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鞭的生药学研究进展

鹿鞭的生药学研究进展
鹿鞭的生药学研究进展

品的结合,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发挥我国的优势,寻求我国的发展。这是中医药和纺织品两个行业携手合作的机遇。Ref erences:

[1] Zhao J X.Resear ch M aterial of M ed icated Fabric M onog r-

ap hic Inf or mation(药物织物专题情报研究资料)[R].T ian-

jin:Tianjin Institute of Textile S cience and T echnolog y,

1995.

[2] Sun W T.Stretch and flex health cush ion and its application

[P].CN:ZL1198952,1998-11-18.

[3] W ei Y X,W ei Y C.A Ch ines e h erb al medicine plaster for

curing h igh blood pressu re[P].CN:ZL2093643,1992-09-

16.

[4] Du T F.M edical and h ealth cushion for gynaecological thera-

py[P].CN:ZL2288732,1998-08-26.

[5] Rao W.M edicated w aistcoat for curing trach eitis[P].CN:

ZL2091165,1991-12-25.

[6] Lai B L.Pillow T tw el w ith magical effect of medicines[P].

CN:ZL2090707,1991-12-18.

[7] Han R R,Xuan Z C,J in G H.A cap for h air regenerating

[P].CN:ZL2091166,1992-04-15.

[8] Zhao H L.M eth od of mak ing new born baby's health cloth ing

[P].CN:ZL1198705,1998-04-15.

[9] Kyuichiyo I.Health materials for clothin g[P].Japan:JP19

91-04-20(A),1991-04-20.

[10] T ats uko O.Pomegranate antibiotic fabrics[J].T ex tile Pr oc

T echnol,1998,33(9):555-557.

[11] M ats u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6802482.html,n pu ccoon d yed fabrics[P].Japan:JP1993-

148773(A),1993-05-28.

[12] W ang H R.M edicine res in lining cloth[P].CN:ZL107246

8,1993-05-26.

[13] W ang L,Liu S P,Li T.Cloth materials for curing neuras-

then ia[P].CN:ZL2332417,1999-08-11.

[14] Zhao J X.R esearch M ater ials of A romatic F abric M onog r-

ap hic Inf or mation(芳香织物专题情报研究资料)[R].

T ianjin:T ianjin Institute of T ex tile S cience and T ech nology,

1993.

鹿鞭的生药学研究进展

胡雅妮,李 峰,康廷国

(辽宁中医学院中药系,辽宁沈阳 110032)

鹿鞭(T estis et Penis Cer vi)系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 us nipp on T em minck、马鹿C.elap hus L.或其他鹿的干燥带睾丸的阴茎。其味甘、咸,性温,具有补肾、壮阳、益精的功能,临床可用于治疗劳损、腰膝酸痛、肾虚耳聋、耳鸣、阳痿、宫冷不孕等症。自古以来以其组方甚多,如温肭脐丸、温肭脐散、金锁丹、鹿肾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中成药及滋补系列中的三鞭丸、三肾丸等。因其用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货源稀少,价格昂贵,为常用珍贵中药之一,故在商品市场上各种充伪品屡见不鲜,但对鹿鞭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就鹿鞭的本草考证、基源与加工、成分以及生药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本草考证、基源与加工

1.1 本草考证:鹿鞭又名鹿肾、鹿茎筋、阴茎、鹿冲和鹿冲肾。经本草学考证认为,其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称“鹿茎筋”,指鹿的阴茎。“鹿鞭”一词首见于《医林纂要探源》。而“鹿肾”始载于《名医别录》,系指鹿的肾脏。至于何时将睾丸归鹿鞭药用部位,尚不清楚。

1.2 基源:鹿鞭的来源除梅花鹿、马鹿外,尚有个别地区应用白臀鹿C.macneilli L y dekker、白唇鹿C.albirostr is P rze-walski、水鹿C.unicolir K err等的阴茎和睾丸作鹿鞭入药[1]。究竟哪种鹿鞭药效更好,到目前尚无科学结论。据统计,全世界有48种鹿类动物,生活在中国的就有20种,占世界种数的41.7%。现国家已把黑麂、白唇鹿、野生梅花鹿、坡鹿、豚鹿、麋鹿列为一级保护动物;野生马鹿、驼鹿、水鹿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已较大规模驯养的仅有梅花鹿和马鹿;白唇鹿、水鹿、坡鹿只是少量饲养;另一些种类正在积极开展饲养和驯化。

1.3 加工:鹿鞭一般在秋冬季(10~12月)割取加工,其炮制方法各省不一,但多用烫法,即将鹿鞭洗净,切段(15~20 cm),置炒热的滑石粉锅内烫至深黄色鼓起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晾凉[1,2];或将鹿鞭洗净,去皮、毛和脂膜,切片后干燥,用油砂炒至发泡,取出,筛去油砂;亦可将净药材置已预热至195℃~210℃的烘箱内,迅速烘烤,使其达到“深黄色并鼓起”的标准。另有将其在200℃左右的干燥箱内烘烤15~20 m in的方法,药材制品纯净,受热均匀,色泽一致且无糊化现象,从而可保证药品质量。

2 化学成分

对鹿鞭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大多为鹿鞭与其他鞭类药材所含成分的分析比较方面的研究。迄今,从鹿鞭中可检出的成分主要有5类。

2.1 脂肪酸类:用气相色谱法从梅花鹿鞭的醚溶性物质中测得9种脂肪酸,分别为:月桂酸、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酯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同时发现其中棕榈酸和油酸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30.35%,且月桂酸含量比鹿茸多。

2.2 氨基酸类:从鹿鞭中检出的氨基酸类成分约有20种,

收稿日期:2002-09-21

作者简介:胡雅妮(1977—),女,陕西西安人,2000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药系,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辽宁中医学院中药系2000级生药学硕士研究生,师从康廷国教授,主要从事动物药残留毛的显微鉴定研究。

分别为:色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氨、精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羟脯氨酸,研究还发现鹿鞭经炮制后,其氨基酸种类有所增加[3]。

2.3 无机元素:从鹿鞭中检出的无机元素约22种,其中包括常量元素6种:K,N a,Ca,M g,Fe,P;微量元素16种:Al, Ba,B,Cd,Co,Cr,Cu,L i,M n,M o,N i,Pb,Sr,T i,V, Zn。其炮制后虽种类上无变化,但个别元素的含量变化明显[3]。

