已经使人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但下边诗人用一“更”字,把读者的兴趣推向更高潮。是说我们的建设远不止于此,还准备在长江西段的三峡一带修筑大坝,借助巨大的水力发电,造福人民。

4

修起大坝,截断了这一大水。水力发电……,又将造福于中国人民。想来依旧安然无恙的巫山神女,能不为眼前的巨大变化,而感到吃惊!巧妙地运用典故,深化了主题,又富有情趣,使作品大为增色。

5

《沁园春长沙》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 一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 步进行诗歌鉴赏。 2.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 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美读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把握意象,体味词中作 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宏大的意境。 三、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属于古典诗词。

这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兴趣的重任,而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再者,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初 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本课是授人以鱼的最 佳时机;同时,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相关 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古典诗词鉴赏作准备。总之,《沁园春 长沙》是高中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础和门槛。 2.教学思路与方法: 教学思路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 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 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 通字词解决词义,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 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 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 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 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

市级一等奖说课稿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沁园春·长沙》是职高(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的主旨。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更能让学生从整体认识文章,把握文章中心,培养整体阅读能力。《沁园春·长沙》的主旨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提炼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抓关键词语和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朗诵习惯。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典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3、重、难点定位 (1)重点:诵读诗歌,品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确立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学习诗歌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在品读词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 确立依据: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理解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讲授诗歌最主要是分析意象。这首

词的上阕,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意象,从不同的视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态描写湘江秋色图。故应做重点分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对话法、情感熏陶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诵读法、讨论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勾画圈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由诗歌《诗人·领袖》导入。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是谁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2、提出问题:你了解伟人毛泽东吗(请学生介绍作者) 3、教师介绍背景知识 明确:1925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诗人被排挤出党中央,这是诗人事业的第一次打击。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毕生所追求的事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会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让我们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课文,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4、播放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标注韵脚 (让学生谈听了此词的感受,学生一般说大气、豪放等语,教师略作点评)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一等奖

*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一等奖 共1课时 1*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有学过毛泽东诗词和有关秋景的诗词,但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一定对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不熟悉,对现代词也不熟悉,这是要重点讲授的地方 3重点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在初中应该有学过毛主席的诗歌以及有关秋天的诗作,毛主席的诗歌通常给人豪迈激昂之感,面对着自古悲寂寥的秋天,我们的诗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中学课件]沁园春长沙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二、篇名解释《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二)鉴赏课文 1、上阕鉴赏: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近)仰视:鹰击长空(动、高、远)俯瞰:鱼翔浅底(动、低、近)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朗读并回答:(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2)“寥廓”指什么?

(3)“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1)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2)“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3)“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意为“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 2、下阕欣赏: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我们先来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朗读并回答:(1)朗读时要注意什么?(2)“百侣”指什么?(3)“峥嵘岁月”指什么?(4)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语速缓慢,感情欢快。“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峥嵘岁月”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集体朗读并讨论:(1)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2)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3)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1)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沁园春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词,出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毛泽东之手。这首读写于1936年2月,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他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后在海拔千米的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从而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描绘了北方壮丽的雪景,评论了历史人物,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了当代英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也包括他自己。整首词,气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同时也体现出诗人乐观自信的革命豪情。 这首词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一是表达方式上,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二是修辞丰富,语言形象、准确、优美。三是描写的角度上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四是结构上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教材的特点(以上已作分析,不再赘叙)、课程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联系时代、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对英雄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及学生实际(根据

