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环路的形成、功能与可塑性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概念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概念神经系统分级调节是指神经系统中各层次结构之间相互调节的过程。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受和处理信息;外周神经系统将信息传输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中,使机体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反应。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神经元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神经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网络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形成复杂的信号传导路径。
神经元的活动是通过神经系统分级调节来实现的。
在神经系统的不同层次中,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可以通过改变突触传递的强度和时序,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效率和相关性,从而影响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神经系统分级调节中,背景激活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背景激活是指神经系统中存在的持续性的随机活动。
这种持续性的随机活动可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相关性,并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可以通过调节背景激活的强度和时序,来改变神经元之间的相关性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当系统处于高激活状态时,神经元之间的相关性增加,信息传递更加高效。
而当系统处于低激活状态时,神经元之间的相关性减少,信息传递更加稳定。
除了背景激活之外,突触可塑性也是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重要机制。
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可变性。
突触可塑性可以在不同层次的神经系统中调节神经元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
例如,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关键因素。
通过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突触可塑性可以调节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还涉及到神经环路的调节。
神经环路是多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循环路径。
神经环路可以通过反馈机制调节神经元之间的相关性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反馈机制是指某一神经元的活动可以影响其他神经元的活动,并且这些其他神经元的活动又会反过来影响该神经元的活动。
精神病学简答题

一、简述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答:大脑是一切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均由大脑调控。
正常的大脑功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异常的大脑功能与结构可能导致精神活动的异常。
大脑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形成了神经环路,构成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结构基础,脑通过不同环路处理信息,并对所处理的信息进行整合,并结合与之有关的触觉、听觉体验,既往的经历、记忆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觉体验。
神经递质在这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然后通过第二、第三信使系统调节其效应的时程和强度。
体内有多种神经递质和受体,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神经递质和受体分布,参与不同的精神活动。
大脑还具有可塑性,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从而影响整个精神活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精神活动的影响。
二、如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理解精神疾病?答:精神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易感性是必要因素,但不能足以说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是必要因素,但也不足以解释全部的病因。
由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心理的、社会文化的东西通过记忆、学习等会使大脑的结构、化学和神经活动不断发生变化。
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均构成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既可以作为原因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可以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还可以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导致心身疾病。
七、正常人思维具有哪些特征?答:思维是指人们将感知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然后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整个心理过程。
正常人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及实践性。
十五、试述错构及虚构的鉴别要点。
答: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将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时间、地点或人物上出现错误记忆,并自以为是,信以为真,患者对于张冠李戴的事情常有生动的描述,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常见于脑外伤、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动脉硬化症等。
