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细节耐药检测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细节耐药检测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细节耐药检测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细节耐药性监测

来源:检验医学在线2009-4-15 南网编辑2010-7-6

一、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一)纸片琼脂扩散法

纸片琼脂扩散法又称Kirby-Bauer试验,是操作最简易、使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试验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即抑菌圈越大,MIC越小。

2.培养基和抗菌药物纸片

(1)培养基:水解酪蛋白(Mueller-Hin-ton,MH)培养基是CLSI/NCCLS采用的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药敏试验标准培养基,pH值为7.2~7.4,对那些营养要求高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链球菌等需加入补充物质。琼脂厚度为4mm。配制琼脂平板当天使用或置塑料密封袋中4℃保存,使用前应将平板置35℃孵育箱孵育,使其表面干燥。

(2)抗菌药物纸片:选择直径为6.35mm,吸水量为20ul的专用药敏纸片用逐片加样或浸泡方法使每片含量达到规定所示。含药纸片密封储存2~8℃或-20℃无霜冷冻箱内保存,β-内酰胺类药敏纸片应冷冻储存,且不超过l周。使用前将储存容器移至室温平衡l~2h,避免开启储存容器时产生冷凝水。

3.细菌接种细菌接种采用直接菌落或细菌液体生长方法。用0.5麦氏比浊标准的菌液浓度。校正浓度后的菌液应在15min内接种完毕。接种步骤如下:①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内壁将多余菌液旋转挤去后,在琼脂表面均匀涂片接种3次,每次旋转60°,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②平板置室温下干燥3~5min,用纸片分离器或无菌镊将含药纸片紧贴于琼脂表面;③置35℃孵育箱孵育16~18h后阅读结果,对甲氧西林和万古霉素药敏感试验结果应孵育24h。

4.结果判断和报告用精确度为1mm的游标卡尺量取抑菌圈直径(抑菌圈的边缘应是无明显细菌生长的区域),当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药敏试验或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试验,围绕纸片周围只要有极少细菌生长提示为耐药。对另外一些菌,在抑菌圈内散在菌落生长提示可能是混合培养,必须再分离鉴定及试验,也可能提示为高频突变株。变形杆菌迁徙生长使抑菌圈内生成的薄层菌可忽略不计。由于培养基内抗药成分使其对甲氧苄啶引起的轻微细菌生长,生长层小于20%可忽略不计。根据CLSI/NCCLS标准,对量取的抑菌圈直径判断病原菌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形式(敏感/中度敏感/中介、耐药)。

(二)稀释法

如果要进一步检测某种病原菌对多少剂量(浓度)的抗菌药物呈敏感时,就必须使用稀释法(dilution method)。稀释法包括两

种: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分别介绍如下:

1.肉汤稀释法有常量稀释法(mac-rodilution)和微量稀释法(microdilution),前者含药肉汤含量每管≥l.0ml(通常2m1),后者每孔含0.1ml。商品化的微量稀释板上含有多种经对倍系列稀释的冻干抗生素,操作方便,广泛应用于临床。

(1)培养基:使用M-H肉汤,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在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该培养液中加入补充基质可支持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生长。培养基制备完毕后应校正pH值为7.2~7.4(25℃)。离子校正的M-H肉汤(CAMHB)为目前推荐的药敏试验培养液。

(2)药物稀释①药物原液制备:抗菌药物直接购自于厂商或相关机构,所需的溶液量或粉剂量可根据下述两公式进行计算。

质量(mg)=溶剂(ml)×浓度(ug/ml)/分析效能(ug/mg)

容积(m1)= 质量(mg) ×分析效能(ug/mg)/浓度(ug/ml)

配制各种抗菌药物的溶剂根据药物性能选择蒸馏水、pH值为6.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等。

一般原液浓度不低于1 000ug/ml或10倍于最高测试浓度,原液应储存于-60℃以下,保存期不超过6个月。②稀释抗菌药物的制备:行2倍系列稀释,使其终浓度(ug/m1)为51

2、256、128、64、32、16、8、4、2、1、0、0.5、0.25、0.125等。

(3)菌种接种:配制0.5麦氏浓度菌液,用肉汤(常量稀释法)、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微量稀释法)稀释菌液,使最终菌液浓度(每管或每孔)为5×105 CFU/ml,稀释菌液于15min 内接种完毕,35℃孵育16~20h,当试验菌为嗜血杆菌属、链球菌属孵育时间为20~24h,试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的药敏试验孵育时间必须满24h以上。

(4)结果判断:以在试管内或小孔内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ug/m1)。甲氧苄啶(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药物的肉汤稀释法敏感试验的终点判断,以细菌数为阳性对照的80%即可作为判断细菌生长指标。微量稀释法时,常借助于比浊计判别是否有细菌生长。

2.琼脂稀释法琼脂稀释法是将药物混匀于琼脂培养基中,配制含不同浓度药物平板,使用多头接种器接种细菌,经孵育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抑制细菌生长的琼脂平板所含药物浓度测得MIC。

(1)培养基:M-H琼脂为一般菌药敏试验的最佳培养基,调整pH值在7.2~7.4(25℃),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影响药物效能。

(2)含药琼脂制备:将已稀释的抗菌药物按1:9(配制的药物溶液:琼脂培养基)加入,加热溶解琼脂,在45~50℃水浴平衡融化MH琼脂中,充分混合倾入平皿,琼脂厚度为3~4 mm。室温凝固后的平皿装入密闭塑料袋中,置2~8℃,储存日期为5d,对易降解药物如含

头孢克洛,在使用48h之内制备平板,使用前应在室温中平稳放于孵育箱或层流罩中30min 以使琼脂表面干燥。

(3)细菌接种:将0.5麦氏比浊度菌液稀释10倍,以多头接种器吸取(为1~2ul)接种于琼脂表面,稀释的菌液于l5min内接种完毕,接种后置35℃孵育16~20h(MRS、VRE孵育时间需满24h),奈瑟菌属、链球菌属细菌置于5%C02、幽门螺杆菌置微需氧环境中孵育。

(4)结果判断:将平板置于暗色、无反光表面上判断试验终点,以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稀释度为终点浓度(含甲氧苄啶平板上可见少许散在细菌生长)。试验菌的结果报告可用MIC (ug/mg)或用敏感(S)、中介(I)和耐药(R)报告。

(三)E试验

E试验(Epsilometer test)是一结合稀释法和扩散法原理对细菌药敏试验直接定量的

技术。

1.试验原理 E试条是一条5mm×50mm的无孔试剂载体,一面固定有一系列预先制备的,浓度呈连续指数增长稀释抗生素,另一面有读数和判别的刻度。抗生素的梯度可覆盖有20个MIC对倍稀释浓度的宽度范围,其斜率和浓度范围对判断有临床意义的MIC范围和分界点值具有较好的关联。

将E试条放在细菌接种过的琼脂平板上,经孵育过夜,围绕试条明显可见椭圆形抑菌圈,圈的边缘与试条交点的刻度浓度即为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特定浓度,又称抑制浓度(IC),它与MIC呈高度相关。

2.细茵接种和加样使用厚度为4mmM-H琼脂平板,用0.5麦氏浓度的对数期菌液涂布,待琼脂平板完全干燥,用E试验加样器或镊子将试条放在已接种细菌的平板表面,试条全长应与琼脂平板紧密接触,试条MIC刻度面朝上,浓度最大处靠平板边缘。采用CLSl/NCCLS AST执行标准推荐孵育条件。

3.结果判断和报告读取椭圆环与E试验试条的交界点IC值。E试验IC值与CLSl/N CCLS的稀释法MIC参考值高度相关,二者直接相对应,CLSl/NCCLS MIC折点值适用于E试验。但在判断结果时出现和细菌、药物、耐药机制和技术处理有关判断问题时应予以修正。

二、苛养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肺炎链球菌及其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奈瑟菌属等苛养菌不能在普通环境及普通M H培养基中快速生长,上述的药敏试验条件不适合它们。它们需要更为复杂的培养基、孵育条件,在进行药敏试验时,质控菌株、药敏抗生素的选择、结果解释标准也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介绍几种重要苛养菌药敏试验的试验条件选择、质量控制方法和结果判断注意事项。各自的结果判断标准请参考CLSl/NCCLS手册。

(一)嗜血杆菌属

1.试验条件

(1)培养基:使用嗜血杆菌属试验培养基(hemophilus test medium,HTM)。

(2)接种菌液:菌悬液终浓度为5×105CFU/ml。

(3)孵育条件:35℃下孵育20~24h观察结果。对于扩散法,35℃、5%~7%C02下孵育l6~18h观察结果。

2.质量控制流感嗜血杆菌ATCC49247、流感嗜血杆菌ATCC49766、大肠埃希菌ATCC3 5218(用于β-内酰胺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推荐参考菌株。

3.结果判断注意事项

(1)血液、脑脊液分离株仅需做氨苄西林、三代头孢菌素中的一种、氯霉素和美罗培南。

(2)耐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大多产TEM型β-内酰胺酶。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检测β-内酰胺酶更快。

(3)β-内酰胺酶阴性而氨苄西林耐药(β-Lactmase-negative,ampicillin-resistant,BL-NAR)的流感嗜血杆菌株少见。然而,不论其体外药敏试验是否出现敏感,均应考虑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克洛、头孢盂多、头孢尼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

(二)肺炎链球菌

1.试验条件

(1)培养基:肉汤稀释法使用离子校正的马冻融血培养基。

(2)接种菌液:菌悬液终浓度为l05CFU/ml。

(3)孵育条件:35℃下孵育20~24h。

2.质量控制肺炎链球菌ATCC49619、大肠埃希菌ATCC35218(用于β-内酰胺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推荐参考菌株。

3.结果判断注意事项

(1)对青霉素敏感者,均可认为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头孢克洛等三代头孢菌素敏感;青霉素中介或耐药株,不推荐做上述药物的药敏试验,因为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上述抗生素治疗的疗效很低。应当及时通知临床医生,然后应报告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美罗培南的MIC。

(2)静脉注射高浓度青霉素(肾功能正常的成人2×106U/4h)或氨苄西林(29/6h)对青霉素中介的肺炎链球菌是有效的。标准剂量的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中介的肺炎链球菌也有临床疗效,但在发现该菌株引起的脑膜炎时常用最大剂量治疗。

