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
2023年最新网络流行词解析

2023年最新网络流行词解析1.土豆牛土豆牛是指那些外表普通、看似平凡但拥有坚韧不拔精神的人。
这个词源自中国农村劳动者在辛勤努力中形成的特质,比喻那些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人。
土豆牛的精神代表了对自己付出的充分肯定和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2.PUAPUA,即"Pickup Artist",是指男性通过一系列心理学和社交技巧,试图迅速吸引并与异性建立感情关系的行为。
PUA现象始于西方,近年来逐渐在中国流行,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有相关讨论群体。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些PUA 技巧可能存在操纵和侵犯他人意愿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运用时应当遵守道德底线和尊重他人的意愿。
3.巨婴巨婴一词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在情感和行为上缺乏独立能力和责任心的成年人。
这个词用于指责那些依赖别人照顾、无法承担责任、非常依赖他人关怀与支持的人。
巨婴现象是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方式变迁的产物。
4.是个狼人"是个狼人"是一种形容词语,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具备了狼一般的勇猛和胆识,形容其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充分的勇气和决心。
这个词来源于网络文化,随着社交媒体和游戏的流行而逐渐传播开来。
5.柠檬精柠檬精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多用于网络讨论中,用来形容一些表现消极、情绪低落的人。
柠檬精一词多出现在网络段子或者娱乐圈八卦中,用以调侃那些经常抱怨和自怨自艾的人。
6.嘴替嘴替是网络语言中的一个词汇,它是"嘴臭"和"替天行道"的组合词语。
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言辞刻薄、善于嘲讽他人但自视甚高的人。
嘴替在网络互动中常见,但也需要注意恰当表达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7.冤种冤种是指生活中或者网络上容易被欺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
这个词语包含了一定的负面意味,它用于描述那些经常感到委屈、命运多舛的人。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冤种的讨论常常引发反思社会公平正义的话题。
8.红雪珍奶红雪珍奶是一种特色饮品,是在普通珍珠奶茶的基础上添加了红豆元素而成的。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时尚的表达方式和即时更新的信息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和影响探究,来探讨它们在现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流行起来的某些特定的语言短语、词语或句子。
它们通常是在社交媒体或聊天应用程序上进行的交流中产生的,然后在短时间内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扩散开来。
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短小简洁网络流行语短小精悍,一般由一两个词或简短的短语组成。
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注意力短暂,人们需要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强调情感网络流行语通常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以快速地表达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态度。
比如,“666”表示赞叹,“嘻嘻哈哈”表示开心,“呵呵”表示嘲讽等等。
3. 贴近年轻人文化网络流行语通常服务年轻人群体,贴近他们的生活、爱好、情感和语言习惯。
这是因为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和驱动力,他们对于新鲜、时尚、流行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度。
4. 具有流行性网络流行语是时下流行的语言短语或词语,对于其流行起来的原因和动因有时难以准确把握。
但经过大量的传播和分享,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网络流行语一方面是一种语言工具,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它们传达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态度。
1. 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经常会反映现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问题。
比如,“佛系”、“宅男”、“二次元”等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通过这些流行语,年轻人能够理解和表达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趋向。
网络梗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

网络梗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梗(Internet meme)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网络梗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迅速传播于互联网上,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两个角度探讨网络梗的重要性。
其一,网络梗在社会中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网络梗提供了人们释放情感和调剂心情的途径。
在压力山大的社会中,无论是工作中的挫折还是生活中的困扰,人们常常需要一种方式来减轻压力。
而网络梗通过其幽默、夸张和调侃的特点,能够让人们在短暂的笑声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和解脱。
其次,网络梗作为一种集体记忆,连接了人们的情感和经历。
许多网络梗来源于热门影视剧、音乐、事件等,因此能够创造出共同的语言和理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无论是在社交平台上还是线下的聚会中,人们常常通过引用梗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加深彼此的理解。
其二,网络梗在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
首先,网络梗是文化创意的体现。
梗的产生常常源自人们的创意和想象力,而后由互联网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创意的传递和沉淀,不仅仅是对网络内容的二次创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衍生。
例如,将经典的电影台词与网络梗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幽默效果。
其次,网络梗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群体认同感。
当一个梗流行起来并被广泛使用,人们通过使用这一梗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展示所处群体的共同特征。
这种梗的流行能够加深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和情感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然而,网络梗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首先,由于网络梗的快速传播特性,梗的含义和背景可能被误解或曲解。
