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的起源分布及名人

孙氏的起源分布及名人
孙氏的起源分布及名人

编前语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以人物为中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意义,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让子孙了解你和家族的经历。从而把家族成员的亲情凝聚,使优秀的家风得以传递,让“香火”

永远传承。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

由于编纂过程时间比较仓促,所以之中纰漏错误在所难免,请大家予以谅解,并提出批评指正,编者对提出的中肯建议虚心接纳并表示衷心感谢。

编纂人:孙光印

整理人:孙绍壹

2012年5月1日

三起源问题

宇宙的起源 现今学术界影响较大的理论是‘宇宙大爆炸’,是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总的来说,宇宙大爆炸的主要论据如下: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证据。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但是,我认为,假如我们把黑洞理论加入猜想之中,就会觉得大爆炸理论仍然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黑洞连接着白洞,虫洞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那么时间的跨度即不同的时间就可以当作平行空间,譬如十年之前的元素可以到十年之后。这部分地可以解释元素衰变问题及氦丰度。黑洞究竟是不是大质量恒星衰亡形成?霍金最新发表的关于黑洞问题,他承认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是灰洞(是大质量星的坍缩不足以形成黑洞,但有可能形成比典型

中子星有较小的半径和较大的密度的星体的原因形成的,在可见光波段看不见的大于太阳质量3倍的一个星体可能就是很暗的灰洞),不存在黑洞。那么黑洞是否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呢?如果宇宙来源于奇点,那么奇点爆炸所需能量来自哪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奇点来自于白洞,能量来自黑洞,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是,这些尚需要证据来证明。 天体的起源 。现在普遍认为,天体的前身是颗粒构成的星云,也存在着其他理论。关于星系的起源和演化也存在着弥漫说和超密说。弥漫说认为,星系际弥漫物质逐渐集聚成很大的星系际云,然后分裂成较小的云,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星系集团。这种说法能够较满意地说明银河系的自转、各星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运动以及化学组成等方面的差别;超密说认为其他星系也都是超密物质形成的。 从合理性来说,星系的形成应来源于宇宙大爆炸的粒子,因为这与当前的宇宙温度相适应,当前的最终结合为星系的物质必须冷却以后才能聚结成星系—太过炽热,其组成就会跳动得十分剧烈,所以引力就不能把它们结合到一起。 所以,天体应当来源于宇宙大爆炸。 生命的起源 对于这个,我持有与天体起源同样的看法,均来自粒子。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破除迷信追求真理澄清历史还原中华改写人类文明史《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导言节选二 科学论证猿进化成为人的过程大概发生在几百万年前,那么地球上在几百万年的时候,什么地方地理环境的变化促使猿不得不从树上下到地上来生活,从而逐步进化成为人的呢?能引起这样的地理大变化的地方不在非洲、欧洲、美洲、澳洲,唯一的地方就是昆雅(昆仑雅兮雅即亚细亚,亚洲)大陆的青藏高原。 四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冲击昆陆(亚欧)大板块,地带隆起,地质上叫“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南面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西面高寒冷峻的帕米尔高原、西北沙漠荒丘的地理格局。由于这种地理巨变,使得古猿生活区域的主体森林逐步减少,猿从树上下到地来,开始了前后肢“手”与“脚”的分工;随着地理、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古猿不得不向周边森林地带分散转移,这就是后来以长江黄河流域、云贵高原为主体,放射到东南亚、印巴次大陆进而到非洲、欧洲等地从千万年前到几百万年前古猿集中的缘由,且非洲的南猿化石比较成系列。说人类起源于非洲、亚洲甚至还有欧洲,其实都是割裂开了古猿向人类进化的结果是由于年轻