(三)肺炎链球菌外链球菌属

1.试验条件

(1)培养基:肉汤稀释法同肺炎链球菌,琼脂稀释法用含5%羊血琼脂。

(2)接种菌液:菌悬液终浓度为5×105CFU/ml。

(3)孵育条件:35℃下孵育20~24h。琼脂稀释法需5%C0。。

2.质量控制肺炎链球菌ATCC49619为推荐质控菌株。

3.结果判断注意事项

(1)化脓性链球菌一般不需做青霉素药敏试验,该菌目前对青霉素仍为敏感株,只有某些无乳链球菌可能会对青霉素产生中介结果。

(2)对青霉素敏感的链球菌,同时被认为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头孢克洛、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等敏感,毋需对这些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

(3)青霉素或氨苄西林中介的菌株,需用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进行治疗。

(4)对红霉素耐药者或敏感者常提示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耐药或敏感。

三、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一)结核及慢生长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由于结核及慢生长分枝杆菌生长缓慢,在生长前,药物已扩散至培养基中,不能有效影响其生长。故不适用于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的药敏试验。结核及慢生长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的药敏培养基、含药浓度、接种菌量、结果解释等都有其特殊性。

比例法是WH0/IUATLD全球结核病耐药监测方案中推荐的方法,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此法。国内多采用绝对浓度法,据报道,该法比比例法的耐药菌检出率要低5%~10%。某些微生物自动鉴定和药敏系统则采用放射核素等方法。

1.绝对浓度法(absolute concentration method)该法以“无生长”为终点或为最低抑菌浓度(MIC)来判断耐药与否,每种药物需制备两种不同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同时用不含药培养基作为对照,接种菌液最终浓度为1ug/ml,37℃培养4周观察结果。判断标准为对照培养基上细菌生长良好,含药培养基上菌落>20个判为耐药。

(1)试验条件①培养基:改良罗氏培养基(Lowenstein-Jensen,L-J)。②试验药物:试验用药物和药物浓度(表6-2)。③接种菌液:多点刮取培养物少许,置于磨菌器中,用磨菌捧捻磨,使呈乳酪样,以0.5%Tween-80生理盐水稀释,与比浊管比浊,配制成lmg/ml菌悬液,然后以灭菌生理盐水稀释至l0-2mg/ml。试验时每点接种lOOul。④孵育条件:37℃下孵育4周。

(2)质量控制:①结核分枝杆菌H37RvATCC 27294为一线、二线药的敏感质控菌株;②结核分枝杆菌H37Rv ATCC35820为链霉素耐药质控菌株;③结核分枝杆菌H37Rv ATCC35822为异烟肼耐药质控菌株;④结核分枝杆菌K37Rv ATCC35826为环丝氨酸耐药质控菌株;⑤结核分枝杆菌H37Rv ATCC35827为卡那霉素耐药质控菌株;⑥结核分枝杆菌H37Rv ATCC35828为吡嗪酰胺耐药质控菌株;⑦结核分枝杆菌H37Rv ATCC35830为乙硫异烟胺耐药质控菌株;

⑧结核分枝杆菌H37Rv ATCC35837为乙胺丁醇耐药质控菌株;⑨结核分枝杆菌H37Rv ATCC3 5838为利福平耐药质控菌株。

(3)结果判断注意事项:每周阅读平板1次。根据CLSI/NCCLS药敏测定时间,结核分枝杆菌为3周,慢生长分枝杆菌为2周,到4周末终止培养。结果报告方式分敏感、低浓度耐药、高浓度耐药和实报菌落数4种。判断标准如下:①敏感。含药培养基上无菌落生长。②低浓度耐药。低浓度含药培养基上菌落数>20个,高浓度含药培养基上无或极少菌。③高浓度耐药。低浓度含药培养基上菌落茂盛,高浓度含药培养基上菌落数>20个(+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l/4;++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l/2;+++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3/4;++++菌落呈菌苔样生长)。④实报菌落数。低浓度含药培养基上菌落数<20个时,实报菌落个数。

2.比例法(proportional method) 此法是在一种含药培养基上接种两种不同浓度的菌液,以含药培养基上的菌落数与不含药培养基上的菌落数之比作为药敏判定标准。

(1)试验条件:①培养基Milddle brook7H10琼脂。②试验药物。在表6-2中列出了CL SI/NCCLS推荐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比例法药敏试验用药物和药物浓度。③接种菌液。调整细菌浓度为1麦氏浓度,再将其用7H9肉汤稀释成102和104倍两种浓度。分别吸取两种不同浓度的菌液l0ul(标准接种环一接种环)接种于同一个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及对照培养基。④孵育条件。37℃下孵育4周。

(2)质量控制:基本同绝对浓度法。

(3)结果判断注意事项:在两个浓度梯度的平板中,计数易数出菌落数的那一个,与对照平板菌落数相比,算出耐药百分比。

3.放射核素法BACTEC—TB 460等仪器检测系统使用放射核素法进行快速检测。具体使用见产品说明书。

(二)快速生长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快速生长分枝杆菌在合适的固体培养基上孵育5~7d肉眼可见细菌菌落生长。其药物敏感试验常以肉汤稀释法进行,操作方法基本同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菌种用胰大豆肉汤或CAM HB加上0.02%Tween-80,以避免细菌的聚集。30℃孵育3~5d后观察结果。

四、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由于厌氧菌对目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较为稳定,加之厌氧菌培养要求特殊,临床实验室一般不做体外药敏试验。发生下述临床情况时应考虑体外药敏试验:①明确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②已确诊的厌氧菌感染,经验性的选药治疗未能奏效;③需长期用药的厌氧菌感染。

厌氧菌体外药敏试验基本原理和方法与需氧菌相同,只是培养基、操作环境和培养条件等应根据厌氧菌的特定需要变动。

1.培养基采用布氏血琼脂(Brucella blood agar)。配制完毕的布氏血琼脂储存期不能超过7d(4~l0℃),最好不能长于72h。含亚胺培南和克拉维酸的培养基必须使用当天制作平板。布氏心脑浸液加入3%~5%冻融羊血为稀释法培养基。

2.孵育条件厌氧箱和厌氧罐是必需配置的,气体条件为80%N2、l0%H2和l0%C02,还需加入冷催化剂钯粒和亚甲蓝指示剂,35~37℃孵育48h。

3.质控菌株脆弱类杆菌ATCC25285、多型类杆菌ATCC 29741、迟缓优杆菌ATCC 43055。

五、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必须做有效的质量控制,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要完成有效的药物敏感性试验,除了必须采用可靠的试剂和检测系统外,实验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流程和评价程序,以规范试验中使用的各种试剂,规范操作者的操作和对结果的判断。

(一)质量控制参考菌株的质控试验

除了阳性生长对照试验、纯度对照试验、接种量对照试验、结果终点判读对照试验等外,临床微生物室常通过对已知的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进行测试,以达到综合质量控制目的。

CLSI/NCCLS 2004 AST执行标准推荐下述参考菌株为稀释法MIC的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43300,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粪肠球菌ATCC 29 212,粪肠球菌ATCC51299,淋病奈瑟菌ATCC 49226,大肠埃希菌ATCC 28922,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流感嗜血杆菌ATCC 49247,流感嗜血杆菌ATCC 49766。

一般来说,这些菌株同样也适用于琼脂扩散法。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只用于琼脂扩散试验。大肠埃希菌ATCC35218仅推荐用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或三唑巴坦的抗生素)药敏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43300和29213使用于苯唑西林盐琼脂筛选试验;粪肠球菌ATCC51299和29212使用于万古霉素筛选试验和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药敏试验;肺炎克雷伯菌700603使用产ESBLS的试验。

质控菌株需用临床分离株相同的培养基和方法进行标准法的药敏试验。CLSI/NCCLS质控菌株的MIC预期值和抑菌圈直径参见CLSI/NCCLS手册。质控菌株稀释法药敏试验的MIC 应位于整个试验浓度范围的中部。

储存质控菌种应在菌种保存液(50%胎牛血清肉汤或10%~l5%胰大豆肉汤)中置于-2 0℃或-80℃或液氮中,也可冷冻真空保存。冻存的或冷冻真空的培养物至少在试验前需传代2次。工作中的质控菌株在胰大豆琼脂(一般菌)或巧克力琼脂(苛养菌)斜面上每周传代一次。在试验前传代的菌株应在琼脂平板上分离取得单个菌落。

质控试验应每日进行。MIC在预定值范围外时,需查找误差原因并予以纠正。产生误差的原因包括:①质控菌株选用不当;②细菌菌液浓度不对;③培养基储藏不当或过期失效;

④质控菌株或培养基被污染;⑤培养基平板的制作不符合要求;⑥孵育的温度和气体条件不符。

(二)药敏试验平板、肉汤的质量控制

常量稀释法的含药肉汤试管、微量稀释法的条板和稀释琼脂平板在使用前均应进行合适质控菌株的测试,观察其MIC是否在预期值范围,不在预期值范围内者应丢弃。当然,上述培养基应做无菌试验,至少每批抽样一支,孵育过夜,观察细菌有无生长,以确保培养基无菌。

MH琼脂可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27853作为质控菌株,用10ug含药的庆大霉素纸片做药敏试验,其抑菌环直接应在CLSI/NCCLS AST执行标准预定值范围内。

六、耐药性监测的分子遗传学

随着分子细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遗传学机制不断明了,许多用于检测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检测方法,如PCR、PCR-RFLP分析、PCR-S SCP分析、PCR-SSP、基因芯片分析、DNA序列测定等,得以发展并在临床实验室应用。

与常规方法相比,基因检测方法检测抗生素耐药基因有下述优点:有些细菌不能或不易培养,只能检测其基因型;能快速鉴定慢生长细菌的耐药性,能早期指导临床医生治疗用药;有助于判定MIC位于折点或折点附近的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在细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追踪调研中,基因检测比抗生素药敏方法准确。

当然,目前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检测方法尚处于发展早期。既没有完全弄清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检验标准。基因检测药敏试验的主要不足在于:细菌对同一抗生素的耐药通常可由多种耐药机制引起,基因检测方法通常只能检测某一特定的耐药,而抗生素药敏试验则能用一种培养分析检测不同形式的耐药。

