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竞赛几何讲座共5讲.doc

初中数学竞赛几何讲座共5讲.doc
初中数学竞赛几何讲座共5讲.doc

初中数学竞赛几何讲座(共5讲)

第一讲 注意添加平行线证题 第二讲 巧添辅助 妙解竞赛题 第三讲 点共线、线共点 第四讲 四点共圆问题 第五讲 三角形的五心

第一讲 注意添加平行线证题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初中平面几何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在证明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若能依据证题的需要,添加恰当的平行线,则能使证明顺畅、简洁.

添加平行线证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

1 为了改变角的位置

大家知道,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利用这些性质,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角的位置改变,以满足求解的需要。 例1 设P 、Q 为线段上两点,且=, A为外一动点(如图1).当点A 运动到使 ∠=∠时,△是什么三角形?试 证明你的结论。 答: 当点A 运动到使∠=∠时,△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如图1,分别过点P 、B 作、的平行线得交点D .连结.

在△=∠中,显然 ∠=∠,∠=∠C . 由=,可知 △≌△. 有=,∠=∠. 于是∥,∠=∠.

则A 、D 、B、P 四点共圆,且四边形为等腰梯形.故=. 所以=.

这里,通过作平行线,将∠“平推"到∠的位置.由于A 、D、B 、P 四点共圆,使证明很顺畅。

例2 如图2,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求证:∠=∠。

证明:如图2,分别过点A 、B 作、

的平行线,得交点P ,连。

由 ,易知△≌△。有

==.

显然,四边形、均为平行四边形。有 ∠=∠,∠=∠。

∥=A D B P Q C 图1P

E

D G A B F C

图2

由∠=∠,可知

∠=∠。

有P 、B、A 、E 四点共圆. 于是,∠=∠. 所以,∠=∠。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使已知与未知中的四个角通过P 、B、A 、E四点共圆,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与∠相等的媒介,证法很巧妙.

2 欲“送”线段到当处

利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两条,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线段“送”到恰当位置,以证题。

例3 在△中、为角平分线为上任意一点。过P 分别作、、的垂线、N 、Q 为垂足.求证:

+=.

证明:如图3,过点P 作的平行线交

于F ,过点F 作的平行线分别交、 于K 、G ,连. 由平行∠,可知点F 到、 两边距离相等.有=。 显然,

PD EP =FD EF =GD

CG

,可知∥. 由平分∠,知平分∠.有=.于是, +=+=.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掐开”成两段,证得=,就有+=.证法非常简捷。

3 为了线段比的转化

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在一些问题中,可以通过添加平行线,实现某些线段比的良性转化。这在平面几何证题中是会经常遇到的。

例4 设M 1、M 2是△的边上的点,且1=2。任作一直线分别交、、1、2于P 、Q 、N 1、N 2.试证:

AP AB +AQ AC =11AN AM +2

2

AN AM 。 证明:如图4,若∥,易证结论成立。 若与不平行,设交直线

于D.过点A 作的平行线交直线于 E .

由1=2,可知+=M 1E + M2E ,易知

AP AB =DE

BE ,AQ AC =DE CE

A N E

B

Q

K G

C D

M F P 图3A P

E

D

M 2M 1B

Q N 1

N 2

图4

11AN AM =DE E M 1,22AN AM =DE

E

M 2。 则

AP AB +AQ AC =DE

CE BE +=DE E M E M 21+=11AN AM +22

AN AM 。

所以,

AP AB +AQ

AC

=11AN AM +22AN AM 。

这里,仅仅添加了一条平行线,将求证式中的四个线段比“通分”,使公分母为,于是

问题迎刃而解.

例5 是△的高线为上一点交于交于F .求证:∠=∠.

证明:如图5,过点A 作的平行线,分

别交直线、、、于Q 、P 、 N 、M .

显然,

AN BD =KA KD =AM

DC

。 有·=·。 (1) 由

BD AP =FB AF =BC AM ,有 =BC

AM BD ·. (2)

由DC AQ =EC AE =BC AN ,有 =BC

AN DC ·。 (3)

对比(1)、(2)、(3)有 =。

显然为的中垂线,故平分∠. 所以,∠=∠.

这里,原题并未涉及线段比,添加的平行线,就有大量的比例式产生,恰当地运用这些比例式,就使与的相等关系显现出来.

4 为了线段相等的传递

当题目给出或求证某点为线段中点时,应注意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用平行线将线段相等的关系传递开去。

例6 在△中是边上的中线,点M 在边上,点N 在边上,并且∠=90°。如果2+2=2+2

,求证:2

=

4

1(2+2

). 证明:如图6,过点B 作的平行线交 延长线于E 。连。

由=,可知=。有

△≌△.

图5

M P A Q N F B

D

C

E K 图6

A

N C

D E

B

M

于是=.

显然为的中垂线。有 =.

由2+2=2+2=2+2=2

=2,可知△为直角三角形,∠=90°。有 ∠+∠

=∠+∠=90°. 于是,∠=90°。

所以2=2

21??? ??BC =4

1(2+2).

这里,添加的平行线,将的以D 为中点的性质传递给,使解题找到出路。

例7 如图7为半圆直径为上一点, 分别在半圆上取点E、F ,使==。

过D 作的垂线,交半圆于C 。求证:平

分。 证明:如图7,分别过点E、F 作的垂线、H 为垂足,连、.易知 2=2

=·, 2=2=·.

二式相减,得 2-2=·(—), 或 (-)·=·(-).

于是—=-, 或 -=—。 就是=。 显然∥∥。 故平分.

这里,为证明平分,想到可先证平分.为此添加的两条平行线、,从而得到G、H 两点.证明很精彩.

经过一点的若干直线称为一组直线束.

一组直线束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在该直线的平行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如图8,三直线、、构成一组直线束是与平行的直线。于是,有

BN DM =AN

AM

=NC

ME

即 BN DM =NC ME 或ME DM =NC

BN 。

此式表明=的充要条件是 =.

利用平行线的这一性质,解决某些线段相等的问题会很漂亮。 例8 如图9为四边形,两组对边延长 后得交点E 、F ,对角线∥的延长 线交于G .求证:=. A G D O H

B F

C E 图7

图8

A D

B

N C E

M

图9

A B

M E

F

N D C G

证明:如图9,过C 作的平行线分别交、 于M、N .由∥,可知∥.易知 S △=S △.

有S △=S△Ⅱ- *5Ⅱ. 可得=. 所以=.

例9 如图10,⊙O 是△的边外的旁

切圆、E、F 分别为⊙O 与、、

的切点.若与相交于K ,求证:平 分. 证明:如图10,过点K作的行平线分别 交直线、于Q 、P 两点,连、、

、.

由⊥,可知⊥。

由⊥,可知O、K、F 、Q四点共圆,有 ∠=∠.

由⊥,可知O、K 、P 、E 四点共圆。有 ∠=∠.

显然,∠=∠,可知 ∠=∠. 由=,可知 △≌△. 则=.

于是为的中垂线,故 =.

所以平分。

综上,我们介绍了平行线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同学们在实践中应注意适时添加平行线,让平行线在平面几何证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练习题

1. 四边形中=、N分别为、的中点,延长交直线于E ,延长交直线于F.求证:∠=∠. (提示:设P为的中点,易证=。)

2。 设P 为△边上一点,且=2。已知∠=45°,∠=60°.求∠. (提示:过点C作的平行线交延长线于点D 。易证△∽△.答:75°) 3。 六边开的各角相等==,∠=60°△=602。求六边形的面积。

(提示:设、分别交直线于P 、Q ,过点E 作的平行线交于点M .所求面积与面积相等。答:1202)

4. 为△的斜边上的高是的中点,连并延长交于E .已知=k.求.

(提示:过点A 作的平行线交延长线于点F .设=1,有==k 2。答:2

11

k

) 5. 为半圆直径为半圆上一点⊥于为上一点,过D 作的垂线交于F 。求证:DE AD =FB

CF

.

(提示:过点F 作的平行线交于点为△的垂心.

)

图10

6. 在△中,∠A :∠B:∠C =4:2:1,∠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求证:a

1+

b 1=c

1. (提示:在上取一点D ,使=。分别过点B 、C 作的平行线交直线、于点E、F.)

7. 分别以△的边和为一边在△外作正方形和,点P是的中点.求证:P点到边的距离是的一半。

8。 △的内切圆分别切、、于点D 、E 、F ,过点F作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于点H 、G.求证:=.

(提示:过点A 作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于点M、N .)

9。 为⊙O的直径为⊙O 的切线为⊙O 的割线分别交、于点M 、N.求证:=。 (提示:过点C 作的平行线分别交、于点E 、F .过O 作的垂线为垂足∥.)

