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产业市场结构描述与分析

国内汽车产业市场结构描述与分析
国内汽车产业市场结构描述与分析

国内汽车产业市场结构描述与分析

1.基本条件与特征

1.经营管理的复杂性:

由于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由于品种的多样性,需要很多部门以及协作厂的密切配合,也大大加重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因而,汽车工厂的经营管理包含着对大量人员、众多部门和大量零部件的控制问题。

2.生产的多样性:

汽车制造至少包含发动机、变速器、钢板车身的生产制造,涉及到发动机、传动系统和制造涉及到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和装配等多道工序。从工艺角度来说,一部汽车的组成包括金属铸造、钣金加工、电子电机、塑胶、橡胶等,造就了产品类型的多样化。

复杂制造总成的效率问题。区别汽车工业和其他工业的正是制造复杂总成(指不同零部件组成的应用功能上的大部件)的高效率。对于专业化性质很强的小零件,汽车制造厂自行生产很难具有竞争力,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汽车产业链中,几乎都有一些零部件是需要专门的厂家固定生产的。当一个公司汽车产值的70%是外协件时,协作厂越多,采购和运输问题也就越复杂。因此,在经营管理上就必须花很多时间以保证所采购的零部件价格最合适,又能及时到货。

3.需求特征:

总体看来,我国汽车市场需求量呈现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200万所有的销量上升至2011年1800万左右的销量。并且,从趋势上来看,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量已经从快速增加,达到高点后转为稳步增长。

其中影响汽车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有:主要是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其次是汽车价格,再次是汽车的使用和养护成本,第四是个人喜好,其他的还有汽车性能、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政策、经销商或厂家的销售策略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入WTO以及加强与其他国家经济合作依赖,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汽车成本不断下降,中国人均拥有汽车比率8年来翻了5倍,这也是导致中国汽车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汽车销售量增长率几乎为0,这主要是受到了国家出台限购政策的影响,因此国家政策在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中药的影响因素。

4.市场容量:

根据世界人均汽车拥有量,例如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他们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了以上,美国甚至达到了. 而相比较下,中国2011年人均汽车拥有量仅仅为左右,与以上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悬殊,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汽车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拥有这无限的潜力。

但是同时需要注意,随着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于汽车拥有量还没有条件追赶上其他发达国家。

5.周期性: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在汽车销售的各个月份,销售量大体相同。且根据年份销售表可知,汽车销售量呈现一个上涨的趋势,并不具有周期的趋势。中国汽车产业并非一个周期性产业。

2.中国汽车产业现有结构特征:

1.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低,继续培养大型集团企业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一个飞快的发展期,我国汽车生产在2007年汽车累计生产888万辆,同比增长%;2008年我国生产汽车万辆,同比增长%,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汽车生产厂家的年产量与国际汽车大型集团相比都很少,产量超过100万辆的企业不多。2007年国内排名前列的一汽汽车产量超过140万辆,然而国外知名的丰田汽车产量达到949.7754万辆。

2007年,我国排名前四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只有26%,排名前16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也只达到63%。这与《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要求的“前10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应该达到90%以上”相差甚远,这表明我国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实力还较弱,因此,必须加速汽车企业重组,促进汽车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是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2.自主开发能力较弱,需培养自主品牌,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当前,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引进而来,另一方面是自主开发车型技术的自主品牌。近年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有了新的突破,2006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国内市场份额提升到%,首次超过日系、韩系、德系、美系和法系品牌,位居第一。然而,国内的奇瑞、吉列等自主品牌与国外的通用、丰田、日立、日产、本田等品牌相比,差距仍很大。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汽车出口还处于初级竞争的阶段,和外资品牌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是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的;另一方面是我国在开发资金投入,开发人员培养以及高端核心技术研发上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

另外,由于我国汽车行业零散、产业链短、规模小、成本高,致使汽车产业配套能力弱,国内有许多汽车合资厂家所需要的特殊钢材和零部件仍然要大量进口。由于原材料及零部件进口、运输低效率和小规模生产,目前中国生产一辆汽车成本比工业化国家高出18%左右。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需要加强产品研发,提升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促进汽车产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双结合。

3.未来汽车产业结构发展形势

(1)汽车产业集群化趋势显着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分为六大区域,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京津地区(环渤海经济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这六大区域又各具特点与优势。

其中,长江三角洲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汽车综合产业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以广州为中心,其中广州汽车集团是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的主体,日系车主要集中在此。东北地区聚集了一汽集团、哈飞汽车集团、华晨汽车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实力较强。

可见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初步形成,但与与发达国家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未来5-10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产业集群发展将称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动力。

(2)小排量、新能源汽车成为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鼓励小排量车发展,伴随地方限小法规的解除,以及《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内小排量车市场应用而生。

此外,随着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进入大规模示范阶段,新能源汽车将迈向产业化。

这些为我国汽车产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汽车企业这对未来需求,将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金,引进汽车产业节能降耗技术,研制新的产品。

3. 市场壁垒因素

1. 规模经济性

根据马克西-希尔博斯通的论证,当汽车产量由5万辆增加至1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15%;当由10万辆增加到2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10%;当由20万辆增加到40万辆时,单位成本下降5%;当年产量超过40万辆时,单位成本下降幅度将急剧减少;当年产量达到100万辆时,再加大批量就不存在规模的经济性了。

2.同质性市场

东方之子、高尔、凯越等新车的上市,进一步表明: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在车型竞争上出现了“同质化”趋势。从前,企业只生产某个细分市场的车型,现在,企业在车型序列上逐渐拓宽,纷纷走向了广谱系列化。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生产经济型车的企业将品牌内涵尽量向高端延伸。像福特这样的跨国公司如此,技术条件相对要差得多的民族企业,如奇瑞、吉利亦同样如此。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生产中高档车型的又将车型序列向低端延伸,争抢这一块竞争已经够激烈的市场。广州本田生产Fi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两头”都有的,像上海通用,觉得中间还有一个空缺,也要马上给补上去,于是就有了凯越这样的车型。

最近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升黄金排量现象”,可以看做是同质化竞争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以“老三样”为代表,中国汽车市场上主要是价格在10

至20万元之间,排量在升左右的车型为“当家花旦”。接下来,中高档车领域的“四大天王”开始走俏,排量多在升以上。而升正好是处于中间的排量。分析具体情况就可看出,生产升车型的,既有一汽-大众、神龙这样的“老三样”企业,也有过去的“四大天王”企业,各类企业趋之若鹜,实际上也从车型排量的角度反映出企业生产的车型越来越同质化了。

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已不满足于占领某一细分市场,而是要将战线在所有细分市场拉开。与此相对应,则是为了规避“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投资风险。对于合资企业而言,因为有强大的外方背景,在车型上不断拓宽是必然的。最明显的莫过于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广州本田的雅阁系列一直卖得不错,但是一方面是为了争夺经济型车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中高档车领域“四大天王”的时代已经走向终结,所以它就不得不进行车型战略的转变。对于过去生产经济型车的企业而言,经济型车本就利薄,将车型序列向高端延伸一直是他们的愿望,而其他企业将触角向这一领地延伸,也逼迫着他们要在困境中寻求突围。当然,更主要的是,在竞争实践中,他们知道了造车是怎么回事,卖车是怎么回事,因而信心大增。

看来,在利润追逐和规避风险两个因素面前,每一个企业都在向别人的“领地”入侵,同时,每一个企业过去的“领地”又都在被别人"入侵",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企业在车型序列上走向了同质化。

竞争导致了同质化,同质化竞争也在考验汽车企业。这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竞争趋向同质化,意味着真正的竞争时代的到来。很多人一直在说,中国汽车企业竞争不充分;但也有很多人一直在说,中国的汽车企业竞争太残酷了这么一个区域性的市场居然有100多家企业。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是多,但这些企业都不是在同一个细分市场上。长期以来,不说轿车、客车、载货车之间的严格区分,就是轿车,生产升以上的企业不能生产升以下的车型,生产升的企业想生产升的车型也是难上加难。所以那时的竞争不是“真正的竞争”。现在,在同一个细分市场上,不仅是有一家以上的企业参与竞争,而是差不多所有的企业参与竞争,因而竞争的程度趋向空前激烈,达到了白热化。

二是,同质化竞争,实际上是使企业进入了自己不熟悉或者是不擅长的领域。跨国公司进入中低档车领域,会拥有自身的制造优势吗大众好长时间不生产10万元以下车型,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领域是“薄利”领域,跨国公司制造低档车在技术上显不出优势,在成本上不具有优势。而本土企业进入中高档车领域,可能风险更大。他们既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也不具有相应的品牌优势。在实际运作中,我们看到,这些企业依旧采用了低价策略,这差不多是他们惟一的“杀手锏”,但这一招在中高档车上能否奏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同质化竞争的出现,表明“真正的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是中国汽车市场趋向成熟的表现,但对个体企业来说,则是对其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严峻考验!