1.β-内酰胺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

(1)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的检测:苯唑西林MIC值为2~8ug/ml被判为MRsA (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具有mecA基因,也可能是因为产高水平β-内酰胺酶,以至缓慢水解苯唑西林。临床治疗MRSA引起的感染首选万古霉素,而治疗产高水平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感染,则应使用对酶稳定的β-内酰胺类药物或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

(2)肺炎链球菌β-内酰胺耐药基因的检测:肺炎链球菌可获取其他肺炎链球菌或其他链球菌染色体DNA而修饰自身PBP(青霉素结合蛋白)导致耐药。PBP2b基因序列(该序列仅出现于青霉素敏感菌株)的PCR阴性则提示可能介导耐药。

(3)革兰阴性菌β-内酰胺基因的检测:编码革兰阴性菌中的TEM、SHV、OXA等β-内酰胺酶的基因的DNA探针和PCR引物已能合成,可用于基因检测方法检测。还可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和DNA测序作为鉴定新的β-内酰胺酶基因的筛选工具。

2.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检测革兰阴性细菌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耐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如转乙酰基酶、转腺苷酶和转磷酸基酶编码基因。目前为止,尚无一种DNA探针或P CR引物预测它们的耐药性。

革兰阳性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较单一,通对DNA和PCR方法可检测出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基因,如检测肠球菌ant(6)链霉素耐药基因和编码庆大霉素耐药的aac(6’)-a ph(2’)基因。

3.大环内脂、林可霉素、米卡霉素(密柑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 mefA和mefE为大内脂类抗生素泵出基因。肺炎链球菌耐红霉素,常由mefE基因介导。红霉素甲基酶基因(erm)介导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和米卡霉素耐药。msrA基因仅介导对大环内脂类和米卡霉素耐药。msrA的PCR分析法可判定是存在msrA还是crmA,以辅助是否可选用氯洁霉素治疗耐红霉素葡萄球菌感染。

4.喹诺酮耐药基因的检测喹诺酮耐药的两大主要机制为:①靶位改变。DNA解旋螺旋酶(由gyrA和gyrB编码)和拓扑异构酶(由parC和parE编码)改变;②药物主动泵出。耐药常与9yr和par位点突变相关。PCR技术扩增后测定gyrA、parC和parE基因的核酸序列有助于检测对喹诺酮的耐药性。

5.糖肽类耐药基因的检测肠球菌耐药性有几种不同的基因,包括vanA、vanB、vanC l、vanC2、vanC3、ranD等,检测上述基因的DNA探针和PCR方法已有报道。日本、美国还报道了对糖肽类抗生素敏感性降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耐药机制不清,目前尚未有相应的基因检测方法。

VanA型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高度耐药,VanB型对万古霉素呈不同水平的耐药性,对肽可霉素敏感。用PCR方法检测肠球菌VanA基因可有效地预报多重耐药,抗生素药敏方法则不能区分该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是含VanA基因的肠球菌还是含VanB基因的肠球菌。 6.氯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编码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的基因CATs存在于革兰阴性和阳性菌中,介导氯霉素耐药。检测CAT的DNA探针的特异性尚未肯定。

7.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检测四环素耐药可由tet系列的十几种不同基因介导。其中te t(M)扩散最广,可见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如弯曲菌属、阴道加德纳菌、支原体、解脲脲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等等。PCR检测有助于判断牙周疾病用四环素治疗的疗效。

8.磺胺耐药基因的检测与磺胺耐药相关的耐药基因有SUⅡ和StlIII。其中,sulII 基因常与转座子如Tn21连在一起。转座子能介导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间传递,因此,sulI 基因可作为革兰阴性菌多重耐药的指征。

9.甲氧苄啶(TMP)耐药基因的检测细菌中介导TMP耐药的基因(dhfr)数量不断增多,尚未找到所有dhfr基因都相同的一致性序列。

10.分枝杆菌中耐药性基因的检测用PCR方法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位点的突变,可在分离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前指导临床医生不能使用利福平治疗。katG和inhA基因与异烟肼耐药相关,可通过PCR-RFLP分析和PCR产物的DNA序列分析来检测。

七、联合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和体外杀菌试验

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的目的在于:①混合性感染时,单一用药可能不能控制各种病原体;

②预防或推迟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③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时毒性小;④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时效果更好。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有4种结果:①无关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活性等于其单独活性;

②拮抗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显著低于单独抗菌活性;③累加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时的活性等于两种单独抗菌活性之和;④协同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显著大于其单独作用的总和。协同作用是临床和实验室期盼的结果。协同用药最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或其同类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心内膜炎。

尽管目前联合药敏试验较为费时费力,但当临床医生希望联合用药治疗时,必须做联合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联合抑茵试验

棋盘稀释法为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定量方法,方法如下:

1.首先,分别测定拟联合的抗菌药物对检测菌的MIC。

2.根据上述MIC,确定药物稀释度。一般选6~8个稀释度,药物最高浓度为其MIC的2倍,依次对倍稀释。两种药物的稀释分别在方阵的纵列和横列进行。这样可从管(孔)中得到不同浓度组合的两种药物混合液。

3.接种菌量为5×105CFU/ml,35℃孵育18~24h后观察结果。

4.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指数。

FIC=(A药联合时的MIC/A药单用时的MIC)/(B药联合时的MIC/B药单用时的MIC) 判断标准:FIC指数<0.5为协同作用;0.5~1为相加作用;l~2为无关作用;>2为拮抗作用。

(二)联合杀菌试验

1.时间一杀菌曲线法采用杀菌动态曲线用于评价一种抗菌药物对测试菌的杀菌速率,也可评价两种及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对测试菌联合杀菌活性。方法如下:

(1)无菌试管标记为Oh、4h、8h、24h和生长对照五组。

(2)每管加入肉汤培养基lOml。

(3)每管中加入定量的测试药物。

(4)每管中加入0.1m1 0.5麦氏比浊度标准的菌液,使细菌终浓度为106CFU/ml。

(5)加入菌后,立即将0h管和生长对照管游涡混匀15s,并用生理盐水稀释1 000倍。取出0.1ml涂布于血琼脂平板上,35℃孵育过夜后计数菌落数。

(6)其他组试管按时培养后同法计算菌落数。

(7)将各时间点测的平均菌落数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杀菌曲线图。读取杀菌速率。

2.最低杀菌浓度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是指能杀灭99.9%以上测试菌量的最低药物浓度。由于影响杀菌的因素较多,某些菌株在体外可表现出对杀菌药物的耐受现象或反常效应,使MBC测定结果重复性差,并且难以确定杀菌

终点。与MIC测定法不同的是:①生长对照用MH肉汤稀释至103CFU/ml,取0.1ml涂布于2个血平板上,孵育过夜,计算菌落数,得到最初接种的菌落数。②测试管孵育20h,将无肉眼可见菌生长的各管混匀15s后再孵育4h,再次混匀后从无肉眼可见菌生长管中取0.1ml 涂布于2个血平板上,孵育过夜,计算菌落数。③当无肉眼可见生长管中的菌落数<最初接种菌落数的0.1%,该管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MBC。

八、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监控试验

(一)血清药物浓度测定

通常,为保证感染组织中抗菌药物达到有效浓度,血药浓度应该达到致病细菌MIC2倍以上。当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或应用庆大霉素、氯霉素这类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相近的抗生素时,监测血清抗菌药物浓度十分重要。

根据抑菌商数(inhibitory quotient,IQ)可帮助调整临床抗菌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和剂量。IQ=体液抗菌药物浓度/MIC。

常规监控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峰值,一般在静脉给药后30min,肌注给药后lh,口服给药后1~3h采血。监控谷值则在下一剂药物给予前进行。

血清抗菌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有经典的微生物法和非微生物法。非微生物法需使用特定仪器设备,临床微生物室多用微生物测定法,其基本原理与琼脂扩散法相似。

(二)血清抗菌活性测定

本法是采取患者血液经分离所得的血清对感染部位分离确诊的病原菌进行抑菌和杀菌能力测定,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的疗效考核评价以及感染预后的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其方法与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外杀菌试验相同。血清抑菌力/杀菌力>1:8常提示治疗方案有效。但对于某些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血清抑菌力/杀菌力比值的标准应>64,才能提示治疗方案有效。

九、特殊菌的耐药性监测

(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在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对30ug头孢西丁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9mm或苯唑西林MIC≥4ug/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对30ug头孢西丁纸片的抑菌圈直径≤24mm或苯唑西林MIC≥0.5/ug/ml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称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ecillin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MRS)。

1、耐药性产生机制

69%~l00%的MRS均含有macA基因,mecA检测结果和表型检测有较好的相关性。曾有学者建议将mecA作为判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标准。

macA是定位于MRS染色体的一段2130bp的DNA序列,与一段40~60kb的外源DNA一起整合于葡萄球菌染色体上。mecA基因在生物界起源尚不清楚,但多数实验结果支持为水平传播,且可经噬菌体转导。mecA基因编码产生78kD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其与β-内酰胺类药物的亲和力低,致使细菌在较高的药物浓度下仍继续生长繁殖表现其耐药性。

研究发现,存在mac操纵子,在mecA基因的上游存在有操纵基因mecRI和mecI。其中,mecI编码抑制蛋白,mecRI编码诱导蛋白。此外,mecA基因的表达还依赖于甲氧西林耐药表达辅助基因,如femA、femB、femD和femE,它们固有存在于染色体中。目前至少发现两种mecA表达的调节机制:①低度耐药株:诱导物和诱导蛋白与meeRI结合,活化了meeRI,直接或间接破坏抑制蛋白mecI和mecA的结合状态,去阻遏mecA的表达。②高度耐药株:由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调控蛋白BlaI、BlaRI代替mecI、mecRI的作用。此时,PBP2’产生不受mecA操纵基因控制。临床上分离的多重耐药MRSA,大多兼有mec操纵基因的破坏和质粒β-内酰胺酶基因的调控。

2、耐药性监测试验

1)基因监测

(1)核酸探针杂交技术:目前,mecA基因已克隆,以据此设计的探针标记32P、地高辛和酶等即可进行菌落原位杂交、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等检测。

(2)PCR技术:mecA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可选择无或少潜在突变位点、GC含量约为5 0%的基因区域设计PCR引物。

2)表型检测 MRS的耐药监测有四种方法:K-B纸片扩散法、稀释法、E试验法和琼脂筛选试验。CLSI/NCCLS规定了试验的条件、质量控制和结果的判断。推荐质控敏感株为AT CC29213,耐药菌株为ATCC433300。

