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张载人性论

张载人性论

张载的人性论一、合虚与气——理论根基张载的“虚气相即”的宇宙论与本体论并建的哲学体系,重建了儒学天道本体,张载继承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哲学思想,提出了气化宇宙生成论,用气的真实无妄和聚散变化批判了佛道二教否定人生真实性,分别追求寂灭与长生的人性论。

批判了佛老的人生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

肯定了现实世界的实性,并为人们展示了人生内在而高远的道德本体。

张载的性是依天而立,由天道而来的。

太虚即气的天道观,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这种性并非独立存在,是在“气”之中的,从属于“气”的范畴。

“合虚于气”才能“有性之名”。

太虚内在于气的聚散生化过程中。

气是变化的担当者,离开了气,太虚的内在性无从寄托。

这种关系也表现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表现着具体事物形上形下的统一。

张载从人与物共具的太虚本性出发,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规定为人性的两大内涵。

“形而后”产生的气质之性,主要是说明个体人的品质不齐的原因和根据,而禀赋于气的天地之性则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天地之性是绝对的善。

气对性的影响制约,使性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善,必须通过变化气质,使善恶混同的气质之性返本于绝对的善的天地之性,从而达到成人成圣的境界。

二、为学大益——变化气质之功夫张载的人性论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组成的。

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决定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气质之性”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恶”的根源,而且说明个体人在道德根性上的差别。

它们之间是一种本然、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动态关系。

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正蒙·诚明》)作为天地之性之人生体现的志,是变化气质的方向与标准,也是变化气质的动力。

只有主体立志才会有变化气质的自觉与要求,将本于天地之性的立志通过主体的自觉落实于主体变化气质的修养活动中。

张载的家训

张载的家训

张载的家训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尊称张子,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由于其在关中讲学,故世称其学派为“关学”。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

作为理学开创者之一的张载,不但在哲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动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哲学的发展。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发展和创新,而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为言简而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家训》: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

接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

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

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译文:教育儿童,首先要教导他们安祥恭敬。

现在的学堂不讲这些,男孩女孩从幼儿就养成骄惰的坏习惯,到了长大更加凶狠,就因为没有做到子弟应该做的事情。

效仿自己的父母,已经有了分别心,不肯谦下。

这样留下了病根,又待在这里长大,到死还是子弟的样子,不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洒扫应对这些事。

和朋友,不能谦下交往;对待长官,不能谦虚对待;将来做了宰相,就不能谦下对待天下的贤良之士。

甚至于徇私情,义理都不要了。

就是因为病根没有去掉,跟着待的地方和交往的人渐渐养成的坏毛病。

张载作为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很多思想观念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历代人士的重视。

在《家训》中,张载首先提出“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对照现实社会,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更说明张载思想观念的可贵。

张载知识

张载知识

张载知识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青年时代曾习兵法,欲结客收复洮西失地,又任崇文院校书等职。

因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之实体,“气”之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反对佛、道家关于“空”、“无”的观点。

又以为“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

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识到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原理。

还从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气”以生出发,强调“无一物非我”,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其学说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很大影响,并为其所继承和发展。

他在认识论上主张“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在人性学说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的命题;在教育思想上强调“学以变化气质”。

所著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

张载和二程都是道学的奠基人,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各不相同。

他们代表道学中的三个主要派别。

程颢代表道学中心学的一派。

程颐代表道学中理学的一派。

心学和理学是传统的名词,如果以这两个名词为例,立一个新名词,那就可以说张载的一派是气学。

心学和理学是道学中的唯心主义,气学是道学中的唯物主义。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人。

少年的时候,喜欢研究军事。

二十一岁,见到范仲淹,范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

他读了《中庸》,感到不满足,又读了些佛教、道教的书,没有什么收获,于是他又回到儒家的经典。

他和二程是亲戚,同二程讨论,觉得很能解决问题。

以后他专研究儒家的经典,自成一家。

因为陕西是“关中”,当时的人称他的这一派为“关学”。

因为他家住横渠镇,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横渠先生(见《宋史·道学传》)。

他的著作,有《正蒙》、《易说》等,后人把他的著作编为《张子全书》,近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新印本《张载集》。