3. 广告支出水平

2010年,尼尔森的《Global Adview Pulse》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汽车制造商的广告预算增长了%,增幅仅次于快速消费品集团。在十家最大的广告主中,有三家是汽

车公司,分别是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福特(Ford)和丰田汽车(Toyota)。本田(Honda)、大众汽车(Volkswagen)和克莱斯勒(Chrysler)也位居一季度20大广告主之列,而汽车业广告总支出增长了%。

通用汽车是美国第三大广告刊登企业。2011年其广告开支为亿美元,其中亿美元用于网络在线展示和广告(不包含Facebook广告)。

2012年Borrell公司的CEO Gordon Borrell表示,预计汽车行业,包括经销商和经销商联盟在内,将投入119亿美元用于竞价排名和在线横幅广告,并且有把车企的广告“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头换面制作成本地化视频的趋势。如果以上预测属实,那么119亿美元这个数字就意味着相比2011年增长了39%之多。

该公司监测了11个营销渠道的广告支出趋势,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有线电视、杂志、户外、电影院、网络、直邮、广告目录和电话营销,监测的汽车广告主体有五种类型:车企、特许经销商、独立经销商、经销商联盟和第三方卖家。

2013年,来自美国《广告时代》杂志对美国百佳品牌的统计数据指出,去年一年,十大车企转投各种新形式数字广告的趋势有增无减,大笔投入了亿美元的资金在所谓的

不可测量广告上。这个类别指的是广告效果不可测量,包含了搜索引擎营销、在线视频、社交媒体等多种营销方式,吸纳的资金比2011年高出34%。

但调查还显示,各大车企对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美国人也表现出了持久的耐心和信心。十大车企去年在各种类型的电视广告上的支出是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了%。

这一块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高量产重点车型的首发宣传。比如中型轿车区间在市场上处于关键地位,占据着业内最大的销量,属于这个区间的新本田雅阁、美版日产天籁和福特福星都是在去年上市的。

据《广告时代》数据中心预测,去年本田汽车在所有车企中的广告支出增长是最多的,它的可测量和不可测量媒体总支出共增长了29%。雅阁的上市让美国本田2012年的电视广告支出一举增加了27%,至亿美元,而日产为了美版天籁的上市也将电视广告预算增加到亿美元,增幅为33%。

IanBeavis是尼尔森公司的全球汽车部门执行副总,历任美国起亚和北美三菱的前营销总裁。他表示:“这几款车都是一个重要区间里的重要车型,所以首发必须非常隆重。而如果你要做一个盛大的推广,电视就是必不可少的。”

车企广告支出一览

据《广告时代》统计,车企和汽车经销商去年在美国耗费了160亿美元用于广告支出,金额仅次于零售版块,以下是几个值得注意的数字。

通用汽车去年在美国的广告支出是亿美元,为业内最多,比2011年增加了9%。全美只有宝洁公司的广告支出高于通用。

本田汽车2012年在美广告支出相比2011年增加了29%,增幅为业内最大。

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的广告支出第一次超出上年10亿美元,加入了福特、通用、丰田和克莱斯勒的行列。

捷豹去年在美每售出一辆汽车平均的可测量媒体广告费用是6,001美元,迄今为止是业内所有品牌中最高。Mini的平均费用最低,每车仅224美元。

美国本田的汽车运营部门高级副总MikeAccavitti去年秋天曾表示,雅阁的推广活动将是品牌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它的电视广告串起雅阁如何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辛苦挣扎中帮助他们的一个个片段,试图在情感上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展示了雅阁的前部碰撞警示系统和盲区影像功能等特点。活动的口号是“从你开始”。

电视和户外广告上十大车企在可测量媒体中唯一增加了预算的区域。同理可测量媒体指的是广告效果可测量的营销方式,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互联网展示性广告。去年,十大车企在传统广告形式上的支出仅增加了2%,至亿美元。

本田品牌和讴歌品牌的媒体战略经理EdBeadle表示,车企们通过“视频核心”的方式扩张了自己的媒体战略,也就是综合使用多种形式的可播放视频的媒体,来提升自己的品牌认知度。Beadle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必须混合使用多种不同媒介,其中包括网络视频。技术要跟上世界的节奏,人们都在自己录制视频,逐渐忽略广告,因此你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起亚汽车的新车发布虽然不算隆重,但它2012年用于电视广告的费用增长了12%,至亿美元。起亚没有大肆吹嘘自己的新产品,而是致力于在诸如NBA等赛事转播中成为中流砥柱。尤其是重点车型远舰和秀尔,起亚希望他们始终以新鲜的广告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据《广告时代》从坎塔尔媒体公司得来的数据显示,汽车行业,包括经销商,去年在可测量媒体上的广告支出总额是亿美元,比2011年亿美元的数额增长了6%。

通用汽车去年豪掷亿美元用于广告宣传,高过其他任何一家车企,在全美仅次于宝洁公司。通用去年发布了凯迪拉克ATS,并试图重振雪弗兰的荣耀,于今年对广告运营部门进行了改组。随着新的广告代理一一到位,通用将依次发布13款全新或者改版雪弗兰车型,并推出“寻找新的道路”宣传口号,此外,通用还致力于将凯迪拉克定位成德系豪华车型的真正竞争者。

4.研发投入水平

从研发投入高低来看,上榜的整车企业中,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本田、戴姆勒、日产、宝马、标致雪铁龙、雷诺。从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来

看,这20家整车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在3%-6%之间或略超6%。有四家车企———三菱、东风、塔塔、现代的比重在1%-3%之间。另有一家企业———保时捷的研发投入比重达到12%,这个比重在所有汽车行业企业中是最高的。

研发能力是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车企中,谁最舍得投入日前,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新近公布的2009年(以2008年财务数据为基础)全球企业研发投入前1000强,其中有20家汽车整车企业,49家汽车零部件(含轮胎)企业上榜,投入最多的是丰田,唯一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是东风汽车公司。

国际汽车巨头重研发投入

从研发投入高低来看,上榜的整车企业中,前十位均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国际汽车巨头。

丰田和大众不仅总研发投入多,在过去4年中的增长速度也相当快,大众研发收入占到营业利润的八成以上,也就是说几乎将当年所赚的钱都投到研发上去了,这也似乎可以解释一下为何大众“TSI+DSG”组合在中国如此盛行了。实际上,大众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上升期,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得到回报。现代汽车12亿英镑的研发投入虽然没有丰田、大众多,但过去4年的增长速度也在33%,研发投入占到营业利润的七成以上,这也是为何丰田、大众将现代视为最可怕竞争对手的原因之一。

从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来看,这20家整车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在3%~6%之间或略超6%。有四家车企——三菱、东风、塔塔、现代的比重在1%~3%之间。保时捷的研发投入比重达到12%,这个比重在所有汽车行业企业中是最高的。整车企业研发投入大多数占据了营业利润的一半以上,戴姆勒、宝马、雷诺和斯巴鲁这一比重甚至超过了100%,可见它们对研发的重视。

不比不知道,丰田的研发投入超过73亿英镑(按当时的汇率接近1000亿人民币),大众汽车的投入超过57亿英镑,这两大汽车巨头的研发投入相当惊人。唯一上榜的东风汽车投入仅为亿英镑,连丰田、大众的一个零头都没有。

中国车企要奋起直追,这49家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日本企业有17家、美国企业14家、德国企业9家。另外,法国有4家零部件企业上榜,英国、意大利、瑞典各有1家企业上榜。韩国有零部件企业——现代摩比斯和韩泰轮胎上榜。