值得注意的是,苯唑西林MIC值为2~8ug/ml被判为MRS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具有mecA基因,也可能是因为产高水平β-内酰胺酶,以至缓慢水解苯唑西林。临床治疗MRSA 引起的感染首选万古霉素,而治疗产高水平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感染,则应使用对酶稳定的β-内酰胺类药物或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因此,MIC值为2~8ug/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应以PCR方法确证。

(二)耐万古霉素和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肠球菌

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其引起的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一般都需要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多肽类与氨基糖苷类两类抗生素协同治疗以提高杀菌作用。若肠球菌对多肽类抗生素或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就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所以临床实验室需及时检测耐多肽类抗生素或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菌株,以指导临床医生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1)耐药性产生机制

1.耐高水平氨基糖苷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种。天然耐药主要为摄入药物减少,表现为低、中等剂量的耐药。获得性耐药主要是产生质粒编码的修饰酶、核蛋白体靶位改变(如对链霉素耐药)。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也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种天然耐药,又称VanC型耐药,主要包括鹑鸡肠球菌、铅黄肠球菌和微黄肠球菌,其对万古霉素呈低水平耐药,对替考拉宁敏感。获得性耐药从其表型分为两类:VanA型和vanB型。VanA

型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高度耐药,VanB型对万古霉素呈不同水平的耐药性,对替考拉宁敏感。

2)耐药性监测试验

1.耐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肠球菌肠球菌若对庆大霉素耐药,则对除链霉素以外的其他氨基糖苷类均耐药,所以常规耐药性检测试验主要是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药敏试验。

CLSI/NCCLS推荐的试验方法有琼脂稀释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MIC判定界值庆大霉素为500ug/L,链霉素为2 000ug/L,链霉素试验时,若24h为阴性,则还须继续培养24h,再读结果。纸片扩散法则使用120ug/片的庆大霉素和300ug/片的链霉素,中介结果需补做MIC。推荐质控敏感株为粪肠球菌ATCC 29212,耐药株为粪肠球菌ATCC 51299。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临床有许多方法可检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包括纸片扩散法和自动化仪器(Vitek和MicroScan系统),但在检测低水平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B和VanC 型)时,敏感性降低。因此,CLSI/NCCLS推荐琼脂筛选法作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测的经典方法。

琼脂筛选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99%和l00%。琼脂筛选法用6ug/ml万古霉素脑心浸液琼脂。推荐质控敏感株为粪肠球菌ATCC 29212,耐药株为粪肠球菌ATCC 512 99。

(三)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MIC>2ug/ml判为耐药,0.12~2.Oug/ml间判为中介。青霉素耐药机制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改变,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也对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对青霉素耐药,则可能对一种或多种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

1、耐药性产生机制

肺炎链球菌耐青霉素主要在于PBP(最主要PBP2)的改变,减低了对β-内酰胺类的亲和力。肺炎链球菌包含6种PBP(1a、1b、2a、2x、2b和3)。在青霉素敏感株,这些pbp基因高度保守(<1%序列改变),其中,PBP2X是肺炎链球菌临床株中青霉素的原始靶位。在青霉素耐药株,pbp基因常为嵌合体基因(PBPla、2x和2b),尤其是PBP2b,其对青霉素亲和力低,当其含量高时,可导致对青霉素形成表型耐药。当然,由于嵌合突变的复杂性,耐青霉素不一定耐广谱抗生素,耐广谱抗生素也不一定耐青霉素。

2、耐药性监测试验

所有肺炎链球菌侵入性的分离株,包括来自脑脊液和血液的菌株,应该通过MIC方法测试它们对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的敏感性。ClSI/NCCLS介绍了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来测试肺炎链球菌。但CLSI/NCCLS目前推荐特别是对于有生命危险的感染,不应用苯唑西林筛选试验,而应依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MIC而定。

许多实验室使用苯唑西林纸片作为筛选纸片,苯唑西林纸片抑菌圈直径>20mm,说明此株菌对青霉素敏感,也对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但是,抑菌圈直径<19mm,不能轻易地归为耐药,要测定此菌的MIC值而定。例如,许多菌株青霉素MIC值为0.06ug/ml(敏感),但抑菌圈直径<19mm。因此,如果做了苯唑西林筛选试验,而无MIC试验支持,有可能造成潜在的不恰当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青霉素耐药刚形成时,MIC很可能是在中介范围内的。

(四)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主要见于肠杆菌科细菌,是目前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对广谱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它由质粒介导,可使细菌对青霉素和一、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菌素耐药,但对头霉素、碳青霉烯及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复合制剂敏感。

1)产生和分类

ESBL属于Bush功能分类的2be亚组,分子结构分类中的A类酶,包括TEM、SHV起源E SBL和非TEM、SHV起源ESBL。前者是由广谱β-内酰胺酶TEM-1/2和SHV-l经1~4个点突变,增强了对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催化能力和亲和力而形成,也是现在世界各地最主要的流行类型。后者主要包括CTX-M系列和PER-1等,这些酶在世界某些地区有少量报道。 2)耐药性监测试验

不同种类的ESBL由于突变点不同,其介导的耐药表型也不一致,但CLSI/NCCLS规定不管体外药敏结果如何,只要确定为产ESBL菌株,对所有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均应报告耐药。

ESBL的实验室检测主要是基于它可被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所抑制的原理。同时选用多种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泊肟和氨曲南,作为检测底物能提高检出率。需注意的是,由于抗生素使用的差异,在我国用头孢噻肟作为检测底物对ESBL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用头孢他啶作为检测底物,正好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反。

CLSI/NCCLS已经规定了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ESBLS检测的初步筛选和表型确证试验,需要注意的是,CLSI/NCCLS强调,CLSI/NCCLS文件所描述的测试仅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产酸克雷伯菌,虽然其他肠杆科细菌以及某些非肠杆菌科细菌也能产生ESBLs。下面仅介绍非CLSI/NCCLS规定ESBL检测方法。

1.双纸片协同试验按标准纸片扩散法进行操作,将待检菌菌液均匀涂布于平板。待平板稍干后,中央贴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纸片,然后在距该纸片25mm(中心-中心)处分别贴上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氨曲南等药敏纸片作为指示剂,35℃孵育16~18h

观察结果。若指示剂在朝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方向有抑菌圈扩大的现象(协同现象),则说明待检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ESBL应注意纸片的距离,缩小两纸片问的距离可提高试验的敏感性,但抗生素纸片的抑菌圈会因纸片距离太近而发生融合,影响结果的判断。

2.三相水解试验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按标准纸片扩散法进行操作,将待检菌菌液均匀涂布于平板。待平板稍干后,贴上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氨曲南等药敏纸片作为指示剂,然后在距离抗生素纸片3mm的位置挖一个直径2mm的孔,在孔中加入30ul 0.5麦氏浓度的待检菌菌液,35℃孵育l6~18h观察结果。若抗生素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形状发生改变,试验为阳性,说明待检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如果在上述抗生素周围的抑菌圈很小或观察不到抑菌圈时,应改用间接法。

间接法与直接法的不同之处在于,间接法涂布的不是待检菌菌液,而是对上述抗生素均敏感的大肠埃希菌ATC/2 25922的菌液。

三相试验在操作上较困难,敏感性也不是很高,限制了其常规应用。

3.E-test E-test检测ESBL是基于检测MIC值的原理,共包括4种抗生素药物试条: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其操作方法与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的操作相同。当头孢他啶与头孢他啶+克拉维酸的MIC比值或头孢噻肟与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的MIC比值大于或等于8(即3个对倍稀释度),即判定为此细菌产生ESBL。

4.自动化仪器 MicroScan、Vitek等都有检测ESBl。的专用试条和专家系统。其原理也是基于先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MIC值。判断标准同E-test法。

5.其他方法可利用等点聚焦电泳、PCR、基因测序等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鉴定、监测ESBL。

(五)产头孢菌素酶细菌

头孢菌素酶即AmpC伊内酰胺酶,属于Bush分类l组(C类)丝氨酸头孢菌素水解酶,可介导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且不能被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所抑制,并且克拉维酸是其很强的诱导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仅对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敏感。

1、产生和分类

AmpCβ-内酰胺酶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几乎所有肠杆菌科细菌(除了沙门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的某些种)和铜绿假单胞菌都可产生染色体AmpC酶。

染色体AmpC酶可分为诱导型和非诱导型。前者主要存在于阴沟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黏质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状态下细菌产生此种酶的量很少,但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或肛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的作用下可大量诱导AmpC酶的产生(增加l00~1 000倍)。而且其调控基因的突变率很高,突变后将使酶不需诱导而持续大量产生,成为持续高产型菌株。后者主要存在于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由于调控基因缺陷,无论诱导剂是否存在,此种酶的产量都很少,临床意义不大。但突变后酶也可持续大量产生,成为持续高产型菌株。

染色体AmpC酶的持续大量表达与调节基因突变有关。天然状态下的染色体AmpC酶是典型的诱导酶,受amp复合操纵子的调控,其诱导调控机制已基本阐明。amp复合操纵子的诱导表达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循环有关,它由4个不连续基因即ampC、ampR、ampD和ampG

组成。ampD的某些突变,可导致AmpD蛋白活性下降或缺失,使菌体内N-乙酰胞壁酰三肽(细胞壁肽聚糖降解产物)大量累积,从而激活AmpR启动ampC基因的表达。ampR的某些突变可降低AmpR对ampC表达的阻遏作用。

质粒AmpC酶主要位于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伤寒沙门菌和产气肠杆菌中。迄今为止共发现25种质粒AmpC酶,并且以每年1~2个新型别的速度增加。通常,质粒AmpC酶不需诱导便可持续大量表达。且质粒能够在不同细菌间播散,将引起比染色体AmpC酶更严重的问题。

根据质粒AmpC酶和染色体AmpC酶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将质粒AmpC酶按其染色体起源分为多个组:①来源于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染色体的,包括LAT-1/2/3/4、CMY-2/3/4/5/ 6/7/8/9和BIL-1;②采源于铜绿假单胞菌染色体的,包括CMY-1/8、FOX-1/2/3/4/5/6和M OX-1/2/3;③来源于阴沟肠杆菌染色体的,包括MIR-1、ACT-1;④来源于摩根菌染色体的D HA-1;⑤来源于黏质沙雷菌色体的ACC-1。

