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课例赏鉴(成丹丹)

《声声慢》课例赏鉴(成丹丹)
《声声慢》课例赏鉴(成丹丹)

《声声慢》课例赏鉴

单位:安徽怀远第三中学

姓名:成丹丹

邮编:233400

地址:蚌埠市怀远三中

联系手机:####

所属学科:语文

《声声慢》课例赏鉴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课例实录】

一.导入新课,由曾经学过的李清照的两首诗歌引入,把学生的思绪拉近李清照。

师:在宋词的文化长廊中,李清照是一朵奇葩。她的人生经历令后人叹惋,但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却让后人叹赏不已。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李清照的诗歌,还记得吗?

生:《一剪梅》《醉花阴》

师:那你们能背诵出来吗?

生:“红藕香残玉簟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她的另一首诗歌《声声慢》。

二.介绍作者和本词的写作背景。

师:请同学简单谈谈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牌代表。

生: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从下生活环境就良好。

生:嫁给了赵明诚,共同研究金石书画。

师:是的,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翩翩一少年公子,又是文学知己,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琴瑟和谐,生活安适美满。其间明城亦有外出为官,易安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她就把这些离愁别绪化为词句,相思之苦,婉转缠绵。《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到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去看一看,来鉴赏《声声慢》她的并体会诗人的甘苦。

三、鉴赏《声声慢》

(一)诵读——找诗眼(入愁)

师: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师正音

生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生齐读,正音。

师: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生:寻觅的是丈夫,期盼丈夫归来。

生:境况是孤独无助。

师: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板书: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师:“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生:没有。

师:何以见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生:居住的环境冷清,内心也冷清。

师: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课件显示: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师:“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

生讨论。

师: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课件显示: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师: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

生:叠词

师: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生:不好,少了音韵美。

师:很好。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课件显示:韵律美;增强情感。

(二)探究——找意象

师:“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请大家从词中找出意象。

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那现在我们具体探究这些意象。

a、淡酒

师:你喝过酒吗?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生:不是。

师:那你能找出古诗中与酒有关的句子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师: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b、晚秋风

师:怎么理解“晚来风急”?

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有没有学过相关的诗句?

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师:是啊,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

“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孤雁

师: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生:因为大雁经常为她传递书信。

一剪梅当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师: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藕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

师: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生:菊花

师:有没有学过相关诗句?

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e、梧桐细雨

师: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生讨论并组成完整的话。

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课件显示)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师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同学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

生再次朗读。

(三)体会——悟情感

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作者为何而生愁?

(多媒体显示)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同学们你们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你们身上吗?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师: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

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师总结并课件显示:

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四、结语

师总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

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

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

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

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

致敬!

五.布置作业:

师:根据积累和所学,谈谈你所感受到的李清照。按照这样的格式来写:

“你是一个____的女子(独创一格、勇敢率真、柔情万种、豪情万丈、愁若烟海……)”

六.在一曲童丽的歌曲《月满西楼》中让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词来结束本届课的内容。

【执教感言】

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板块,第一是找诗眼,这个环节比较简单,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第二是品意象,这个环节主要是带着学生去体会古人如何运用这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重点品读每个意象的象征意义。第三就是悟情感,情感最主要的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中,需要让学生把握情感并能运用自

己的语言来描绘意境。三个环节下来,学生能掌握意象的具体含义并且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总结本节课的优缺点:

1.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2.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3教学方法多样,合理运用多媒体。

不足:

1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2.学生的功底不足,积累不够,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使鉴赏不能深入。

《声声慢》公开课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 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词中典型意象的分析,挖掘其深刻内涵,理解意象所营造出来 的意境(心境),从而理解词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对比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以及独特的创作艺术。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地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 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2.“情境法”。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 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等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 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4.问答法。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 四、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 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 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 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在形式上可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来进 行反馈、交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电子教案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红笺一叶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的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