一些网络梗可能涉及敏感话题或有不当内容,如果被人断章取义,就可能引发争议和误解。
其次,网络梗的频繁使用可能导致人们的语言表达贫乏和依赖。
过度沉迷于网络梗,可能使人们失去一种全面和丰富的语言能力,导致交流的单一化和质量下降。
综上所述,网络梗既具有社会意义又蕴含文化内涵。
它提供了人们释放情感和驱散压力的途径,同时也连接了人们的情感和经历。
网络新词“XX哒”的概念隐喻分析

网络新词“XX哒”的概念隐喻分析前言网络时代,人们在交流中往往会引入各种新词。
这些新词一般来源于日常生活、话题讨论或技术发展等领域,也有来自网络文化的流行语言。
网络新词本质上是由人们赋予的特定含义和语境,因此其使用和理解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随意性。
其中,“XX哒”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新词,下面我们将会对这个词进行概念分析和隐喻分析。
“XX哒”的概念“XX哒”是一个最近流行的网络新词,通常用于表达一些特别满意或开心的感受。
一般是在用语末尾加上“哒”字,以强调语气和意义。
例如,“好开心哒”、“好甜哒”等。
我们来看一下下述例子:“这道菜实在是太好吃了,好吃哒!”“听说你考了100分,太厉害了,厉害哒!”“今天天气真好,好舒服哒!”可以看出,“XX哒”通常用于表达高兴、满意、惊喜等积极的情绪及其强度。
同时,“XX哒”的使用还包含一些文化元素和语境,例如对应到对方的年龄和亲近关系等。
在使用过程中,“XX哒”通常作为一种积极的交流和情感体现的方式,加强语言乃至社交表达的效果。
“XX哒”的隐喻“XX哒”的概念在表面上并不具有很深的哲学或文化内涵,但确实蕴含着一些深层的隐喻和符号含义。
下面我们将从语言、心理和文化三个层面探索“XX哒”的隐喻。
语言层面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XX哒”直接体现了现代汉语的口语化和表情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于语言的适应性和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倾向于采用更为真实、生动和趣味化的语言进行表达。
“XX哒”技巧性的使用,利用了音、形、义三个方面的知识,将一个简单的词语变成了一种有表现力的隐喻,传达了特定的情感、关系和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发展了汉语口语的表现力。
心理层面在心理学上,“XX哒”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于选择/指向的动态过程。
在一些情境下,人们往往通过语言调整彼此的情感体验。
“XX哒”在表达满意、开心等情感与强度的过程中,也影响了我们对于自己、对方、事件的评价和态度,进一步调整了我们内心感受、人际信任和生活情绪。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现代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来源研究成为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通过对网络用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社会语境下网络文化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近年来的网络来源研究进行概述,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探讨网络语言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些网络用语作为网络语境下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趋势,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重要视角。
分析这些网络用语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流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网络来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介绍网络用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用语应运而生,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传播开来。
网络用语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公众心态。
研究网络用语对于了解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用语的兴起,代表了语言的一种创新。
在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人们追求简洁、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网络用语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网络用语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通过对网络用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众的情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背景是信息化社会和新媒体时代的崛起,重要性则体现在对于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的研究价值上。
我们将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深入探讨网络来源的研究。
2. 阐述网络来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语言也随之兴起并广泛传播。
对网络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以网络流行语为例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来源于网络的新型表达方式,它是在网络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渐渐产生的语言现象。
它以简短的字句表达语义深刻的新概念,形成一种时尚的、潮流的口头传播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流行、传播环境不受时空界限,非常便捷方便的交流方式,更多地满足了年轻人及网民的个性化需求。
定义上,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的、具有简短的内涵表达的语言。
它的文字内容可以精简一个词语,可以缩写一个复杂的概念或是表达一个简单的情感,主要是以缩短的形式表达的。
比如“婊”指的是“女汉子”,“山寨”指的是“仿冒”,“吃醋”指的是“嫉妒”,“全能”指的是“综合才能强”,“小白”指的是“新手”,“二次元”指的是“网络动漫文化”等等。
现在,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它不仅仅适用于年轻人,用来友好地表达情感,也深受很多网民欢迎,还可以开阔视野,让更多人了解文化和知识。
在网络上,新的网络流行语经常出现,用来表达深刻的意义和新的想法,例如“大咖”指的是有特殊能力的人,“橙果”指的是新的艺术形式,“金丝雀”指的是抢眼的消费品,“未来贝”指的是未来的市场空间,“芒果威”指的是有价值的创新点子,“手拉手”指的是充满正能量的团结互助。
拥有网络流行语,就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沟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使网络更加活跃繁荣。
网络流行语并非毫无用处,它们有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它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诠释了网络文明的重要性,改变着网络文化的表达,使其成为当代人们自由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网络流行语定义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间的变迁中,网络流行语会不断改变,变得更加精准简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一种情绪,更好地突显一种文化,更好地传播一种观点。
