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史分析
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结合数学史进行数学教学(HPM)是近些年国内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笔者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从教师层面分析目前本地区数学史融于数学课堂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理念从欧洲传入我国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和汪晓勤教授带领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证实了数学史在数学知识的建构、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数学兴趣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新课标》(2011版)也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每一学段都要有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的知识。
”为全面了解数学史在小学数学课堂融入的实际情况,我于2019年4月在苏州工业园区的8所小学内发放并收集问卷58份,其中有效问卷55份。
问卷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者的背景资料调查,主要涉及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性别和任教年级。
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教师对教材中数学史的掌握情况,教师对数学史的态度,教师开展数学史教学的情况等。
具体调查数据和分析如下:一、现状调查1.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数学史料的掌握情况调查本调查中涉及的数学史内容为:《九章算术》、圆周率、函数思想、杨辉三角。
这四个知识点均来自苏教版教材,难度不高。
数据显示,教师们对《九章算术》和圆周率的内容掌握得最好,正确率都超过了90%,对函数思想的掌握情况次之,而对杨辉三角的掌握情况最差,正确率仅有56.36%。
55名教师中有26%的教师将杨辉三角和裴波那契数列混淆。
总的来说,教师对这些内容的平均掌握率为80.45%,对于不同内容的掌握成不均衡的趋势。
所有教师对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九章算术》、圆周率掌握得非常扎实,对于出现频率较低的杨辉三角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2. 教师的数学史知识来源情况调查教师们获取数学史知识的途径非常丰富,如:大学时期专业课的学习、入职前后的专业培训、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专业书籍的阅读、网络碎片化阅读等。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篇一: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通道一中20XX年七年级下期历史期末试卷分析王汉霞期末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
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
一、试题分析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六个大题。
题型有选择题、对号入座、历史小诊断,填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分析题.可以说题型多样。
从题量上看共六个大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解题情况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如第10小题:和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该题得分率不高,这是由于学生基础导致的。
2、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
如第38小题第2问,材料三,四反应清朝统治者怎样思想?学生表达不全面,此题得分率只有25%,这是学生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致。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
如第38小题。
有学生审题不仔细,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了那些措施.....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此题就是学生审题出错,因此无从下手,导致失分。
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心内科) (1)

病史采集(心内科):简要病史一:男性,57岁。
“突发胸痛3小时”入院。
(要求:作为住院医师,请围绕以上主要病史,按照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将应该询问的患者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写在答题纸上。
)初步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答案:(一)现病史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1)诱因:有无体力活动、情绪波动等。
(2)胸痛特点:胸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有无放射、缓解因素等。
(3)伴随症状:有无气促、心悸、咳嗽、咯血、黑矇、晕厥、腹痛、呕吐等。
(4)一般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
2、诊疗经过(1)是否曾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心电图、全胸片、血常规、心肌酶、cTnI、D-二聚体等(2)治疗情况,效果。
(二)相关病史1、食物、药物过敏史。
2、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有无烟酒及其他不良嗜好。
工作性质及环境。
3、家族中有无类似病史者。
简要病史二:男性,68岁。
“反复头昏、头痛15年,加重2天”入院。
(要求:作为住院医师,请围绕以上主要病史,按照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将应该询问的患者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写在答题纸上。