?第二讲

巧添辅助 妙解竞赛题

在某些数学竞赛问题中,巧妙添置辅助圆常可以沟通直线形和圆的内在联系,通过圆的有关性质找到解题途径。下面举例说明添置辅助圆解初中数学竞赛题的若干思路。

1 挖掘隐含的辅助圆解题

有些问题的题设或图形本身隐含着“点共圆”,此时若能把握问题提供的信息,恰当补出辅助圆,并合理挖掘图形隐含的性质,就会使题设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明朗化。 1。1 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例1 如图1,在△中=是底边

上一点是线段上一点且∠=2∠=

∠A .求证:=2.

分析:关键是寻求∠=2∠与结论的联系.

容易想到作∠的平分线,但因≠,故不能 直接证出=2。若延长交△的外接圆 于F ,则可得=,从而获取.

证明:如图1,延长与△的外接圆相交于点F ,连结与,则∠=∠=∠=∠,即∠=∠.故=. 又∠=∠,∠=∠,从而∠=∠=∠=∠。 故=.

作∠的平分线交于G ,则=. 因∠=

2

1

∠=∠,∠=∠,故△≌△.从而=. 于是=2。故=2。 1.2 利用四点共圆 例2 凸四边形中,∠=60°,∠=

∠=90°,

=2=1,对角线、交于点O,如图2。 则∠=.

分析:由∠=∠=90°可知A 、B 、C 、D

四点共圆,欲求∠,联想到托勒密定理,只须求出、即可.

A B G

C D F

E 图1A

B

C D P

O

图2

解:因∠=∠=90°,故A 、B 、C 、D 四点共圆.延长、交于P ,则∠=∠=60°.

设=x ,有=3=2x.由割线定理得(2+3x )3x=2x (1+2x ).解得=x=23—2=

2

1

=4-3. 由托勒密定理有

·=(4—3)(23-2)+2×1=103—12。

又=S △+S △=

2

3

3. 故∠=

26

3

615 . 例3 已知:如图3=== ⊥于⊥交于P .求证:

△的面积S=4

3

·.

分析:因S△=

432=4

3·,只 须证·=·,转化为证△∽△.这由A 、B、C、Q 四点共圆易证(Q 为与交点).

证明:记与交于点Q,则由=⊥得∠=∠. 又=,故∠=∠.

从而,∠=∠.可知A、B 、C、Q 四点共圆。 ∵∠=90°+∠=∠,∠=∠, ∴△∽△。 ∴·=·. 于是=

43·=4

3·。

2 构造相关的辅助圆解题

有些问题貌似与圆无关,但问题的题设或结论或图形提供了某些与圆的性质相似的信息,此时可大胆联想构造出与题目相关

的辅助圆,将原问题转化为与圆有关的问题加以解决. 2.1 联想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 例4 如图4,四边形中∥= ===q。求对角线的长。

分析:由“===p ”可知A 、B 、C在 半径为p 的⊙D 上.利用圆的性质即可找到与 p 、q 的关系.

A

图3

B

P Q

D

H

C A E D

C B 图4

解:延长交半径为p 的⊙D 于E点,连结。 显然A 、B 、C在⊙D 上。 ∵∥,

∴=.

从而==q 。

在△中,∠=90°=2=q,故 =22AE CE -=224q p -.

2.2 联想直径的性质构造辅助圆

例5 已知抛物线y =-x2

+2x

+8与x轴交于B 、C两点,点D 平分.若在x 轴上侧的A 点为抛物线上的动点,且∠为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由“∠为锐角”可知点A 在以定线段为直径的圆外,又点A 在x 轴上侧,从而可确定动点A 的范围,进而确定的取值范围.

解:如图5,所给抛物线的顶点为A 0(1,9),

对称轴为x=1,与x 轴交于两点B (-2,0)、

C(4,0)。

分别以、为直径作⊙D、⊙E ,则 两圆与抛物线均交于两点P (1—22,1)、

Q (1+22,1).

可知,点A 在不含端点的抛物线0Q 内时,∠<90°。且有3==<

≤0=9,即的取值范围是3〈≤9. 2.3 联想圆幂定理构造辅助圆

例6 是△斜边上的高,∠B 的平行线交于M ,交于N 。求证:2-2=·。

分析:因2—2

=(+)(—)=·,而由题设易知=,联想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即可证得结论. 证明:如图6,

∵∠2+∠3=∠4+∠5=90°,

又∠3=∠4,∠1=∠5, ∴∠1=∠2.从而=。

以长为半径作⊙A,交于F ,交 的延长线于E 。则==。

由割线定理有 ·=· =(+)(-) =(+)(-)

=2-2

, 即 2-2=·.

例7 如图7是⊙O 的内接四边形,延长和相交于E,延长和相交于E ,延长和相交于和分别切⊙O 于P、Q。求证:2+2=2.

分析:因和是⊙O 的切线,由结论联想到切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使、向转化。 证明:如图7,作△的外接圆交于G,连 结。

图5

E A N D B

F

M 12345图6

因∠=∠=∠,故F 、D 、C 、 G四点共圆.

由切割线定理,有 2

=(+)· =·+· =·+·

=·+· =2+2,

即 2+2=2.

2。4 联想托勒密定理构造辅助圆

例8 如图8,△与△A 'B' C ’的三边分别为a 、b、c 与a ’、

b’、c ',且∠B=∠B',∠A +∠A '=180°.试证:’='+'. 分析:因∠B =∠B ',∠A +∠A '

=180°,由结论联想到托勒密定理,构造圆内接四边形加以证明. 证明:作△的外接圆,过C作∥交圆于D ,连结和,如图9所示. ∵∠A+∠A'=180°=∠A +∠D,

∠=∠B =∠B ',

∴∠A'=∠D ,∠B'=∠。 ∴△A'B ’C '∽△。 有DC B A ''=CB C B ''=DB C A '',

即 DC c '=a a '=DB b '.

故=''a ac ='

'

a a

b 。

又∥,可知====a .

从而,由托勒密定理,得 ·=·+·, 即 a 2=c·

''a ac +b ·'

'a ab 。 故’='+'。

练习题

1。 作一个辅助圆证明:△中,若平分∠A ,则

AC AB =DC

BD

。 (提示:不妨设≥,作△的外接圆交于E ,证△∽△,从而AC AB =DE BD =DC

BD

.)

2。 已知凸五边形中,∠=3==,∠=∠=180°-2a .求证:∠=∠=∠.

(提示:由已知证明∠=∠=180°-3a,从而A 、B 、C 、D 、E 共圆,得∠=∠=∠.) 3。 在△中=,∠=20°,在边上取一点M,使=.求∠的度数。 (提示:以为边在△外作正△,连结,证B 、M 、C 共圆,从而∠=2

1

∠=10°,得∠=30°.)

(1)(2)

图8A

B C A'

B'C'

c a b a'c'b'A B

C

D

a b

b

c 图9

F D

A

B E

C

图10

4.如图10是较长的对角线,过C作 ⊥⊥.求证:·+·=2.

(提示:分别以和为直径作圆交于点 G 、H .则=,由割线定理可证得结论.)

5. 如图11.已知⊙O 1和⊙O 2相交于A 、B,直线

过A 交⊙O1和⊙O2于C 、D,且=、分别切两圆于C 、D .求证:2=·。

(提示:作△的外接圆⊙O 3,延长交⊙O3

于F ,证E 在⊙O3上,得△≌△,从而

=,由相交弦定理即得结论。)

6.已知E 是△的外接圆之劣弧的中点.

求证:·=2-2

. (提示:以为半径作辅助圆⊙E ,交及其延长线于N 、M ,由△∽△证·=·.) 7。 若正五边形的边长为a ,对角线长为b ,试证:

a b —b

a

=1。 (提示:证b 2=a2+,联想托勒密定理作出五边形的外接圆即可证得.)

?第三讲 点共线、线共点

在本小节中包括点共线、线共点的一般证明方法及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的应用。

1. 点共线的证明

点共线的通常证明方法是:通过邻补角关系证明三点共线;证明两点的连线必过第三点;证明三点组成的三角形面积为零等.n(n ≥4)点共线可转化为三点共线.

例1 如图,设线段的中点为C,以和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又作平行四

边形,。求证:H,C,K 三点共线。 证 连,,.

