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抗菌药物临床特点

各类抗菌药物临床特点
各类抗菌药物临床特点

精品文档珍藏版|各类抗菌药物的主要特点及选用抗菌治疗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疗法之一。然而,面对种类繁多、适应证、作用机本文结并非易事。理及副作用各异的抗菌药物,要熟习其特点并做到合理选用,,[1][2][3]2015 年版)》等文献(合我国最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的相关要点进行简要梳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相关术语抗感染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药物,其概念较抗微生物药稍宽泛。后者一般不包括抗蠕虫药。抗菌药物(抗细菌药):是指对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其他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药。抗生素:是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特点类:4 有多种分类方法。按药效可分为以下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I 第II 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第

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第III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4 类药的联用效果为:以上协同(增强或相加);II+III = 协同(增强);I+II = I+III = 拮抗(可能);协同ⅣI+=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根据结构,抗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大类,部分大类中还含有多种小类或亚类: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激活细内酰胺环;-内酰胺类:这类药物均含有β1. β内酰ββ菌自溶酶。其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内酰胺类和)菌及部)、革兰阴性(G+G-)。因其对革兰阳性(胺酶抑制剂等亚类(表1分厌氧菌都有抗菌作用,且抗菌活性强、毒副反应低、适应证广,所以

临床较为常用。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 表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及特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内酰胺类药物时:β应用-②青霉①必须详细询问相关过敏史,并先做皮肤试验。对相关药物过敏者禁用。拉氧头孢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③头孢哌酮、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应注意预防。④近年来非发酵菌尤其是不动杆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迅速上升,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该因此,肠杆菌科细菌中亦出现部分碳青霉烯类耐药,已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类药物不宜用于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用药。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破坏细、30S 70S2. 氨基糖苷类:作用于细菌核糖体

杆菌严G-菌细胞膜完整性,属静止期、浓度依赖性杀菌剂。目前仍是治疗需氧

重感染的重要药物。常用者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西梭霉素、核糖霉素、异帕米星、达地米星、阿斯米星、地贝卡星和新霉素等。杆菌活性强于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G-其共同特点是抗菌谱广,抗万古霉素类合用可产生协同内酰胺类、与β-对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作用等;无抗厌氧菌活性;对链球菌作用差;有耳、肾毒性。杆菌感染。②庆大霉素、妥布G-具体适应证包括:①中、重度肠杆菌科细菌等

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小诺米星、依替米星等对铜绿假单胞菌内酰胺类或其他抗菌药物- β有强大抗菌活性。常和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卡那霉素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重度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但链霉素、联用于中、用。用于后者需和其他抗菌鼠疫及布鲁菌病,③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可治疗土拉菌病、(非肠球菌属或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药物联用。④联合用于严重葡萄球菌属、首选)。⑤链霉素、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可用于结核病联合化疗。⑥新霉素仅可或局部用药;巴龙霉素仅可口服用于肠道隐孢子虫病。口服用于结肠手术前准备,神经肌肉阻滞症状并前庭功能、⑦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严密观察患者听力、急诊中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及单纯性尿路感染初发病因毒性较大,门、及时处理;例不宜选用。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通常为速效抑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 3.

菌及一些非典型G- G+菌、部分菌剂,高浓度时对敏感菌为杀菌剂。对大多数病原体,如军团菌、螺旋体、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也有良效。第一代药物包括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麦白霉素、交沙

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等,目前已较少应用。第二代药物包括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和喹但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不断增多。副作用减少,疗效增加。有较好应用且抗菌谱更广,红霉素为第三代该类药,对前述耐药菌有良好作用,前景。用于治疗链球菌敏感株①作为青霉素类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具体适应证包括:②治疗白喉及白喉带菌中度肺炎、猩红热和蜂窝织炎;所致的五官科感染及轻、者、空肠弯曲菌肠炎、百日咳、气性坏疽、梅毒、李斯特菌病;③用于心脏病及支原体④治疗军团菌病、衣原体属、风湿热患者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风湿热;属等所致的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克拉霉素等尚可用于⑥阿奇霉素、⑤第一代药物主要用于上述感染的轻症患者。或与其他抗菌药物合卡他莫拉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用于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的防治。克拉霉素也可用于幽门螺杆菌的联合治疗。肝功能损害者⑦红霉素及克拉霉素禁与特非那丁合用,以免引起心脏不良反应。如有指征应用,需适当减量并定期复查肝功能。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及半合成的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4.

