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古代汉语 第一册 第一单元 文选

王力 古代汉语 第一册 第一单元 文选
王力 古代汉语 第一册 第一单元 文选

第一冊第一單元

文選:左傳

1.1.1鄭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吕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公曰:“不義不,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穎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1.1.2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

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1.1.3宫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

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bì)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yī)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píng)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

1.1.4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

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1.5蹇叔哭師(僖公三十二年)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1.1.6晉靈公不君(宣公二年)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羣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

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且出。提彌明死之。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複。大史書曰:“趙盾弑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1.1.7齊晉鞌之戰(成公二年)

癸酉,師陳於鞌。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

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並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韓厥夢子輿謂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從齊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射其左,越于車下;射其右,斃于車中。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韓厥俛定其右。

逢丑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丑父寢于轏中,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曰:“寡君使羣臣為魯衛請,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懼奔辟而忝兩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攝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鄭周父御佐車,宛伐為右,載齊侯以免。韓厥獻丑父,郤獻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郤子曰:“人

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

1.1.8楚歸晉知罃(成公三年)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累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

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1.1.9祁奚薦賢(襄公三年)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爲中軍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爲諂;立其子,不爲比;舉其偏,不為黨。商書曰:“無偏無党,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唯善,故能舉其類。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1.1.10子產不毀鄉校(襄公三十一年)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爲?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未测四) (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如: 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重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 “乃”字表示的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这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边(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里的书面语言里,“乃”字哈可以加在“是”的前面,说成“乃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_翻译

墨子【非攻】 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老子】 (一)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二)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木辐共一个轮毂,当木辐和轮毂的个性用处没有了,就立刻有了木辐和轮毂的整体利益——车。人做泥胚烧制瓷器,当人做、烧的动态行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静态行动——瓷器。 封闭的室屋配上门窗,当门窗原有的砖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室屋内空间与室屋外空间直通的用处。 所以有车、有器、有室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消除众多个体的个性是为了让众多个体全部有用。 (三)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全

通論十三:連詞,介詞 一、連詞 (一)總說 1、所謂連詞,是指起連接作用的詞。連詞可以連接兩個詞、兩個詞組,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 2、常用連詞: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雖、若、如、苟、倘、令等。(三)而 1、“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或者兩種行為的聯繫。“而”字不連接兩個名詞。所以“而”字前後的名詞只要不做主語和賓語,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 2、順接和逆接 (1)連詞“而”連接的兩項上有時是事理相關的,有時是前後相承的,有時是狀態類似的,有時是性質上相同的。這時的“而”起到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譯為“而”。 例:任重而.道遠。(事理相關)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陰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前後相承。質、的都是射箭的靶子) (2)連詞“而”連接的兩項有時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語意不連貫的。這時“而”起到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卻”“可是”“但是” 例: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卻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卻能聽得很清楚) (3)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並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 3、從“而”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的句法關係來看有這樣三種情況: (1)聯合結構中,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性的词组。這種用在聯合結構中的“而”,被連接的兩項在意義上沒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結構中,連接狀語和謂語中心動詞。 例:未至,道渴而.死。(還沒有到,就因為口渴死在路上) (3)在主謂結構中,連接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 例: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沒有見過僕人嗎?十個人跟隨著一個主人,是因為力氣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嗎?是因為畏懼他)有時“而”用在主謂結構中有假設的意思。 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知道會怎麼樣。)

王力古代汉语一二单元知识点

绪论 古代汉语一般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系统,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 品中的语言,即文言。 学习重点为古汉语词汇。 学习方法为大量阅读,背诵名篇,使用辞书,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鄭伯克段于鄢(隱公元年) 一、字詞: 1.邑,說文:“國也,從囗。先王之制有大小,從卩。”“邑”後變爲“右耳刀”,表地名。2.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從邑,者聲。《周禮》:“距國王百里曰都。”《左傳?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3.厭,此是壓之古字。作滿足講,古字爲猒。《說文?甘部》:“猒,飽也,足也。從甘肰(肰,犬肉也)。”後以“厭”借爲之,厭則加土爲壓,猒字遂廢。 4.鄙,《說文?邑部》:“五酂爲鄙。”段注:“五百家也。《春秋》經傳“鄙”字多訓爲邊。”5.斃,《說文?犬部》有獘,“頓仆也。……《春秋傳》曰:與犬,犬獘。或從死。”杜 預注:“斃,踣也。” 6.聚,《說文?乑部》:“聚,會也(按,乑,衆立也。從三人)。一曰邑落爲聚。”此 處聚爲動詞。杜預注:“完城郭,聚人民。” 7.襲,《說文?衣部》:“左衽衣也。從衣,龖省聲。”“襲擊”爲假借義。 8.寘,《說文新附》:“寘,置也。” 9.既,《說文?皀部》:“小食也。”表示進食之後,34.與35.“即,36.即食也”正相反。 引申爲“完了”之義。 10.獻,《說文?犬部》:“宗廟犬名獻,犬肥者以獻。” 11.羹,《說文》釋爲“五味和羹”。小篆從羔從美。 12.舍,《說文?亼部》:“市居曰舍。”假借爲捨,後爲假借義加手旁。 二、語法 1.雙賓語:謂之京城大叔。不如早爲之所,永錫爾類 2.複雜謂語:爾有母遺(連動)、使居之(兼語) 3.前置賓語:姜氏何厭之有、敢問何謂也、其是之謂乎 4.判斷句:制,岩邑也 5.使動用法:驚姜氏,無生民心 6.兼詞:虢叔死焉,公伐諸鄢 7.分數表示法: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小九之一 三、通假字、古今字 1.莊公寤生。(寤通啎) 2.食舍肉。(舍後作捨)

