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甲、乙、丙三种不同植物分别分布于X、Y、Z三个不同的栖息地中,将不同栖息地生理状态相似,数目相同的种子混匀,再均分三组,分别同时种植于X、Y、Z三个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经过一年后,收获所有植株的种子进行统计,得到如表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不准确

...的是()

实验地块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

X 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Y 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Z 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A.一年后不同栖息地各种植物种子比例不同,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该年的出生率不同

B.X实验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Y实验地块甲植株的数量将会增加

D.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Z实验地中的丙植物种群数量变化将呈“S”型曲线

2.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

B.甲生态系统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乙相反

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D.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

3.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野兔的总能量约是绿色植物总能量10?20%

C.狼的数量略有减少,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不太大

D.鹰、狼、云豹的种间关系表现为竞争

5.蚜虫是果树的主要害虫,其以刺吸式的口器从果树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果树产量下降。为了防止果树的减产,农业部门引入瓢虫吃食蚜虫,从而达到控制蚜虫的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蚜虫与果树的种间关系是。果园中蚜虫、果树以及瓢虫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理由是.。

(3)瓢虫的引入,可使果园中蚜虫的环境容纳量。与使用农药防治蚜虫相比,生物防治能(填“加快”或“延缓”)蚜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4)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该信息传递中的信息类型是.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

B.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等

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7.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做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成分,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组成成分,但消费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

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最初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B.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D.每条捕食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都是分解者

11.硝化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哪种组成成分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1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块草地中所有的东亚飞蝗

B.一片森林

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植物

D.一块馒头上的所有霉菌

13.草原上,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绿色”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理信息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兔子和草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1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

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15.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即使是路边的小草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草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以固定太阳能,也可以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所以小草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B.在小草的覆盖下,可以为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的进入提供条件,也可为灌木的形成提供适宜的土壤条件

C.小草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小草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6.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C既以B为食,也以A为食,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D以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的排泄物及遗体为食。若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A经过A→C过程的供能比例为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A、B、C、D之间循环往复

C.按能量最低传递效率计算,如果C同化的总能量为a,所需要A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00a-90ax

D.A、B、C、D数量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

B.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不能同时进行

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D.设计“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18.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和杂草。下列有关稻蟹农业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稻蟹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河蟹和水稻

B.水稻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稻田中水稻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

D.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19.对下列图示或装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已知图中甲、乙为捕食关系,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已知上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则可判断此雄性动物在形成乙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C.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在b点开始捕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A瓶中为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

20.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二、综合题

21.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测得该草原的某种优良牧草种子在密闭温室内萌发及幼苗发育过程中温室内氧气的浓度,图丙表示该草原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丁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由图乙可推测温室中的水稻光合作用开始时间__________(填早于或等于或晚于)第10天。种子萌发21天以后限制氧气浓度增加的外界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3)由图丙可推测生物种群在丙图所示时问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型。若一段时间后,图丙中的①②发生重合时对应在图丁中的时间点为__________。若图丙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_________。

22.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

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单位:株)

(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

(3)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

23.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

未分解叶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7.20 9.42 8.71 5.23

① 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图1为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

(2)实际种植中,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条食物链构成,分解者主要存在于和蘑菇房中。

(4)经调查,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5KJ)如下表。

据上表分析可知,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为。人从该系统中获取的能量是。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在很多淡水湖泊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某湖泊中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_____。

(2)该湖泊风景优美,其旅游业发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3)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_____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

(4)湖泊中绿藻和蓝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其中鱼类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的不同分布于不同水层,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5)从图乙来看,鲤鱼体长在4.2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kJ,则最少需要藻类_________kJ。

(6)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虑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种子是植物子代的幼体,一年后不同栖息地各种植物种子比例不同,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该年的出生率不同,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项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Y实验地块乙植株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势,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Y实验地块乙植株的数量将会增加,C项错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将呈“S”型曲线,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相同的,但是甲的营养极比乙少,所以甲的消费者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流失的能量比乙少,则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A正确、D错误;甲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各自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B

