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拔罐技术 操作方法 正确操作拔罐

拔罐技术 操作方法 正确操作拔罐
厘米的脱脂棉一小块, 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点燃 后迅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此法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操作时所蘸酒精必须适量。
根据病变部位与疾病性质,拔罐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
(一)单罐法。单罐法即单罐独用,一般用于治疗病 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
(二)多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 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 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 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
(七)药罐法。将药物治疗和拔罐疗法结合以提高疗 效。多用于四肢关节风寒湿痹等证,可分为煮药罐法 和罐内纳药法两种。
(三)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 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5分钟, 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四)闪罐法(病变反射区吸拔法)。闪罐法指罐吸 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 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 法。此法适用于肌肉痿弱、局部肌肤麻木或风湿痹痛 及中风后遗症等。
正 确 操 作 拔 罐
根据罐具的种类,目前罐具常用的吸拔法有火罐法和水罐法。
点火方法
• 闪火法
用镊子夹住略蘸酒精的棉球,点燃 后立即伸入罐内闪火即退出,并迅 速将罐子在应拔部位上。 优点:比较安全,适用于各部位。 注意: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 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点火方法
• 投火法
将蘸酒精的棉球或折叠的软质白色 纸片(卷)点燃后投入罐里,将火 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此法罐内燃烧物易坠落烫伤皮肤, 故多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五)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拉罐法。 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 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 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反复运行至 走罐区皮肤紫红为度。

中医拔罐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中医拔罐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中医拔罐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术后处理十分重要,应该及时消毒拔罐部位,帮助病人穿好衣服,让其休息片刻,避免受凉或运动过度。

同时,告知病人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如局部红肿、淤血、瘀斑等,一般会在数天内自行消退,不必过于担心。

还要告知病人在拔罐后要注意保暖,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酒,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二) 注意事项1.禁忌证拔罐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

有些人存在禁忌证,不能进行拔罐,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禁忌证包括:高热、严重贫血、出血性疾病、心脏病、肝硬化、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在拔罐前,必须仔细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排除禁忌证。

2.注意卫生拔罐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如果操作不当或卫生不达标,容易引起感染,对身体造成损害。

因此,在拔罐前,必须对器材、罐具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操作环境的卫生。

3.注意力度拔罐时要注意力度,不能过度用力,否则会导致皮肤瘀血、淤血等不适反应。

另外,拔罐的吸力要适中,不宜过强或过弱,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4.注意时间拔罐的时间要根据罐具的大小、吸力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拔罐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引起皮肤损伤和不适反应。

5.注意体位拔罐的体位选择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效果。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6.注意病情拔罐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在拔罐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拔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在操作时必须注意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在术前,需要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合适的体位。

同时,要做好消毒和罐具预热等准备工作。

在拔罐过程中,要注意力度、时间、体位和病情等因素,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术后,要及时消毒拔罐部位,告知病人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规程一、术前准备1.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及适应症,了解患者是否有禁忌症。

2.患者应当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以便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拔罐治疗。

3.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包括器械、治疗区域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接触的物品。

4.准备好拔罐器具,包括不同规格的罐具、刮痧板等。

二、操作流程1.确定拔罐部位: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确定适合拔罐的部位。

常用的拔罐部位有肩背部、腰部、颈部等。

2.拔罐前准备:在拔罐部位涂抹适量的拔罐药物,如红花油或艾灸炙药,以增加拔罐效果。

3.根据拔罐方法选择罐具: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火罐和真空罐。

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适当的罐具。

4.火罐拔罐方法:(1)点燃罐内酒精棉或燃烧的草木灰,将其迅速置于拔罐部位上。

(2)通过火焰的燃烧造成罐内气体膨胀,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上。

(3)等待罐具冷却后谨慎取下,用柔软的干净布擦拭患者的皮肤,以防止灼伤。

5.真空罐拔罐方法:(1)将真空罐患者皮肤上,用手或橡皮泵通过压缩罐具,抽出空气,罐具吸紧于皮肤上。

(2)等待一定时间后,用手指轻轻按压罐具边缘,使罐具破真空,松开后迅速取下罐具。

(3)红斑现象出现后,用柔软的干净布擦拭患者的皮肤。

三、术后观察和处理1.拔罐后,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如拔罐部位是否有红斑、瘀斑或瘀血等。

2.根据患者的反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如保暖、饮食禁忌等。

3.对拔罐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感染。

4.安抚患者情绪,解释拔罐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接受后续的中医治疗。

四、操作注意事项1.拔罐器具应保持干燥和清洁。

2.使用火罐时,应特别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烧伤或引起火灾。

3.拔罐前应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和局部皮肤是否有损伤,如有损伤应谨慎操作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4.拔罐时应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避免过度刺激或用力拔拉,以免引起不适或皮肤损伤。