神经可塑性机制在卒中后认知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神经可塑性机制在卒中后认知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方嵘(综述);陈生弟(审校)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24(41)5
【摘要】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而在国际卒中研究领域备受瞩目,但因其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而限制了有效治疗手段。
临床观察性研究表明,卒中后12个月内患者的认知功能呈不同程度的恢复,这一恢复与神经可塑性机制密切相关。
深入了解神经可塑性机制对于制定最佳的卒中后神经系统修复策略并对受损脑功能进行补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卒中后自发神经可塑性机制,包括神经细胞的可塑性、突触神经环路的可塑性和脑网络的可塑性,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神经可塑性与脑功能恢复的动态和复杂性。
随后探讨了增强神经可塑性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非侵袭性脑刺激和其他方法,提倡早期干预效果好。
尽管一些新兴方法尚缺乏明确的临床依据,但初步研究中的疗效令人鼓舞,有望开启卒中后治疗的新篇章。
【总页数】8页(P387-394)
【作者】方嵘(综述);陈生弟(审校)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R749.1
【相关文献】
1.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2.多奈哌齐联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3.认知功能和神经可塑性——调节神经可塑性是人参皂苷Rg1改善认知功能的基本机制
4.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
5.多奈哌齐联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可塑性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可塑性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刘健;杨小玉;夏威威;董健;杨茂光;矫健航【摘要】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损伤后通过未损伤神经的可塑性改变可以重新建立新的神经环路,从而使感觉、运动功能不同程度地恢复,尽管对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已经获得很多突破性进展,但这种可塑性改变的发生和作用机制以及有效提高神经可塑性改变的综合治疗方法在同行中看法不一.本文作者就近年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方面的研究,以及有效促进这种可塑性进而提高中枢神经损伤修复能力的实验研究及结果进行文献回顾,认为突触重构、轴突发芽和神经发生是神经环路重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组织以及细胞组织移植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因脊髓损伤所致肢体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38)002【总页数】4页(P386-389)【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可塑性【作者】刘健;杨小玉;夏威威;董健;杨茂光;矫健航【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81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通常会导致患者损伤部位支配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进而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然而,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损伤的轴突自发性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内、外环境中存在很多抑制轴突再生的因素,因此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难点之一。
多年来,中枢神经系统一直被认为是缺乏自身调整和适应能力的结构系统。
在过去的近30年里[1],人们逐渐转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传统看法,并提出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在遇到环境变迁或损伤时具有调节和适应的能力,通过未损伤的健存神经元及轴突侧支发芽并长入已失神经支配的区域重新建立神经环路等方式代偿机体本已损伤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这种性能被称为神经可塑性。
解析神经生物学原理

电生理学:通过记录神经 元的电活动来研究神经功
能
光遗传学:利用光来控制 神经元的活动,从而研究
神经功能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通过检测大脑活动引起的 血液动力学变化来研究神
经功能
计算神经科学:利用计算 机模拟和数学模型来研究
神经功能
神经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神经影像学、神经外科、神经药理学等 神经科学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如神经发育、神经遗传学、神经生态学等 神经科学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应用:如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 神经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教育神经科学、学习障碍研究等
道等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突 触的形成和修剪
神经递质的作用:传递 信息和调节神经元活动
长期增强作用:神经元 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加
长期抑制作用:神经元 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弱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环路: 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协调