)初步诊断:高血压病答案:(一)现病史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1)诱因:有无情绪波动、劳累、失眠等。
(2)症状特点:头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有无视物模糊、旋转,有无恶心、呕吐等。
(3)伴随症状:有无胸闷、胸痛、心悸、气促,有无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等。
有无黑矇、晕厥。
(4)一般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
2、诊疗经过(1)是否曾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血压水平、心电图、全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等。
(2)治疗情况,效果。
(二)相关病史1、食物、药物过敏史。
2、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有无糖尿病、肾脏疾病、脑卒中史,有无烟酒及其他不良嗜好。
妊娠情况(女性)。
工作性质及环境。
3、家族中有无类似病史者。
简要病史三:女性,45岁。
“反复心悸、气促10年,加重3天”入院。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20篇)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20篇)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29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值比为50:50。
1 25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1 6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7 17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18 25小题是考查中国近代史,26 29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小题13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小题10分,28小题13分,均考查世界近代史,29小题14分,考查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值比为70:30.2、试卷的主要特点(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必须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资料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试题时代感在选择题第2、3、7、12、18、20、23、25题及综合题第28、29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分值为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
资料联系到近期各地召开的两会及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应对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等资料,尤其是是第29题,以中国的屈辱与崛起为线索,激起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不得不保经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本事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本事概括性大,突出表此刻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
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
第29题一个题目考了整个中国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
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本事和实际运用本事。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
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
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析(全国甲卷,乙卷)

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析(全国甲卷,乙卷)1. 推进党史考查进一步深化如文综乙卷第41题选取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不同文献,要求学生比较三方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态度和实质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主张全面反攻、力争受降权是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成果的巩固,对于保证战后国内和平、民主、团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综甲卷第30题以党的一大关于当时工作重点的讨论为主题设置情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作出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党在救国大业中表现出的先进性、创新性。
2. 注重考查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如文综甲卷第42题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例,要求学生自主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考查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掌握程度和对祖国建设成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认识。
文综乙卷第30题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艺术家将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文化创作成就,启发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精神内涵。