2.4 激素类:鹿鞭中所含激素类成分主要有[3]:睾丸酮、雌二醇、二氢睾丸酮。

2.5 生物胺类:董万超等[4]还从梅花鹿鞭中检测出了5-羟色胺血小板素、5-羟基吲哚乙酸、多巴胺、组胺、腐胺、精胺、精脒等生物胺类成分。

3 生药鉴定

3.1 性状鉴别:目前的研究中除对正品梅花鹿鞭[5,7]、马鹿鞭[6,8]的鲜品及干燥品各个部位进行了性状、特征描述外,还探讨了因产地、加工方法和割取季节不同所致商品形态的差异[7]。同时亦就已出现的混淆品新西兰鹿鞭、驯鹿鞭(东北鹿鞭、苏联鹿鞭)[6,7]及伪品牛鞭(包括黄牛鞭、牦牛鞭[6]、羊鞭及猪鞭[5])与正品鹿鞭进行了对比鉴别,为鹿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

3.2 显微鉴别:陈代贤等[7]从解剖学角度对梅花鹿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鉴别,并与混淆品及伪品进行了比较。王勤等[9]利用动物残留兽毛对正品梅花鹿鞭、马鹿鞭及混淆品驯鹿鞭,伪品驴鞭、牛鞭进行了显微鉴别,指出不同科动物兽毛显微结构差异较大,同科的则总体相同,但其毛髓质细胞形态、发达程度均不相同,尤具鉴别意义。此外,张贵君等[10]就梅花鹿鞭骨碎片表面纹理,骨陷窝形状、边缘骨小管及结缔组织特征进行了描述,这些均为鹿鞭以原粉存在于中成药中的鉴别提供了有力依据。

3.3 理化鉴别

3.3.1 光谱鉴别:张贵君等[10]对鹿鞭与貂鞭等类似品的50%乙醇、丙酮和石油醚3种溶剂的浸提物及对它们的氯仿浸提液分别作了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鉴别,结果均认为红外光谱图更具鉴别意义。

3.3.2 薄层鉴别:张贵君等[10]利用薄层色谱法,在不同的展开剂系统中,分别对鹿鞭及其类似品貂鞭、驴肾、狗肾中的氨基酸、甾体类成分作了比较鉴别。结果发现,鹿鞭及其类似品在与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及胆甾醇相应的位置上均有相同颜色的斑点。

3.3.3 电泳鉴别:对鹿鞭中所含蛋白质成分的分析发现,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可较好地区别梅花鹿鞭、马鹿鞭与混淆品及伪品[11],但两种正品间区别不甚明显;而醋酸纤维素膜电泳[12]中,两种正品鹿鞭区别较显著,但马鹿鞭与其混淆品区别不明显,还有待进一步筛选电泳的实验条件。

3.4 生物学鉴别

3.4.1 DN A分子标记鉴别:采用微量DN A提取技术,从梅花鹿血、毛、鞭、茸以及牛鞭、驴鞭中提取DN A,以线粒体D NA细胞色素b通用引物L14841和H15149扩增约307bp D NA片段,扩增产物纯化后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其序列,结果证明,不同养殖条件、产地、个体、取材部位的梅花鹿D NA序列173bp无差异,且产于东北的一具商品药材的鹿鞭与梅花鹿鞭完全一致,提示此具鹿鞭是梅花鹿鞭。此方法鉴别鹿鞭是科学而准确的。傅文等[13]还对鹿属不同动物的线粒体DN A进行引物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牛科、马科动物的D NA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找到了鹿属动物特异的DN A 序列。李明等用聚合酶链反应,从水鹿、坡鹿、梅花鹿和马鹿等鹿属动物中分别扩增出线粒体D NA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并测定得到367bp的碱基序列,同时发现它们之间的序列差异在4.09%~7.08%之间。这对各种鹿鞭类药材的鉴别提供了专属性更强的新方法。

3.4.2 免疫学鉴别:郭月秋等[14]采用免疫凝集试验,对梅花鹿等6种鹿鞭及牛、羊鞭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表明抗梅花鹿血清与梅花鹿鞭抗原凝集反应呈阳性,且特异性较强。冯振波等[15]还应用免疫学特异血清反应,将鹿血清异种蛋白注射到家兔体内,使其出现特异性抗体,然后将鹿鞭的提取物作成抗原,抗原和抗体形成絮状沉淀,在接触面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环带,通过此现象即达到鉴别鹿鞭的目的,该实验表明此方法重现性、稳定性好,简便准确而可行。

3.5 其他鉴别:采用X线摄片影像技术对正品鹿鞭与其类似品白唇鹿鞭、驯鹿鞭、驼鹿鞭、新西兰进口鹿鞭及伪品牛鞭进行了比较鉴别,发现除白唇鹿鞭外,其他鹿鞭均具有密集显著的斜肌纹理,可能为鹿类阴茎的特殊纹理,其中仅马鹿的纹理粗,且最清晰。此方法对区别正品与伪品鹿鞭较理想,但对正品鹿鞭与其类似品的区别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4 结语

鹿鞭类药材的药用研究进展较缓,其成分研究尚不够深入,采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的鉴别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药用机制、药效学方面的研究则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此外,鹿鞭为常用珍贵中药材,其药源不足。因此,积极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以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则属当务之急。在此方面,一些学者曾作了初步探索,提出用猪外肾、貂鞭替代传统的品种,是否可行,亦需更进一步地研究。

References:

[1] T he Public Health Departmen t of S ichu an Pr ovin ce.The S ta-

nd ard o f Chinese M ed icinal M aterials o f S ichuan P rovince

(四川中药材标准)[S].1987.

[2] Th e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of Jilin Province.T he P roce ss-

ing S tandar d o f Ch inese M ed icinal M ater ials of J ilin

Pr ov ince(吉林省中药炮制标准)[S].1986.

[3] Deng H,Yang X C.Ch emical compos itions of T estis et P enis

Cervi before an d after process ing[J].China J Chin M ate r

M e d(中国中药杂志),1990,15(3):26-28.

[4] Dong W C.Analysis and determ ination of biocytin in seven

s pecies products of Cerv us nipp on T emminck[J].Res L ocal

P rod(特产研究),1998(1):22-25.

[5] J in K,Zh u K.M orph ological iden tification of T estis et P enis

Cervi and those of other anim als[J].L ishiz hen M ed M at

M e d Res(时珍国医国药),1999,10(8):596-597.

[6] Hao C M.M orph ological iden tification of T estis et Pe nis Ce-

rvi[J].J Chin M ed M ater(中药材),1993,16(3):22-24.

[7] Chen D X.M en Q M.Zhou W B.S tudies on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dru g Lu bian and its adulterants[J].Chin P harm

Aff(中国药事),1996,10(4):260-266.

[8] Zh eng X N,Cui C J.Identification of T estis et Pe nis Cervi a-

nd its eas ily confu sable Testis et P enis Bovis[J].Chin T rad it

H erb Dr ugs(中草药),1990,21(2):23.

