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

脂肪酸
脂肪酸

脂肪酸

定义:

一类长链的羧酸。可能呈饱和(没有双键)或不饱和(携有双键)。一般多为直链,有的亦会出现支链。

脂肪酸结构式

脂肪酸(fatty acid),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是有机物,通式是C(n)H(2n+1)COOH,低级的脂肪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高级的脂肪酸是蜡状固体,无可明显嗅到的气味。脂肪酸是最简单的一种脂,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的组成成分。脂肪酸在有充足氧供给的情况下,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因此脂肪酸是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

简介

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脂肪酸根据碳链长度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短链脂肪酸(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其碳链上的碳原子数小于6,也称作挥发性脂肪酸( volatile fatty acids, VFA);中链脂肪酸(Midchain fatty acids,MCFA),指碳链上碳原子数为6-12的脂肪酸,主要成分是辛酸(C8)和癸酸(C10);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s,

LCFA),其碳链上碳原子数大于12。一般食物所含的脂肪酸大多是长链脂肪酸。脂肪酸根据碳氢链饱和与不饱和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碳氢上没有不饱和键;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其碳氢链有一个不饱和键;多不饱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其碳氢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不饱和键。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液态,大多为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坚果油(即阿甘油)、菜子油等。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固态,多为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等。但也有例外,如深海鱼油虽然是动物脂肪,但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因而在室温下呈液态。

分类

前言

自然界约有40多种不同的脂肪酸,它们是脂类的关键成分。许多脂类的物理特性取决于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和碳链的长度,其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只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脂肪酸可按其结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从营养学角度,按其对人体营养价值进行分类。按碳链长度不同分类。它可被分成短链(含4~6个碳原子)脂肪酸;中链(含8~14个碳原子)脂肪酸;长链(含16~18个碳原子)脂肪酸和超长链(含20个或更多碳原子)脂肪酸四类。人体内主要含有长链脂肪酸组成的脂类。

不饱和脂肪酸

按饱和度分类

它可分为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再按不饱和程度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在分子结构中仅有一个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分子结构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发现双键所在的位置影响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因此现在又常按其双键位置进行分类。双键的位置可从脂肪酸分子结构的两端第一个碳原子开始编号。目前常从脂肪酸 ,并以其第一个双键出现的位置的不同分别称为ω-3族、ω-6族、

ω-9族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一种分类方法在营养学上更有实用意义。

按营养角度分类

非必需脂肪酸是机体可以自行合成,不必依靠食物供应的脂肪酸,它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而必需脂肪酸为人体健康和生命所必需,但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依赖食物供应,它们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均属于ω-3族和ω-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过去只重视ω-6族的亚油酸等,认为它们是必需脂肪酸,目前比较肯定的必需脂肪酸只有亚油酸。它们可由亚油酸转变而成,在亚油酸供给充裕时这两种脂肪酸即不至缺乏。自发现ω-3族脂肪酸以来,其生理功能及营养上的重要性越采越被人们重视。ω-3族脂肪酸包括麻酸及一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不少存在于深海鱼的鱼油中,其生理功能及营养作用有待开发与进一步研究。必需脂肪酸不仅为营养所必需,而且与儿童生长发育和成长健康有关,更有降血脂、防治冠心病等治疗作用,且与智力发育、记忆等生理功能有一定关系。

组成

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不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至少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而动物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

三脂酰苷油(triacylglycerol):又称为甘油三酯。一种含有与甘油脂化的三个脂酰基的酯。脂肪和油是三脂酰甘油的混合物。

脂肪酸分离设备

磷脂(phospholipid):含有磷酸成分的脂。如卵磷脂,脑磷脂。

鞘脂(sphingolipid):一类含有鞘氨醇骨架的两性脂,一端连接着一个长连的脂肪酸,另一端为一个极性和醇。鞘脂包括鞘磷脂,脑磷脂以及神经节苷脂,一般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膜内,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内含量丰富。

鞘磷脂(sphingomyelin):一种由神经酰胺的C-1羟基上连接了磷酸毛里求胆碱(或磷酸乙酰胺)构成的鞘脂。鞘磷脂存在于在多数哺乳动物动物细胞的质膜内,是髓鞘的主要成分。

卵磷脂(lecithin):即磷脂酰胆碱(PC),是磷脂酰与胆碱形成的复合物。

脑磷脂(cephalin):即磷脂酰乙醇胺(PE),是磷脂酰与乙醇胺形成的复合物。

脂质体(liposome):是由包围水相空间的磷脂双层形成的囊泡(小泡)。功能

脂肪酸(fatty acid)具有长烃链的羧酸。通常以酯的形式为各种脂质的组分,以游离形式存在的脂肪酸在自然界很罕见,最普通的脂肪酸见下表。大多数脂肪酸含偶数碳原子,因为它们通常从2碳单位生物合成。高等动、植物最丰富的脂肪酸含16或18个碳原子,如棕榈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动植物脂质的脂肪酸中超过半数为含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并且常是多双键不饱和脂肪酸。细菌脂肪酸很少有双键但常被羟化,或含有支链,或含有环丙烷的环状结构。某些植物油和蜡含有不常见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必有1个双键在C (9)和C(10)之间(从羧基碳原子数起)。脂肪酸的双键几乎总是顺式几何构型,这使不饱和脂肪酸的烃链有约30°的弯曲,干扰它们堆积时有效地填满空间,结果降低了范德华相互反应力,使脂肪酸的熔点随其不饱和度增加而降低。脂质的流动性随其脂肪酸成分的不饱和度相应增加,这个现象对膜的性质有重要

影响。饱和脂肪酸是非常柔韧的分子,理论上围绕每个C—C键都能相对自由地旋转,因而有的构像范围很广。但是,其充分伸展的构象具有的能量最小,也最稳定;因为这种构象在毗邻的亚甲基间的位阻最小。和大多数物质一样,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随分子重量的增加而增加。

动物能合成所需的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这类只含1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含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多双键脂肪酸则必须从植物中获取,故后者称为必需脂肪酸,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最重要。花生四烯酸从亚油酸生成。花生四烯酸是大多数前列腺素的前体,前列腺素是能调节细胞功能的激素样物质。

脂肪酸可用于丁苯橡胶生产中的乳化剂和其它表面活性剂、润滑剂、光泽剂;还可用于生产高级香皂、透明皂、硬脂酸及各种表面活性剂的中间体。

常用油脂的脂肪酸含量

油脂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

大豆油 14 25 61

花生油 14 50 36

玉米油 15 24 61

低芥酸菜子油 6 62 32

葵花子油 12 19 69

棉子油 28 18 54

芝麻油 15 41 44

棕榈油 51 39 10

富含脂肪酸食物(8张)

猪脂 38 48 14

牛脂 51 42 7

羊脂 54 36 10

鸡脂 31 48 21

深海鱼油 28 23 49

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前言

肝和肌肉是进行脂肪酸氧化最活跃的组织,其最主要的氧化形式是β-氧化。此过程可分为活化,转移,β-氧化共三个阶段。

脂肪酸的活化

和葡萄糖一样,脂肪酸参加代谢前也先要活化。其活化形式是硫酯——脂肪酰CoA,催化脂肪酸活化的酶是脂酰CoA合成酶(acyl CoA synthetase)。

活化后生成的脂酰CoA极性增强,易溶于水;分子中有高能键、性质活泼;是酶的特异底物,与酶的亲和力大,因此更容易参加反应。?

脂酰CoA合成酶又称硫激酶,分布在胞浆中、线粒体膜和内质网膜上。胞浆中的硫激酶催化中短链脂肪酸活化;内质网膜上的酶活化长链脂肪酸,生成脂酰CoA,然后进入内质网用于甘油三酯合成;而线粒体膜上的酶活化的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进入β-氧化。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催化脂肪酸β-氧化的酶系在线粒体基质中,但长链脂酰CoA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要进入线粒体基质就需要载体转运,这一载体就是肉毒碱(carnitine),即3-羟-4-三甲氨基丁酸。

长链脂肪酰CoA和肉毒碱反应,生成辅酶A和脂酰肉毒碱,脂肪酰基与肉毒

碱的3-羟基通过酯键相连接。催化此反应的酶为肉毒碱脂酰转移酶(carnitine acyl transferase)。线粒体内膜的内外两侧均有此酶,系同工酶,分别称为肉毒碱脂酰转移酶I和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Ⅱ。酶Ⅰ使胞浆的脂酰CoA转化为辅酶A 和脂肪酰肉毒碱,后者进入线粒体内膜。位于线粒体内膜内侧的酶Ⅱ又使脂肪酰肉毒碱转化成肉毒碱和脂酰CoA,肉毒碱重新发挥其载体功能,脂酰CoA则进入线粒体基质,成为脂肪酸β-氧化酶系的底物。

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速度受到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和酶Ⅱ的调节,酶Ⅰ受丙二酰CoA抑制,酶Ⅱ受胰岛素抑制。丙二酰CoA是合成脂肪酸的原料,胰岛素通过诱导乙酰CoA羧化酶的合成使丙二酰CoA浓度增加,进而抑制酶Ⅰ。可以看出胰岛素对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和酶Ⅱ有间接或直接抑制作用。饥饿或禁食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和酶Ⅱ活性增高,转移的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