学生平时情况来看及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品味语言、体悟感情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综合这些考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词豪放的风格。 3.体味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作者伟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是诗词教学,应以诵读为主线,而要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又要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为依据对诗词感情的把握,又要依赖于对诗词语言的品味。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感情的领悟,而感情的准确把握,又可以提高朗读的效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因此,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作者伟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心。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通老师示范自由诵读指导方法展示提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对关键词的揣摩品味,体味诗词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1.本课从课前诵读单元诗词开始。(如梦令、清平乐村居) 2.谈话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学说课完整版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学说 课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沁园春长沙》,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大家请看PPT,好,同学们,这组图片都是关于什么的呢对,是秋天秋风吹、秋叶飘落的画面,那你看到里面的画面感受如何呢(萧条、清冷、凄清)。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秋”的诗句呢?好,这位同学,啊,他刚才说有杜甫《登高》里面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哦,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平时的积累面很广,联想的是诗句很多。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板书 二、知识积累 在这里咱们简单复习一下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词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的分类根据字数可以分为58字以内的小令,59-90字的中调,90字以上的长调,中长调按照音节可以分为上片和下片。 三、信息筛选 1.教师朗诵,学生自由朗诵。 2.同学们刚才咱们一起诵读了文本,对这首词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咱们就按照上下片的方式来解析这首词。 3.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同学们找一找在上片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组成了两幅画面,即独立寒秋图和湘江秋景图。(板书) 4.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一般诗词里面悲秋的风格有何不同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1.1《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及借景抒情的手法是诗歌欣赏的重点2。 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为教学难点。 3、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据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诗歌的吟诵,训练学生的语感; 2.明确诗歌的意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件课件,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上阕——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词眼 下阕——忆:总领八句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沁园春 长沙》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沁园春·长沙》是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选文。该单元主题是“青春”,单元语要求“理解运用意象书法感情的手法,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还对学生作出了“尝试写作诗歌”的文学表达方面的要求。《沁园春·长沙》作为表达青春激情的现代诗,有着丰盈深邃的意象和精妙的选词表达。对此,本文授课时将从语言的个性化表达出发,重点捕捉和体会本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结构,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 3.感受毛泽东的情怀。 【教学重点】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本诗活泼灵动的意象。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情怀。 【教学方法】品味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附:学习任务单) 一、导入 首先,欢迎大家步入高中生活。大家都还没满18岁吧?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看来大家的青春都还在。电影《青春派》大家看过吗,看过的同学能不能起来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剧情?没看过那老师简单介绍一下。的确,这部青春派重燃了不少青春学子斗志昂扬的激情,正如影片的插曲歌词“只要我还有梦,就会看到彩虹”。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就是展现青春斗志激情的一首诗,一起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春激情。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一)播放朗诵录音,全班齐读。 (二)师生讨论,感知全文。 1.刚才我们一起诵读了本词,请找出上下阙的引领词。 预设:上阕“看”字,领起七句。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2.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预设:上阕写景:绘湘江多彩秋色;下阕抒隋: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要是起引导和总结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不拘泥于整齐,而只要能够把握住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属于必读 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中外现代诗歌为主,单元主题是“情感和意象”。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 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 中所蕴含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首篇,有两个优势:一是承上启下的 作用。上承初中的诗歌教学,而且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学生的认知由浅到深。下启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为其他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情感 教育的优势。高一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 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进行革命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优势 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诵读指定篇目的古典 诗词,能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 文学作品。高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诗歌的 能力。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文体,语言精练具有表现力,在欣赏诗歌时,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丰富、补充诗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 意境。根据教学大纲、新课标及教材的教学特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全诗,并背诵上片。 2、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3、学习景中寓情的表达技巧。

沁园春长沙 教案

单元知识拓展 诗歌分期的几个界线 文化常识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胸怀大志。 【教学重点】 对词的朗诵;对本词进行画面转换。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 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饮酒·结庐在人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 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风格体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中解道:“‘沁园春’又叫‘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全词一百十四字。……”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除此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也很不错。一起欣赏这三首词,感受一下这个词牌名的特点。(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这几首词词风的感觉。明确:豪迈、奔放、雄壮等,意思对即可。) 长沙:标题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沁园春 【教学目标】长沙》教案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 __的缔造者;他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更是一位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一生著述很多,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等;他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其中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三、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

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四、介绍词的有关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每一首都有词牌。不同词牌规定着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按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等。 五、题目解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及作业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的革命气概和博大胸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钟的意象。 2.把握诗歌钟炼字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领会诗人的革命豪情。 四、教学方法:教授法 五、教学课时: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作者及背景简介 第二课时诗歌上片的赏析 第三课时诗歌下片的赏析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检查作业。 2.朗读上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1)诗歌的前三句交代了了什么? 明确:前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2)上节课说了,朗读时读“看”要稍作停顿,并且要读得响亮,为什么?诗人“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字是上片的领字,统领上片的内容,诗人看到了“层林”“江水”“飞鹰”“游鱼”等景物。 (3)上片的描写角度有何特点? 明确:描写角度: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比喻拟人兼顾 (4)你认为上片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 形容词: “万”写出了山之多 “遍”写出了红之广 “漫”写出了水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水之清澈见底 动词: “染”活画出山林色彩明丽,仿佛人工染成一般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准确表现出鹰姿矫健的样子 “翔”精当描绘出游鱼欢快自由自在的样子 3.再次朗读上片,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诗人为何而“怅”? 明确:诗人为当时风雨飘摇祖国而忧心,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而惆怅,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明确:“谁主沉浮”意思是国家命运由谁主宰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用于思考敢于探索新道路的精神。 4.学生试背上片,教师小结上片 上片由“独”字点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由“看”字统领上片写景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等手法多角度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怅”字发议论景中寓情,抒发了诗人心怀祖国命运的思想感情。 5.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 (2)预习下片 《沁园春长沙》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携(xié)遏(è)制 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 yáo)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二、文本阅读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思想情感,体味韵味 3、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还记得学过哪些写秋的诗句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孤寂忧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二、复习旧知识: (一)词: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又叫“曲词”“诗余”“长短句”。词牌决定词的格式,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律,与词的内容无关。根据字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3、《沁园春·雪》 (二)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三、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四、诵读诗歌,初步感受。 (一)自读,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峥嵘,遒,遏) (二)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比较并评价。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用形容词概括)?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第二课时 一、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一)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统领到哪? 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上课)