[9] Wang Q.W ang Z Q,Zhan W,et al.M icros copic identifica-

tion of medicine T estis et P enis and medicine ligam entum from

the animals'hair[J].J Ch in M ed M ate r(中药材),1993,

16(2):20-21.

[10] Zh ang G J,Xu Y J,Ge Z H,et al.Pharmacognostic stud ies

on th e genitalia of m ink in comparis on w ith those of other an-

imals[J].Chin T rad it H er b Dr ugs(中草药),1996,27(7):

422-426.

[11] Zh ong Z Q,L u S Q.Iden tification of T estis et P enis Cervi by

electr oph ores is[J].J Chin M ed M ater(中药材),1997,20

(7):339-340.

[12] Guo Y Q,Chen D X,Ren W,et al.Identification of Testis et

P enis Cervi and T estis et P enis Bovis by cellulose acetate

m embreane[J].J Chin M ed M ater(中药材),1998,21

(12):611-612.

[13] Fu W,Tang S Y,Ch en Y J,et al.Research on the sequen c-

ing of mitochondrial DNA of deer genu s[J].Chin Pharm J

(中国学杂志),2000,35(12):803-804.

[14] Guo Y Q,Chen D X,Liu H,et al.Identification of deer T e-

stis et P enis and its coun terfeiting products by immu no-agglu-tination testing[J].Chin P harm Aff(中国药事),2000,14

(2):103-105.

[15] Fen g Z B,Q iao W H.Identification of Testis et Penis Cervi

and its adulterants by immunologic method[J].H ei-

longj iang J T radit C hin M ed(黑龙江中医药),1999(1):

63.

中药超微破壁粉碎技术与中医药现代化

辛凯旋1,丁文强1,何 煜2

(1.山东省交通医院,济南山东 250031; 2.济南倍力粉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济南山东 25010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之一,并以其医药密切结合的理论体系,独特的治疗手段和显著的疗效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但其治疗手段仍沿用古老的方式,剂型制备繁琐,口感不佳、汤剂为主,难以被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所接受,因此中药剂型改革迫在眉睫。建国以来,中药剂型改革一直沿着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西药剂型的方向发展。中药改成上述西药剂型以后,显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难以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脱离了中医理论轨道。1 以往中药剂型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剂”的盲目性:剂型改革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实践,中药的各种剂型大量涌现,从合剂、片剂到肌肉、静脉注射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只能说对西医增加了一些治疗手段。提取有效成分的制剂,虽然符合用现代检测方法制定的检测标准,但按中医理论,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有无变化,是否仍可按中医的理论辨证使用,怎样使用,却无人过问,未考虑与中医理论的吻合。古老的中药,经过二千年临床验证,完全与中医理论融为一体,符合当代寻证医学原则。仅提取有效成分的制剂则不是从大量的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的临床验证出发,而是根据中药的有效成分入手,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看该类制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1.2 “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剂”和中医辨证施治的矛盾:现代医药中所应用的化学药物全部是用分子式描述的化学单体,其治疗疾病的作用是通过整个分子或分子上的某个活性基团作用于人体或微生物的某种特定的细胞或亚细胞结构上而实现的,化学药物生产从原料合成到投料制剂都是可控制的、单一物质的变化过程。现代医学是从微观出发,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医学。而传统的中医药学则是从宏观出发的从整体入手,以“四季症候”、“望闻问切”为依据进行辨证施治的医学,尤其讲究“天人合一”。它所应用的中药大多数是自然界的生物体,均是十分复杂的复合物,某些成分复杂且不稳定。因此用提炼单体的方法来提炼中药是丢弃了许多实际有效而当前检测手段尚无法验证的成分。从中医的观点看,“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剂”的实质是忽视了中医理论与中药复杂成分之间的内在统一这个核心问题,故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剂不利于发扬中医特色。

1.3 “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剂”的标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中药检测水平不断提高,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也不断完善。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指标由过去的空白到现在的一种或数种。部分国外中成药标准中每种中药都有各自的含量标准,化学成分的定性检验应用更是日益广泛。毋庸置疑,上述工作对提高中成药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按中医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的标准看却是空白。目前中成药的标准只是对其中某味药,经药理证实有治疗作用的少数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而对其他有效成分不作规定。例如生药麻黄具有发汗、平喘、利尿3种功效,现在仅对其中的麻黄碱进行提取而制得麻黄素,则只剩平喘功效了。麻黄中现代检测手段可检测出多种麻黄碱以及儿茶酚、鞣质、挥发油、黄酮苷、糊精、菊糖、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具有了全部成分的麻黄才具备发汗、平喘、利尿的功效,才完全具备了麻黄这一中药的特色。因此走西药提纯的路子,无论如何改造剂型,如何指定标准都不能保持中药原有的全部功效。而中医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理论对任何复杂的已知和未知成分,都能做全面的概括,是独特的

收稿日期:2002-12-10

《生药学》第21章在线测试

《生药学》第2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8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2.条痕是矿物的() A、混入矿物中带色物质的颜色 B、粉末的颜色 C、矿物中色素离子的颜色 D、变彩现象 2、5.朱砂的化学成分为() A、HgS B、HgCl2 C、As2O3 D、CaSO4 3、6.生石膏的主要成分是() A、HgS B、CaSo4·2H2O C、As2S2 D、Na2So4·10H2O 4、7.石膏断面具有() A、绢丝样光泽 B、金刚光泽 C、玻璃样光泽 D、珍珠光泽 5、10.生药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As2O3 B、As2S3 C、As2S2 D、AsO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1.有毒的矿物类生药有() A、朱砂 B、雄黄 C、龙骨 D、信石

E、石膏 2、2.属于含钙类化合物的矿物类生药的是() A、石膏 B、赭石 C、雄黄 D、龙骨 E、朱砂 3、3.属于含汞类化合物的矿物类生药的是() A、石膏 B、红粉 C、雄黄 D、龙骨 E、朱砂 4、4.下列矿物药常含结晶水的是() A、雄黄 B、胆矾 C、石膏 D、滑石 E、芒硝 5、5.属于多质矿物的矿物类生药是() A、滑石 B、硫磺 C、石膏 D、炉甘石

E、信石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1.条痕色是矿物本身的颜色。 正确错误2、2.解理是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开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正确错误3、3.石膏断面具有金刚样光泽。 正确错误4、4.石膏纵断面具有绢丝样光泽。 正确错误5、5.朱砂具有金属光泽。 正确错误

