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

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

1.定义

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

2.1诊断依据:

2.1.1病史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1.2 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

血沉增快;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血清CA125可增高;

C反应蛋白可增高;

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

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

2.2.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

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2.2.4.陈旧性宫外孕多有闭经史及阴道流血,偏于患侧下腹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粘连的包块,触痛,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2.2.5.结核性盆腔炎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他脏器的结核史,腹痛常为持续性,偶有闭经史,常有子宫内膜结核,腹胀,偶有腹部包块,X线检查下腹部可见钙化灶,包块位置较慢性盆腔炎高,腹腔镜检查活检可明确诊断。

3.理法方药

3.1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寒湿凝滞、湿热瘀结、肝郁脾虚为冲任阻滞、胞脉失畅的常见原因。肝气内伤,气行不畅,血行瘀阻结于胞宫,可见肝郁气滞之象;寒湿之邪侵袭冲任、胞宫,与气血相结,血行不畅,则寒湿凝滞;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可见湿热瘀结之象;脾虚之人,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旺乘土。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留滞与冲任、胞宫发为本病。

3.2理法方药

慢性盆腔炎的辨证分型及理法方药

(详见下页表格)

3.3其他治疗

3.3.1西医疗法:多用于急性发作期

抗生素:宜联适用药,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

青霉素G:逐日240万1000万单位,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减至逐日80万160万单位,分次肌肉注射。

红霉素:逐日11.5g,静脉滴注,加用卡那霉素0.5g,逐日2次,肌肉注射。庆大霉素:逐日16万32万单位,静脉滴注或分23次肌肉注射。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用α一糜蛋白酶5mg或透明质酸1500单位,肌肉注射,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也可抗生素与泼尼松同时应用,泼尼松5mg,逐日口服3次,停药后应逐渐减量。

3.3.2中医特色疗法:

运用精纯中药方剂,将“服、敷、灌、”有机结合,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加速盆腔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细胞,从而消除炎症。另外,参考其他医家的研究成果,积极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和现代技术,采用推拿法、刺络拔罐法、中药离子渗透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3.3.2.1. 消癥散外敷加TDP神灯(千年健60g,川断120g,追地风60g川椒60g,五加皮120g,白芷120g,桑寄生120g,艾叶500g,透骨草250g,羌活

60g,独活60g,赤芍120g,归尾120g,血竭60g,乳香60g,没药60g)。

3.3.2.2.红藤煎保留灌肠(红藤30g,败酱草30g,鸭跖草30g,桃仁10g,公英30g,地丁30g,三棱10g,莪术10g)。

3.3.2.3. 推拿法(一指禅法、鱼际揉法、推法、点法、擦法等手法):关元、中极、归来、肾俞、血海、膈俞、三阴交、阴陵泉、八髎等穴位。

3.3.2.4刺络拔罐法:关元、气海、血海、膈俞等穴位,先刺络,后拔罐。

3.3.2.5中药离子渗透法:用当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川椒、乳香、没药、香附、丹参、赤芍、血竭(后入)、红花、桂枝,水煎浓缩以浸湿纱布置于病变处或事先选好的穴位上,通过离子导入机导入治疗。

3.3.2.6物理治疗:

(1)蜡泥疗法:蜡泥溶化后掺入浓缩中药汁(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

红花10g,附子15g,肉桂10g),稍冷后,缓缓铺倒于下腹部及腰骶部,每次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 热水坐浴:一般用中药坐浴(羌活30g,独活30g,红花20g,桃仁20g,陈皮15g,车前草15g),水温约为40℃,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5一10次为l疗程。

(3)中药熏蒸: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点,辨证施治不同的中药配方,以中药蒸汽为载体渗入体内,改善人体微循环,在热力、蒸汽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下,从而起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4)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悬置在关元穴上,进行温熨,借灸火的热力达到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疏通经络、调和营卫、平衡阴阳。

另外,配合盆腔治疗仪系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死病原体、病毒及炎性细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附件3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治疗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妇科优势病种