的青藏高原的“逐步长高”而改变其周边环境促使古猿逐步向东向南的长江黄河流域、东南亚、印巴次大陆转移并延伸到东北非甚至欧洲这样一个整体链接反应的过程。而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仅滇中及邻近地区就从1500万年前至400万年前间的开远古猿、禄丰古猿、元谋古猿、保山古猿、蝴蝶古猿到270万年前的东方人到250万年的建始人到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等等,还有后来从上百万年前到几十万年前到十万年前到几万年前到万年前到几千年前的古人类绵延不绝,脉络清晰,环环相扣,组成完整的人类进化链,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起源之所在。且所发现50万年到上万年之间的人类化石往往不止一处,越往后的年代无论化石的发现还是相关的遗址遍布中华大地,这些“地下史料”不得不让什么“十几万年或几万年前非洲人突然来到替代了原有人类或住民”的论调和“非洲起源论”暗然失色。相反,结合分子遗传说论证的各大洲人种基因的相同性正好证明非洲人、欧洲人并其它地方的人的来源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和血脉,那就是中华人种中华血脉。如此说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意义对人类来说才真正是上帝那只造人的“手”——猿进化成为人的第一推动力。 猿→人进化年代表

语言的起源问题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

语言的起源问题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起源,既不是指小孩生下来后怎样学会说话,也不是指汉语、英语、法语等任何一种具体语言的形成,而是指整个人类怎样开始说话。这个问题太大了,也太难了。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学者绞尽脑汁探索人类语言起源的奥秘。但因收效不大,所以有些人就想回避这个问题。比如一百多年前,巴黎语言学会在会章里就宣布:“本会……不接受任何关于语言起源……的报告。”倒是挺干脆的。 当然,区区一个章程,不会也不可能阻止人们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探索。人们总在想:世上万事万物无不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作为掌握语言的人类本身都是从猿猴变来的,那么语言也应该是从什么个玩意儿变来的。再说,作为语言科学的研究对象,如果人们对语言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都是一笔糊涂账,那么语言学的其他许多重要问题,恐怕也难以交待清楚。正因为如此,所以语言起源的探讨和研究从未停止过。科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学说。其中在语言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有人提出“拟声说”,认为人类是用模仿事物声音的办法形成语言的。这些人注意到了人类语言的声音特性,这是可取的,而且许多语言的确都有数量多少不等的拟声词。比如汉语“猫”(māo)、“鸭”(yā)等,大概是通过模仿这两种动物的叫喊声来命名的。但是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拟声词都占极少数,那些不发声音的事物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另外,有些词在甲语言里是拟声的,而在乙语言里却不一定拟声,这用拟声说就不好解释了。汉族人常说:“‘吱妞’一声,门开了。”这个“吱妞”应该算作拟声词了吧?可是几年前曾经有一个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问我:“老师,我仔细地听开门关门的声音,怎么也听不出‘吱妞’(zīniū)的声音来,怎么回事?” 有人主张“感叹说”,认为人类最初的词都是表达感情的。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感叹词的缘故,比如汉语中的“哎呀”、“哼”、“噢”等等都属这一类。但是,各种语言中那些占绝大多数的不表示感叹的词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理论注意到了语言与人类感情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的,但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整个人类语言的起源,却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倡导“契约说”。比如人们感到需要给某个东西起名了,就在一块儿讨论一番,取得一致意见,这个叫“树”,那个叫“石头”等等,于是“树”和“石头”这类词就这样产生了。看来,主张“契约说”的人是从人类交际的需要来考虑语言的起源的,而且也认识到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质,这在几百年前是可贵的。但这里也有个问题不好说清楚:人们最初约定时所用的词语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还有人主张“手势说”,也叫“身势说”。他们看到人在说话时常常用手来比划,甚至还带有身势动作,于是就猜想,大概语言是从手势发源的。不错,手势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甚至还是聋哑人主要

传播与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分类研究方法

1、【信息】:香农—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 择制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是集合名次,包括音讯、消息、通知、情报等,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2、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第一,他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 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3、【传播】:帕克—所谓传播,即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 和看法的社会心理学过程。书上—所谓传播,及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在传播过程中,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授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A、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B、施拉姆说:“我们 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么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教别人,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总的来说,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A欧洲源流: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塔尔德,法国的社会学家,认为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的,大量行为是模仿。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既然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那么传播也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另外,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做了详细分析,对舆论主体作了严格界定,提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在理性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齐美尔和他的网络理论——齐美尔,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成社会学创始人。齐美尔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要解释人的行为,最根本的是要搞清个人在这个传播链中的位臵,也就是与谁有这信息传播的关系,齐美尔将这个传播网络描