β-氧化的反应过程

脂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进入β氧化要经过四步反应,即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个少两个碳的新的脂酰CoA。

第一步脱氢(dehydrogenation)反应由脂酰CoA脱氢酶活化,辅基为FAD,脂酰CoA在α和β碳原子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具有反式双键的α,β-烯脂肪酰辅酶A。

第二步加水(hydration)反应由烯酰CoA水合酶催化,生成具有L-构型的β-羟脂酰CoA。

第三步脱氢反应是在β-羟脂肪酰CoA脱饴酶(辅酶为NAD+)催化下,β-羟脂肪酰CoA脱氢生成β酮脂酰CoA。

第四步硫解(thiolysis)反应由β-酮硫解酶催化,β-酮酯酰CoA在α和β碳原子之间断链,加上一分子辅酶A生成乙酰CoA和一个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上述四步反应与TCA循环中由琥珀酸经延胡索酸、苹果酸生成草酰乙酸的过程相似,只是β-氧化的第四步反应是硫解,而草酰乙酸的下一步反应是与乙酰CoA缩合生成柠檬酸。

海鲜

长链脂酰CoA经上面一次循环,碳链减少两个碳原子,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多次重复上面的循环,就会逐步生成乙酰CoA。

从上述可以看出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要将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CoA,这是一个耗能过程。中、短链脂肪酸不需载体可直拉进入线粒体,而长链脂酰CoA需要肉毒碱转运。β-氧化反应在线粒体内进行,因此没有线粒体的红细胞不能氧化脂肪酸供能。β-氧化过程中有FADH2和NADH+H+生成,这些氢要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需要氧参加,乙酰CoA的氧化也需要氧。因此,β-氧化是绝对需氧的过程。

脂肪酸β-氧化的生理意义

脂肪酸β-氧化是体内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脂肪酸氧化可以供应机体所需要的大量能量,以十六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软脂酸为例,其β-氧化的总反应为:

CH3(CH2)14COSCoA+7NAD++7FAD+HSCoA+7H2O——→8CH3COSCoA+7FADH2+7NADH+7 H+??

7分子FADH2提供7×2=14分子ATP,7分子NADH+H+提供7×3=21分子ATP,8分子乙酰CoA完全氧化提供8×12=96个分子ATP,因此一克分子软脂酸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共提供131克分子ATP。软脂酸的活化过程消耗2克分子ATP,所以一克分子软脂酸完全氧化可净生成129克分子ATP。脂肪酸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约有40%为机体利用合成高能化合物,其余60%以热的形式释出,热效率为40%,说明机体能很有效地利用脂肪酸氧化所提供的能量。

肉类

脂肪酸β-氧化也是脂肪酸的改造过程,机体所需要的脂肪酸链的长短不同,通过β-氧化可将长链脂肪酸改造成长度适宜的脂肪酸,供机体代谢所需。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生成的乙酰CoA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中间化合物,乙酰CoA除能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外,还是许多重要化合物合成的原料,如酮体、胆固醇和类固醇化合物。

脂肪酸的特殊氧化形式

1丙酸的氧化

奇数碳原子脂肪酸,经过β-氧化除生成乙酰CoA外还生成一分子丙酰CoA,某些氨基酸如异亮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分解代谢过程中有丙酰CoA生成,胆汁酸生成过程中亦产生丙酰CoA。丙酰CoA经过羧化反应和分子内重排,可转变生成琥珀酰CoA,可进一步氧化分解,也可经草酰乙酸异生成糖,反应过程见右图。

2α-氧化

脂肪酸在微粒体中由加单氧酶和脱羧酶催化生成α-羟脂肪酸或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称为脂肪酸的α-氧化。长链脂肪酸由加单氧酶催化、由抗坏血酸或四氢叶酸作供氢体在O2和Fe2+参与下生成α-羟脂肪酸,这是脑苷脂和硫脂的重要成分,α-羟脂肪酸继续氧化脱羧就生成奇数碳原子脂肪酸。α-氧化障碍者不能氧化植烷酸(phytanic acid,3,7,11,15-四甲基十六烷酸)。

组织内脂肪酸

3ω-氧化

脂肪酸的ω-氧化是在肝微粒体中进行,由加单氧酶催化的。首先是脂肪酸的ω碳原子羟化生成ω-羧脂肪酸,再经ω醛脂肪酸生成α,ω-二羧酸,然后在α-端或ω-端活化,进入线粒体进入β-氧化,最后生成琥珀酰CoA。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unsaturated fatty acid)

体内约有1/2以上的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食物中也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都是顺式的,它们活化后进入β-氧化时,生成3-顺烯脂酰CoA,此时需要顺-3反-2异构酶催化使其生成2-反烯脂酰CoA以便进一步反应。2-反烯脂酰CoA加水后生成D-β-羟脂酰CoA,需要β-羟脂酰CoA差向异构酶催化,使其由D-构型转变成L-构型,以便再进行脱氧反应(只有L-β-羟脂酰CoA才能作为β-羟脂酰CoA脱氢酶的底物)。

不饱和脂肪酸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时提供的ATP少于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脂肪酸。

酮体的生成与利用

前言

酮体(acetone bodies)是脂肪酸在肝脏进行正常分解代谢所生成的特殊中

间产物,包括有乙酰乙酸(acetoacetic acid约占30%),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约占70%)和极少量的丙酮(acetone)(分子式见下图)。正常人血液中酮体含量极少,这是人体利用脂肪氧化供能的正常现象。但在某些生理情况(饥饿、禁食)或病理情况下(如糖尿病),糖的来源或氧化供能障碍,脂动员增强,脂肪酸就成了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若肝中合成酮体的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二者之间失去平衡,血中浓度就会过高,导致酮血症(acetonemia)和酮尿症(acetonuria)。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因此酮体在体内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酸中毒。

酮体的生成过程

酮体是在肝细胞线粒体中生成的,其生成原料是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首先是二分子乙酰CoA在硫解酶作用下脱去一分子辅酶A,生成乙酰乙酰CoA。

在3-羟-3-甲基戊二酰CoA(hydroxy methyl glutaryl?CoA,HMG-CoA)合成酶催化下,乙酰乙酰CoA再与一分子乙酰CoA反应,生成HMG-CoA,并释放出一分子辅酶。这一步反应是酮体生成的限速步骤。

HMG-CoA裂解酶催化HMG-CoA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后者可再用于酮体的合成。

线粒体中的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乙酰乙酸加氢还原(NADH+H+作供氢体),生成β-羟丁酸,此还原速度决定于线粒体中[NADH+H+]/[NAD+]的比值,少量乙栈酸可自行脱羧生成丙酮。

上述酮体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循环过程,又称为雷宁循环(lynen cycle),两个分子乙酰CoA通过此循环生成一分子乙酰乙酸。

酮体生成后迅速透过肝线粒体膜和细胞膜进入血液,转运至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利用过程

骨骼肌、心肌和肾脏中有琥珀酰CoA转硫酶(succinyl?CoA thiophorase),在琥珀酰CoA存在时,此酶催化乙酰乙酸活化生成乙酰乙酰CoA。

心肌、肾脏和脑中还有硫激酶,在有ATP和辅酶T存在时,此酶催化乙酰化酸活化成乙酰乙酰CoA。

经上述两种酶催化生成的乙酰乙酰CoA在硫解酶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乙酰CoA,乙酰CoA主要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

丙酮除随尿排出外,有一部分直接从肺呼出,代谢上不占重要地位,肝外组织利用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肝细胞中没有琥珀酰CoA转硫酶和乙酰乙酸硫激酶,所以肝细胞不能利用酮体。

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量与动脉血中酮体浓度成正比,自中酮体浓度达70mg/dl时,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达到饱和。肾酮阈亦为70mg/dl,血中酮体浓度超过此值,酮体经肾小球的滤过量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出现酮尿症。脑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与血糖水平有关,只有血糖水平降低时才利用酮体。

酮体生成的意义

1)酮体易运输:长链脂肪酸穿过线粒体内膜需要载体肉毒碱转运,脂肪酸在血中转运需要与白蛋白结合生成脂酸白蛋白,而酮体通过线粒体内膜以及在血中转运并不需要载体。

2)易利用:脂肪酸活化后进入β-氧化,每经4步反应才能生成一分子乙酰CoA,而乙酰乙酸活化后只需一步反应就可以生成两分子乙酰CoA,β-羟丁酸

的利用只比乙酰乙酸多一步氧化反应。因此,可以把酮体看作是脂肪酸在肝脏加工生成的半成品。

3)节省葡萄糖供脑和红细胞利用:肝外组织利用酮体会生成大量的乙酰CoA,大量乙酰CoA 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限制糖的利用。同时乙酰CoA还能激活丙酮酸羧化酶,促进糖异生。肝外组织利用酮体氧化供能,就减少了对葡萄糖的需求,以保证脑组织、红细胞对葡萄糖的需要。脑组织不能利用长链脂肪酸,但在饥饿时可利用酮体供能,饥饿5周时酮体供能可多达70%。

4)肌肉组织利用酮体,可以抑制肌肉蛋白质的分解,防止蛋白质过多消耗,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5)酮体生成增多常见于饥饿、妊娠中毒症、糖尿病等情况下。低糖高脂饮食也可使酮体生成增多。

