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相干光被环形透镜聚焦而产生的焦移

部分相干光被环形透镜聚焦而产生的焦移
部分相干光被环形透镜聚焦而产生的焦移

zemax自聚焦透镜设计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1 自聚焦透镜简介 (2) 1.1自聚焦透镜 (2) 1.2 自聚焦透镜的特点 (2) 1.3 自聚焦透镜的主要参数 (3) 2 自聚焦透镜的应用 (4) 2.1 聚焦和准直 (4) 2.2 光耦合 (5) 2.3 单透镜成像 (6) 2.4 自聚焦透镜阵列成像 (6) 3 球面自聚焦透镜设计仿真 (8) 3.1 确定透镜模型 (8) 3.2 设置波长 (8) 3.3数值孔径设定 (9) 3.4 自聚焦透镜光路 (9) 4 优化参数 (10) 4.1光线相差分析 (10) 4.2聚焦光斑分析 (12) 4.3 3D模型 (12)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摘要 本文主要说明应用梯度折射率对光传播的影响分析设计自聚焦透镜(GRIN lens),自聚焦透镜主要应用于光纤传输系统中。自聚焦透镜同普通透镜的区别在于,自聚焦透镜材料能够使沿轴向传输的光产生折射,并使折射率的分布沿径向逐渐减小,从而实现出射光线被平滑且连续的汇聚到一点。利用此特性,G-lens 在光纤传输系统中是构成准直、耦合、成像系统的主要部分。而它结构简单,体积小的特点更适用于小型光学器材中,例如窥镜系统。 关键词:梯度折射率,自聚焦,光耦合,准直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 showing the impact analysis designs the self-focusing lens using the gradient refractive index to the light emission (GRIN lens), the self-focusing lens mainly apply in th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self-focusing lens lie in with the ordinary lens' difference, the self-focusing lens material can cause along the axial transmission light to have the refraction, and causes the refractive index the distribution to reduce gradually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thus realizes the exit ray by smooth and the continual gathering to a spot. Using this characteristic, G-lens in th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is the constitution collimation, the coupling, imaging system's main part. But its structure is simple, the volume small characteristic is suitable in the small optics equipment, for example looking glass system. Keywords:Gradient index, GRIN lens, Light coupling,Collimation

406-光源、光的相干性

406光源、光的相干性 1. 选择题 1,来自不同光源的两束白光,例如两束手电筒光照射在同一区域内,是不能产生干涉图样的,这是由于 (A)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构成的(B)两光源发出不同强度的光 (C)两个光源是独立的,不是相干光源(D)不同波长的光速是不同的 [ ] 2,有三种装置 (1)完全相同的两盏钠光灯, 发出相同波长的光,照射到屏上; (2)同一盏钠光灯,用黑纸盖住其中部将钠光灯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照射到屏上; (3)用一盏钠光灯照亮一狭缝,此亮缝再照亮与它平行间距很小的两条狭缝,此二亮缝的光照射到屏上; 以上三种装置,能在屏上形成稳定干涉花样的是: (A) 装置(3) (B) 装置(2) (C) 装置(1)(3) (D) 装置(2)(3) [ ] 3,对于普通光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普通光源同一点发出的光是相干光(B)两个独立的普通光源发出的光是相干光(C)利用普通光源可以获得相干光(D)普通光源发出的光频率相等 [ ] 4,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 (A) 分波阵面法双光束干涉(B) 分振幅法双光束干涉 (C) 分波阵面法多光束干涉(D) 分振幅法多光束干涉 [ ] 2. 判断题 1,光波振动的量是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H,起光作用的主要是电场强度。 2,两个独立的普通光源如果频率相同,也可构成相干光源。

3,光强均为I0的两束相干光相遇而发生干涉时, 在相遇区域内有可能出现的最大光强是4I0。 4,普通光源发光特点是断续的,每次发光形成一个短短的波列, 各原子各次发光相互独立,各波列互不相干。 5,洛埃德镜和双镜等光的干涉实验都是用波阵面分割的方法来实现的。 6,获得相干光源只能用波阵面分割和振幅分割这两种方法来实现。 7,发光的本质是原子、分子等从具有较高能级的激发态到较低能级的激发态跃迁过程中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 8,光波的相干叠加服从波的叠加原理,不相干叠加不服从波的叠加原理。