【解析】

试题分析:

同化量包括自身生长和呼吸消耗两部分,所以用于收割蚁自身生长的为0.1,A正确。

在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均为10%-20%,B错误。同化量中除了呼吸就是自身生长,所以黄鼠的生产量少,是因为大部分都已呼吸热能散失,C正确。未同化的能量形成粪便,被分解者所分解,D正确。

4.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食物网中以鹰为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以狼为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以云豹为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总共6条食物链,A正确;按照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估算,第二营养级(包括昆虫、野兔和鹿)总共的能量占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总能量的10?20%,B错误;狼的数量略有减少,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不太大,C正确;鹰、狼、云豹的种间关系表现为竞争,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中信息的能力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5.(1)寄生不能

(2)样方法蚜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

(3)减小延缓

(4)化学信息

【解析】

试题分析:(1)蚜虫是果树的主要害虫,其以刺吸式的口器从果树组织中吸取汁液,说明蚜虫寄生在果树上。生物群落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以果园中蚜虫、果树以及瓢虫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蚜虫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弱,一般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3)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瓢虫的引入,会导致果园中蚜虫的环境容纳量减小。生物防治不需要使用农药,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延缓蚜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4)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蚜虫是通过释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说明传递的是化学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D

【解析】

试题分析: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A正确;稳定的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B

【解析】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计数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制作的生态缸必需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D错误。

【考点定位】1.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可分别采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取样器取样法及血球计数板计数法(也叫显微计数法)。2.制作的生态缸必需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既要保证能量的输入,又要避免因阳光直射导致温度升高使缸内的生物死亡。

【名师点睛】

8.C

【解析】使用粪便做肥料,是因为粪便中无机盐和被分解者分解其中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该过程中植物并没有获得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不能代表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这只狼也不能代表下一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所以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满足10%—20%,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般越少,但也有特殊情况,如虫吃树叶,但虫的数量多于树,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流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9.C

【解析】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自身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中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B正确

在生态系统中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比如呼吸作用,C 错误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为生态系统提供最初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名师点睛】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所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对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分解者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渣物等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必需的成分)

10.A

【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使是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也不一样,如人可以以植物为食,也可以以动物为食。A正确

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消费者的级别比营养级的级别少一,B错误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C 错误

分解者不占据营养级,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食物链的终点是高级消费者,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区分,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判断。

【名师点睛】正确区分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食物链中的第一个生物往往是生产者,生产者占据第一营养级。

11.D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四部分,即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为异养型生物,如细菌,真菌,腐生生物),消费者(主要是多数动物和寄生菌类,为异养型生物),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某些细菌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为自养型生物),所以硝化细菌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D正确【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种类

【名师点睛】注意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为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12.B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该地区全部的生物及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一般用一个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池塘等代表一个生态系统,一块草地上的东亚飞蝗只表示的是一个区域内的一种生物,为一个种群,A错误。

一片森林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B正确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植物不包括全部的生物,亦不代表一种生物,所以不属于任何一个层次,C错误

一块馒头上所有的霉菌代表一个种群,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位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具体区分三种层次之间的区别

13.D

【解析】

试题分析: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A项正确;“绿色”是绿光反射的结果,所以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理信息,B项正确;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正确;兔子和草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联系所学的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再结合题意进行综合分析作答。

14.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的增长率一直不变,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错误。

考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名师点睛】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15.B

【解析】

试题分析:小草会与作物争夺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生产资料,影响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A正确;小草形成草丛,可以为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的进入提供条件,但与灌木的形成没有关系,B错误;小草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它本身就是一个基因库,一旦灭绝,它所携带的基因库将永远消失,C正确;小草属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小草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实现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16.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所述生态系统中C不一定是最高营养级,所以食物链条数不确定,A项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A、B、C、D之间单向传递,B项错误;按能量最低传递效率计算,如果C同化的总能量为a,所需要A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0ax+10×10a(1-x),整理得y=100a-90ax,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D项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1、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17.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A项错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同时进行,B项错误;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输入到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外,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C项正确;设计“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功能。