脂肪酸的合成

前言

机体内的脂肪酸大部分来源于食物,为外源性脂肪酸,在体内可通过改造加工被机体利用。同时机体还可以利用糖和蛋白转变为脂肪酸称为内源性脂肪酸,用于甘油三酯的生成,贮存能量。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哺乳期乳腺,另外脂肪组织、肾脏、小肠均可以合成脂肪酸,合成脂肪酸的直接原料是乙酰CoA,消耗ATP和NADPH,首先生成十六碳的软脂酸,经过加工生成机体各种脂肪酸,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

软脂酸的生成

1. 乙酰CoA的转移

乙酰CoA可由糖氧化分解或由脂肪酸、酮体和蛋白分解生成,生成乙酰CoA 的反应均发生在线粒体中,而脂肪酸的合成部位是胞浆,因此乙酰CoA必须由线粒体转运至胞浆。但是乙酰CoA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膜,需要通过一个称为柠檬酸—丙酮酸循环(citrate pyruvate cycle)来完成乙酰CoA由线粒体到胞浆的转移。

首先在线粒体内,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经柠檬酸合成酶催化,缩合生成柠檬酸,再由线粒体内膜上相应载体协助进入胞液,在胞液内存在的柠檬酸裂解酶(citrate lyase)可使柠檬酸裂解产生乙酰CoA及草酰乙酸。前者即可用于生成脂肪酸,后者可返回线粒体补充合成柠檬酸时的消耗。但草酰乙酸也不能自由通透线粒体内膜,故必须先经苹果酸脱氢酶催化,还原成苹果酸再经线粒体内膜上的载体转运入线粒体,经氧化后补充草酰乙酸。也可在苹果酸酶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丙酮酸,同时伴有NADPH的生成。丙酮酸可经内膜载体被转运入线粒体内,此时丙酮酸可再羧化转变为草酰乙酸。每经柠檬酸丙酮酸循环一次,可使一分子乙酸CoA由线粒体进入胞液,同时消耗两分子ATP,还为机体提供了NADPH 以补充合成反应的需要。

2. 丙二酰CoA的生成

乙酰CoA由乙酰Co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催化转变成丙二酰CoA(或称丙二酸单酰CoA),乙酰CoA羧化酶存在于胞液中,其辅基为生物素,在反应过程中起到携带和转移羧基的作用。该反应机理类似于其他依赖生物素的羧化反应,如催化丙酮酸羧化成为草酰乙酸的反应等。反应如下:由乙酰CoA羧化酶催化的反应为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限速步骤。此酶为一别构酶,在变构效应剂的作用下,其无活性的单体与有活性的多聚体(由100个单体呈线状排列)之间可以互变。柠檬酸与异柠檬酸可促进单体聚合成多聚体,增

强酶活性,而长链脂肪酸可加速解聚,从而抑制该酶活性。乙酰CoA羧化酶还可通过依赖于cAMP的磷酸化及去磷酸化修饰来调节酶活性。此酶经磷酸化后活性丧失,如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素等能促进这种磷酸化作用,从而抑制脂肪酸合成;而胰岛素则能促进酶的去磷酸化作用,故可增强乙酰CoA羧化酶活性,加速脂肪酸合成。

同时乙酰CoA羧化酶也是诱导酶,长期高糖低脂饮食能诱导此酶生成,促进脂肪酸合成;反之,高脂低糖饮食能抑制此酶合成,降低脂肪酸的生成。

3. 软脂酸的生成

在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中)催化脂肪酸生成的酶是一个由7种不同功能的酶与一种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ACP)聚合成的复合体。在真核生物催化此反应是一种含有双亚基的酶,每个亚基有7个不同催化功能的结构区和一个相当于ACP的结构区,因此这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酶。不同的生物此酶的结构有差异。

软脂酸的合成实际上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由1分子乙酰CoA与7分子丙二酰CoA经转移、缩合、加氢、脱水和再加氢重复过程,每一次使碳链延长两个碳,共7次重复,最终生成含十六碳的软脂酸。

脂肪酸合成需消耗ATP和NADPH+H+,NADPH主要来源于葡萄糖分解的磷酸戊糖途径。此外,苹果酸氧化脱羧也可产生少量NADPH。

脂肪酸合成过程不是β-氧化的逆过程,它们反应的组织,细胞定位,转移载体,酰基载体,限速酶,激活剂,抑制剂,供氢体和受氢体以及反应底物与产物均不相同。

其它脂肪酸的生成

机体内不仅有软脂酸,还有碳链长短不等的其它脂肪酸,也有各种不饱和脂肪酸,除营养必需脂肪酸依赖食物供应外,其它脂肪酸均可由软脂酸在细胞内加工改造而成。

1. 碳链的延长和缩短

脂肪酸碳链的缩短在线粒体中经β-氧化完成,经过一次β-氧化循环就可以减少两个碳原子。?

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可在滑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中经脂肪酸延长酶体系催化完成。

在内质网,软脂酸延长是以丙二酰CoA为二碳单位的供体,由NADPH+H+供氢,亦经缩合脱羧、还原等过程延长碳链,与胞液中脂肪酸合成过程基本相同。但催化反应的酶体系不同,其脂肪酰基不是以ACP为载体,而是与辅酶A相连参加反应。除脑组织外一般以合成硬脂酸(18C)为主,脑组织因含其他酶,故可延长至24碳的脂肪酸,供脑中脂类代谢需要。?

在线粒体,软脂酸经线粒体脂肪酸延长酶体系作用,与乙酰CoA缩合逐步延长碳链,其过程与脂肪酸β氧化逆行反应相似,仅烯脂酰CoA还原酶的辅酶为NADPH+H+与β氧化过程不同。通过此种方式一般可延长脂肪酸碳链至24或26碳,但以硬脂酸最多。

2. 脂肪酸脱饱和

人和动物组织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软油酸(16:1△9)、油酸(18:1△9)、亚油酸(18:2△9,12)、亚麻酸(18:3△9,12,15)、花生四烯酸(20:4△5,8,11,14)等。其中最普通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软油酸和油酸可由相应的脂肪酸活化后经去饱和酶(acylCoAdesaturase)催化脱氢生成。这类酶存在于滑面内

质网,属混合功能氧化酶;因该酶只催化在△9形成双键,而不能在C10与末端甲基之间形成双键,故亚油酸(linoleate)、亚麻酸(linolenate)及花生四烯酸(arachidonate)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但它们又是机体不可缺少的,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因此,称之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植物组织含有可以在C-10与末端甲基间形成双键(即ω3和ω6)的去饱和酶,能合成以上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当食入亚油酸后,在动物体内经碳链加长及去饱和后,可生成花生四烯酸。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乙酰CoA羧化酶催化的反应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步骤,很多因素都可影响此酶活性,从而使脂肪酸合成速度改变。脂肪酸合成过程中其他酶,如脂肪酸合成酶、柠檬酸裂解酶等亦可被调节。

1.代谢物的调节

在高脂膳食后,或因饥饿导致脂肪动员加强时,细胞内软脂酰CoA增多,可反馈抑制乙酰CoA羧化酶,从而抑制体内脂肪酸合成。而进食糖类,糖代谢加强时,由糖氧化及磷酸戊糖循环提供的乙酰CoA及NADPH增多,这些合成脂肪酸的原料的增多有利于脂肪酸的合成。此外,糖氧化加强的结果,使细胞内ATP增多,进而抑制异柠檬酸脱氢酶,造成异柠檬酸及柠檬酸堆积,在线粒体内膜的相应载体协助下,由线粒体转入胞液,可以别构激活乙酰CoA羧化酶。同时本身也可裂解释放乙酰CoA,增加脂肪酸合成的原料,使脂肪酸合成增加。

2.激素的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生长素等均参与对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胰岛素能诱导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及柠檬酸裂解酶的合成,从而促进脂肪酸的合成。此外,还可通过促进乙酰CoA羧化酶的去磷酸化而使酶活性增强,也使脂肪酸合成加速。

胰高血糖素等可通过增加cAMP,致使乙酰CoA羧化酶磷酸化而降低活性,因此抑制脂肪酸的合成。此外,胰高血糖素也抑制甘油三酯合成,从而增加长链脂酰CoA对乙酰CoA羧化酶的反馈抑制,亦使脂肪酸合成被抑制。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了解脂肪维护健康

无论是植物性或动物性油脂每克都有 9卡的热量。但是植物性油含分解脂肪的物质,适度摄取是有益的,但并不表示其热量较低。一般人认为植物油很安全,可以多吃,这个是错误的观念,不但减肥的人必须限量摄食植物油,以免对减肥不利,要健康长寿的人更应如此。

人们所需的脂肪酸有三类: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我们常用的食用油通常都含人体需要的三种脂肪酸。

每人每日油脂摄取量只能占每日食物总热量的二成,(每天的用油量控制在15至30毫升)每人每天要吃齐这三种脂肪酸,不能偏好任一油类,否则油脂摄取失衡,会形成疾病。每日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摄食量要占一成,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要占一成,而饱和脂肪酸要少于一成。