相比之下,已经晋身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大国的中国,整车企业的研发投入实在太可怜。唯一上榜的东风汽车投入仅为亿英镑,连丰田、大众的一个零头都没有,在20家上榜整车企业中排名倒数第二,仅略高于濒临破产的韩国双龙汽车。

当然,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半壁江山的为合资企业,大多数为外国企业巨头在国内的组装厂,自然不用什么研发投入了;而对于本土车企而言,大部分车型是从模仿切入市场的,因此,也不用大的投入了。国内越来越多本土车企在研发上砸入大钱。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新闻发言人金弋波称,目前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接近10%,这一比例在全球车企中也几乎是最高的;长城汽车也表示,未来5年在研发上将投入50亿元。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合资企业也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但与全球汽车巨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奋起直追。

5. 政府进入规制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对汽车产业实行严格的进入规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严格的目录管理。从1984年起,汽车产业开始实行目录管理制度,并在二十多年里对目录管理制度做了多次修改。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目录进行生产,目录以外的汽车产品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也不予登记上牌。2001年1 月1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政府从此以“公告”代替“目录”对汽车企业进行管理。但是“公告”制度仅是“目录”制度的一次变脸,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小企业在产品生产上被束缚的局面。二是严格的审批制度。长久以来,我国政府对汽车企业生产项目一直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审批项目不区分投资主体,即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企业自筹资金投资都需要进行审批。对未经政府许可设立的汽车生产企业,在审批过程中一律予以否决, 并劝其停止生产。

4.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

进入与退出壁垒从企业的进入与退出的角度,考察产业内已有企业与潜在进入和退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市场所遇到的一切经济、级数以及法律行政制度障碍的总和。这种障碍的存在,使得潜在的进入者与现存的企业相比存在种种不利的条件,

承受着在为企业不必承受的成本负担,从而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进入壁垒可以分为绝对成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别壁垒、法律、政策壁垒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日益突出,绝对成本差异优势成为决定国外寡头厂商市场地位的重要因素,成本竞争从而决定的价格竞争成为驱逐劣势厂商、阻碍新的厂商进入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建立在品牌优势基础上的产品差异优势,也抑制了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进入市场的重要障碍。另外,大型厂商拥有的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也在事实上成为小规模汽车厂商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中国改革促进了市场进入主体多元化的形成,跨国公司与国有企业合资建厂,“强强联手”使得预算约束与利润动机已经大大增强,市场进入壁垒失效的状况得到改善。加之中国加入WTO,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关税税率降低的使得关税壁垒逐步削弱,国外跨国公司能顺利的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结构的跨国传导,中国的市场结构逐步与国际市场相接近,中国汽车产业的进入壁垒有了提高。根据数据分析,2010年车企销量传统三强位置虽然稳固,但国有品牌仍能抵住压力,在销量榜上拥有一席之地。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在逐步加强,合资外资车企在销量上处于优势地位,给国有车企进入市场带来巨大的阻力,但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国有车企凭借对中国市场的了解,通过廉价的内地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在2010年交出了令人满意和振奋的成绩单。但我们仍然得注意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大,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廉价劳动力在不远的将来将不复存在。因此,中国车企想要打破进入壁垒,进入汽车市场,就必须得从技术研发、产品差异化入手。

退出壁垒是指企业消减或停产其所从事的特定业务,从特定市场退出时的障碍。退出市场就意味着企业停止生产原来的产品,将资产转让或转为他用。因为投入资产的耐久性与专用性,退出活动的高成本、信息隔阂、管理层的抗拒、资产处理等问题,加之中国产业政策的约束和社会的就业问题,这些构成了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过高的退出壁垒。中国汽车产业的退出壁垒主要还是由于汽车产业本身的特征导致的,即大量的沉没成本的投入和寻找接手企业过程中大量的寻找成本。

最后,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产业的特点之一是进入退出壁垒高。

5.中国汽车市场兼并行为盘点

5月16日,东风汽车与福汽集团的战略重组尘埃落定,东风汽车公司将以增资方式受让福建省国资委持有的福汽集团45%股权,实现在福汽集团层面的合作。同时,东风汽车公司与福汽集团以组建投资公司的形式,控股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此次双方牵手成功,成为国家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后又一个并购重组范例。

在2009年,国家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推进车企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而这几年,上汽、长安、广汽、一汽甚至民企的吉利都进行了并购重组。

序号并购事件进展

事件1 东风重组福汽间接并购东南汽车

事件2 上汽南汽重组诞生两个自主品牌荣威/MG

事件3 广汽重组长丰间接诞生广汽三菱

事件4 吉利并购沃尔沃最具影响力的海外并购

事件5 长安中航重组 1+1未能大于2

1、东风重组福汽间接并购东南汽车

根据双方签订的框架协议,东风汽车将以增资方式受让福建省国资委持有的福汽集团45%股权,实现在福汽集团层面的合作。如果后续在福汽产销规模达到30万辆时,将增持至60%。东风汽车公司与福汽集团以组建投资公司的形式控股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实现对福汽旗下的东南汽车控股。具体方式为投资公司持有东南汽车50%股权,东风以受让的福汽持有东南汽车部分股权和增资方式出资,占投资公司2/3股权,其余1/3股权由福汽占股。

东风汽车在自主方面虽然依托众多合资公司,资源比较齐备,但风神的规模相对来说还不够壮大,此次间接控股东南汽车,将使其自主品牌发展得到有效补充,东南汽车的自主品牌轿车和最近上马的微车都是东风产品有效的补充,同时东风这次并购也是国家一直推进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式,由此将拉开新一轮的并购重组序幕。

2、上汽、南汽合并重组诞生两个自主品牌荣威/MG

在2007年底,上汽集团与跃进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跃进集团下属的汽车业务将全面融入上汽,其中的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将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及服务贸易资产将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上海汽车将出资亿元购买跃进整车和紧密零部件资产,跃进将持有上海汽车亿股股份和东华公司25%股权。

而双方合作的基础源自之前的海外并购,上汽通过海外并购获得了罗孚产品系列中最具有含金量的75、25车型以及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进而推出了其自主品牌荣威,而南汽则成功收购了英国品牌MG。正是由于罗孚与MG的千丝万缕联系促成了上汽与南汽的联姻,进而诞生了两个特别的自主品牌:荣威和MG。而它也开启了国内车企并购重组的大幕,另外它们之前的海外并购也成为其他车企学习的经典案例。

3、广汽重组长丰间接诞生广汽三菱

2009年5月21日下午,湖南长沙,在粤、湘两省以及国家发改委领导的注视下,广汽集团、长丰集团的两位董事长张房有、李建新的手握在了一起。根据当天签署的协议,广汽集团出资亿元收购长丰集团持有的长丰汽车29%股份,成为长丰汽车第一大股东。随后,长丰汽车正式更名为广汽长丰。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后的首个重组案例。

根据协议,长丰集团将其持有的A股上市公司长丰汽车约亿股转让给广汽集团。转让完成后,广汽集团持有长丰汽车总股本29%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长丰集团将长丰汽车股份减持至约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经过了一系列调整后的2012年10月,依托广汽长丰的广汽三菱正式挂牌成立,由广汽集团(持股50%)、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持股33%)、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持股17%)三方持股,首款国产车型劲炫已经上市销售,第二款车型帕杰罗劲畅也将在下半年

推向市场。可以说广汽并购重组长丰是看重其与三菱合作的背景及SUV车型方面的生产经验,进而诞生了一家全新的合资公司-广汽三菱。

4、吉利并购沃尔沃最具影响力的海外并购

吉利控股集团在2010年3月28日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时宣布,同意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其中2亿美元以票据方式支付,其余以现金方式支付。此次并购成功使得吉利汽车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豪华品牌的民企,这与之前的海外并购有所不同,包括上汽收购罗孚、北汽收购SAAB知识产权及青年入主世爵等都有所不同。

在被收购近三年后,相关的调整还在继续,不过沃尔沃的产品梳理工作接近尾声,尤其是全新平台的诞生为加速新产品研发铺平了道路,另外在国产化推进方面在今年也将取得有效进展,据了解沃尔沃成都基地将在年内投产,届时将推出S60L加长轴距车型,相信会对沃尔沃的销售产品促进作用,使得在吉利领导下的沃尔沃实现快速的发展。而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成功,在国内汽车业绝对是具有里程碑一样的事件。