18.C

【解析】

试题分析:稻蟹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水稻和杂草,A项错误;水稻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仍然具有垂直结构,因此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项错误;稻田中水稻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C项正确;在生物圈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但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不能被循环利用,需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D项错误。

考点:种群的空间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清楚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

19.B

【解析】

试题分析:被捕食者数量一般更多,捕食者数量一般更少,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因此,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错误;乙为有丝分裂图,A所在染色体与a所在染色体,在分裂中期属于染色单体,基因本来相同,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B正确;b点处于K/2点,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高于b点开始捕鱼,C错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A瓶中应该为NaOH溶液,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D错误。

考点:食物链、种群数量

20.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分析可知,南方的马尾松林常常是山林经砍伐后种植的人工林,其基因多样性流失,种类单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所以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将马尾松林与其它树种形成混交林,则能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考点:种群、生态系统

【名师点睛】理解和掌握生物的种类、数量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21.(1)d 大于调节种间关系

(2)早于二氧化碳浓度

(3)J c 种群①的适应性高于的种群②

【解析】

试题分析:(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狼和兔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属于反馈调节。(2)根据乙图分析,10天时氧气的数量既不增加,要不减少,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则可推测温室中的水稻光合作用开始时间早于第10天。种子萌发21天以后限制氧气浓度增加的外界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

(3)丙图中种群增长率=出生率①-死亡率②,大于0且一直保持不变,说明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若①②重合,即出生率=死亡率,说明种群增长率降到0,与丁图中的d相对应。若图丙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则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中种群①的适应性高于的种群②。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1)竞争

(2)阳光(光/光照/光照强度)

(3)1019株/hm2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进行五点取样/进行等距取样)

(4)抵抗力

【解析】

试题分析:(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都是植物,两者表现为竞争关系。

(2)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阳光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3)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4+30+204)/0.2=1019株/hm2。图中没有遵循随机取样的要求,所以获取的种群密度值不可靠。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所以当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1)(生物)群落分解者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得分)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杨半分解叶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3)蚯蚓(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试题分析:(1)特定环境中所有的生物为群落,同一生物为种群,所有的生物及无机环境为生态系统。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循环。

(2)试验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外,其余各个变量保持一致,保证其余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土壤应灭菌处理。

②根据表格中可知,蚯蚓的食物中半分解叶所占较多,而对杨的半分解叶尤其喜好。蚯蚓对植物的种类有选择,对分解程度有选择。

(3)蚯蚓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增加分解者的数量,可以加快物质循环的过程,从而增加抵抗力稳定性。

24.(1)样方法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蘑菇分解有机物,提高环境中C02浓度,从而提高光合强度

(3)2 沼气池

(4)1.85×107KJ 1.7×106KJ 17.6%

【解析】

试题分析:(1)农田中害虫虫卵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蘑菇房中蘑菇分解有机物,为蔬菜大棚提供CO2,从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2条食物链构成,即农作物→人和农作物→鸡→人。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沼气池和蘑菇房中。

(4)据表分析可知,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为(110+75)×105=1.85×107KJ。人从该系统中获取的能量是110-21-58-(7+10)+(7-1-3)×105=1.7×106KJ。第二营养级(鸡的同化量)与第三营养级(人从鸡中获得的同化量)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1-3)/(7+10)=17.6%。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构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5.(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H、O、N、P、S等元素)

(2)直接

(3)微生物的分解负反馈调节

(4)生产者垂直

(5)240

(6)①绿藻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②植食性比例高

【解析】

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的过程。

(2)生态系统的观赏、旅游等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是自我调节的基础,当湖泊轻度污染后,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4)蓝藻和绿藻是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生态群落的垂直结构。