亚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抗菌谱广,30S 米诺环素。可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布鲁菌属、不动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有良好抗菌活性。如流行性斑疹伤可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①立克次体病,作为首选或可选药物,热。②支原Q 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柯氏立克次体肺炎和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解脲脲原体所致的尿道炎等。③衣原体属感染,如衣原体肺炎、鹦鹉热、性病淋巴肉芽肿、宫颈炎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等。④回归热、布鲁菌病(需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霍乱、兔热病和鼠疫。⑤治疗青霉素类过敏患者的破伤风、气性坏

疽、雅司、梅毒、淋病和钩端螺旋体病。⑦米诺环素可作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联合用⑥炎症反应显著的痤疮。药。复制。常用者包括诺DNA DNA 旋转酶,阻断5. 氟喹诺酮类:可作用于细菌

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其中左氧氟沙星、莫军团菌等细胞内病原或厌氧菌的作用支原体属、球菌、衣原体属、西沙星对G+ 强。杆菌G-其主要适应证包括:①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②诺氟沙星宫颈炎。所致的尿路及下呼吸道感染、前列腺炎和非淋菌性尿道炎、③左氧氟沙星、。50%限用于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或肠道感染。但其耐药株已超过莫西沙星等可用于链球菌所致的五官科感染;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以杆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及敏感G-副溶血弧菌等所致的成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④可首选用于伤寒沙门菌、人肠道感染。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⑦莫西沙星需与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合用。⑤治疗腹腔、胆道及盆腔感染时,对本类药MRSA 属感染。但可单药治疗轻症复杂性腹腔感染。⑧治疗MSSA

⑨左氧氟沙星等部分品种可作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其它分枝杆菌物耐药率高。并应严格限制其作感染的二线联合用药。⑩已不推荐本类药物用于淋球菌感染,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岁以下未成年患者避免使用。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注意事项:18

不宜用于有癫痫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可减少本类药物吸收,应避免同服。基础疾病的患者。抑亚基,可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 6. 林可酰胺类:包括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使其易被吞噬和杀灭。蛋白和绒毛状外衣,A 制蛋白质合成;并能清除细菌表面克林霉素的效果菌及厌氧菌具良好活性,但肺炎链球菌等对其

临床医生抗菌药物处方权云培训答案全浙二内科

是非题: (1)为提高感染病人血培养检出率,应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前规范采集标本,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作病原学检查,夜间采集的血培养标本可存放在室温下次日送实验室,不应放置冰箱冷藏 ( Y ) (2)脑角质细胞瘤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培养多次报告为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长,只对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敏感,因此选用替加环素抗菌治疗 ( N ) (3)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属于糖肽类抗生素,适用于颅内感染的治疗 ( N ) (4)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患者,CRP超过100mg/L,考虑到感染较重,须先静脉使用莫西沙星,待感染改善后再转为莫西沙星口服序贯治疗 ( N ) (5)因为影响药物稳定性,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不能以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 ( Y ) (6)抗菌药使用过程中出现腹泻,须考虑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应争取停用广谱抗菌药物基础上选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口服治疗 ( Y ) (7)急性尿路感染患者周日5:00PM收住病房,主管医生考虑到当时细菌室无值班人员,因此当晚留取洁尿标本后置病区冰箱冷藏,次日送细菌室作病原学检查 ( N ) (8)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感染抗菌治疗避免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 Y ) (9)需要长期肠内营养病人,为防止返流误吸,应首选置鼻空肠管或经皮胃/空肠造瘘,选置鼻胃管反而增加返流误吸机会 ( Y ) (10)国家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目标要求,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不得大于40 ( Y ) (11)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选取口服吸收良好的抗菌药物品种予口服治疗,不必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 Y ) (12)霉素、克林霉素、莫西沙星、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均具有较强的抗厌氧菌作用,在治疗需氧和厌氧菌或者感染时,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联合甲硝唑 ( Y ) (13)感染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前有样必采送微生物检查是基本原则,因此在开具抗菌药物医嘱时必须同时开具微生物检验医嘱,这样才能保证抗菌药物使用前采样 ( N ) (14)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最常见病原菌是专性厌氧菌即艰难梭菌 ( Y ) (15)诊断为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时方有指征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 ( Y ) 单选题: (1) 以下抗菌药物首次用药前须进行原液皮试的是 ( C )? A: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B:阿米卡星 C:头孢呋辛D:左氧氟沙星 (2)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是 ( B )? A:党委书记B:院长 C:业务院长D:主管职能部门主任 (3) 微生物标本留取后送检通常不应超过 ( B )? A:1小时B:2小时 C:半小时D:4小时