妇科优势病种 癥瘕(盆腔炎性包块)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寒凝气滞证:少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少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二)气滞血瘀证: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暗,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三)痰湿郁结证:小腹或少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时或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延期,甚或闭经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四)毒热瘀阻证:小腹或少腹有包块,拒按,小腹或少腹及腰骶部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臭秽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常见症状/临症施护 (-)临床症状 多因正气虚弱,情志不遂,气血失调所致。以妇女下腹有结块、胀满、疼痛,或伴有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称为“癥瘕”。坚硬不移,痛有定处为癥,推之可动,痛无定处为瘕。 (二)临症护理 1.炎性包块可遵医嘱用中药敷或中药灌肠,注意经期停用。 2.手术治疗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三)常规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安静舒适。 3.体虚伴有阴道出血、发热者,需卧床休息。

(四)病情观察护理 1.症瘕的部位,大小,性质,活动度,疼痛的时间、程度及性质,月经有无异常及伴随症状。 2.出现腹部剧痛、恶心、呕吐、阴道大量出血、面色苍白、 肢冷汗出、血压下降、脉细微弱时,报告医师,做好输液、输血的手术准备,并配合救治。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特色技术 1.中药汤剂内服 2.静脉点滴中药注射液 3.中药灌肠 4.中药塌渍 5.针炙疗法 (二)护理 1.起居护理:注意防寒保暖,可参加轻微活动,禁止剧烈运 动。 2.饮食护理: ①饮食含高蛋白,如瘦肉、禽、蛋类食物,以增强体质。忌 生冷肥腻、辛辣及海腥发物之品,以免损脾凝血。 ②血瘀者,可多食活血化瘀、消急除症之品,如海带、木耳、山楂等食物。 3.给药护理: ①中药汤剂宜空腹温服,注意观察药后不良反应。 ②血瘀者服用化瘀消症药后,不可随意外出,以免阴道突然出血,发生意外。 4.情志护理: 给患者精神安慰,调畅情志,消除紧张、忧虑、恐惧等心理,保持心情舒畅,以利徵瘕消散。 四、健康指导

2016年老年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

老年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中医院妇产科2011年度共有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崩漏、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在临床使用中发现该诊疗方案使用方便,操作性强,标准规范,现将2011年度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科共收治这三种病人41人,中医参与率100%,平均治愈率93%, 平均住院日13天,中药饮片使用率96%。 其中: 2011年,我科收治“崩漏”患者16例,其中肾阴虚型6例,脾虚型7例,血瘀型3例,共治愈13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妊娠恶阻”12例,其中胃虚型7例,肝热型1例,气阴两亏型4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胎漏、胎动不安”13例,其中肾气不足6例,气血亏虚5例,外伤损络2例,治愈12例,好转1例,治愈率95%。 二、存在的问题: 1、患者病情危重时,单一的中药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联合西医输血输液、手术等疗法; 2、既往关于中医药治疗做了大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证实中医药对于妇科常见病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规范化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3、如何运用中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率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 4、患者常难以耐受中药的气味,而不愿服用中药。 5、中医特色疗法单一; 三、改进优化措施: 1、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利用“望、闻、问、切”四诊,中医辨证论治及现代化诊疗方法为病患解除病痛; 2、探索中医特色疗法在妇产科疾病中应用,尽量运用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3、加强宣传,使广大病患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做好思想工作,使病人接受中药及中医疗法。 4、深入研究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规范病证诊断、疗效评价体系,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5、通过平时扶正固本的药物治疗和预防调护措施,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的临床发病率。 6、以便于推广应用为目标,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为要求,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系列院内中药制剂,产生中药新药,完善包括艾灸、穴位按摩等在内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1 / 11 / 1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 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归纳

贺州市中医医院 外一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3)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3) (一)难点分析: (3) (二)应对措施: (3)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4) 一.诊断 (4) 二、中医治疗: (4) (一)辨证论治: (4)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上尿路结石中医诊疗法案 (8) 一、诊断 (8) 二、中医治疗 (9) (一)辨证论治 (9) (二)特色疗法 (9) (三)疗效评价及评估 (9)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0) 四、应对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模板(2013版)重点