3. 坚持考查中华民族发展史如文综甲卷第47题以春秋时期孔子的“乐教”设置问题情境,展现“乐教”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独特功能,启发学生认识“乐教”对儒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文综新课标卷第43题呈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地域入手,思考该地域与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试题将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相融合,启发学生争做中华文明的拥护者、传承者。
4.鲜明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通过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特征突出唯物史观,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
文综甲卷第25题以两汉间湘江流域和江浙一带的人口增长差异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准确运用时空观念的能力。
5.全面呈现新课程标准特点如文综新课标卷第31题、32题分别以“古代世界的帝国”“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为考查内容,是对新课程中新知识的呈现,旨在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深度。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印象及二轮备考思路一、试卷总体印象及成绩分析1、对于试卷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对于这次皖西高中联考之阶段性检测,命题者是予以高度重视的。
从命题的思路、试卷的呈现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命制者把握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的脉搏,并使试卷命制力图贴近课标全国卷的用心。
该次历史命卷呈现出如下特点:1)、在考查的范围及内容方面力图贴近新课标全国卷本次历史学科检测采用全国卷文科综合样式命题,以历史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册为考查范围,突出学科骨干知识,考点分布符合全国卷考试大纲要求。
尤其突出表现在选择题的命制方面。
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命制了4道,近代史部分3道,现代史部分1道。
世界史方面4道。
可见命卷者以考查中国史为主。
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文化史和经济史,在题例和分值分布方面基本符合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来的命制规律。
不过中国现代史部分分值比重过大。
考查范围、内容及分值比重具体分布如下表:2)、原创性强虽然个别题目其文本部分令人熟悉,但该卷命制的题目基本是以全新的内容呈现,富于新意。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基本都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结合历史史实、历史现象进行考查,不但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而且创新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3)、体现一定思辨性新课标全国卷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不再以认知技能为测试中心,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思辨性特别强。
具体说来,首先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于文本的历史分析能力,相应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归纳、比较、解释等能力。
这次历史命卷力图体现学科思辨性特点,在考查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巧妙设置知识和思维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试卷难度,达到考查的目的。
如选择题第25题唐朝筒车题。
该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辨识诗句所描述的是何种灌溉(生产)工具。
但这只是考查的一层。
选项中没有“筒车”这一文本信息呈现,命制者巧妙地给出了与“筒车”同一时期的“曲辕犁”这一信息,通过思维转换增加了思维难度。
此题还辐射出对历史时序性的考查。
盆地分析(3)沉降史分析

总结 :盆地沉降史分析,就是从分析盆地地层层序特征和埋
藏状态人手,通过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盆 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图9-l)。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从现今地层柱回推求盆地沉降量和沉降-埋藏史 曲线--回剥法、回剥技术。 需要对现今地层厚度进行三种校正: (1)去压实作用; (2)古水深校正;
沉降作用与沉积作用
沉积盆地中的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可以随盆地的演化而发 生变化。 当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时,盆地的水体深度加大,表现为 海侵或湖侵,形成上超的沉积层序,这时的沉积盆地也称为“ 欠补偿盆地”。 当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处于均衡状态时,盆地水体的深度基 本保持不变,盆地中的沉降-沉积中心相对稳定,成为“补偿 盆地”。 如果沉积盆地的沉降和沉积较长期处于补偿状态,地层剖 面上看到的同一相带的沉积岩层的厚度相对较厚。 当沉降速率小于沉积速率时,盆地水体逐渐变浅以致完全 被沉积物充填,表现为海退或湖退,成为“过补偿盆地”。
“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