★新马国际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学案★ 向青春举杯 第一版块吟诵青春 教学目标: 1.把握朗读的特点,用流畅的普通话和适合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感受。 2.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与掌握诗歌散文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文的意蕴。 3.通过诵读,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型学习,结合想象和联想,恰当的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3、文以载道,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前置性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 沁.(qìn)园春橘.(jú)子百舸.(gě)争流怅寥廓 ..(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峥嵘 ..(zhēng)(róng) (2)识记下列词语的意思。 漫江:满江。 百舸:大船。 怅寥廓: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名词用作动词,视……如粪土。 到中流击水: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浪遏飞舟:阻止。 (3)背诵名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二、导入新课 人们常常赞美青春,因为它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生易逝,更何况美丽而短暂的青春时光。青春是热情向往,是积极沉淀,是我们不受任何约束而锐意进取,开始到社会峰谷中探险的年代。无数条成功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无数成功就在眼前。正如诗人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三、解说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出示课件: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1.“向青春举杯”,这五个字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学生交流后明确:举杯,即表示庆贺,题是祝贺祝愿祝福青春的意思。(课件) 2.出示专题一扉页上的一段话: 同学们正处于这样美好的岁月,有人思考过青春,有人却没有。有人或许还在懵懂的岁月,还那么单纯那么无忧,单纯没什么不好呀,但是我们也应该渐渐地丰富起来,多多思索起来,想想我们的青春将会怎样度过,我们的人生该怎样开始,怎样规划。(课件) 我们先通过文字来感受青春,再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来思考把握青春。 学完这个专题,你应该说,我知道什么是青春了,我知道怎样珍惜美好的时光,怎样不虚度青春了! 3.查字典或词典,看吟和诵各为何义? 明确:吟:唱,声调抑扬地念。诵:用高低抑扬的声调念。(课件) 4.这板块是要用抑扬的声音来朗诵的,朗诵出青春的风采,朗诵出青春的激情。一定要让每个同学都大声吟诵。吟诵青春,体会青春的内涵,扬起青春的风帆,走上青春的征程。 当然在吟诵同时,我们要体会诗歌的特点,了解这几首诗的风格,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于青春,有着不同的注解;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领悟。接下来我们先去感受,20世纪二十年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5.教学《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阅读提示的第一句话即“柳亚子先生赠毛泽东主席的诗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毛泽东就是一位诗词的爱好者。古典诗词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沁园春长沙》,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大家请看PPT,好,同学们,这组图片都是关于什么的呢?对,是秋天秋风吹、秋叶飘落的画面,那你看到里面的画面感受如何呢?(萧条、清冷、凄清)。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秋”的诗句呢?好,这位同学,啊,他刚才说有杜甫《登高》里面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哦,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平时的积累面很广,联想的是诗句很多。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板书 二、知识积累 在这里咱们简单复习一下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词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的分类根据字数可以分为58字以内的小令,59-90字的中调,90字以上的长调,中长调按照音节可以分为上片和下片。 三、信息筛选

1.教师朗诵,学生自由朗诵。 2.同学们刚才咱们一起诵读了文本,对这首词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咱们就按照上下片的方式来解析这首词。 3.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同学们找一找在上片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组成了两幅画面,即独立寒秋图和湘江秋景图。(板书) 4.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一般诗词里面悲秋的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这些景物显现出同一个特点---生机蓬勃,富有活力,自然万物在秋日里景象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按常理,当时时节正值寒秋,万物萧索,但这首词中毫无过去一般的诗词中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何在? 介绍写作背景 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作者对未了充满豪情壮志,越是写山河的壮丽,越使人感到这样壮丽的山河应由人民来主宰、来当家做主,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革命,作者在此种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额度由衷情感。 5.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美,你认为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明确:“染”、“击”、“翔”等。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导读:课堂实录:《沁园春·长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泽东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泽东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

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毛泽东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