生药资源

生药学在生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重要意义 【摘要】生药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药资源的学科,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学科理论知识来研究生药的基源、有效成分、生产采制以及对生药进行鉴定等。促进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扩大药源,更好的造福人类。 【关键词】药用植物生药学资源指纹图谱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药物学知识,汇集成众多本草著作,是今天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现在生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资料库[5]。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和财富,应结合现代生药学所运用的科学技术与理论加以考证、整理和进一步研究,扩大药源,以得到更多的理论成果,促进生药资源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真正的造福于人类。 1.生药学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将更为科学和准确。与过去用口尝,直接服用以观察疗效相比较,对药效理解的更加透彻,同时对疾病也将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一些已经很常用的药物,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生药学的研究,也是有很大意义的。以金银花为例。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为常用中药,是良好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之功效,多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热毒下痢,肺热咳嗽等。《中国药典》1977,1995,1990,1995年版一部结合我国金银花的药用实际均收载了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毛花柱忍冬为金银花的4个法定药用品种。虽然如此这仍然没有反映出我国金银花的药用实际情况。事实上,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生态条件差异很大,在各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已经形成金银花异常丰富复杂的种内变异类型,近年有5种同属植物列入了地方标准,分别是细毡毛忍冬,灰毡毛忍冬,淡红忍冬,吊子忍冬,黄褐忍冬[2]。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过去已经记载了的生药资源库,通过生药学研究,可以扩大收录的资源量,进而更好的利用生药资源。 2.生药学在药物质量鉴定方面的作用 另外,利用生药学的研究,在药物质量的鉴定方面也将会更加准确,对新药品种的开发也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药效不是来自单一的活性化学成分,而是来自多种活性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甚至是某些“非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或“生克作用”。利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来分析药材的整体特征,以更准确鉴别不同中药及识别中药本身的真伪和优劣,就形成了中药指纹图谱分析的原始动力。中药药用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分析依据却主要来源于该植物物种后天的代谢产物,且大多为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对后天的生长环境的依赖性很强,远比纯先天遗传的“指纹”脆弱得多。故有中药“道地性”和“最佳采集时间”之说。然而,植物的代谢过程仍受物种先天遗传的影响。所以,利用中药药用化学成分的色谱指纹图谱是完全可以对不同药材种属进行鉴别,对同种药材质量优劣进行评价[6]。通过对药物新品种质量的鉴定,看其是否可以取代相应的道地药材,扩大药源,以及新药源的生产、应用、入典,开发再利用和该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银花品种繁多,所含成分复杂,为了研究并证实不同产地金银花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别,采用较先进且快速的指纹图谱技术来对其进行研究,将作为区别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效优劣的依据。此外,也以用来比较新栽培的生药资源与野生环境下的生药在有效成分等方面的差异。以丹参为例,丹参为常用中药,具有祛瘀止痛、活血调经、清心除烦之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扩张冠状动脉,抵抗血栓形成,增强微循环,抑制转氨酶上升等方面。同时还具有解热、抗菌消炎作用,尤其对治疗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是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比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等等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来全面保证、控制以及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手段大多包括化学方法来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但是,如今的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的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体外分析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分析发展到联用分析,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而使得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门分析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采用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光谱、色谱及连用技术,对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学作为药物科学研究的眼睛,梳理并逐步明确了重点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关键的技术和方法,观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宽。分析科学、计算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分析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药学学科的发展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药物分析学不仅是静态的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析,而且拓展到对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的动态分析、检测和综合质量评价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新药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药物分析学已从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即药物成分和药物活性的相关分析。现就药物分析学的一些较重要发展领域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手性药物分析 美国药典药名字典所收载的药物中有一半至少含有一个不对称中心。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工合成的手性药物,例如90%抗癫痫药,β-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口服抗凝剂,50%抗炎药和局麻药都以其外消旋体供药用。生物系统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如蛋白质、糖脂、多核苷酸、受体等,这些生物大分子都由L-氨基酸和D-糖类构成,因而生物体是一个手性环境。在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分子被引入体内后,具有手性的受体、酶蛋白质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化合物处理,因而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药理作用,进而产生不同的疗效或毒副作用。另外,一些药物在体内发生手性转化,如S-(+)-布洛芬是优映体,但低活性的R-(-)-劣映体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高活性的S-(+)-体。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使用外消旋体不易控制有效剂量,特别是当肾功能减弱时,S-(+)-优映体易在体内蓄积,通过抑制肾环氧化酶,加剧肾局部缺血,而发生毒副反应。美国等国药品管理部门已要求在申请新手性药物时,提供每一种对映体的药动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并对研制外消旋体而不是单个对映体做出合理的解释。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外消旋体药物的药动学、浓度-效应关系研究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建立对映体选择性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在分离科学上曾被认为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经典的分级结晶、旋光等方法的重现性或灵敏度欠佳。随着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手性衍生化试剂法,CRD)和直接法。间接法采用手性衍生化试剂与手性胺类、醇类、羧酸类等反应形成非对映体衍生物。非对映体对在常规色谱系统中,根据非对映体分子的手性结构、手性中心所连接的基团、色谱系统的分离效率(包括溶

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整理)

