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 第四章 脂类分析

Lipids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天然脂肪及脂肪酸的组成和命名,卵磷脂及胆固醇的结构和性质,脂肪替代物的定义和种类。

2、掌握脂肪的物理性质(结晶特性、熔融特性、油质的乳化等),油脂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油脂加工化学的原理。

Lipids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第二节常见商品食用油脂的分类、来源、组成特点和基本的食品用途?第三节油脂的特征值和其意义

?第四节油脂的物理功能性质

?第五节油脂的水解和酮型酸败

?第六节油脂的氧化和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第七节油脂的高温裂解和热氧化反应

?第八节油脂加工中的变化

?第九节油脂氧化、酸败、裂解、聚合和反式脂肪酸生成对食品的影响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一、脂质(Lipids)

脂类是脂肪酸和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它包括脂肪、蜡、磷脂、糖脂、类固醇等,其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氧,有的还含

有氮、磷、硫。

Lipids共同特征

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

大多是脂肪酸的衍生物,具有酯的结构。

由生物体产生,并可被生物体所利用(与矿物油不同)。

主类亚类组成

简单脂质(simple lipids)

酰基甘油

蜡甘油+脂肪酸(占天然脂质的95%左右)长链脂肪醇+ 长链脂肪酸

磷酸酰基甘油甘油+脂肪酸+磷酸盐+含氮基团

鞘磷脂类鞘氨醇+脂肪酸+磷酸盐+胆碱

脑苷脂类鞘氨醇+脂肪酸+糖

复合脂质(complex lipids)

神经节苷脂类鞘氨醇+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衍生脂质(derivative lipids)类胡萝卜素,类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等

一、脂质的分类(Classification)

简单脂质和衍生脂质绝大多数为非极性脂,复合脂质为极性脂质。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二、脂肪酸的种类

1、常见脂肪酸的种类

脂肪酸可分为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

饱和脂肪酸按照碳数多少和有无支链等进一步划分偶数碳、奇数碳和含支链的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上含有烯键(极个别也有炔键等),可分为一烯酸和多烯酸,根据烯的构型和在脂肪链上的位置进一步分为顺式和反式脂肪酸以及ω-3和ω-6等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多烯酸的烯间是否共轭,还共轭与非共轭多烯酸之分。

2、特殊脂肪酸

蓖麻油中的蓖麻酸结构中含有羟基,棉籽油中的锦葵酸和苹婆树硬果油中的苹婆酸结构中含有环丙烯结构,锦葵科植物种子油中的环氧油酸结构中含有环氧丙烷结构,大风子油中的大风子酸和大风子油酸结构中含有环戊烯结构。它们属于特殊脂肪酸。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3、脂肪酸的结构和命名

(1)、脂肪酸的结构

①饱和脂肪酸结构为烷烃链末端接一个羧基,根据烷烃链长短可

分为:短链(碳数<8)、中链(碳数8~14)、长链(碳数>14)。

②不饱和脂肪酸结构为烯烃链末端接一个羧基,烯烃链含有一个或

多个烯丙基-(CH=CH-CH2)n-结构,两个非共轭双键之间夹有一个亚甲基。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2)、脂肪酸的命名

①系统命名法选含羧基和双键最长的碳链为主链,从羧基端

开始编号,并标出不饱和键的位置。如

CH3(CH2)7CH=CH(CH2)7COOH 9-十八碳一烯酸

②数字命名法n:m(n为碳原子数,m为双键数),如:18:1

5t,9c-18:2 (从羧基端开始编号)

18:1 ω9(从甲基端开始编号)此法只适

用于全顺式双键结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③俗名或普通名根据其来源命名。如:棕榈酸(16:0)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3)植物油中常见脂肪酸的俗名和数字命名

约占脂肪酸总量的97%

?月桂酸[12:0] 4%

?肉豆蔻酸[14:0] 2%

?棕榈酸[16:0] 11%

?硬脂酸[18:0] 4%

?油酸[18:1] 34%

?亚油酸[18:2] 34%

?亚麻酸[18:3] 5%

?芥酸[22:1] 3%

4、几个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EPA (二十碳五烯酸)

DHA (二十二碳六烯酸)人体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抗血栓、降胆固醇、治疗糖尿病。

促进脑细胞生长发育,提高记忆力。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5.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

Essential fatty acids can not be synthesized by human body. They include the members of the ω3 and ω6 families. 如:L、Ln、An、EPA、DHA

6、脂肪酸摄入的健康比例

WHO,FAO,中国营养协会推荐:

饱和脂肪酸单

1:1:1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7、油脂的结构和命名

(1)、油脂的结构

R1=R2=R3,单纯甘油酯;R i不完全相同时,混合甘油酯;R1=R3时C2有手性,天然油脂多为L型;碳原子数多为偶数,且多为直链脂肪酸。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2)、酰基甘油(甘油酯)的命名

对于三酰基甘油常采用SN系统命名法,即立体有择位次编排命名法(Stereospecifically Numbering,SN) ,根据甘油的Fisher投影式,碳原子编号自上而下依次为1~3,C2上的羟基写在左边。

CH 3(CH 2)7CH

CH(CH 2)7COOCH

CH 2OOC(CH 2)16CH 3

CH 2OOC(CH 2)12CH 3

Sn-甘油-1-硬脂酸酯-2-油酸酯-3-肉豆蔻酸酯Sn-甘油-1-硬脂酰-2-油酰-3-肉豆蔻酰Sn-18:0-18:1-14:0

硬脂酸

油酸

肉豆蔻酸

例如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磷脂是含有磷酸根的脂类化合物,食品界主要用其俗名。8

、磷脂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8、固醇的组成和结构

固醇化合物是由四个环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由于其在A 环上有一个羟基,所以属于醇类化合物

胆固醇在生物体内是由三十碳六烯生物合成的多环有机物

是哺乳动物的主要固醇化合物

以游离态、酯的形式存在于脂肪中,所以动物性食品富含胆固醇。

植物固醇是来自于植物组织中的固醇化合物

固醇

17CH CH2

CH3

CH2CH2CH

CH3

CH3

5

36

HO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第二节商品食用油脂的分类、来源、组成和用途一、乳脂

?乳脂指哺乳类动物(牛、羊和人等)奶中所含的油脂,简称奶油

特性

?乳脂的脂肪酸种类多,碳数范围宽

?C14以下脂肪酸含量(其总质量在10%以上)是所有油脂中最高的?含有C12~C26单支链酸和多支链酸

?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反式异构体和位置异构体(包括共轭酸)存在?乳脂中含有少量的长链多烯酸