合理用药及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小组

合理用药及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小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合理用药及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总则 1、定义: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防治、诊断疾病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防治、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2、合理用药总的目标: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全院用药监控目标: (1)药比不得超过45%; (2)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品种比例和费用比例要达到25%至30%;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4)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6)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3、合理用药的范围:医院所有使用的药品,重点监控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生物制剂。 二、组织机构及管理 (一)、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管理制度 1、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临床合理 用药及抗菌药物监督小组,开展日常工作。 2、职责和任务: (1)根据医院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 (2)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医院使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使 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全院通 报点评结果; (3)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相关工作,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4)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和程序,防范药害事件; (5)向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传,努力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三、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根据临床诊断确定选用药物的类别; 、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2 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使用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程记录有分析。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药物疗效,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3、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个体化给药,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经济性,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无正当理由不得使用高价药物;

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检查总结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特作如下要求: 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 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20%;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得超过40DDD。 Ⅰ类切口及介入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1、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2、甲状腺疾病手术3、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4、关节镜检查手术5、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6、白内障手术原则上也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一、检查情况统计: 1、I类切口及介入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统计 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10月份11月份12月份 骨科2623.521.6 普外科31.537.530.4 合计28.830.329.4 二、检查结果分析 1、一类切口分析: 骨科:使用率高一般在60-70%左右,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较好,但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仍然≥24h,药物单次剂量选择偏大(五水头孢唑啉2.0g、克林霉素1.2g),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明确指出一类切口预防使用量:头孢唑啉为1.0g 或1.5g;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偏长。基本为5天,部分病例药物剂量选择偏大,38号文规定头孢唑啉预防使用剂量为1.0g或1.5g,用2.0g剂量偏大。抽查的病例中溶媒选择不合理,多数选择氯化钠250ml,建议改为100ml。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3月第8卷第9期ChinaPracMed,Mar2013,Vol.8,No.9 ·157·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 表1二组疗效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例数5755 显效4232 有效1311 无效212 χ8.58 <0.01(d)表2二组平均腹泻停止时间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例数5755 平均腹泻停止时间(±s) 1.85±0.372.38±1.12 t检验?2.97 P<0.01 3讨论 婴幼儿发生腹泻病时,机体处于缺锌的状态,国内报 [4] 道腹泻患儿的血清锌低于正常儿,锌制剂针对腹泻病的辅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2:1286. [2]陈洁.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3]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 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4]康春华,丘小汕,华莉,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变化及 补锌治疗效果.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0):765?766. [5]盛晓阳,沈晓明.锌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华儿科杂志, 2007,45(3):164.2009,47(8):634. 助治疗作用并非锌本身的药理作用,而是补充锌制剂后,纠正了缺锌的状态,从而激发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多种