由题意

,,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于是。同样可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其对角线,互相平分。而C是中点,线段过C点,故K,C,H 三点共线。

120°

,O

例2 如图所示,菱形中,∠为△外接圆,M 为其上一点,连接交于E ,交延长线于F 。求证:D,E ,

F三点共线。

图11

A

B C

D E F

H K G

证 如图,连,,。

因为M

O 上,

则∠60°=∠∠, 有△∽△,得

CD

CF

CA CF MA MC =

=. 又因为∠,所以△∽△,得

AE

AD

AE AC MA MC =

=。 所以

AE

AD

CD CF =

,又∠∠120°,知△∽ △.所以∠∠。因为∥,所以∠∠∠,于是F ,E ,D 三点共线。

例3 四边形内接于圆,其边与的延长线交于点P ,与的延长线交于点Q 。由Q

作该圆的两条切线和,切点分别为E,F 。求证:P,E,F三点共线。 证 如图。

连接,并在上取一点M ,使得 B ,C,M ,P 四点共圆,连,。设与圆的另一交点为E’,并作

丄,垂足为G 。易如

·· ① ∠∠∠.

从而C ,D ,Q,M 四点共圆,于是

·· ②

由①,②得 ····,

即2··。

易知·'·,又2·,有

’·2··2,

即'·22。又

2-22

—2

=()·(-) ·(-),

从而’--’,即’,故E’与E 重合. 所以P ,E ,F 三点共线。

例4 以圆O 外一点P ,引圆的两条切线,,A ,B 为切点.割线交圆O 于C ,D 。又

由B作的平行线交圆O 于E。若F 为中点,求证:A,F ,E 三点共线。

证 如图,连,,,,,,,

延长交于G . 易如丄,丄, 丄,所以P ,A ,F ,O,B

五点共圆,有∠∠∠

∠。

又因∥,所以有

C E (E ')A B

D F P

M

Q G

∠∠,∠∠,

而为的垂直平分线,故,∠∠, 所以∠∠,A ,F ,E 三点共线.

2。 线共点的证明

证明线共点可用有关定理(如三角形的3条高线交于一点),或证明第3条直线通过另外两条直线的交点,也可转化成点共线的问题给予证明.

例5 以△的两边,向外作正方形,。

△的高为。求证:,,交于一点.

证 如图.延长到M , 使。连,。

设与交于点K。 在△和△中, ,,

∠∠180°,

∠∠90°,

并且∠90°+∠, 因此∠∠180°

∠∠。

从而△≌△,∠∠。 所以∠∠∠∠∠90°, 即 丄.

同理丄。,,为△的3条高线,故,,三线交于一点。

例6 设P 为△内一点,∠-∠∠—∠.又设D,E 分别是△及△的内心。证明:,,

交于一点。

证 如图,过P向三边作垂线,垂足分别为R,S ,T .

连,,,设交于M,交于N 。 易知P ,R ,A ,S;P ,T,B ,R ;

P ,S ,C ,T分别四点共圆,则 ∠-∠∠∠

=∠∠ =∠. 同理,∠—∠∠,

由条件知∠∠,所以。

又,, 所以,那么

AC

PC

AB PB . 由角平分线定理知

M

E D B H C

F K G

A

MP

AM

PB AB PC AC NP AN =

==。 故M ,N重合,即,,交于一点。 例7

O 1

O 2外切于P 点,为两圆的公切线,其中Q,R

分别为

O1

O 2上的切点,过Q 且垂直于2的直线与过R且垂直于1的直线交于点

I ,垂直于O 1O 2,垂足为N,与交于点M。证明:,1,2三条直线交于一点.

证 如图,设1与2交于点O ,

连,.

因为∠O 1∠O190°,所以Q,O1,N ,M 四点共圆,有∠∠1O 2。

而∠2=90°=∠1, 所以∠∠O21, 故△∽△2O 1,得

MI

O O QM QO 2

11= 同理可证

MI

O O RM RO 2

12=

。因此 2

1

RO QO MR QM = ① 因为1∥2,所以有

2

1

1RO QO OR O O = ② 由①,②得∥1。 又由于O11Q ,22, 所以

2

1211PO P

O RO Q O OR O O ==, 即∥2。从而∥1∥2∥,故M ,O,P三点共线,所以,1,2三条直线相交于

同一点.

3. 塞瓦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及其应用

定理1 (塞瓦()定理):

设P,Q,R分别是△的,,边上的点。若,,相交于一点M,则

O 1O 2N P I Q

R M

O C

1=??RB

AR

QA CQ PC BP 。 证 如图,由三角形面积的性质,有

BMC AMC S S RB AR ??=, AMC AMB S S PC BP ??=, AMB

BMC

S S QA CQ ??=. 以上三式相乘,得

1=??RB

AR

QA CQ PC BP 。

定理2 (定理1的逆定理):

设P,Q,R分别是△的,,上的点。若1=??RB

AR

QA CQ PC BP ,则,,交于一点. 证 如图,设与交于M ,连,交于R ’。

由定理1有

1''=??B R AR QA CQ PC BP . 而1=??RB

AR

QA CQ PC BP ,所以 RB

AR

B R AR =

''。 于是R’与R 重合,故,,交于一点.

定理3 (梅涅劳斯()定理):

一条不经过△任一顶点的直线和三角形三边,,(或它们的延长线)分别交于P ,Q ,R ,则

1=??RB

AR

QA CQ PC BP 证 如图,由三角形面积的性质,有

BRP ARP S S RB AR ??=, CPR BRP S S PC BP ??=, ARP

CRP

S S QA CQ ??=。 将以上三式相乘,得

1=??RB

AR

QA CQ PC BP 。

定理4 (定理3的逆定理):

设P,Q,R 分别是△的三边,,或它们延长线上的3点。若

1=??RB

AR

QA CQ PC BP , 则P ,Q ,R 三点共线。

定理4与定理2的证明方法类似。

A

R

Q B

C

P

塞瓦定理和梅涅劳斯定理在证明三线共点和三点共线以及与之有关的题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8 如图,在四边形中,对角线平分∠.在上取一点E ,与相交于F ,延长交于G .

求证:∠∠。 证 如图,连接交于H ,

过点C 作的平行线交的延长线于I,过点C 作的

平行线交的延长线于J。

对△用塞瓦定理,可得

1=??EC DE

HD BH GB CG ① 因为是∠的角平分线, 由角平分线定理知AD AB HD BH =

. 代入①式得

1=??EC DE

AD AB GB CG ② 因为∥,∥,则AB CI GB CG =,CJ

AD

EC DE =

。 代入②式得

1=??CJ

AD AD AB AB CI . 从而。又由于

∠180°—∠180°-∠∠,

所以△≌△,故∠∠,即∠∠.

例9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E 是上的一点,F为上的一点。交于G,交于H.连接线

段并延长交于L ,交于M。求证:. 证 如图,设直线与的延长线交于点J ,与的延长

线交于点I 。

在△与△中分别使用

梅涅劳斯定理,得

1=??HE

CH IC DI GD EG ,

1=??JA BJ

HB FH GF AG . 因为∥,所以

GF AG GD EG =, HB

FH

HE CH =。 从而JA BJ IC DI =,即=+CI CI CD AJ

AJ AB +,故. 而 LA

DL

AJ DI CI BJ MC BM ===, 且. 所以。

H C

A D B

G

I

J

E F G

A E

B J L

D F C I M H

例10 在直线l 的一侧画一个半圆T ,C ,D 是T上的两点,T上过C 和D

的切线分别交l于B 和A ,半圆的圆心在线段上,E是线段和的交点,F是l 上的点,垂直l 。求证:平分∠.

证 如图,设与相交于点P ,用O 表示半圆T 的圆心。过P作丄l 于H ,

连,,.

由题意知△∽△, 于是有

DO HP

AD AH =。 类似地,△∽△, 则有

CO

HP

BC BH =

. 由,有BC BH AD AH =,从而1=??DA

PD CP BC HB AH .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知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即E在上,点H 与F 重合。

因∠∠90°,所以O ,D,C ,P四点共圆,直径为. 又∠90°,从而推得点F 也在这个圆上,因此

∠∠∠∠,

所以平分∠。 例11 如图,四边形内接于圆,,延长线交于E ,、延

长线交于F ,P 为圆上任意一点,,分别交圆于R ,S。 若对角线与相交于T 。 求证:R,T ,S 三点共线。

先证两个引理.

引理1:

A1B1C 1D 1E 1F 1为圆内接六边形,若A1D 1,B 1E1,C 1F 1交于一点,则有11

11

111111111=??A F F E E D D C C B B A 。 如图,设A1D 1,B 1E1,C1F1交于点O ,根据圆内接多

边形的性质易知

△ 1B 1∽△1D1,△1C 1∽△1E 1, △1D 1∽△1F1,从而有

O D O B E D B A 111111=, O B O F C B F E 111111=, O

F O

D A F D C 111111=。 将上面三式相乘即得

11

11

111111111=??A F F E E D D C C B B A , D l

A B O F(H)E C

P E B R C

T A P S D F B

F A E 1

O

C D 1

1

11

1

引理2:

圆内接六边形A 1B 1C 1D 1E1F1,若满足

11

11

111111111=??A F F E E D D C C B B A 则其三条对角线A 1D 1,B 1E 1,C 1F 1交于一点。 该引理与定理2的证明方法类似,留给读者。 例11之证明如图,连接,,,,,。 由△∽△,△∽△,知

EP EB PA BR =,FD

FP

DS PA =

。 两式相乘,得

FD EP FP

EB DS BR ??=

. ① 又由△∽△,△∽△,知EP EC PD CR =,FA FP

AS PD =

。 两式相乘,得 FA

EP FP

EC AS CR ??=

② 由①,②得FD

EC FA

EB CR DS AS BR ??=

??. 故 =??AB SA DS CD RC BR CE

DC

FD AF BA EB ?