光纤准直器的结构与参数

?光纤准直器是光无源器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件,在光通信系统中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 它是由单模尾纤和准直透镜组成,具有低插入损耗,高回波损耗,工作距离长,宽带宽,高 稳定性,高可靠性,小光束发散角,体积小和重量轻等特点。可将光纤端面出射的发散光束变换为平行光束,或者将平行光束会聚并高效率耦合入光纤,是制作多种光学器件的基础器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光束准直,光束耦合,光隔离器,光衰减器,光开关,环行器, MM,密集波分复用器ES之中。 目录 ?光纤准直器的结构与参数 ?光纤准直器的原理 ?光纤准直器的优点 ?光纤准直器的装配 光纤准直器的结构与参数 ?光纤准直器的结构参数如图5 所示,因光纤头端面的8 度斜角,造成输出光束与准直器轴线存在夹角θ,称为点精度。图6 所示为两准直器的理想耦合情况,二者的输出光场完全重合,其间距为准直器的工作距离Zw。准直器输出高斯光束的束腰距离其端面Zw/2,束腰直径为2ωt,而高斯光束的发散角与其束腰直径成反比关系。到此我们介绍了光纤准直器的三个主要参数:工作距离、点精度和光斑尺寸。 光纤准直器的原理 ?光纤准直器的基本原理是,将光纤端面置于准直透镜的焦点处,使光束得到准直,然后在焦点附近轻微调节光纤端面位置,得到所需工作距离,因此准直器的工作距离与光纤头和透镜的间距L相关。光纤准直器的设计方法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准直器的工作距离,依据高斯光束传输理论,确定光纤头和透镜间距L并计算光斑尺寸,然后依据光线理论计算准直器的点精度。 光纤准直器的优点 ?低插损、高回损、尺寸小 工作距离长、宽带宽

高稳定性、高可靠性 光纤准直器的装配 (1)采用斜端面插针耦合,可大大提高光纤准直器的回波损耗,当斜面倾角为8°01%增 透膜时,光纤准直器的时,光纤准直器的自聚焦透镜后端面镀反射率为0.回波损耗可达 60dB。采用斜端面插针耦合,主要是为了满足器件高回波损耗的求,角度越大,准直器的回波损耗越大。但插针的端面角度越大,准直器的插入损耗就会越大(要求是:插入损耗越小越好,回波损耗越大越好),这和准直器要求的低插入损耗矛盾,对于准直器插入损耗而言,透镜和毛细管是垂直端面最为理想。因此本文采用8°是针对环行器在这种互相制约关系下的一个折中。视应用场合不同其端面斜角可做成6°、8°、9°、11°或任何角度。 (2)透镜与光纤毛细管端面的间隙也主要是和器件高回波损耗有关,为了达到器件高回 波损耗的要求,其间隙一般大于200μm,当间隙大于200μm,器件的回波损耗值近似达到理论上最大值。但透镜和毛细管端面的间隙越大,同时会造成准直器的插入损耗增大,这又是一对矛盾,根据准直器图纸的精度要求,其间隙是0.385mm,这同时能满足高回波损耗的距离要求,也能使其插入损耗达到要求。准直器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相比较而言,回波损耗更容易保证,因此在准直器装配时,以其插入损耗为检测依据,就是这个道理。

焦平面 像平面 主距 焦距辨析

焦平面、像平面、主距、焦距辨析 图1凸透镜成像原理 首先看图 1,其中A是正立的蜡烛,A’是其倒立的实像,O是透镜光心,F点是焦距,2F是2倍焦距点。现明确几个概念: 1. 光心(O):optical centre,可以把凸透镜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2. 焦点(F1、F2):focal,透镜(或曲面镜)将光线会聚后所形成的点。简单的说焦距 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 焦平面:focal plane,与成像系统的光轴垂直且包含成像系统焦点的平面。 4. 焦距(F):focal length,物镜后主点至焦点的距离,物理学中通常用小写f表示, 但是计算机视觉中通常用大写F表示,用小写f表示主距。本文采用计算机视觉 中表示。 5. 像距(v):像到平面镜(或透镜的光心)之间的距离,或相片到光心距离,如图 2。 6. 物距(u):指物体到透镜的光心之间的距离。 由图 1可以看出: 1. 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 2. 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轴平行; 3. 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图2成像公式 图3凸透镜成像规律

表1凸透镜成像规律 图4像平面、焦平面、焦距、像距 主距(f):principle distance,摄影物镜的后节点到像平面(image plane,即成像平面)的垂直距离,或者通常认为是光心到像平面垂直距离。所以主距和像距是相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在计算机视觉中通常用f表示主距,而物理学中通常表示焦距,而焦距和主距又比较接近,所以人们经常混淆。 根据成像规律和成像公式都可以得到,主距大于焦距。照相机实际成像如图 5:

zemax自聚焦透镜设计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 绪论 . (1) 1 自聚焦透镜简介 (2) 1.1自聚焦透镜 (2) 1.2 自聚焦透镜的特点 (2) 1.3 自聚焦透镜的主要参数 (3) 2 自聚焦透镜的应用 (4) 2.1 聚焦和准直 (4) 2.2 光耦合 (5) 2.3 单透镜成像 (6) 2.4 自聚焦透镜阵列成像 (6) 3 球面自聚焦透镜设计仿真 (8) 3.1 确定透镜模型 (8) 3.2 设置波长 (8) 3.3数值孔径设定 (9) 3.4 自聚焦透镜光路 (9) 4 优化参数 (10) 4.1光线相差分析 (10) 4.2聚焦光斑分析 (12) 4.3 3D模型 (12) 结束语 (13) 致 (14) 参考文献 (15)