5、长安中航重组 1+1未能大于2

2009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旗下的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汽车”)在京正式揭牌成立,哈飞、昌河、东安动力等中航工业旗下汽车业资产全部划入中航汽车,中航工业旗下汽车板块将实现全面整合。公开资料显示,中航汽车具备年产整车70万辆、汽车发动机及变速器100万台的能力,规模为中国汽车集团八强之一,然后这只是个开端。

仅过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2009年11月10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兵装集团”)将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宣告长安汽车与中航旗下汽车业务进行战略重组,简单来讲就是长安汽车重组哈飞汽车、昌河汽车。在经历三年的整合之困后,长安汽车对哈飞、昌河的整合诉求未能如愿实现。在哈飞仍深陷亏损“泥潭”之际,业绩日渐向好的昌河开始谋求“自治”。尽管长安曾试图通过技术转让、委托代工等方式为哈飞、昌河“输血”,但这未能令后者获得市场竞争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长安与中航的重组依旧迷雾重重,未能找到良好的发展契机,未能实现1+1大于2的夙愿。

应该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很多复杂的问题都被掩盖,而到了2012年市场增速有所放缓,相关的矛盾、问题都将会暴露出来,未来由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推进,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兼并重组事件发生,也许东风、福汽的牵手只是又一次大幕拉开的序曲。

6. 基于波特模型的我国轿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波特五力模型

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不断进步、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仍然是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基础。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波特认为,产业外部力量通常影响着产业内部的所有企业,决定一个企业盈利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而产业的吸引力又取决于该产业的五种竞争性力量。波特五种力量竞争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五种基本力量竞争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业内企业获利的可能和程度。

2.轿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我们将利用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来对轿车制造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了解轿车制造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轿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不仅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技术上、规模经济上等方面的制约。以下几方面构成我国轿车进入壁垒的各种潜在的来源:

规模经济。轿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行业。其固定成本投资比较大。一般认为单个企业整车产量在40万~60万辆、零部件100万~200万件,才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要求,所以市场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的生存。但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较大且增长迅速,大量未达到起始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壁垒。

技术优势。目前,中国大量的汽车整车项目均由跨国公司主导,跨国公司以其丰富的设计、制造经验和雄厚的产品开发能力,对于缺乏轿车工业背景的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资本壁垒。轿车是一个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一般整车项目资金规模都在100亿元以上,除了注册资本外,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很大。新进入者往往由于知名度较低或信用程度不好,筹资和融资较为困难。

进入遏制。目前中国轿车企业普遍处于强劲需求拉动下的生产扩张时期,由于汽车整车数量较多,在位企业对新进入者对市场影响的敏感性较低,所以很少采取策略性进入遏制行为。

行政限制。我国政府对于轿车实施了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轿车项目一律由国家审批立项,这对新进入者形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此外,轿车行业还存在着一些行业技术政策限制,如国家要求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及私人用车要求的经济型轿车;汽油发动机需要达到欧洲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适度发展轿车柴油机发动机、单燃料燃气发动机及混合动力系统等,都可能对潜在进入者形成巨大的进入壁垒。

(2)替代品的威胁

在乘用车中,主要有轿车、SUV、MPV。MPV即多用途汽车,集轿车、旅行车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而SUV皮卡车具有轿车和货车的双重功能。2007年我国SUV全年销售增长近60%;而MPV也同比增长23%。这两种乘用车作为轿车的替代品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目前中国对于这种车的生产能力还不强。

(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轿车行业中,上游企业主要是林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纺织业、皮革毛坯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普通机械制

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电气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在这些行业中,供货商有很多。在零部件技术开发方面,中国轿车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品差距甚大。中国整体轿车开发能力,而且在合资企业的供应链中外方占着主动地位,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零部件都有一定的私有技术,因而供应商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数量决定了其议价能力。在全国大约3亿家庭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富豪型家庭占1%,3万~10万元的富裕型家庭占6%,1万~3万的小康型家庭占55%。家庭购车潜能不言而喻。

目前,消费者比较关注的是汽车的经济性,包括购买的经济性和使用中的经济性。同时消费者也更趋于理性,先进的技术、人性化的设计、较高的经济型这三点会被理性的消费者所考虑并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而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他们也会逐渐注意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在这样一个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行业中,购买者至少可以影响制造商的服务水平。

(5)行业内企业的竞争

许多因素倾向于增强行业中的竞争。一般来说,行业中的公司越多,竞争性就越强。目前轿车行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

价格竞争。降价是厂商促销最常用的武器。2007年,汽车价格继续大幅下降。有25个主要品牌的汽车降价幅度超过10%,其中通用凯越的降价幅度最高,达到%。此外,从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档车也加入了价格大战,07年奥迪A4最高降幅达到万元。

新产品集中上市。2005年,我国新车上市达到109款(包括SUV、MPV)。而到了2006年,我国新车上市数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17款。由于新车上市过于集中,不少新款车的年销量只有数千台。2007年,许多厂商不得不改变策略,纷纷推出各种改款车,

而新车上市则寥寥无几。新车型的开发或引进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所以大量新车型集中上市对我国的中小规模轿车制造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负担。

综合实力竞争。汽车企业要明确产品定位,适时推出切合市场需求的车型,而且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包括采用各种促销手段等。这样一种全方位的竞争归根到底将体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既要资金,又要产品和技术,更要市场。

3.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改善我国轿车制造业竞争结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对轿车行业准入制度管理,防止各地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项目。

2.加强对轿车行业退出制度管理,防止因地方保护主义使长期亏损企业该退不退,避免进一步的恶性价格竞争。

3.加强对轿车行业兼并管理,盲目兼并扩大规模,反会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企业技术升级。

4.加强汽车行业科研教育投入,鼓励创新。由于专利保护,技术模仿战略已无法是企业形成独特竞争力。总之,坚持自主创新、坚持理性市场化竞争是我国轿车制造业在未来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7. 产业竞争对与消费者的利弊

1.竞争激烈汽车就降价消费者购车更实惠

中广网河南频道消息汽车市场竞争越激烈,汽车价格就会不断下降。中国车市自2003年以来持续高速增长,也是市场竞争不断走向白热化的5年。车市的激斗越紧凑,消费者从中得到优惠越多:新车更多、买车更便宜、服务更好。

近期中级车市场多款新车宣布降价也印证着这个道理。一汽丰田卡罗拉和上海大众斯柯达明锐这两款新车在7月开始供应市场,明显感觉到压力的对手只得以降价应对。

先后公开降价的就有福克斯和轩逸,暗降的则更多,有新宝来、新景程、马自达3、思域和标致307等。

在中级车之后,现在中高级车市场同样是风雨欲来之势。在凯美瑞仍然供不应求的局面下,大众汽车带来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先进车型——迈腾;这款集中大众汽车多项领先科技的新车,未上市就引来广泛关注,而一旦上市更定出了一个颇具杀伤力的价格——万元起。这一定价对中高级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东南汽车一举推出了创同类车价格新低的精英版戈蓝,售价仅为万元;同样的,市场暗降不断,君越降幅攀升至2万,雅阁、锐志、马自达6、PASSAT领驭价格进一步走低,整个中高级车市场陷入一片混战之中。还可以预见的是,改款锐志、新蒙迪欧和新雅阁将在下半年先后入市,届时中高级市场将真正迎来“血拼”。

可喜的是,消费者将能从这种竞争中得到好处,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新车,更关键的是现在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更是车型技术含量、服务甚至使用成本的综合竞争,在这种比拼中,消费者将真正享受到有车生活的乐趣。

2.汽车行业激烈竞争的背后最受伤的仍然是消费者

据笔者了解到的消息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状态,市场的状态必将会达到一种饱和的状态,那么面临这样的市场状态汽车行业的内部竞争无疑会越来越激烈,在车商们相互厮杀的过程中看似他们受伤,但是实际上最受伤的还是广大的消费者。