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2、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3、毒性反应:主要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蓄积过多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 4、首关消除:有些口服的药物,首次通过肝脏时即发生灭活,使进入体循环有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 为首关消除。 5、反跳现象: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时所出现的症状,使病情加重的现象。 6、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药酶的合成或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 7、药物半衰期: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8、耐受性:有少数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低,必须应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 9、生物利用度:是指给药后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量度。 10、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1、治疗指数: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此值愈大,药物的安全性愈大。 12、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又被重吸 收进入血液经肝门静脉再次进入肝脏,称为肝肠循环。 13、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亦称为过敏反应。 14、安全围:是指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围,此围越大,药物的毒性越小,安全性越大。 15、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二、填空 1、药理学研究的容;一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称为药效动力学。二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称为药代动力 学 2、药物的体过程包括_吸收、_分布、代和排泄_四个基本过程。 3、药物慢性毒性的三致反应是: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4、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_ 副作用_,_毒性反应_,_变态反应,_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类型。 5、肾上腺素激动α1受体使皮肤、粘膜和脏血管收缩,激动β2受体使骨骼肌血管舒。 6、写出下列药物的拮抗剂: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异丙肾上腺素心得安、阿托品毛果芸香碱。 7、癫痫小发作首选_乙琥胺_,大发作首选_苯妥英钠,精神运动性发作以_卡马西平_疗效最佳 8、巴比妥类药物随剂量的增大依次可出现镇静__、_催眠_、抗惊厥和_麻醉_等作用。 9、传出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10、兰中毒致快速型心律失常时首选苯妥英钠,致心动过缓时首选阿托品。 11、冬眠合剂是: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12、可致低血钾的利尿药有高效能利尿药和中效能利尿药两类。 13、阿司匹林的解热阵痛抗炎主要机制是:抑制体环氧酶,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14、可致高血钾的利尿药有螺酯和氨苯喋啶等两种。 15、硝酸甘油抗急性心绞痛的给药途径为:口腔黏膜吸收和皮肤吸收;作用特点:1.扩周围血管,降低心肌耗氧 量、2.舒冠状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3.重新分配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膜血液供应、4.保护心肌细胞,减轻缺血的损伤。 16、可待因可用于_镇咳_其主要不良反应是_成瘾性_。 17、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特点为:增加心肌收缩效能、降低衰竭心脏的耗氧量、增加衰竭心脏的输出量。 18、地西泮具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和镇静催眠作用以及较强的抗惊厥作用和抗癫痫作用。另外它还有中枢 性肌松作用。 19、普萘洛尔为β受体阻断药,可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和高血压等。 20、 一酰胺抗生素的作用原理是_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_是_繁殖期_杀菌剂。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宗文君 2008357771967 摘要 通过回顾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的几个方面的进程,加深生物药剂学的学习,进而对生物药剂学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展望、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苷类天然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 药剂学与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从1847年德国药师莫尔的第一本药剂学教科书《药剂工艺学》的问世,宣告药剂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药剂学成为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合成化学、微生物学、实验药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和渗入,使药剂学进入了用化学和物理化学基础来设计、生产和评价剂型,并用客观体外科学指标评定质量的时代,称为物理药剂学(physical Pharmaceutics)时代。20世纪60-70年代,药品质量的评定从体外论证扩展到体内,把药剂学推进到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由于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的大量出现和应用,结果发现不少药物有毒副作用,以及致敏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等,药剂学又向临床质量评定方向前进而进入临床药学时代(clinical pharmacy)。临床药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明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相互作用及指导合理用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药理学、生物药物分析、细胞药物化学、药物分子传递学及系统工程学等科学的发展、渗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时代,药物制剂设计和生产,体外的溶出与释放与体内药物在吸收、分布、排泄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都要用数据和图象来阐述,还要结合患者、病因、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特点与药物分子的关系来反映剂型的结构与有效性,逐渐解决剂型与病变细胞亲和性的问题,所以21世纪的药剂学是药物制剂向系统工程制品发展的DDS 新时代。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群体药物动力学群体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动力学群体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不仅是临床用药所必需,而且有可能成为新药评价的一个必备参数。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的估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二步法,另一种是近年来发展的一步法。后者亦名Nonmen程序法,它把药物动力学参数在患者身上的自身变异及患者间的变异全估算在内。根据变异值的大小也可预估一些生理、病理因素对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而更具优越性,在个体化给药中,Nonmen常与Bayesian反馈法结合使用。 时辰药物动力学时辰药物动力学是指同一剂量在l天内不同时间给予时药物处置出现显著变异。如多数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清晨比傍晚吸收更佳,另外象单硝酸异山梨酯在清晨服用时所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最为明显,同时达峰时间也较其他时间给药为短。一些疾病并非1天24小时机体均需要同等水平的药物,如心脏病患者在凌晨发病较多,若制成脉冲式给药,可产生预防作用;相反,如药物浓度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平却容易带来耐药性,例如硝酸甘油和许多抗菌素类药物;再如只有当血浆中糖分较高时才需要较高的胰岛素。人们开始研究能够自动感知血糖水平,以调节胰岛素释放速率的智能给药装置。

生药学-20107答案.

浙江省2010年生药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正品——指沿用至今,为全国医药界所公认,并得到普遍地应用,现已被载入到国家药 典的中药材。 2.毛货——指三七采收后,去掉须根,晒干,称为“毛货”。 3.蝴蝶片——川芎饮片边缘不整齐,形似蝴蝶,习称蝴蝶片。 4.如意朴——指厚朴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 意朴 5.铁线纹——指山参主根上端较粗的部分具细密,深的黑色横环纹,习称铁线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杏仁、桃仁等药材表面出现油样光泽,称为__走油_______;薄荷、紫苏等药材挥发油散失而香气减弱,称为___跑味___。 2.人参是_________科植物,主要有效成分是_________,它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因素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有抗疲劳、抗应激和抗突变作用,即称之为_________作用。 3.冬虫夏草虫体有足_________对,其中以_________对最明显。 4.菊花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亳菊、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是_________类化合物,因此将黄芩醇提液加醋酸铅试液,可生成_________色沉淀,或者将黄芩醇提液加镁粉与盐酸,可显_________色。 6.茎类生药大多为_________植物的干燥木质茎;木类生药是_________植物的木材部分,包括_________以内的各部分。 7.乳香是卡氏乳香树等树干皮部切伤后渗出的_________;芦荟的采收时间是_________。 8.半夏是_________科植物,气微,味_________,特征性成分是_________。 9.珍珠粉末在365nm紫外光下观察,_________珍珠显浅蓝紫色荧光,_________珍珠显亮黄绿色荧光。 10.生晒参顶端的短小根茎,习称_________;上有茎痕数个,习称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浙江省2010年7月自学考试生药学试题

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生药学18春大专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说明:作业共有20道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20分。 单选题 1.党参长圆柱形,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 A.蚯蚓头 B.芦头 C.疙瘩丁 D.狮子盘头 2.银杏叶特有的化学成分为() A.黄酮类; B.双黄酮类; C.二萜类; D.蒽醌类; E.生物碱类 3.下列生药中具有“异型维管束”的是() A.知母 B.当归 C.柴胡 D.牛膝 E.黄柏 4.在某味生药粉末上加1%NaOH溶液显红色,再加10%的HCL溶液后恢复原色,说明其中含有()类化学成分。 A.鞣质类 B.蒽醌苷类 C.香豆精类 D.强心苷类 E.皂苷类 5.燃烧时有大蒜样臭气的是()。 A.信石 B.赭石 C.石膏 D.硫磺 6.泡沫试验可鉴别()成分。

A.糖类 B.蒽醌苷类 C.黄酮苷类 D.皂苷类 E.挥发油 7.何首乌“云锦状花纹”的存在部位为:() A.栓内层 B.皮部 C.木质部 D.韧皮部 8.藻、菌类一般采收应在() A.全年均可 B.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 C.采收情况不一 D.应药材的种类不同而异 E.果实已成熟和将成熟时 9.青蒿叶表面最主要鉴别特征是:() A.气孔,直轴式或不定式 B.腺毛,单头,单柄 C.腺鳞,头部8个细胞 D.非腺毛多列式 E.非腺毛呈“T”字形 10.手触之易染成棕黄色的矿物类中药是()。 A.雄黄 B.赭石 C.磁石 D.朱砂 11.苍术的横切面特征有:() A.木栓层为10~40层木栓细胞,其内侧常夹有石细胞环带 B.根的中心为四原型初生木质部,薄壁细胞中有大型油室散在 C.木柱层为数列细胞,其外侧有石细胞,单个或成群 D.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性,其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薄壁组织中散在油细胞 E.木柱甚小,中柱鞘部位为1~2列薄壁细胞,辐射性维管束,韧皮部束16~22个,位于木质部弧角处,木质部由木化组织连接成环