摘要 本文主要说明应用梯度折射率对光传播的影响分析设计自聚焦透镜(GRIN lens),自聚焦透镜主要应用于光纤传输系统中。自聚焦透镜同普通透镜的区别在于,自聚焦透镜材料能够使沿轴向传输的光产生折射,并使折射率的分布沿径向逐渐减小,从而实现出射光线被平滑且连续的汇聚到一点。利用此特性,G-lens 在光纤传输系统中是构成准直、耦合、成像系统的主要部分。而它结构简单,体积小的特点更适用于小型光学器材中,例如窥镜系统。 关键词:梯度折射率,自聚焦,光耦合,准直

相干光

相干光通信 一、相干光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s 在相干光通信中主要利用了相干调制和外差检测技术。所谓相干调制,就是利用要传输的信号来改变光载波的频率、相位和振幅,这就需要光信号有确定的频率和相位(而不像自然光那样没有确定的频率和相位),即应是相干光。激光就是一种相干光。所谓外差检测,就是利用一束本机振荡产生的激光与输入的信号光在光混频器中进 行混频,得到与信号光的频率、位相和振幅按相同规律变化的中频信号。在发送端,采用外调制方式将信号调制到光载波上进行传输。当信号光传输到达 s 接收端时,首先与一本振光信号进行相干耦合,然后由平衡接收机进行探测。相干光通信根据本振光频率与信号光频率不等或相等,可分为外差检测和零差检测。前者光信号经光电转换后获得的是中频信号,还需二次解调才能被转换成基带信号。后者光信号经光电转换后被直接转换成基带信号,不用二次解调,但它要求本振光频率与信号光频率严格匹配,并且要求本振光与信号光的相位锁定。s 相干光通信系统可以把光频段划分为许多频道,从而使光频段得到充分利用,即多信道光纤通信。我们知道无线电技术中相干通信具有接收灵敏度高的优点,相干光通信技术同样具有这个特点,采用该技术的接收灵敏度可比直接检测技术高18dB。早期,研究相干光通信时要求采用保偏光纤作传输介质,因为光信号在常规光纤线路中传输时其相位和偏振面会随机变化,要保持光信号的相位、偏振面不变

就需要采用保偏光纤。但是后来发现,光信号在常规光纤中传输时,其相位和偏振面的变化是慢变化,可以通过接收机内用偏振控制器来纠正,因此仍然可以用常规光纤进行相干通信,这个发现使相干光通信的前景呈现光明。s 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在光接收机中增加了外差或零差接收所需的本地振荡光源,该光源输出的光波与接收到的已调光波在满足波前匹配和偏振匹配的条件下,进行光电混频。混频后输出的信号光波场强和本振光波场强之和的平方成正比,从中可选出本振光波与信号光波的差频信号。由于该差频信号的变化规律与信号光波的变化规律相同,而不像直检波通信方式那样,检测电流只反映光波的强度,因而,可以实现幅度、频率、相位和偏振等各种调制方式。根据本振光波的频率与信号光波的频率是否相等可以将相干光通信系统分为两类:当本振光频率和信号光频率之差为一非零定值时,该系统称为外差接收系统;当本振光波的频率和相位与信号光波的频率和相位相同时,称为零差接收系统。但不管采用何种接收方式其根本点是外差检测。 二、相干光通信系统的优点s 相干光通信充分利用了相干通信方式具有的混频增益、出色的信道选择性及可调性等特点。由以上介绍的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且与IM/DD系统相比,得出相干光通信系统具有以下独特的优点: (一)灵敏度高,中继距离长s 相干光通信的一个最主要的优点是能进行相干探测,从而改善接收机的灵敏度。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经相干混合后输出光电流的大

焦平面红外探测器应用现状

焦平面红外探测器应用现状 0 引言 红外探测器广泛应用于军事、科学、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尤其在军事领域,红外探测器在精确制导、瞄准系统、侦察夜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红外探测器的需求不断增加。据美国相关公司市场调研分析师预测,全球军用红外探测器需求额有望在2020年达到163.5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71%。 红外探测器按探测机理可分为热探测器和光子探测器,按其工作中载流子类型可以分为多数载流子器件和少数载流子器件两大类,按照探测器是否需要致冷,分为致冷型探测器和非致冷型探测器。非致冷探测器目前主要是非晶硅和氧化钒探测器,致冷型探测器主要包括碲镉汞三元化合物、量子阱红外光探测器Ⅱ类超晶格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新型材料、新颖器件不断涌现,红外光电探测器完成了第一代的单元、多元光导器件向第二代红外焦平面器件的跨越,目前正朝着以大规模、高分辨力、多波段、高集成、轻型化和低成本为特征的第三代红外焦平面技术的方向发展。 1 焦平面红外探测器应用现状 热探测器的应用早于光子探测器。热探测器包括热释电探测器、温差电偶探测器、电阻测辐射热计等。热探测器具有宽谱响应、室温工作的优点,但是它响应时间较慢、高频时探测率低,目前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光子探测器是基于光电效应制备的探测器,通过配备致冷系统,具有高量子效率、高灵敏度、低噪声等效温差、快速响应等优点。在军事领域,光子探测器占据主导地位。常用的光子探测器有碲镉汞(HgCdTe)、InAs / InGaSb Ⅱ类超晶格、GaAs / AlGaAs量子阱等。近年来量子点红外光探测器也引起广泛关注,量子点红外光探测器在理论上具有很多优点,但实际制备的量子点红外光探测器与理论预测的还是有一定差距。表1对几种常用的光子型焦平面红外探测器进行了比较。 在精确制导领域,主流制导方式有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在某些特定的场合,红外制导更是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与雷达制导的主动探测相比,红外探测是