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 《声声慢》是词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马上就要学习到《声声慢》这首词了,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导入: (音乐起:《秋日私语》)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流光溢彩,倾国倾城。三月桃夭、七月流火,呦呦鹿鸣、瑟瑟秋风,大江东去、冷月无声。一串串鲜明的意象,一曲曲动人的歌谣。在众多的诗人中,我偏爱易安一人。当我回望千年的天空,总会想起那个在秋风秋雨中寻寻觅觅的美丽身影。 本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宋,一起解读乱世美神李清照的《声声慢》。 二、听朗读,整体感知,说出最初感觉。找出定下全诗情感基调的句子。 师:请用一个字说出对此词的感觉。

师:你认为哪句词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三、知人论世,探究诗歌开篇情感美 探究1:诗人到底在寻觅什么?寻觅到了没有?内心感觉怎样?怎样用声音传达?请小组代表把探究的结果和大家分享。 生1:我们小组通过认真查找资料和细心探讨,认为这是词人南渡后的作品。“寻寻觅觅”时,李清照已国破家亡夫死。词人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所以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生2:我们小组通过查找她的后半身经历和诗词文章,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觅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他们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

声声慢教案(公开课)

教师:备注教学目标:以“愁”为切入点,在品味易安的愁情中增强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 在感知体验的同时进行表达,并从词中借鉴抒情的一些技巧,能大致掌握赏析诗词的一 般角度。 教学重点:1、愁的内涵2、抒情技巧 拟定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预设: 一、导入预设:有这样一个女子,她也曾经有过美好的少女时代,执笔属文,展卷吟诗, 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有这样一个女子,她曾经与自己的亲爱的丈夫共醉金石,夫唱妇随,携手出游,盛名于 世,笑靥如花; 这样的一个女子,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却经历乱世,命运天翻地覆。可她依然能 独携瘦笔,以一颗万古愁心刻印了一种人生一种命运一个时代。接下来,我们将走近晚 年的易安,去读她的忧伤,读她的善感,,读她的愁情和坚韧,读她的情到深处人憔悴。 二、诵读感知,移情入词 设问(一):你从诵读中感受到词人的什么情绪,这种情绪是淡淡的,还是很浓重的? 从哪个句子直接就能体会到呢? 学生活动预设: (1)齐读。 (2)找直接抒情句,再情读。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问(二)第一句可否改为“寻觅,冷清,凄惨”,说说你的理由。 第二句最后的问号,暗示了什么含义? 三、初入文本,发现问题 围绕“愁”这一情感核心词,结合文本,我们能提出哪些关于这首词需要我们深入学习 探究的主要问题? 三、批文入情,探讨“愁”的内涵。(6分钟左右) 方法:从“寻寻觅觅”的外延切入,合作探讨,发散学生思维。 环节目标问题设计:本词以“愁“起,词结“愁”未解,可见愁之浓重。那么,这两句 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词人的愁包含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过渡)谢冕说:我们 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 含的不尽的韵味。 过渡设问(三):文中的“寻寻觅觅“,结合下文和词作背景,你认为作者在寻觅到了吗? 你认为,词人易安在寻觅的也许是什么?请你说一两句,言之有据即可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组内讨论,确定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 预设:旧时光、幸福生活、温暖、故国、丈夫身影… 教师活动:1、展示作者生平资料 2、结合词句点拨 3、总结提升:以“她想寻。。。。而寻不到”的句式来总结,所以“愁”才如 此深重,这里包含有易安太多的凄凉太多的忧伤太多的惆怅,这里有她有痛于天上人间 各半,悲于美满姻缘的难舍,伤于半壁江山的沦陷,恨于偏安一隅的懦弱,苦于形影相 吊的霜娩,愁于漫漫余生的难捱,包含了她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故土之 思。这里的愁,不只在于个人的愁,更在于国家的,民族的。这里的秋愁,不仅是季节

声声慢优秀教案

《声声慢》教案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着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