生药学各章详细习题并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药” 2.“中药” 3.“草药” 4.“道地药材”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对药学贡献最大的著作( ) A.《本草图经》 B.《本草纲目拾遗》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2.《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其中收载药物( ) A.730种 B.1082种 C.1892种 D.12092种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 2.“中药”:中医用以治病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3.“草药”: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4.“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

第一节生药的分类 简答题: 生药学多采用按天然属性及药用部分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其优点为何? 答案: 答:按天然属性及要用部分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生药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 第二节生药的记载 填空题: 1.基源项包括、、和。 2.生药的拉丁名通常由和两部分组成。 答案: 填空题: 1.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学名药用部分 2.动植物学名药用部分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第一节生物的出生代谢产物与次生代谢产物 一、名词解释: 1.初生代谢 2.次生代谢 二、填空题: 1.初生代谢产物包 括、、、、、。 2.次生代谢产物包 括、、、、、、。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初生代谢:合成必需的生命物质的代谢过程。 2.次生代谢:利用初生代谢产物又产生对生物体本身常常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的过程。 二、填空题:

生药学发展前沿

生药学发展前沿 姓名:努尔阿米那·阿不都哈力克班级:2016科研2班 学号:107602160109

生药学发展前沿 前言 一、我国生药学如何发展生药学产生于欧洲,传入日本,引入中国。生药学的产生与西方医学的环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一开始以西药的原料药为主进行研究;当传入日本后,由于日本早期从中国引入了大量的中医药,他们就将生药学与中药结合而取得了发展;生药学被我国引入后,很快就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中药学沃土之中,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颇具特色的世界药学领域的奇葩。[1] 二、生药学的发展特点和教学新要求生药学的产生发展经历3个阶段。①古代生药学时期(19世纪初以前);②近代生药学时期 (1815—1930);⑧现代生药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末)。近代生药学传人我国后,就紧密联系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了一门技术和理论都相当完善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应用学科。人类回归自然和现代生命科学的兴起,使我国生药学有着广阔的前景,并进入“自然生药学时期”[2]。 三、常用生药的研究进展在教学中的及时补充随着生药学科的发展,不少学者对品种确切、疗效稳定的常用生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特别对于化学成分的分离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为研创具有自主产权的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的新药奠定基础。如甘草及其地上部分中,除甘草皂苷外,黄酮类成分也是重要的有效成分,其对肿瘤、胃溃疡、肝损害、病原微生物以及对酶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已得到证实“;姜黄属常用生药,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其姜黄素的抗肿瘤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远志主要成分是远志皂苷,但寡糖酯类成分是远志及远志科其他植物中存在的独特化学成分,可能成为抗老化和脑保护新药开发的先导化合物o;[3] 四、目前临床和中成药生产中使用的常用和少常用中药材1000余种,已有200种实现人工种植,大宗中药材如黄芪、红花、党参、三七等基本实现人工种植,但仍有多数品种完全或部分依靠野生资源,进行中药资源调查,仍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时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对于中药资源,我国政府于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全国范围的系统调查,基本上了解了我国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常用中药材的蕴藏量和产量,为我国中药资源的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4]但从上次资源调查至今已过去近20年,这20年里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资源也遭到过度的开发或严重的破坏,很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地已被开发或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这些药用植物绝迹或面临濒危,如肉苁蓉、重楼、剑叶龙血树等植物的野生资源就是在近20年濒临枯竭的,因此,再次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已迫在眉睫。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阐明药用资源的种类、分布、气候特点、生态环境、蕴藏量、产量和可持续开发量等,为药用植物的栽培、可持续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60年代和80年代进行的资源调查,基本上靠发动各地药材公司和教学、科研单位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和样方分析而

浅谈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6802482.html, 浅谈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作者:代润松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技术药物为人类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这也使世界各个国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工作。为此,通过对国内外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此探讨生物技术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一、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国外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人工胰岛素诞生以来,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个国家纷纷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工作,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美国的FDA机构就批准了三四十种生物技术药物,近些年来生物技术药物的批准种类逐年递增,在21世纪初期,所批准的药物就已高达将近80种。欧美等其他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的种类上也不断丰富。除此之外,国外还对以往生物技术药物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统计,这些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用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急性心肌炎治疗的重组血液因子,用于治疗糖尿病、生长素缺乏症、甲状腺病、低血糖的重组人激素,用于治疗贫血、皮肤病、神经性溃疡等症病的促红细胞生长因子,此外还有重组干扰素、白介素,治疗甲肝、乙肝病毒的疫苗、用于癌症治疗的单克隆抗体等。 (二)国内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 我国对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予以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成果主要包括IFN类型药物、GM-CSF药物、EPO药物、EGF药物及其衍生物、胰岛素、TNF药物、乙肝疫苗、胸苷激酶细胞制剂等诸多种类,在新型活性蛋白质突变体方面,我国相继研发出了肿瘤坏死因子突变体、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人降钙素突变体、尿激酶突变体、重组水蛭突变体、人重组血红蛋白突变体。在融合蛋白的生物技术研发方面,我国研发出了TNF/1L-6融合蛋白、用于前列腺癌症治疗的TNF/PSP94融合蛋白、血小板单链抗体/尿激酶原融合蛋白、尿激酶/水蛭素12肽融合蛋白及用于帕金森治疗的酶氨酸转化酶/BDNF融合蛋白。在克隆天然活性物质基因药物研发方面,相继研发出鲨肝HSS、SCDI抑制因子、TGGIP抑制蛋白、SFP、AOP、蜂毒多肽等。随着生物技术药物种类的不断增长,现有的生物技术药物在主要分类上共包括单克隆抗体、激素、基因治疗剂、疫苗、细胞因子、反义药物及抗血栓因子等,特别是近些年来核酸基因药物的产品种类正在不断增加,正处于研发过程中的疫苗更高达九十几种,而处于临床试验中的反义药物种类也在不断上涨,相比于20世纪,我国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种类上要超过以往三倍,并且仍在不断增长中。

生药学试题及答案(三)