学习和记忆的可塑性: 神经系统对环境和经验 的适应和改变
神经系统疾 病分类:中 枢神经系统 疾病、周围 神经系统疾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
经系统
感觉信息的输出:通 过运动神经纤维传递 到效应器,产生相应
的行为反应
运动信息的来源:感觉 器官、肌肉和关节等
运动信息的处理:在 中枢神经系统中,运 动信息被整合、加工
和协调
运动信息的传递:通过 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
经系统
运动信息的输出:通 过运动神经元传递到 肌肉和关节,产生运
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包 括脑卒中、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 病等
周围神经系 统疾病:包 括多发性神 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糖尿病性神 经病等
自主神经系 统疾病:包 括高血压、 低血压、心 律失常等
症状:包括 头痛、头晕、 四肢麻木、 无力、感觉 异常、运动 障碍等
海马体的神经调控与情感记忆

海马体的神经调控与情感记忆海马体是大脑中重要的神经结构之一,对于情感记忆的形成和调控起着关键作用。
海马体通过参与神经回路的特定调节,能够对情绪和记忆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加工。
下面将从海马体与情感记忆的关系、海马体的神经调控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海马体与情感记忆的关系海马体作为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之间的重要连接部位,与情感记忆的形成和调控息息相关。
情感记忆是指在特定情绪体验下形成的记忆,其中包含了个体对于情感信息的加工和存储。
海马体通过与边缘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能够对情感刺激进行感知和评估。
研究发现,海马体在情感记忆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马体对情感体验的加工和调节,二是海马体对情感记忆的存储和检索。
在情感体验方面,海马体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连接,参与到情感信息的加工和评估中,从而影响个体对情感刺激的感知和反应。
在情感记忆的存储和检索方面,海马体具有将情感记忆与相关的空间和时间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同时也是情感记忆的重要存储和检索场所。
二、海马体的神经调控机制海马体的神经调控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多个神经递质和神经活动的调节。
以下是海马体神经调控机制的主要内容:1. 神经递质: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到海马体的神经调控中。
例如,谷氨酸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够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从而参与到情感记忆的形成和调控中。
而γ-氨基丁酸(GABA)则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起到平衡和调控神经活动的作用。
2. 神经环路:海马体与边缘系统、杏仁核等结构之间形成了庞大的神经回路。
这些神经回路通过神经纤维的传导,使得情感信息能够被传入到海马体,并在海马体中得到整合和调控。
同时,海马体也通过神经回路将情感记忆的结果输出到其他脑区,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3.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通过长期的活动和经验改变突触连接的能力。
海马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突触可塑性场所,通过突触的形成和重塑,能够对情感记忆进行加工和调控。
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奖赏性记忆巩固中的环路机制

在奖赏性记忆巩固中,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如Ca²⁺/calmodulin依赖的蛋白 激酶Ⅱ等,对神经元活动和奖赏性记忆进行调控。
03
CATALOGUE
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奖赏性记忆巩固中的作 用
多巴胺能神经元对记忆巩固的调节作用
调节记忆巩固的进程
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释放多巴胺,调节记忆巩固的进程,促进记 忆的形成和巩固。
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奖赏性记忆巩固中的药理学研究
总结词
药理学研究发现,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奖赏性记忆巩固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改变多巴胺的释放量和活性可 以影响记忆表现。
详细描述
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奖赏性记忆巩固中的调节作用。通过使用不同的药物来改变多巴胺的释放 量和活性,可以观察到对记忆表现的影响。这些研究为开发新的记忆增强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腹侧被盖区与伏隔核的连接
腹侧被盖区与伏隔核之间的连接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连接使得多巴胺能神经元能够影响伏隔核的活动,从而影响奖赏 性记忆的巩固。
奖赏性记忆巩固的分子机制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释放与调控
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奖赏性记忆巩固中释放多巴胺,通过与其他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对奖赏 性记忆进行调控。
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突触强度,促进记忆 的持久性。
调节记忆的更新和修正
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突触强度,更新和修 正记忆内容。
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神经环路的调制作用
调制神经环路的兴奋性
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释放多巴胺,调 制神经环路的兴奋性,调节神经元的 发放频率和放电模式。
