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
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
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
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
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
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
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
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
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
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
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
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
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
浅谈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

量展现祖 国历史文化精髓 ,发挥馆藏古籍文献 的社会潜能 , 达到真正 实现合理利用此类文献的最终 目的。
4 结 语
古籍文献是祖 留给我们 的宝贵财 富, 日 渐少 。如何妥善地保护 久 好 和用好这笔财 富是 每个 图书馆工作人 员责任 的体现 ,也 是文化建设 工 作者们需要关心的问题 。
高 校 论 坛
内
1年麓蝴 ~ 9
浅 谈 高 校 图 书 馆 古 籍 文 献 的保 护 与 利 用
李 飞
(内江 师 范 学 院 图 书 馆 1
摘 要 馆 藏 古籍文 献是 中华 民族乃 至世 界 的 宝贵 文化 遗产 ,新 时期在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繁 荣学术研 究等方 面有其重要 作 用 ,应对其进行科 学合理的保护及 深层 次的开发利 用:
资料 的提前预约 ;第六 、提供远程复制和传递服务等等。 ( ) 2 建立馆藏古籍 善本文献数据体 系 ,是实现 古籍善本文献资 源共享 的前提 。因某一地方性图书馆 的古籍善本文献往往还不能全面 地 反映一个地 区一些 民族 的古代历史 , 而文 化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一矛
盾 的重要 手段 。有 了网上古籍善本书 目 引及一些 供检索 的数据 ,就 索 能 向广 大读者提供 多角度 、全方位的查询方式 ,同时又满足了不 同读 者对文献 的不 同检索需求 ;另一方面也能对 实体善本文献 加以保护 。 ( )除对所 有馆 藏古 籍善本 文 献配 备专 库 、专柜 、专人 保管 3 外, 还要对这些文献的管库人 员进行业务培 训,使 其不仅能熟知古籍 业 务知识 , 还能解答 滨者提 出的各种疑难 问题 ,这 不仅能提升图书馆
更要掌握高超 的修复技术 。鉴于 图书馆管理人 员的专业 知识水平一般 都不具备上述条件 ,因此 ,笔 者认 为领导应 当重 视这项工作 ,适时地 派出去或 请进来 ,让管理人 员掌握 一定的修 补装 帧知识和技术 ,配置 相应 的设备 ,对 已经破 损的古 籍进行修补装 帧。这项工作迫在眉睫 ,
浅谈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文化意义

浅谈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文化意义郭晓莹!(福州市教育学院,福建福州!"###$)〔摘要〕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潜在价值———文化价值一直被人所忽视。
本文试从课程变革文化视野的角度对我国课程编制现状进行了一定反思,并论述课程建设立足本土、面向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程;地方课程资源;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课程变革需要一种“课程文化的视野”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它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对那些有利于学校课程实施的各种地域性素材我们称之为地方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对于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完善课程结构,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不同学校和教师的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但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另一潜在价值———文化价值却一直被人所忽视。
课程与文化密切关联,文化是课程的母体,它决定了课程的基础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离开文化,课程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也为文化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核心机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 /01234)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的界定是:“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课程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其中凝结着双重主体(即知识创造主体与教育主体)的创造力、精神和意志。
课程的目的一是要保持和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二是要发展人类文明。
其主要功能在于使学生通过它来汲取一定文化的精华,并由此获得实践活动的能力和理性能力,从而形成文化创造力。
浅谈嫘祖文化资源保护的传承与开发

浅谈嫘祖文化资源保护的传承与开发作者:杨先艺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6年第2期杨先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远安县嫘祖故里拥有丰富的嫘祖历史文化和民俗活动,虽然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了相关机构和人员的重视,但在不断开发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传承和开发嫘祖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议题。