从通常的情况来看合理的经营利润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但是在当前的汽车行业竞争当中价格的问题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弊病,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利润就是厂商的生命源泉,一旦失去了利润那么所危及到的就是汽车厂商的生命。比如说造出的车却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实现不了利润,没有利润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经费,也就没有办法继续的将企业向前推动,那么随着而来的就无法为消费者制造更为先进的产品出来,整个的循环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说作为汽车生产厂商仍旧是高高在上,而作为消费者又不愿意多掏钱购车,那么在这种僵持之下就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观察双方处在相互对立的位置上,如果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话,利润应该是一个必须的东西,但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也是必须的,那么作为厂商利用价格来打赢激烈的冲锋战役也是无奈

中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报告(一) 2010年04月29日星期四 16:19 【摘要】结合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其优势、劣势,针对该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主题词】汽车工业,零部件,企业 【引言】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由依靠国内资源的内循环型产业向国际性产业的转变,承接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带来自身结构的调整,结合自身优势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已开始迈入小康水平,汽车进入家庭时代也随之到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生机盎然。 ◆汽车行业概况 2007年,中国汽车行业继续呈现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其中:汽车生产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销售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其中,商用车表现明显好于上年,产销250.13万辆和249.40万辆,同比增长22.21%和22.25%;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6.96和8.02个百分点,高于全行业增幅0.19个百分点和0.41个百分点。乘用车产销分别达到638.11万辆和629.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94%和21.68%,产销增幅较上年有所减缓。 2007年,汽车行业重点企业利润利税保持了强劲增势,整体赢利水平显著。从利税总额看,截止11月重点企业集团共完成1156亿元,同比增长48%。 2007年,行业内重点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华晨、哈飞和吉利。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733.6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老问题依然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因此,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进口汽车发力抢占国内市场,油价高企、环境污染,汽车行业“大而全、小而全”、“散、乱、差”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市场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更多的思考,我们如何以更好的环境进入汽车生活时代。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正处于明显的上行周期,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维持一个较快增长的局面。乘用车产销增长速度还会保持在20%的水平;而商用车产销的增速大约在18%左右。2008年,汽车市场还将继续快速增长,同时带动二手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中央惠农政策,将使广大农民迅速富裕,本来对二手车就有很大需求的广大农村,会逐步将需求势能转化成实际行动。 ◆行业优势(strength) 1、良好政策和投资环境: (1)、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引进制造技术后,必须进行产品国产化,并提出了不低于40%的国产化率要求; (2)、一些政策和规定引导零部件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产品种类多元化生产等促进零部件企业的优化组合; (3)、由于我国参与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外资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投资的增加,国际许多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很多跨国公司还将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并在国内设立采购机构或办事处,有些还在国内设立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零部件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2、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优势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这和美国 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大型汽车企业通用(美国第一大汽车企业)和克莱斯勒(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的破产以及民众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降低有关。而中国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潜在内需的激发,虽然汽车出口量方面呈现了下滑,但是整体的产销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中国市场由于其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强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世界各大知名汽车制造商争相登陆的“诺曼底”战场,在华的投资逐步扩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海外并购、对外投资、自主创新,很多新兴的汽车制造商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等。 从动力技术方面来看,日本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先进柴油机技术、美国的燃料电池技术;都得到世界公认。中国虽实现了小规模的海外并购(2009.6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HAMMER ;2009.12,吉利收购沃尔沃VOLVO;2009.12,北汽控股收购萨博SAAB部分整车平台和技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比较核心的技术,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外把持的一线技术对我们仍是封锁的,我们得到只是别人的一小部分、次先进的技术,而现阶段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企业与国外企业抗衡。以石油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为信号,全球的汽车产业即将进入下一轮竞争,动力电动化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技术制高点。而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至少可以做到同时起步,应该加大投入开发,争取主动权。除了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引,企业本身要兼具这种长远的眼光,把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提升到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度,争取在下一轮竞争完全到来之前,赶超国外一线企业。 关键词;一,现状分析 <1>优势 <2>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发展建议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的是中国汽车消费的巨大变化,整个十年的消费需求特征我们用一个价值观来概括就是进取。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属于动态向上不断改变的。反应在汽车消费上已不仅仅是一个精英消费,而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国汽车产业达到千万辆的时候,我们不要为取得的成绩所骄傲,要看到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问题。只有在有危机感的情况下,才会有扎扎实实的心态。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有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 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以下的优势:

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xx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 汽车产业正在“磁吸”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前有互联网,后有房地产,众多行业都把造车当作新突破口。作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家电业在打败日韩品牌后曾经一度冲击造车,却纷纷铩羽而归。此次再度厉兵秣马,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家电业拥有的强大制造实力和研发水平能否成为其成功突围的利器,值得业界关注。 1、家电业再度冲浪“造车” 2003年前后,中国家电业曾涌起过一股狂热的造车“冲动”,当时春兰、美的、奥克斯、波导、夏新、小鸭等一大批家电企业进入汽车业。不过,由于低估了造车的难度,加上汽车业的游戏规则和家电业有着巨大的差别,家电厂商造车遭遇寒流。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家电企业一度熄灭了的汽车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产业大潮下重新涌现。 ——家电业再度“上车” 一起价值7.4亿元的收购,引发了业界对美的再度跨界“造车”的猜想。 近日,美的发布了《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康新能”)的控股权,收购总价为 7.4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美的暖通将拥有合康新能23.73%的表决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美的集团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间接控股股东,而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实际控制人。 对于这起收购,美的表示,“合康新能的核心业务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高、低压变频器有助于加速美的大型中央空调的变频化进程,提升对传统定频产品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合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业务方面的业务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团业务的多元性,也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基础。”

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市场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攀升,汽车保险、维修、美容、二手车交易等“后市场”需求也日趋增多。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正迎来快速增长。 2016年我国全年共销售汽车2802.8万辆,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并再创历史新高,蓬勃发展的汽车市场的背后,是庞大的汽车“后市场”产业。每1元的购车消费会带动0.65元的汽车售后服务,汽车维修、零配件更换、翻新美容、二手车交易、废旧车拆解等汽车“后市场”行业正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汽车行业内有一个“1:8”的规律,即每生产1元的汽车,将产生8元的汽车后市场价值。在发达国家,汽车整体利润中20%为整车销售利润,20%为零部件供应利润,而其余的60%均在汽车售后服务领域中产生。换句话说,汽车后市场利润一般是汽车销售利润的三倍。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汽车后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到2015年底,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已突破1.7亿辆,每年的汽车销量均超过2000万辆。汽车的维修养护等后期需求,已经塑造了一个巨大的汽车后市场。截至2015 年底,全国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就已突破8000亿元。 由于市场潜力巨大,不少资本都看中了这片蓝海。自2014年以后,中国汽车后市场迎来了大规模的资本入驻。当年我国资本市场上有关汽车行业的相关投资达到150多件,其中多数投资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及汽车后市场两个领域。与前一年相比,2014年在汽车后市场方面的投资频次增加了9倍以上。而在2015年以后资本的涌入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 资本再一次向汽车后市场密集出手。例如,上汽集团倾力打造的中国汽车后市场O2O电商平台“车享家”宣布获得了A轮融资,资本规模达亿元级别。京东商城与北迈网签约,推进汽车零配件数据标准化进程,优化汽配供应链,深挖汽车后市场B2C的需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汽车后市场平台车码头也正在加大开店速度,加速市场布局。 行业发展形势 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约8000亿元,并由2015年“群雄逐鹿”的格局迈入2016年“合纵连横”的阶段。 1、消费以4S店及连锁店为主认可O2O模式 汽车维保渠道集中在4S店及连锁店,一线城市除广州外维保主要渠道均为4S店,其他城市连锁店比例相对较高。 买单主体影响渠道选择。有车险理赔的支撑,车主倾向于选择4S店;更换轮胎及油漆钣金等类别,自

