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环路的形成、功能与可塑性
大脑皮层的神经环路和信息传递

大脑皮层的神经环路和信息传递大脑皮层是人类大脑中最为复杂和关键的部分之一,它负责处理和整合各种感觉信息,并参与决策、思考和行为的调控。
在大脑皮层中,神经元通过复杂的神经环路进行信息传递,这些神经环路的形成和功能对于我们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神经元和突触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是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
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细长的轴突,通过轴突可以将电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称为突触,通过突触可以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环路的形成在大脑皮层中,神经环路是由多个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
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在发育过程中,神经元会根据外界刺激和内部信号进行突触形成和调整,从而形成特定的神经环路。
神经环路的类型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环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局部环路和远距离环路。
局部环路局部环路是指神经元之间的短距离连接,主要用于局部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这些环路通常包括几个相互连接的神经元,形成一个小的功能模块。
例如,在视觉皮层中,存在着许多局部环路,用于处理和分析视觉信息。
远距离环路远距离环路是指神经元之间的长距离连接,主要用于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
这些环路通常包括多个脑区之间的神经元,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例如,在认知控制过程中,远距离环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将不同脑区的信息整合起来,实现高级认知功能。
信息传递的过程大脑皮层中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实现的。
电信号传递当神经元兴奋时,会产生电信号,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着轴突传播,并通过突触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这种电信号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秒几十米。
化学信号传递在突触处,电信号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下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神经递质后,会产生电信号,并继续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这种化学信号的传递速度相对较慢,通常在每秒几十毫米。
神经环路和信息处理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环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各种感觉信息的处理和整合。
神经环路的名词解释

神经环路的名词解释神经环路(neuronal circuit)是指一组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网络,用于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这些神经环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感知。
本文将对神经环路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带领读者一窥这些神秘而复杂的神经连接网络。
突触(Synapse)作为神经环路的基本单位,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
通过突触,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相互传递信息。
突触可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
化学突触指的是通过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的突触。
当一个神经脉冲到达化学突触时,它会引发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入,促使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这些神经递质会结合到接受信号的神经元的受体上,从而激发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
电突触则是借助神经元之间的电流直接传递信号的突触。
在电突触中,两个神经元之间存在细小的间隙,称为电突触间隙。
当一个神经脉冲到达电突触时,它会引发电离子流入或流出,这种电流会沿着神经元的轴突传播,从而激发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
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环路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神经环路中突触连接强度的可变性。
这种可塑性是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变化和学习记忆过程的基础。
在突触可塑性中,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被增强或减弱,从而影响到神经信号的传递。
突触可塑性主要分为长期增强(LTP)和长期抑制(LTD)。
LTP指的是在神经环路中,某个特定的突触连接会因为刺激的重复而加强,进而激发下一个神经元更强的反应。
LTD则相反,指的是重复刺激导致突触连接减弱的现象,从而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
这种突触可塑性使得神经网络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进行学习和记忆。
神经回路(Neural Circuit)神经回路是指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特定神经网络。
不同的神经回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控制着不同的功能和行为。
例如,感觉神经回路负责接收和处理感觉信息,而运动神经回路则控制着肌肉的运动。
大脑皮层的神经环路和信息传递

大脑皮层的神经环路和信息传递大脑皮层是人类大脑中最复杂、最高级的区域之一,负责感知、思考、决策和行动等高级认知功能。
在大脑皮层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环路进行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是大脑功能正常运作的基础。
一、神经环路的概念和组成神经环路是指大脑皮层中神经元之间形成的连接网络。
它由神经元、突触和神经递质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二、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兴奋传导和突触传递。
1. 兴奋传导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信号,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从神经元的树突传导到轴突,然后通过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这种电信号的传导是通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完成的。
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决定了电信号的传导速度和强度。
2. 突触传递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会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上。
神经递质与神经元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这种化学信号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
三、神经环路的功能神经环路在大脑皮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了各种认知功能的实现。
1. 感知和知觉神经环路在感知和知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视觉神经环路负责处理视觉信息,听觉神经环路负责处理听觉信息。
这些神经环路将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事物。
2. 学习和记忆神经环路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和记忆是通过神经环路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突触传递的改变来实现的。
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或经历新事物时,神经环路中的连接会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记忆。
3. 思考和决策神经环路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环路可以将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产生思考和决策的结果。
这些神经环路可以将感知到的信息与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比较,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Cell发表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大脑神经环路修剪“赢家通吃”