?来源不同的乳脂脂肪酸差别很大

第二节商品食用油脂的分类、来源、组成和用途

二、动物脂肪

主要有猪油、牛油和羊油。特点是饱和度高。其中羊油含有

支链脂肪酸。

?动物脂是从特定内脏的蓄积脂肪及腹背部皮下组织中提取出的油脂特性

?为白色或微黄色蜡状固体,相对密度0.943~0.952。熔点42~48℃。碘值38~42。皂化值194-199

第二节商品食用油脂的分类、来源、组成和用途三、可可脂

?天然可可脂和脱臭可可脂

特性

?可可脂塑性范围很窄,收缩性大,固态时表面光滑,有较好的脆性,不沾手、不滑腻,具有好的脱模性能

?熔点低,在最稳定的结晶状态下熔点范围34~36℃,在一般气温下呈脆性固体,而进入人体即完全熔化

?可可脂的脂肪酸组成与羊脂相似

第四章_答案脂类试卷10级

《食品化学》脂类试题 (共4页)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本题满分8分) 1. 同质多晶: 同一物质具有不同的晶体形态的现象。 2. 乳状液: 有两种不相容的液相组成的体系,其中一项为分散相,以液滴或液晶的 形式存在,又称为非连续相;另一项为分散介质,又称为连续相。 3. 固体脂肪指数: 测定若干温度时25 克油脂固态和液态时体积的比例的比值,除以 25 即为固体脂肪指数。 4. 油脂的酸败: 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油脂因温度的变化及氧气、光照、微生物、酶 等的作用,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和一些有毒性的化合物,这些变化统 称为酸败。 5. 脂肪的自动氧化 : 是活化的含烯底物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包括链引发、 链传递和链终止3个阶段。 6. 光敏氧化: 是不饱和双键与单线态氧直接发生的氧化反应。 7. Diels-Alder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共轭二烯烃与双键的加成反应,生成产物是 环乙烯。 8. 油脂的氢化: 指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在催化剂如镍、铂的作用下高温下与氧气发 生加成反应,不饱和程度降低,使在室温下呈液态的油转变成部分氢化的半固态或 塑性脂肪,这个过程称为油脂的氢化。 二、判断对错(每小题0.5分,本题满分11分) 1. 天然油脂是甘油酯的混合物,并存在同质多晶现象,所以没有确切的熔点与沸点。 ( √ )

2. 脂肪在熔化时体积收缩,在同质多晶转换时体积增大。(×) 3. 脂肪的塑性取决于脂肪中的脂肪酸含量。(×) 4. 脂肪的β′晶型多则可塑性越大,而β晶型多则可塑性越小。(√) 5. 当固体含量一定时,若脂肪的晶体数量越多,结晶越小,则脂肪越硬。如果冷却速 率越慢,脂肪产生的结晶越大,则脂肪越软。(√) 6. 乳状液保持稳定主要取决于乳状液小液滴的表面电荷互相推斥作用。(×) 7. 若液滴半径小、两相密度差小,连续相的粘度小,则乳状液稳定性提高,上浮速度 下降。(×) 8. 一般情况下,斥力等于引力,乳状液稳定性好。(×) 9. 由于结构和化学上的相似性,乳化剂可替代脂类化合物,并减少脂类的用量。(√) 10. 许多乳化剂在乳状液中形成液晶界面,当加入油脂时,常会引起介晶相的转型。 (×) 11.脂类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引起了水解哈败,同时导致油的发烟点升高(×)。 12. 光和产生游离基的物质能催化脂肪自动氧化。(√) 13. 在脂肪的自动氧化的过程中,氢过氧化物的形成速度超过其分解速度(√)。 14. β-胡萝卜素、生育酚是最有效的单线态氧猝灭剂。(√) 15. 脂肪的光敏氧化中不存在诱导期,不产生自由基,与氧的浓度无关。(√) 16. 脂肪的光敏氧化速率与自动氧化速率相当(×)。 17. 游离脂肪酸的氧化速率略大于甘油酯中结合型脂肪酸。(√) 18. 脂肪保持在熔点温度以下,则酯交换反应是定向的,而不是无规的,称为随机酯 交换。(×) 19. 当氧分压很低时,脂肪的氧化速率与氧分压近似成正比。(√) 20. 柠檬酸、抗坏血酸与主抗氧化剂混合,能增加抗氧化效果。(√) 21. 油脂氢化后熔点降低、颜色变浅、氧化稳定性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 (×) 22. 油脂通过酯交换可改变甘油酯中脂肪酸的分布模式,可降低稠度。(×) 三、填空题(每空0.3分,本题满分24分)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1.水分活度:食品中水分逸出的程度,可以用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也可以用平衡相对湿度表示。 2.吸温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它的Aw之间的关系图称为吸湿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缩写为MSI)。 分子流动性(Mm):是分子的旋转移动和平转移动性的总度量。决定食品Mm值的主要因素是水和食品中占支配地位的非水成分。 3.氨基酸等电点:偶极离子以电中性状态存在时的pH被称为等电点 4. 蛋白质一级结构:指氨基酸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序列; 二级结构:氨基酸残基周期性的(有规则的)空间排列; 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成紧密的三维结构。(多肽链的空间排列。) 四级结构:是指含有多于一条多肽链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排列。 5.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分子因环境因素的改变而使其构象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性。 6.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性能的那些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水合能力: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90-95%的水蒸汽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的水的克数。 8单糖:指凡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单位的糖类物质,如葡萄糖、果糖等。 9.低聚糖(寡糖):凡能被水解成为少数,2-6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10.多糖:凡能水解为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 11.美拉德反应:凡是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称为羰氨反应。 12.淀粉的糊化:在一定温度下,淀粉粒在水中发生膨胀,形成粘稠的糊状胶体溶液,这一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 13.糊化淀粉的老化:已糊化的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室温下放置,会变成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 14改性淀粉:为适应食品加工的需要,将天然淀粉经物理、化学、酶等处理,使淀粉原有的物理性质,如水溶性、粘度、色泽、味道、流动性等发生变化,这样经过处理的淀粉称为变(改)性淀粉。 15同质多晶现象: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可以形成不同形态晶体,但融化后生成相同液相的现象叫同质多晶现象,例如由单质碳形成石墨和金刚石两种晶体。 16脂的介晶相(液晶):油脂的液晶态可简单看作油脂处于结晶和熔融之间,也就是液体和固体之间时的状态。此时,分子排列处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一种状态,即相互作用力弱的烃链区熔化,而相互作用力大的极性基团区未熔化时的状态。脂类在水中也能形成类似于表面活性物质存在方式的液晶结构。 17油脂的塑性是与油脂的加工和使用特性紧密相关的物理属性。其定义为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表观固体脂肪所具有的抗变性的能力。 18乳化剂:能改善乳浊液各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的物质。19油脂自动氧化(autoxidation):是活化的含烯底物(如不饱和油脂)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继而分解产生低级醛酮、羧酸。这些物质具有令人不快的气味,从而使油脂发生酸败(蛤败)。 20抗氧化剂:能推迟会自动氧化的物质发生氧化,并能减慢氧化速率的物质。