2、耐药性监测试验

由于诱导型染色体AmpC酶基因几乎存在于所有肠杆菌科细菌中,所以通过诱导检测染色体AmpC酶通常没有临床意义。临床上,对有可能产诱导型AmpC酶的菌株(阴沟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黏质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应严格控制头孢菌素等酶诱导剂的使用。

非诱导持续表达AmpC酶的检测方法尚未标准化。比较好的方法有间接三相试验和多重PCR。间接三相试验方法如下:

将50ul 0.5麦氏浓度的待检菌菌液加入12ml胰蛋白肉汤,35℃孵育4h,离心收集沉淀,反复冻融5次获得酶粗抽液。将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的菌液按标准纸片扩散法均匀涂布于平板,平板中心贴上一张头孢西丁纸片,用无菌手术刀片由距纸片边缘5mm处以辐射状方向向外划一道长的沟槽,然后将25~30ul酶粗抽液由内向外均匀加入沟槽(不要溢出,以免假阳性),35℃孵育过夜。若沟槽和抑菌圈的交界处出现抑菌圈的缺损,则为阳性结果。

(六)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受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人数达20亿,其中有5 000万人感染了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至少又有1/3以上有发生多重耐药结核病(MDR-TB)的危险。MDR-TB治愈率低,治疗费用高,已成为20世纪后期全球结核病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当今全球结核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耐药率很高,其中多重耐药更为严重。

1、耐药性产生机制

1)细胞膜或壁渗透阻碍 MTB细胞壁含极丰富的脂质(30%~60%),构成了MTB的通透性屏障。分枝杆菌的某些特性如抗酸性、生长速率缓慢和对广范围抗菌药物的固有耐药,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与细胞壁渗透阻碍有关。

2)药物靶蛋白编码基因突变近年的研究表明,抗MTB药物靶蛋白的染色体编码基因发生突变是MTB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已确定耐药的抗结核药物主要是利福平(RFP)、异烟肼(INH)、链霉素(SM)、吡嗪酰胺(PZA)、乙胺丁醇(EMB)和喹诺酮类。

(1)利福平耐药的分子机制:利福平属一线抗结核药物,是快速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RNA聚合酶B亚基(rpoB基因编码)结合,干扰转录的开始和RNA延伸。

MTB耐利福平的机制可能与RNA聚合酶t3亚基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以致不能与RFP结合有关。

研究表明,95%左右的rpoB突变发生在507-533位置27个氨基酸密码子(81bp)组成的区域内。突变率最高的是531位(丝氨酸-亮氨酸),次之为526位(组氨酸-酪氨酸)等。目前,rpoB突变已作为MTB耐利福平的遗传标志。

(2)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异烟肼是重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近年的研究表明,MTB 耐异烟肼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编码基因(KatG)突变:KatG基因含2 223个核苷酸,其表达的过氧化氢酶一过氧化物酶,在异烟肼抗MTB作用中起关键作用。若KatG缺失或突变,使过氧化氢酶一过氧化物酶活性丧失或降低,将导致INH耐药。研究表明,50%~70%的耐异烟肼MTB菌株有KatG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463位(精氨酸-亮氨酸)和315位(丝氨酸-苏氨酸)。10%~24%的MTB临床分离株KatG完全缺失。②inhA 基因突变:inhA基因编码一种与分枝杆菌酸生物合成有关的还原酶。其产物为32kD的蛋白质。目前发现,inhA基因的突变主要为94位的丝氨酸-丙氨酸的置换。③烯酰基还原酶基因(ahpC)突变:它控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编码基因KatG和烷基过氧化氢酶的编码基因ahpC等的表达。目前发现ahpC基因突变可导致ahpC表达增强,但其与耐异烟肼的关系尚不清楚。

(3)链霉素耐药的分子机制:链霉素也是目前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它主要作用于MT B的核糖体,诱导遗传密码的错读,抑制mRNA转译,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菌株耐链霉素是由于核糖体蛋白Sl2编码基因(rpsL)和或l6SRNA编码基因(r rs)突变所致。rpsL基因的突变,主要是43位密码子上一个单碱基的置换。rrs基因的突变,主要是513、516位的碱基插入。

(4)吡嗪酰胺耐药的分子机制:吡嗪酰胺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已有近50年的历史。吡嗪酰胺是半休眠的杀菌剂,因而可缩短抗结核疗程。研究表明,MTB耐吡嗪酰胺是由于其吡嗪酰胺酶编码基因(pncA)突变,使吡嗪酰胺酶活性丧失或降低,而不能将吡嗪酰胺转变成活性型的吡嗪酸而发挥杀菌作用。

研究发现约72%的MTB耐吡嗪酰胺菌株有pncA突变,大多数为点突变,少数为插入或缺失突变。pncA基因全长561bp,其47、85和70位是突变率较高的部位。但有28%的耐吡嗪酰胺菌株在pncA基因及其上游85bp区域内末发现突变,说明还存在其他耐药机制。 (5)乙胺丁醇耐药的分子机制:乙胺丁醇的作用机制和MTB耐乙胺丁醇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已知乙胺丁醇是一种阿拉伯糖类似物,作用于靶分子阿拉伯糖基转移酶,抑制了细胞壁分枝菌酸-阿拉伯半乳聚糖-肽聚糖复合物的形成,使靶分子在细胞内的药物(如利福平)更容易进入细胞,因此乙胺丁醇与利福平联合治疗结核病有协同作用。

MTB耐乙胺丁醇与阿拉伯糖基转移酶的编码基因(embABC)操纵子突变有关。该操纵子约l0.2kb,由embC、embA和embB三个基因组成。研究发现,约70%的MTB耐乙胺丁醇分离株有embB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以306位多见。embB基因约3246bp,编码一个糖基转移酶,embB突变影响了乙胺丁醇和糖基转移酶的相互作用。余下30%乙胺丁醇耐药株无embB突变,说明存在其他耐药机制的可能。

(6)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MTB的DNA旋转酶,抑制其活性,使DNA双链不能被解开,DNA复制停止,达到杀菌作用。DNA旋转酶由A、B亚基组成。A亚基编码基因(gyrA)长2517bp,位于B亚基编码基因(gyrB,长2060bp)下游36bp处。9y rA的67~106位点被认为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位点。

研究表明,MTB耐喹诺酮主要是gyrA突变所致。目前报道的细菌耐哇诺酮基因突变几乎都位于该区域,因此该区域被称为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现已发现的gyrA突变点主要有94、90、88位等。尚未见9yrB突变的报道。

(7)多重耐药的分子机制:一般认为MTB的多重耐药主要是由于各种药物作用于靶分子的编码基因,使其逐步突变所致。因为研究结果表明在耐INH、RFP和SM的MTB分离株中,55%~70%的菌株同时存在INH、RFP和SM三种以上的耐药基因突变;20%~30%有两种耐药基因改变,10%~15%只有一种耐药基因突变。而且耐药基因突变检出率与耐药浓度有关。这些结果也同时说明:不合理的化疗方案和不规律的治疗是发生MDR-TB的主要因素。也有观点认为MTB的多重耐药是由一个耐多药位点突变所致。

2、耐药性监测试验

WH0指出,MTB耐药性监测目的有三条:①指导结核病开始治疗时的药物选择;②治疗不能得到满意结果时,证实耐药性的出现,并指导进一步治疗药物的选择;③监测社会中耐药MTB的流行情况。

常规耐药性检测方法参见本章第三节。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采用建立于PCR基础上的突变检测技术,特殊之处介绍如下:

1)DNA样品的准备:DNA样品以细菌培养物为试验最适材料,而原始样品往往存在抑制剂或细菌含量太少而使扩增产物难以检测,所以一般仅限于涂片阳性样本。MTB的DNA制备方法基本同其他细菌,即采用酚/氯仿抽提法。但是MTB的细胞壁厚,脂类含量高,破壁困难,通常要增加消化酶的浓度并延长消化时间。

2)基于PCR的耐药基因分析方法

(1)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PCR-SSCP是检测单碱基突变可靠而简便的方法。检测步骤主要包括PCR扩增、双链DNA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SCP结果分析。双链DNA的变性通常采用加热、骤冷的方法进行。变性分析可通过溴化乙锭(EB)或银染色获得结果,也可采用DNA测序仪进行分析。目前,国外大多采用本法研究MTB的耐药性。其在RFP、INH、SM和氟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耐药基因的突变研究和检测中的应用已有许多报道。本法的特点是简便、快速,2d内可获得测定结果;检测耐药基因有很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与常规耐药性测定方法有很高的符合率;结果容易观察,并能长期保存;成本较低,又可同时分析多个样本,很适用于临床检测。但是SSCP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只能用于确定有无基因突变而不能确定突变的部位和性质,这是PCR-SSCP的不足。

(2)DNA序列测定:DNA序列测定不仅能够用于突变的检测,而且能够确定突变的部位与性质,因此是检测基因突变的最理想方法,也是判断突变的金标准。DNA序列测定有多种方法,但PCR—DNA序列测定简便、快速,是最常用的测定方法。PCR扩增产物DNA测序主要包括PCR扩增、扩增产物的纯化及序列测定等步骤。

目前,DNA序列测定技术已在MTB耐药基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已用于rpoB、inh A、katG、rpsL和gyrA基因突变检测。

尽管DNA序列测定能够准确测定突变的部位与性质,但对每一株菌株来说,要测定各种抗结核药物所有已知的突变部位需多次反应,同时费用昂贵,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PCR-RFLP法检测MTB耐药基因突变包括两个基本步骤:即PCR扩增和电泳片段的带型分析。电泳片段的带型分析是根据所用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位点,观察待检片段是否存在含有特定酶切位点的DNA片段。

本法通过分析DNA序列的特定位点,并与药物敏感株带型比较,便可得知待检菌株是否存在特定位点的基因突变,但不能分析突变的性质,故本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3)耐药基因的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芯片技术同时将大量探针固定于支持物上,所以一次可以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芯片技术也已用于MTB耐药性的研究和耐药基因的快速测定。

利用芯片技术作MTB耐药性的基因研究和耐药基因检测,从样品制备到检测结果,全程仅需4h,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细菌学诊断时间。如果合成的探针包括所有的突变类型,即能通过一次试验检测,即可得到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信息。