(医学)Cell发表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大脑神经环路修剪“赢家通吃”导读:胜者一发不可收,败者溃不成军,这般“赢家通吃”的情节,不仅仅发生在人与人的世界里,也发生在脑神经环路的精确化过程中,甚至很可能代表了生物发育的一种普遍策略。
北京时间今天,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于翔研究组的该项研究成果。
新发现的这一整套基于竞争的分子机制,对理解正常脑发育十分重要,对研究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神经环路并非一成不变,可在来自外界刺激的“调教”下修正、重塑人类的大脑包含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这个数字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
平均每个神经元又与其他神经元形成约1000个被称为“突触”的联接节点。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将兴奋性或抑制性的输入信息传来送往的神经元“信使”,大脑才能调控人的感觉、运动、记忆与情感。
于翔研究员和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边文杰告诉记者,大脑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远不止简单的信息交换。
科学家早已发现,大脑的某些功能会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即大脑具有可塑性。
那些负责感觉、运动、记忆、情绪的神经环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在来自外界刺激的“调教”下修正、重塑。
比如,在人的青春期,神经系统会经历一场奇妙的自我优化“魔术”,“魔术”的名字叫“树突棘修剪”。
树突棘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微结构,在大脑发育早期,树突棘的数目与突触一样快速增加,形成功能性的神经网络。
然而它并非永远多多益善,当神经网络的复杂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在由青春期渐入成年期的阶段,树突棘的总数反而显著减少,也就是说已形成的联接会被“修剪”,从而达到最佳的信息传递与储存效果。
科学家在包括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在内的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中,均发现了树突棘修剪的异常。
然而,背后调控这一切的分子机制,始终悬而未决。
神经系统以竞争机制保证输入较强的环路联接被保留并强化于翔研究组试图在小鼠实验中寻找答案,实验模型是与小鼠触须相对应的大脑感觉区域——桶状皮层,因为小鼠的触须是一种非常发达的感觉器官,觅食、探索、感知危险等日常活动都有赖于触须的感觉输入。
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

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人体的运动、感知、思考和管理机体的各项生理、心理反应。
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就必须依赖于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突触可塑性。
因此,本文将深入讨论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原理以及它们的相关作用。
一、神经发育的过程神经发育是个持续的过程,从胚胎发育阶段开始一直到成年后的维持阶段。
一旦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各种颇为严重的病症,如震颤、失明、听力障碍、感觉障碍等等。
神经发育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经元的产生和迁移,即从神经迹中产生神经元初级元器官,细胞体在运动中迁移并且定向取向。
第二个阶段是神经元的细胞发育,即神经元细胞和其它细胞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复杂的有组织化的结构。
在这个阶段中,神经元的轴被固定在其上面的细胞上,而且神经元和其它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发生了联系。
最后,第三个阶段是神经元的变化和不断的微调,这样神经系统就变成了一个可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神经突触的可塑性神经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的联系,它负责传递电化学的信号并在神经系统间传递信息。
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是指它的形态和功能可以被刺激和改变。
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是神经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通过这种机制,神经系统可以适应变化并改变其功能。
神经突触的可塑性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短期可塑性,另一种是长期可塑性。
短期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于一些刺激的突触响应发生的短暂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可以被迅速恢复的。
而长期可塑性则是在长时间内引起的突触响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持续数小时到数年以上。
三、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作用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对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它们负责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建立,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各项功能得以顺利开展。
其次,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还可以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从而增强动态平衡机制的作用,期望使神经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神经环路形成与记忆储存过程模拟

神经环路形成与记忆储存过程模拟【引言】神经环路的形成与记忆储存是人类认知与学习的基础。
通过模拟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神经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和记忆形成机制。
本文将介绍神经环路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应的记忆储存过程的模拟方法。
【神经环路形成的基本原理】神经环路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所构成的循环回路。
它们在大脑中扮演着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核心角色。
一个完整的神经环路通常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输入神经元和输出神经元。
输入神经元接收和传递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而输出神经元则将经过处理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神经环路的形成需要经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突触连接: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通过传递电化学信号来实现信息传递。
2.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连接的强度和效力可以被改变和调整。
这种可塑性使得神经环路能够通过学习和记忆进行适应性调整。
3. 同步与振荡:神经环路中的神经元之间存在同步和振荡的现象。
这种同步与振荡可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调节来实现。
【记忆储存过程的模拟】为了模拟神经环路形成与记忆储存过程,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模型和方法。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模拟方法:1. 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基于仿生学原理构建的模型,它试图模拟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过程。
这种模型通常由多个人工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都有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通过模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号传递,这种模型可以模拟神经环路的形成和记忆储存过程。
2. 神经元仿真模型:神经元仿真模型是一种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神经元的电活动进行模拟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数学模型描述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并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神经元的活动。
通过模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电活动,这种模型可以模拟神经环路的形成和记忆储存过程。
3. 神经振荡模型:神经振荡模型用于模拟神经环路中的同步和振荡现象。
这种模型通常使用数学方程描述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大脑神经回路形成及功能脆弱期理论评述