第四章营养学

第一节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试题一 小麦粉中几乎不含有() A. 维生素B B. 维生素E C. 维生素A D. 维生素C 答案;D 解析:谷类中的维生素以B族维生素为主,在小麦胚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几乎不含维生素C,故D正确,ABC错误。 页码:(基础p144) 试题二 大豆中的蛋白质属于() A. 完全蛋白质 B. 半完全蛋白质 C. 不完全蛋白质 D. 不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豆类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氨基酸,属于完全蛋白。 页码:(基础p145) 第二节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试题三 动物蛋白质摄入过多的危害中,下列哪项除外() A. 伴随摄入较多的动物脂肪 B. 摄入较多胆固醇 C. 加速骨钙丢失 D. 加重肾脏负荷 答案:B 解析:动物肉中含丰富蛋白质的同时,还有较多的脂肪。因此在摄入过多动物蛋白质的同时,还会伴随摄入较多的脂肪,加速骨钙丢失,产生胃肠胀气,故ACD错误,B正确。 页码:(基础p153-155) 试题四 动物性脂肪中含量较多的是() A. 多不饱和脂肪酸 B. 饱和脂肪酸 C. 单不饱和脂肪酸 D. 短链脂肪酸 答案:B 解析:动物脂肪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短链脂肪酸在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不多,故B正确,ACD错误。 页码:(基础p153-154)、 第三节油脂和调味品的营养价值 试题五 味精在PH不同的情况下,鲜味有所不同,味精在PH()时鲜味最强。

A. PH6.0 B. PH7.O C. PH7.5 D. PH8.0 答案:A 解析:味精在PH6.0左右鲜味最强;PH<6时鲜味下降;PH>7时失去鲜味。故A错误,BCD 正确。 页码:(基础p163-165) 第四节饮料和茶 试题六 患溃疡病的不易饮() A. 浓茶 B. 淡茶 C. 红茶 D. 所有的茶 答案:D 解析: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它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加胃酸浓度,故患溃肠病的人饮茶会使病情加重。故D正确。 页码:(基础p170) 第五节营养强化和保健食品 试题七 保健食品具有以下特点()。 A. 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 B. 调节人体功能 C. 适于特定人群食用 D. 兼有普通 答案:ACD 解析: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机能,适于特定人群使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兼具药品和普通食品的特性,故ACD正确,B错误。 页码:(基础p172) 第六节常见的食品保藏和加工技术 试题八 食品保存的方法有两种,下列选项中属于化学保存法的是() A. 糖渍 B. 辐射 C. 高压 D. 冷冻 答案:A 解析:食品化学保藏分为腌渍保藏和烟熏保藏2种方法,腌渍保藏又分为盐渍和糖渍,烟熏保藏又分为冷熏法、热熏法和液熏法。 页码:(基础p178-180)

食品化学A 及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食品化学(A)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A)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 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晶体,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稀盐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对水的结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下述阳离子中,会破坏水的网状 结构效应的是_______。 (A)Rb+(B)Na+(C)Mg+(D)Al3+ 4 若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_______,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A)Cl-(B)IO 3 -(C)ClO 4 - (D)F- 5 食品中有机成分上极性基团不同,与水形成氢键的键合作用也有所区别。在下面这些有机分子 的基团中,_______与水形成的氢键比较牢固。 (A)蛋白质中的酰胺基(B)淀粉中的羟基(C)果胶中的羟基(D)果胶中未酯化的羧基 6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_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7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型?_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8 关于等温线划分区间内水的主要特性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等温线区间Ⅲ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牢固和最不容易移动的水。 (B)等温线区间Ⅱ中的水可靠氢键键合作用形成多分子结合水。 (C)等温线区间Ⅰ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不牢固和最容易流动的水。 (D)食品的稳定性主要与区间Ⅰ中的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9 关于水分活度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α W 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 (B)α W 比水分含量更能可靠的预示食品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性质。 (C)食品的α W 值总在0~1之间。 (D)不同温度下α W 均能用P/P 来表示。 10 关于BET(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BET在区间Ⅱ的高水分末端位置。 (B)BET值可以准确的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它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单分子层水概念由Brunauer、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11 当食品中的α W 值为0.40时,下面哪种情形一般不会发生?_______ (A)脂质氧化速率会增大。(B)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食品保藏原理教学大纲

《食品保藏原理》 课程教学规范 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标 《食品保藏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考试课程,60学时,第三学年下期学习。食品保藏原理是研究食品贮存、并防止变质的的基本理论或理论根据,回答为什么食品要变质,在特定条件下就不会变质。内容涉及到原理及相应技术、工艺及参数,以及相关设备。要求学生掌握维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冷冻、罐藏、干藏腌制、辐射等保藏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最新的食品保藏加工技术。任何食品离不开保藏,没有食品保藏就没有食品的流通、就没有市场,食品保藏是维护食品品质,减少损失,实现全球周年均衡供应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既是食品工艺课程的必备基础,又是一门独立的技术课程,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绪论部分 明确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标,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理解食品企业不景气的原因,让学生转变观念、主动学习,而不是为了60分。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值得学习,非常有用,感到教师不是在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感到能力素质确实有待提高,自己的问题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让学生感到为60分学习没有意义,拿钱读书,就应认真学。 补充内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养体现在细节、细节展现个人素质。要求学生从自己一言一行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细节。如果你不具备那样的能力、没有那个素质,工作中靠装是装不出来的。 食品冷冻保藏部分 第一章食品变质的原因 明确食品为什么要变质,熟练掌握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能判断各种干制品的含水量或水分活度,了解冷冻保藏和罐藏温度,了解苯甲酸(钠)、三梨酸(钾)、辐射、γ射线、钴60、微波、pH、空气/氧气对微生物的影响。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了解由非酶引起的变质,油脂的酸败、VC的氧化、番茄红素的氧化、虫害等。