动物油、椰子油和棕榈油的主要成分是饱和脂肪酸,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低。心脏病人舍弃动物性饱和油后,可从植物油中摄取植物性饱和油。

橄榄油、坚果油(即阿甘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人体需要的三种脂肪酸中,以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需要量最大,玉米油、橄榄油可作这种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葵花油、粟米油油、大豆等植物油和海洋鱼类中含的脂肪多为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是这些食用油的主要成份,其他两种脂肪酸含量不多。三种脂肪酸中,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最不稳定,在油炸、油炒或油煎的高温下,最容易被氧化变成毒油。而偏偏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又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原料之一。在细胞膜内也有机会被氧化,被氧化后,细胞膜会丧失正常机能而使人生病。故即使不吃动物油而只吃植物油,吃得过量,也一样会增加得大肠乳癌、直肠癌、摄护腺癌或其他疾病的机会。

高油脂食物是人们得癌症的重要成因之一,而癌症又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物质的富裕,大家的脂肪摄入量也正在逐年增加,预期在往后几十年里,人们得癌症的可能性也将逐年增加。癌症的形成需要十五至四十五年,过程非常缓慢,以前癌症发生都在中老年人身上,现在已有年轻化的迹象,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就养成少吃油脂的习惯,让自己现在苗条,将来健康。

当然,在现代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升,脂肪酸的摄入量由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可定期食用魔芋膳食纤维,平衡人体营养所需。从而改善人体肠道、并分解和排除过量的脂肪酸,增加人们的长寿和控制癌症的发病率。

奶粉添加脂肪酸可增加婴儿智慧

一项新研究显示,在婴儿喝的婴儿奶粉中添加两种脂肪酸可能增加婴儿智慧。研究员研究56名喂食婴儿奶粉的孩子,一些孩子的婴儿奶粉内添加两种特殊脂肪酸,另一些孩子没有添加这些脂肪酸,结果喝了有脂肪酸婴儿奶粉的婴儿在记忆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语言能力等各方面都比没有喝脂肪酸的婴儿高七个百分点。这两种脂肪酸是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事实上人类母奶内都含有这两种脂肪酸,过去对婴儿进行心理测验一再显示吃母奶婴儿比吃牛奶婴儿聪明一些。欧洲有些婴儿食品公司早已把这两种脂肪酸掺和在婴儿奶粉里,美国还没有食品公司这样做。

波士顿儿童医院加克希克医师说,这个问题在婴儿营养上长久以来引起很大争议,虽然值得进一步研究,可是区别没有多大。

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人们对脂肪酸的研究中发现,有的脂肪酸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有的不含双键,人们把含双键的脂肪酸叫不饱和脂肪酸,把不含双键的叫饱和脂肪酸。大多数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如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阿甘油、葵花子油含量较多,而动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很低。奶油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亦低,但含有维生素A、D,溶点低,易于消化,小儿可以食用。脂肪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但有的不饱和脂肪人体可以合成,有不能合成。

各类碳链长短脂肪酸名称:

C6酸己酸

C8酸辛酸

C10酸癸酸

C12酸月桂酸

C14酸肉豆蔻酸

C16酸棕榈酸

C18酸硬脂酸

C20酸花生酸

C22酸山嵛酸

C24酸木质素酸C26酸蜡酸

C28酸褐煤酸

C30酸蜜蜡酸

我国脂肪酸的生产及主要产品用途

我国脂肪酸的生产及主要产品用途我国脂肪酸的生产及主要产品用途 1 概况: 石油作为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在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但它终究会枯竭(据专家估计世界石油储量还可开采、应用50年左右)。为了克服石油危机的冲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天然油脂这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重视,以天然油脂分离生产的脂肪酸为原料制得的化学制品,因给人高度的安全感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油脂化工必将成为石油化工的后起之秀而将其替代。 脂肪酸的来源有动物油、植物油、妥尔油及石蜡氧化生产的合成脂肪酸。油脂中的脂肪酸是脂肪酸同系物的混合物,其组成随油种而变化。混合脂肪酸经过分离提纯后可以得到各种组成比较单一的脂肪酸,如: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寇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芥酸等产品。 脂肪酸是油脂化工的基础原料,以天然脂肪酸为原料衍生的下游产品,广泛用于纺织、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石油化工、橡塑、采矿、交通运输、铸造、金属加工、油墨、涂料等各种行业。 2 天然脂肪酸情况 2.1 天然脂肪酸

脂肪酸主要是从天然油脂经水解、精馏;石蜡氧化或从松木造纸废液中回收妥尔油经精馏等三种方法制得。从石蜡氧化生产脂肪酸,主要是生产天然油脂中不具有的单碳数脂肪酸。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天然林的保护和禁伐,使得妥尔油资源产量、质量逐年下降。目前从天然油脂经水解、精馏生产的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5以上,利用天然动植物油脂及精炼副产品分离提纯的脂肪酸,是世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2.2 原料资源情况: 在原料资源分布上,东南亚地区拥有“植物油生产王国”的称号,是世界油脂重要的输出地区,有丰富的棕榈油和椰子油。棕榈仁油和椰子油是提供生产C8-14脂肪酸的原料,C8-14主要用于生产表面 活性剂。棕榈油是提供生产C16-18脂肪酸的原料。C16-18主要用 于生产硬脂酸及酯类、脂肪酸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树脂等。 欧洲是从橄榄油、菜籽油、棉籽油、大豆油、妥尔油和动物脂为原料制得C16-22脂肪酸。美国则从大豆油、妥尔油、动物脂、棉籽油、菜籽油和海甘蓝为原料制得C16-22脂肪酸,其中海甘蓝已成为比高芥酸菜籽油芥酸含量更高、性能更好的一种生产芥酸的原料。 我国是天然动植物油脂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油脂消费按国际标准推荐量:24Kg/(人、年),世界人均消费量18.6Kg/(人、年),新加坡、我国香港和台湾15Kg/(人、年)。我国食用油消费按国内贸易局 统计:1993年我国人均消费量6.87Kg/(人、年),1998年达8.47Kg/(人、

几种植物油脂肪酸的成分

1.花生油 花生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萮酸(behenic acid),亚油酸37.6%,油酸41.2%,二十碳烯酸,二十四烷酸等。花生油含不饱和脂肪酸80%以上,另外还含有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19.9%。 2.菜籽油 菜籽油中含花生酸0.4-1.0%,油酸14-19%,亚油酸12-24%,芥酸31-55%,亚麻酸1-10%。 3.芝麻油 脂肪酸大体含油酸35.0-49.4%,亚油酸37.7-48.4%,花生酸0.4-1.2%。 4.棉籽油 脂肪酸中含有棕榈酸21.6-24.8%,硬脂酸1.9-2.4%,花生酸0-0.1%,油酸18.0-30.7%,亚油酸44.9-55.0%, 5.葵花籽油 葵花籽油90%是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66%左右,还含有维生素E,植物固醇、磷脂、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 寒冷地区生产的葵花籽油含油酸15%左右,亚油酸70%左右;温暖地区生产的葵花籽油含油酸65%左右,亚油酸20%左右。 6. 亚麻油 含饱和脂肪酸9-11%,油酸13-29%,亚油酸15-30%,亚麻油酸44-61%。 7. 红花籽油 含饱和脂肪酸6%,油酸21%,亚油酸73%。 8. 大豆油 大豆油中含棕榈酸7-10%,硬脂酸2-5%,花生酸1-3%,油酸22-30%,亚油酸50-60,亚麻油酸5-9%。 脂肪酸组成如下:豆蔻酸≦ 0.05% 饱和脂肪酸,棕榈酸 7.5 - 20.0% 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 0.3 - 3.5% 单不饱和脂肪酸,十七烷酸≦ 0.3%,十七碳一烯酸≦ 0.3%,硬脂酸 0.5 - 5.0% 饱和脂肪酸,油酸 55.0-83.0 %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 3.5 –21.0% 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 1.0% 多

脂肪酸与人体健康

脂肪酸与人体健康 脂肪酸是具有长碳氢链和一个羧基末端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自然界约有40多种脂肪酸,但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却只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人体所含的脂肪酸一般为14-24个碳原子,只有视网膜例外,含有多达36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脂肪酸 1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MUFA)的碳链中只含有一个不饱和双键,MUFA 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但甘油三酯(TG)水平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有所升高。MUFA 在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是对凝血功能,血压,血脂等方面进行调节从而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生。 MUFA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首先是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内皮细胞通过释放舒血管和缩血管物质来调节血管的紧张度,内皮细胞分泌的多种代谢产物与血液凝固、血纤蛋白溶解、黏附等有关。MUFA 可通过影响动脉壁中不同物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发挥作用。 其次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血栓形成是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之一,而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和血纤蛋白溶解共同影响着血栓的形成。MUFA 可减少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影响凝血过程。 MUFA对血纤蛋白溶解也有影响。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纤蛋白溶解有重要作用,是通过组织型纤溶解酶原激活剂和抑制剂之间的平衡调节实现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摄入富含MUFA膳食导致抑制剂血浆浓度降低,提示血纤蛋白溶解活性升高。还有实验表明富含MUFA 的地中海膳食具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MUFA 对血压的影响 MUFA 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下降3%~9%。MUFA 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达27%,为高血压的预防提供了一条营养途径。 MUFA 对血脂的影响 LDL 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原因,当LDL 颗粒中MUFA 含量较高时,其LDL 的氧化敏感性则降低。Baroni等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研究中表明:MUFA 含量多的LDL 则不易被氧化修饰。有人认为橄榄油的抗LDL 氧化作用可能与其中含有多酚类化合物有关。有人对花生油的研究证实:富含

