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口部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概要
阿普唑仑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效果分析

无出血或渗血后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根据阑尾根部处理情况确定是否放置引流管。
2组患者在手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炎治疗,药物选择甲硝唑与头孢曲松钠。
1.3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肛门排气时间;统计2组患者止痛药使用情况。
此外,统计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和腹腔脓肿。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对照组使用止痛药物24例(48.00%),试验组7例(14.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26,P=0.007)。
2.3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讨论阑尾炎手术是目前各级医院普外科最为常见、接收最多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表现为腹痛。
阑尾是人体内细长且管腔狭小的盲管,阑尾腔的机械性梗阻通常是诱发急性阑尾炎的重要原因。
开腹治疗阑尾炎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方式还是这种传统的手术方式,虽然其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总体疗效相对较差。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创新的提出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3]。
LA最早报道于1983年,是随着腹腔镜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可在直视下进行腹腔冲洗,有效清除残留死角,尤其适用于身体肥胖患者、阑尾位置异常的患者以及对美容要求较高的患者。
目前,大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在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上,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的方式具有更为积极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术后疼痛减少、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更快以及术后肠粘连少、住院时间短等。
迟发性运动障碍 病情说明指导书

迟发性运动障碍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迟发性运动障碍概述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多见于老年女性。
不自主运动可见于口、面部、躯干、四肢,老年人口部运动具有特征性,年轻患者较易累及肢体,儿童口面部症状较突出。
一般经过及时的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并维持在稳定状态,通常不会再加重。
英文名称:tardive dyskinesia,TD其它名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相关中医疾病:痿证、痹证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头部常见症状:持久、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主要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头部核磁共振(MRI)重要提醒:如果精神病患者服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1年以上,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特点三、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病因病因总述:迟发性运动障碍常见于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病患者,在停药、减少药量后最容易出现。
一般认为是由于长期阻断纹状体多巴胺能受体后,多巴胺能受体出现超敏反应所致,也有可能与基底核-氨基丁酸功能受损有关。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1、年龄与性别(1)年龄超过40岁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并且,患病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几率就会增加。
(2)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比男性更易患 TD,且症状更重。
2、药物与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药物的持续时间呈现相关性。
主要由长期服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抗精神病药、止吐药(甲氧氯普胺)和抗眩晕药(丙氯拉嗪)等引起。
小儿神经发育障碍的诊断和康复研究

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性
早期筛查可以及时发 现小儿神经发育障碍
的问题
早期筛查和诊断可以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
担
早期诊断可以尽早进 行干预和治疗,提高
康复效果
早期筛查和诊断可以 提高小儿神经发育障 碍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的效果
早期干预的方法和效果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手段促进 神经发育,如按摩、针灸等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进行药物 治疗,如抗癫痫药物、神经营 养药物等
康复效果的预测因素
疾病类型:不同类型神经 发育障碍的康复效果不同
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越严 重,康复效果可能越差
治疗方法:不同的治疗方 法对康复效果的影响不同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和配 合程度对康复效果有重要 影响
患者年龄:年龄越小,康 复效果可能越好
康复训练强度:训练强度 越大,康复效果可能越好
康复效果的优化策略
1 添加章节标题
2 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是 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系 统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其
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
病因:小儿神经发育障碍的病 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感染因素、代谢因
素等。
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的 不同,小儿神经发育障碍 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脑 瘫、智力障碍、自闭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患儿和家长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信心。
社会支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支持系统,为患儿提供关爱和支持,帮助他 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康复治疗: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治疗手段,帮助患儿改善神经 发育障碍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发作性运动障碍