04
CATALOGUE
大脑与神经可塑性讲课课件

对未来的展望与挑战
神经可塑性在未来的应用
随着神经可塑性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在康复医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重 要作用。
面临的挑战
尽管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神经环路的精细结 构和功能、不同脑区的交互作用、不同发育阶段神经可塑性的特点等。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探索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神经可塑性研究的深入发展。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的大脑结构和功 能存在差异,与神经可塑 性有关。
环境适应性
神经可塑性使大脑能够适 应环境变化,提高生存和 繁衍能力。
疾病治疗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有助于 探索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 制和治疗方法。
02
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大脑的解剖结构
大脑的组成
大脑髓质的功能
大脑由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和脑干等 部分组成。
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功 能缺损。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
脑外伤
脑外伤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伤,如脑震荡、颅内出血等。康复治疗对于脑外伤患者 的恢复至关重要,包括认知康复、肢体康复等。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恢复至关 重要,包括物理治疗、康复工程等。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意义
揭示大脑工作机制,为神经性疾病治疗提供思路。
神经可塑性的定义
01
02
03
神经可塑性
指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的 可变性,包括突触可塑性 和轴突可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 神经环路的形成、功能与可塑性 首席科学家: 蒲慕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起止年限: 至 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神经环路层面上解析神经系统发育、功能以及可塑性,同时了解与重要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环路异常的机制。建立从微观的分子/细胞水平研究与宏观的系统/行为研究之间的桥梁。力争在神经细胞的产生和分化、细胞定位、突触形成和修剪、感觉信息的传递、整合与储存、工作记忆和抉择的环路机制、环路形成与功能的异常等前沿研究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五年预期目标: 1) 在神经环路形成分子机制方面,深入认识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命运决定的调控机制;揭示神经元迁移的动力原理和导向机制;进一步阐明神经元极化的胞内外机制;探索神经元树突和突触修剪的分子机制。 2) 在神经环路功能及可塑性方面,阐明神经环路电信号的产生与调节机制、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突触和环路机制、神经环路存储和提取感觉经验中的时序信息的突触机制、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环路机制和工作原理。 3) 在神经环路异常分子机制方面,将重点研究智障基因导致癫痫易感的环路形成异常、抑制性突触传递系统调控与癫痫发生的关系、离子通道失常对神经元存活与突触和神经环路异常的作用。 4) 五个课题有机联系、技术交叉。将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在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具体表现为对神经环路的重要前沿问题有显着突破,在神经科学界取得领先地位。 5) 开展与临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以扩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 6) 培养学术骨干的基础科研能力,使之成为他们所在的研究领域中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研究团队。通过高质量的基础研究训练来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科研素质,为中国神经科学后备人才的储备作出贡献。 三、研究方案 本项目由五个有内在联系的研究课题组成,每个课题由3-4个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组合作完成。这些课题紧密围绕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功能展开研究。在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可塑性方面,主要研究神经元发生、分化和命运决定的转录因子调控;神经细胞迁移和形态发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突触形成与修剪机制;并从分子细胞层次研究环路功能的调节机制。在神经环路的功能及可塑性方面,主要研究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环路机制;以及工作记忆和抉择的环路基础。同时,将研究病理状态下(包括癫痫、智障和老年痴呆)神经环路的变化。五个课题的研究方案,依以下顺序分别进行描述:环路的形成→环路的功能→环路的异常。