5.患者在接受拔罐治疗前应告知医生自身的过敏史和禁忌症,如对拔罐材料过敏、炎症、出血疾病等,以防发生意外情况。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完成后,用止血钳夹住罐口,稍用力将罐起下,或用手指轻轻按压罐口,使罐脱离皮肤。

起罐后,应立即将罐内的火源熄灭,以免引起火灾,同时将罐内残留的酒精倒入小口瓶中保存。

起罐后,应用棉球或纱布擦拭局部皮肤,消毒后贴上胶布或敷上消炎药膏,避免感染。

治疗后,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引起反复发作。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治疗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征得患者同意。

2.操作前应对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操作时应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引起火灾。

4.操作时应注意罐口不要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5.拔罐后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消毒和保护,避免感染。

6.拔罐后应注意患者的保暖,避免受凉。

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首先备齐所需的物品,然后将它们携至床旁,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他们的配合。

接下来,要选择合适的体位,暴露拔罐部位,并注意保暖。

根据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然后根据拔罐部
位和所备用物,选择不同的点火方法。

最后,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拔罐方法,起罐后如果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操作完毕后,要协助病人穿衣,安排舒适的体位,并整理床单等物品。

最后,要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在进行拔罐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不宜在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的部位进行拔罐操作。

中医拔罐法

中医拔罐法

拔罐法一、常用拔罐法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 留罐法(坐罐法)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根据需要选用大小适宜的罐具。

③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段绕1~3圈或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④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为度,一般为10~15分钟。

⑤起罐时,一手握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周围的皮肤,使之凹陷,空气进入罐内,罐体自然脱下。

注意事项:①要根据体质、肌肉丰厚程度、留罐部位、患者的耐受力等确定吸拔力的大小。

②吸拔时应依靠负压自然吸附,不应为增加吸拔力而用力将罐具按压在皮肤上。

③留罐过程中,若患者因吸拔力过大有不适感,可采用启罐时的动作往罐内放进少许空气。

④闪拔时避免火焰在罐口停留过久,以防罐口过烫而烫伤皮肤。

2.走罐法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

③在施术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剂,如凡士林、水,也可选择红花油等润滑剂。

④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施术部位上,然后用单手或双手握住罐体,在施术部位上下、左右往返推移。

走罐时,可将罐口的前进侧的边缘稍抬起,另一侧边缘稍着力,以利于罐子的推拉。

⑤反复操作,至施术部位红润、充血甚至瘀血为度。

⑥起罐时,一手握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周围的皮肤,使之凹陷,空气进入罐内,罐体自然脱下。

注意事项:①本法多用于背部、下肢部等肌肉比较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

若在皮肤松弛或皱褶过多处、毛发浓密处或骨骼较为突出的凹凸不平处走罐,不宜吸附且易产生疼痛。

②吸拔力、推拉速度要合适,以皮肤潮红、患者可耐受为原则。

③推拉用力要求均匀一致。

④罐口以光滑弧圆者为佳。

3.闪罐法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选用大小适宜的罐具。

③用镊子夹紧95%的酒精棉球一个,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段绕1~3圈或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再立即将罐起下。

拔罐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拔罐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
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 10 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
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 方法
物品准备 患者准备 定穴
施灸
核对,解释,暴露应灸腧穴部位, 取适宜体位,清洁皮肤,保暖
手持艾卷,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 穴位,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熄灭艾火,投入小口玻璃瓶 内,清洁局部皮肤。
灸毕
记录
穴位、时间、方法、疗效、签名
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 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 5~10 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 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 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六、具体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 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3、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4、手持艾卷,点燃端后,施灸的方法与手法,时间等符合要求。 5、灸至局部皮肤稍起红晕,无艾火脱落,未烧伤皮肤及衣被。 6、熄灭艾火,投入小口玻璃瓶内,清洁局部皮肤。 7、记录穴位、时间、方法、疗效、签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络拔罐操作规范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
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
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
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
一、分类

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

在被扣部位拔罐。
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
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
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
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
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
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

二、治病机理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
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
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
目的。
三、操作方法:
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
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
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
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
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
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
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
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
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
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
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
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
病人的疼痛。
四、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局部感染。
2、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凸凹不平及体
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3、根据不同的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闪火法时,棉花
球的酒精不要太多,以免酒精滴下烧伤皮肤。
4、针刺皮肤的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的口径,出血量
须适当,以每次不超过10ml为宜。
5、虚证、孕妇、血液病患者不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