总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最新、最快捷的流行语言,成为网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一种语言,它更多地适用于网络圈内,无论是用来表达新的概念,还是表达新的情感,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交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的沟通表达变得更加便捷方便实用。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

( ) 络 文 化 给 高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带 来 的 积 极 影 响 一 网 1 .充 分 利 用 网 络 的 信 息 资 源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提 供 了 为
神 层 面 的 内 容 , 其 实 质 而 言 , 指 网络 上 的具 有 网络 社 就 是 会特 征 的文 化 活动 及 文 化产 品 , 以 网络物 质 的创造 发 展 是
与传统文化相 比, 网络 文 化 有 着 许 多 崭 新 的 特 征 : 第
为基 础 的网 络精 神创 造 。
( ) 络 文化 的特征 二 网
新 的 空 间。 网络 时代 , 时空 的 概念 已不再 重 要 , 联 网上 , 互 人们 足不 出户 就 可 以周 游 世 界 , 须 轻 按 鼠标 , 只 即可 查 找 资料 、 搜集 信 息 、 阅读 报 刊 、 互 间 “ 话 实 说 ” 同时 , 相 实 。 网
题。
一
体需 要 的发 展和 个性 的 提升 。 第二 , 虚拟 性 。在 网络 空 间里 , 何 网 络个 体 都是 “ 任 虚 拟 ” 。在 广 阔 的虚 拟空 间里 , 的 从事 个 人 的创 造 和 体验 , 人
们 在 网 上 往 往 不 以 真 实 的 身 份 相 互 交 流 , 虚 拟 的 媒 体 载 在
现 。 网 络 文 化 的 概 念 , 狭 义 的 角 度 理 解 , 指 以 计 算 机 从 是 互 联 网 作 为 媒 体 所 进 行 的 学 习 、 活 、 乐 等 各 种 文 化 活 生 娱 二 、 络 文 化 对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影 响 网
网络 文 化 的 特 征 决 定 了它 对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影
网络狂欢——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

内容摘要:世纪之交,电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把人类带到信息网络时代,也使得人类从传统的现世性世界中进入一种虚拟的空间,体验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并接受一种自我建构起来的文化范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娱乐等逐渐超越时空限制,进入了一个奇特的世界。随着这种生活方式和生存形态的改变,文化所涉猎的范围更为广泛,网络文化一词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文化生产传播领域又一种独特的方式。本文将从网络世界的狂欢特质、网络狂欢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网络狂欢的文化解读等方面对这一新型媒介现象加以阐释和分析。
二、网络世界的狂欢特质
(一)网络提供狂欢化重现空间
虽然作为一种活动和生活观念,狂欢节在社会中仍存有一席之地,但它的发展空间已经逐渐被挤占和压缩,发展式微。可是,作为社会发展的结果,现实无法满足狂欢的需求却因为虚拟网络的发展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并得到更大的关注,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对话理论,旨在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理想的文化世界的文化策略,充满了理想化的人文主义精神。而在今天,随着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人们的生存、生活和交往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巴赫金笔下的第二世界似乎再一次出现。
总之,网络及网络传播的特征契合了狂欢文化全民性、仪式性、平等对话性等多方面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为狂欢文化在网络社会中的呈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二)网络世界中的狂欢表现
1、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
网络狂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匿名性,即人际互动时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都悄然隐没于网络背后,网民的行为将因承担的道德风险大大降低而得以延展和纵深。在匿名性的掩护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其身份、年龄、地位、性别、性格、志趣等不相同的甚至极为怪异、反常的言行。既然人们钻狂欢节上进行化妆游行、滑稽表演、假面派对,也可以在网络空间里举行别开生面的假面舞会。大家都带着假面具,只要你不说,谁也不知道你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你是男是女。因此网络交往变成了假面人之间的交往,整个网络也就变成了假面人召开舞会的狂欢广场。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的网络空间构成了一个个不同形态的虚拟社区,如网络聊天室、多人在线游戏、电子布告栏、博客、论坛等。这些社区聚集着一群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他们在特定的虚拟时空彼此互动,进行联欢。聊天室里的海阔天空、唇枪舌剑,网络游戏中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BBS上的无所顾忌、激烈争辩。所有这些,与西方社会广场上的全民狂欢何其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 “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正在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价值规范体系”。 于文秀在《当下文化景观研究》一书中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即:“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获取、传播、交流、创造文化信息为核心,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 网络文化的两个层面,首先是技术层面,强调网络文化必须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核心的传播活动;其次是文化层面,强调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如何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方式,并且互联网如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网络文化的概念在西方的理解是很广泛的,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学者Dav1dP0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 与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三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较早研究网络文化的学者是吴伯凡,他在1996年出版的《孤独的狂欢》一书中引入了Cyberculture的英文单词。1997年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则从中国人的视角研究和阐述了网络文化。 