食品化学题库

第一章绪论 1.天然食品中除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类人体正常代谢所必须的物质外,还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2.食品的化学组成分为_________和非天然成分,非天然成分又可分为_________和污染物质。 3.简述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 4.简述食品贮藏加工中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对其品质和安全性的不良影响。 第二章水 1.降低水分活度可以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其机理是什么? 2.食品的水分状态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 3.水分活度 4.等温吸湿曲线及“滞后”现象 5.下列食品中,Aw值在0.95~1.00范围的是( ) A.新鲜水果 B.甜炼乳 C.火腿 D.牛乳 6.下列哪类微生物对低水分活度的敏感性最差?( ) A.细菌 B.酵母 C.霉菌 D.芽孢杆菌 7.下列不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 ) A.在-40℃以上不结冰 B.可以自由流动 C.在食品内可以作为溶剂 D.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8.属于自由水的有( ) A.单分子层水 B.毛细管水 C.多分子层水 D.滞化水 9.结合水不能作溶剂,但能被微生物所利用。( ) 10.食品中的单分子层结合水比多分子层结合水更容易失去。( ) 11.与自由水相比,结合水的沸点较低,冰点较高。( ) 12.水分的含量与食品的腐败变质存在着必然、规律的关系。( ) 13.高脂食品脱水,使其Aw降低至0.2以下,对其保藏是有利的。( ) 14.食品中的结合水能作为溶剂,但不能为微生物所利用。( ) 15.一般说来,大多数食品的等温吸湿线都成S形。( ) 16.马铃薯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分解析等温线是相同的。( ) 17.结合水是指食品的非水成分与水通过_________结合的水。又可分为单分子层结合水和_________。 18.吸湿等温线是恒定温度下,以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_________为横坐标所作的图,同一食品的吸附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不完全一致,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 19.大多数食品的吸湿等温线呈___________形,而且与解吸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叫 ___________。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1.改性淀粉 2.淀粉糊化 3.何谓淀粉老化?说明制备方便稀面的基本原理。 4.下列糖中,具有保健功能的糖是( ) A.葡萄糖 B.低聚果糖 C.蔗糖 D.木糖醇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1、食品化学:一门将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的理论用于研究食品基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以及食品加工原理的学问,是一门主要涉及细菌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涉及到食品的特性及其变化、保藏和改性原理的科学。 2、结合水:是一个样品在某一个温度和较低的相对湿度下的平衡水分含量 3、疏水水合:热力学上,水与非极性物质,如烃类、稀有气体以及脂肪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相混合无疑是一个不利的过程(ΔG >0)。ΔG= ΔH- T ΔS ΔG为正是因为ΔS是负的。熵的减少是由于在这些不相容的非极性物质的邻近处形成了特殊的结构。此过程被称为疏水水合。 4、疏水缔合(疏水相互作用):当两个分离的非极性基团存在时,不相容的水环境会促使它们缔合,从而减小了水-非极性界面,这是一个热力学上有利的过程(ΔG<0)。此过程是疏水水合的部分逆转,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R(水合的)+R(水合的)→R2(合的)+H 2O 5、水分活度:AW=f/f0 f:溶剂(水)的逸度。逸度:溶剂从溶液逃脱的趋势f0 :纯溶剂的逸度。 6、相对蒸汽压”(RVP)p/p0 是测定项目,有时不等于A w,因此,使用p/p0 项比A w 更为准确。在少数情况下,由于溶质特殊效应使RVP成为食品稳定和安全的不良指标。 7、吸着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P/P0作图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缩写为MSI)。 8、滞后现象:滞后现象就是样品的吸湿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不完全重叠的现象 9、玻璃化温度(Tg):非晶态食品从玻璃态到橡胶态的转变称玻璃化转变,此时的温度称玻璃化温度 10、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食品在油炸、焙烤、烘焙等加工或贮藏过程中,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生羰氨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11、糊化:当β-淀粉在水中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淀粉发生膨胀,体积变大,结晶区消失,双折射消失,原来的悬浮液变成粘稠胶体溶液的过程。

食品化学-第四章 蛋白质

第4章 蛋白质 蛋白质(protein )是生物体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物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蛋白质也是一种重要的产能营养素,并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蛋白质还对食品的质构、风味和加工产生重大影响。 蛋白质是由多种不同的α—氨基酸通过肽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并具有多种多样的二级和三级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因此也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蛋白质在生物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可归类如下:酶催化、结构蛋白、收缩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微管蛋白)、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传递蛋白(血清蛋白、铁传递蛋白、血红蛋白)、抗体蛋白(免疫球蛋白)、储藏蛋白(蛋清蛋白、种子蛋白)和保护蛋白(毒素和过敏素)等。 4.1 概述 4.1.1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一般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在1万至几百万之间。根据元素分析,蛋白质主要含有C 、H 、O 、N 等元素,有些蛋白质还含有P 、S 等,少数蛋白质含有Fe 、Zn 、Mg 、Mn 、Co 、Cu 等。多数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如下:C 约为50%~56%,H 为6%~7%,O 为20%~30%,N 为14%~19%,平均含量为16%;S 为0.2%~3%;P 为0~3%。 4.1.2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完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性质各不相同的一类特殊的氨基酸,即L —α—氨基酸。L —α—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通式如图4—1。 H 2 H R C C O O H H 3H R C C O O + 两性离子形 式 非 解离形式 图4—1 L —α—氨基酸 4.2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分类和结构 4.2.1 氨基酸的分类和结构 自然界氨基酸种类很多,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仅20余种。根据氨基酸通式中R 基团极性的不同,可将氨基酸分为3类:①非极性或疏水的氨基酸;②极性但不带电荷的氨基酸;③在介质中性条件下带电荷的氨基酸;见表4—1。 表中由于脯氨酸的结构不符合通式,所以给出了它的全结构式;第一类氨基酸的水溶性低于后两类,这类氨基酸的疏水性随着R 侧链的碳数增加而增加;第二类氨基酸含极性但不带电荷的侧链,它们能和水分子形成氢键,其中半胱氨酸和酪氨酸侧链的极性最高,甘氨酸的最小;第三类氨基酸的侧链在pH 接近7时带有电荷。随着pH 变化这些侧链电荷可以通过质子的得失而得失,这是蛋白质具有两性和等电点的基础。