(5)图乙中鲤鱼体长在4.2cm时,从植物获得的能量的比例为0.75,从动物获得的能量比例为1-0.75=0.25,则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kJ,则最少需要藻类24×0.75÷20%+24×0.25÷20%÷20%=240kJ。

(6)①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所以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该选择绿藻。

②。投喂鲤鱼的体长大于4.2cm时植食性比例高,所以投喂鲤鱼去除绿藻。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模板

技术资料 [项目名称] 系统测试报告 1测试内容及方法 1.1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严格按照《软件系统测试计划》进行,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接受度测试等内容。 1.2测试方法 正确性测试策略、健壮性测试策略、接口测试策略、错误处理测试策略、安全性测试策略、界面测试策略 1.3测试工作环境 1.3.1硬件环境 服务端 数据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应用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客户端 处理器:Inter(R) Core?2 Quad CPU Q6600 @2.4GHz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2G 硬盘空间:200G 1.3.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0/7.0 GIS软件:ArcGIS Server 9.3 WEB服务:IIS6.0 2缺陷及处理约定 2.1缺陷及其处理 2.1.1缺陷严重级别分类 严重程度修改紧急 程度 评定准则实例 高必须立即 修改 系统崩溃、不稳定、 重要功能未实现 1、造成系统崩溃、死机并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2、系统不稳定,常规操作造成程序非法退出、死循环、通讯中断或异 常,数据破坏丢失或数据库异常、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3、用户需求中的重要功能未实现,包括:业务流程、主要功能、安全 认证等。 中必须修改系统运行基本正 常,次要功能未实 现 1、操作界面错误(包括数据窗口内列名定义、含义不一致)。 2、数据状态变化时,页面未及时刷新。 3、添加数据后,页面中的内容显示不正确或不完整。 4、修改信息后,数据保存失败。 5、删除信息时,系统未给出提示信息。 6、查询信息出错或未按照查询条件显示相应信息。 7、由于未对非法字符、非法操作做限制,导致系统报错等,如:文本 框输入长度未做限制;查询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未做约束等。 8、兼容性差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如:使用不同浏览器导致系统部分 功能异常;使用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导致系统部分功能异常。 低可延期修 改 界面友好性、易用 性、交互性等不够 良好 1、界面风格不统一。 2、界面上存在文字错误。 3、辅助说明、提示信息等描述不清楚。 4、需要长时间处理的任务,没有及时反馈给用户任务的处理状态。 5、建议类问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后反思:本节课利用一首古诗来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整节课教师讲的少,引导参与的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学生的表述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本节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反馈评价: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池塘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草的种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虫害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食物链被破坏D.害虫产生变异新类型 4.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 5.在某一湖泊中,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藻类生物生长过剩,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 A.大量引进肉食性鱼类B.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 C.大量引入捕食浮游生物的鱼D.完全除去捕食浮游动物的鱼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2.在一个阴湿低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低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阴湿低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B.阴湿低洼草丛中的生物是一个群落 C.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某种蚯蚓是一个种群 D.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群落 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A.以营养为纽带形成类群间的结构联系 B.生物间的单方向食物联系 C.生物间的多方向食物联系 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则草原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 A.生产者B.分解者C.初级消费者D.次级消费者 6.(2011·济南一模)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 ..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8.(2011·日照)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 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分不同 5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 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 D

单元测试报告模板

软件测试系列 密 级:普通  文件编号:NO.4  文件类别:测试管理体系文件  发 放 号:1004      应用软件  ×××单元测试报告

目录 1.编写目的 (3) 2.软件单元描述 (3) 3.单元结构 (3) 4.单元控制/时序流图 (3) 5.测试过程 (3) 6.测试结果 (3) 6.1代码审查结果 (3) 6.2测试用例统计 (4) 6.3测试单元产品 (4) 7.质量评估 (5) 9.总结 (5)