如何分析脂肪酸(Fatty Acid)

常常有客户问我们: 1.如何分析脂肪酸呢? 2.大部分的问题是哪一种的气相柱最适合? 3.或是一定需要衍生吗? 答案是根据需要分析的样品基质是什么。 以下是我们推荐的四种气相柱并讨论其优点。 (1)ZB-FFAP - 这种色谱柱是用来分析没有被衍生的游离脂肪酸。大多数的小分子量,C2 到C8 的有机酸通常不必衍生,可以顶空分析(参考应用资料8186 )。分子量高些的样品可以溶解后,过滤,然后进样(参考应用资料14856)。但是这结果可能会因为样品不太干净,色谱柱寿命就可能短些。 (2)ZB-WAX –使用这种色谱柱,甲酯化的脂肪酸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这种色谱柱对非饱和的脂肪酸的分析会比极性较低的色谱柱选择性更好(参考应用资料1632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样品在分析以前需要甲酯化。甲酯化可以改善峰形和分析效果;甲酯化后使沸点降低,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分离。 (3)ZB-1 HT,ZB-5HT 或是其他低极性的色谱柱- 甲酯化的脂肪酸的分子量较大、沸点较高的基质时特别推荐此类色谱柱。因为高分子量和高沸点的基质很可能留存在色谱柱中。极性较低的色谱柱在高温下较稳定,可以在较高温操作使高沸点的杂质的洗脱。色谱柱使用寿命也比较长。但是极性较低的色谱柱的分离度不会比极性高的色谱柱好,所以可以应用在一些特殊的样品,需要更多此类色谱柱的应用可以参考我们的应用资料14863。此外我们的特殊柱,极性稍高MultiResidue的色谱柱,可以在较高温下操作,分离效果也好些(参考应用资料16322)。(4)BPX-70 –是专门设计用来来分离顺式和反式脂肪酸甲酯化合物的色谱柱。目前这类色谱柱愈来愈多被使用,因为愈来愈多的国家规定产品要标示反式脂肪酸的比例。 两种常用来甲酯衍生化脂肪酸的方法。 (1)三氟化硼方法: a.约10 毫克的脂肪酸和1毫升10% 的三氟化硼甲醇溶液加入小玻璃瓶中。 b.然后用充氮,加热到摄氏100度五分钟 c.冷却后,加1 ml的水和5 ml的正己烷。涡漩1分钟,然后取上层的有机液。 d.吹干后,加50-200 微升的非极性溶剂溶解。 (2)甲醇甲酯化法:(脂肪酸必须干燥,有时如果没有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结果可能会不好)。 a.在有盖的塑料管中加入2 ml的正己烷脂肪酸液(脂肪酸约10 mg),然后加入0.2 毫升的2M的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 b.在常温中,涡漩2分钟。稍微离心,取有机层样品,做气相检测。

必须脂肪酸的作用原来是这样

必须脂肪酸的作用原来是这样 必须脂肪酸是人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必不可缺的物质,但是它不能够通过自身合成,只能通过食物供给。那么必须脂肪酸对于人体的作用到底有哪些呢?大多数人对此却并不是十分了解。其实必须脂肪酸的作用是有很多的,首先它就是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指人体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 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慢无法满足机体需要,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不仅能够吸引水分滋润皮肤细胞,还能防止水分流失。 是磷脂的重要组成部,维持正常视觉功能,它是机体润滑油,

每日至少要摄入2.2-4.4克。必需脂肪酸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ω-3系列的α-亚麻酸,一种是ω-6系列的亚油酸。 必需脂肪酸的数量会影响我们成长的迟缓、生殖的障碍、使我们的肌肤受到损害以及让我们的肾脏、肝脏、神经和视觉方面的多种疾病。 ★二、必需脂肪酸的作用 功能 1.是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合成前列腺素(PG)、血栓素(TXA)及白三烯(LT)等类二十烷酸的前体物质。

3.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关。 4.参与动物精子的形成。 5.维持正常视觉功能α—亚麻酸的衍生物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维持视网膜光感受体功能所必需的脂肪酸;可以保护皮肤免受射线损伤。 ★动物缺乏 EFA缺乏,动物表现出一系列病理变化。鼠、猪、鸡、鱼、幼年反刍动物缺乏EFA。 主要的表现就是会使皮肤受到损害,出现角质鳞片,导致我们体内水分的损失,毛细血管变得脆弱,免疫力下降,生长受阻,

繁殖力下降,产奶减少,甚至死亡。幼龄、生长迅速的动物反应更敏感。 EFA缺乏的生化水平变化,各种动物都有近似的变化规律,表现出体内亚油酸系列脂肪酸比例下降,特别是一些磷脂的含量减少。ω-6系列的C20:4显著下降,ω-9系列分子内部转化增加,ω-9系列的C20:3显著积累,C20:3ω9/C20:4ω6的比值显著增加,这个比值被称为三烯酸四烯酸比。 研究表明,此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体内EFA满足需要的程度,故已被广泛地用作判定EFA是否缺乏的指标。比值接近0.4即反映了C18:2ω6能满足最低需要。 用猪做的实验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因此,有人建议把0.4作为确定鼠和其它动物亚油酸最低需要的标识。细胞水平的代谢变化表明,EFA缺乏,影响磷脂代谢,造成膜结构异常,通透性改变,膜中脂蛋白质的形成和脂肪的转运受阻。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安全性.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PUFA)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是研究和开发功能性脂肪酸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括亚油酸(LA)、γ-亚麻酸(GLA)、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其中,亚油酸及亚麻酸被公认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EA),在人体内可进一步衍化成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AA、EPA、DHA等。 多不饱和脂防酸因其结构特点及在人体内代谢的相互转化方式不同,主要可分为ω-3、ω-6两个系列。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距羧基最远端的双键在倒数第3个碳原子上的称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在第6个碳原子上,则称为ω-6多不饱和脂肪酸[1]。 1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多不饱和脂肪酸不仅因为ω-6系列的亚油酸和ω- 3系列的亚麻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更重要的是因为由它们在体内代谢转化或者特定食物资源中摄入的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生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1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功能有明显影响。亚油酸的摄入量与血浆磷脂、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中的亚油酸含量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而且血小板的总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EPA,以及DHA与血浆甘油三酯、磷脂、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浓度呈显著相关性。在芬兰进行的两项研究发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积与脂肪组织和血浆甘油三酯中的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血小板的亚油酸含量无相关关系。γ- 亚麻酸在临床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有降血脂作用,对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的下降有效性在60%以上,而且,γ-亚油酸在体内转变成具有扩张血管作

必须脂肪酸详解

第一章 现代文明病与脂肪酸 1、现代文明病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一些长期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如营养不良、恶性传染病已被逐步根除或得到有效控制,人类的寿命明显延长。然而,另一类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现代文明病已成为致命的主要原因。 粗看起来,这些病各有成因,实际上却彼此联系,互为因果。摄入过量脂肪而消耗不足,人就会发胖。肥胖多伴有高血脂。血脂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沉积在肝脏就引起脂肪肝。动脉硬化发生在心脏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更塞;发生在脑血管就容易形成脑血栓、引起脑中风。而多发性脑血栓又是早老性痴呆的主要原因。 人类90%的糖尿病属于Ⅱ型,多见于肥胖型中老年人。糖尿病使全身代谢紊乱,以血管受损最重;血管狭窄加上肾缺血必然会引发高血压。脂肪肝极易硬化和癌变,所以肥胖者易患多种癌症。 这就是现代文明病的简单因果关系。 2、“好脂肪”和“坏脂肪” 导致现代文明病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脂肪作祟。那么,什么营养过剩?脂肪如何作祟? 人是由亿万个细胞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中,蛋白质不容易缺乏,几乎任何肉食都可以满足8种必需氨基酸,而且应当限制。正常的饮食维生素、微量元素一般都不缺乏,唯有脂肪易过量,而且是“好脂肪”少“坏脂肪”多。 人类可食用的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组成。其中: 1)、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油和肉类、蛋类、奶制品中。这类脂肪酸过量,能引起人体血脂增高,引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变。 2)、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芥酸):在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中含量较高,对人体不产生动脉病变,即不明显升高血脂,也不明显降低血脂。 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分为: ω-6系列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可在 人体内转化为花生四烯酸,含量较多的食用油有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豆油、棉籽油等。 ω-3系列脂肪酸:包括α-亚麻酸、EPA、DHA(深海鱼油的主要成分),其中,α-亚麻酸是ω-3系列脂肪酸的母体,被称为生命核心物质,主要含于亚麻油、紫苏油中。 这两种脂肪酸都是人体必需脂肪酸。 3、认识人体必需脂肪酸