汽车行业全方位竞争解析

汽车行业竞争分析

一、行业内竞争者 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後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一)竞争结构 竞争结构是指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状况。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行业,由少数几家厂家垄断了改行业的市场,这几家的汽车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很大的比例,控制着汽车行业的供给。 1、全球汽车厂商格局 汽车厂商经过几年的合纵连横,全球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7+2”的格局。它们包括:通用+上汽,福特+马自达+长安,丰田+富士重工,大众+铃木,标致雪铁龙+宝马,雷诺+日产+戴姆勒,菲亚特+克莱斯勒+三菱。唯一游离于联盟之外的就是本田和现代起亚。 2、国内厂商格局 首先,合资厂家多且规模较以往更大。从国内合资企业规模看,无论是投资额还是合资双方的企业规模都较以往庞大。先从投资额看,2002年的合资企业投资额多在几千万元左右,上亿元的只有3家。2003年合资企业投资额上亿元的企业有8家。从合资双方企业规模看,合资重组以三大集团为中心,以国有企业为依托,具有较强的实力。 其次,合资合作的领域更加宽泛。国内合资企业的合作领域较以往更广泛,新增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相关行业的合作、与保险公司及业的合作等。 (二)需求条件 1995年以后,我国汽车产品种类发展较快,而这一时期国内汽车需求并未增长导致汽车产品进口数量逐年减少。 2000年以后进口加快,是因为我国开始准备进人WTO,关税的降低和进口配额的增长,以及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使更多汽车产品涌人国内,成为持续增长的新起点。加人WIO 后,进口汽车与国内汽车的竞争更加激烈。 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相比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汽车需求相对饱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经济快速。汽车需求增长迅速,并且该四国的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比重已经到达可与老牌四国匹敌的程度。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4年内,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汽车销量将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并将以每年3%至15%的速度增长,超过成熟市场2%的年增长率。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汽车行业是一个扩张的市场,每个企业都可以增长,现有企业之前的竞争主要是抢占新型市场,为未来发展提前布局。 (三)成本结构 在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越大,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单位制造成本的影响就越大。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大约为10:90。固定资产使用率越高,周转的越快,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汽车行业一般不会大量增加产销量进而摊销和降低单位固定成本。企业增加产销量一般是应付巨大的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产品差异和用户转变费用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中国汽车市场的特点是差异性、多元化,所以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小型车,要发展与广阔的农村市场相适应的汽车,这是中国汽车市场主要的经济特征。2012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小小的寒冬,不是大寒。目前我们在全球的汽车市场表现不算太差,2009年、2010年,20%、30%左右的增长,这种增长本身不是常态,是井喷式的增长。目前来讲,中国在汽车市场产销双双成为全球第一以后,已经进入了稳步增长的阶段,增长速度在预期之内。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制造产业重心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国内汽车制造业原材料和用工成本的优势减弱的多种因素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得益于中国、美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的支撑,大众、戴姆勒和宝马汽车一直没有受到欧债危机的负面牵连,但这样的日子就要过去了。大众集团第三季度的营运利润为30亿欧元,为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最显著下跌。欧洲的挑战进一步升级,而且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市场何时才能恢复活力?2012年9月份进入中国的七大日系车品牌销量全面下挫, 其中丰田、本田和铃木下滑均超四成,而三菱和斯巴鲁销量降幅则在六成以上,马自达和日产当月销量降幅也超过三成。美系车和德系车销量上涨,低配车尤其缺货。随着中日关系的微妙变化,日系车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进口车销量下滑更加明显,2012年10月,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决定暂停出口汽车到中国,这是继丰田汽车旗下豪华品牌雷克萨斯传出停止出口汽车到中国市场后,第二家被传停止向中国出口汽车的企业。在国际品牌纷纷进入车市低迷期的情况下,

中国汽车产业前面的路将如何走?自主品牌又该如何在国际汽车产业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有着怎样的市场机遇和挑战?2011年2月,三部委联合公布了“第五批节能汽车推广目录”,自2010年6月发布的第一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目录至今,已有341款车型进入目录中,可获得国家300 0元节能补贴。“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旨在推进节能减排的战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正是该政策的主要推广对象之一。在国家“全面提升汽车产品的节能环保、安全技术水平”、“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一系列政策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该怎样促进国内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私人消费?又该如何发展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中国汽车产业又将迎来怎样的投资契机和命运转折?投资过程中又有哪些风险和阻碍? 2000年以来,中国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了汽车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再加上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兼并重组进展缓慢;自主品牌汽车竞争优势不强,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自主创新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导致汽车行业面临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中国目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中国消费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欧洲汽车市场面临持续的“产能过剩压力”,国际多家汽车知名厂商宣布关闭工厂,汽车企业在欧洲本土市场是否潜藏着更多的危机?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商在多方压力下纷纷将生产转移至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汽车市场有着怎样的影响?是否意味着国内汽车市场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传统汽车市场上,当下产能及

中国客车行业最新分析

我国客车市场在经历了从1998年到2002年的持续增长之后,进入2003年以来,在汽车行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非典将整个客车市场带入低谷,虽然在年底前有所好转。 在汽车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客车行业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2003年共生产客车1195210辆、销售1207794辆,同比增长分别为11.94%、15.15%,但相比2002年的增长率要差将近一半,也低于汽车行业的总体增长率:生产和销售中型客车分别为53666和53117辆,同比分别下降了13.07%和14.00%;生产和销售大型客车分别为19613和19003辆,同比分别增长了13.40%和14.01%。,增长速度逐渐趋缓;轻型客车2003年共生产443421辆,销售440240辆,产销同比增长分别为32.45%、 29.89%,高出2002年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与整个汽车行业总体的发展速度相当,成为2003年客车行业发展中唯一的亮点。 表1:2003年产销量列前10位的客车企业 大鹏证券金融产品2004 中国客车行业最新分析 2004年7月26日 曾昕 大鹏证券

数据来源:中国客车统计数据网,统计数据只包括会员单位。 2004年5月份客车共生产10.71万辆,同比增长37.83%,比上月下降13.26%。除微型客车比上月下降外,其他车型均继续呈现增长态势。1-5月客车累计生产54.08万辆,同比增长18.39%,除中型客车同比下降9.70%外,大型客车、轻型客车、微型客车同比均为增长。 5月份客车共销售10.35万辆,同比增长24.94%,比上月下降16.55%。其中,大型客车本月销售0.19万辆,与上月相比,下降了29.99%,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7.18%;中型客车本月销售0.38万辆,与上月相比下降了31.53%,同比增长21.11%;轻型客车本月销售4.06万辆,与上月相比,下降了16.40%,同比增长26.36%;微型客车本月销售5.72万辆,与上月相比,下降了14.90%,同比增长22.22%。1-5月,客车累计销售56.03万辆,同比增长14.32%。其中,大型客车累计销售0.93万辆,同比增长59.66%;中型客车累计销售1.88万辆,同比下降7.15%;轻型客车累计销售20.19万辆,同比增长17.80%;微型客车累计销售33.04万辆,同比增长12.87%。 除中型客车外,产销量双双突破去年同期水平,不是因为今年的情况好,而是由于去年客车市场的境遇太差。从市场表现来看,今年1-5月客车市场所受到的压力非常之大,而且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会很长,因此,客车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国汽车市场营销历程及目前营销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参考国外汽车市场营销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们认为国内汽车市场营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汽车产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从解放初引进苏联技术到改革开放后引进欧美生产线,从八十年代初大量依赖进口到九十年末国产车成为市场主流,前后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时间。1999年年底,我国汽车生产能力超过250万辆,汽车产量从1980年22万辆快速增长到1999年的183.2万辆,居世界第9位,到2005年我国全年汽车产量累计570.77万辆。 与汽车产量快速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汽车市场营销的相对滞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汽车作为特殊物资,销售被国家控制,销售渠道单一,基本不存在事实意义上的营销,直接造成了我国汽车市场营销发展的先天不足。 一、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历程 在1994 年以前,汽车作为国家重要的“一类物资”之一,与钢材、粮食等一起,按国家的既定计划进行生产、调拨规格和数量完全由国家来定;中汽贸、中汽销两个主要的汽车销售渠道也完全由政府控制,汽车生产和消费在严格的数字约束下进行;当时政府官员对来年汽车产销量的‘预测’发言总是及其准确,因为产销量是早就在规划定好的,根本不是由市场决定。所以,这个阶段根本谈不上营销。 在1984、1985 年间,国家实行计划、市场双轨制,允许企业超产部分汽车自销。此时,‘中间人’出现了。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以计划价格购进,再以很高的市场价卖出,把价格炒到最高。“中间人”们利用权利掌控资源,在“倒买倒卖”中赚取高额利润并带动了汽车投资热,造成了畸形的“市场繁荣”;与此相反,“汽车市场营销”的萌芽被遏制。 中国汽车销售体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在1994 年,国务院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在“销售与价格政策”中明确指出“鼓励汽车工业企业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原则和模式自行建立产品销售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1996 年开始,汽车市场基本放开,汽车价格开始下跌,红旗、桑塔纳大幅降价,给整个车坛带来强烈震荡,第一次价格战开始。 汽车市场营销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1998 年通用、本田等公司带来了品牌专卖的模式。在此以前,上汽大众厂家、商家共同出资,按照4S 店的标准建立品牌专卖店,但是这个模式下厂家的投资太大,而且基本没有代理的概念,所以推行不下去。 此后,汽车生产企业的自主的销售体系逐渐壮大,并成为中国汽车销售的主渠道。2001 年以后,品牌专卖成了主流,几乎所有的厂家都搞4S店,一些简单的销售服务、营销策略开始应用和发展。直到2002年全国轿车产产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全年轿车产销量持续高增长,几乎没有淡旺季之分,汽车销售形势似乎一片大好,近一两年来年,汽车市场产品极大丰富、降价史无前例,但车市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火暴起来,多数消费者对购车仍报以观望的态度。车市陷入低迷状态。2006年中国汽车需求将增长15%-20%,产能将增长20%,预计汽车业产能过剩状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2006年仍将属于买方市场,巨大市场需求背后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工业品和大件消费品,其营销也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复杂。