[5]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或防止液体丢失。本组治疗显 示:治疗组疗效、腹泻停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腹泻病患儿补充锌制剂能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按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的补锌治疗:急性患儿能进食后予以补锌,6个月以上,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6个月以下,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共10~14d;该疗法应积极应用于临床治疗。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高丽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摘要】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结合,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结果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结论恰当的给药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功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 有报道称,恰当的用药时间、合理的用药间隔,是确保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 [1] 例如头孢曲松等,可以通过降低给药频的β?内酰胺类药物, 率,每日给药依次,就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对于半衰期较短,但对繁殖期、静止期细胞具有较强杀菌活性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适当放宽给要间隔方式,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 1.2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具有首过效应。每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能够获取较高的峰浓度,避免了首过效果,又能减少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功 [4] 效。同时,神皮质激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摄取具有饱和 。所以,根据抗菌药物的不同药代 动力学/药效学参数,以及抗菌后效应,将其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 [2] 长的抗菌药物。本研究中,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 结合,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当药物浓度处于最低抑菌浓度的4抑菌浓度的时间,是β?内酰胺类抗菌

抗菌药物专项考核答案

抗菌药专业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2016年度) 日期:姓名:成绩: 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0分) 1、实施抗菌药物管理责任制,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是(A); A.院长 B.医教科科长 C.临床科室主任 D.主任医师 2、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是(C) A. 院长 B.医教科科长 C.临床科室主任 D.主任医师 3、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B) A.30% B.40% C.50% D.60% 4、肿瘤专科医院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C) A.1% B.5% C.10% D.20% 5、肿瘤专科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D)以下。 A.10DDDs B.20DDDs C.25DDDs D.30DDDs 6、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得超过(C) A. 0 B.50% C.30% D.25%

7、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是(ABCD) A.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 未获知致病菌前,可根据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结合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8、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分别为(ABC) A. 非限制使用级 B. 限制使用级 C. 特殊使用级 D.一般使用级 9、关于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获得,下列正确的是(ABCD) A. 医师经培训须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分级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B.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考核合格,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C. 中级以上医师考核合格,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D. 初级以上医师考核合格,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10、抗菌药物分级用药指征是(ABC) A.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B.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 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C.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D.治疗轻度感染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11、下列属于限制使用级的抗菌药物有(ABCD)