zemax自聚焦透镜设计学习资料

目录摘要Abstract............................................................ I 绪论. 0 1 自聚焦透镜简介 (1) 1.1自聚焦透镜 (1) 1.2 自聚焦透镜的特点 (1) 1.3 自聚焦透镜的主要参数 (2) 2 自聚焦透镜的应用 (3) 2.1 聚焦和准直 (3) 2.2 光耦合 (4) 2.3 单透镜成像 (5) 2.4 自聚焦透镜阵列成像 (5) 3 球面自聚焦透镜设计仿真 (7) 3.1 确定透镜模型 (7) 3.2 设置波长 (7) 3.3数值孔径设定 (8) 3.4 自聚焦透镜光路 (8) 4 优化参数 (9) 4.1光线相差分析 (9) 4.2聚焦光斑分析 (11) 4.3 3D模型 (11)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本文主要说明应用梯度折射率对光传播的影响分析设计自聚焦透镜(GRIN lens),自聚焦透镜主要应用于光纤传输系统中。自聚焦透镜同普通透镜的区别在于,自聚焦透镜材料能够使沿轴向传输的光产生折射,并使折射率的分布沿径向逐渐减小,从而实现出射光线被平滑且连续的汇聚到一点。利用此特性,G-lens 在光纤传输系统中是构成准直、耦合、成像系统的主要部分。而它结构简单,体积小的特点更适用于小型光学器材中,例如窥镜系统。 关键词:梯度折射率,自聚焦,光耦合,准直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 showing the impact analysis designs the self-focusing lens using the gradient refractive index to the light emission (GRIN lens), the self-focusing lens mainly apply in th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self-focusing lens lie in with the ordinary lens' difference, the self-focusing lens material can cause along the axial transmission light to have the refraction, and causes the refractive index the distribution to reduce gradually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thus realizes the exit ray by smooth and the continual gathering to a spot. Using this characteristic, G-lens in th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is the constitution collimation, the coupling, imaging system's main part. But its structure is simple, the volume small characteristic is suitable in the small optics equipment, for example looking glass system. Keywords:Gradient index, GRIN lens, Light coupling,Collimation

光纤准直器原理

光纤准直器原理 曾孝奇 一. 模型 光纤准直器通过透镜能实现将从发散角较大(束腰小)的光束转换为发散角较小(束腰大)的光束,从而以较低损耗耦合进入其他光学器件。在这里,我们将从光纤中的出射光束认为是基模高斯光束;光纤准直器基本模型如下: 图1 光纤准直器原理示意图 其中,i q (i=0,1,2,3)为高斯光束的q 参数,q 参数定义为: ()()() z w i z R z q 211πλ-=, (1) ()z f z z R 2 +=,()2 01??? ? ??+=f z w z w ,λπ2 0w f =; (2) 图1中,i q (i=0,1,2,3)分别表示光纤端面,透镜入射面,透镜出射面,和出射光束的束腰处的q 参数,而01w 和02w 分别表示透镜变换前后的束腰;l 表示光纤端面与透镜间隔,l w 为准直器的设计工作距离。 二. 理论分析 根据ABCD 理论,高斯光束q 参数经透镜变换后, D Cq B Aq q ++= 112, (3) 而且,l q q +=01,2/32w l q q -=,12 010if w i q ==λπ,22 023if w i q ==λ π。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经过透镜后的束腰大小: () () 2 12 01 02Cf D Cl BC AD w w ++-=, (4) 工作距离: ()()()()2 12212 Cf D Cl ACf D Cl B Al l w +++++-=, (5) 方程(5)是关于l 的二次方程,为使得l 有实根,方程(5)的判别式应该不小于零,从而我们可以得到: 1 2 1 2f C ACf BC AD l w --≤ , (6) 方程(6)表示准直器的工作距离有上限,就是一个最大工作距离 ()() 121max /2f C ACf BC AD l w --=。此时,我们得到:C D f l - =1。 分析:不论对于何种透镜,准直器的出射光斑和工作距离都取决于透镜的传输矩阵ABCD ;对于给定的透镜,它们还跟入射光斑大小和光纤端面与透镜间的距离l 有关,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入射光束和给定的透镜,我们可以通过在透镜焦距附近改变l 来实现不同的工作距离。在实际制作准直器当中,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不同的工作距离的。 进一步地,如果我们需要定量计算准直器的出射束腰和工作距离,需要具体知道不同透镜的ABCD 系数。对于G Lens (自聚焦透镜,通常为0.23P ),它的ABCD 矩阵为: () () () () ?? ? ? ???? ?? -=??????L A L A A n L A A n L A D C B A o o cos sin sin 1 cos , (7) 其中,0n 透镜的透镜的轴线折射率,L 为透镜的中心厚度,A 为透镜的聚焦常数。由于G Lens 的ABCD 系数取决于0n ,L 和A ,因而,适当选择这些参数,同样能改变准直器的出射光斑大小和工作距离。 对于 C lens(厚透镜),它的传输矩阵为:

光的干涉填空题41

题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波阵面上各面积元发出的子波在观察点P的 决定了P点的合振动及光强。 答案:干涉(或“相干叠加”) 题目:如图所示,假设有两个同相的相干点光源和,发出波长为的单色光。A是它们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一点。若在与之间插入厚度为、折射率为的薄玻璃片,则两光源发出的光在点的位相差??=________________,若已知波长,, 点恰为第四级明纹中心, 则 = __________ nm。 答案:2 π ( n –1 )e/λ 4×103 nm 题目:光在折射率为的介质走过几何路程,相当于光在真空中走过 了路程,把它称为。 答案:nr 光程 题目:现有频率为,初相相同的两相干光,在均匀介质(折射率为)中传播,若在相遇时它们的几何路程差为,则它们的光程差为,相位差为。 答案:

题目:相干光是指,从普通光源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是,常用的方法有法和法两种。 答案: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 将同一点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使其经不同路径再相遇 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 题目:如图所示,以的单色光源照射双缝,在点观察到第7级明 条纹,现在缝上加盖一厚度为的介质膜片,在点观察到(-2)级明条纹,则膜片的折射率为。 答案: 题目:如图所示,有一劈尖薄膜(很小),在垂直入射光照射下,若=,则在反射光中观察劈尖边缘O处是纹(填明或暗);若,在反 射光中观察O处是;两相邻明条纹对应的薄膜处的厚度差= ;相邻明(或暗)条纹间距。

题目:光的半波损失是指光线从介质到介质的界面上发生 ___________ 时,光程有或相位有的突变。 答案:从光疏到光密介质界面反射时 有光程或相位的突变 答案:暗明 题目:为了增加照相机镜头的透光能力,常在镜头()表面镀有一层氟化镁()薄膜,若此膜适用于对胶片最敏感的黄绿光(), 则此膜的最小厚度应为。 答案: m 题目:为了精确测定半导体元素硅(Si)片上的二氧化硅(SiO2)膜的厚度,可将二氧化硅膜腐蚀掉一部分,使其成为劈尖,如图所示,已知硅的折射率,二氧化硅的折射率,用的氦氖激光垂直照射,在劈尖最高处恰为第7条暗纹,则该膜的厚度。

光纤准直器原理

3) 而且, q 1 q 0 l , q 2 q 3 l w /2, q 0 i 2 w01 if 1, q 3 i 2 w 02 2 if 2。 一 . 模型 光纤准直器通过透镜能实现将从发散角较大 (束腰小) 的光束转换为发散角 较小(束腰大)的光束,从而以较低损耗耦合进入其他光学器件。在这里,我们 将从光纤中的出射光束认为是基模高斯光束;光纤准直器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 q i ( i=0,1,2,3 )为高斯光束的 q 参数,q 参数定义为: 图 1 中, q i (i=0,1,2,3 )分别表示光纤端面,透镜入射面,透镜出射面,和出 射光束的束腰处的 q 参数,而w 01和 w 02分别表示透镜变换前后的束腰; l 表示光 纤端面与透镜间隔, l w 为准直器的设计工作距离。 二 . 理论分析 根据 ABCD 理论,高斯光束 q 参数经透镜变换后, Aq 1 B q2 Cq 1 D , 光纤准直器原理 曾孝奇 11 qz Rz i w 2z , 1) 2 , w z w 0 1 2 w 2)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经过透镜后的束腰大小: AD BC w 02 w 01 2 Cl D 2 Cf 1 工作距离: 2 l 2 Al B Cl D ACf 12 , ( 5) l w 2 2 2 , ( 5) w Cl D 2 Cf 1 2 方程( 5)是关于 l 的二次方程,为使得 l 有实根,方程( 5)的判别式应该不小 于零,从而我们可以得到: AD BC 2ACf 1 , w 2 , C 2 f 1 方程( 6)表示准直器的工作距离有上限,就是一个最大工作距离 2D l wmax AD BC 2ACf 1 / C 2 f 1 。此时,我们得到: l f 1 D 。 C 分析:不论对于何 种透镜, 准直器的出射光斑和工作距离都取决于透镜的传 输矩阵 ABCD ;对于给定的透镜,它们还跟入射光斑大小和光纤端面与透镜间的 距离 l 有关, 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入射光束和给定的透镜, 我们可以通过在透 镜焦距附近改变 l 来实现不同的工作距离。 在实际制作准直器当中, 我们正是通 过这种方法来实现不同的工作距离的。 进一步地, 如果我们需要定量计算准直器的出射束腰和工作距离, 需要具体 知道不同透镜的 ABCD 系数。对于 G Lens (自聚焦透镜,通常为 0.23P ),它的 ABCD 矩阵为: 1 cos AL 1 sin AL n o A , ( 7) n o Asin AL cos AL 其中,n 0 透镜的透镜的轴线折射率, L 为透镜的中心厚度, A 为透镜的聚焦常数。 由于G Lens 的ABCD 系数取决于 n 0,L 和 A ,因而,适当选择这些参数,同样能 改变准直器的出射光斑大小和工作距离。 对于 C lens ( 厚透镜 ) ,它的传输矩阵为: 4) 6) C A D B