但是芯片制备比较复杂,样品的标记又较为繁琐,检测成本较高,还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这是芯片检测技术不足之处。

3、MTB耐药性检测的展望

MTB耐药性的检测方法研究一直是结核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现已建立多种耐药性测定方法,但仍不能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①这些方法基本都是生长依赖性

的,即只能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检测,因而仍需较长时间;②药敏结果的临床含义即细菌学耐药与临床耐药结果的一致性不确切;③由于方法、原理及药物浓度上的差异,各方法间缺乏良好的可比性。④快速测定大多需特殊的仪器设备,且费用很多,难以普及应用。

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耐药基因也存在很多问题:①尚未找到各种药物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耐药基因;②虽已找到突变基因,但与耐药关系仍不清楚;③检测技术要求很高,影响因素较多;④要检测的耐药基因种类多,费用高;⑤直接测定临床标本的耐药性尚有问题;⑥与耐药基因突变有关的可能诱发因素至今尚不清楚。

当前尤其应加强下述方面内容研究:①进一步研究各种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寻找各种抗结核药物的作用位点、作用机制、耐药基因编码酶的调节途径。②进一步证明MTB耐药性改变与毒力变异之间的关系。③寻找耐药基因与可能的诱变因素之间的关系。④探索快速、灵敏、特异、简便、价廉的耐药基因突变检测新方法。⑤根据MTB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或从新的广谱抗生素制剂中筛选抗结核新药。

(七)其他特殊耐药性监测

1、过去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监测CLSI/NCCLS规定只能用MIC法。由于MIC法比较烦琐,所以很多基层医院并未开展这两种菌的耐药性检测。随着耐药性研究资料的积累,CLSI/NCCLS操作规程不断更新,2004年Ml00-S14文件规定,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以作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的K-B纸片扩散法测试,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可以作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米诺环素的K-B纸片扩散法测试,并给出了判定界值。这显然有利于这两种菌耐药性监测的普及。

2、目前的研究表明,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能对克林霉素具有天然或诱导耐药性。但是单纯的克林霉素纸片测试不能检出诱导耐药性,可误报为敏感。2004年CLSI/NCCLS Ml00-Sl4文件描述了采用红霉素纸片和克林霉素纸片的D试验,用来检测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性。如果D试验阳性,临床上应认为:该菌株可能对克林霉素耐药,克林霉素仍可能对一些患者有效。

来源:检验医学在线2009-4-15 南网编辑2010-7-6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报告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报告 齐齐哈尔建华医院临床药学组2017年04月--2017年06月一、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1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本季度红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70%,上述五种抗菌药物药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本季度庆大霉素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50%,应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头孢西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验用药。 (4)本季度抗菌药物四环素、苯唑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超过30%。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信息。 二、目的:了解表皮葡萄球菌对12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本季度红霉素、诺氟沙星、青霉素、头孢西丁、阿奇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70%,上述五种抗菌药物针对表皮葡萄球菌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本季度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针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50%,应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克林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

验用药。 (4)本季度抗菌药物庆大霉素、莫西沙星、四环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超过30%。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信息。 三、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对11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70%;针对大肠埃希菌以上抗菌药物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3)本季度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4)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30%抗菌药物,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 四、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对10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抗菌药物呋喃妥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70%;针对阴沟杆菌以上抗菌药物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抗菌药物药物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包括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药敏试验方法、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常见菌特殊耐药表型检测、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级临床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检测微生物(本文件特指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本文件特指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简称药敏试验。 2.2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琼脂或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中能抑制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2.3 折点Breakpoint 能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用以判断敏感、中介、剂量依赖型敏感、耐药、非敏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抑菌圈直径(mm)的数值。 2.3.1 敏感Susceptible;S 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敏感范围时,使用推荐剂量进行治疗,该药在感染部位通常达到的浓度可抑制被测菌的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有效。 2.3.2 中介Intermediate;I 当菌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中介时,该数值接近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达到的浓度,从而治疗反应率低于敏感菌群。该分类意味着采用高于常规剂量治疗时或在药物生理浓集的部位,临床治疗可能

有效。该分类同样可作为“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不可控的技术因素导致的重大偏差,尤其是毒性范围较窄的药物。 2.3.3 剂量依赖型敏感Susceptible-dose dependent;SDD 细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剂量。当某种药物对菌株的MIC或抑菌圈直径在SDD 范围时,临床可通过提高剂量和(或)增加给药频率等修正给药方案以达到临床疗效。 2.3.4 耐药Resistant;R 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该分类范围时,使用常规治疗方案,该药在感染部位所达到的药物浓度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或)被测菌株获得特殊耐药机制,且治疗性研究显示该药临床疗效不确切。 2.3.5 非敏感Nonsusceptible;NS 对于那些因未现或罕现耐药,而仅具有敏感折点的抗菌药物,当该药对某分离株的MIC值高于或抑菌圈直径低于敏感折点时,此分类为非敏感。 2.4 流行病学界值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ECV 将微生物群体区分为有或无获得性耐药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是群体敏感性的上限。根据ECV,可将菌株分为野生型和非野生型。 2.4.1 野生型 Wild-type;WT 根据ECV值,将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评估中未获得耐药机制或无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定义为野生型。 2.4.2 非野生型Non-wild-type;NWT 根据ECV值,将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评估中获得了耐药机制或存在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定义为非野生型。 2.5 效价Potency 抗菌药物中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通过同类标准物质测定得出。单位mg/g、IU/g或用百分比表示。

【推荐】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1

【推荐】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1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预警制 度 ..................................................................... .......... 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制 度 ..................................................................... ..................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 制 ..................................................................... .................. 5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 度 ..................................................................... . (6)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预警制 度 一、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 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 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 措施。 二、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 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根据卫生部要求,?类切口手术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逐步达到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 超过40DDD值的目标。 三、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 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一、监测情况: 1、革兰阳性球菌(前两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见下(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 耐药率50-75%:红霉素。 耐药率40-50%:庆大霉素。 耐药率30-40%: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 (2)表皮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庆大霉素、四环素。 耐药率40-50%:诺氟沙星。 耐药率30-40%: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

2、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 (1)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率见下: 耐药率超过75%:无。 耐药率50-75%:头孢噻吩、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呋辛。 耐药率40-50%: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 耐药率30-40%: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替卡西林+棒酸。 (3)阴沟肠杆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呋辛。

耐药率50-75%: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耐药率40-50%: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吡肟。 耐药率30-40%:无。 3、假单胞菌和非发酵菌抗生素耐药见下: (1)铜绿假单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 (2)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耐药率40-50%:无。

(整理)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类 耐药性分为两类,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前者是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后者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 1.2耐药基因 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上可有耐药基因和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并借结合、转导和转化而在不同种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耐药基因一旦获得较长期存留,转座子和整合子(以及更小的DNA片段)由于分子量小和活动自如,所以在耐药基因转移和MDR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1.3染色体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 需要指出的是,在正常情况下,由染色体介导而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往往有一定缺陷,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则与敏感菌一样,可迅速生长繁殖。但质粒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以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 2.细菌耐药的机理 抗生素成功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种机制。 2.1水解酶和修饰酶水解和修饰抗生素 ⑴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⑵修饰酶(钝化酶或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

的羟基或氨基上,使抗生素灭活。多数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产生质粒介导的钝化酶。 2.2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的改变是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的主要机制;链霉素耐药株的细菌核蛋白体30s 亚基上链霉素受体P10 蛋白质发生改变等。 2.3其它原因 ⑴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 ⑵细胞膜主动转运减少; ⑶建立了新的代谢途径; ⑷细菌对磺胺类药的耐药则可能系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PABA的产生增多所致。 3.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发展的现状 3.1细菌耐药情况的变迁 ?1920~1960年G+菌葡萄球菌 ?1960~1970年G--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70年代末至今G+,G--菌 _MRSA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_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_PR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_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G--) _AmpC Ⅰ型β-内酰胺酶(G--) 3.2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 近年来,国内耐药严重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在医院内的流行已引起临床微生物学、临床抗生素学和感染病学专家的广泛重视。MRSA株同时也不同程度的耐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卡巴配能类及配能类。这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规定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 理规定及流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1.及时向临床科室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该工作由药学部、院感部和医学检验部共同参与完成。院感部和医学检验部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药学部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院办向全院公布。 2.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4.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摘要】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耐药性 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已近百年,使很多严重感染和传染病的预后大有改观,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如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严重者导致死亡或残疾。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的后果发生。这里牵涉到的问题很多,如应用抗菌药物及其各种组合的适应症,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副作用的防治,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情况,特殊情况下(肝肾功能减退时、年老、年幼、免疫缺陷、难治感染等),抗菌药物的应用等。现在我们主要讨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疗法等。 1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1应熟悉选用药物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药动学,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1.2要及早确立病原学的诊断:确立正确诊断为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的先决条件,临床上有些疾病如丹毒,猩红热,立克次体病,伤寒,布氏杆菌病,炭疽等,系由固定种属的微生物所引起,确诊即可选用相应抗生素,有些疾病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其病原微生物常有多种,而病原微生物间的药敏有较大差别,因而常致用药错误,对这类疾病应尽一切努力找到病原微生物再选择用药。有些病原采用常规方法不易分离者亦应尽量选用其他辅助诊断技术,包括各种免疫学实验,分离出和鉴定病原菌后必须作细菌的药物敏感度测试,必要时并测定联合药敏实验,共选用药物参考。 1.3应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新生儿体内酶系发育不良,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弱,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大多减少,肾功能也见减退,应用常规剂量后血药浓度和半衰期常有增高和延长,故用量以偏小为益,有条件时宜定期监测血中峰、谷浓度。 1.4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菌药物,除肯定为细菌所引起或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外,一般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菌药物,除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菌药物,因应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被查出和使临床表现不典型,致正确诊断难以及时建立而延误了及早恰当的治疗。以抗菌药物作为确立诊断的措施也不适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监测、评价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监测、评价制度 一、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我院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 二、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不得采购。 三、严格控制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四、确因临床工作需要,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详细说明原因和理由; 五、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得少于1年。 六、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

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七、抗菌药物应当由医院药品采购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八、因特殊治疗需要,需使用本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品采购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每半年(6月15日前和12月15日前)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九、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我院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