一般情况下,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适用于所有岩层, 但是对于某些易流动的岩层,由于差异压实可能导致地层在压实 过程中出现流动变形,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显然不合适。 使用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复原地层的埋藏史,实质上 是恢复地层中的孔隙度的演化过程。因此,可以借助于孔隙度- 深度的关系来恢复同一地层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厚度。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2.岩层孔隙度的变化
孔隙度是单位体积岩层中的孔隙所占的体积大小,常用百分
数或小数表示。 假设深埋地下的砂岩就是地表附近松散的沙层经过压实和成
岩作用形成的。
一般认为岩层在压实过程中孔隙度主要是随着上覆岩层的厚 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而受上覆地层的负荷时间的影响较小。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上的同种岩石的孔隙度编制一条孔
分析化学发展史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分析化学的实用意义就更为明显。许多工业部 门如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门中原料、材料、中间产品和出厂成品的质 量检测,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都应用到分析化学,所以人们常把 分析化学誉为工业生产的眼睛。同样,在农业生产方面,对于土壤的性 质、化肥、农药以及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研究也都离不开分析化学。近年 来,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大气和水质的连续监测, 也是分析化学的任务之一。至于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也都需要分析化学发挥作用。在国防建设、刑事侦探方面,以及针对各 种恐怖袭击和重大疾病的斗争中,也常需要分析化学的紧密配合。总之, 由于分析化学在许多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分析化学的发展水平 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奠基人是普雷格尔,他曾从胆汁中离析出一种降 解产物,其量尚不足作一次常量碳氢分析。在听了埃米希于1909年所作 有关微量定量分析的讲演并参观其实验室后,他决意将常量燃烧法改为 微量法(样品数毫克),并获得成功;1917年出版有机微量定量分析一书, 并在192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另一位对容量分析作出卓越贡献的是德国莫尔,他设计的可盛强碱溶 液的滴定管至今仍在沿用。他推荐草酸作碱量法的基准物质,硫酸亚铁铵 (也称莫尔盐)作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准物质。
1826年法国的比拉迪尼 首次制得碘化钠,并以淀粉为指示剂,将它应 用于次氯酸钙的滴定。开创了碘量法的研究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温度 1.热导率影响 长石和某些粘土并未显示出温度对热导率这样明显的影响,因 此压实作用的影响可能占主要地位。粘土-水混合物(页岩)的 热导率由于压实随深度迅速变化,而长石-水混合物,因为其压 实与砂类似,热导率随深度增加得非常缓慢(图9.2b)。
(二)古温度 1.热导率影响 因此,沉积层的总热导率可认为是由孔隙流体热导率和颗粒热 导率两部分组成。人们建立了总体热导率的经验公式:
(二)古温度 3.水流的影响 沉积盆地的温度有时受通过区域蓄水层的热对流影响,这样的 过程可引起供水区的地表热流异常地低,和泄水区的地表热流异 常地高。美国的 Great平原和Alberta盆地的热流分布已按该方式 得到解释。Luheshi等(1986)对Alberta盆地,通过利用盆地的渗 透率和热导率结构,解释了流体流动泄水点处温度的上升及边缘 山地供水区温度的降低(图9.4)。模拟结果表明,温度的分布 主要受古生代之上的对流的控制,而前寒武系的热流可简单地解 释为传导。Andreus-Sped等人(1984)同样也发现,在北海断陷 内的深部水循环可能是受断层构型控制的。 这说明,一维传导热流模型有时并不能很好地预测有些盆地的 实际热流。受影响最大的盆地几乎都为边缘上升的内陆盆地,如 前陆盆地和一些克拉通内裂谷及凹陷。
一、概述
2.地球动力学模型--正演模拟
裂谷盆地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一类盆地,已建立了适用于 这种盆地的多种地球动力学模型,如 McKenzie(1978)的岩石 圈瞬时均匀拉张模型、Hellinger等(1983)提出的双层拉张模 型以及为描述裂谷盆地玄武岩岩墙的发育对盆地热状态的影响 而提出的岩墙侵人模型(Roeden等,1980)等等。前陆盆地的 形成与前陆区岩石圈的挠曲有关,岩石圈的挠曲刚度是描述挠 曲变形的重要参数,它是随深度变化的。在上地壳,岩石呈脆 性变形,在下地壳岩石是脆韧性变形,在岩石圈深部则是塑性 变形。具体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有热弹性流变模型(Karner等, 1983)和粘弹性流变模型(Willet等,1985)。拉分盆地的形成 主要与走滑作用有关,可用拉张盆地的模型(Royden,1985)。
一、概述
2.地球动力学模型--正演模拟
由于不同类型盆地的形成机制不同,它所经历的构造热演 化过程也不相同。在研究盆地热史时,应建立或使用不同的地 球动力学模型。然而,盆地的演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即使是 同一类型的盆地,其演化特征也往往有明显差别。目前的地球 动力学模型都经过了大量的简化,同时参数的不确定性又给模 拟结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时用两种模型对同一盆 地进行模拟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Lerche等,1984)。
一、概述
3.古温标法--反演模拟
热史正演模拟的地球动力学方法属于在岩石圈尺度上 对盆地热史的模拟,一般比较粗略。近年来又发展了在盆 地尺度上对其热史进行研究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古温标 法。古温标法是利用盆地内部沉积物提供的古温度信息结 合盆地地层的埋藏历史来反演盆地的热历史。盆地沉积物 内这类能够提供古温度信息的物质及相应的指标称为古温 标或热指标。目前常用的古温标包括镜质体反射率、磷灰 石裂变径迹、粘土矿物、生物标志化合物、流体包裹体测 温、牙形石色变指数和39Ar/40Ar等。近年来,随着古温 标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古温标不仅可以用于确定盆地的最 高古地温,而且也可以用来反演盆地的热历史。
二、原理
(一)Arrhennius方程(阿累尼乌斯方程)
研究表明,深度(压力)本身对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 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和时间。其中温度是 首要的控制因素。 温度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由阿累尼乌斯方程给出:
K=Aexp(-Ea/RT)
其中 K--反应速度;
A--常数,有时称为频率因子,它是给定无限高温 度时K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二、原理
(二)古温度 影响沉积盆地内温度的各种不同的“内部因素——(1)热导 率变化;(2)内热生成;(3)沉积物内的对流/平流热传递等。 1.热导率影响 大陆内部温度随深度(地热)的分布是由导热传递确定的。热 流量(Q)和温度梯度间的关系由富利叶定律给出。该定律表明 ,热流量(Q)与温度梯度通过一个系数K联系起来的,K称为热 导率。如果温度的两个量--深度(h)处的温度Th 和在表面(h=0 )的温度(T0)已知,付立叶定律可表示为: Q=K(Th-T0)/h 整理得: Th=T0+(Q*h)/K 这里我们先忽略沉积层内部产生的热
(二)古温度 1.热导率影响 Th=T0+(Q*h)/K 忽略岩性的暂时变化,则沉积物的热导率由于埋藏时孔隙的减 小而作为深度的函数发生变化。上式可修改为: Th=T0+Q[(h1/K1)+(h2/K2)+(h3/K3)+……] 其中h1 到hn是热导率为K1到Kn的各层的厚度,而h1+ h2+ h3+ …等于h。 假设孔隙度与深度间呈指数关系:φ=φ0exp(-c×h) 则热导率与深度也呈与指数有关的变化,其关系为: K=Kd-[(Kd-K0)exp(-γ×h)] 其中Kd 为沉积剖面深处的热导率, K0 为沉积上界面处的热导率 ,而γ对一个给定剖面是一个常数。由于K随深度而发生变化,温 度梯度也必然随深度变化以保持恒定的热流。如果现今热流可由 井中测得的热导率及地表和底部井眼温度算得,则可以求任何深 度处的温度。如果再假设古热流随深度为一常数,就可恢复任意 选定地层的热史。
二、原理
(一)Arrhennius方程(阿累尼乌斯方程) t 成熟度积分:
c A exp( Ea / RT )dt C0
0
成熟度积分经简化后:
TTI 2
0
t
[ T ( t ,h ) 105 ] / 10
dt
式中:T(t,h)--地层经历的温度史,随时间和埋深变化,0C;
t--地层埋藏时间,Ma; Lopatin(1971)最早建立了R0与TTI的关系式,Waples(1980) 接受了其思想,并研究对比了R0与TTI的关系,然后对Lopatin方 法进行修改,使之更为实用。下表就是Waples(1980)根据世界 上有代表性的31口井的402个样品统计出来的R0与TTI的对应关系
(二)古温度 1.热导率影响 如果岩性和孔隙中充填的流体已知,便可算得热导率。热导率 取决于格架矿物(石英、长石、碳酸钙等)和孔隙中充填流体的 类型与容积(通常为水)。格架热导率,基质热导率和孔隙流体 热导率都取决于温度。图9.2a所示为温度梯度为30C/km,地表 温度为200C时含孔隙充填水的石英质砂岩有效热导率的变化。有 效热导率几乎不随深度而改变。这是因为温度升高造成的石英颗 粒热导率降低补偿了压实作用增加热导率的影响。
二、原理
(一)Arrhennius方程(阿累尼乌斯方程) 阿累尼乌斯方程: K=Aexp(-Ea/RT)
温度增加的累积效应(对时间)可由成熟度积分来计算:
由反应速度对时间积分得:
c A exp( Ea / RT )dt C0
其中:C--成熟度;
0
t
C0--在沉积时刻(t=0)有机质原始成熟度; T--随埋藏时间和深度变化的温度函数T(h,t)。 因此,如果去压实的埋藏史、整个时间内的热流、沉积物及基 底的热导率均为已知或可以假设的话,任意指定层的成熟度积 分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Ea--活化能; R--通用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OK)。
二、原理
(一)Arrhennius方程(阿累尼乌斯方程) 阿累尼乌斯方程: K=Aexp(-Ea/RT)
为反应速度-温度之间的指数定律。
即:反应速度随温度按指数增长。
当温度上升10℃时(如50℃-60℃),反应速度升高一倍。
但反应速度增加的速率随温度继续上升而减缓,在温度200℃时, 温度每增加10℃,反应速度仅升高0.4倍。 很明显,温度和时间都影响有机质成熟度。 当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变老时生油门限变得较浅;生油门限深度 与地层年龄的对数相关;提供了佐证(见图9.1)。
KK
(1 ) s
Kw K Ks ( ) Ks
w
其中,Ks和Kw分别为沉积颗粒和水的热导率,φ为孔隙度,这 种关系非常有用。
(二)古温度 2.沉积物内生热的影响 沉积物中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会显著地影响沉积盆地内的热流 (RybaCh,1986)。尽管所有自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都产生热 ,但显著的部分来自铀和钍的衰变系列和 40K。产热量随岩性而变 化,通常在蒸发岩和碳酸盐岩中的产热量最低;在砂岩中为低至 中等;在页岩和粉砂岩中较高;在黑色页岩中极高。
盆地热史分析
第一节 概述与原理
一、概述
1.影响因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和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地温是控制 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沉积盆地的热历 史控制着盆地内烃源岩的热演化以及油气生成过程、赋存 状态和分布规律。近20年来,盆地热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 地质学家特别是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盆地热史研究的理 论和方法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三、各类盆地的地温和古温度标志 古地温史的三种主要类型: ①标准或近标准古地温史的盆地;
②低于标准(低温)古地温的盆地;
③高于标准(高温)古地温的盆地。 (1)老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当今地温梯度约为25~30℃/km (刚果为27℃/km,加蓬为25℃/km,美国墨西哥海湾地区为 25℃/km。其镜质体反射率剖面显示,RO在3km处大约0. 5,曲 线形状几乎成直线。所以,这些成熟边缘具近标准的地温梯度。
(二)古温度 4.井中测量地层温度 由井中得到的地层温度可用于热模型以计算沉积剖面的地温梯 度及底热流。井眼温度在每次测井时被温度计记录下来。因为钻 井液的循环往往使地层冷却。因此要利用在一套测井曲线中连续 测井记录到的温度来分析温度,恢复到原始地层温度值。 这些温度可绘在赫诺型曲线图上。 温度恢复图的形式如图9.5中墨西哥海岸区的一个实例所示 。每次测井测量的温度是按(tc+Δ t)/Δ a绘制, 其中:tc为冷却时间,它是从温度计所测地层被钻通直至钻 井泥浆循环停止时的泥浆循环持续时间。 Δ a为热恢复时间,它是泥浆循环结束到测井达到井底位置处 的时间。 完全恢复的或稳定的地层温度Tf可通过坐标外推得到, 这里tc+Δ t)/Δ a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