大脑神经回路形成及功能脆弱期理论评述大脑神经回路是大脑中神经元之间复杂的连接网络,是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础结构。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大脑神经回路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提出了功能脆弱期理论。
功能脆弱期理论指的是在大脑发育的早期阶段,神经回路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易于形成连接,并且对环境刺激有着更强的塑性。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大脑在人类生命早期经历了一个关键的发育阶段,这个阶段是大脑神经回路形成的窗口期,也是大脑最为敏感和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在科学家的研究中,他们使用了大量的实验证据来支持功能脆弱期的理论。
例如,研究发现,在人类婴儿的早期生活阶段,特定的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回路的形成和加强。
同时,某些异常环境刺激也可能导致神经回路形成的异常,甚至导致一些神经发育障碍。
这表明早期阶段对于神经回路形成和功能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功能脆弱期理论还解释了为什么在儿童早期,学习语言、感知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迅速增长。
这是因为在功能脆弱期,大脑神经回路的塑性极高,可以被外界刺激所影响和塑造。
因此,在这一时期,给予儿童适当的刺激和训练,可以促进其脑部功能的发展和优化。
然而,功能脆弱期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虽然功能脆弱期在儿童的大脑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的大脑就没有可塑性。
事实上,成人的大脑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只是相对儿童来说较为有限。
此外,功能脆弱期理论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具体机制解释,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
另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功能脆弱期理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研究和理论相互关联。
例如,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可塑性并不仅仅受早期神经回路形成阶段的影响,成年人的大脑同样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和学习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因此,在谈论大脑神经回路形成及功能脆弱期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大脑可塑性。
总的来说,大脑神经回路形成及功能脆弱期理论提供了理解大脑发育和人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框架。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神经生物学是关于神经系统的科学领域,涉及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疾病等各方面知识。
本文将从细胞水平、单元回路水平、神经系统水平三个方面,总结一些常见的神经生物学知识点。
细胞水平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
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
树突主要接收神经冲动,而轴突则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元的典型结构有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
2.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非神经元细胞,主要具有支持、保护神经元的功能。
与神经元相比,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更多。
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密集胶质细胞是三种常见的胶质细胞。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电信号。
其产生主要是由于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关机制。
动作电位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间序列特征,可以被记录和分析。
4.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一种神经信号传递方式,由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影响相邻神经元或肌肉、腺体等靶细胞。
突触传递主要包括化学突触传递和电子突触传递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的,后者是通过电流通过直接传递关节隙。
5.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能力的改变。
其主要形式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LTP和LTD的产生机制包括突触前活动变化、突触后细胞膜电位变化和神经递质浓度变化等。
单元回路水平1. 神经环路神经环路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网络结构。
神经环路可以通过神经突触连接,从而形成复杂的功能。
常见的神经环路包括反射弧和中枢神经环路等。
2. 突触后势突触后势是当神经元被兴奋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形成的一种延迟激活现象。
突触后势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不同的突触类型而异,但是它可以影响神经元的电活动,从而影响神经网络的功能。
3. 网络动力学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回路具有复杂的动力学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神经环路的形成、功能与可塑性
首席科学家:蒲慕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神经环路层面上解析神经系统发育、功能以及可塑性,同时了解与重要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环路异常的机制。
建立从微观的分子/细胞水平研究与宏观的系统/行为研究之间的桥梁。
力争在神经细胞的产生和分化、细胞定位、突触形成和修剪、感觉信息的传递、整合与储存、工作记忆和抉择的环路机制、环路形成与功能的异常等前沿研究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五年预期目标:
1)在神经环路形成分子机制方面,深入认识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命运决定
的调控机制;揭示神经元迁移的动力原理和导向机制;进一步阐明神经元极化的胞内外机制;探索神经元树突和突触修剪的分子机制。
2)在神经环路功能及可塑性方面,阐明神经环路电信号的产生与调节机制、多