大学物理实验:光的干涉

4.11光的干涉—-牛顿环 要观察到光的干涉图象,如何获得相干光就成了重要的问题,利用普通光源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是把由光源上同一点发的光设法分成两部分,然后再使这两部分叠起来。由于这两部分光的相应部分实际上都来自同一发光原子的同一次发光,所以它们将满足相干条件而成为相干光。获得相干光方法有两种。一种叫分波阵面法,另一种叫分振幅法。 牛顿环是一种用分振幅方法实现的等厚干涉现象,最早为牛顿所发现,所以叫牛顿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光波的波长,精确地测量长度、厚度和角度,检验试件表面的光洁度,研究机械零件内应力的分布以及在半导体技术中测量硅片上氧化层的厚度等。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加深对等厚干涉的理解。 2. 学会使用读数显微镜并通过牛顿环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3. 学会使用读数显微镜测距。 4. 学会用图解法和逐差法处理数据。 【实验仪器】 读数显微镜,牛顿环仪,钠光灯。 【实验原理】牛顿环仪是由曲率半径 较大的平凸透镜L 和磨光的平玻璃板 P 叠和装在金属框架F 中构成,如图 4-11-1所示。框架边上有三个螺旋H 用来调节L 和P 之间的接触,以改变 干涉条纹的形状和位置。调节H 螺旋不可旋得过紧,以免接触压力过 大引起透镜弹性形变,甚至损坏透镜。 1114--图F

如图4-11-2所示平凸透镜的凸面与玻璃平板之间的空气 层厚度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增加,若以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 牛顿环上,则经空气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二光束存在光程差, 它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从透镜上看到 的干涉花样是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圆环 (如图4-11-3所示),称为牛顿环。由于同一干涉环上各处 的空气层厚度是相同的,因此它属于等厚干涉。??? ?? 由图4-11-2可见,如设透镜的曲率半径为R,与接触点 O相距为r处空气层的厚度为d,其几何关系式为: 222)(r d R R +-= 2222r d Rd R ++-= 由于R>>d,可以略去d 2得 R r d 22= (4-11-1) ?? 光线应是垂直入射的,计算光程差时还要考虑光波在平玻璃板 上反射会有半波损失,从而带来λ/2的附加光程差,所以总光程差 为 ?? 22λ+ =?d (4-11-2) 产生暗环的条件是: ? ?=(2k+1)2λ (4-11-3) 其中k=0,1,2,3,...为干涉暗条纹的级数。综合(4-11-1)、(4-11-2)和(4-11-3)式可得第k级暗环的半径为: ?? λkR r k =2 (4-11-4) 由(4-11-4)式可知,如果单色光源的波长λ已知,测出第m级的暗环半径rm ,即可得出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反之,如果R已知,测出rm 后,就可计算出入射单色光波的波长λ。但是用此测量关系式往往误差很大,原因在于凸面和平面不可能是理想的点接触;接触压力会引起局部形变,使接触处成为一个圆形平面,干涉环中心为一暗斑。或者空气间隙层中有了尘埃,附加了光程差,干涉环中心为一亮(或暗)斑,均无法确定环的几何中心。实际测量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距中心较远的两个暗环的半径rm 和rn 的平方差来计算曲率半径R。 因为?? rm 2=mRλ , rn 2=nRλ 两式相减可得?? λ)(22n m R r r n m -=- 所以?? λ)(2 2n m r r R n m --=或λ)(42 2n m D D R n m --= (4-11-5) 图4-11-3