食品化学保藏论文

食品保藏原理课程论文 题目食品化学保藏 学院(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班级1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3班 学号 201244061 姓名常洋洋 主讲教师游新侠

食品化学保藏 摘要:食品化学保藏技术是食品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领域。随着化学工业和食品科学的发展,天然提取和化学合成的食品保藏剂逐渐增多,食品化学保藏技术不断取得进展,成为食品保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化学保藏的机理、作用、化学保藏剂的使用方法及其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化学保藏剂,作用,使用方法,问题 前言 化学保藏法是在要保藏的产品中加入一种或若千种益多害少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或者可以抑制微生物滋长,或者在适宜条件下可以使微生物致死。这种物质被称为保藏剂,也称为防腐剂。 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化学保藏法,设备简单,经济有效。如大家熟悉的,造成农副产品和食品腐败霉坏的原因很多,有物理、化学、生化等方面的因素,而其中细菌、霉菌和酵母之类的微生物的侵袭则是主要因素。为了使收获物免受或少受损失,人们不断研究和发展各种科学的保藏技术,其中化学保藏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化学保藏及其作用 食品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储运过程中适当采用化学制品来提高食品的耐藏性和尽可能保持食品原有品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主要是防止食品变质和延长保质期。 在保藏化学保藏的过程中要用到化学保藏剂。化学保藏的优点在于只要在食品中添加少量的化学制品,如抗菌剂、抗氧化剂、保鲜剂等物质,就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延缓食品腐败变质。与其他食品保藏法如干燥、冷藏、冷冻相比,具有方便、经济、影响品质小的特点。 它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

食品化学问答题

第一章食品中的水分 1食品的水分状态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 2食品的水分活度Aw与食品温度的关系如何? 3食品的水分活度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如何?(水分活度对食品稳定性/品质有哪些影响?) 4在水分含量一定时,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果蔬脯水分活度降低剂? 5水具有哪些异常的物理性质?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6食品的含水量和水分活度有何区别? 7 如何理解液态水既是流动的,又是固定的? 8水与溶质作用有哪几种类型?每类有何特点? 9为什么说不能用冰点以下食品水分活度预测冰点以上水分活度的性质? 10 水在食品中起什么作用? 11为什么说食品中最不稳定的水对食品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12冰对食品稳定性有何影响?(冻藏对食品稳定性有何影响?)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克服冻藏食品的不利因素? 13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4试述几种常见测定水分含量方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15 水分活度、分子移动性和Tg在预测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有哪些?请对他们进行比较? 16 为什么冷冻食品不能反复解冻—冷冻? 17 食品中水分的转移形式有哪些类型?如何理解相对湿度越小,在其他相同条件时,空气干燥能力越大?

第二章食品中的糖类 1为什么杏仁,木薯,高粱,竹笋必须充分煮熟后,在充分洗涤? 2利用那种反应可测定食品,其它生物材料及血中的葡萄糖?请写出反应式? 3什么是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及多糖? 4淀粉,糖元,纤维素这三种多糖各有什么特点? 5单糖为什么具有旋光性? 6如何确定一个单糖的构型? 7什么叫糖苷?如何确定一个糖苷键的类型? 8采用什么方法可使食品不发生美拉德反应? 9乳糖是如何被消化的?采用什么方法克服乳糖酶缺乏症? 10低聚糖的优越的生理活性有哪些? 11为什么说多糖是一种冷冻稳定剂? 12什么是淀粉糊化和老化? 13酸改性淀粉有何用途? 14 HM和LM果胶的凝胶机理? 15卡拉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及用途? 16什么叫淀粉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试指出食品中利用糊化的例子?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食品化学习题集(第二版)参考答案 第二章水 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水分活度——食品中水分逸出的程度,可以近似地用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也可以用平衡相对湿度表示。 2.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Aw作图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等温条件下以食品含水量为纵坐标Aw为横坐标得到的曲线。) 3.滞后现象:对于食品体系,水分回吸等温线很少与解吸等温线重叠,一般不能从水分回吸等温线预测解吸现象(解析过程中试样的水分含量大于回吸过程中的水分含量)。水分回吸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之间的不一致性被称为滞后现象。 问答题 1.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其各自特点如下: ①结合水(束缚水,bound water,化学结合水)可分为单分子层水(monolayer water),多分子层水(multilayer water) 作用力:配位键,氢键,部分离子键 特点:在-40℃以上不结冰,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 ②自由水( free water)(体相水,游离水,吸湿水)可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截留水、自由水) 作用力:物理方式截留,生物膜或凝胶内大分子交联成的网络所截留;毛细管力 特点:可结冰,溶解溶质;测定水分含量时的减少量;可被微生物利用。 2.食品的水分活度Aw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 答:为了说明吸湿等温线内在含义,并与水的存在状态紧密联系,可以将其分为Ⅰ、Ⅱ、Ⅲ区:Ⅰ区 Aw=0~0.25 约0~0.07g水/g干物质 作用力:H2O—离子,H2O—偶极,配位键 属单分子层水(含水合离子内层水) 不能作溶剂,-40℃以上不结冰,与腐败无关 Ⅱ区 Aw=0.25~0.8(加Ⅰ区,<0.45gH2O/g干) 作用力:氢键:H2O—H2O H2O—溶质 属多分子层水,加上Ⅰ区约占高水食品的5%,不作溶剂,-40℃以上不结冰,但接近0.8(Aw w)的食品,可能有变质现象。 Ⅲ区,新增的水为自由水,(截留+流动)多者可达20g H2O/g干物质 可结冰,可作溶剂 划分区不是绝对的,可有交叉,连续变化 3.在水分含量一定时,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果蔬脯水分活度降低值? 答:在食品中添加吸湿剂可在水分含量不变条件下,降低Aw 值。 吸湿剂应该含离子、离子基团或含可形成氢键的中性基团(羟基,羰基,氨基,亚氨基,酰基等),即有可与水形成结合水的亲水性物质。 如:多元醇:丙三醇、丙二醇、糖 无机盐:磷酸盐(水分保持剂)、食盐 动、植物、微生物胶:卡拉胶、琼脂… 4.食品中的水分活度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如何? 答:(1)Aw w与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水,适宜的Aw一般情况如下: Aw <0.90 大多数细菌不能生长