1.编写目的 编写本单元测试报告的目的在于: (1)对单元测试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形成正式的测试文档; (2)为软件单元的评审验收提供依据; (3)纳入软件产品配置管理库。 2.软件单元描述 简单描述被测试单元或与之相关单元的产品项目名称、所属子系统、单元要完成的功能、需求和设计要求等。 3.单元结构 画出本单元的组织结构,包括本单元包括的属性、方法、输入/输出等。4.单元控制/时序流图 根据本单元的控制结构或操作时序,画出其大概过程。 5.测试过程 简要的描述在本单元的测试过程。 6.测试结果 6.1代码审查结果  在表格中列出代码审查中查出的问题:

代码审查结果表 Bug ID 审查人员审查日期问题描述 6.2测试用例统计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统计表 测试项测试用例号测试特性用例描述测试结论对应bug ID 填表说明: 测试项、测试用例号:描述单元再细分的功能点简单描述,每一个功能点已经在设计中进行了编号,例如:DH-AST-GF-01, 其中DH-AST-GF是项目管理员给出的编号,后面的01是单元测试设计人员对该项目的细分编号,再细分的功能点为测试用例编号,例如,DSH-AST-GF-01-01,DH-AST-GF-01-02等,其它测试特性统一编号,例如性能测试、容错性等。中间统一使用中划线分隔。测试用例号是测试用例的统一而且唯一编号。测试用例号在测试用例源文件中进行注释说明。 测试特性:指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余量测试、容错性等需要对该子功能进行测试的特性分类。 用例描述:是对该测试用例测试该子功能点的简单描述。例如:测试打印预览时向下翻页的功能是否实现。 测试结论:说明测试是否通过,只需填写“通过”或“不通过”。 对应bug ID:在测试不通过时,填写对应的bug清单中指定的ID号。 6.3测试单元产品  对于每个测试单元需要提在PC Linux平台和2个XScale平台(2个PXA25X平台或2种IXP425平台)下的以下文档:    1、提交驱动模块、桩模块和测试用例对应的源代码、注释,要与测试用例中的

单元测试报告

单元测试报告 (Unit Test Report) 1 引言 本文档为e乐园项目的单元测试活动给出一个总结报告,该报告用于评估单元测试活动的质量以及决定是否可以结束单元测试阶段。 2测试时间、地点和人员 测试时间:2011年6月3日-2011年6月16日 测试地点:宿舍 测试人员: 3测试环境描述 4测试数据度量 4.1测试用例执行度量 经过“执行测试用例-发现缺陷-修复缺陷-回归测试”步骤,最后测试用例执行度 注:作为测试用例执行的结果,一般使用4种表示:OK表示通过,POK表示部分通过,NG表示没有通过,NT表示没有测试。与系统测试不同,在单元测试阶段,所有的用例必须全部通过。而对于系统测试的某个版本来说,允许其有没有通过用例。 4.2测试进度和工作量度量 1 进度度量

进度度量参考表3。 4.3缺陷数据度量 缺陷数据度量参考表5,详见附录8.3 4.4覆盖率数据度量

覆盖率数据度量如4.4.1-4.4.8小节所示,详见附录8.2。 4.5综合数据分析 计划进度偏差=(实际执行天数-计划执行天数)/计划执行天数×100% =(24-13)/13×100%=84.6% 测试用例执行效率=测试用例执行总数/执行总工作量×100% =A1(个/人时) 测试用例密度=测试用例总数/代码行数×100 =A2(个/百行代码) 缺陷密度=缺陷总数/代码行数×1000 =A3(个/kLOC) 用例质量=缺陷总数/用例总数×100 =A4(个/百用例) 缺陷严重程度分布如图1所示。 缺陷类型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略) 图1 缺陷严重程度分布图 3 4 (图略) 图2 缺陷类型分布图 5测试评估 5.1测试任务评估 本次测试活动,用例执行充分,测试数据记录完整,测试工作量投入饱满、测试回归分析完整。 在测试进度上比计划推迟了84.6%,这是因为发现了设计的缺陷和接口的缺陷,这些缺陷的修改使得测试进度后延了。 评估结论:本次测试执行准备充足,完成了既定目标。 5.2测试对象评估 所有的测试对象都通过了所有的测试用例,且没有遗留问题,缺陷密度符合基线要求。 评估结论:测试对象符合单元测试阶段质量要求,可以进入到集成测试执行阶段。6遗留缺陷分析 单元测试经过“执行测试用例-发现缺陷-修复缺陷-回归测试”步骤后,所有的用例全部通过,没有遗留缺陷。 测试脚本参考附录《单元测试脚本》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版带答案