针对目前嫘祖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积极构建嫘祖文化知识体系,挖掘和培养蚕桑丝织技艺传承人以及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的传承策略,思考了嫘祖文化在进行传承和开发工作时应妥善处理的相关问题,旨在为嫘祖文化的稳定和长足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嫘祖文化: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1332(2016)02 -0001 -03嫘祖,传说是中华始祖黄帝之妻、养蚕织丝的发明者。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据曾继全先生考证,“西陵氏人”嫘祖所在之地即今日的宜昌。
作为嫘祖故乡,宜昌市远安县拥有百年的嫘祖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祭祖民俗活动,具有特殊的精神文化魅力,这里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庙会及系列民俗活动,前来敬拜或游玩的群众可以在当地焚香祭祀嫘祖先人,观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等。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嫘祖文化的开发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仍出现了一些开发目的不明,成效不大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开发、继承和整理好嫘祖文化这种地方性的祖根文化资源,以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效益。
一、嫘祖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曾经对文化保护最普遍的认识乃“原生态保护”,即尽可能地还原文化的地区风貌,并将此与外界的变化隔断,使其在孤立的空间中得以保存,这种保护模式显然缺乏与当代社会环境的交流,容易陷入一种作茧自缚的困境。
在嫘祖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持有一种“活态保护”、“有机更新”的思路,即文化保护必须立足于文化发展和文化开放之上。
浅谈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作者:付宏伟余海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5期摘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宁战斗、生活实践过,为建宁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和红色遗迹。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时代的新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做好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关键词:革命旧址;现状;保护与利用;建议1 建宁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建宁地处闽西北边陲,与江西省的广昌、南丰、南城、黎川等四县接壤,自古以来是福建与江西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宁是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和重要战略要地,是连接闽西北与赣东北苏区的桥头堡,是保卫中央苏区开展反“围剿”斗争的主战场,在整个中央苏区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曾在建宁战斗、生活实践过,在建宁县建立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为建宁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和红色遗迹。
全县有92个行政村,有老区革命基点村204个、中央红军村3个、红色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点(图1)、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党史教育基地2处。
1.1 建宁县革命旧址的基本情况1.1.1 按地域分类统计建宁县共9个乡镇,其中8个乡镇都还保留了革命旧址遗址。
各乡镇分布具体如下:全县36个革命文物点,溪口镇11个点,占30%;客坊乡6个点,占17%;黄埠乡4个点,占11%;濉溪镇7个点,占19%;黄坊乡2个点,占26%;伊家乡3个点,占8%;均口镇2个点,占6%;溪源乡1个点,占3%。
这些旧址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地域广、比较散,且文物点单体面积小。
1.1.2 按革命文物保护级别统计按文物保护级别统计,全县36个革命文物点中,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个点,占6%;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个点,占17%;被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3个点,占36%;一般文物点的有15个点,占41%。
浅谈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作者:宋存国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26期摘要:文化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与复制的珍贵印记。
同时,文化遗址既是人类历史的演变痕迹留存和各民族自尊与骄傲的象征,也是人类认识自我、寻根朔源的重要途径。
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文化遗址的重要意义也日渐凸显。
如何对古文化遗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又如何对这些文化遗址做进一步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然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做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文化遗址;存在问题;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址作为旅游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本地的文化遗址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既能展现文化遗址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同时又能将其作为一种资源,为本地带来不竭的经济利益。
然而,在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如原文化遗址被破坏严重,后期维护不到位,遗址周边环境较差,开发存在误区或过度商业化开发等。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文化遗址进行合理保和护开发,还原文化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度,是最主要出发点。