××××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模板及书写要求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2、西医定义 定义书写要求:简单概述中医、西医对本病种的定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西医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书写要求: 1、诊断标准的选择要求公认、先进、可行、易推广应用。以医学行业标准或国内外各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标准为准, 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也可以是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所采用的标准, 但要注明出处。 2、诊断标准也可根据权威标准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必须写明诊断依据的出处和诊断要点。

3、简单写出需鉴别的病种和要点。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 1:名称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2西医临床表现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方药(包括院内制剂 : 方药加减: 书写要求:根据不同症状,写出加减目的和加减的药物。 中成药: (2西医治疗 书写要求: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 写出西医针对本证型参与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3其他非药物治疗 书写要求:写出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 3、疗效评估

书写要求:总结近 3年以来的临床病例, 用数据结合相关科研、论文等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评估, 指出其临床疗效, 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缩短疗程上、降低费用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降低并发症上、减少患者痛苦上等方面的优势。要将我院在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 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二证型 2 ……………… (三证型 3 ……………… (四证型 4 ……………… (五证型 5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书写要求:对本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进行客观分析, 提出的难点符合临床实际,针对性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有解决的可能性。 (二解决措施 书写要求:根据难点, 结合科室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提出本病种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

妇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估难点分析及优化措施

2010年妇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估、难点分析及优化措施 2010年妇产科共治疗妇科病人1250余例,其中徵瘕病人476例,占优势病种的第一位,痊愈302例,好转159例,无效15例;妇人腹痛457例,占优势病种的第二位,湿热瘀结型痊愈185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7例,其它证型有效208例,无效29例;崩漏病人317余例,占优势病种第三位,痊愈271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23例。 症瘕 一、我院妇产科对症瘕(子宫肌瘤)的合理性综述 子宫肌瘤为良性肌瘤,有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多见的肿瘤,肌瘤的发生原因至今还未完全了解。一般认为与长期、大量、持续的雌激素刺激有关。还有人发现生长激素HGH可能与肌瘤生长有关。在祖国医学中,子宫肌瘤可归属于症瘕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生产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虚弱、脏腑失和,故《景岳全书·妇人规》有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已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妇人大全良方》又云:“产后血气伤于脏腑,脏腑虚弱,为风冷所乘,搏于脏腑与血气相结,故成积聚症瘕块也。”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么正气充足,脏腑和调,则邪气无由侵入体内,症瘕无由以生;若正气虚,脏腑失和,主要表现于肝、脾、肾三脏。脾气虚则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而痰湿内生,脾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肝又藏血,故三藏失和,气血生化无源,致气血更虚,气虚不能推动血运,则致血瘀。肝气郁结可致气滞,气滞则血瘀,故而正气虚可致脏腑失和,气血、痰湿、瘀滞胞宫而成症瘕。故意气为治子宫肌瘤的根本大法。 子宫肌瘤产生的外在原因:就是感受风寒,故《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二》中说:“八瘕者,皆胞胎生产,月水往来,血脉精气不调之所生也。妇人病之有异于丈夫者,或因产后脏虚受寒,或因经水往来,取冷过度,非独关饮食失节,多夹有血气所成也。”子宫肌瘤患者经期、产后正气虚亏,脏腑失和,寒气才得以客于子门,致子门闭塞,气不得通,血得寒则凝,血脉精气不行,瘀血恶血不泻,血不以留止,日益增大而致症瘕。故见腹部肿块,腹痛,寒气伤脾则脾失健运。水湿无以运化,痰湿内生,带下增多,气血生化无源。伤于肝肾使之亏损则见腰痛。血得寒则凝,瘀血内阻,冲任失调,故见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舌边瘀点,其脉涩,由此可见寒邪外侵使正气更虚,脏腑更失于调和,使气血、痰湿、风寒瘀滞胞宫加重,形成症瘕,所以在益气同时,必须配合活血、化痰软坚、温经散寒以治其标。 1、气滞型 证候分析瘕乃气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气滞则痛,气散则止,故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故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气滞冲任失司,则月经不调。舌红,胎薄,脉沉弦,为气滞之征。 2、血瘀型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病人500余人中,有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7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500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498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1125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703人次;门诊12015人次,年业务总收入260.1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了70%,有效率达到了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127例子痊愈98例(77.2%),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96.0%),无效5例(4.0%);颈椎病123例痊愈85例(69.1%),好转35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3例(2.4%),肩周炎42例痊愈28例(66.7%),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1例(2.4%);中风后遗症(恢复期)87例痊愈26例(29.9%),好转59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2例(2.4%)。我们着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2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0日 针推科二0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年使专科病床达到70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2台。 2.完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