(完整版)食品化学答案整理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分 1、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指食品的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2)水分的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中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活度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MSI)。 (3)等温线的滞后现象:一种食物一般有两条吸附等温线。一条是水分回吸等温线,是食品在吸湿时的吸附等温线;一条是水分解吸等温线,是食品在干燥时的吸附等温线;往往这两条曲线并不完全重叠,在中低水分含量部分张开了一细长的眼孔,把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问答题 (1)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①食品a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从微生物活动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各类微生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活度,一般说来:细菌为Aw>0.9;酵母为Aw>0.87;霉菌为Aw>0.8。 ②食品aw与酶促反应的关系:一方面影响酶促反应的底物的可移动性,另一方面影响酶的构象。食品体系中大多数的酶类物质在Aw<0.85 时,活性大幅度降低,如淀粉酶、酚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等。但也有一些酶例外,如酯酶在Aw为0.3甚至0.1时也能引起甘油三酯或甘油二酯的水解。 ③食品aw与非酶化学反应的关系:降低食品的Aw ,可以延缓酶促反应和非酶反应的进行,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但Aw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还能引起非酶褐变。 ④食品aw与质地的关系:当水分活度从0.2~0.3增加到0.65时,大多数半干或干燥食品的硬度及黏着性增加。水分活度为0.4~0.5时,肉干的硬度及耐嚼性最大。(2)水分的吸附等温线的定义,以及3个区段的水分特性。 ①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中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活度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②I区:为化合水和临近水区。这部分水是食品中与非水物质结合最为紧密的水,为化合水和构成水,吸湿时最先吸入,干燥时最后排除;这部分水不能使干物质膨润,不能作为溶剂,在- 40℃不结冰。 ③П区:为多层水区。主要靠水-水和水-溶质的氢键与邻近的分子缔合,这部分的水将起到膨润和部分溶解的作用,加速大多数反应的速率。 ④Ш区:为自由水区。在这个区域,绝大多数的化学、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都达到最大,这部分水决定了食品的稳定性。 (3)食品中的离子、亲水性物质、疏水性物质分别以何种方式与水作用? ①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它们是通过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电荷与水分子偶极子发生静电相互作用而产生水合作用。当水分子靠近离子或离子基团时,水分子会在离子形成的电场中发生极化作用,使水分子出现两个分离的电荷中心,分子两端分别带上δ的正电荷和δ的负电荷。 ②水分子与具有氢键形成能力物质的相互作用:水能够与各种合适的基团,如羟基、氨基、羧基、酰胺或亚氨基等极性基团形成氢键,水与溶质之间的氢键键合比水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弱。 ③水分子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向水中加入疏水性物质,如烃、稀有气体及引入

食品化学复习及答案答案

第二章水分 A.分析MSI曲线中各区及分界的水的性质。 I区: ①其中的水被最强烈的吸附和最少流动; ②这部分水通过H20-离子或H20-偶极相互作用与极性部分结合; ③它在-40℃不能冻结; ④不具有溶解溶质的能力; ⑤看将这部分水看成固体的一部分。 I区和II区的边界: ①相当于食品的“BET单层”水分含量;(BET 计算,P28、29) ②AW =0.2 II区水分特点: ①此部分区域的水主要通过氢键与相邻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缔合; ②它的流动性比体相水稍差; ③大部分水在-40℃不能冻结; ④I区和II区的水分通常占高水分食品原料5%以下的水分。 II区和III区的边界: AW =0.85 III区水分特点: ①此部分区域的水为体相水; ②作为溶剂的水, ③该区的水分通常占高水分食品原料95%以上的水分。 B.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AW的差异。 1、在冰点以上,AW是样品组成与温度的函数,前者是主要的因素; 2、在冰点以下,AW与样品的组成无关,而仅与温度有关,即冰相存在时, AW 不受所存在的溶质的种类或比例的影响,不能根据AW 预测受溶质影响的反应过程; 3、不能根据冰点以下温度AW预测冰点以上温度的AW ; 4、当温度改变到形成冰或熔化冰时,就食品稳定性而言,水分活度的意义也改变了; C.请至少从4个方面分析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1、不同类群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水分活度范围是:大多数细菌为0.99~0.94,大多数霉菌为0.94~0.80,大多数耐盐细菌为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为0.65~0.60。在水分活度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就无法生长; 2、降低食品的AW,可以延缓褐变,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但AW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又能引起非酶褐变。要使食品具有最高的稳定性所必需的水分含量,最好将AW保持在结合水范围内。这样,使化学变化难于发生,同时又不会使食品丧失吸水性和复原性; 3、水活度与食品质构的关系:水分活度对干燥和半干燥食品的质构有较大影响。要保持干燥食品的理想性质,水分活度不能超过0.3~0.5; 4、食品在较高含水量(30-60%)的情况下,淀粉老化速度最快;如果降低含水量,则老化速度减慢,若含水量降至于10%-15%,则食品中水分多呈结合态,淀粉几乎不发生老化; D.AW的定义: 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食品化学第四章 脂类