?。 ③ 对△应用梅涅劳斯定理,有

1=??CE

DC FD AF BA EB ④ 由③,④得

1=??AB

SA

DS CD RC BR . 由引理2知,,交于一点,所以R ,T ,S三点共线.

练 习

A 组

1. 由矩形的外接圆上任意一点M 向它的两对边引垂线和,向另两边延长线引垂线,。证明:与垂直,且它们的交点在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上。

2. 在△的边上任取一点P ,作∥,∥,,和以,为直径而在三角形外侧所作的半圆的交点分别为D ,E 。求证:D,A ,E 三点共线。

3. 一个圆和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切,切点是D ,E ,又和△的外接圆相切于F 。

求证:△的内心G和D,E在一条直线上。

4. 设四边形为等腰梯形,把△绕点C旋转某一角度变成△A’B'C’。证明:线段A’D,和B’C的中点在一条直线上。

5. 四边形内接于圆O,对角线与相交于P。设三角形,,和的外接圆圆心分别

是O

,O2,O3,O4。求证:,O1O3,O2O4三直线交于一点。

6。求证:过圆内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向对边所作的4条垂线交于一点。

7。△为锐角三角形,为边上的高,以为直径的圆分别交,于M,N;M,N与A 不同.过A作直线垂直于。类似地作出直线与.证明:直线,,共点.

8. 以△的边,,向外作正方形,A1,B1,C1是正方形的边,,的对边的中点。求

证:直线

1,

,1相交于一点。

9.过△的三边中点D,E,F向内切圆引切线,设所引的切线分别与,,交于I,L,M。求证:I,L,M在一条直线上。

B组

10。设A

,B1,C1是直线l1上的任意三点,A2,B2,C2是另一条直线l2上的任意三点,A1B2和B1A2交于L,A1C2和A2C1交于M,B1C2和B2C1交于N.

求证:L,M,N三点共线。

11.在△,△A'B’C’中,连接',’,',使这3条直线交于一点S。求证:与A’B’、与B'C’、与C’A’的交点F,D,E在同一条直线上(笛沙格定理)。

12.设圆内接六边形的对边延长线相交于三点P,Q,R,则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帕斯卡定理)。

?第四讲四点共圆问题

“四点共圆”问题在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四点共圆”作为证题的目的,二是以“四点共圆”作为解题的手段,为解决其他问题铺平道路.判定“四点共圆"的方法,用得最多的是统编教材《几何》二册所介绍的两种(即P89定理和P93例3),由这两种基本方法推导出来的其他判别方法也可相机采用.

1 “四点共圆”作为证题目的

例 1.给出锐角△,以为直径的圆与边的高′及其延长线交于M,N.以为直径的圆与边的高′及其延长线将于P,Q.求证:M,N,P,Q四点共圆.

A

N

Q

B′

C′

(第19届美国数学奥林匹克) 分析:设,交于K 点,连接,.

欲证M ,N ,P,Q四点共圆,须证 ·=·,

即证(′′)(′′) =(′′)·(′′)

或′2′2′2′2 . ①

不难证明 ,从而有 ′2′2′2′2. 故 ′2′2′2′2

=(2′2)-(2′2)

′2′2. ②

由②即得①,命题得证。

例2.A 、B 、C三点共线,O点在直线外,

O1,O2,O 3分别为△,△,

△的外心.求证:O ,O1,O2, O 3四点共圆.

(第27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

分析:作出图中各辅助线。易证O 1O 2垂直平分,O 1O 3垂直平分.观察△及其外

接圆,立得∠2O 1=21∠2∠.观察△及其外接圆,立得∠3O 1=2

1

∠3∠。

由∠2O1=∠3O 1?O ,O 1,O 2,O 3共圆。

利用对角互补,也可证明O,O 1,O 2,O 3四点共圆,请同学自证.

2 以“四点共圆”作为解题手段

这种情况不仅题目多,而且结论变幻莫测,可大体上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证角相等

例3.在梯形中,∥,>,K ,M 分别在,上,∠=∠. 求证:∠=∠.

(第二届袓冲之杯初中竞赛)

分析:易知A ,B ,M ,K四点共圆.连接,

有∠=∠.∵∠∠ =180°, ∴∠∠=180°.

故C,D ,K ,M 四点共圆?∠=∠. 但已证∠=∠, ∴∠=∠.

(2)证线垂直

例4。⊙O 过△顶点A ,C ,且与,

交于K,N (K与N 不同)。△

外接圆和△外接圆相交于B 和 M .求证:∠90°. (第26届第五题)

分析:这道国际数学竞赛题,曾使许多选手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把握已知条件

和图形特点,借助“四点共圆”,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A B C O O O O 1

23

?A B C D

K M

··

A B O K N C M

G

连接,,,,延长到G。易得∠

∠∠∠。而∠2·∠∠ ∠180°-∠,

∴∠∠180°?C ,O ,K,M 四点共圆。 在这个圆中,由 ? ?∠∠. 但∠∠, 故∠90°. (3)判断图形形状

例5.四边形内接于圆,△,△,△,△的内心依次记为,,,。

试证:是矩形.

(第一届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选拔试题)

分析:连接,,,和.易得

∠90°+21∠90°+2

1

∠∠?,B,,四点

共圆。

同理,A ,D ,,四点共圆.此时 ∠180°—∠ =180°—21

∠,

∠180°—∠180°—2

1

∠,

∴∠∠

=360°-21

(∠∠)

=360°-2

1

×180°=270°。

故∠90°.

同样可证其它三个内角皆为90°.该四边形必为矩形.

(4)计算

例6。正方形的中心为O,面积为1989㎝2为正方形内

一点,且∠45°,5:14.则 (1989,全国初中联赛) 分析:答案是42㎝.怎样得到的呢?

连接,.易知O ,P,A ,B 四点共圆,有∠∠90°。 故222

=1989.

由于5:14,可求.

(5)其他

例7。设有边长为1的正方形,试在这个正方形的内接正三角形中找出面积最

大的和一个面积最小的,并求出这两个面积(须证明你的论断)。 (1978,全国高中联赛)

分析:设△为正方形 的一个内接正三角形,由于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至少必落

在正方形的三条边上,所以不妨令F ,G两点在正方形的一组对边上。

A B

C D I C I D

A I I

B ··P O A B

C D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之数论初步(一)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之数论初步(一) 整数的整除性 定义:设a ,b 为二整数,且b ≠0,如果有一整数c ,使a =bc ,则称b 是a 的约数,a 是b 的倍数,又称b 整除a ,记作b|a. 显然,1能整除任意整数,任意整数都能整除0. 性质:设a ,b ,c 均为非零整数,则 ①.若c|b ,b|a ,则c|a. ②.若b|a ,则bc|ac ③.若c|a ,c|b ,则对任意整数m 、n ,有c|ma +nb ④.若b|ac ,且(a ,b)=1,则b|c 证明:因为(a ,b)=1 则存在两个整数s ,t ,使得 as +bt =1 ∴ asc +btc =c ∵ b|ac ? b|asc ∴ b|(asc +btc) ? b|c ⑤.若(a ,b)=1,且a|c ,b|c ,则ab|c 证明:a|c ,则c =as(s ∈Z) 又b|c ,则c =bt(t ∈Z) 又(a ,b)=1 ∴ s =bt'(t'∈Z) 于是c =abt' 即ab|c ⑥.若b|ac ,而b 为质数,则b|a ,或b|c ⑦.(a -b)|(a n -b n )(n ∈N),(a +b)|(a n +b n )(n 为奇数) 整除的判别法:设整数N =121n 1a a a a - ①.2|a 1?2|N , 5|a 1? 5|N