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原有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上进一步优化将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并相应制定方药规定为协定处方。分型进一步规范后使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科传统中医优势病种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室协定中药熏洗方对伴急性滑膜炎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原有的金黄散外敷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避免了对关节的反复穿刺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我科病人较多的病种对需手术内固定的患者我们对椎弓根钉的植入点进行反复研究将小关节间隙下外缘作为进针点既准确又操作方便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2011年宜昌市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方案及实施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以来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

2012年妇科优势病种

2011年症瘕病诊疗方案疗效评估、难点分析 及优化措施 2011年妇产科共治疗症瘕病人12例,痊愈9例,好转2例,无效1例; 一、疗效评价与分析: 总结2011年1月——2011年12月,运用2011年新的诊疗方案,妇产科门诊、病房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情况如下: 子宫肌瘤病人12例:气滞型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血瘀型7例——痊愈7例(占100%),总有效率100%;痰湿型1例——痊愈1例,总有效率100%。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仍然是血瘀型为主,伴气滞痰湿居多,出现多瘀和虚的现象,总的有效率和痊愈率较上一年度有所上升,说明药物贴敷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今年我们继续调整方案,利用中医的理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进行穴位的灸法,实行病人自灸(简、便、廉、验),以起到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二、难点分析 1、子宫肌瘤病程较长,如何处理好消瘤与止血的关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在治疗子宫肌瘤的过程中,由于年龄与体质的不同,扶正与攻伐的用药剂量应该考虑。 三、解决措施 1、治疗子宫肌瘤常常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然活血化

瘀药久用或经期使用有动血之虞,恐致出血量多,故经期宜慎用或少用。又因子宫肌瘤常伴有月经过多,或崩或漏,故经期常常需要止血,而在止血药的选用上也宜谨慎,不宜过早使用固涩止血或炭类止血药,恐致留瘀,常选用既止血又化瘀的蒲黄、茜草、三七之类,辅以益气、养阴、清热可提高止血疗效,起到“止血不留瘀,消瘤不动血”。 2、在子宫肌瘤的治疗过程中,对于一般体质而言,由于年龄不同,人参与当归的用量不尽相同:35岁以下的患者与35岁以上的患者,人参与当归的用量之比为1:2,特殊体质除外。 3、由于子宫肌瘤的患者病程长,故让患者自己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妇人腹痛 一、疗效评价 妇人腹痛病人746例:肾阳虚衰型80例——有效76例(95%),无效4例(5%);血虚失荣型71例——有效65例(92%),无效6例(8%);气滞血瘀型89例——有效83例(93%),无效6例(7%);湿热瘀结型430例——痊愈400例(93%),显效17例(4%),有效4例(1%),无效9例(2%),总有效率98%;寒湿凝滞型76例——有效71例(94%),无效5例(6%)。在临床实践中,口服药与灌肠同时应用明显的增加了疗效,再加上艾灸穴位疗法使得疗效更上一层,又一次验证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还有很多疑难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 二、难点分析

中医妇科学_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 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 1.定义 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 2.1诊断依据: 2.1.1病史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1.2 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 血沉增快;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血清CA125可增高; C反应蛋白可增高;