第23章章末限时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影响兔子生存的生物因素有(C ) A.阳光和青草 B.温度和水源 C.青草和绵羊 D. 土壤和细菌解析:草属于植物,草的多少与好坏影响兔子的生存,绵羊和兔子之间会因争夺食物出现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兔子的影响。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 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B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解析:“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主要意思是清明、端午,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3. 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 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

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 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解析:杂草和玉米是竞争关系 , 互相争夺水分、养料和阳光 ,所以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 会降低玉米产量。 4.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D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 .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解析:田鼠增多,毁坏农作物 ,使农作物减产 ;青蛙减少,害虫增多,使农作物减产 ; 杂草和农作物争夺水、肥、光照 等 , 使农作物减产 ,这些都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干旱缺水使农作物减产 , 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5.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C ) A.一个湖泊 B. 一座小山 C. 一株大柳树 D. 一条河流 解析: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不是仅仅指一种或一个生物,故选C。 6.某市发现了濒危蕨类植物——桫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桫椤属于(A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蕨类植物一一桫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B、C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1、b 2、b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单元测试分析报告

单元测试分析报告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对天津农合行稽核监督及操作风险监控系统的单元测试进行分析总结,读者主要面向参与本项目的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另外还有天津农合行相关领导和专家。 1.2背景 ◆项目来源 传统上,银行的风险指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操作风险管理上较为落后。当前对操作风险的预防主要放在监督中心,现有的监督软件只能做到通过分散地挑选一部分凭证来对流水进行核实,对于没有凭证的业务不能进行监控。对整个业务的综合分析,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凭业务人员的自身素质进行简单判断,若要对需复杂计算、大数据量分析后才能得到的风险信息,就需要运用计算机手段来实现。原先由人工进行监督,只能对凭证进行全面监督,无法根据业务重要性区分监督重点。 近年来银行内部人作案层出不穷,由于这些人熟悉银行制度、系统的漏洞,作案手段有很强的连续性和隐蔽性,通常一般监督难以发现。 现阶段,部分银行还存在以下问题: ●凭证保存不便,查阅困难。凭证经过事后监督后送回网点,由网点分散保管,占据了行内存放凭证 的空间,查阅凭证费时费力,要递送凭证纸张,浪费时间,并且由于经常查阅导致凭证损坏。 ●整个事后监督操作比较分散,不适应前台业务整合和核算一体化的管理要求。 ●人工审票重点不突出。一般由事后监督人员手工翻阅部分传票,无法选择高风险业务进行重点监督。 ●人工审票需要具有较高素质、较多经验的监督人员,这样对监督人员要求高,人员培训也要花费很 大的开销。 ●不能实现基于历史交易统计和关联交易分析。目前各家银行在风险的防范上均采取了各种措施,包 括主业务系统内部实现的基于交易的控制,以及基于当天业务数据的简易的分析,但是随着目前高智商犯罪的增加,做案分子专门找制度的漏洞,使得每一笔业务本身都是正确的,而只有基于大量业务的统计和关联交易进行分析时才发现。 ●对风险缺乏制度化的整套管理制度。风险模型的提出和建立、风险的生成和查询、风险的处理、风 险的打印、风险的核销和落实没有制度化的方法来保证,效率低下。 风险的响应不及时。一般地,70%的风险案件需要查找到原始凭证或者凭证的图像,但是目前的银行凭证的管理和风险的分析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使得即使发现了风险,等到落实查找时已经过去了许多天,不能及时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有效地管理和方便地调阅庞大的交易流水信息和凭证影像信息,高效监督并及时发现操作方面的风险日益受到银行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了适应行内前台业务整合和核算一体化的管理要求,达到减员增效和提高监督质量的目的,建立一套完善的、自动化程度高、扩展性强的集流水勾对、帐务处理、稽核和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的全新的监督系统已迫在眉睫。 为了解决银行面临的以上问题,信雅达公司提供的综合事后监督系统引入了OCR光学识别技术,集凭证录入、图像处理、智能识别、数据核对、海量存储、精确查询、重点监督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 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3.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4.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面判断错误 ..的是( ) 生态瓶编 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A.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要长C.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 D.甲 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 5.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 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 析错误 ..的是()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 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