课题一 神经细胞的产生、迁移与轴突生长 结合基因剔除、胚胎电场转基因、组织培养、单细胞迁移分析、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等实验方法,研究大脑皮层和脊髓背角神经元产生和命运决定的调控机理、神经元迁移及轴突投射建立的机制。并将这两个脑区的研究结果相互参照,比较异同。在神经元产生和命运决定的调控机制研究中将特别关注三类调控方式: 1)转录调控、2)表观遗传学调控、3)miRNA调控,以期发现有关键作用的新的调控分子、阐明相应的上下游信号机理。神经元迁移和轴突投射的研究中,特别关注已知的神经轴突导向因子对新生神经元迁移发挥的作用、阐明相关的信号机制。 创新点与特色:在研究内容上,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在神经干细胞命运决定中的作用;将在大脑皮层和脊髓背角上的研究结果相互比较和参照,以促进对各脑区神经环路发育机制的一般性了解。在实验方法上,拥有非常成熟的单细胞迁移导向分析等独特技术。 可行性分析:已建立实验必需的鸡胚和鼠胚电场转基因、单细胞迁移导向分析、神经干细胞培养、病毒包装感染等关键技术。成功获得了多个与研究相关的转基因小鼠品系。研究队伍完整、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具备开发新的研究手段的潜力。因此,本课题的执行有充分的保障。 课题二 神经环路形成和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围绕神经元极性建立、轴树突的生长、突触形成、树突与突触的选择性修剪等重要问题,开展以下研究:1)神经元形态发生的细胞骨架机制和不对称膜转运机制;2)神经元电活动、分泌性因子对树突形成与修剪和突触功能的影响;3)表观遗传因素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对神经环路可塑性的影响。 创新点与特色:围绕神经元形态发生、突触的形成及修剪机制,从细胞骨架、囊泡转运、基因表达调控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研究。在离体培养的神经元上,采用多种新的分子生物学、光学成像和激活等实验手段。 可行性分析:主要学术骨干在神经元形态发生、突触形成及神经活动依赖的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有多年的研究工作积累。已获得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期工作成果。具有相对成熟的神经细胞生物学分析手段、工具病毒载体构建技术和光敏感离子通道激活技术。
课题三 神经环路信号传递、整合与储存 本课题拟采用多种模式动物(果蝇、斑马鱼、大/小鼠)和多种活体实验手段(电生理、钙成像、行为等)研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模态感觉信息传递、整合与储存发生的精确位点和神经机制,探讨其对动物行为的作用。 创新点与特色:采用多种模式动物,从不同角度研究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原理;运用在整体果蝇、斑马鱼、大/小鼠上的活体全细胞记录技术与钙成像相结合的手段,并引入光敏感离子通道激活和失活神经环路的技术。 可行性分析:已建立完善的实验体系,主要学术骨干在以上研究领域均有较好的工作积累,已获得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期工作成果,有望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课题四 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 本课题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在实验方面,将以果蝇、小鼠和猴作为模式动物,采用行为学、脑片和整体动物的示踪、光学成像、电生理等技术,以研究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神经元环路机制和功能。在理论分析方面,将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结合大规模的神经元网络的计算仿真,揭示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在神经元环路上的计算原理。理论的结果和预测将对动物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创新点与特色:从分子、细胞、环路、到整体行为等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的研究,揭示神经环路实现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机理,以期进一步认识其它认知功能的环路机制。 可行性分析:已建立相对成熟的整体动物的钙成像、电生理、动物行为及计算的平台。主要学术骨干在神经元环路的实验记录与操纵、理论的模拟与分析等方面有多年的积累。
课题五 神经环路异常的分子机制 本课题将结合基因剔除/过表达技术、动物行为分析、影像技术、细胞培养、电生理技术、及生化实验方法,研究与疾病相关的神经环路异常的分子机制。 创新点和特色:从神经环路的形成与功能的层面来了解脑疾病发病机理,以期为开发有临床运用前景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可行性分析:所需的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已基本构建好,所需抗体已制备。主要学术骨干对正常与异常神经环路的分子机制研究已有多年经验。 四、年度计划 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第 一 年
1. 检测Sirt1对神经干细胞库的影响;研究Ezh2对新生神经元的调控; 2. 收集和制备实验所需的各种转基因小鼠;寻找决定Gad67时空正确表达的调控序列; 3. 确定Slit/Robo在大脑皮层神经元迁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理; 4. 发展检测Rab5和Rab10等活性的灵敏FRET探针; 5. 筛选可被神经元电活动调控的,调节树突形态与突触功能的新基因;筛选MeCP2调控基因; 6. 鉴定皮层锥体细胞的轴突通道亚型及其电压依赖特性;研究视觉如何调节Mauthner细胞的听觉和行为; 7. 通过电生理和钙影像技术寻找果蝇味觉二级和高级神经元以及嗅觉三级神经元;V1神经元集群的时序学习与记忆; 8. 建立小鼠的工作记忆的行为范式,光遗传手段,以及相关生理和行为学的检测;研究果蝇中抉择行为的动态性,及其涉及的神经环路与机制; 9. 建立生物学上合理的大尺度的神经元环路模型; 10. 研究CDKL5和MeCP2的相互关系。特异敲除ErbB4基因,建立研究Aβ产生和积累的模型; 11. 研究GAT1敲除小鼠行为学表型,研究BDNF急性、慢性处理对ASIC表达及功能的调控作用。 1. 获得Sirt1调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数据;获得Ezh2调控神经元发育的初步数据; 2. 找到决定Gad67在脊髓中时空正确表达的调控序列,获得nestin转基因小鼠等多种小鼠; 3. 完成Slit/Robo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迁移的工作,整理并撰写论文; 4. 获得检测Rab及蛋白酶的灵敏方法; 5. 完成基因芯片筛选;得到MeCP2调控基因表达的全面数据,确认MeCP2对突触发育的作用; 6. 阐明锥体细胞动作电位爆发的离子机制;揭示视觉对听神经-Mauthner细胞听觉通路的作用; 7. 发现果蝇味觉二级和高级神经元以及嗅觉三级神经元;发现诱导和巩固时序学习的条件; 8.建立生理、解剖、光遗传、行为等研究工作记忆的实验方法,揭示多巴胺,五羟色胺以及GABA分别在强化学习和抉择行为动态性调控中的不同作用; 9.初步探讨网络的动力学性质,为后期细致模拟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做准备; 10. 阐明CDKL5和MeCP2的上下游关系,建立ErbB4的条件敲除小鼠,建立检测Aβ的系统。发现TRPC6对Aβ水平的调控作用; 11. 确认GAT1敲除小鼠的精分表型,确定BDNF对ASIC的敏化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