②.3|a 1+a 2+…+a n ?3|N 9|a 1+a 2+…+a n ?9|N ③.4|a a ? 4|N 25|a a ? 25|N ④.8|a a a ?8|N 125|a a a ?125|N ⑤.7||41n n a a a --a a a |?7|N ⑥.11||41n n a a a --a a a |?11|N ⑦.11|[(a 2n +1+a 2n -1+…+a 1)-(a 2n +a 2n -2+…+a 2)] ?11|N ⑧.13||41n n a a a --a a a |?13|N 推论:三个连续的整数的积能被6整除. 例题: 1.设一个五位数d a c b a ,其中d -b =3,试问a ,c 为何值时,这个五位数被11整除. 解:11|d a c b a ∴ 11|a +c +d -b -a 即11|c +3 ∴ c =8 1≤a ≤9,且a ∈Z 2.设72|b 673a ,试求a ,b 的值. 解:72=8×9,且(8,9)=1 ∴ 8|b 673 a ,且9| b 673a ∴ 8|b 73 ? b =6 且 9|a +6+7+3+6 即9|22+a ∴ a =5 3.设n 为自然数,A =3237n -632n -855n +235n ,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几何变换(旋转)

第2讲几何变换——旋转 典型例题 【例1】C是线段AE上的点,以AC、CE为边在线段AE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BC、CDE, △是等设AD的中点是M,BE的中点是N,连结MN、MC、NC,求证:CMN 边三角形.Array【例2】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和AKLM有一个公共点A.求证:这两个正方形的中心以 及线段BM,DK的中点是某正方形的顶点. L

【例3】 已知:如图,ABC △、CDE △、EHK △都在等边三角形,且A 、D 、K 共线, AD DK =.求证:HBD △也是等边三角形. 【例4】 ABC △是等边三角形,P 是AB 边的中点,Q 是AC 边的中点,R 为BC 边的中点, M 为RC 上任意一点,且PMS △是等边三角形,S 与Q 在PM 的同侧,求证: RM QS =. E C H D B A Q ? S M P C B A R

【例5】 ABCD 是正方形,P 是ABCD 内一点,1PA =,3PB = ,PD =求正方形ABCD 的面积. 【例6】 P 是等边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6PA =,8PB =,10PC =.求ABC △的边长. D

【例7】 设O 是等边ABC △内一点,已知115AOB ?∠=,125BOC ?∠=,求以线段OA 、OB 、 OC 为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各内角大小. 【例8】 如图,在ABC △中,90ACB ?∠=,AC BC =,P 是ABC △内一点,3PA =,1PB =, 2PC =,求BPC ∠. A P C

如图,已知ABC △中,90A =,AB AC =,D 为BC 上一点,求证:2222BD DC AD +=. 【例9】 如图,在等腰直角ABC △中,90ACB ?∠=,CA CB =,P 、Q 在斜边AB 上,且 45PCQ ?∠=,求证:222PQ AP BQ =+. A D C B A Q B C P

初中数学竞赛常用解题方法(代数)

初中数学竞赛常用解题方法(代数) 一、 配方法 例1练习:若2 ()4()()0x z x y y z ----=,试求x+z 与y 的关系。 二、 非负数法 例21 ()2 x y z =++. 三、 构造法 (1)构造多项式 例3、三个整数a 、b 、c 的和是6 的倍数.,那么它们的立方和被6除,得到的余数是( ) (A) 0 (B) 2 (C) 3 (D) 不确定的 (2)构造有理化因式 例4、 已知(2002x y =. 则2 2 346658x xy y x y ----+=___ ___。 (3)构造对偶式 例5、 已知αβ、是方程2 10x x --= 的两根,则4 3αβ+的值是___ ___。 (4)构造递推式 例6、 实数a 、b 、x 、y 满足3ax by +=,2 2 7ax by +=,3 3 16ax by +=,4 4 42ax by +=.求5 5 ax by +的值___ ___。 (5)构造几何图形 例7、(构造对称图形)已知a 、b 是正数,且a + b = 2. 求u =___ ___。 练习:(构造矩形)若a ,b 形的三条边的长,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 四、 合成法 例8、若12345,,,x x x x x 和满足方程组

123451234512345123451234520212 224248296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确定4532x x +的值。 五、 比较法(差值比较法、比值比较法、恒等比较法) 例9、71427和19的积被7除,余数是几? 练习:设0a b c >>>,求证:222a b c b c c a a b a b c a b c +++>. 六、 因式分解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 1221()(...)n n n n n n a b a b a a b ab b -----=-++++ 1221()(...)n n n n n n a b a b a a b ab b ----+=+-+-+ 例10、设n 是整数,证明数3 231 22 M n n n =++为整数,且它是3的倍数。 练习:证明993 991993 991+能被1984整除。 七、 换元法(用新的变量代换原来的变量) 例11、解方程2 9(87)(43)(1)2 x x x +++= 练习:解方程 11 (1) 11 (1x) x =. 八、 过度参数法(常用于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2、一商人进货价便宜8%,售价保持不变,那么他的利润(按进货价而定)可由目前的 %x 增加到(10)%x +,x 等于多少? 九、 判别式法(24b ac ?=-判定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的根的性质) 例13、求使2224 33 x x A x x -+=-+为整数的一切实数x. 练习:已知,,x y z 是实数,且 2 2 2 212 x y z a x y z a ++=++=

初一数学竞赛系列讲座9

初一数学竞赛系列讲座(9) 应用题(一) 一、一、知识要点 1、 1、 应用题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着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解应用题最主要的方法是列方程或方程组。 2、 2、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 (1) 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 (2) 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 (3) 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 (4) 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5) 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3、行程类问题 行程类问题讨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满足如下基本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4、数字类问题 数字类问题常用十进制来表示数,然后通过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解数字类问题应注意数字间固有的关系,如:连续整数,一般设中间数为x ,则相邻两 数分别为x-1、x+1;连续奇(偶)数,一般设中间数为x ,则相邻两数分别为x-2、x+2。 二、二、例题精讲 例1 从甲地到乙地的公路,只有上坡路和下坡路,没有平路。一辆汽车上坡时每小时行驶 20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行驶35千米,。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9小时,乙地开往甲地需21 7小时,问:甲、乙两地间的公路有多少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须行驶多少千米的上坡路?(第五届华杯赛复赛题) 分析 本题用方程来解简单自然。 解 设从甲地到乙地的上坡路为x 千米,下坡路为y 千米,根据题意得方程组 ?????=+=+(2) 2172035(1) 93520y x y x 解这个方程组有很多种方法。例如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等。由于方程组系数比较特殊(第 一个方程中x 的系数201恰好是第二个方程中y 的系数,而y 的系数351 也恰好是第二个方程中x 的系数),也可以采用如下的解法: (1)+(2)得 (x+y)( 201+351)=9+217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6

第六讲整式的运算 吴忠市第一中学韩瑞峰 一、知识要点 1、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多项式,一元多项式; 2、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 3、整式的乘除: (1)记号f(x),f(a); (2)多项式长除法; (3)余数定理:多项式f(x)除以(x-a)所得的余数r等于f(a); (4)因数定理:(x-a)|f(x)?f(a)=0。 二、例题示范 1、整式的加减 例1、已知单项式0.25x b y c与单项式-0.125x m-1y2n-1的和为0.625ax n y m,求abc的值。 提示: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为一个单项式。 例2、已知A=3x2n-8x n+ax n+1-bx n-1,B=2x n+1-ax n-3x2n+2bx n-1,A-B中x n+1项的系数为3,x n-1项的系数为-12,求3A-2B。 例3、已知a-b=5,ab=-1,求(2a+3b-2ab) -(a+4b+ab) -(3ab+2b-2a)的值。 提示:先化简,再求值。 例4、化简:x-2x+3x-4x+5x-…+2001x-2002x。 例5、已知x=2002,化简|4x2-5x+9|-4|x2+2x+2|+3x+7。 提示:先去掉绝对值,再化简求值。 例6、5个数-1, -2, -3,1,2中,设其各个数之和为n1,任选两数之积的和为n2,任选三个数之积的和为n3,任选四个数之积的和为n4,5个数之积为n5,求n1+n2+n3+n4+n5的值。 例7、王老板承包了一个养鱼场,第一年产鱼m千克,预计第二年产鱼量增长率为200%,以后每年的增长率都是前一年增长率的一半。 (1)写出第五年的预计产鱼量;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培训(4):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培训第四讲分式的化简与求值 分式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与分数相类似,例如,分式的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即分式只有在分母不等于零时才有意义;也像分数一样,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一性质是分式运算中通分和约分的理论根据.在分式运算中,主要是通过约分和通分来化简分式,从而对分式进行求值.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分式的具体特征灵活变形,以使问题得到迅速准确的解答.本讲主要介绍分式的化简与求值. 例1 化简分式: 分析直接通分计算较繁,先把每个假分式化成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再化简将简便得多. =[(2a+1)-(a-3)-(3a+2)+(2a-2)] 说明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将假分式写成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 例2 求分式 当a=2时的值.分析与解先化简再求值.直接通分较复杂,注意到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可将分式分步通分,每一步只通分左边两项. 例3 若abc=1 ,求 分析本题可将分式通分后,再进行化简求值,但较复杂.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解法. 解法1 因为abc=1,所以a,b,c都不为零. 解法2 因为abc=1,所以a≠0,b≠0,c≠0. 例4 化简分式:

分析与解 三个分式一齐通分运算量大,可先将每个分式的分 母分解因式,然后再化简. 说明 互消掉的一对相反数,这种化简的方法叫“拆项相消”法, 它是分式化简中常用的技巧. 例5 化简计算(式中a ,b ,c 两两不相等): 似的,对于这个分式,显然分母可以分解因式为(a -b)(a -c),而分子又恰好凑成(a -b)+(a -c),因此有下面的解法. 解 说明 本例也是采取“拆项相消”法,所不同的是利用 例6 已知:x+y+z=3a(a ≠0,且x ,y ,z 不全相等),求 分析 本题字母多,分式复杂.若把条件写成 (x -a)+(y -a)+(z -a)=0,那么题目只与x -a ,y -a ,z -a 有关,为简化计算,可用换元法求解. 解 令x -a=u ,y -a=v ,z -a=w ,则分式变为 u 2+v 2+w 2 +2(uv+vw+wu)=0. 由于x ,y ,z 不全相等,所以u ,v ,w 不全为零,所以u 2 +v 2 +w 2 ≠0,从而有 说明 从本例中可以看出,换元法可以减少字母个数,使运算 过程简化. 例7 化简分式: 适当变形,化简分式后再计算求值. (x -4)2 =3,即x 2 -8x+13=0. 原式分子=(x 4 -8x 3 +13x 2 )+(2x 3 -16x 2 +26x)+(x 2 -8x+13)+10 =x 2 (x 2 -8x+13)+2x(x 2 -8x+13)+(x 2 -8x+13)+10

初一数学竞赛系列讲座解一次方程(组)与一次不等式(组)教师版

初一数学竞赛系列讲座 解一次方程(组)与一次不等式(组) 一、知识要点 1.一次方程组 解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常用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2.不定方程 不定方程(组)是指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的方程(组)。它的解往往有无穷多个,不能唯一确定,对于不定方程(组),我们常常限定只求整数解或正整数解。 定理:若整系数不定方程ax+by=c (a 、b 互质)有一组整数解为x 0,y 0,则此方程的全部整数 解可表示为:???-=+=)k ( 00为任意整数这里ka y y kb x x 3.一元一次不等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它的标准形式:ax+b <0或ax+b >0(a ≠0) 解不等式的根据是不等式的同解原理。 4.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同解原理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反身性 如果a >b ,那么b <a (2)传递性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3)平移性 如果a >b ,那么a+c >b+c (4)伸缩性 如果a >b ,c >0,那么ac >bc 如果a >b ,c <0,那么ac <bc 不等式的同解原理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是同解不等式。 不等式的同解原理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所得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是同解不等式。 不等式的同解原理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并把不等号改变方向后,所得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是同解不等式。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1)去分母(根据不等式性质2或3); (2)去括号(根据整式运算法则); (3)移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4)合并同类项(根据整式的运算法则); (5)将x 项系数化为1(根据不等式性质2或3); 6.不等式组及其解集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7.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和步骤:

【重磅】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座19讲(全套)

第一讲有理数 一、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二、有理数的计算: 1、 善于观察数字特征; 2、灵活运用运算法则; 3、掌握常用运算技巧(凑整法、分拆 法等)。 三、例题示范 1、数轴与大小 例1、 已知数轴上有A 、B 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为1,点A 与原点O 的距离为3, 那么满足条件的点B 与原点O 的距离之和等于多少?满足条件的点B 有多少 个? 例2、 将99 98 ,19991998,9897,19981997----这四个数按由小到大的顺序,用“<”连结起来。 提示1:四个数都加上1不改变大小顺序; 提示2:先考虑其相反数的大小顺序; 提示3:考虑其倒数的大小顺序。 例3、 观察图中的数轴,用字母a 、b 、c 依次表示点A 、B 、C 对应的数。试确定三个 数c a b ab 1,1,1-的大小关系。 分析:由点B 在A 右边,知b-a >0,而A 、B 都在原点左边,故ab >0,又c >1>0,故要比较c a b ab 1,1,1-的大小关系,只要比较分母的大小关系。 例4、 在有理数a 与b(b >a)之间找出无数个有理数。 提示:P=n a b a -+(n 为大于是的自然数) 注:P 的表示方法不是唯一的。 2、 符号和括号 在代数运算中,添上(或去掉)括号可以改变运算的次序,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例5、 在数1、2、3、…、1990前添上“+”和“—”并依次运算,所得可能的最小非 负数是多少?

提示:造零:n-(n+1)-(n+2)+(n+3)=0 注:造零的基本技巧:两个相反数的代数和为零。 3、算对与算巧 例6、 计算-1-2-3-…-20KK -20KK -20KK 提示:1、逆序相加法。2、求和公式:S=(首项+末项)?项数÷2。 例7、 计算1+2-3-4+5+6-7-8+9+…-20KK+20KK+20KK 提示:仿例5,造零。结论:20KK 。 例8、 计算 9 9 9 9991999999个个个n n n +? 提示1:凑整法,并运用技巧:199…9=10n +99…9,99…9=10n -1。 例9、 计算 -+++?----)20021 3121()2001131211( )2001 13121()2002131211(+++?---- 提示:字母代数,整体化:令2001 1 3121,2001131211+ ++=----= B A ,则 例10、 计算 (1)100991 321211?++?+? ;(2)100981421311?+ +?+? 提示:裂项相消。 常用裂项关系式: (1)n m mn n m 1 1+=+; (2)111)1(1+-=+n n n n ; (3))11(1)(1m n n m m n n +-=+;(4) ]) 2)(1(1 )1(1[21)2)(1(1++-+=++n n n n n n n 。 例11计算n +++++ ++++++ 3211 32112111(n 为自然数) 例12、计算1+2+22+23+…+220KK 提示:1、裂项相消:2n =2n+1-2n ;2、错项相减:令S=1+2+22+23+…+220KK ,则S=2S -S=220KK -1。 例13、比较20002 2000 164834221+++++= S 与2的大小。 提示:错项相减:计算S 2 1 。 第二讲绝对值 一、知识要点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培训 -生活中的数学(2)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培训第三十讲生活中的数学(四)──买鱼的学问 鱼是人们喜欢吃的一种高蛋白食物,所以谁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鱼.假定现在商店里出售某种鱼以大小论价,大鱼A每斤1.5元,小鱼B每斤1元.如果大鱼的高度为13厘米,小鱼的高度为10厘米(图2-171),那么买哪种鱼更便宜呢? 有人可能觉得大鱼A和小鱼B高度之比为13∶10,差不了许多,而小鱼的价格却比大鱼便宜许多,因此,买小鱼比较合算.这种想法是合理的吗?我们还是用数学来加以分析吧! 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已经知道以下定理. 定理1 相似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定理2 相似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例1 已知:△ABC∽△A′B′C′,并且AB=2c,BC=2a,AC=2b,A′B′=3c, B′C′=3a,A′C′=3b.求证:△ABC和△A′B′C′周长的比是2∶3(图2-172). 证△ABC的周长是 2a+2b+2c=2(a+b+c), △A′B′C′的周长是 3a+3b+3c=3(a+b+c), 所以△ABC和△A′B′C′的周长的比是 2(a+b+c)∶3(a+b+c)=2∶3. 例2 图2-173是两个相似矩形,如果它们的相似比是3∶4,求证:它们面积的比是32∶42. 证矩形ABCD的面积是3a·3b=32ab,矩形A′B′C′D′的面积是4a·4b=42ab,所以矩形ABCD和矩形A′B′C′D′的面积之比是 32ab∶42ab=32∶42. 从定理1和定理2,我们自然会想到:相似的两个立体的体积之比与它们的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3 图2-174是两个相似的长方体,它们的相似比为3∶5,求它们的体积之比. 解长方体(a)的体积是3a·3b·3c=33abc, 长方体(b)的体积是5a·5b·5c=53abc, 所以长方体(a)与长方体(b)的体积的比是 33abc∶53abc=33∶53 例4 图2-175是两个相似圆柱,它们的相似比为2∶3,求它们的体积之比. 解小圆柱的体积是 (2a)2π·2b=23a2bπ,大圆柱的体积是 (3a)2π·3b=33a2bπ,所以小圆柱与大圆柱的体积之比为23∶33. 定理3 相似形的体积之比,等于它的相似比的立方.

初一数学竞赛讲座.