生药学试题及答案 生药学多采用按天然属性及药用部分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其优点为何? 答:按天然属性及要用部分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生药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 何为生药的鉴定? 答:生药的鉴定是综合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检测手段,依据国家药典、有关政策法规及有关专著、资料等对生药进行真实性、纯度及品质优良度的评价,最终达到确保生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开展生药鉴定的中药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开展生药的鉴定,在判断生药的真伪、评价生药质量的优劣、发掘新药源、保证生药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药品应用的安全、有效等方面,都具有十分中药的意义。 何谓生药的原植物鉴定? 答:生药的原植物鉴定,是利用植物分类学的基础只是与方法,对生药的基源进行鉴定,确定物种,写出原植物正确的学名。 简述根和根茎类生药的采收原则 答:一般宜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在春季发芽前采集。 简述生药产地加工的目的 答:生药产地加工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有效成分的含量,保证药材的品

质,达到医疗用药的目的,并且便于包装、运输和贮藏。 简述药材干燥的目的 答:药材干燥是为了及时除去新鲜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及有效成分的分解与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运输。 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答:中药炮制的目的有:提高净度,增强药物疗效,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矫味矫臭,便于调剂制剂,利于贮运。 试述影响生药质量的因素 答:影响生药质量的自然因素包括生药的品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遗传与变异、植物的环境因素等,经常是多种因素在综合地起作用。 简述生药资源开发的层次 答:生药资源开发的层次通常有:以发展药材和原料为主的初级开发、以发展中药制剂和其他天然副产物位置的二级开发、以发展天然化学药品为主的深开发和包括利用废弃物开发出其他有用药物和产品的综合开发等。 简述生药资源开发的途径 答:生药资源开发的途径有:利用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从历

2017年秋中国医科大学《生药学》本科在线作业及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生药学(本科)》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一、单选题(共25 道试题,共100 分。) V 1. 下列哪一种生药不是来源于伞形科( )。 A. 白芷 B. 当归 C. 独活 D. 白芍 满分:4 分 2. “通天眼”是以下哪种药材的性状鉴别术语( )。 A. 蛤蚧 B. 羚羊角 C. 半夏 D. 天麻 满分:4 分 3. 横切面可见多角形形成层环的生药是()。 A. 川乌 B. 白芍 C. 甘草 D. 独活 满分:4 分 4. “同物异名”是中药材中常见的现象,以下中药中有“同物异名” 现象的是() A. 鸡血藤 B. 当归 C. 浙贝母

D. 黄柏 满分:4 分 5. 具有“铜皮铁骨”,味先苦而后回甜的生药是( )。 A. 人参 B. 三七 C. 熊胆 D. 牛黄 满分:4 分 6. 冬虫夏草是( )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A. 菌核 B. 菌丝体 C. 子座 D. 子囊 满分:4 分 7. 药材绵马贯众断面的分体中柱为() A. 5~8个 B. 2~4个 C. 1个,呈“U”字形 D. 5~13个,排列成环 满分:4 分 8. 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存在部位为: A. 栓内层 B. 皮部 C. 韧皮部 D. 髓部 满分:4 分 9. 厚朴来源于()

A. 防己科植物 B. 樟科植物 C. 木兰科植物 D. 蔷薇科植物 满分:4 分 10. 将槽针插入毛壳麝香内转动取香,取出后立即检视,可见()。 A. 槽内的麝香仁与槽面相平 B. 槽内的麝香仁逐渐膨胀高出槽面 C. 槽内的麝香仁高低不平 D. 槽内的麝香仁粘于槽壁上 满分:4 分 11. 以下哪项不是甘草的鉴别特征( )。 A. 表面红棕或灰棕 B. 断面略显纤维性,淡黄色 C. 味甜而特异 D. 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满分:4 分 12. 下列经验鉴别术语中不是用于鉴定动物类生药的是() A. 狮子盘头 B. 冒槽 C. 挂甲 D. 当门子 满分:4 分 13. 白术来源于( )。 A. 鸢尾科 B. 菊科

生药学试题及答案_修改(1)

生药学 试 题 ( 专业(类) 日 午考)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沉香的药用部分是( )。 A. 根及根茎 B. 未开放的花 C. 含树脂心材 D. 干燥柱头 2、K —K 反应可用于检查( )。 A.生物碱类 B.黄酮类 C.氨基酸类 D.强心苷 E.糖类 3、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经史证类备急药方》 D.《本草纲目》 E.《本草经集注》 4、何首乌的“云锦纹”,为异型维管束,位于( )。 A.髓部 B.形成层外方 C.维管柱 D.木栓层 5、生物碱类成分多分布于( )中。 A.双子叶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真菌 6、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为( ) A.生物碱类 B.黄酮类 C.蒽醌类 D.醇苷类 E.酚苷类 7、下列除哪些项外,均是甘草特征( )。 A.石细胞尖圆形、壁厚、木化,可见纹状及层纹 B.可见具缘纹孔导管 C.木栓细胞 D.晶纤维 8、下列生药中,来源于毛茛科的是( )。 A. 川乌 B. 葛根 C. 马钱子 D. 当归 9、以下哪一项不是当归的性状特征( )。 A. 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 B. 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C. 形成层环黄棕色 D. 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气 10、大黄粉末在日光或紫外光灯下显( )。 A.金黄色荧光 B.橙红色荧光 C.天蓝色荧光 D.乳白色荧光 E.深棕色荧光 11、冬虫夏草的主产地为( )。 A. 青海 B. 广东 C. 吉林 D. 上海 12、生药厚朴来源于( )。 A. 蓼科 B. 豆科 C. 樟科 D. 木兰科 13、野山参的经验鉴别术语“芦长碗密枣核丁,紧皮细纹珍珠须”中“丁”和“须”分别指人参的( ) A. 根茎部位 B. 支根和须根 C. 根茎上的不定根和须根 D. 主根和支根 14、麻黄粉末镜检可见气孔特异,其保卫细胞呈( )。 A. 念珠状 B. 球形 C. 多面体 D. 哑铃状 E. 椭圆状 15、朱砂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其平喘的成分为( )。 A. 麻黄碱 B. 伪麻黄碱 C. 四甲基吡嗪 D. 槲皮素 E 、去甲基伪麻黄碱 16、生药薄荷叶的下表面气孔多见,气孔类型为( )。 A. 不定式 B. 不等式 C. 直轴式 D. 平轴式 E. 环式 17、《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本草著作,其中收藏药物( )。 A. 730种 B. 1082种 C. 1892种 D. 365种 E. 12092种 18、黄连的饮片在紫外灯下显( )。 A. 天蓝色荧光 B. 紫色荧光 C. 亮黄色荧光 D. 乳白色荧光 E. 棕色荧光 19、白芍的药用部分是( )。 A. 根 B. 根及根茎 C. 茎 D. 根茎 E. 块根 20、当归的香气成分是( )。 A. 正丁烯酜内酯 B. 阿魏酸 C. 藁本内酯 D. 邻羟基苯正戊酮 21、天麻的药用部位为( )。 A. 块茎 B. 根 C. 侧根 D. 种子 E. 寄生根 22、有一种人参的伪品,其断面具棕色同心环纹,有毒。此伪品是哪种植物的根加工而成的( )。 A. 商陆 B. 野缸豆 C. 山莴苣 D. 华山参 E. 桔梗 23、大黄的泻下成分是( )。 A. 大黄酸 B. 大黄酚 C. 大黄素 D. 大黄酸葡萄糖苷 24、为保证生药的品质,常进行生药的限量检查,其中包括( )的测定。 A. 灰分含量 B. 水分含量 C. 浸出物 D. 挥发油含量 E. 以上均对 25、挥发油的组成常包括( ) A. 黄酮、脂肪烃 B. 苯丙基及含氯衍生物 C. 单萜及萜烃含氧衍生物 D. 蒽醌、香豆精 26、药材断面显油润表示( ) A. 含淀粉多 B. 含油多 C. 含纤维多 D. 含粘液质多 27、经验证明含水分过少的药材易吸潮,水分过多又易变霉,通常认为最安全的含水量为( ) A. 12—14% B. 4—6% C. 8—11% D. 2—3% E. 6—7% 28、花鹿茸的主产地是( ) A. 四川、湖北 B. 山西、山东 C. 吉林、辽宁 D. 北京、河北 E. 甘肃、青海 29、生药拉丁名称通常是指( ) A. 属名+种加词 B. 属名+种加词+命名人 C. 药用部位(主格) +药名(属名) D. 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 E. 药名( 属名)+药用部位 (主格) 30、有一根类生药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表面有纵裂纹,两端常断裂成须状;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此生药是( ) A. 人参 B. 当归 C. 黄芪 D. 甘草 E. 大黄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外不要写姓名、学号、工作单位,违者试卷作0分处理