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突触和环路机制、神经环路存储和提取感觉经验中的时序信息的突触机制、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环路机制和工作原理。
3)在神经环路异常分子机制方面,将重点研究智障基因导致癫痫易感的环路形
成异常、抑制性突触传递系统调控与癫痫发生的关系、离子通道失常对神经元存活与突触和神经环路异常的作用。
4)五个课题有机联系、技术交叉。
将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在以上三个研究方向
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具体表现为对神经环路的重要前沿问题有显著突破,在神经科学界取得领先地位。
5)开展与临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以扩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基础研
究。
6)培养学术骨干的基础科研能力,使之成为他们所在的研究领域中享有国际声
誉的科学家。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研究团队。
通过高质量的基础研究训练来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科研素质,为中国神经科学后备人才的储备作出贡献。
三、研究方案
本项目由五个有内在联系的研究课题组成,每个课题由3-4个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组合作完成。
这些课题紧密围绕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功能展开研究。
在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可塑性方面,主要研究神经元发生、分化和命运决定的转录因子调控;神经细胞迁移和形态发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突触形成与修剪机制;并从分子细胞层次研究环路功能的调节机制。
在神经环路的功能及可塑性方面,主要研究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环路机制;以及工作记忆和抉择的环路基础。
同时,将研究病理状态下(包括癫痫、智障和老年痴呆)神经环路的变化。
五个课题的研究方案,依以下顺序分别进行描述:环路的形成→环路的功能→环路的异常。
课题一神经细胞的产生、迁移与轴突生长
结合基因剔除、胚胎电场转基因、组织培养、单细胞迁移分析、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等实验方法,研究大脑皮层和脊髓背角神经元产生和命运决定的调控机理、神经元迁移及轴突投射建立的机制。
并将这两个脑区的研究结果相互参照,比较异同。
在神经元产生和命运决定的调控机制研究中将特别关注三类调控方式:1)转录调控、2)表观遗传学调控、3)miRNA调控,以期发现有关键作用的新的调控分子、阐明相应的上下游信号机理。
神经元迁移和轴突投射的研究中,特别关注已知的神经轴突导向因子对新生神经元迁移发挥的作用、阐明相关的信号机制。
创新点与特色:在研究内容上,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在神经干细胞命运决定中的作用;将在大脑皮层和脊髓背角上的研究结果相互比较和参照,以促进对各脑区神经环路发育机制的一般性了解。
在实验方法上,拥有非
常成熟的单细胞迁移导向分析等独特技术。
可行性分析:已建立实验必需的鸡胚和鼠胚电场转基因、单细胞迁移导向分析、神经干细胞培养、病毒包装感染等关键技术。
成功获得了多个与研究相关的转基因小鼠品系。
研究队伍完整、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具备开发新的研究手段的潜力。
因此,本课题的执行有充分的保障。
课题二神经环路形成和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围绕神经元极性建立、轴树突的生长、突触形成、树突与突触的选择性修剪等重要问题,开展以下研究:1)神经元形态发生的细胞骨架机制和不对称膜转运机制;2)神经元电活动、分泌性因子对树突形成与修剪和突触功能的影响;3)表观遗传因素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对神经环路可塑性的影响。
创新点与特色:围绕神经元形态发生、突触的形成及修剪机制,从细胞骨架、囊泡转运、基因表达调控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研究。
在离体培养的神经元上,采用多种新的分子生物学、光学成像和激活等实验手段。
可行性分析:主要学术骨干在神经元形态发生、突触形成及神经活动依赖的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有多年的研究工作积累。
已获得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期工作成果。
具有相对成熟的神经细胞生物学分析手段、工具病毒载体构建技术和光敏感离子通道激活技术。
课题三神经环路信号传递、整合与储存
本课题拟采用多种模式动物(果蝇、斑马鱼、大/小鼠)和多种活体实验手段(电生理、钙成像、行为等)研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模态感觉信息传递、整合与储存发生的精确位点和神经机制,探讨其对动物行为的作用。
创新点与特色:采用多种模式动物,从不同角度研究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原理;运用在整体果蝇、斑马鱼、大/小鼠上的活体全细胞记录技术与钙成像相结合的手段,并引入光敏感离子通道激活和失活神经环路的技术。
可行性分析:已建立完善的实验体系,主要学术骨干在以上研究领域均有较好的工作积累,已获得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期工作成果,有望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课题四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
本课题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展开深入研究。
在实验方面,将以果蝇、小鼠和猴作为模式动物,采用行为学、脑片和整体动物的示踪、光学成像、电生理等技术,以研究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神经元环路机制和功能。
在理论分析方面,将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结合大规模的神经元网络的计算仿真,揭示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在神经元环路上的计算原理。
理论的结果和预测将对动物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创新点与特色:从分子、细胞、环路、到整体行为等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的研究,揭示神经环路实现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机理,以期进一步认识其它认知功能的环路机制。
可行性分析:已建立相对成熟的整体动物的钙成像、电生理、动物行为及计算的平台。
主要学术骨干在神经元环路的实验记录与操纵、理论的模拟与分析等方面有多年的积累。
课题五神经环路异常的分子机制
本课题将结合基因剔除/过表达技术、动物行为分析、影像技术、细胞培养、电生理技术、及生化实验方法,研究与疾病相关的神经环路异常的分子机制。
创新点和特色:从神经环路的形成与功能的层面来了解脑疾病发病机理,以期为开发有临床运用前景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可行性分析:所需的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已基本构建好,所需抗体已制备。
主要学术骨干对正常与异常神经环路的分子机制研究已有多年经验。
四、年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