镜头设计

光学镜头设计 自 聚 焦 透 镜 姓名:董杏杰 学号:120514130 专业:12级光伏 2015年6月22日

光学系统的设计要求 任何一种光学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条件必然会对它的光学系统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我们进行光学设计之前一定要了解对光学系统的要求,这些要求概况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光学系统的基本特性 光学系统的基本特性有:数值孔径或相对孔径;视场角或线视角;系统的放大率或焦距。此外还有这些基本特性相关的一些参数,如光瞳的大小和位置、后工作距离、共轭距等。 二、系统的外形尺寸 外形尺寸也就是系统的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在设计多光组的复杂光学系统时,外形尺寸计算以及各光组之间光瞳的衔接都是很重要的。 三、成像质量 成像质量的要求和光学系统的用途有关。不同的光学系统按其用途可提出不同的成像质量要求。对于望远系统和一般的显微镜只要求中心视场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对于照相物镜要求整个视场都要有较好的成像质量。 四、仪器的使用条件 在对光学系统提出使用要求时,一定要考虑在技术上和物理上可实现的可能性。如生物显微镜的放大率m要满足500NA≤m≤1000NA条件,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一定要把望远系统的极限分辨率和眼睛的极限分辨率一起来考虑。 光学系统的设计过程 所谓光学系统设计就是根据使用条件,来决定满足使用要求的各种数据,即决定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外形尺寸和各光组的结构等。因此我们可以把光学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外形尺寸计算、初始结构计算、象差校正和平衡以及象质评价。 一、外形尺寸计算 在各个阶段里要设计拟定出光学系统原理图,确定基本光学特性,使满足给定的技术要求,即确定放大倍率或焦距、线视场或角视场、数值孔径或相对孔径、共轭距、后工作距离光阑位置和外形尺寸等。因此,常把这个阶段成为外形尺寸计算。一般都按理想光学系统的理论和计算公式进行外形尺寸计算。在计算时一定要考虑机械结构和电气系统,以防止在机构结构上无法实现。每项性能的确定一定要合理,过高的要求会使设计结果复杂造成浪费,过低要求会使设计

自聚焦透镜产品说明书范本

自聚焦透镜 产品讲明书 北京旭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04年8月

讲明书目录 1.产品概述及参数列 表 (1) 2.订货信 息 (3) 3.使用注意事 项 (5) 附:自聚焦透镜原理简介 (6)

1.产品概述及参数列表 自聚焦透镜又称梯度渐变折射率(GRIN)透镜,其折射率从中心轴到周边沿径向梯度减小,呈轴对称抛物线分布。它具备准直、聚焦、耦合等功能,具有体积小、耦合效率高、插入损耗低的优点,同时能够在端面成像。自聚焦透镜广泛用于各种有源、无源光器件,如光纤连接器、光纤耦合器、波分复用器、光衰减器、光隔离器、光滤波器、光开关、光纤准直器、掺铒光纤放大器、光纤光栅等;同时它也广泛应用于医用光学领域,如数码电子宫腔镜等医用内窥镜。

本公司生产的自聚焦透镜要紧用于光通信领域,其表面质量指标如下: 针孔、麻点:直径范围内不同意存在直径大于30um的缺陷;不同意直径大于10um的杂质缺陷存在;直径在10um-30um之间的缺陷少于4处。 划痕:不同意宽度超过5um的划伤;同意宽度小于2um的划伤存在;不同意宽5um长200um划伤。 崩边:在中心区域的90%范围内不得有崩边。 要紧应用参数如下表:

其他技术指标如下: 2.产品订货信息 本公司产品采纳如下命名方法:

43o 55o 74o A-孔径角2θ 序号X1 X2 X3 B-直径(mm) 1.0 1.8 2.0 序号10 18 20 C-截距P 0.23 0.25 0.29 序号023 025 029 D-波长(nm) 630 830 1060 1310 1550 序号630 830 1060 1310 1550 E-镀膜单面镀膜双面镀膜不镀膜 序号AR1 AR2 N F-角度1o 2o 3o 4o 2o 4o 6o 8o 序号1D 2D 3D 4D 2 4 6 8 示例:SL-X2-10-025-1310-AR2-3D,表示需要定购的自聚焦透镜孔径角为55o、直径1.0mm、截距0.25P、应用波长1310nm、双端面倾角为3o同时双面镀膜。 依照客户要求,可对透镜进行的专门工艺处理讲明如下: (1)端面角度化处理:此种处理能够有效减少回光反射。有