李清照 第7课声声慢优质课教学实录

第7课《声声慢》优质课教学实录 一、视频导入 导语: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情感世界。走进《声声慢》,体悟一代词宗的夕阳岁月。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目标导向的教学。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老师读)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和作用。 2、品味词中特定属性的意象,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学以致用,积累写作素材。 三、初步感知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首词情感深沉悲戚,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声声慢。因为这首词词风婉约,所以老师想请咱们班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展示PPT)。请同学们调整坐姿,酝酿情感,穿越千年,扮成清照,轻读慢吟,吐露内心。老师给大家起个头:“寻寻觅觅,1,2!” 三、师: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这首词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你会选择哪个字?(PPT) 生:愁! 师:对,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还有没有呢? 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来品析第一句。(PPT)“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为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它们究竟好在哪呢?请同学们自己细细品读这几句,体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生1能根据资料书,回答出叠词的作用,寻觅是动作、冷清是环境、凄惨戚是心境,以及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师深入点波:如果我把这一句换成“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生1:不好。因为失去了叠词的音韵美。 师:对。李清照是用韵高手,七组叠词在音韵上徘徊婉转,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再举出几例带有叠词的句子呢? 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同学们思维敏捷,对旧知的掌握也很稳固。接着问生1,你刚才回答说寻觅是动作,老师没有异议。那么词人在寻觅什么呢? 生1:寻觅过去的美好时光、和丈夫琴瑟合鸣的岁月。 师:那……她找到了没有呢? 生1:没有。如果她找到了,就不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 师:很好。寻寻觅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找啊找,如果不是失去的东西特别珍贵,她何至于要找个不停?但是最终希望还是落空了。此时她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失落和无助啊! 生1: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肯定都绝望了。 师:是的。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在无助想哭的时候,会怎样做? 生1:找家人、朋友诉苦。 师:李清照有人诉苦吗? 生1:没有。 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冷冷清清。词人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倒,只得自己借酒消愁。 师:你真的读懂李清照了,好,请坐。大家都认为冷冷清清四个字描写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处境,还有没有其他层面的解读呢? 生2:我觉得还有心境上的冷清。因为习惯了无尽的孤独,以及总是怀念过去,所以词人的心境一定是如死水般沉寂冷清吧。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也同意你的解读。其实冷清是由外到内的,对不对?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又仅仅指心情难过吗? 生3:应该还有对命运的嗟叹。 生4:我认为是处境凄惨。 生5:我觉得他们两个说的是一样的,但处境和命运可以说凄凄惨惨,而内心特别特别伤心、伤到心底,惨到心碎才是戚戚的真正内涵。 师:好,非常棒。同学们真的是用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和一颗细腻善感的心在品味这首词。这三句在感情上层层递进,作者的愁情可谓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深而重,由重至绝。令我们也不禁动容。好,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第二句直接抒情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课下注释告诉我们,“次第”是光景、境况之意。可见前面几句应有意象的出现。“了得”是什么意思呢? 生:完结? 师:“了”是完结、结束之意,“得”是能够之意,“了得”即能够结束,而“怎“了意即一个愁字根本概括不尽我的言外之隐啊!是一个反问句,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教学设计 (公开课参赛一等奖)

断肠一曲愁千缕 ——《声声慢》教学设计 新郑二中语文组王春辉 2015年4月15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品读语言,探究相关意象的内涵,掌握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能抓住词中主要意象来品读愁情; 学习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工具:教学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初品诗情 (一)1、学生齐读词文 2、学生自由朗读 3、请一位女生朗诵。 (二)思考:1.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这么“愁”?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来说。 明确: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四、细品词境 (一)、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二)、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细品七组叠词的意味: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环境、心境)冷清凄冷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沉痛凄厉 2.叠词作用: (1)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3.扩展: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 (三)鉴赏主要意象(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找出词中的六个主要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学生分组探讨指定的一个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 3.学生组长收集整理本组意见,做总结汇报: 淡酒:(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2)含义:是“愁”的象征 晚风:(1)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2)含义: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1)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2)含义:“雁”有离愁的象征 黄花:(1)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2)含义::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1)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2)含义: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1)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 (2)含义: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4.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营造凄婉愁苦哀怨的气氛,传递出孤寂愁苦绝望的心情。 五、拓展提升 1、比较《醉花阴》和《声声慢》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愁”;不同点:愁的内涵、程度不同。 六、小结: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七、布置作业 愁是东去的流水,丝丝缕缕,绵延不绝。 愁是,,。 愁是,,。 附: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直接抒情 愁 间接抒情(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公开课教案】《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作品的别样愁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李清照的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这首词作于作者的晚年,此时国破家亡,她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在任上,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 三、朗读《声声慢》 四、鉴赏《声声慢》 (一)、整体把握,抓住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赏析上片: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点拨: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本来心情就很坏,天气却又忽暖忽冷,身体也难以适应。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雁吗?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5、上片小结: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三)赏析下片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全新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声声慢》丸子版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背诵 课本合上,先提问两个学生背诵,之后全班齐背。点评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回忆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过渡: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一种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愁”(板书)。我们说上节课讲到,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她的词作写的愁大多是“闺怨离愁”(板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写出了与前期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板书)。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就翻开课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的内容,边读边体会其中的情感。 2、提问:读罢此词,你能从中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愁 3、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愁?我们来看下这首词的内容。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特别是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