实验11-抗生素的抑菌试验

实验十一抗生素的抑菌试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纸片法测定抗生素抗菌作用的基本方法 2、了解抗生素的抗菌谱 二实验原理 抗生素是某些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到对数期前后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在低浓度下可其它微生物生长具抑制作用或杀死作用的物质。抗生素对敏感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分为抑制细胞壁的形成、破坏细胞膜的功能、干扰蛋白质合成及阻碍核酸的合成。 由于不同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不一样,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就有一定的范围,这种作用范围成为抗生素的抗菌谱,作用对象广的抗生素称为广谱抗生素,作用对象少的抗生素称为窄谱抗生素。而且当某种抗生素长时间用于敏感微生物生长后,即使同一种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也常发生改变,甚至出现耐药菌株,亦即产生抗性菌株,则抗生素将失去对抗性菌株生长的抵制,只以采用新的抗生素才可能控制抗性菌株的生长与繁殖,因而不断开发新的抗生素是保健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新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应通过拮抗菌发酵,然后以发酵产物进行抗菌活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而获得产新抗生素的菌株。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常以管碟法与纸法进行检测,根据透明抑菌圈的有无与大小作为依据。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枯草杆菌、大肠杆菌。 2、培养基MH(Mueller-Hintion)琼脂。 3、试剂青霉素、链霉素。 四方法步骤 1、无菌滤纸片以孔径6mm打孔器将滤纸打为圆形纸片,放入培养皿内,121℃蒸汽湿热灭菌,100℃烘干2h。 2、抗生素溶液制备将取适量青霉素、链霉素,以无菌水溶解。 3、指示菌悬浮液的制备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斜面菌种分别以无菌水洗下菌苔细胞,到入无菌三角瓶内,制备适宜浓度的细胞悬浮液。 4、混菌平板制备取批示菌细胞悬浮液1mL加入无菌培养皿内,再加入温度为43~45℃的PDA培养基或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20mL,立即振荡使细胞与培养基混合均匀,静置冷凝。 5、平板加抗生素溶液将滤纸片在抗生素溶液中充分浸泡2min以上,然后将纸片放于混菌平板上,每皿呈三角形放3点,每点贴放纸片2张。 6、培养与观察将平板放于33℃左右的温度培养,每24h测量一次透明抑菌圈直径,共测量3次。

AYL-S7-352 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编写者:沈继录审核者:批准人: 生效日期:2012.1.1 文件发放范围:微生物组 文件年度审核 审核者:审核者:审核者:审核者: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1. 目的 规范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药敏结果准确。 2.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会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产生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3.试剂 M-H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药敏纸片、无菌棉签、35℃孵育箱、标准比浊管或比浊仪。 4.质控 4.1 常用细菌药敏质控标准菌株参见CLSI规定。 4.2 质控菌株每日随临床标本一起进行药敏试验,测定质控菌株的抑菌环。质控菌株的抑菌环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结果可信。 4.3 质控的频率由于纸片法药敏试验是很稳定的,在不失控的时候,可以每周作1~2次质控菌株的测定。如果发现有失控的情况,就必须每日作1次,寻找失控的原因并予以纠正。如果连续30日失控<3次的,可以恢复每周1次。 5.操作步骤 5.1 挑取4~5个纯培养菌落,接种于3~5mlM-H肉汤(0.5麦氏单位)中,经35℃培养6~8 h。 5.2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菌液浊度,使其与标准比浊管的浓度相同。 5.3 用无菌棉拭蘸取校正过的菌液,在试管壁上挤压几次,压去多余的菌液,涂布整个M-H平板表面,再重复两次,每次旋转平板60°,使整个平板涂布均匀,最后用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范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微生物学检验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控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证据。因此微生物学检验报告是临床和实验室等多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内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发展较为薄弱,报告存在着种种不足。同时,临床与实验室的沟通存在一定不足,密切协作非常必要。基于实际存在的问题,为规范国内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加强临床与实验室合作,发挥检验医师作用,特制订本共识,以期指导相关报告的规范化,减少错误,增加专业信息,提高服务质量,为临床医学诊、治、控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本共识限于常见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报告。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意义 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以检测细菌对于抗细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新药研究、监测耐药变迁、发现耐药机制等提供客观证据[1]。对于经验治疗,依据一方面来自医生自身的经验,一方面是实验室长期不断提供的数据积累。临床需要考虑不同感染的病原谱和常见病原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对于靶向治疗,特定分离株的具体药敏试验结果可以用于判断经验治疗选药合理性、经验治疗效果分析、调整治疗选药依据等。 (二)基本原则 1.药敏试验检测获得性耐药,不必测试天然耐药: 天然耐药是细菌菌种固有的特征,耐药基因一般位于染色体,可以长期稳定遗传,表现为对某类或某种药物的天然耐药[2]。天然耐药信息一般由基础医学和临床文献提供。部分天然耐药,体外试验条件下可能无法检测出来,因而导致假敏感,如果报告将成为极重要错误,严重误导临床。常见菌种对各类药物的天然耐药见文献[3,4]。实验室全体人员应熟知这些信息,可将其发给临床学习和参考。 2.药敏试验测试的前提条件[5]: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检测的人员能力、客观条件、结果解释依据。标本处理、菌株分离鉴定、药敏试验操作等环节规范、标准、结果可信;具备对结果的解释能力,能够提供临床会诊服务。临床常规工作,分离株(可能)有临床意义而非定植或污染时,才可进行药敏试验。错误示例:来自痰标本的溶血葡萄球菌,未作标本质量评估和半定量培养,进行药敏试验;来自粪便标本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等。 3.测试结果应准确: 实验室应遵照C L S I文件或相关规范建立本医院药敏试验的质量管理体系。质控菌株、频率、质控范围符合相关要求;定期参加实验室室间比对项目。建议保留菌株,以便复核。 二、具体的专业要求 (一)标本类型 临床微生物学的一大特点是标本种类繁多,而不同药物在这些部位的分布不同。标本的规范采集、质量保证、立即运送和有效保藏有赖于临床、实验室以及相关各方的密切合作。

纸片法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操作标准

纸片法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操作标准 4.3标准比浊管 用硫酸钡比浊管(0、5麦氏比浊标准),标定接种菌液浓度。比浊管制备方 法如下:(1)0、048mol/L BaCl 2,(1、175% w/v BaCl 2 ·2H 2 O)0、5ml, 加到99、5ml的0、18 mol/L(0.36N)H 2SO 4 (1%v/v)溶液中,制成比浊管;(2) 用光径为1cm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吸收来标定比浊管。0、5麦氏标准比浊管在625nm波长的吸收光度应为0、08-0、1;(3)选管径与制备菌液试管相同的螺口试管,每管分装4-6ml;(4)将试管帽拧紧,放室温暗处保存;(5)用前,将比浊管在旋转振荡器上混匀。如出现大颗粒,应更换;(6)每个月更换比浊管或复检比浊管的浊度。 5操作步骤 5、1 制备接种菌液 5、1、1增菌法步骤如下:(1)选琼脂平板上形态相同的菌落至少4-5个,用接种环挑其顶部,移至4-5ml肉汤或大豆酪蛋白消化液中;(2)置35℃培养至菌液浓度达到或超过比浊管浓度(一般需2-6小时),浓度约1-2×108CFU/ml;(3)用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菌液浓度,与比浊管相同。可用光电比浊。目测比浊须在适当光照下以黑色线条为反衬。 5、1、2 直接菌悬液法步骤如下:(1)做常规药敏试验,可直接用过夜培养的菌落(必须用无选择性培养基平板,如普通琼脂培养基)在盐水或肉汤中制备接种菌液。菌液浓度调至0、5麦氏管;(2)此法适用于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不好的细菌如嗜血杆菌、淋病奈瑟氏菌与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的甲氧苯青霉素或苯唑青霉素的耐药试验;(3)当用此法做复方磺胺药的试验时,从平板上直接挑菌落时会携带相当量的拮抗剂,造成敏感菌株的抑菌环内出现轻微的生长菌膜。 5.2 接种平板步骤如下:(1)校正的菌液须在15分钟内使用。用一无菌棉试子蘸取菌液并在上端管壁旋转挤压几次,去掉过多的菌液;(2)用试子涂布整个琼脂平板表面,反复涂布几次,每次将平皿旋转60度,保证涂布均匀。(3)将平皿盖打开3-5分钟,使培养基表面的水份吸收掉。然后贴药敏纸片;(4)注意:避免用过浓的菌液,禁用未经稀释菌或其她不标准菌液接种平板。 5、3贴纸片 (1)接种平板后,贴上药敏纸片。用镊子或针尖压一下纸片使其与培养基表面贴牢。纸片要贴得均匀,纸片与纸片中心距离不得小于24mm。原则上,直径150mm得平板贴12张纸片,直径100mm平板贴5张纸片。纸片贴后不应再移动,因为有些药物会立即扩散;(2)贴上纸片15分钟内,须把平板倒放在35℃恒温箱中。因为抑菌环解释标准就是在普通环境中标定的,所以除嗜血杆菌与淋病 奈瑟氏菌外,平板不可放在高CO 2的环境中。CO 2 与某些因素作用可使抑菌环增 大。 5、4 读取结果 (1)经16-18小时培养后,观察结果。菌液浓度适合且涂得好,抑菌环规则,细菌呈融合生长。如果出现单个菌落,说明接种量小,需重做试验,测量抑菌环直径须包含纸片直径:手持平皿从背面目测检查每块平板,借反射光(黑色无放光背景),用卡尺、普通尺或特制的模板量取抑菌环直径,单位为毫米。培养基中如果加了血液,须打开平皿盖,借反射光,从正面量抑菌环。如果就是葡萄球菌或肠球菌,须培养24小时后,经投射光检查苯唑青霉素与万古霉素的抑菌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怀化医专《微生物学检验》教案编号:10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药敏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AST) (一)概念:在体外检测药物抑制或杀死细菌能力的试验。 (二)检测意义: 1、疾病的治疗:指导用药。 2、耐药菌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3、评价新药抗菌作用。 4、某些菌种的鉴定。 第一节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种类抗菌活性 1、天然青霉素不产青霉素酶的G+G-球菌、普雷沃菌等。 青霉素G、青霉素V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产青霉素酶的G+G-球菌 甲氧西林、奈夫西林、苯唑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青霉素G敏感细菌、大部分大肠埃希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G-菌 替卡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无效的G-菌,产β-内酰胺酶 美洛西林、派拉西林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厌氧菌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第一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啶、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等) 作用:对G+菌作用强,如金葡菌、链球菌等。 2、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羟唑、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尼西、头孢雷特等) 作用:产青β-内酰胺酶G-菌有作用,如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第三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派酮:对产青β-内酰胺酶G-菌有很大