“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

“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

"四为句"的意义:"四为句"强调人的责任 和义务,鼓励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有助 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添加 标题
"四为句"的影响:"四为句"在中国历史上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伦理道德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为天地立心
章节副标题
“天”与“地”的哲学含义
"天":指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 "地":指人类社会,包括道德、伦理、法律等各个方面 "天"与"地"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为天地立心":指为人类社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立命”的哲学思考
"立命"的含义: 确立自己的人生 目标和价值观
"立命"的重要性: 实现人生价值, 为社会做出贡献
"立命"的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 和反思,不断提 升自己的智慧和 能力
"立命"的影响: 对个人和社会产 生积极的影响, 推动社会进步和 发展
张载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张载的“四为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
研究“四为句”与其他 哲学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为生民立命”的含义: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张载的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
张载的社会责任感:倡导社会责任,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贡献力量
05
为往圣继绝学
章节副标题
“往圣”的历史定位
"往圣"是指古代的圣贤、先知和智者 他们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往圣"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往圣"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范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传承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纲领及其对气论的定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而气论则是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下面我们将分析张载的理学纲领以及他对气论的定位。

张载的理学纲领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三个方面。

心学是张载理学的核心,其主要观点是“性即是心”。

“性”是指宇宙万物本性,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心”则是人的心灵活动的总称。

张载认为,人的心和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要实现人的性命和谐,就必须要求人的心和性保持一致。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格物致知是张载对于知识获取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要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从中得出知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世的重视和借鉴。

致良知是张载理学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追求至善至美,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实现这一完美状态的方法就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世界,并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修身养性的具体行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张载理学的纲领。

张载对气论的定位也是他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气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主要指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张载在承袭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贯穿宇宙的基本要素。

他主张以气论万物,以气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气质”和“气象”两个概念。

“气质”是指物体固有的气的本质,而“气象”则是指气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

在张载看来,“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气。

他认为,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的思考、动植物的生长、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通过对气的认识,可以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张载还提出了“气、质、力、形”的理论。

清代张载名言

清代张载名言

清代张载名言
张载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

以下是对这四句名言的详细解释:
1. “为天地立心”:指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理解天地的创造万物的奥妙,秉持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以此为准则来行事。

2. “为生民立命”:这句话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思想,意在指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致教,达到一种顺应天命,安于现实的境界。

3. “为往圣继绝学”:这句话强调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往圣先贤们的思想学说不能断绝,应当被继承和发扬光大。

4. “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表达了张载对于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理想和追求。

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未来万世开创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

“横渠四句”体现了张载对于人的使命和责任的理解和追求,也表达了他对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愿望。

张载的气学

张载的气学

第四章张载的气学一·简介: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其学被称为气学,有《横渠易学》《正蒙》《经学理崫》《张子语录》,收入《张载集》。

气学是以气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宇与理学心学构成了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二·主要思想:一.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太虚即气”。

(一)理论前提:对佛道的批判。

(二)太虚即气:“气有阴阳,推行有减化之,合一不测为神。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观。

(一)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二)对立面与统一体。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

此天地所以参也。

”(三)变化的两种形式“变言其者”“代言其渐”。

(四)事物之间的联系。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五)对立的两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

三.唯物论的认识论。

(一)认识和外物的关系。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作用问题。

四.“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

三.两种认识:1 ·见闻之知。

2·德性之知——以理性为基础超经验的知识。

特点:不依靠感性认识,德性所知。

思想主张:一·人性二元论与气一元论1·天地之性: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而成的,气的本性,是人的本性。

2·气质之性,人生成之后,由于享受的的阴阳二气不同,身体条件彼此不同,每个人有过特殊形体和本性。

(二)天赋道德论与变化气质的提出:人的不善来自于才“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有好有坏,气质不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

为学曰道,自求变化气质。

(三)泛爱(四)1·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与一切人与物相同的,就会泛爱一切人与物。

2·这种境界,张载在《西铭》中概括为“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

张载“和乐为端”的和谐思想对北宋文人的影响

张载“和乐为端”的和谐思想对北宋文人的影响

张载“和乐为端”的和谐思想对北宋文人的影响摘要:张载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和谐哲学是在孔孟,墨子等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和谐思想的核心,其中,“和乐为端”的人生和谐观对北宋文人的心境及创作有重要影响。

在此文中,笔者主要想谈谈张载“和乐为端”的哲学思想以及它在北宋文人代表——苏轼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北宋;张载;和谐思想;苏轼;和乐为端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一、张载的和谐哲学思想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和谐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北宋的张载在孔孟等前人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和谐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和谐哲学思想,对和谐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载的和谐哲学主要内涵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就是说要使天道的本心彰显,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继承、发展圣人的学说,来开启一个万世太平的时代。

这是张载一生理想与抱负的集中概括,涉及精神价值,生命意义,血统传承,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此文中,笔者将主要从精神方面谈谈张载主张的“和乐为端”的人生态度。