名词解释 1.烟点:指不通风条件下加热油脂观察到冒烟时的温度。 2.闪点:指油脂加热产生的挥发物能被点燃,但不能持续燃烧的温度。 3.着火点:指油脂挥发物能被点燃,并能维持燃烧不少于5s的温度 4.同质多晶性:物质能通过不同的分子组装方式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特性晶胞的能力。 5.氧化型酸败主要指不饱和脂肪酸经历自动氧化、光氧化或酶促氧化后形成氢化氧化物,而后者经过分解产生一些导致油脂异味的化合物的过程。 填空题: 1.油脂的氧化分为自动氧化、光氧化和酶促氧化。 2.油脂的烟点、闪点和着火点是与空气接触时油脂加热时的热稳定性指标。 3.塑性脂肪具有良好的涂抹性、起酥性和可塑性。 4.磷脂的存在会导致油脂在加热时颜色快速变深,它还能使油炸用油大量起泡。 5. 组成油脂的脂肪酸碳链越长,起沸点越高;脂肪酸碳链长度相同时,饱和程度对沸点的影响不大。但油脂的沸点随其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而降低。 判断题: 1.精炼油脂的烟点、闪点、着火点明显高于原始油脂。(√)

2.油脂的烟点、闪点、着火点随其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增大而降低。 (√) 简答题: 1. 判断变质油脂的条件: ①油炸用友石油醚不溶物≥0.7%和烟点低于170℃. ②石油醚不溶物≥1.0%,无论烟点是否改变。 2. 脂类在食品中的作用: ①脂类是重要的食品营养素; ②脂类是重要的食品风味成分; ③脂类具有众多食品工艺学性质。 问答题: 1.氢化对油脂有什么影响? 答: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油脂的熔点提高、碘值降低、固体脂肪指数提高、颜色变浅、氧化稳定性提高;经过氢化可使室温下的液态油脂转变为半固态塑性脂肪。完全氢化的油脂(碘值小于1)在室温下呈易碎性固体。 ②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使油脂的营养学品质下降; ③脂溶性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被破坏; ④不完全氢化有反式油脂形成。

食品化学-脂质

食品化学-脂质 A 卷 一﹒名词解释(20分): 1. 脂质的自动氧化 2. 同质多晶现象 3. (油脂自动氧化过程的)链传递 4. 酸败 5. 油脂的氢化 二﹒选择题(60分): 1﹒DHA可促进脑细胞生长发育,提高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还有抗血栓、降胆固醇和治疗糖尿病等功效,若按系统命名法,DHA应命名为…………………………………….() A﹒ 5, 8 ,11, 14 –二十碳四烯酸 B﹒ 13-二十二碳一烯酸 C﹒ 5, 8, 11, 14, 17 –二十碳五烯酸 D﹒ 4, 7, 10, 13, 16,19 - 二十二碳六烯酸 2﹒油脂在贮藏和使用得过程中随着_﹍﹍增多,油脂变得易冒烟,发烟点低于沸点。…() A﹒游离脂肪酸 B﹒一酰基甘油 C﹒二酰基甘油 D﹒三酰基甘油 3﹒当两种同质多晶变体均较稳定时,则可双向转变,转向何方则取决于…………………( ) A﹒pH值 B﹒水分 C﹒温度 D﹒催化剂 4﹒抗氧化剂添加时机应注意在油脂氧化发生的…………..时就应该及时加入。………...()A、诱导期B、传播期C、终止期D、氧化酸败时 5. 奶油、人造奶油为……………型乳状液。…………………………………….() A、O/W B、W/O C、W/O/W D、O/W或W/O 6. 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反式构型比顺式构型容易氧化 B、共轭双键结构比非共轭双键结构容易氧化 C、游离脂肪酸比甘油酯的氧化速率低 D、甘油酯中脂肪酸的规则分布有利于降低氧化速率 7. 比较三种晶系的稳定性,其中正确的是() (A)α>β′>β (B)α<β′<β (C)β′<α<β (D)β′>α>β 8. 关于固态脂晶体(晶胞)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脂肪酸的羧基与羧基通过氢键相连,烃基与烃基相边,成为栅栏式的层状结构。 (B)晶体为长柱形,四根柱每一根柱是一对脂肪酸分子,羧基与羧基相对。 (C)四根共8分子脂肪酸,这4对脂肪酸分子构成一个结晶单位,叫晶胞。 (D)单元晶胞总是一个平行六面体,它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于晶胞三维轴的长度和轴间夹角。 9. 关于油脂的氧化,其中错误的是() (A)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更易氧化,且顺式构型比反式易氧化,共轭双键结构比非共轭双键易氧化。(B)单线态氧比三线态氧的氧化速率大得多,当氧浓度较低时,氧化速率与氧浓度近乎成正比,当氧浓度较高时,氧化速率与氧浓度无关。 (C)一般来说,氧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也会发生氧化。 (D)油脂氧化速率在0-1范围内随水分活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10. _①_的概念范围包含了_②_,_③_是_①_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 A ①酯②脂③脂肪酸 B ①酯②油酯③脂肪酸

食品化学化学保藏的概念和原理

化学保藏的概念和原理 一、化学保藏的概念 1、化学保藏 就是在食品中添加化学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推迟化学反应发生,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2、化学防腐剂 有一些化学制品,它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续食品腐败变质,称为化学防腐剂 如苯甲酸、山梨酸、丙酸、尼泊金酯、亚硝酸盐。 3、抗氧化剂 有一些化学制品它能阻止或延续食品中成分被氧化的反应,称为抗氧化剂。 二、化学保藏的原理 1、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中添加化学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推 迟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2、它是在有限时间内才能保持食品原来的品质状态,属于暂时性保藏。 3、由于防腐剂只能延长细菌生长滞后期,因而只有未遭细菌严重污染的食品, 利用化学防腐剂才有效。抗氧化剂也是如此,在化学反应尚未发生前。 4、并不能改善低质食品的品质,即如果食品腐败变质和氧化反应已经开始,则 决不能利用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将已经腐败变质的食品变成优质食品。 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 一、食品防腐剂 1、食品防腐剂应具备的条件 (1)卫生安全 (2)使用有效

(3)不破坏食品的固有品质 2、常用化学防腐剂及其作用机理 (1)合成有机防腐剂 ?苯甲酸和苯甲酸钠 ?山梨酸和山梨酸钾 ?对羟基苯甲酸酯 ?脱氢醋酸和胶氢醋酸钠 ?丙酸盐 (2)无机防腐剂 ?亚硫酸及其盐类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3)天然防腐剂及其应用 ?酒精 ?有机酸 ?甲壳素和壳聚糖 ?乳酸链球菌素 二、食品抗氧化剂 1、概念 食品抗氧化剂是添加于食品后阻止或延迟食品氧化,提高食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延长储存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1)防止食品酸败用的抗氧化剂 a、油脂的氧化和抗氧化剂的基本作用 b、氧化作用的催化和抑制因素 ??温度 ??光线 ??碱 ??色素 ??氧的有效量