生药学重点复习题后附答案

《生药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生药理化鉴定不包括哪一项() A.微量升华式 B.性状鉴定 C.荧光分析 D.显微化学反应 2.鉴别生药中黄酮类类成分的常用试验是() A Feling试验 B Molish反应 C Kedde反应 D 盐酸镁粉反应 3.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药典() A.《神农本草经》 B.《证类本草》 C. 《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4.根头部有“蚯蚓头”的药材是() A. 白芷 B. 川芎 C. 防风 D. 独活 5.炒制大黄属于()的炮制方法 A 水制 B 火制 C水火共制 D 烫法炮制 6.生药本身经灰化遗留的不挥发性物质称() A 总灰分 B 酸不溶性灰分 C杂质 D 有效成分 7.生晒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 B二氢黄酮 C木兰花碱 D挥发油 8.香加皮来源于() A桑科桑的根皮 B五加科细柱五加的根皮

C萝摩科杠柳的根皮D茄科枸杞的根皮 9.北五味子的有效成分为( ) A.有机酸类B.木脂素类C.挥发油类D.生物碱类 10.下列哪一项不是天然药物的范畴() A.中药材 B.中草药 C.原生药 D.生物制品 11.下列哪组不包括“四大怀药”而是“浙八味”中的部一分 ( ) A.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B. 山药、红花、牛膝、地黄 C.山药、牛膝、地黄、芫花 D.延胡索、玄参、郁金、白术 12.非异型维管束所形成的性状特征是() A.车轮纹 B.同心环纹 C.星点 D.云绵花纹 13.折断时有细密银白丝相连的药材是( ) A.杜仲B.地骨皮C.肉桂D.桑白皮 14.常用生药柴胡属哪种植物的根和根茎有毒,不能供药用() A春柴胡 B. 大叶柴胡 C.柴胡 D.南柴胡 15.下列药材中不是来源于百合科植物的是() A川贝母 B.百合 C.浙贝母 D. 天麻 16.含草酸钙簇晶的生药是() A. 大黄 B. 麦冬 C.川芎 D. 甘草 17.根具有“铜皮,铁骨,狮子头”的药材是()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 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以后发展比较缓慢。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资源调查及整理 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

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 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

生药学 习题及答案

生药学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是( B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经史证类备急药方》 D.《本草纲目》 2、生药拉丁名称通常是指( C ) A. 属名+种加词 B. 属名+种加词+命名人 C. 药用部位(主格) +药名(属名) D. 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 3、鉴别术语“芦长碗密枣核丁,紧皮细纹珍珠须”是指以下那种人参的鉴别特征?(B) A.红参 B.野山参 C.生晒参 D.西洋参 4、有一种人参的伪品,其断面具棕色同心环纹,有毒。此伪品是哪种植物的根加工而成的( A )。 A. 商陆 B. 野缸豆 C. 山莴苣 D. 华山参 5、以干燥管状花入药的是(A) A.红花 B.款冬花 C.金银花 D.番红花 6、花鹿茸的主产地是( C ) A. 四川、湖北 B. 山西、山东 C. 吉林、辽宁 D. 北京、河北 7、生物碱类成分多分布于( A )中。 A.双子叶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真菌 8、何首乌的“云锦纹”,为异型维管束,位于( B )。 A.髓部 B.形成层外方 C.维管柱 D.木栓层 9、野山参的经验鉴别术语“芦长碗密枣核丁,紧皮细纹珍珠须”中“丁”和“须”分别指人参的( C )。 A. 根茎部位 B. 支根和须根 C. 根茎上的不定根和须根 D. 主根和支根 10、人参粉末不含有下列那种显微特征(D)。 A.树脂道 B.簇晶 C.淀粉粒 D.石细胞 11、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为( D )。 A.黄酮类 B.蒽醌类 C.醇苷类 D.酚苷类 12、有一根类生药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表面有纵裂纹,两端常断裂成须状;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此生药是( C )。 A. 人参 B. 当归 C. 黄芪 D. 甘草 13、动物药麝香的主要活性成分是(D)。 A.麝香甙 B.麝香碱 C.麝香醇 D.麝香酮 二、填空题 1、目前我国生药质量控制的标准分三级,即一级为国家药典标准;二级为 部局颁标准;三级为地方标准。上述三个标准,以药典为准。 2、川乌和附子中水溶性强心成分是去甲乌药碱。 3、含多糖成分且具有抗癌作用的药材有茯苓、猪苓、灵芝;有毒且具有抗癌作用的药材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