一、当前文化遗址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文化遗址遭破坏较为严重当前大部分地方的文化遗址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破坏严重。
古建筑抑或文物等保留至今大部分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甚至部分文化遗址已经被破坏到只剩一片废墟。
如濮阳的中华第一龙遗址,1987年濮阳市修建水利工程时发现的这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当时鉴定为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阳古城墙,高约十数米。
后经国家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最完整的龙图案,号称“中华第一龙”。
然而现今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地却是破败不堪。
二是文化遗址周边环境较差不少文化遗址的周边土地沦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必争之地,随之而来的是逐渐蔓延的商业侵蚀,不少古遗址被现代建筑掩盖,有些甚至直接将部分古遗址作为商业用房出租。
浅谈吐蕃时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

2021年第15期363经济文化浅谈吐蕃时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孟吉多杰前言:吐蕃时期在我国的藏族历史上是一段有着深刻意义的历史发展时期,当时已经完全形成奴隶制社会,吐蕃奴隶主军事部落联盟地方政权强大,体现在了政治制度、军事组织、经济设施、文化生活、生产机构等各个方面,对于伟大祖国的建设进程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藏族先民留下的吐蕃时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有着深远的价值。
一、吐蕃时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内容(一)宫殿建筑古迹文化资源宫殿是西藏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在藏语中公店被称为颇章,吐蕃历代赞普建设了诸多的宫殿建筑,均保持着早期小邦部落时堡寨的建筑形式,直到悉部野雅隆部落王统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建立吐鲁番政权,统一青藏高原以来,正式进入到了西藏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松赞干布在位时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科学文化等,巩固吐蕃政权,修建了拉萨地区的著名宫殿建筑,例如玛茹宫等,目前存在的这一时期古迹资源有著名的布达拉宫殿、藏王殿等[1]。
(二)宗教建筑古迹文化资源吐蕃时期的宗教建筑可以分为佛教宗教建筑和雍仲苯教宗教建筑两大类别,除了西藏建筑中的民居建筑之外,这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建筑的规模和艺术形式独特,体现了西藏宗教建筑的显著特点,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松赞干布实际修建的宗教建筑并不是寺庙建筑。
松赞干布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吐蕃政权,实现青藏高原统一,传播和弘扬佛教文化,以大昭寺为中心,陆续地将一系列的佛殿修建起来,被称为十二镇边寺,以镇压岩魔女的身体,四肢和方位神。
同时也是镇压反佛传统苯教势力,除此之外,松赞干布时期还将查拉路古石窟寺修建在了拉萨。
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是桑耶寺,在这之前修建的大昭寺、小昭寺等,在佛教经典的存放、翻译、使用等各个方面仍旧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为当时并没有出家僧人,宗教建筑是供奉佛像的神殿。
总体来讲,现存的这一时期宗教建筑并不多,年代久远,很多殿堂已经成为废墟,仅存的几座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建筑群等,也是在不断的修葺、扩建中保存下来的[2]。
浅谈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文化价值及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文化价值及旅游资源开发宾阳人舞炮龙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由民间自发组织举行,2006年,宾阳从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首次通过县人大决议,将宾阳炮龙节定为一个传统节日来举办,也使炮龙节于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举办炮龙节活动以来,作为宾阳地区重要的民俗节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也作为民俗旅游资源成为宾阳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宾阳炮龙节的起源炮龙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宾阳的县志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然而通过一些史料以及当地人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可以整理出如下几种源说。
1.战争起源说北宋黄佑四年(1052)四月,侬智高反宋。
五月,率众攻陷邕州,杀死知州陈洪、通判王乾?v等,建立“大南国”,自称“惠仁皇帝”。
九月宋仁宗委任狄青前往镇压。
十月,侬智高率众攻入宾州,攻占邕州。
十二月,广西钤辖陈曙进攻侬智高,被打败。
五年(1053)正月,狄青会合余靖部共官兵31000多人,从桂州进至宾州。
狄军征战昆仑关时,由于关隘险要和侬军的死守,狄军强攻不下。
正值上元节,即元宵节,狄青于是想到一条妙计,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张灯结彩,夜宴将佐,以麻痹侬智高。
狄军多为中原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既当照明,又以其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炮竹”而舞龙。
侬智高得到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警惕,狄青趁机连夜出击,攻占昆仑关。
侬智高因仓促应战,全军溃散,败退邕州,狄军攻陷邕州城,侬率余部逃往云南。
①为此,人们站在官方立场认为舞龙是一种吉祥的活动行为,同时也是为了庆祝战争胜利。
后来舞龙的活动沿袭下来,代代传承,形成一种传统。
2.“灯酒节”起源说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是宾阳县的“灯酒节”。
吃灯酒是宾阳人民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
“灯酒节”就是张灯结彩,喝着酒喜迎佳节。