初一数学竞赛讲座(三) 数字、数位及数谜问题 一、 知识要点 1、整数的十进位数码表示 一般地,任何一个n 位的自然数都可以表示成: 122321*********a a a a a n n n n +?+?++?+?---Λ 其中,a i (i=1,2,…,n)表示数码,且0≤a i ≤9,a n ≠0. 对于确定的自然数N ,它的表示是唯一的,常将这个数记为N=121a a a a n n Λ- 2、正整数指数幂的末两位数字 (1) (1) 设m 、n 都是正整数,a 是m 的末位数字,则m n 的末 位数字就是a n 的末位数字。 (2) (2) 设p 、q 都是正整数,m 是任意正整数,则m 4p+q 的末 位数字与m q 的末位数字相同。 3、在与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有不少问题涉及到求符合一定条 件的整数是多少的问题,这类问题称为数迷问题。这类问题不需 要过多的计算,只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有时可以用“凑”、“猜” 的方法求解,是一种有趣的数学游戏。 二、 例题精讲 例1、有一个四位数,已知其十位数字减去2等于个位数字,其 个位数字加上2等于其百位数字,把这个四位数的四个数字反着 次序排列所成的数与原数之和等于9988,求这个四位数。

分析:将这个四位数用十进位数码表示,以便利用它和它的反序 数的关系列式来解决问题。 解:设所求的四位数为a ?103+b ?102+c ?10+d ,依题意得: (a ?103+b ?102+c ?10+d)+( d ?103+c ?102+b ?10+a)=9988 ∴ (a+d) ?103+(b+c) ?102+(b+c) ?10+ (a+d)=9988 比较等式两边首、末两位数字,得 a+d=8,于是b+c18 又∵c-2=d ,d+2=b ,∴b-c=0 从而解得:a=1,b=9,c=9,d=7 故所求的四位数为1997 评注:将整数用十进位数码表示,有助于将已知条件转化为等式, 从而解决问题。 例2 一个正整数N 的各位数字不全相等,如果将N 的各位数字重新 排列,必可得到一个最大数和一个最小数,若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正 好等于原来的数N ,则称N 为“新生数”,试求所有的三位“新生数”。 分析:将所有的三位“新生数”写出来,然后设出最大、最小数,求差 后分析求出所有三位“新生数”的可能值,再进行筛选确定。 解:设N 是所求的三位“新生数”,它的各位数字分别为a 、b 、c(a 、b 、c 不全相等),将其各位数字重新排列后,连同原数共得6个三位数:cba cab bca bac acb abc ,,,,,,不妨设其中的最大数为abc ,则最小数为 cba 。由“新生数”的定义,得 N=()()()c a a b c c b a cba abc -=++-++=-991010010100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三)讲座(3)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三)讲座(3) 例1:解方程084223=+--x x x 。 例2:解方程()()()()197412=+++-x x x x 。 例3:解方程()()()6143762=+++x x x 。 例4:解方程01256895612234=+-+-x x x x 。 例5:解方程52222=??? ??++x x x 。 例6:解方程()()821344=-++y x 。 例7:解方程()()02652112102234=++++---a a x a x a x x ,其中a 是常数,且6-≥a 。 解答:(1)221==x x ,23-=x (2)28552,1±-=x 2554,3±-=x (3)32 1-=x 35 2-=x (4)23 ,32 ,21 ,24321====x x x x (5)2,121=-=x x (6)4,021-==x x (7)622,1+± =a x ,934,3+±=a x 。 练习: 1、填空: (1)方程()()()()24321=++++x x x x 的根为__________。 (2)方程0233=+-x x 的根为__________。 (3)方程025********=+--+x x x x 的根为__________。 (4)方程()()()2 222222367243+-=+-+-+x x x x x x 的根为__________。 (5)方程()()()29 134782=+++x x x 的根为__________。 2、解方程()()()()431121314x x x x x =++++。 3、解方程403322 =??? ??-+x x x 。

数学初中竞赛大题训练:几何专题(包含答案)

数学初中竞赛大题训练:几何专题 1.阅读理解: 如果同一平面内的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则称这四个点共圆,一般简称为“四点共圆”.证明“四点共圆”判定定理有:1、若线段同侧两点到线段两端点连线夹角相等,那么这两点和线段两端点四点共圆;2、若平面上四点连成的四边形对角互补,那么这四点共圆.例:如图1,若∠ADB=∠ACB,则A,B,C,D四点共圆;或若∠ADC+∠ABC=180°,则A,B,C,D四点共圆. (1)如图1,已知∠ADB=∠ACB=60°,∠BAD=65°,则∠ACD=55°; (2)如图2,若D为等腰Rt△ABC的边BC上一点,且DE⊥AD,BE⊥AB,AD=2,求AE 的长; (3)如图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等边△EFG内接于此正方形,且E,F,G分别在边AB,AD,BC上,若AE=3,求EF的长. 解:(1)∵∠ADB=∠ACB=60°, ∴A,B,C,D四点共圆, ∴∠ACD=∠ABD=180°﹣∠ADB﹣∠BAD=180°﹣60°﹣65°=55°, 故答案为:55°; (2)在线段CA取一点F,使得CF=CD,如图2所示: ∵∠C=90°,CF=CD,AC=CB, ∴AF=DB,∠CFD=∠CDF=45°, ∴∠AFD=135°, ∵BE⊥AB,∠ABC=45°, ∴∠ABE=90°,∠DBE=135°, ∴∠AFD=∠DBE, ∵AD⊥DE,

∴∠ADE=90°, ∵∠FAD+∠ADC=90°,∠ADC+∠BDE=90°, ∴∠FAD=∠BDE, 在△ADF和△DEB中,, ∴△ADF≌△DEB(ASA), ∴AD=DE, ∵∠ADE=90°, ∴△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E=AD=2; (3)作EK⊥FG于K,则K是FG的中点,连接AK,BK,如图3所示:∴∠EKG=∠EBG=∠EKF=∠EAF=90°, ∴E、K、G、B和E、K、F、A分别四点共圆, ∴∠KBE=∠EGK=60°,∠EAK=∠EFK=60°, ∴△ABK是等边三角形, ∴AB=AK=KB=4,作KM⊥AB,则M为AB的中点, ∴KM=AK?sin60°=2, ∵AE=3,AM=AB=2, ∴ME=3﹣2=1, ∴EK===, ∴EF===.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培训

第一讲:因式分解(一) (1) 第二讲:因式分解(二) (4) 第三讲实数的若干性质和应用 (7) 第四讲分式的化简与求值 (10) 第五讲恒等式的证明 (13) 第六讲代数式的求值 (16) 第七讲根式及其运算 (19) 第八讲非负数 (23) 第九讲一元二次程 (27) 第十讲三角形的全等及其应用 (30) 第十一讲勾股定理与应用 (34) 第十二讲平行四边形 (37) 第十三讲梯形 (40) 第十四讲中位线及其应用 (43) 第十五讲相似三角形(一) (46) 第十六讲相似三角形(二) .......................................... 49 第十七讲* 集合与简易逻辑 (52) 第十八讲归纳与发现 (57) 第十九讲特殊化与一般化 (61) 第二十讲类比与联想 (65) 第二十一讲分类与讨论 (68) 第二十二讲面积问题与面积法 (72) 第二十三讲几不等式 (75) 第二十四讲* 整数的整除性 (79) 第二十五讲* 同余式 (82) 第二十六讲含参数的一元二次程的整数根问题 (85) 第二十七讲列程解应用问题中的量 (88) 第二十八讲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 (92) 第二十九讲生活中的数学(三) ——镜子中的世界 (96) 第三十讲生活中的数学(四)──买鱼的学问 (99) 第一讲:因式分解(一)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等数学之中,是我们解决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式分解法灵活,技巧性强,学习这些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容所必需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本讲及下一讲在中学数学教材基础上,对因式分解的法、技巧和应用作进一步的介绍. 1.运用公式法 在整式的乘、除中,我们学过若干个乘法公式,现将其反向使用,即为因式分解中常用的公式,例如: (1)a2-b2=(a+b)(a-b); (2)a2±2ab+b2=(a±b)2; (3)a3+b3=(a+b)(a2-ab+b2); (4)a3-b3=(a-b)(a2+ab+b2). 下面再补充几个常用的公式: (5)a2+b2+c2+2ab+2bc+2ca=(a+b+c)2; (6)a3+b3+c3-3abc=(a+b+c)(a2+b2+c2-ab-bc-ca); (7)a n-b n=(a-b)(a n-1+a n-2b+a n-3b2+…+ab n-2+b n-1)其中n为正整数; (8)a n-b n=(a+b)(a n-1-a n-2b+a n-3b2-…+ab n-2-b n-1),其中n为偶数; (9)a n+b n=(a+b)(a n-1-a n-2b+a n-3b2-… -ab n-2+b n-1),其中n为奇数.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要根据多项式的特点,根据字母、系数、指数、符号等正确恰当地选择公式.例1 分解因式: (1)-2x5n-1y n+4x3n-1y n+2-2x n-1y n+4; (2)x3-8y3-z3-6xyz; (3)a2+b2+c2-2bc+2ca-2ab; (4)a7-a5b2+a2b5-b7. 解(1)原式=-2x n-1y n(x4n-2x2ny2+y4) =-2x n-1y n[(x2n)2-2x2ny2+(y2)2] =-2x n-1y n(x2n-y2)2 =-2x n-1y n(x n-y)2(x n+y)2. (2)原式=x3+(-2y)3+(-z)3-3x(-2y)(-Z) =(x-2y-z)(x2+4y2+z2+2xy+xz-2yz). (3)原式=(a2-2ab+b2)+(-2bc+2ca)+c2 =(a-b)2+2c(a-b)+c2 =(a-b+c)2. 本小题可以稍加变形,直接使用公式(5),解法如下:原式=a2+(-b)2+c2+2(-b)c+2ca+2a(-b) =(a-b+c)2 w