乡贤榜事迹

乡贤榜事迹 篇一:当代乡贤事迹材料 传承乡贤文化塑造滨江新贤 ——上虞市滨江小学创建绍兴市乡贤文化教育特色学校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对中国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从古至今,上虞乡贤辈出。“乡 贤文化”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乡贤文化教育与一般“名人榜样”教育不同。乡贤是 生在故乡,是孩子们可亲、可看、可找、可访、可考证的“同乡人”。怎样让孩子们走近乡贤、 走进乡贤、学习乡贤。我们用几年的研究实践,探索了一条乡贤文化教育新思路。 一、明晰育贤内涵,构建乡贤特色争章体系虞舜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乡贤辈出。古有圣贤君主舜、东汉孝女曹娥、“东山再起”的谢安,近有教育家陈鹤琴、国学大师马一浮、气象学家竺可 桢,现有著名导演谢晋、奥运功臣何振梁、“爱乡楷模 ”张杰??翻开每位乡贤的历史,都有一 个个动人的故事。它记录着一个个奋斗者的自励、有为者的自警,在

他们身上浓缩着中华民 族的精神,他们以自己的德行和才能,为自己生活的时代做出了贡献,因而受到当时和后世 人们的崇仰、爱戴。 我们敏锐地觉察到在“在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中,“乡贤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一笔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依托上虞市乡贤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我校积 极利用上虞丰富的乡贤资源,以乡贤教育为抓手,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批成 立了乡贤研究会少儿学院。以“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做了不起的上虞人”为主题,开 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乡贤文化教育成了全国民族精神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 景。一场“传承乡贤精神”的接力赛在滨江校园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起来。 (一)依托地域优势,确立三位乡贤我校坐落于上虞经济开发区,地处蜿蜒流淌的曹娥江西侧,南临代表上虞“孝文化”、“舜文化”精粹的上虞曹娥庙--大舜公园大型旅游景区,西靠上虞高新技术产业 园区。分析我校地域文化,我们首先确定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乡贤,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圣贤君主舜,东汉孝女曹娥,当代企业家陈建成,并建立与他们对应的三个教育实践基地(即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DOC)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 专题提纲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 (1) 一、城市公园简介 (1) 二、城市公园的起源 (1) 三、城市公园的历史演变 (2) 四、西方城市公园历史 (2) 五、国内城市公园的历史 (4) 六、城市公园发展历史区域案例——杭州 (7) 一、城市公园简介 1.城市公园的概念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高低。 公园的设计理念不是简单的“园和林的混合物”,而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境地。公园造景的设计,无论在命名、楹联、摆设等都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公园景观的内容。同时设计还需要空间和内容上的相互照应、调整,并使之协调互补发展,提高庭园总体的造园艺术,也使庭园更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2.城市公园的景观特征和设计趋势 1)城市公园的景观特征 以树木、草地、花卉为主,兼以人工构筑物的景观。由动物、植物、水体、园路等组成,偏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户外(绿化)活动空间。 2)城市公园的设计趋势 从静态走向动态 从平面水平走向空间立体功能日趋综合风格更趋多样性 案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二、城市公园的起源 从古埃及园林出现至今,世界造园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以城市公园的形式出现,却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17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继而在法国和全欧洲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起土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统称为“公园”。这些园林具备城市公园的雏形,为19世纪欧洲各大城市公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 总第20卷第1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20NO.1?哲学与史学? 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 马得禹 (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儒家的起源问题从汉代至今研究者颇多,也有些争议。纵观古今,到目前为止,所涉及到的有这样三个问题:一是“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 【关键词】儒家 起源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10-02 关于儒家的起源,研究者已多有论述和考证。笔者认为所涉及到的问题无非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本文将作以总结性的阐释。第三个问题是有所争议的,本文试图通过历史推测,作以重新阐释。 一、关于“儒”的来源 关于“儒”的来源是从“儒”字的含义和“儒”所代表的人物的身份两方面去研究的。《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曰:“儒,乡里教以艺者。”《礼记?儒行》孔疏引郑玄《三礼目录》又云:“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广雅?释古》曰:“儒,柔也”。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杨雄《法言?