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 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四、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那她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呢?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1、提问: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该怎么读?) 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 a.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 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b.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2、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什么冷清?该怎 么读? 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 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 降调。 3、凄凄惨惨戚戚:①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又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②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呢? 明确:悲苦愁绝 ③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如果将此句改为“寻觅,冷 清,凄惨戚”好不好? 明确:叠词。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 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如泣如诉的愁 情。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的问题: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我们就一起来看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酒、晚风(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同桌交流探讨)

《声声慢》公开课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词中典型意象的分析,挖掘其深刻内涵,理解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心境),从而理解词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对比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以及独特的创作艺术。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地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2.“情境法”。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等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4.问答法。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 四、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在形式上可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来进行反馈、交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优质课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 公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掌握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 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对联导入:郭沫若先生有一幅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写的是谁?就是李清照,一位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指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漱玉集》是她的词集;《金石录》是她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清照和明诚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文采有后主遗风”指她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那么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哪些作品呢?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在李清照少女时期,从词作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代常常和朋友一起饮酒游玩,过着幸福无忧的快乐生活。是呀,生活是那么美好,年轻是那么可爱。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怀恋! 然而,法国作家缪塞却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但读到了千古文人的真性情,也读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的李清照尤其善于写愁、写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走进她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吧! 2:易安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今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最新李清照《声声慢》优质课获奖教案上课讲义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砀山中学徐辉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女,她半世孤苦,却清高脱俗。她一生坎坷,却坚韧执 着。她以“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才华,书写着词坛光耀千秋的温婉与凄清。她 的才华与豪情让人钦佩,她的悲苦与坎坷让人伤怀,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就欣赏她的千古绝唱《声声慢》。 二、知识梳理 1、谈谈你所知道的李清照 (投影简介) 2、诵读 自由读(清字音) 个别读(读情感) 三、走进文本 1、李清照是以女性词人身份写词的词人,在词中她擅长铺写自己生活起居的点点滴滴,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写了她哪些动作? 板书:寻觅饮酒观雁看花守窗 2、描写这些动作有什么作用? 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 (愁) 3、这几个动词是如何体现她的愁绪?结合词中的意象,选取一个动词,结合所描写的 生活片段,做简要赏析。 示例:(动词意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淡酒:愁太浓,化不开愁,愁太深,解不开。 风急:花乱落,叶飘零,肃杀气凉,心更凉。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菩萨蛮》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传递情感:与赵明诚新婚不久,即负籍远游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北雁南飞:雁从北方来,自己却回不去了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司空曙《寒塘》 雁过故人无信息,酒醒残梦寄凄凉 ---毛滂《浣溪沙》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人面---衰老年华易逝往事不再 黄花堆积,落英铺地,风侵雨略,菊花色彩枯干,花瓣飘零而下,一片衰败景象。摘之 无味,摘之无趣,更无人共摘。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李清照《蝶恋花》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2、通过品味诗歌意象、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 分析意象,品味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 2、体会作者国破家亡、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课前早自习进行了字词积累、疏通文意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她精于填词,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著名作家梁衡先生说她是“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化身”。她是谁呢?她是李清照。我们学过她的早期作品《醉花阴》,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李清照,通过一首《声声慢》来体会她晚年的心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2、通过品味诗歌意象、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愁”之内涵。 三、回顾作者 (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18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婚后过着平静富足的幸福生活。靖康之变后,44岁的她和心心相印的丈夫赵明诚被迫从北方逃难到江南,1129年8月,丈夫去世,同年9月,金兵又犯南宋,孤苦的她继续辗转流离于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飘零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遭遇了很多巨变,她的创作风格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四、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1、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 2、师范读,生把握字音、节奏,体会情感。(课件投出课文的停顿划分,指导诵读) 3、生个读展示、生点评、全体齐读。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师范读、个读展示、生齐读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初步体会情感。)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仔细品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说明抒情的不同层次。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妙用。 明确:寻寻觅觅→(动作)→精神恍惚 冷冷清清→(环境冷清)→心境寂寞、冷清﹜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沉痛凄苦 叠词妙用:增强感情;富音乐美。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以前的学习积累和具体诗句来分析该意象被赋予的情感。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 要求: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互相讨论。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1、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引导学生通过“淡”字来品味“愁”之深。 相关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结: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电子教案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 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一《一剪梅》)至上课,意 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一一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一一《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设计理念】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