2017年继续教育公共课程《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考试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骨髓炎的治疗应选用能在骨关节中形成有效治疗浓度的抗菌药物B较大剂量β 内酰胺类、克林霉素最常见的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毒是: D呼吸道合胞病毒浅表真菌病感染仅仅局限于d纸片扩散法显示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抑菌圈直径 为 d以下不属于第一线抗结核药的是:C.利福平机械通气患者并发 VAP 的最重 要途径是 B.上呼吸道和胃腔内定植菌的误吸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几乎为 (D)100%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发生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B氟康唑治疗隐球菌病疗程不少于(C)感染沙门菌后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感染性腹泻B 群链球菌感染首选(A)麻疹皮疹的出现有顺序性,最早出现在:B发迹、耳后骨与关节结核手术治疗必须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术前一般要抗结核治疗:A.1~2周军团菌在 MH-LH 琼脂上可产生什么颜色的色素:C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后,临床治疗首选:A奈瑟菌属中主要的致病菌为C 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C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发生毛细血管损害,出现“三痛”,即A 艾滋病于哪一年在美国首先发现:B.1981年对血液和无菌体液培养均应以 急诊报告对待,实行三级报告制度,第一级报告应在初始培养出现阳性报告后B 志贺菌属中最常见且抗原结构最复杂的是(A)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是由什么为最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C.新型肠道病毒70 以下哪种链球菌引起的血流 感染最为多见:B根据2007 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制定的成人CAP 管理共识指南,是(D)无菌体液细菌培养成功的首要因素是:B.无菌采集新生 隐球菌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脲酶试验阳性,咖啡酸琼脂上菌落为B 弧菌属主要引起B. 肠道感染躁狂型狂犬病最常见,病程一般不超过A大多数移 植后感染一般发生在术后:D.180 天内粪便的菌群分析常用球菌和杆菌比例法, 成人球杆菌比例大于多少为肠道菌群 A. 1/3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是: B.皮肤癣菌病伏立康唑可口服或静脉给药,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可达D准确掌握抗菌 药在组织中达到有效浓度的时间,一般应静脉给药,且于多长时间内滴 完:A.30min1~3月龄CAP患者,要警惕沙眼衣原体、病毒、百日咳杆菌和肺炎链球菌D细菌性气管支气管炎首选的抗菌药物为:A.青霉素类不动杆菌属中临床最 常见的是B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不包括:A.丁醇类脊髓灰质炎在普种疫苗前 多发生在几岁小儿A大面积烧伤病人穿刺和置管频度最高的B实施一个抗菌治 疗方案,应在多长时间后评定其疗效,不宜过早换药:C肝脏外科感染以什么最常见:C. 胆源性肝脓肿闭合性脑外伤或伴有颅骨骨折、脑脊液漏者发生脑膜炎常由什 么细菌感染引起A抗结核药物使用过程中,若转氨酶升高低于多少且无症状者,可在密切监测下继续B肾功能减退者不宜应用的抗菌药物为:D流行性乙型脑 炎的并发症以什么最常见:D.支气管肺炎以下哪种真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 炎最为多见:A.白色念珠菌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不包括: A.大环内酯类人类幼年 时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发生水痘,病毒愈后潜伏当免疫低下时发生: B.带状疱疹乳胶凝集试验是隐球菌病最快速和最有诊断价值的诊断方法,敏感性可高达:D.99%急性淋巴结炎首选的抗菌药物为:A.青霉素、大环内酯类10岁以下禽流感 患儿金刚烷胺用药剂量为5mg/(kg?d),每日总量不超过(B)1962年发现的 第一个抗疱疹病毒药物是(A)1987年问世的第1个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是:C.齐多夫定1岁以上的儿童,处于艾滋病期或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多少建议治疗:A.<15%3个月到2岁化脓性关节炎患儿,推荐应用: B.头孢曲松 A AD 的症状一般出现在应用抗菌药物后(B) A 艾滋病患者发生弓形体感染首选的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试题及答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试卷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下列哪种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3、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症( )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4、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5、氨基糖苷类对以下那种细菌抗菌活性差:( ) A.大肠埃希菌 B.肺炎链球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肺炎克雷伯菌 6、老年感染患者一般不宜选用:( ) A.青霉素类 B.克林霉素 C.氨基糖苷类 D.头孢菌素类 7、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8、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 A. 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 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 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 以上都不对 9、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要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 A.克林霉素 B.利福平 C.红霉素 D.头孢他啶 10、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 3 天 B.术后 24 小时 C.术后 1 周 D.用至患者出院 11、卫生部“38 号文”规定:应严格控制()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大环内酯类 12、甲状腺手术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如需用药应选() A.一代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二代头孢菌素类 13、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正确的说法是: ( ) A.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 B.剖宫产手术术前用药应在术前 30 分钟至 2 小时内给药。 C.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宜选择一代头孢菌素,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D.以上都不对 14、围手术期给药时,当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

最全科室抗菌药物管理记录本完整版.doc

抗菌药物管理应用工 作记录本 科室 年份

使用说明 1、本手册内容作为科室抗菌药物曲床应用管理的考核依据,必須按时如实填写. 2、记录本由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填写,注意保管,人员变更时及时移交。 3、记录本按年度编制,每年一册,已填写的记录本由科室妥善保存备查,保存期限3年。 4、手术科室使用附表1、非手术科室使用附表2进行自查,每月抽查5份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按表格要求内容进行评定,并于次月1-5日将记录本上报医务科审査. 5、如遇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特殊情况需记录,可另加附页.