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 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 2.2.1.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 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2.2.4.旧性宫外孕多有闭经史及阴道流血,偏于患侧下腹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粘连的包块,触痛,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2.2.5.结核性盆腔炎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他脏器的结核史,腹痛常为持续性,偶有闭经史,常有子宫膜结核,腹胀,偶有腹部包块,X线检查下腹部可见钙化灶,包块位置较慢性盆腔炎高,腹腔镜检查活检可明确诊断。 3.理法方药 3.1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寒湿凝滞、湿热瘀结、肝郁脾虚为冲任阻滞、胞脉失畅的常见原因。肝气伤,气行不畅,血行瘀阻结于胞宫,可见肝郁气滞之象;寒湿之邪侵袭冲任、胞宫,与气血相结,血行不畅,则寒湿凝滞;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可见湿热瘀结之象;脾虚之人,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旺乘土。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留滞与冲任、胞宫发为本病。 3.2理法方药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勉县中医医院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痈及阑尾点压痈、 反跳痈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 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痈,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痈,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股分四种 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疳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 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届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 塞,瘀血停聚,湿热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 热壅,进而热蠹炽盛,结丁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 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痈,持续性胀痈,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痈,重者可有反跳痈,腹肌紧,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 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 1、瘀滞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脂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届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 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丁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痈,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蠹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痈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蠹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治 (1)瘀滞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痈,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痈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活热解蠹。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腹痈较重者加丹参活热解蠹,活血祛瘀;脂腹胀满者,加枳壳、厚朴理气消胀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一: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治疗】 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解除肩关节粘连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及痛点明显阿是穴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患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肩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肩周炎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用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之欧阳家百创编

欧阳家百创编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 一、 欧阳家百(2021.03.07) 二、病名: 中医病名:崩漏 西医病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三、定义: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排卵性功血两类,其中无排卵性功血约占85%。可归属于中医的“月经失调”、“崩漏”范畴。 三、诊断标准: 1、好发年龄 无排卵性功血功血好发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 2、最常见症状 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 3、体格检查 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无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疾病。 4、辅助检查: (1)无排卵依据:①经前测定血孕酮值为卵泡期水平;②基础体温测定呈单相性;③经前宫颈黏液结晶检查呈羊齿状结晶等。 (2)B超检查:排除子宫、卵巢异常情况。

(3)宫腔镜检查:排除宫腔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取子宫内膜活检排除子宫内膜癌。 (4)凝血功能测定及血红细胞计数: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了解贫血情况。 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月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主要原则。 (二)一般治疗 1、注意营养、纠正贫血、失血严重时可予输血。 2、出血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 (三)辨证施治 1、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血色鲜红,质稍稠,头 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生熟地各15g山药20g枸杞15g山茱萸12g 菟丝子20g炙龟板12g女贞子20g旱莲草15(2)肾阳虚型 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清,畏寒肢冷,

妇产科一体化诊疗方案

胎动不安一体化中医诊疗方案 1、胎动不安的中医诊疗规范 定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可能导致流产,也有可能经过适当治疗后继续妊娠。主要是因为孕妇体质虚弱,或劳累、外伤(包括不当的阴道内诊、性交)所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l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侯诊断 1、肾虚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

膝酸软。 次症: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症: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脉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症: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5、肾虚血瘀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症: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2013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1、慢性盆腔炎中医诊疗规范 2、胎漏胎动不安中医诊疗规范 3、崩漏中医诊疗规范

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先兆流产的患者 一.胎动不安、胎漏(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TCD编码:BFR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丰有吉、沈铿主编,人们卫生出版社,2006年) 2.疾病分期: 早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 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3周-28周 3.证侯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 胎动不安临床常见证侯: (1)肾虚证: (2)血热证: (3)气血虚弱证: (4) 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胎漏。编码:BFR040、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侯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侯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七)相关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常规,大便常规,白带常规检查 (2)肝功能、肾功能。 (3)B超检查胚胎或胎儿情况 (4)乙肝,HIV,TP,HCV。 2.可选择的项目: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支原体检查。 (八)治疗方法:参照道县中医院妇科诊疗规范,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妇科诊疗方

{最新文档}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11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2011年 我科自2009年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腰痛病: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门诊实施率: 83."9%,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方法:368例病例中,中药汤剂25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108例,超短波325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 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 血瘀证164例,寒湿证98例,湿热证70例,肝肾阴虚证36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 平均10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 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 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中医药治疗比例及去年同期中医药治疗比例提高5%。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对病情不了解、私人诊所片面夸大治疗效果, 对中医中药的不信任等原因;我科室中医特色不明显,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 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 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⑨优化方案: (1)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视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做康复锻 炼,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