抗菌活性。 口服用头孢克肟、头孢布坦等:对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无用。 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匹美) 作用: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 三、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卡芦莫南) 对G-菌作用强 2、头霉素类:对G+菌、厌氧菌作用较好 氧头孢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对产β-内酰胺酶G-菌作用强,对产酶的金葡菌有效3、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米洛培南等) 广谱(最广),抗菌活力强 4、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能增强后者的抗菌活性。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等 作用:对需氧G-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 对沙雷菌属、气单胞菌属、产碱杆菌、不动杆菌属、分枝杆菌属也有一定抗菌活性。但对G-球菌效果差。 五、喹诺酮类抗生素: 第一代:(新恶酸等)窄谱抗生素(G-) 第二代:(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对G+G-菌均有作用。 第三代:(斯帕沙星、妥舒沙星、左氟沙星等)超广谱抗生素。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 作用:和青霉素相似,主要是G+菌、厌氧菌。 新一代: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阿齐霉素等。 七、四环素、氯霉素、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八、糖肽类抗生素 九、磺胺类药物及其增效剂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1.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80%。 2.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检验科每月及时开展感染病例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及时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上报院感科,院感科每季度通报1次,以指导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检验科每月进行全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并列出细菌耐药谱报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小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小组定期向全院公布,以指导临床用药。检验科按要求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上报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3.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4.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5.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6.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7.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委员会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常用抗生素耐药性

第一部分、眼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细菌耐药 一、眼科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谢立信院士 山东省眼研所的抗生素销量占全所药品销量的第一位。现在做玻切、白内障手术等各种眼科常规手术术后一般都不静脉注射、也不口服抗生素,而是使用抗菌滴眼剂预防感染。 所有细菌感染性眼病的报道见于北京、广东、山东、湖北、河南等十余个地区,其中大宗病例统计(50例以上)近20年来仅20余篇,大多为个案报道。主要分为结膜炎,角膜炎,眼内炎,泪囊炎等等。 1.细菌性结膜炎:从全国资料看十余年来,细菌性结膜炎主要以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为主,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已经成为首要致病菌,金葡菌次之。革兰氏阳性杆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总体上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感染有下降的趋势,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细菌的分布状况存在地域性差异。 表皮葡萄球菌在结膜炎的检出率明显上升的原因是什么?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绿脓杆菌和金葡菌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可能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卫生条件 的改善有Array关。 2,细菌性 角膜炎: 近20年 中细菌性 角膜炎主 要致病菌 为表皮葡 萄球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和 铜绿假单 胞菌,致 病菌谱呈 现与结膜 炎相似的变迁规律,即弱毒力的表皮葡萄球菌在角膜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部分地区成为角膜炎的首要致病菌,而以往认为致病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结膜炎还是角膜炎铜绿假单胞菌在南方地区的检出率比北方高,说明中国的结膜和角膜的细菌感染 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

炎主要致病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同时也是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而且它的检出率逐年在升高,铜绿假单孢菌的眼内炎检出率有下降的趋势。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 (药敏试验) 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筛选最有疗效的药物,用于临床对控制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至关重要。此外,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为新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药敏试验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滤纸片扩散试验 (Kirby-BaueerDiceDiffusion);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试验(Minimum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 [目的要求] 1、熟悉体外抗菌试验操作技术。 2、掌握药物抗菌能力体外测定的常用方法及其用途。 [实验原理] 常用的体外测定药物抑菌能力的方法有两大类:琼脂渗透法与浓度系列稀释法。琼脂渗透法时利用药物能够渗透至琼脂培养基的性能,将实验菌混入琼脂培养基后倾注成平板;或将试验菌均匀涂于琼脂平板的表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已含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根据加药的操作方法不同而有滤纸片法、打洞法、管碟法及挖沟法等。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药物的抑菌能力。浓度系列稀释法时把药物稀释成不同的系列浓度,混入培养基内,加入一定量的试验菌,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结果,求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1、细菌:所用细菌应包括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与不产酶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阴性球菌如淋球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流感杆菌、肠杆菌科细菌8~10种,绿脓杆菌与其它假单孢菌属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对临床应用有代表性的菌株数量,创新药应不小于1000株。其它类新药根据新药抗菌谱宽窄可作200-500株。试验时应包括有国际公认质控菌株(如金葡菌ATCC25925,大肠杆菌ATCC25922和绿脓杆菌ATCC27853等)。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耐药性检测题库1-1-6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耐药性检测题库 1-1-6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K-B纸片扩散法操作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各纸片中心距离不小于24mm B.纸片距平板内缘不应大于15mm C.直径90mm的平皿可贴6张纸片 D.纸片贴牢后避免移动 E.培养16~18小时后读结果 本题要点为纸片扩散法,其药物纸片各中心应相距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15mm,35℃培养16~18小时后阅读结果。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培养基的pH过低时,其抑菌圈可扩大的是() A.米诺环素 B.庆大霉素 C.红霉素 D.诺氟沙星 E.头孢菌素 本题要点为纸片扩散法的培养基要求,其pH值为7.2~7.4,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影响药物效能。碱性可扩大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抑菌圈,酸性可扩大四环素类药物的抑菌圈,米诺环素为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c22537189.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ESBL菌株感染者治疗应选用() A.青霉素 B.氨苄青霉素 C.头孢氨苄 D.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E.氨曲南 目前认为亚胺培南是治疗产ESBL菌感染的最佳选择,产ESBL菌重症感染的患者应首选亚胺培南治疗。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可同时做测定某种药物对多株菌的MIC的方法为() A.纸片琼脂扩散法 B.肉汤稀释法 C.琼脂稀释法 D.E试验 E.直接药敏试验 琼脂稀释法是将不同剂量的抗菌药物,加入融化并冷至50℃左右的定量MH琼脂中,制成含不同递减浓度抗菌药物的平板,接种受试菌,孵育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抑制细菌生长的琼脂平板所含最低药物浓度为MIC。本法优点是可在一个平板上同时做多株菌MIC测定,结果可靠,易发现污染菌;缺点是制备含药琼脂平板费时费力。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的抗性1抗生素耐药性是指一些微生物亚群体能够在暴露于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现象,其主要机制包括:(1)抗生素失活。通过直接对抗生素的降解或取代活性基团,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从而使抗生素丧失原本的功能;(2)细胞外排泵。通过特异或通用的抗生素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胞内抗生素浓度而表现出抗性;(3)药物靶位点修饰。通过对抗生素靶位点的修饰,使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而表现出抗性。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性是自然界固有的,因为抗生素实际上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能够合成抗生素的微生物首先应该具有抗性,否则这些微生物就不能持续生长。这种固有的抗生素耐药性,也称作内在抗性(),是指存在于环境微生物基因组上的抗性基因的原型、准抗性基因或未表达的抗性基因。这些耐药基因起源于环境微生物,并且在近百万年的时间里进化出不同的功能,如控制产生低浓度的抗生素来抑制竞争者的生长,以及控制微生物的解毒机制,微生物之间的信号传递,新陈代谢等,从而帮助微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其实是自然和古老的。科学家在北极的冻土中提取到3万年前的古,从中发现了较高多样性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而且部分抗性蛋白的结构与现代

的变体相似,也证实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是古老的。虽然一些抗生素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很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但是抗生素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加速了固有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扩散,极大地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频率。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存在往往与抗生素的使用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由外源进入并残留在环境中的抗生素对环境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选择压力,携带耐药基因的具有抗性的微生物能存活下来并逐渐成为优势微生物,并不断地将其耐药基因传播给其他微生物。众多研究证实抗生素耐药基因具有较高的移动性,主要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机制,又称基因横向转移()。即借助基因组中一些可移动遗传因子,如质粒()、整合子()、转座子()和插入序列()等,将耐药基因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甚至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间相互传播。环境中拥有基因横向转移等内在机制的微生物组成一个巨大的抗性基因储存库,并可能将抗生素耐药性转移到人类共生微生物和病原体中。医学专家很早就指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内源性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而通过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中也发现了高丰度、高多样性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人类活动与耐药性2 已有文献和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是抗生素的生产和消费大国,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

抗菌药物对耐药菌感染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对耐药菌感染的合理应用 标签:抗菌药物;耐药菌;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是我国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占所有药物的30%左右,其中存在诸多应用不合理情况,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也十分明显与突出,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06~2007年度监测结果发现,我国大多数住院患者耐药突出,这与抗菌药物长期过度或滥用加速细菌耐药的产生、促进耐药流行密切相关。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加强管理,减少非必须抗菌药物的应用,根据本地区和医院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患者在用药前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可作为临床用药时的参考。控制细菌耐药一方面要控制感染,另一方面要正确应用抗菌药物,两方面要相结合。 1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不断增加,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危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延缓细菌耐药产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为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先后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通过正确的诊断,判断有无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确定正确的病原菌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采取各种有关标本(血常规、痰培养、尿常规、胆汁、脑脊液及各种体液)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作细菌药敏试验,同时保留细菌样本,以便需要时做联合药敏试验之用。 要了解本地区致病原菌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的流行趋势和易感性,以及考虑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达到感染部位的渗透能力等。杀菌的抗菌药物分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原菌的MIC值得时间,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超过剂量间隔时间的40%[1],当细菌经常或长时间处于防细菌变异浓度(MPC)和MIC之间时(耐药变异选择窗)就容易产生耐药性,这就要求人们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尽量选用细菌变异窗较短的药物。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给一次药,在血浆中有较高的峰浓度能发挥最大作用,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抗菌后效应PAE)的抗菌药物,每日给一次药,如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等。 2 抗感染治疗的降阶梯策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初始治疗失败导致罹患和病死增加。不恰当的初始治疗是指所用的抗菌药物没有覆盖目标病原体,或目标病原体对所用抗菌药物耐药。具有耐药菌感染高危因素者,初始治疗应采取广谱或联合治疗,尽可能覆盖感染病原体。在一旦病原学诊断明确后,应立即改为敏感和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物。在改善预后同时,减小耐药菌产生,此为降阶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