“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赞颂宾阳灯酒节的诗句,也描绘了太平盛世喜庆丰年的美好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改变社会消费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推动区域的经济增长。
位于XX省驻马店市的千年古县上蔡县,有着“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蔡氏祖地”的美誉,是XX省十大古城之一,其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与此同时,上蔡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将上蔡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带动上蔡县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研究,以期为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效建议。
一、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概况上蔡县的历史相当悠久,可追溯至西周初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
上蔡县位于驻马店市东北部,“商朝时期有蔡邑,西周时期建蔡国。
春秋战国时楚国占据此地,为其属国,改名曰上蔡,战国后期置上蔡郡”232。
《新编上蔡县志》记载:“上蔡置县始于秦。
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改上蔡县为武津县。
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易名为临汝县,县治移于悬瓠(今县城西南)。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临汝县为武津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复名上蔡县至今。
”67“民国初,属汝阳道。
建国后,属信阳专区。
1965年改属驻马店专区,至今不变。
”撤地设市后,上蔡县划归驻马店市至今。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为上蔡县孕育出了种类众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
(一)历史文化遗存资源目前,上蔡县区域内分布有伏羲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不同时期的文物遗址,地上地下文物众多,“芦岗拥翠”“蔡河沉月”“鸿隙现莲”等古蔡八景竞相争辉。
1.蔡国故城蔡国故城,作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蔡国都城长达500年之久,它位于“上蔡县城关,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571,在今XX省上蔡县城的西南。
故城踞芦岗顶端,西临汝河故道,东与河泽衔接,呈南北长方形,南北稍长,东西略短。
清康熙二十九年撰修的《上蔡县志》记载,“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其形如山”。
故城有9座城门,其中南面有3座、东西北各有2座,谓之“九门九关”,城墙外有宽100米、深10米的护城河环绕四周。
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墙损毁严重,现存约长10490米,高4~11米,宽15~25米。
2.伏羲画卦亭伏羲画卦亭“位于县城东15公里白圭庙寨内”572,原先该处建有白圭庙,庙内塑有伏羲像,建有伏羲画卦亭,又名八卦亭,原庙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伏羲画八卦亭。
该亭建在一个砖砌的高台上,为八角形钻尖顶,以灰瓦覆顶,顶部有8个拱角,檐下八方分别刻有“乾、坤、坎、离、震、艮、巽、兑”8个大字,檐下立8根方形石桩,柱间装饰有青石板,雕以花卉图案。
亭门外两根石柱上刻有楹联:“仰观俯察一画明天地之道,数往知来六爻发古今之藏。
”该亭是一座形制独特的古代建筑,原亭始建于何时,今已无从考究,现存的亭是清康熙年间重修的,为上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蔡侯望河楼蔡侯望河楼位于蔡国故城西城垣上,相传是当年历代蔡侯登高眺望汝河之处,后九九重阳节起源于此,故又称“重阳登高处”。
楼内曾有“玉皇阁”“关帝庙”等明代建筑。
楼台东侧有火神庙、奶奶庙各两间,台前立有“桓景登高处”残碑、重阳登高吟诗刻碑及“功德碑”等;台北侧建有1座高约百米的高台,台前砌有两排24级石阶,中间御道上刻有盘龙,四周草木葱郁,环境优雅。
4.李斯墓李斯墓位于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东南。
李斯墓实际上是一个高耸的土冢,现存墓高约12米,底部直径达40米,总面积约有120XX年9月,XX省人民政F公布李斯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前砌有石阶,20XX年重修时立有墓碑,上刻着“秦丞相李斯之墓”。
距离李斯墓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相传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涧沟中饮水,后人便称此处为跑马岗和饮马涧。
整个墓区岗岭高耸,涧水澄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
5.蟾虎寺蟾虎寺是一座位于蔡国故城西3公里处卧龙岗上的古刹。
据上蔡县志记载,蟾虎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当时得道天竺高僧智渊大师及众弟子云游到此,看到此地有蟾游于壑、虎伏于隅,遂起名为“蟾虎寺”。
东汉至唐,蟾虎寺数次得到扩建,规模日趋广大。
宋代对外战争频繁,蟾虎寺尽毁于兵火。
明朝中期,蟾虎寺又得到两次大规模修建,重新闻名天下。
清嘉庆年间,蟾虎寺再度得到扩建,规模达到鼎盛。
20世纪50年代,蟾虎寺殿宇大部分被拆除。
19XX年,上蔡县政F公布蟾虎寺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XX年,社会各界居士、香客集资约500万对蟾虎寺进行了重建。
至此,这座千年古刹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重阳文化习俗“中国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和宗教伦理、精神信仰等各方面的综合展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阳节就是这种集信仰、伦理、娱乐、艺术、经济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其民俗文化的积淀较其他节庆也显得更为深厚。
”2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重阳文化在全国灿若繁星的节庆民俗文化中保存得最为完整具体。
20XX年3月,上蔡县重阳习俗被XX省人民政F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XX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传统手工艺上蔡县传统手工艺相当多,其中较为出名的便是茱萸绛囊、核桃雕花和白云翁毛笔。
重阳茱萸绛囊起源于东汉蔡人桓景登高避灾,其俗成于晋、唐,盛于宋、明、清,是天下华人重阳佳节时的必佩之物,具有极强的民俗文化特色、魅力和价值,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象征着天下华人登高向上的民族精神。