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组成 组长: 成员: 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 2、负责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与监测,定期对本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3、负责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学习及考核工作。 4、检查落实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执行情况,关注监控指标达标情况,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与医师绩效考核挂钩。 5、上报有关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6、每月抽查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抗谢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目录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期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4、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 7、《(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管理规定》 8、《抗菌药物处方管理规定》 9、《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制度》 10、《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科室合理用药管理小组活动记录

科室合理用药管理小组 活动记录 科室: ╳╳年度

科室合理用药管理小组名单组长: 组员: 秘书:

╳科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一、病区抢救药品 1、科室根据自身特点配备相应品种的抢救药品。 2、抢救药品备有一定的基数,使用后及时补充,并有记录。 3、每月定期检查抢救药品的效期,距离有效期半年的药品标记明显标识,距离有效期3个月的药品,到药房更换,并有记录。 4、抢救药品管理责任人为科护士长。 二、常用药品 1、常用药品基数合理,摆放整齐有序,有明显标识。 2、高危药品专柜加锁保管,有明显标识。 4、生物制品放置于冰箱中2-8℃冷藏。 5、常用输液分类摆放整齐有序,先进先出。 6、每月定期检查常用药品效期。 三、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5、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a.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b.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c.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d.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e.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DDDs以下。(注意:上述数据根据科室责任状填写)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8529353.html,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作者:万忠林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2期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用药间隔时间,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论述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 的最佳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结果本研究综合观察分析了抗菌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大环 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的最优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依据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对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用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用药间隔 作者单位:467000 平顶山,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医院随着时间药理学的逐步发展,临床工作者已认识到随着人身体中的酶活性和激素分泌程度呈周期节律性变化,患者对于药物的利用程度、血液中药物浓度和药物代谢周期也会随之伴有节律变化,因此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既能保证药物疗效,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副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中通常将抗菌药物按照不同的PK与PD比值或抑菌效果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浓度依赖型、作用时间依赖型以及长效抑菌药物。依据分类可采用不同的用药时间和间隔,本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以及间隔,现报告如下。 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具有较小和较大的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效果明显。临床常采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和曲线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在每日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单次用药可获得更高的药物浓度峰值,提高了浓度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同时减少了药物首过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强药物抗菌效果,缩短了药物作用于细菌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耐药菌种的出现。据研究报道肾皮质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可利用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但不会引起肾脏蓄积的特点,采用每日单次用药,避免了由于多次用药后,药物在血液中长时间低浓度存在引起肾脏蓄积[1]。也可避免因药物蓄积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造成耳毒性伤 害。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每日单次用药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医药支出。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卫生部临床药师专业培训指南(一)抗感染药物专业

卫生部临床药师专业培训指南 (一)抗感染药物专 业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临床各科。作为一类特殊药品,抗菌药物的正确合理应用将是提高疗 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促 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成为临床药师的最重要工作。为此,特制定本指 南,以指导临床药师抗菌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为期 1年。 、培训目标 经过一年的临床培训及完成培训计划以后,应掌握抗菌药物基本 知识及临床应用技能,具有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基本能力。 (一)了解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学会阅读相关专科医疗文书(如病例、相关检查、检查报告等)。 (三)熟悉常见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学会制定常见抗感染药物治疗监护计划,并进行临床药物监护工作。 (四)熟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学,能够发现与解决常见 的临床用药问题。 (五)学会教学药历的书写,具有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六)具有与医师、护师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用药指导。 (七)具备今后可持续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能力。 (八)掌握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药学、药理学、临床应用、安全性等知识。 (九)熟悉常见感染病原菌特征,了解细菌耐药情况与常见耐药 菌感染治疗策略。 二、培训方法 培训时间:全脱产培训一年。全年实际工作(学习)日不得少于 49周, 196小时,其中临床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76小时,业务知识学 习时间不得少于195卜时。 培训老师:一名主管以上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和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 技术职称临床医师组成培训小组,每个培训小组带1-2名受训者 参与临床用药实践。 临床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 科室时间(月)临床微生物科 1呼吸内科或感染性疾病科6 外科2 ICU 2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原则考试试题与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培训考试 姓名成绩____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 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A. 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 B -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2. 肾功能减退时可按原治疗剂量应用的抗菌药是() A. 阿奇霉素 B.阿莫西林 C.头抱氨苄 D.阿米卡星 3. 对产生超广谱B -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类抗菌药 A. 碳青霉烯类 B.氯霉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4. 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儿童的抗菌药是()A.氨基糖苷类 B.四环素类 C.喹诺酮类 D.糖肽类 5. 主经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发生的抗菌药不包 括() A. 氯霉素 B.利福平 C.红霉素酯化物 D.头抱他啶 6. 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7. 下列关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抗菌药应用错误的是() A. 妊娠期禁用利巴韦林 B. 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对母体及胎儿均有毒性 C. 头抱菌素类对母体和胎儿无明显影响 D. B -内酰胺类抗菌药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8. 关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选用本类药物治疗 B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避免使用 C新生儿、婴幼儿、老年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明确指征时应根据血液浓度监测调整