君子》称:“通天地人曰儒”,《风俗通义》称:“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称:“凡有道术者皆为儒”。章太炎说,“儒”作“需”,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原儒》中说,儒是“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业。从古人对“儒”的解释来看,“儒”指一类人,根据众多解释认为其性格是“濡”,那么他在当时的身份以及其适合的职业应当是私家讲学的私学之师,讲学者最初是官方的,官方讲学之人一般称为“师”,《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云:“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字始见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清人刘宝楠解释为“儒为教民者之称”,又说:“子夏于时设教,有门人,故夫子告以儒之道”。这些解释都是从古代典籍中对“儒”的字面上的解释而推断出的它的名称的涵义及身份,那么其来源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儒”字产生之前,这类人应该是干什么的。除对“儒”的字面解释之外,是要通过他的外在特征去探求他的源头,古人所注重的“衣、食、住、行”其中放在首位的是“衣”。那么,可以根据他们的服饰再进行推断。春秋以来有“儒服”一词出现,如《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 忽(笏),儒服而以见墨子”;《庄子?田子方》托言鲁哀公称“举鲁国而儒服”,《说剑》又记庄子欲“儒服而见(赵)王”;《礼记?儒行》托言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是讨论关于“儒服”的问题;荀子攻击儒者,以“逢衣博带”的服饰为言。《后汉书?儒林传》注曰:“儒服,谓章甫之冠,逢掖之衣也”。《礼记?儒行》郑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禅衣也。此有道艺者所衣也”。《列子?黄帝》称孔子为“逢衣徒”,向秀注:“儒服宽而长大”。据学者考证,“章甫”是殷代的冠饰,为高高的儒冠;“绅”是扎着宽宽的大布带子; 笏”,就是在腰带上插着笏板。这种穿着打扮是殷代主持祭祀的巫师们穿的。衣服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儒者的服饰来源于史巫的服饰,而且他们在身份性质上有相通之处,都是有道艺之人,并且孔子还说:“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中的一篇《要》)。殷代的统治阶层是以“神” 为本的,神的启示及其相关原则在王事活动的一切领域中有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如《礼记?表记》中所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巫师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可见其作用之大,地位之高,对知识的统治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在周灭商之后,统治阶层主导精神也由“神本”转向“人本”,掌握知识的群体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其中一些人也失去以往的官职从而成为私学的传授者,而他们的服饰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儒者与史巫的源流关系。 二、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 儒家具有系统思想是从孔子之后才开始的。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 “礼”、 “道”。孔子曾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还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的主张是仁,但他用仁来释礼,而且在礼的框架内去阐述他的仁,可见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仍然是“礼”,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来源便是“礼”了。关于“礼”的产生,一般认为在三代以前,这是以一些考古发现的礼器得到证明的,到了夏商周三代,礼逐渐成熟完善。在三代以前的原始社会,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着单纯地为自己的生存而劳动,用暴力的手段获取猎物,在内部表现为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农耕的出现,原始部落逐渐分化,出现了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并且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作为统治者要管理很多家庭组成的国家,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就是“礼”。“礼”产生于人的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文化现象,如《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焚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是一种仪式,它起源于祀神,古人对天、地、祖先都要祭祀,祭祀时要举行各种仪式,这种活动便是礼的起源。后来统治者为了能牢固地统治人民,利用原始宗教,将自己的意志归结于上天,认为自己是天子,代天行事,当然非常注重祭天。关于像天一类的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显得很神秘,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神,通过祭祀来达到敬神祈福的目的。人们对于祖先也是非常崇拜的,因为要繁衍后代,所以要经常祭祀祖先。统治者将这些祭祀活动时举行的仪式制度化,便形成了礼制。使之形成一种规范来约束人民,它是一支无形的力量,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秩序,从而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在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中,上层社会对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的发展从蒙昧到野蛮,由野蛮到文明,贪欲成为发展的动力。在原始社会末期,财富的积累,导致无度的掠夺和厮杀,氏族制度已无能为力,社会失去控制,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统治阶层开始考虑,怎样才能使社会规范化、秩序化。当然一个社会的运转光靠暴力是不行的,于是作为祭祀鬼神时的仪式经过规范化形成了礼制。礼制之所以能成为早期社会秩序的支柱,是与周代建立之后,否定“神本”重 011