常用食物中的脂肪酸及其含量

常用食物中的脂肪酸及其含量 饱和脂肪酸 不含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饱和脂肪酸,大部分动物油都是饱和脂肪酸。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醇。故进食较多的饱和脂肪酸也必然进食较多的胆固醇。实验研究发现,进食大量饱和脂肪酸后肝脏的3- 羟基-3- 甲基戊二酰辅酶

A( HMG-CoA ) 还原酶的活性增高,使胆固醇合成增加,植物中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有椰子油、棉籽油和可可油。 单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只有一个双键,其余为单键。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属于不必需脂肪酸,可以在体内合成,常见的这类脂肪包括棕榈烯酸及油酸,是橄榄油的最主要成分;而芥花籽油、花生油、菜籽油、果仁及牛油果均相对含有较多这类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体状。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有多个双键。它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故称为必需脂肪酸。常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麻油酸及次亚麻油酸。红花籽油、粟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及果仁均相对含有较多这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体状。 动物脂肪与植物油 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离不开动物脂肪与植物油,应如何去认识和应用呢?油脂的营养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来源。人们常认为动物脂肪就是饱和脂肪,就不好,而植物脂肪就是不饱和脂肪,所以就好,其实这并不确切。譬如,鱼肝油是动物脂肪,但不饱和脂肪酸很多,而椰子油是植物油,饱和脂肪酸却很多。因此,衡量动物脂肪与植物油的好坏,关键在于它本身所含脂肪酸的种类及其饱和程度、维生素含量、消化率的高低、储存性能等。下面比较动物脂肪(猪油、牛油、羊脂、黄油、奶油)和植物油(芝麻油又名香油、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

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

1.油脂 (1)天然高级脂肪酸 组成油脂的脂肪酸绝大多数是含碳原子数较多,且为偶数碳原子的直链羧酸,约有50多种。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见表4-1。 表4-1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 天然存在的高级脂肪酸具有如下的共性: ①绝大多数为含有偶数碳原子的一元羧酸,碳原子数目在十几到二十几个。 ②绝大多数多烯脂肪酸为非共轭体系,两个双键之间由一个亚甲基隔开;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多为顺式构型。 ③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碳数的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双键越多熔点越低。例如,十八碳的硬脂酸69 ℃,油酸13 ℃,花生四烯酸-50 ℃。 ④十六碳和十八碳的脂肪酸在油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人体中最普遍存在的饱和脂肪酸为软脂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为油酸。高等植物和低等动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 (2)油脂的皂化值及碘值 1 g油脂完全皂化时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中三羧酸甘油酯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皂化值越大,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表示该油脂中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酸较多。皂化值是衡量油脂质量的指标之一。

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的油脂,其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可用碘值来定量衡量。100 g油脂所能吸收碘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与油脂不饱和程度成正比,碘值越大,油脂中所含的双键数越多,不饱和度也越大。由于碘与碳碳双键加成的速度很慢,所以常用氯化碘或溴化碘的冰醋酸溶液作试剂。有些油脂可作为药物,如蓖麻油用作缓泻剂,鱼肝油用作滋补剂。 表4-2几种常见油脂中的脂肪酸的含量(%)和皂化值及碘 值 (3)食用油的变质 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我们都知道油脂和含油较多的食品(例如香肠、腊肉、糕点等)放置时间过长,会产生辣、带涩、带苦的不良的味道,有些油脂还有一种特殊的臭味。这种油脂在空气中放置过久变质,产生难闻的气味的现象,称为酸败。发生了油脂酸败的食物不仅吃起来难于下咽,而且还有一定的毒性。长期食用酸败了的油脂对人体健康有害,轻者呕吐、腹泻,重 者能引起肝脏肿大造成核黄素(维生素)缺乏,引起各种炎症。油脂的酸败 是因为在空气中的氧、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氧化成过氧化物,这些过氧化物继续分解或氧化生成有臭味的低级醛、酮和羧酸等。光、热或潮气可加速油脂的酸败。为防止油脂的酸败,必须将油脂保存在低温、避光的密闭容器中。还可以在油脂中加入少量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是一种良好的抗氧化剂,一般在油脂中加入0.02%的维生素E,就可以抑制其氧化反应的进行。 油脂的酸败程度可用酸值来表示。油脂酸败有游离的脂肪酸产生,它的含量可以用KOH中和来测定,中和1 g油脂所需的KOH的毫克数称为酸值。酸值越小,油脂越新鲜;一般来说,酸值超过6的油脂不宜食用。 (4)脂类的生理功能 脂类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中,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重要成分之一,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①供给和贮存热能。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可释放出约38 kJ的热量,比等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供热量大一倍多。脂肪贮存占有空间小,能量却比较大,所以贮存脂肪是储备能量的一种方式。人类从食物中获得的脂肪,一部分贮存在体内,当人体的能量消耗多于摄入时,就动用贮存的脂肪来补充热

必需脂肪酸的功能及人体对脂肪的需求量

必需脂肪酸的功能及人体对脂肪的需求量 所谓必需脂肪酸,是指这些脂肪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人体内不能合成,而又为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脂肪酸。必需脂肪酸都是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这些必需脂肪酸主要存在于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子油、胡麻油等植物油之中。胡麻油中含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亚麻酸可达50%,高于其他植物油。平常服用的益寿宁、脉通、亚油酸丸等,其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是降胆固醇的药。另外,玉米油已作为降血胆固醇的药用油,含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的功能主要有3点: 1、作为合成胆固醇酯和磷脂的成分。对于胆固醇的运输,防止其在血管壁上沉积具有重要作用。

2、在构成各种细胞膜成分的类脂中,所含的脂肪酸多是必需脂肪酸,因此,对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3、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的原料。前列腺素几乎在所有细胞内都能合成,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患湿疹的婴儿血中不饱和脂肪酸降低,可能是必需脂肪酸缺乏的原因,常用豆油或花生油治疗,前列腺素治疗效果也很好。所以必需脂肪酸的缺乏,也会引起一些病变。 脂肪与身体所需其他养分的关系。 我们所吃的油脂中含有某些脂溶性的维生素。例如,奶油中就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鱼油中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在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奶油非常缺乏,人造奶油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

和维生素D,于是便取代了奶油,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至于将鱼油当作婴儿补充维生素D的食物疗法,目前仍在实验阶段。 维生素D对防治佝偻病特别重要,这种疾病最易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由于钙离子的供应出现了问题,而导致骨骼的形成不完整,钙离子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帮忙,如果维生素D不足,即使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身体也无法吸收利用。 脂肪是一种较持久、稳定的能量来源。当糖被燃烧以供给能量时,整个反应过程需要维生素B、维生素B1与其他酶的帮忙。假如我们以脂肪代替糖类分解以供给能量时,这些维生素就非必需了。当绝食的初期,体内少量的肌肉组织(蛋白质)会分解产生能量,但时

饮食防治的主要原则就是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

饮食防治的主要原则就是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同时控制总热量和增加运动。 1. 低脂肪饮食。 少食动植物油脂,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和控制热量。植物油中也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酸,并且能提供较高的热能,也要加以控制摄入量。在减少脂肪的摄入量时,需要补充必需脂肪酸。尽量不吃煎炸食物,食物中尽量少放油,尽量用低脂或不含脂肪的食物代替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2. 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少食富含胆固醇的食品:如动物内脏、脑子、鱼子、鱿鱼等海产动物食品。膳食中胆固醇含量不宜超过300m g /日。 3. 补充优质的大豆蛋白质。 为了减少胆固醇和脂肪摄入量,就要减少含胆固醇和脂肪高的肉类食品的摄入量,补充优质的大豆蛋白质是非常必要的。食用大豆蛋白可以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有益心血管健康。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准许:如果每份产品含超过6.25克大豆蛋白,就可以在标签上标明该产品可以降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4.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促进新陈代谢,对防治血脂异常有积极作用。 VB促进代谢,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VE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5. 补充纤维素。 纤维素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还可以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减少甘油三脂。 6. 补充卵磷脂、深海鲑鱼油。 卵磷脂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分解脂肪酸,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称为血液的清道夫。 深海鲑鱼油主要作用就是降低脂肪、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此外还有减缓血小板凝聚,延缓血栓形成的作用。据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功能。 7. 减少食盐摄入量。 高血压和高血脂是互相影响的,为了防治高血压还应该减少食盐摄入量。 8. 少糖戒烟戒酒。