停车场管理系统测试报告

停车场管理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08软件工程(2) 20081344082 张伟东

1引言 1.1编写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而车位却十分紧张。在市区内有很多空间没有被充分利用,大多车辆是停在路边或者简易停车场,缺乏管理,这样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街道的拥堵。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化大规模的停车场会被投入使用,但管理方面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1.2项目背景 开发软件名称:停车场管理系统 项目开发者:某软件开发小组 用户单位:某公司 大体框架: 智能停车场收费管理系统 门禁管理系统 智能通道管理系统 闭路监视系统(CCTV) 消防安全系统(FA)和保安系统(SA) 1.3定义 一级错误:不能完全满足系统要求,基本功能未完全实现 二级错误:严重地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的实现,且没有更正办法(重新安装或重新启动该软件不属于更正办法)。 三级错误:严重地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的实现,但存在合理的更正办法(重新安装或重新启动该软件不属于更正办法)。 四级错误:使操作者不方便或遇到麻烦,但它不影响执行工作功能或重要功能。 五级错误:其他错误。 回测:产生测试错误或缺陷的测试项由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修改调试正确后,由软件测试人员再次进行的针对该测试项及其相关项的测试。 1.4参考资料 钱乐秋等,《软件工程》,青还大学出版社;

张害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珊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测试计划执行情况 2.1项目名称 项目中文简称:停车场管理系统 2.2测试项目 2.3测试方案 采用黑盒测试方法,整个过程采用自底向上,逐个集成的办法,一次进行单元测试,组装测试,测试用例的设计应包括合理的何不合理的输入条件。 2.4测试结果 3软件需求测试结论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 昆虫 青蛙 蛇 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 ,昆虫 ,青蛙 ,鹰 。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 、B 、C 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 1、b 2、b 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 分解者利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A 、 B 、 C 、 D 表示什么样的能量: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题目中未标注a 1、a 2、a 3时,求ABC 的同化量:就将其发出箭头上的数字相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含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 姓名:________ 班别: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_______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B. 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 C.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3、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缸放置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之间,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5、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C.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 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 B.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 C.“鸟”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 8、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单元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黄集九年制学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孙秀芳 一、试题分析 1.本次测试试题都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依据。题量 及难易程度适中,区分度不太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2.从试卷来看,本次测试试卷内容涵盖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试题 灵活,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卷从“填空、判断、计算、解决问题” 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检测。 二、成绩分析 四1有41人,参考人数41人,从测试的整体情况来看,均分85点多.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 方法、基本数学思想掌握较好。少数学生还需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训练。 2.少数学生不注意答题的格式,卷面不工整、清洁,以后将对学生数 学格式作出更严格的要求。 四、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粗心大意,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导致有些简单的问 题也会出错。 2.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解决问题。 3.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导致答题是错 漏的比较多。 五、今后的教学措施

1.继续认真、扎实地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数学思想,激励学生创新思想 的形成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更加重视对学困生的激励和帮助,教学中要在时间与精力上给予更多的倾斜。 3.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教学中,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二、知识结构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五、评价反馈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