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页 1 第 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

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李清照《声声慢》教学实录

《声声慢》教学实录 一、视频导入 导语: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情感世界。走进《声声慢》,体悟一代词宗的夕阳岁月。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目标导向的教学。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老师读)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和作用。 2、品味词中特定属性的意象,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学以致用,积累写作素材。 三、初步感知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首词情感深沉悲戚,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声声慢。因为这首词词风婉约,所以老师想请咱们班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展示PPT)。请同学们调整坐姿,酝酿情感,穿越千年,扮成清照,轻读慢吟,吐露内心。老师给大家起个头:“寻寻觅觅,1,2!” 三、师: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这首词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你会选择哪个字?(PPT) 生:愁! 师:对,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还有没有呢? 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来品析第一句。(PPT)“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为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它们究竟好在哪呢?请同学们自己细细品读这几句,体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生1能根据资料书,回答出叠词的作用,寻觅是动作、冷清是环境、凄惨戚是心境,以及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师深入点波:如果我把这一句换成“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生1:不好。因为失去了叠词的音韵美。 师:对。李清照是用韵高手,七组叠词在音韵上徘徊婉转,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再举出几例带有叠词的句子呢? 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同学们思维敏捷,对旧知的掌握也很稳固。接着问生1,你刚才回答说寻觅是动作,老师没有异议。那么词人在寻觅什么呢? 生1:寻觅过去的美好时光、和丈夫琴瑟合鸣的岁月。 师:那……她找到了没有呢? 生1:没有。如果她找到了,就不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 师:很好。寻寻觅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找啊找,如果不是失去的东西特别珍贵,她何至于要找个不停?但是最终希望还是落空了。此时她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失落和无助啊! 生1: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肯定都绝望了。 师:是的。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在无助想哭的时候,会怎样做? 生1:找家人、朋友诉苦。 师:李清照有人诉苦吗? 生1:没有。 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冷冷清清。词人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倒,只得自己借酒消愁。 师:你真的读懂李清照了,好,请坐。大家都认为冷冷清清四个字描写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处境,还有没有其他层面的解读呢? 生2:我觉得还有心境上的冷清。因为习惯了无尽的孤独,以及总是怀念过去,所以词人的心境一定是如死水般沉寂冷清吧。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也同意你的解读。其实冷清是由外到内的,对不对?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又仅仅指心情难过吗? 生3:应该还有对命运的嗟叹。 生4:我认为是处境凄惨。 生5:我觉得他们两个说的是一样的,但处境和命运可以说凄凄惨惨,而内心特别特别伤心、伤到心底,惨到心碎才是戚戚的真正内涵。 师:好,非常棒。同学们真的是用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和一颗细腻善感的心在品味这首词。这三句在感情上层层递进,作者的愁情可谓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深而重,由重至绝。令我们也不禁动容。好,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第二句直接抒情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课下注释告诉我们,“次第”是光景、境况之意。可见前面几句应有意象的出现。“了得”是什么意思呢? 生:完结? 师:“了”是完结、结束之意,“得”是能够之意,“了得”即能够结束,而“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一个反问句,意即一个愁字根本概括不尽我的言外之隐啊!“了得”在语气上何其强烈,又仿佛在哭诉:“怎一个冷清了得!怎一个凄惨了得!” 生:点头,静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