2020年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

学海无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汉语译文(王力版)

齐桓公伐楚 翻译: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 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 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晋灵公不君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育,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读,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不寒而粟、切齿痛恨!天子也不过是吃人饭拉人屎的家伙,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千万人的头顶上拉屎撒尿,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就能比百姓聪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话,多半也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子”们的份儿。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学习资料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 理完整版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电子版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一元汉字 单 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 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 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 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 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 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暖、煖;从、從;备、備;舍、捨;赴、訃;礼、禮;粮、糧;泪、淚;疲、罷;伸、信;反、返;说、悦;云、雲;拿、拏;矢、屎;惭、慙;强、彊;淼、渺;知、智;要、腰; 四、名词解释: 1、甲骨文; 2、小篆; 3、会意字 4、异体字 5、金文 6、部首 五、试述《说文解字》一书的作者、成书时代、该书性质以及释字体例。 六、简化汉字的方法有那些?分析下列各组繁简字用法上的异同。 1、发、發、髮; 2、饥、飢、饑; 3、钟、鍾; 4、丑、醜; 5、後、后; 6、余、餘; 第二元词汇 单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指出是单音词还是复音词? 1、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2、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卦》) 3、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左传•桓公二年》) 4、布帛寻常,庸人不释。(《五蠹》) 5、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号的复音词是哪类单纯词或复合词。 1、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岳阳楼记》)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4、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上》) 5、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韩非子•初见秦》)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四、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号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们古今词义有和变化。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 )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 译文: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 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公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秦晋鞌之战 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郤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为什么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郤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上去,把齐军打得打败。晋军随即追赶齐军,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奔跑。 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于是射车左,车左中箭掉下了车。又射右边的,车右也中箭倒在了车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叙述句之双宾语句 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如: 《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叙述句。如: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今天先学双宾语句。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因为离动词近,现代汉语叫它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离动词远,现代汉语叫它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或事。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如:给他一本书、拿给他一百元、问他两个问题、叫他老张。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比现代汉语复杂。首先,跟现代汉语一样,含有“取予、询问、称说”等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1.“取予义”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取予义动词有“赐”、“与”、“授”、“予”、“归”、“遗”、“贻”、“偿”、“藉”、“赍”、“取”、“夺”等。如: ①《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活我,吾与女璧。”(与,动词,给。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卫庄公说:救活我,我给你玉璧。) ③《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④《孟子·告子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紾,zhěn,扭折。任国有个人问孟子的弟子屋庐子:“礼仪和吃饭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娶妻和仪礼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那个人说:“按照礼仪找吃的,就会饿死,不按礼仪却可以吃饱,那还一定要礼仪吗?按照亲迎礼,就娶不到老婆,不按照,就会娶到老婆,那还一定要遵守亲迎礼吗?”屋庐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去问孟子。孟子说:“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跟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娶妻重要。你告诉那个人:扭住哥哥的手臂,抢走他的食物,就得到吃的。不扭,就得不到吃的,那还会去扭吗?翻过东邻的墙,去牵拽人家的闺女,就得到妻子。不牵拽就得不到,那还会去牵拽吗?”不能扭,不能拽。孟子想说的是:礼仪、食物、感情,内部都有不同的大小轻重,不能因为不恰当的对比就怀疑礼仪的重要性) ⑤李斯《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现在抛弃百姓去资助帝国,拒绝宾客而让他们服事诸侯,使天下士人退缩而不敢西进,裹足不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寇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 藉,动词,借。赍jī,动词,送。 2、“问告义”(即询问、告示)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问告义动词有“语”、“告”、“示”、“教”、“问”、“谓”等。例如: ①《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之,代词,指代颖考叔。郑庄公告诉他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既入焉,而示之璧。”【之,指代己氏。卫庄公登城远望,看到己氏的妻子有一头乌黑的美发,就让人把她头发剃了,给他老婆做假发。公元前478年,卫庄公被戎州人攻击,结果逃到了己氏家里,已经进入他家里,就拿出玉璧给他看。说:只要你救我,我给你玉璧。己氏说:“我杀了你,玉璧会跑哪里去呢?”就把卫庄公杀了,把玉璧取过来】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