上蔡籍的张社女士离休后专心挖掘茱萸绛囊缝制工艺,致力于复兴这一传统工艺。
20XX年,XX省人民政F将茱萸绛囊列入第一批XX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桃核雕花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上蔡民间一绝”。
该工艺主要用核桃雕刻成手链、十二生肖等雕花工艺品,品质上乘,享誉海内外。
20XX年,桃核雕花成功入选第一批XX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蔡杨集白云翁毛笔的制作属于独门技艺,秘不外传。
发展到今天,白云翁毛笔的种类繁多,具体有羊毫、狼毫、貂毛、香锂、马毛之分。
其中,上品为羊毫、狼毫混合者,笔头圆润、饱满、坚挺,富有弹性。
白云翁毛笔制作工序复杂,从原料到成品须经浸、落、梳、拔、整、配锋等百余道工序。
白云翁毛笔制品历来为书画大家视为珍品,被誉为“如锥画沙”“如意神笔”。
如今“白云翁”牌毛笔已成为海内外书画家的案头之宝。
20XX年6月,XX上蔡杨集毛笔成功入选第二批XX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蔡氏宗亲文化“蔡”字成为姓氏,与古代上蔡的地名和蔡国国名有很大的渊源。
《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已克殷纣„„封叔度于蔡。
”1621《汉书•地理志》载:“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
度故,成王填充其子胡。
”1403在得姓之初,蔡姓主要在上蔡繁衍。
后来,由于蔡国受楚国所逼迫,多次国破家亡和迁都,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蔡姓逐渐形成了两大分支,即XX蔡氏和济阳蔡氏。
概括起来说,蔡姓祖根在XX上蔡,繁荣在陈留和济阳,南迁在闽粤,发展在闽台,明清时期走向海外。
如今,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的蔡氏宗亲总人口约千万,蔡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约在第30~50位之间。
在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蔡氏子孙不断繁衍壮大,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蔡氏文化。
蔡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重要的意义。
(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上蔡孕育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名人。
比如,七十二圣贤中上蔡有漆雕开、漆雕侈、漆雕从、曹恤、漆雕凭和秦冉,其中最有名的是以德行著称的漆雕开;秦丞相李斯,是著名的政Z家、思想家、书法家,史称“千古一相”;汉相翟方进,任相十年,束己公约,又兼通文法吏事,号称“通明相”;西汉著名文士桓宽著有60卷的《盐铁论》;北宋理学家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世称“上蔡先生”,等等。
综上所述,上蔡县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下特点:(1)资源丰富,分布甚广;(2)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沿袭脉络较为连贯;(3)古蔡文化的遗迹夺目耀眼,在整体资源中占据主要地位;(4)资源不合群,具有分散性、独立性等局限性。
二、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众多,尽管由于历史等原因,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损毁,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保护。
总的来说,目前上蔡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由于上蔡县政F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致使有形资源诸如古遗址、遗迹等损毁严重。
比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人开建工程在蔡国故城墙坡脚处大量取土,导致城墙大规模的滑塌,附近一些古墓葬也遭到盗挖。
第二,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在走访传统上蔡县的一些手工艺乡村时,有学者发现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比如,桃核雕刻对手艺人的技艺要求较高,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雕刻一个精品往往费时一两天,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愿再从事此行业,再加上桃核雕刻品销售市场不景气,桃核雕刻工艺的传承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上蔡县开发了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景点,但其开发过程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够、配套公共设施陈旧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第四,缺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的主体属于第三产业,在性质上是一种向人们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业,行业性质决定了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才能为人们提供高素质的服务。
”106从这一点上来说,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目前极度缺乏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人才,这不利于上蔡县将其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第五,上蔡县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
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但这些文化资源几乎不为外人所知,比如提及上蔡县,人们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历史悠久、贫困落后上,而对上蔡的历史文化资源情况知之甚少。
三、上蔡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诚然,上蔡县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显然是一个难题。
李金玉认为:“大力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契机。
”20XX 年,我国政F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