红外焦平面阵列简介

红外焦平面阵列简介 自从赫谢尔利第一次发现了红外辐射以来,人们就开始不断运用各种方法对红外辐射进行检测,并根据红外光的特点而加以应用,相继制成了各种红外探测器。进入20世纪后,红外探测器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展,特别是冷战时期,军备竞赛各方投入巨资进行研究,突破了诸多难题,使红外探测器技术从30年代单一的PbS器件发展到现在的多个品种,从单元器件发展到目前焦平面信号处理的大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作为红外探测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正在急速地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渗透到工业监测探测、执法、安全、医疗、遥感、设备等商业用领域,改变了其长期以来主要用于军用领域的状况。 红外焦平面阵列是红外系统及热成像器件的关键部件,是置于红外光学系统焦平面上,可使整个视场内景物的每一个像元与一个敏感元相对应的多元平面阵列红外探测器件,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军事发达国家,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并获得了成功。 下面依次介绍其原工作原理、分类以及读出电路,并简述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展望其发展方向。 一、红外焦平面阵列原理 焦平面探测器的焦平面上排列着感光元件阵列,从无限远处发射的红外线经过光学系统成像在系统焦平面的这些感光元件上,探测器将接受到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积分放大、采样保持,通过输出缓冲和多路传输系统,最终送达监视系统形成图像。 二、红外焦平面阵列分类 1、根据制冷方式划分 根据制冷方式,红外焦平面阵列可分为制冷型和非制冷型。制冷型红外焦平面目前主要采用杜瓦瓶快速起动节流致冷器集成体和杜瓦瓶斯特林循环致冷器集成体[5]。由于背景温度与探测温度之间的对比度将决定探测器的理想分辨率,所以为了提高探测仪的精度就必须大幅度的降低背景温度。当前制冷型的探测器其探测率达到~1011cmHz12W-1,而非制冷型的探测器为~109cmHz12W-1,相差为两个数量级。不仅如此,它们的其他性能也有很大的差别,前者的响应速度是微秒级而后者是毫秒级。 2、依照光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划分 依此条件,红外探测器可分为光子探测器与热探测器两大类。光子探测器是基于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光电效应为原理的一类探测器,包括光电子发射探测器和半导体光电探测器,其特点是探测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对波长的探测选择性敏感,但光子探测器一般工作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需要致冷器件。热探测器是基于光辐射作用的热效应原理的一类探测器,包括利用温差电效应制成的测辐射热电偶或热电堆,利用物体体电阻对温度的敏感性制成的测辐射热敏电阻探测器和以热电晶体的热释电效应为根据的热释电探测器。这类探测器的共同特点是:无选择性探测(对所有波长光辐射有大致相同的探测灵敏度),但它们多数工作在室温条件下。 3、按照结构形式划分 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由红外探测器阵列部分和读出电路部分组成。因此,按照结构形式分类,红外焦平面阵列可分为单片式和混成式两种。其中,单片式集成在一个硅衬底上,即读出电路和探测器都使用相同的材料。混成式是指红外探测器和读出电路分别选用两种材料,如红外探测器使用HgCdTe,读出电路使用Si。混成式主要分为倒装式和Z平面式两种。 4、按成像方式划分 红外焦平面阵列分为扫描型和凝视型两种,其区别在于扫描型一般采用时间延迟积分技术,采用串行方式对电信号进行读取;凝视型式则利用了二维形成一张图像,无需延迟积分,

光纤准直器原理

(5) 一. 模型 光纤准直器通过透镜能实现将从发散角较大(束腰小)的光束转换为发散角较小(束腰 大)的光束,从而以较低损耗耦合进入其他光学器件。在这里,我们将从光纤中的出射光束 认为是基模高斯光束;光纤准直器基本模型如下: 图1光纤准直器原理示意图 其中,q i (i=0,1,2,3)为高斯光束的q 参数,q 参数定义为: i i ; (i ) q z R z 1 2 ? w z 丄2 2 2 f “ z 上 w 0 R z z , w z Wo .〔 一 , f 7 (2) z \ f 图1中,q i (i=0,1,2,3)分别表示光纤端面,透镜入射面,透镜出射面,和出射光束的束腰 处的q 参数,而w oi 和W 02分别表示透镜变换前后的束腰;I 表示光纤端面与透镜间隔,l w 为 准直器的设计工作距离。 二. 理论分析 根据ABCD 理论,高斯光束q 参数经透镜变换后, 工作距离: 2 Al B Cl D ACf i 光纤准直器原理 曾孝奇 q 2 Aq i Cq i (3) 2 而且, q i q o 1 , q 2 q 3 I w /2 , q o i if i , q 3 2 ? W 02 i - if 2。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经过透镜后的束腰大小: W 02 (4) W oi

2 严, Cf i Cl D 2 (5)

方程(5)是关于I 的二次方程,为使得I 有实根,方程(5)的判别式应该不小于零,从而 我们可以得到: AD BC 2ACf i C 2f i 方程(6)表示准直器的工作距离有上限,就是一个最大工作距离 I wmax AD BC 2ACf i /C 2f i o 此时,我们得至U : I f 1 -。 C 分析:不论对于何种透镜,准直器的出射光斑和工作距离都取决于透镜的传输矩阵 ABCD ;对于给定的透镜,它们还跟入射光斑大小和光纤端面与透镜间的距离 I 有关,也就 是说,对于 给定的入射光束和给定的透镜,我们可以通过在透镜焦距附近改变 I 来实现不同 的工作距离。在实际制作准直器当中,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不同的工作距离的。 进一步地,如果我们需要定量计算准直器的出射束腰和工作距离,需要具体知道不同透 镜的ABCD 系数。对于G Lens (自聚焦透镜,通常为0.23P ),它的ABCD 矩阵为: A C B cos JAL — si n VAL D n -A , (7) n o J A s in UAL cos JAL 其中,n 。透镜的透镜的轴线折射 率, L 为透镜的中心厚度,、A 为透镜的聚焦常数。由于G Lens 的ABCD 系数取决于n o ,L 和.A ,因而,适当选择这些参数,同样能改变准直器的出射光 斑大小和工作距离。 对于C Iens (厚透镜),它的传输矩阵为: A C 三. 实例分析 本小组采用C lens 已制作的一些准直器, 曲率半径R=1.2mm ,透镜长度L=2.5mm ,C lens 采用SF11材料,在1550nm 处折射率 n=1.744742另外,从单模光纤SMF28出射的光斑半径为 w °1 5 口m 。这样,根据以上理论 分析,我们容易得到出射光在不同位置的光斑大小,并且,我们将理论计算值与 Beamsca n 得到的测量值比较,如下表: (6) 门 o (8) C lens 参数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