目前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管是产量仍是销量都是在快速的上升,这主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人们糊口水平的进步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也在发展之中。 “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定义是指汽车从经销商出售给顾客的那一刻起.直至该汽车报废送至回收站之前,为该汽车提供全过程的各项服务,包括车辆保险、上牌、年检、养护、维修、配件更换、装具添置、清洗加油、停车治理、行使指挥、违章处罚、信息提供等等的一切服务。 1.1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状况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汽车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发生深刻的改变,中国汽车也将从封锁走向开放,国外一些提高前辈的汽车理念,也将会源源不段的输入到中国汽车行业中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私家汽车消费比重逐年进步,有关专家估计,因为海内市场需求量大,私家购车的需求将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世界最具活力、增长最快速的区域市场的决定性气力。2004-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以16%-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在6650-8431万辆之间。可以推算2010年汽车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300-1900万辆之间。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泛起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相对的前市场比较,比例大约是7∶3。也就是说,在整个汽车工业链上,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1倍以上。我国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增长期。由于一般情况下,车辆使用4年到9年之间,其售后服务的市场是最大的。因此,中国有望在21世纪前10年景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汽车消费市场,海口汽车违章。汽车在中国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将直接推动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发展。 1.2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现状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经营模式、治理服务、竞争意识等还存在一系列的题目。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我国汽车行业迫切需要明确汽车后市场在整个汽车行业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进步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1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行业组织性 我国汽车后市场目前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小而散,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租赁、配件和用品供给、汽车改装、美容养护、检测维修、金融信贷、保险、俱乐部等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各企业各自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用度去搜集、分析有关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信息,但因为种种原因,所得资料的置信水平较低,因而导致企业在制定一系列决议计划时产生偏差甚至重大失误,给企业发展带来严峻的负面影响,也使企业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规模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资金和技术的实力,只有上规模,才能与国外企业抗衡。 1.2.2治理服务水平低 中国汽车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因为长期受政府的行政干涉干与而不能完全进入市场,人力资源的不足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等,成为我国汽车后市场向前推进的瓶颈。这也是行业总体服务水平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的欠缺也是导致服务水平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属于第三工业的汽车后市场中所涉及的各行业,“服务”即为它们所能提供应社会的“产品”,在以质量保证为条件的品牌化经营战略中,服务质量的低下必定使企业不能进行品牌化经营。面临即将带着着名品牌大举进入我国的国外同行,海内企业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之初无疑是先失一招。 1.2.3市场秩序混乱

汽车未来市场分析报告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增长速度之快,进展势头之猛,令世人惊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于汽车工业中,汽车的结构在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更新。汽车的设备制造的水平越来越高、汽车的性能不断完善、汽车技术逐渐向电子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进展。 在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各大企业、各种车型的市场份额博弈将更加激烈,日系车愈发强势、新能源汽车不断涌现都将在新的一年深入进展。 伴随着汽车销售利润的大幅缩水,汽车销售服务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将通过各种评判指标分析我国汽车市场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措施。 本文首先通过多汽车市场所处的国内环境和现状进行分析,来发觉阻碍汽车市场进展的因素。然后通过数据的收集、计算,从销售率、进口增长率、进口额占销售总量的比重、销售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这四个方面指标对我国汽车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高速进展时期,同时对国民经济的进展做出了贡献。正是在那个关键时刻,我们更应该制

定相应的政策应对汽车市场的进展,建立健全的汽车行业政策制度,为汽车行业的进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汽车、产销量、进展对策 ABSTRACT Amazing growth in the world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has the speed of the fierce momentum. Structure of the car with the constant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improving and updating. The level of the car more and more equip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motor vehicles, automotive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to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networking and other direction. Major companies, various models of the market share game will be because of the rapid growth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and sales even more intense. Japanese cars become more powerful, emerging new energy vehicles will b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year. Automotive sales and service sector is also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along with car sales profit has shrunk dramatically. This evaluation will b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market indicators of the problems and how to take measures. We found tha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market by the domestic automobile market

汽车后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汽车后市场的现状分析 2012年3月在越来越激烈的汽车装饰品行业中,低价策略,是很多后来者入市的惯用手段,更是品牌弱势的直接结果。而品牌,正是当前汽车用品行业共同的短板。同样,汽车装饰品行业也未能幸免。 我国汽车装饰用品逐步形成气候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绝大多数企业品牌形象还很不清晰,难以摆脱低档、做工粗糙的形象,自然会影响消费者对大同小异的汽车装饰品的接受程度和信任程度。 与此同时,自主设计创新或购买授权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产品上市后的持续宣传和推广费用,致使很多企业放弃创新之路选择防止畅销品牌,从而陷入无品牌、利润微薄、消费者辨识度低不能获得长远市场的恶性循环中。 在汽车装饰品领域,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并无多少,但也正是这种具有市场影响力品牌的空缺,才是中小企业突围销路困境,逆转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消费者眼里,品牌是多年市场考验形成的品质与特色的凝聚,因此,汽车装饰品行业中的众多企业若想在残酷的市场拼杀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视品牌的塑造、强化和推广。 二、汽车装饰品产品同质化竞争

所谓“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在商品同质化基 础上的市场竞争行为称为“同质化竞争”。 在“山寨”盛行的年代里,产品同质化危机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汽车装饰品行业的“拿来主义”也是明显异常。产品的同质 化竞争是一个行业不断走向成熟所必经的残酷时段,对于一个只有二 十几年历史的年轻行业来说,汽车装饰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更是在所难免。 一头是嚷嚷着要树立品牌,另一头却扎进了同质化竞争的血海里拼杀个你死我活,是很多企业应对市场潮流的无奈之举。那么在 这种市场环境下,如何破局产品同质化就成为了企业占领市场先机的 重要筹码。 一个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无可厚非,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能不断推动行业的向前健康发展。汽车 用品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也许只是问题的一个表象,关键是我们要对存 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挖根源,才能推动行业的发展,才能 受益于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国内汽车后市场经营现状分析

国内汽车后市场经营现状分析 一、何为汽车后市场? 所谓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也就是说,汽车从售出到报废的过程中,围绕汽车售后使用环节中各种后继需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这是近年来比较权威的解释。笔者认为从发展角度看,这样解释是不全面的。举例来说,汽保行业、汽车IT 行业在汽车销售之前就必须到位。当汽车4S经销商还没有进行汽车销售时就要将汽车维修厂建好,相应的汽保设备、电脑及软件都要安装到位,并经过汽车生产厂家的验收才可以进行新车的销售。从这个角度来讲,汽车后市场的很多项目及内容在新车销售之前就已经开始运作或必须运作完成。另外,随着汽车文化产业的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对象有很多是不曾拥有汽车的广大群众或目标客户。而且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将有一部分是不发生交易就可以完成的。同时,这些服务也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所以笔者认为,准确的汽车后市场解释(定义)应是:在汽车销售前后,一切围绕汽车、汽车使用者以及相应的社会公民所产生的服务行为总称为汽车后市场。 20世纪30年代初,汽车美容、养护业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起步,汽车后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复苏使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同时,也使汽车美容、养护业日益壮大,汽车已经不再采用“大拆大卸”的维修方式,而是采用以维护为主,视情维修的方式,推行免拆维护。汽车后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汽车美容、养护业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轿车拥有量特别是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汽车美容、养护业开始被有车族所熟知,“七分养,三分修”,以养代修的爱车新理念逐步被广大有车族所接受。发展至今,我国的汽车后市场已初具规模,从业人员达240万人,年维修产值300亿元。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后市