脂肪酸常识及饮食指导

脂肪酸常识及饮食指导 脂肪酸的命名 脂肪酸的结构通式为CH3[CH2]nCOOH,脂肪酸的命名用碳的数目、不饱和键的数目、及不饱和键的位置来表示。 1.△编号系统 (1)脂肪酸的碳原子编号定位 脂肪酸的碳原子从羧基功能团开始计数,羧基碳原子为碳原子1,依次编号为2、3、4……; (2)命名 不饱和键的位置用△表示。 如油酸(18∶1,△9顺)表示含18个碳原子,一个不饱和键,在第9~10位碳原子之间有一个顺式双键;如α-亚麻酸(18∶3,△9,12,15),表示含18个碳原子,3个不饱和键,双键位置按碳原子编号依次为9、12、15。 2. n或ω编号系统 (1)脂肪酸的碳原子编号定位 最远端的甲基碳也叫做ω-碳原子,脂肪酸的碳原子从离羧基最远的碳原子即最远端的甲基碳原子ω开始计数,按字母编号依次为ω-1、ω-2、ω-3……。 (2)命名 不饱和键的位置用ω-来表示。 如油酸(18∶1,ω-9),表示含18个碳原子,1个不饱和键,第一个双键从甲基端数起,在第9碳与第10碳之间;如亚麻酸(18∶3,ω-3),表示含18个碳原子,3个不饱和键,第一个双键从甲基端数起,在第3碳与第4碳之间。 国际上还有用n来代替ω的表示方法,即ω-6就是n-6。 大多数脂类物质的基本结构成分是脂肪酸(fatty acid)。脂肪酸的基本结构是R-COOH。 天然脂肪酸的R基多为直线烃基。脂肪酸的碳数绝大多数为双数。 脂肪酸的分类可以有几种方式: n按碳链长短:短链、中链、长链、超长链 n按有无双键: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 n按双键位置:ω-3、ω-6、ω-7、ω-9 天然脂肪酸中的双键构型均为顺式,两个双键之间相隔两个碳原子。 从甲基端开始的第一个碳原子称为ω碳。从ω碳开始计数,按第一个发生双键的碳原子数分类。 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指含有1个双键的脂肪酸。以前通常指的是油酸(Oleic acid),以18:l n=9表示(CH3(CH2)7CH=CH(CH2)7COOH)。现 在的研究证实,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和来源极其丰富,肉豆蔻油酸

表4饱和脂肪酸

表4飽和脂肪酸 表5不飽和脂肪酸 表6其他脂肪酸 以上所列脂肪酸之來源為天然的油脂經過水反應而得到的產物,市售之脂肪酸多數為二種或二種以上脂肪酸之混合物。脂肪酸為製造肥皂及各種界面活性劑、酯類等之原料;脂肪酸亦有潤滑之作用,常被用於口紅的配方。

表4中之飽和脂肪酸的熔點(m.p.)隨著碳數的增加而升高,其中硬脂酸是最早被用於化妝品中的脂肪酸,使用量亦最大,可賦予霜狀化妝品真珠光澤,而二十二酸之碳數較多,熔點較高,安定性及耐溫性較優越,常使用在含水量較高的乳化製品。不飽和脂肪酸的熔點比飽和脂肪酸低,不飽和脂肪酸對髮膚有柔軟的作用,可直接用於化妝品中,其中油酸有防只配方中硬脂酸結晶之功效,而亞油酸是動物發育所必需的脂肪酸,在化妝品亦常用於營養製品。 另外表6的脂肪酸,有羥基油酸,其為透明皂的重要原料;而羊毛脂脂肪酸是一種複雜之混合脂肪酸,對皮膚之浸透性佳,並有抗菌性,乳化安定性優越,可改善乳化製品使用感。 乳化劑之性質(properties of musifiers) 乳化劑的HLB(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值係表示乳化劑對水及油之相對吸引力,若HLB值較低,則乳化劑之親油性(lipophilic)較親水性(hydrophilic)為大。HLB值較高則乳化劑親水性較大。一般HLB值範圍1~40,中點約在10。二種或多種乳化劑混合,其HLB值有加成性。例如A與B二種乳化劑混合,A 佔1/3且HLB值為8,而B之HLB值為16,則混合後之HLB值為10。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之HLB值可由公式:HLB=20(1-S/A)計算或實驗測定而得。S=皂化價,A=酸價。若無皂化價,則代HLB=(E+P)/ 5公式計算,E=oxyethylene 含量的百分率,P=多元醇(甘油、己六醇)之百分率。這些公式可滿足多數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但對離子界面活性劑則不適用,則需由實驗方法測得,如表3-3所示。 例如:配方(乳液) Beeswax 5% Mineral oil 26 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 18 Polyol 4 Emulsifier 5~10 Wate to make 100

脂肪酸知识介绍

脂肪酸 定义及相关类型 脂肪酸(fatty acid):是指一端含有一 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脂肪酸是最简单 的一种脂,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的成分。 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不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至少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occential fatty acid):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而动物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 三脂酰苷油(triacylglycerol):又称为甘油三酯。一种含有与甘油脂化的三个脂酰基的酯。脂肪和油是三脂酰甘油的混合物。 磷脂(phospholipid):含有磷酸成分的脂。如卵磷脂,脑磷脂。 鞘脂(sphingolipid):一类含有鞘氨醇骨架的两性脂,一端连接着一个长连的脂肪酸,另一端为一个极性和醇。鞘脂包括鞘磷脂,脑磷脂以及神经节苷脂,一般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膜内,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内含量丰富。 鞘磷脂(sphingomyelin):一种由神经酰胺的C-1羟基上连接了磷酸毛里求胆碱(或磷酸乙酰胺)构成的鞘脂。鞘磷脂存在于在

多数哺乳动物动物细胞的质膜内,是髓鞘的主要成分。 卵磷脂(lecithin):即磷脂酰胆碱(PC),是磷脂酰与胆碱形成的复合物。 脑磷脂(cephalin):即磷脂酰乙醇胺(PE),是磷脂酰与乙醇胺形成的复合物。 脂质体(liposome):是由包围水相空间的磷脂双层形成的囊泡(小泡)。 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根据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碳链的长度分为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少于6 个),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6~12 个)和长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超过12 个)三类。一般食物所含的脂肪酸大多是长链脂肪酸。根据碳链中碳原子间双键的数目又可将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含1 个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含1 个以上双键)和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三类。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液态,大多为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菜子油等。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固态,多为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等。但也有例外,如深海鱼油虽然是动物脂肪,但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因而在室温下呈液态。下表是一些常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磷脂脂肪酸(PLFAs)谱图分析技术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内容摘要】定量描述微生物群落是微生物生态学的难题之一。应用传统的微 生物培养方法和显微技术, 需要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 即首先从环境样 品中分离出纯菌株, 再对该菌株进行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分析。文章综述了磷脂脂 肪酸谱图分析法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估算微生物生物量、确定群落 结构、指示特定微生物,指示生理和营养状况等,并指出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及 改进方法。 【关键词】磷酸脂肪酸微生物生态学应用及发展 一、引言: 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及其丰富的[1],微生物能把有机质作为营养源转化为组成物质和能量,它们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分离和鉴定处理系统中的优势菌,了解特定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分布、遗传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和认识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及功能菌的作用,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微生物鉴定和群分析方法建立在微生物纯种培养分离基础上,但自然环境中有 99%以上的微生物还不能通过人工培养,在微生物的分析和研究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正文: 1.磷脂脂肪酸(PLFAs)谱图分析技术概述 1.1 PLFA 概念、分类和命名 磷脂是含有磷酸基团的脂质,目前已发现了1000多种磷脂类物质。磷脂作为微生物细胞膜主要成分,是甘油分子的第3位羟基被磷酸或其他羟基所酯化形成的。其结构特点是:具有由磷酸相连的取代基团(含氨碱或醇类)构成的亲水头(hydrophilic head)和由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尾(hydrophobictail)。 PLFAs(磷脂脂肪酸,phosphohpids fattyacids)谱图分析方法的原理是基于磷脂——几乎是所有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中磷脂的含量在自然条件下(正常的生理条件下)恒定[ 2 ],其长链脂肪酸的形式——磷脂脂肪酸PLFAs 可作为微生物群落的标记物。此外,磷脂不能作为细胞的贮存物质,在细胞死亡后将很快降解(厌氧条件下约需2d,而好氧条件下约需12—16d)m,可代表微生

常见食用油的脂肪酸含量比例

常见食用油的脂肪酸含量比例 01、猪油:脂肪酸成份:饱和脂肪酸42%、单元不饱和脂肪酸48%、多元不饱和脂肪酸10%。食用太多,体内胆固醇易增加,易导致罹患心血管疾病,但可供长时间高温的烹调。 02、羊油:脂肪酸成份:饱和脂肪酸54%、单元不饱和脂肪酸36%、多元不饱和脂肪酸10%。 03、牛油:脂肪酸成份:饱和脂肪酸54%、单元不饱和脂肪酸2%、多元不饱和脂肪酸44%。牛油含有多种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和肉豆蔻酸等,使用过多容易导致血脂过高,也可使全身动脉硬化,其中包括脑动脉。 04、鸡油:脂肪酸成份:饱和脂肪酸31%、单元不饱和脂肪酸48%、多元不饱和脂肪酸21%。 05、深海鱼油:脂肪酸成份:饱和脂肪酸28%、单元不饱和脂肪酸2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49%。 06、棕榈油:脂肪酸成份:饱和脂肪酸35%、单元不饱和脂肪酸15%、多元不饱和脂肪酸50%。棕榈油的饱和度较高,为工厂和快餐店常用之油炸油。 07、花生油:脂肪酸成份:饱和脂肪酸21%、单元不饱和脂肪酸49%、多元不饱和脂肪酸30%。花生油因为含有特别的香度风味,有一定喜爱的消费群,为各类脂肪酸成份比较平均者,油质较稳定适合高温油炸。 08、芝麻油:脂肪酸成份:饱和脂肪酸16%、单元不饱和脂肪酸54%、多元不饱和脂肪酸30%。自古以来,麻油就是国人烹调时不可或缺的调配油,它与其他油品不同之处,在于麻油含有较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以及独特芝麻醇,但麻油最好不要高温烹调,且麻油的发烟点较低也不适合炒菜。 9、大豆油(色拉油):脂肪酸成份:饱和脂肪酸15%、单元不饱和脂肪酸24%、多元不饱和脂肪酸:61%。含丰富卵磷脂(卵磷脂食品)、胡萝卜素。但不宜高温油榨,发烟点低(180℃)容易产生油烟,精制时须添加许多抗氧化剂。