魏宏森、刘长洪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是一种融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 多数学者都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给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张革华认为:一般说来,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和特征。 2007年,杨谷在光明日报中发表的“网络文化概念辩析”一文中给出的概念是:网络文化是人们与网络相关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方式及其产物,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指网络相关活动中的道德伦理、社会行为、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活动及有关的产品、服务。 而尹韵公对网络文化的表述多少带点新闻媒体的鼓惑色彩,他认为“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它气势磅礴,威荡宇内,示囊括四海之心,显并吞八荒之意。 网络文化的特点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特征是由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的,由于网络文化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它的许多特征还未尽显露,因而其特征也还在发展变化之中。 (1)主要特征 就目前其主要特征有:网络文化的衍生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必须具有很强的继承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人际传播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征;网络文化技术基础的网络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的集群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变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及时性特征;网络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反理性特征。 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和渗透力还将不断扩大。目前,对网络文化褒贬不一。从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概括地说,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极端性和大众性等三大特征。 (2)三大特征 补偿性 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获得尊重、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机会。因此,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 既然是补偿性文化,就必然夹带着很多牢骚和不满。网络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以补偿难以实现的愿望。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网络成为一种社会安全阀,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起到化解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社会上的不公平、工作中的重压、怀才不遇的感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泄,并得到呼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极端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人们普遍有着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突出,于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极端化。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在极短时间内,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人们相互攀比、逐步强化,产生了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 互联网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原本一些分散在各处、被社会忽略的少数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小的群体,并有着不断增大的趋势。善的力量是如此,恶的力量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丑恶现象,往往能通过网络集中地反映出来。这是有的人对网络文化大加抨击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在网络文化中,这些丑恶现象及其散布者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大众性 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 2、学术论文 (1)超时空性 网络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的线性结构,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数字文化。传统文化中的时空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我们一般只能真真实实地置身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确定的时间之中。而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完全超越这种局限,任何一个地点的事件我们都可以以“在场”或“出场”的身份即时参与其中进行发言。网络的超时空性在即时性和全球性两者之间得到有效实现。一方面,互联网的即时性完美的诠释着时间和互联网之间、时间和网民之间微妙的关系。如果说即时性是互联网时间上的维度,那么全球性就是互联网空间上的维度。全球性从空间维度弥补了时间维度不能企及的范围,提升着网民的生活效率和节奏。网络文化生来就是全球性的标志文化,从“地球村”到“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文化一步步践行着文化的全球化。总之,一句话,网络的即时性和全球性使我们在时间维度上达到每时每刻,空间维度上达到无处不在。网络文化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媒介文化。 虚拟性和真实性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别在于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虚拟性,首先,网络技术先天就是一种依靠一系列软硬件设备开发的虚拟技术;其次,网络文化主体的身份建构建立在虚拟的时空环境基础之上,且是一种虚拟的身份建构。这种主体的虚拟性造成对现有文化极大的冲击力,它所带来的优势和弊端是以往任何社会的文化特点所不能比拟的。如争议很大的匿名性带给人们的自由和危险就是明显的例子。同时伴随诸如此类网络活动耳孺目染侵入我们的生活,这种主体的虚拟性已经是活生生的无法阻挡的真实,以至于人们一方面不断沉浸于虚拟的网络活动之中,一方面却质疑网络虚拟性和真实性的悼谬存在。 自由性和开放性 网络提供给网民的环境是自由的、开放的,与传统媒介相比,它是迄今为止赋予网民最大权力的媒介。首先,网络的准入门揽较低。一方面上网的硬件条件相对简单。一般网民只要拥有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的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冲浪、或是学习、或是聊天交友、或是购物等等。而且随着宽带技术的不断提高,上网己经成为随时随地都能办到的事情,基本上不给网民的使用带来障碍。另一方面上网的软件要求也非常简单。网民无需大学毕业,甚至无需高中毕业,只要学习简单的计算机使用知识并熟练操作就能轻松上网。其次,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