罗杰斯传播学史

传播学史 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E.M 罗杰斯 引言 思考: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自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传播学史本质上是社会科学史.(与五大社会科学领域关联紧密: 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 我们对传播学的印象 先驱者:对传播学做出了重要的思想贡献,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传播学学者,他们的学生也不这样看,他们也没有通过在大学里建立传播学院或传播系是这个领域机构化(施拉姆的划分)。 奠基人:没有受过传播学的正规教育,但是从事传播研究,并在这个新的领域培养的新一代的传播学学者。 三大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 传播学史的主线 欧洲起源 三个学派 四个先驱者 集大成者施拉姆 第一部分欧洲起源 19世纪的三大智者 查尔斯·达尔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 《物种起源》精神分析理论批判学派 他们每一个人都以其关于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的革命思想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精神在某种精神的意义上,这三人都是创造性的叛逆者,都反抗他们所处的欧洲社会规范,并都为他们的理智激进主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大学模式的建立 1450年后的欧洲大学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型的欧洲型大学产生于天主教教会)。 研究性大学的样板是创建于1737年的格廷根大学(德国)。 由此开始了这样的思想:教授应该从事研究以便发现新知识,而不仅仅是将他们领域的传统科研成果传授给他们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其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仅仅是聆听和背诵他们所听到的知识。 研究性大学模式的建立迅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两个不同的大学模式:一是大学的本科生的模式,即自由的艺术教育模式。 二是注重研究生学习的研究性大学的德国模式。

生命起源的简介

生命的起源和近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湖南耒阳一中王春 摘要生命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以化学起源说与热泉生态系统假说影响最大。20世纪到21世纪初生命科学取得巨大进展,发展出众多的细分学科,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关键词化学起源说热泉生态系统假说生命科学巨大进展 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有几种著名的假说,如神造说、自然发生说、化学起源说等,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化学起源说认为,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 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 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 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生命的构 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 元素的演化。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首先得到了一位美 国的学者米勒的证实,米勒在1953年把氨气、氢气, 还有水、一氧化碳放在一个密封的瓶子里面,在瓶子里 面两头插上金属棒,完了通上电源,通过这个类似于闪 电的作用,确实在几天之后产生了大量的氨基酸。那么 就是说在地球上面,在闪电下,在常温下,也能成为无 机分子,合成有机分子。我们知道,你氨基酸的话,是 组成蛋白质的最重要的物质,可以说,组成生命起源最重要的物质。因此,米勒描述的生命起源的事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那就是在早期,地球上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的原始大气圈,比如说甲烷、氨气、水、氢气,还有原始的海洋,当早期地球上闪电作用把这些气体聚合成多种氨基酸,而这多种氨基酸,在常温常压下,它可能在局部浓缩,再进一步演化成蛋白质,蛋白质和其他的多糖类,以及高分子脂类,在一定的时候有可能孕发成生命,这就是米勒描述的生命进化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提出生命的起源可能与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观点。当时

2019年福布斯年度中国名人榜-范文word版 (1页)