保藏练习题知识讲解

复习题 绪论及第二章 1、影响食品稳定的主要因素 2、简述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 3、简述罐藏容器的种类和特点 4、说明镀锡薄钢板的结构。 5、圆罐号与罐的尺寸之间的关系? 6、简述二重卷边的结构。 7、接缝焊锡和接缝电阻焊接工艺的主要区别。 8、简述罐装容器排气的作用、方法及特点。 9、低酸性食品和酸性食品的分界线是什么?为什么? 10、罐头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有哪些? 11、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2、罐装食品加热的传热方式及特点。 13、了解罐头的杀菌装置。 第三章低温保藏 1、简述低温防腐的基本原理。 2、冻结速度与冰晶体分布的关系?速冻/缓冻对品质的影响/危害? 3、干耗的定义、原因、危害、防止办法? 4、汁液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5、了解食品冷藏的常用方法。 6、食品冷藏过程中发生哪些质量的变化? 7、冷藏食品回热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8、冻结温度曲线的三个阶段及生产中注意事项?速冻的意义? 9、了解冻结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0、冻藏食品的T.T.T概念的含义及实际应用意义。 11.解释NaCl-H2O的冻结曲线。 第四章食品的干藏 1、名词 食品的干藏;自由水;结合水;水分活度 最低水分活度; 导湿性;导湿温性;升华干燥;均湿处理;食品的复原性和复水性 2、简述食品中水分存在形式。 3、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及其它反应有什么影响? 4、简述食品干制的原理。 5、举例说明常用食品干制方法。 6、简述冷冻干燥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7、干制对食品品质有何影响? 8、合理选用干燥条件的原则是什么? 9、在北方生产的紫菜片,运到南方,出现霉变,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

食品化学 第四章 脂类分析

Lipids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天然脂肪及脂肪酸的组成和命名,卵磷脂及胆固醇的结构和性质,脂肪替代物的定义和种类。 2、掌握脂肪的物理性质(结晶特性、熔融特性、油质的乳化等),油脂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油脂加工化学的原理。

Lipids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第二节常见商品食用油脂的分类、来源、组成特点和基本的食品用途?第三节油脂的特征值和其意义 ?第四节油脂的物理功能性质 ?第五节油脂的水解和酮型酸败 ?第六节油脂的氧化和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第七节油脂的高温裂解和热氧化反应 ?第八节油脂加工中的变化 ?第九节油脂氧化、酸败、裂解、聚合和反式脂肪酸生成对食品的影响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一、脂质(Lipids) 脂类是脂肪酸和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它包括脂肪、蜡、磷脂、糖脂、类固醇等,其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氧,有的还含 有氮、磷、硫。 Lipids共同特征 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 大多是脂肪酸的衍生物,具有酯的结构。 由生物体产生,并可被生物体所利用(与矿物油不同)。

主类亚类组成 简单脂质(simple lipids) 酰基甘油 蜡甘油+脂肪酸(占天然脂质的95%左右)长链脂肪醇+ 长链脂肪酸 磷酸酰基甘油甘油+脂肪酸+磷酸盐+含氮基团 鞘磷脂类鞘氨醇+脂肪酸+磷酸盐+胆碱 脑苷脂类鞘氨醇+脂肪酸+糖 复合脂质(complex lipids) 神经节苷脂类鞘氨醇+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衍生脂质(derivative lipids)类胡萝卜素,类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等 一、脂质的分类(Classification) 简单脂质和衍生脂质绝大多数为非极性脂,复合脂质为极性脂质。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

食品化学第2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食品化学》第四章至第五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水分吸着等温线 2.假塑性 3.焦糖化反应 4.固体脂肪指数 5.内源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5空格,每空格1分,共35分) 1. 每个水分子具有数量相等的氢键和氢键的部位,并且这些部位的排 列可以形成氢键,因此,存在于水分子间的特别的大。 2. 水合氢离子带电荷,比非离子化水具有更大的氢键能力;带 负电荷,比非离子化水具有更大的氢键能力。 3. 凝胶具有两重性是指凝胶既具有性质,也具有性质。 4. 指由不稳定的晶型向稳定的晶型转变,是两种不稳定的晶 型之间的相互转变。 5. 晶体物理状态发生改变时,存在一个剧变而温度不变的温度点,对于熔化过程来 讲,这个温度称为。脂肪的熔化存在而不是一特定温度,称之为。 6. 直链淀粉是由通过连接而成的多糖,彻底水解可以得 到。 7. 纤维素是由通过连接而成的高分子直链不溶性的均一高聚物, 结构中有区和区,两者相互隔开。 8. 一种酶往往仅存在于细胞的一类细胞器,含有主要涉及到核酸的生物合成和水解 降解,含有与氧化磷酸化和生成ATP有关的氧化还原酶,溶菌体和胰酶原颗粒主要含有酶。 9. 酶的分离纯化技术有、、等。10.食品天然色素主要有、、、四大类,其中存在与动物肌肉和血液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水分活度、相对蒸汽压、相对平衡湿度之间意义上的区别。 2.请描述脂肪自动氧化的三步自由基反应机制。 3.简述影响蛋白质表面和界面性质的因素。 4.在果蔬加工中防止酶促褐变的措施有哪些? 5.请简要说明影响花色苷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影响蛋白质胶凝化的相互作用及外界因素。 2.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有哪些?在食品加工保藏中如何防止淀粉老化?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水分吸着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水分活度作图,即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 2.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变稀的性质,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粘度快速下降,流动速率随着外力的增加而增加,而粘度的变化与时间无关。 3.焦糖化反应:将糖和糖浆之间加热,产生焦糖色素和独特风味的复杂反应。 4.固体脂肪指数:即固液比,脂肪中固相的含量与液相含量之比。 5.内源酶:由生物体自身合成的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5空格,每空格1分,共35分) 1. 供体、受体、三维、吸引力 2. 正、给予、羟基、接受 3. 液体、固体 4. 单相转变、对映性转变 5. 热焓、熔点、一温度范围、熔程 6. 葡萄糖、α-1 4糖苷键、支链、葡萄糖 7. 葡萄糖、β-1 4糖苷键、结晶、无定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