“和乐为端”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关于人格与天地之道和谐统一的最高准则。

二、张载“和乐为端”的思想及对北宋文人的影响(一)张载“和乐为端”思想的具体表现人生和谐观是张载和谐思想的一个方面,人生和谐观的基本观念就是“和乐为端”他认为保持和谐的心境与乐观的精神是人生之路的起点。

张载在《西铭》的《正蒙·诚明》篇中说道:“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

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

”①意思是人如果能做到“和”就会使人生宏大,做到“乐”就会使人生长久,而宏大、长久正是天地之性的本质特征,和谐乐观的人生是符合天地之性的人生境界。

关于怎样达到“和乐为端”的境界,张载提出了几点重要的人生准则,即除恶达善,态度真诚,正直顺理,顺其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久居风翔郿县(陕西郿县)横渠镇。

因长期在此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郿县地处关中,故其创立的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是两宋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关学”,在当时是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讲究实用。

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和“太虚”是气存在的不同形式。

“太虚”和万物只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形态。

万物的产生和消亡,只不过是气的聚散,即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而已,这就有力地论证了世界上只有物质气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什么“虚无”的本体,从而明确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统一性。

然后又指出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太虚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的“本体”,即本来的、原始的状态;气聚而为万物,仍不改变气的本质;物散而为太虚,恢复了气的本来状态。

所以,太虚、气、万物从本质上讲完全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只是聚散关系,可以说是本一而形殊。

气凝聚为万物的时候,人可以观察得到,气散复归于太虚时,就不能为人所看到了。

凝聚的气和分散的气,同是气的不同形态,所以,看得见的东西固然是有,看不见的东西也不能说它是无,它只是微而不显罢了。

以这种“太虚即气”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张载还对“天”、“道”、“性”、
“心”诸概念、范畴进行了解说。

认为天是散而未聚的太虚之气,道是气的运动变化,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与具体的物或人所禀之气的结合,心是人的本性与知觉作用的结合。

2、“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张载的唯物主义学说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首先,他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强调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同时,他还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并且论述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他指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变”和“化”是不同的,“变”是显著的状态,“化”是隐微的渐进状态。

他还指出,这两种状态又是密切联系的,显著的变化之后,必然是渐缓的变化,这是由显著到隐微的过程;渐缓的变化达到一定阶段,可以加以裁断,称之为变,这是以显著的变化使细微的变化明显起来。

张载还探讨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在这个问题上,他坚持物质“自己运动”的原理,否认一切外因论和目的论,而主张内因论。

张载还认识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他提出:“一物两体”的命题,并把事物的矛盾与统一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参”。

3、“见闻之知”、“德性之知”。

在认识论上,张载指出,人的感觉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

人的“心”即知觉也是以外物的存在为基础的。

所以,人的感性认识产生于“内外之合”,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张载把人的认识分为两类:一是闻见之知,一是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也就是感性认识;德性之知也就是理性认识。

他认为,单凭感官是不能完全了解无穷的世界的。

德性之知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然后,关于德性之知的来源问题,他抬出了孟子的“尽心”论,说是按孟子的“尽心”就可以“知性知天”。

他的认识论也就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轨道,陷入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神秘主义的歧途。

4、“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张载用他的气本论观点来说明人性,从而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理论。

“天地之性”是指“太虚”本性。

因为人和万物都是“太虚之气”流行变化的产物,所以,人和万物都具有这种本性。

在他看来,这种本性和谐不偏,是善。

但是,由于“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分,所以,人和物在形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气质也就不同。

这就造成了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人和人之间“性”的差别。

人在形成后由气质决定的“性”,叫“气质之性”。

这种性“善恶混”。

所以,人必须变化气质,才能够返回到天地之性。

而要变化气质,就必须努力学习。

所以,只要按照礼来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够变化气质,返回到“天地之性”。

这样,张载便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必然性,同时又从变化人的气质的角度,说明了它的必要性。

张载从他的人性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泛爱主义的伦理观。

在张载看来,天和人是一体的。

天地是人的父母,天地之气构成人的身体,天地之性构成人的本性。

因此,天下人都是一家。

每个人都要尊老爱幼,同情和关怀一切不幸者。

同时他还提倡乐天安命。

身居富贵,是天对你的厚爱;身处贫贱,是天有意锻炼我,使我取得成就。

活着时,顺从天意,死了也无怨言。

这种在承认封建等级制度前提下的泛爱主义和乐天安命思想,是地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极好的思想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