2019年福布斯年度中国名人榜-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福布斯年度中国名人榜 4月24日,福布斯发布了201X年中国名人榜,范冰冰登榜首,周杰伦居 第二,刘德华居第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首次上榜即名列第16位。孙俪凭借《甄嬛传》成为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明星,从去年的96名上升至第22名。 In April 24 th , Forbes released the 201X list of Chinese celebrities , Fan Bingbing on top , Jay Chou ranked second , Andy Lau ranked third .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of Mo Yan , is ranked sixteenth on the list for the first time . Sun Li with " biography " as the number of enrollment increase the biggest star , from last year ' s 96 rise to twenty - second . 福布斯名人榜用收入和曝光率两大指标来衡量名人的商业价值,收入直观 地体现了明星的商业价值以及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同时也能体现出各领域的 变化趋势。 FORBES CHINA recently released its list of China & rsquo ; s most luminous celebrities . They & rsquo ; re talented , beautiful and raking in the endorsements . 《福布斯》中文版最近公布了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名人榜。他们有才华外形好,获得的代言机会也很多。 FORBES CHINA & rsquo ; s annual celebrity list is based on income and appearances in magazines , newspapers , TV shows and online . Stars from the mainland , Taiwan and Hong Kong are included . And the winners are :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日”(InternationalWorkers'Day或者May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劳动节的由来 五一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斗争,工人们终于获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所有人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旅游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旅游,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旅游、集会。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劳动节。 发展历史 十八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等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国家的起源及本质

国家理论(终极) 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

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 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 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 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 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 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因此国 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围之内。 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 一、基本信息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199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作者介绍: 黄旦,男,1954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原主任张国良教授调离复旦后,黄旦即接手这一“211”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讲座教授(鹏城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2001、7-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 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现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目前担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思想史论、世界传播学说史、传播学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先后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次参加国际传播学学术研讨会。《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黄旦教授,无疑是中国中年学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标竿性人物。 三、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对论题进行了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

工业设计起源简介

工业设计起源 工业设计起源于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 MEYER)继任。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L MIES VAN DE ROHE)继任。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L·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包豪斯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虽然包豪斯名为建筑学校,但直到1927年之前并无建筑专业,只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因此,包豪斯主要是一所设计学校。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属猪名人榜

属猪名人榜(二)——中国名人2008-01-22 属猪的中国名人 1975 秋瑾(1875--1907年)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家、诗人,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居家北京时,年至"八国联军"入侵,国家面临瓜分危机,为寻找革命途径,1904年春去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年底回国,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1905年春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译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被孙中山称为"巾帼英雄"。1906年抗议日本取缔清韩留学生,愤而回国,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女权。次年回绍兴主持大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1907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绍兴知府劣绅胡道南密报,13日派兵逮捕了她。在审讯中秋谨坚贞不屈,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并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7月15日凌晨4时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她在"绝和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即引永别,风取彼头颅。"表现了革命党人可贵的品质。 作为诗人秋瑾,早期的诗歌,多感伤世之作,经过革命实践活动的锻炼,诗歌的内容和情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后期诗作充满了革命的激情,美好的理想,英武的气慨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诗风爽朗豪迈,一改早期缠绵纤巧。在形式上,完全从表达内容的需要出发,不拘泥于音调节器格律,四言、五言、七言,多言并用,有时丞楚辞句式,韵或隔句押或连句押,都较自由,还曾用通俗文艺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建国后遗稿编为《秋瑾集》。 1899 方志敏(1899--1935年) 方志敏,江西弋阳人,1919年入南昌江西省市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为南昌学联的负责人之一,1921年入九江伟烈大学读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江西领导农民运动,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1927年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历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信江特委书记,江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闽浙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曾同李立三,王明"左"左倾错误领导作过坚决斗争,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随军政治委员会主席,率领红军抗日,选遣队北上抗日,途中遭***军队阻击,1935年1月在江西玉山陇首村陷入重围,因叛徒出卖而被***逮捕,敌人用计利旅他投降,他愤怒地斥责说:"投降!你们是一伙凶恶的强盗,一伙无耻的卖国汉奸!一伙屠杀工农的刽了手!我们与你们是誓不两立的,你们这伙法西斯匪徒,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在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