初一数学竞赛讲座特殊的正整数

初一数学竞赛讲座特殊 的正整数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初一数学竞赛讲座(二) 特殊的正整数 一、 知识要点 1、完全平方数及其性质 定义1 如果一个数是一个整数的平方,则称这个数是完全平方数。如:1、4、9、…等都是完全平方数,完全平方数有下列性质: 性质1 任何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数只能是0,1,4,5,6,9中的一个。 性质2 奇完全平方数的十位数一定是偶数。 性质3 偶完全平方数是4的倍数。 性质4 完全平方数有奇数个不同的正约数。 性质5 完全平方数与完全平方数的积仍是完全平方数,完全平方数与非完全平方数的积是非完全平方数。 2、质数与合数 定义2 一个大于1的整数a,如果只有1和a 这两个约数,那么a 叫做质数。 定义3 一个大于1的整数a,如果只有1和a 这两个约数外,还有其他正约数,那么a 叫做合 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质数与合数的有关性质 (1) 质数有无数多个 (2) 2是唯一的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整数,即是唯一的偶质数。大于2的质数必为奇数。 (3) 若质数p ?a ?b ,则必有p ?a 或p ?b 。 (4) 若正整数a 、b 的积是质数p ,则必有a=p 或b=p. (5) 唯一分解定理:任何整数n(n>1)可以唯一地分解为:k a k a a p p p n 2121=,

其中p 1

初中数学竞赛竞赛讲座(数字、数位及数谜问题)

竞赛讲座(数字、数位及数谜问题) 一、 知识要点 1、整数的十进位数码表示 一般地,任何一个n 位的自然数都可以表示成: 122321*********a a a a a n n n n +?+?++?+?--- 其中,a i (i=1,2,…,n)表示数码,且0≤a i ≤9,a n ≠0. 对于确定的自然数N ,它的表示是唯一的,常将这个数记为N=1 21a a a a n n - 2、正整数指数幂的末两位数字 (1) 设m 、n 都是正整数,a 是m 的末位数字,则m n 的末位数字就是a n 的末位数字。 (2) 设p 、q 都是正整数,m 是任意正整数,则m 4p+q 的末位数字与m q 的末位数字相同。 3、在与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有不少问题涉及到求符合一定条件的整数是多少的问题,这类问题称为数迷问题。这类问题不需要过多的计算,只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有时可以用“凑”、“猜”的方法求解,是一种有趣的数学游戏。 二、 例题精讲 例1、有一个四位数,已知其十位数字减去2等于个位数字,其个位数字加上2等于其百位数字,把这个四位数的四个数字反着次序排列所成的数与原数之和等于9988,求这个四位数。 分析:将这个四位数用十进位数码表示,以便利用它和它的反序数的关系列式来解决问题。 解:设所求的四位数为a ?103+b ?102+c ?10+d ,依题意得: (a ?103+b ?102+c ?10+d)+( d ?103+c ?102+b ?10+a)=9988 ∴ (a+d) ?103+(b+c) ?102+(b+c) ?10+ (a+d)=9988 比较等式两边首、末两位数字,得 a+d=8,于是b+c18 又∵c-2=d ,d+2=b ,∴b-c=0 从而解得:a=1,b=9,c=9,d=7 故所求的四位数为1997 评注:将整数用十进位数码表示,有助于将已知条件转化为等式,从而解决问题。 例2 一个正整数N 的各位数字不全相等,如果将N 的各位数字重新排列,必可得到一个最大数和一个最小数,若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正好等于原来的数N ,则称N 为“新生数”,试求所有的三位“新生数”。 分析:将所有的三位“新生数”写出来,然后设出最大、最小数,求差后分析求出所有三位“新生数”的可能值,再进行筛选确定。 解:设N 是所求的三位“新生数”,它的各位数字分别为a 、b 、c(a 、b 、c 不全相等),将其各位数字重新排列后,连同原数共得6个三位数:cba cab bca bac acb abc ,,,,,,不妨设其中的最大数为abc ,则最小数为cba 。由“新生数”的定义,得

初中数学竞赛 几何专题:点共线问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竞赛 几何专题:点共线问题(含答案) 1. 锐角三角形ABC 中,45BAC ∠=?,BE 、CF 是两条高,H 为ABC △的垂心,M 、K 分别是BC 、 AH 的中点.证明:MK 、EF 和OH 共点,这里O 为ABC △的外心. 解析 如图,由条件45BAE ∠=?,可知AEB △和AFC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O 为AB 、BC 的中垂线上的点,故EO AB ⊥,FO AC ⊥,于是EO CF ∥,FO BE ∥,从而四边形EOFH 为平行四边形.故EF 与OH 的交点为EF 的中点. 另一方面,M 、K 为BC 、AH 的中点,结合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 12EM MF BC ==,1 2 EK KF AH ==.即四边形EKFM 为菱形,所以EF 与KM 的交点亦是EF 的中点. 从而命题获证. 2. 四边形SPNM 与PFET 都是正方形,且点S 、P 、T 共线,点N 、P 、F 共线,连结MT 、SE , 点S 在MT 上的射影是点A ,点T 在SE 上的射影是点B ,求证:点A 、P 、B 共线. 解析 设AB 与ST 交于点P ',又设ATS α∠=,TSE β∠=.于是由180ASB ATB ∠+∠=?,有 tan cot ASB ATB S SP AS BS P T S AT BT αβ'?===?'?△△ MS ST MS SP ST TE TE PT = ?== , 即点P 与点P '重合. 3. 在矩形ABCD 的边AB 、BC 、CD 、DA 上分别取异于顶点的K 、L 、M 、N ,已知KL MN ∥.证明KM 与LN 的交点O 在矩形的对角线BD 上. 解析 连结OB 、OD . B M N A S P T F E D M C N O L A K B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培训(7):根式及其运算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培训第七讲根式及其运算 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以及运算法则是根式运算的基础,在进行根式运算时,往往用到绝对值、整式、分式、因式分解,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有关知识与解题方法,也就是说,根式的运算,可以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的能力.下面先复习有关基础知识,然后进行例题分析. 二次根式的性质: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设a,b,c,d,m是有理数,且m不是完全平方数,则当且 仅 当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时,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则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例1 化简: 法是配方去掉根号,所以 因为x-2<0,1-x<0,所以 原式=2-x+x-1=1. =a-b-a+b-a+b=b-a. 说明若根式中的字母给出了取值范围,则应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化简;若没有给出取值范围,则应在字母允许取值的范围内进行化简. 例2 化简: 分析两个题分母均含有根式,若按照通常的做法是先分母有理化,这样计算化简较繁.我们可以先将分母因式分解后,再化简.

解法1 配方法. 配方法是要设法找到两个正数x,y(x>y),使x+y=a,xy=b,则 解法2 待定系数法. 例4 化简: (2)这是多重复合二次根式,可从里往外逐步化简. 分析被开方数中含有三个不同的根式,且系数都是2,可以 看成 解设 两边平方得 ②×③×④得 (xyz)2=5×7×35=352. 因为x,y,z均非负,所以xyz≥0,所以 xyz=35.⑤ ⑤÷②,有z=7.同理有x=5,y=1.所求x,y,z显然满足①,所以 解设原式=x,则

解法1 利用(a+b)3=a3+b3+3ab(a+b)来解. 将方程左端因式分解有 (x-4)(x2+4x+10)=0. 因为 x2+4x+10=(x+2)2+6>0, 所以x-4=0,x=4.所以原式=4. 解法2 说明解法2看似简单,但对于三次根号下的拼凑是很难的,因此本题解法1是一般常用的解法. 例8 化简: 解(1) 本小题也可用换元法来化简. 解用换元法. 解直接代入较繁,观察x,y的特征有 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