科室抗菌药物管理记录本

抗菌药物管理应用工作记录本 科室 年份 使用说明 1本手册内容作为科室抗菌药物曲床应用管理的考核依据,必須按时如实填写. 2、记录本由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填写,注意保管,人员变更时及时移交。 3、记录本按年度编制,每年一册,已填写的记录本由科室妥善保存备查,保存期限 3年。 4、手术科室使用附表1、非手术科室使用附表2进行自查,每月抽查5份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按表格 要求内容进行评定,并于次月1-5日将记录本上报医务科审査. 5、如遇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特殊情况需记录,可另加附页.

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组成 组长: 成员: 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 2、负责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与监测,定期对本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3、负责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学习及考核工作。 4、检查落实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执行情况,关注监控指标达标情况,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与医师绩效考核挂钩。 5、上报有关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6、每月抽查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抗谢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目录 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I 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处方管理规定》 10、《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 为进一步巩固2016年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項整治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 9、 《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制度》 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期的通知》卫办医政发【 2009】38号 2、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3、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4、 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 7、

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12年下半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为了掌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做综合分析。全面评价2012年下半年住院手术患者、住院非手术患者及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有效开展药学服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与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约有限的医药资源提供依据。 一、门诊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率 对2012年9月、10月、11月、12月的门诊处方,每月抽取200张处方进行点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是14.5%、13.5%、 26.5%、28%,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有增长趋势,11月和12月 超过卫生部规定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的规定,可能于冬季患者发病率高有关,全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9.87%,低于卫生部的不超过20%的规定。 二、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1 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35%,符合卫生部规定的综合医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的规定。抽查住院病历32份,主要是外科、骨伤科、泌尿外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7.5%。 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中,一联使用抗菌药物为59.37%,二联使用抗菌药物为25%,三联使用抗菌药物为3.13%。在抗菌药

物使用目的中,预防用药为12.5%,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为50%,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为50%,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为18.75%。

2 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情况 2012年我院住院患者实际应用的抗菌药物(包含滴眼剂、软膏等外用制剂以及抗真菌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单位DDD/100人天)是43.39,高于卫生部规定的综合医院抗菌药物药物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的要求。 2012年下半年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表 3 使用药物强度情况 三季度各类抗菌药物强度及构成比 序号分类AUD构成比(%)

医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流程及申请表

绥阳县人民醫院 特殊使用级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流程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流程。 一、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二、临床科室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相关规定 1、住院患者确须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由临床科室提出会诊申请,由指定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进行会诊,确定是否使用,包括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使用剂量、疗程及预后等。

绥阳县人民醫院 2、经会诊确需使用的,临床科室须填写《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见附件1,由会诊专家签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方可使用。 3、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对于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 4、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三、具体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流程如下: 填写《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科室提出申请会诊 讨论决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剂量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执行处方或医嘱并及时向医院汇报相关治疗

绥阳县人民醫院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科室: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主要诊断: 申请使用药物名称:规格:用法:数量: 申请用药理由 ○预防性用药:() ○治疗性用药,感染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验性用药:()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药敏结果,阳性致病菌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科会诊意见 会诊科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诊医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 申请医师:科室主任:申请日期:

抗生素的合理用药

浅谈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其应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感染性疾病的转归和愈后。近些年来,由于滥用抗菌药物,使耐药菌株、毒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以及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增多,其结果贻误正确治疗,出现了较强耐药的"超级恶菌"和多重耐药性病菌,甚至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或 酿成药疗事故。笔者就临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现象及如何正确掌握其使用原则,谈一点看法。 一、抗生素应用的不合理性 1、对非细菌性感染性的疾病,如感冒、病毒感染、不明原因发热等使用抗生素,甚至几种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现象颇为常见。抗生素临床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对抗细菌感染,有效地控制感染直至杀灭细菌,使病情痊愈。临床医生选用抗生素要有明确的指征,要根据药物及药学规律,针对病人细菌感染的种类,选择安全有效的制剂。不合理用药有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毒副作用增多,细菌产生耐药性,菌群失调。 2、长期或超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剂量倍增并不能使药物在体内作用时间延长,加上长期使用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血凝障碍、药疹、二重感染等。特别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其副作用主要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药物后可损害耳蜗神经引起听力减退或耳聋;损害前庭神经,引起眩晕和平衡失调;当肝功能不良时,易产生体内蓄积中毒。 3、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选用抗生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价值观的改变更新,少数医生在"开单提成"、"药品回扣"等不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滥用抗生素,不是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用抗生素,而是小病大治,对不该用抗生素的疾病,竟以高价昂贵的抗生素作为首选或常规用药,这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造成抗生素严重浪费现象。 4、临床上经常出现的滥用抗生素现象,一是缺乏针对性,盲目使用抗生素。不少临床医生没有严格根据抗生素的适应证,不经化验等辅助检查,简单问一下病情就开药,总认为用抗生素后,心里踏实,而病人也满意。如伤风、感冒、发热等病普遍采用抗生素疗法。还有的迫于病人的强烈要求而违心地使用抗生素。这样不但治疗无效,而且容易增加副作用,并使机体产生耐药性。二是对许多抗生素药理特点不熟悉。有些医生对哪些是杀菌类的,哪些是抑菌类的都搞不清楚。主要表现在:能用杀菌的却选用抑菌的,能用窄谱的却选用广谱的,能用短效的却用长效的等,这样又怎么能谈上合理应用的问题。三是热衷于用新的,价格昂贵的抗生素。目前抗生素的品种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有的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能用价廉的却用昂贵的。也有不少医生用药求新,用量求大,总认为新药疗效好,用量越大,疗效越高。认为药量与疗效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一般来说,药物剂量增大,体内药物浓度愈高,产生作用愈强,但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一定的用药界限,即可导致药物中毒或致使病人死亡。四是不合理联合用药或配伍。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但在临床中,有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如一般感染的病人,青霉素与四环素合用;青霉素与磺胺类联用等。一些人总认为只要是抗生素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把几种抗生素一起应用。殊不知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使药物毒副作用大增,危及健康。

最新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广西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细则。 2.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防治、诊断疾病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防治、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二、组织管理 成立临床合理用药及抗菌药监督管理小组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和任务: 1、根据医院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 2、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本院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3、定期公布全院及重点科室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提出经验用药方案; 4、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努力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三、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 医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部的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2.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3.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个体化用药。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4.药剂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服务。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同时,要进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登记定期向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四、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及全州县的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我院使用的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见表)进行分级管理。

合理用药试题及答案

抗菌素合理用药试题 1、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 A无指征的预防用药 B无指征的治疗用药 C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 D给药途径、给药次数不合理 E疗程不合理 2、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非细菌感染也可以选择抗菌药物 3、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A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B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C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D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E以上都不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 特点制订,根据什么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A病原菌 B感染部位 C感染严重程度 D患者的体温 E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 5、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A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C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D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E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6、抗菌药物分哪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A非限制使用 B限制使用 C特殊使用 D随意使用 E经验使用 四、判断题(10题)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2、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可局部滴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