国内汽车产业市场结构描述及分析

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描述与分析 1.基本条件与特征 1.经营管理的复杂性: 由于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由于品种的多样性,需要很多部门以及协作厂的密切配合,也大大加重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因而,汽车工厂的经营管理包含着对大量人员、众多部门和大量零部件的控制问题。 2.生产的多样性: 汽车制造至少包含发动机、变速器、钢板车身的生产制造,涉及到发动机、传动系统和制造涉及到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和装配等多道工序。从工艺角度来说,一部汽车的组成包括金属铸造、钣金加工、电子电机、塑胶、橡胶等,造就了产品类型的多样化。 复杂制造总成的效率问题。区别汽车工业和其他工业的正是制造复杂总成(指不同零部件组成的应用功能上的大部件)的高效率。对于专业化性质很强的小零件,汽车制造厂自行生产很难具有竞争力,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汽车产业链中,几乎都有一些零部件是需要专门的厂家固定生产的。当一个公司汽车产值的70%

是外协件时,协作厂越多,采购和运输问题也就越复杂。因此,在经营管理上就必须花很多时间以保证所采购的零部件价格最合适,又能及时到货。 3.需求特征: 总体看来,我国汽车市场需求量呈现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200万所有的销量上升至2011年1800万左右的销量。并且,从趋势上来看,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量已经从快速增加,达到高点后转为稳步增长。 其中影响汽车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有:主要是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其次是汽车价格,再次是汽车的使用和养护成本,第四是个人喜好,其他的还有汽车性能、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政策、经销商或厂家的销售策略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入WTO以及加强与其他国家经济合作依赖,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汽车成本不断下降,中国人均拥有汽车比率8年来翻了5倍,这也是导致中国汽车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汽车销售量增长率几乎为0,这主要是受到了国家出台限购政策的影响,因此国家政策在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中药的影响因素。

中国汽车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波特五力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主要用来分析本行业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波特(M.E.Po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类成功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下面用五力分析模型来分析下汽车行业及其领域内的战略方针。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轿车行业中,上游企业主要是林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纺织业、皮革毛坯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电气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在这些行业中,供应商有很多。在零部件技术开发方面,中国轿车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甚大。中国整体轿车开发能力,而且在合资企业的供应链中外方占着主动地位,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零部件都有一定的私有技术,因而供应商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许多汽车够加大了中国市场战略部署,例如:福特宣布,将在中国东部城市杭州建设一家造价7.6亿美元的汽车生产厂。那些在建设中国本地生产厂方面姗姗来迟的公司(包括雷诺、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和沃尔沃(Volvo))都拟定了不久建厂的计划。借以实现大部分车辆生产本地化。丰田汽车公司全球生产布局显示,除日本本土外,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和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

中国的汽车产业地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 刘亚娟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国贸系09级经济学一班,郑州,451191)汽车产业作为中国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汽车年产销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并创下1800万辆的历史新高。2010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继续抢占市场份额。但是,在这广大的销量背后真正属于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只占总量的一成多;其余的九成,是多得使人数不过来的所谓国产的外国品牌的轿车。可见,行业集中度过低,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致命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应该逐渐引导中国汽车厂商的市场行为,从而提高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绩效。 一、中国汽车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市场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有3个,即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1.市场集中度 按照国际公认的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汽车制造业应该属于极高寡占型,其CR4应大于75%,CR10应大于90%。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目前中国有110多家汽车整车厂,其中有绝大多数厂家的销量平均只有1万多辆,与国际汽车巨头1,000万左右的销量相去甚远;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前四大家的产销量只有37.5%,而前十大汽车厂家的产销量只占全国汽车产销总量的八成左右,其他90多家汽车厂家一年汽车产量之和还不到两成。毫无疑问,中国汽车行业集中度偏低,已成为中国难以称为汽车大国的一个要问题。因而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应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竞争优势。在份额较高的微型和小型车市场应提升质量、外观,增强品牌力;在紧凑型车的舒适性、动力性和操控性等方面应苦练

中国汽车行业PEST分析

国内汽车行业PEST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Political Factors (具体文献) A.《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有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势头 B.《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地方政府一律取消不利于汽车消费的政策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管理,继续降低汽车进口关税 D.《二手车市场管理办法》:二手车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 E.《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只要汽车生产商授权进口车可以喝国产车同网销售 F.《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发展自主品牌 G.《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长期困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问题 (国家政策的支持) 1、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在十二五规划中自主创新为国家战略提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和经验,为下一步发展打好了基础

3、小排量汽车解禁。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行驶路线和出租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值。这直接促进了小排量汽车的销售 二、经济环境 Economic Factors 1、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20%和46.15%,创历史新高。同时,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 2、我国汽车养护消费 根据对国内汽车消费者调查的结果,在2008年,消费者每年用于车辆养护的费用支出平均为21721元,且费用支出随车辆档次的提升依次上升。其中,以中大型轿车平均养护费用最高,为32567元,是微型轿车年平均养护费用的2.1倍。 三、社会文化环境 Sociocultural Factors 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03年持续稳定上升,年均同比增长9.6% 2、乘用车市场高端化趋势愈加明显,中型轿车以其良好盈利性和高销量高增幅继续成为各汽车企业关注的核心;由于对购买价格和相关费用支出的不敏感,中高级轿车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但同比增幅有所下降;小型轿车市场将保持和市场同步增长态势;微型轿车随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市场增幅和份额进一步下滑。 3、决定乘用车产品购买的关键因素开始发生变化。价格虽然是决定产品购买的第一因素,但品牌的重要程度在紧凑型以上级别的轿车中都居于首位,而价格和油耗的重要程度随车型级别升高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汽车后市场分析报告

汽车后市场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近4000万辆汽车保有量和近几年“井喷式”的增长,汽车用品及零部件市场也实现了持续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的生产厂家6359家,全行业年度总产值1.5万亿元,同比增长28%,国内汽车后市场整体增长强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巨大的市场商机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巨头和国内行业企业加入此竞争当中。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tock of nearly 40 million cars in China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explosive" growth, automotive supplies and parts market has achieved a sustained rapid growth, above-scale manufacturer of 6,359, industry-wide annual output value of 1.5 trillion yuan, an increase of 28%, strong growth in the domestic car market as a whole, as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market. Huge market opportunities, attracted more international giant enterprise and the domestic industry to join this race. 关键字:“井喷式”增长、发展速度快、竞争激烈 一、汽车后市场大有作为 在汽车后市场领域,国际上成功的营销经验,已经成为国内企业追逐的美好远景。何谓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按照国际上的计算方法,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前市场比较,即商家在汽车整个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润与买汽车所产生的利润,比例大约是7比3。也就是说,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1倍以上。 在国际汽车市场上,汽车后市场服务业被誉为“黄金产业”。从销售利润看,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整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的利润约占20%,而50%至60%的利润是在服务领域中产生的。以美国为例,美国汽车售后服务年产值高达1400亿美元,汽车维修业的利润率达到27%。另外在汽车信贷方面,美国贷款买车的比例为80%至85%、德国为71%、印度为60%至70%,而中国还不足5%。业内专家认为,按照目前汽车服务所占比例为12%计算,如果以成熟汽车市场中服务所占的比例为参照,再结合中国汽车金融、租赁等服务还相当薄弱等情况,汽车售后服务在现有12%的市场份额基础上还有近10%的上升空间。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业内人士估计国内售后服务商利润率比美国等成熟市场高13个百分点左右,高达40%。根据对世界排名前10位的汽车公司近10年的利润情况分析,汽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利润约占20%,有50%至60%的利润是在其服务领域中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