我国脂肪酸生产现状及主要产品用途

我国脂肪酸的生产及主要产品用途 1、概况: 石油作为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在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但它终究会枯竭(据专家估计世界石油储量还可开采、应用50年左右)。为了克服石油危机的冲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天然油脂这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重视,以天然油脂分离生产的脂肪酸为原料制得的化学制品,因给人高度的安全感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油脂化工必将成为石油化工的后起之秀而将其替代。 脂肪酸的来源有动物油、植物油、妥尔油及石蜡氧化生产的合成脂肪酸。 脂肪酸是油脂化工的基础原料,以天然脂肪酸为原料衍生的下游产品,广泛用于纺织、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石油化工、橡塑、采矿、交通运输、铸造、金属加工、油墨、涂料等各种行业。 2、天然脂肪酸情况 2.1、天然脂肪酸 脂肪酸主要是从天然油脂经水解、精馏;石蜡氧化或从松木造纸废液中回收妥尔油经精馏等三种方法制得。 2.2、原料资源情况: 在原料资源分布上,东南亚地区拥有“植物油生产王国”的称号,是世界油脂重要的输出地区,有丰富的棕榈油和椰子油。棕榈仁油和

椰子油是提供生产C8-14脂肪酸的原料,C8-14主要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 欧洲是从橄榄油、菜籽油、棉籽油、大豆油、妥尔油和动物脂为原料制得C16-22脂肪酸。 我国是天然动植物油脂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油脂消费按国际标准推荐量:24Kg/(人、年),世界人均消费量18.6Kg/(人、年),新加坡、我国香港和台湾15Kg/(人、年)。我国食用油消费按国内贸易局统计:1993年我国人均消费量6.87Kg/(人、年),1998年达8.47Kg/(人、年),2001年8Kg/(人、年),2003年9.98Kg/(人、年),其人均油脂年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一半左右。工业用油脂与食用油脂矛盾相对较为突出,合理有效地利用天然油脂资源在我国势在必行。同时充分利用植物油精炼下脚料酸化油、餐饮废油、废次油脂、骨油等动植物油生产脂肪酸,是我国脂肪酸工业发展的一条出路。 3、脂肪酸生产技术情况: 目前,我国油脂生产脂肪酸工艺有:碱深度皂化一酸化法;常压催化水解法;加压(中高压)无催化水解法等。 混合脂肪酸分离工艺有:冷冻压榨法、有机溶剂分离法,表面活性剂分离法、精馏分离法、尿素包合分离法等。 从80年代开始,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多套塔式高压水解及连续精馏生产脂肪酸装置,主要引进了意大利CMB、意大利Gianazza以及德国Luqi(鲁奇)等公司的生产工艺和装置。 国内从事脂肪酸生产工艺和装置研究开发的单位有: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无锡轻工学院),上海粮油所、安徽应用研究所和福建省

人体脂肪酸理想比例

1:1:1,人体膳食脂肪酸的完美比例 食用油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油排在第三,可见食用油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确实,食用油是人摄入油脂的重要途径,和人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油脂的学名是脂肪。按化学结构可分为脂肪(亦称中性脂肪)和类脂两种。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脂几大类。从营养学的角度讲,人体共有六大营养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其中,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为人体三大供能营养素。而脂肪酸是脂肪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表明:脂肪酸种类及其比例对婴幼儿体格生长、器官组织发育,特别是脑发育有着重要作用;与肥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等也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人体可以自身合成多种脂肪酸,但是有两种脂肪酸人体无法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因此被称作"必需脂肪酸",这两种必需脂肪酸分别是亚油酸和α-亚麻酸。人类是在1929年首次发现必需脂肪酸,其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已经科学家所证实,而且已经为人类带来了健康。 亚油酸在人体内的衍生体--花生四烯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对维持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亚油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胆固醇与体内必需脂肪酸结合后,才能在体内运转和进行正常代谢,如果缺乏必需脂肪酸,胆固醇就与一些饱和脂肪酸结合,不能在体内进行正常运转和代谢,并在血管壁沉积,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亚油酸与花生四烯酸均属于n-6脂肪酸。 α-亚麻酸进入人体后,与亚油酸一样,在同一种去饱和酶的作用下,在人体中衍生为EPA和DHA,其中DHA俗称"脑黄金",也可以从某些食物中直接获得。α-亚麻酸和EPA与DHA均属于n-3脂肪酸。许多科学家研究证明:EPA具有抗炎、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降低血脂、舒张血管的特性;n-3有益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皮炎、癌症、抑郁症、神经分裂症、痴呆、过敏、哮喘、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同时DHA还是人体大脑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力和视网膜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表明,包括"必需脂肪酸"在内,人体一天的脂肪酸的50%来源是通过食用油得到的,由此可见,食用油对于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维护人体健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食用油按来源可分为动物油、植物油。这两种油脂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动物油以饱和脂肪酸为主,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胆固醇的合成,提高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过量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植物油以不饱脂肪酸为主,基本上不含胆固醇。因此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营养知识的普及,人们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对油脂选择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以肥肉为美味佳肴,逐渐地转变成少吃肥肉而适当食用植物油。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多吃肥肉与当前的所谓富裕病(动脉硬化、肿瘤等)的高发有关。所以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告诫人们少吃肥肉和荤油。而植物油可以预防这些慢性病的发生,是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选择。 "百油争艳",叫我如何选

反式脂肪酸与人体健康

反式脂肪酸与人体健康 摘要:油脂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氢、长时间高温等引起脂肪酸结构变化,顺式脂肪酸变为反式脂肪酸。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特别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使罹患冠心病风险增加。此外, 反式脂肪酸还与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对孕妇的健康和婴儿的生长发育也有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反式脂肪酸健康血脂代谢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近几年,随着油炸烧烤食品的不断盛行,人类所摄入的反式脂肪酸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这些美味食品中所含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使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本文针对反式脂肪酸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反式脂肪酸的概念、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 反式脂肪酸的概念 从化学结构来讲,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TFA) 是含有反式非共轭双 键结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脂肪酸(fatty acid) 分为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SFA) 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 UFA) 两种, 其中不 饱和脂肪酸是指脂肪酸链上至少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脂肪酸。如果与双键上2 个碳原子结合的2 个氢原子在碳链的同侧, 空间构象呈弯曲状, 则称为顺式不饱和脂肪酸, 这也是自然界绝大多数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形式。反之, 如果与双键上2 个碳原子结合的2 个氢原子分别在碳链的两侧, 空间构象呈线性, 则称为反式不饱和脂肪酸。 1.2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1.2.1 氢化植物油是反式脂肪酸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植物油在加压和镍等催化剂的作用下加氢硬化, 从液态不饱和脂肪酸变成固态或半固态的饱和脂肪酸。但在处理过程中, 植物油中一部分不饱和脂肪酸从天然构架顺式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了反式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以反式C18B1脂肪酸(反油酸)为主。氢化植物油与普通植物油相比更加稳定,成固体状态,可以使食品外观更好看,口感松软;与动物油相比价格更低廉,所有含有氢化油或

脂肪的生理功能及其食物来源

脂肪是人体必需三大营养素之一,有重要的生理功能:1.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每1克脂肪可产生能量9 千卡,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所产生的能量高1倍以上;2. 细胞膜中含有大量脂肪酸,是维持细胞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不可少的重要成分;3. 维持体温、保护脏器,脂肪组织在体内对器官有支撑和衬垫作用,可缓冲机械冲击;4. 提供脂肪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K、E等,同时促进这些维生素在肠道的吸收;5. 增加食物美味,促进食欲等。脂类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脂肪包括脂和油,常温下呈固态者称脂,呈液态称油。脂肪也称甘油三脂,是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化合而成。脂肪酸因其碳链上有无双键及双键数目而分为饱和、单不饱和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根据脂肪酸分子结构中从甲基端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出现的位置,将脂肪酸分为n-3及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脂肪因所含脂肪酸的链的长短,饱和程度和空间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脂肪摄入过高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是导致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可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饱和脂肪酸中以

豆蔻酸(C14:0)和月桂酸(C12:0)提高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最强。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通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够去除血管壁上的胆固醇,起疏通血管,保护心脏的作用) 浓度也下降。而单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下降。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虽然有很多益处,但摄食不宜多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代谢过程中,其结构中的不饱和双键易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生过氧化脂质,是促进衰老和发生癌症的危险因素之一。此外 n-3多不饱和脂肪酸还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所以 也要防止过多摄入。 脂肪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过多摄入也有一定危害。因此中国营养学会近年提出健康成年人每日膳食脂肪摄入量,其所占总能量的比例应小于30%,定为20%~30%为宜。建议健康成年人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各占膳食总能量10%以下。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与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的比例为4~6:1,胆固醇每日摄入量低于300m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