PNKD的发作频率同PKD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PNKD的发作频率同PKD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的发作频率同PKD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治疗困难, PNKD对抗癫痫药反应不佳, 治疗困难, PNKD对抗癫痫药反应不佳,但有报道 氯硝西泮、丙戊酸治疗有效。苯二氮类药物对部 氯硝西泮、丙戊酸治疗有效。 分患者有效, 分患者有效,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黑质和苍白 球的GABA受体进而影响纹状体突触前多巴胺的 球的GABA受体进而影响纹状体突触前多巴胺的 合成和释放。 合成和释放。
应激、活动增加和月经期可加重PHD,前驱症状少 应激、活动增加和月经期可加重PHD,前驱症状少 发作可伴有呼吸不规则、 见,发作可伴有呼吸不规则、不自主发声或心动过 频率可1年数次到每夜4~5次 速。频率可1年数次到每夜4~5次,通常每次持续 20~50 s。也有数例持续超过5 min的报道。通常 s。也有数例持续超过5 min的报道 的报道。 发生在儿童,男性比女性多(4∶1)。 发生在儿童,男性比女性多(4∶1)。 PHD不随年龄增长而发作减少 PHD不随年龄增长而发作减少,少数病例可自发中 不随年龄增长而发作减少, 大多数短程发作的病例卡马西平治疗有效, 止。大多数短程发作的病例卡马西平治疗有效,有 一些病例对苯妥英钠有效, 一些病例对苯妥英钠有效,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合 用有效,乙酰唑胺也有效。 用有效,乙酰唑胺也有效。
发作通常单侧或不对称。发作累及肢体、面部、 发作通常单侧或不对称。发作累及肢体、面部、 颈部,躯干肌肉也可受累。发作时意识清楚 意识清楚, 颈部,躯干肌肉也可受累。发作时意识清楚,面部肌 肉受累可引起面部肌肉扭曲,有时产生构音障碍, 肉受累可引起面部肌肉扭曲,有时产生构音障碍,导 致有些患者不能说话。 致有些患者不能说话。发作可以使患者丧失活动能 干扰其行走、工作和日常活动。 力,干扰其行走、工作和日常活动。有些患者有感觉 先兆,如在受累部位有肌肉紧张,不均匀感觉, 先兆,如在受累部位有肌肉紧张,不均匀感觉,麻刺感 和感觉异常或头晕。 和感觉异常或头晕。
03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李初阳对脑瘫儿童运动障碍进行合理的康复管理是脑瘫康复的主要任务,科学的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基本思路:1、发展学的观点;2、系统科学的观点;3、注重治疗与评估相结合的观点;4、循征医学的观点。
动态运动系统理论强调多因素、动态化、系统化原则,所以在对脑瘫儿童的运动障碍进行康复管理时应掌握以下几点:1、对治疗对象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确定各种要素对运动功能影响的程度,这些要素包括姿势、反射、肌肉、骨骼、感觉、认知、动机和环境等,应用各种手段对这些要素进行适当合理地干预和调整;2、各种治疗手段之间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有机地整合,运用各种手段在预防和控制脑瘫儿童二次损害的基础上,帮助并促进脑瘫儿童选择与自身条件最为适宜的优化运动模式。
评估是脑瘫儿童运动障碍系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评估的主要目的有:1、明确脑瘫儿童运动发育水平,了解患儿的关于特征和进展状况;2、帮助判断进行运动治疗的适时性;3、回答家长对患儿运动发育水平的疑问,引导家长配合进入系统的康复管理4、为设定运动治疗目的和计划收集必要的情报;5、测定运动能力的改变状况,评价治疗的效果,鼓励家长坚持接受系统康复管理;6、为科学研究进行数据收集。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ICF),见图1对人体功能残障进行了5个维度的最新定义:1、生理、病理学改变(组织生化学);2、机体受损(器官系统、解剖学);3、功能受损(活动能力受限);4、日常生活能力低下5、社会活动受损国际脑瘫新定义:脑性瘫痪是指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部的非进行性功能紊乱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理解、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
脑瘫的新定义中本质特征是发育核心表现是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肌肉和骨骼问题首次被加入定义活动受限是脑瘫人群的共性,而提高活动能力正是康复医学的宗旨。
舌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PPT45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现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舌运动障碍与治疗

5、舌叶上抬模式
通常把舌叶上抬模式看作是一 种与前位口齿不清和齿尖咬舌 发音有关的异常运动模式。
但发/z/、/c/和/s/时,一定程度 的舌叶抬高是必要的。舌两侧 从后向前上抬,舌叶从两边向 中线上抬,两者并不接触。这 样的舌位形成了一个狭窄的凹 槽,正好为气流的导出提供了 一个深窄通道,从而确保气流 集中,而不是弥散,由此产生 的声音快速且有力。
三、舌运动障碍的治疗流程
(一)增强舌感知觉治疗技术
1. 向上刷舌尖法 2. 横向刷舌尖法 3. 前后刷舌尖法 4. 后前刷舌尖法 5. 后前刷舌侧缘法 6. 一二三拍打我
发/k/、/g/、/ng/时,舌能上抬它的 后1/3(舌根部)与软腭接触,舌 前2/3下降并远离上腭。
发这些音时,由于舌后部的运动范 围不同,所以舌后部上抬运动区也 会有差异。
请注意:几乎所有音素的构音,都 需要整个舌根部或舌根后侧缘与软 接触。
3、舌两侧缘上抬模式
发/zh/、/ch/和/sh/时,舌两侧 缘与上腭接触,而舌尖和舌中 部在凹槽里保持低位并远离上 腭,这样让气流均匀地流过舌 中部,这是所有舌尖后音的基 本运动模式。
分区命名
舌尖
舌叶
舌叶侧部 舌叶中部
位置 1,2区 4,7区 5,6区
舌体
10,11区
舌根中部 14,15区 舌根
舌根后侧缘 13,16区
舌侧缘
舌左侧缘 舌右侧缘
3,9,13 区
8,12,16 区
一、舌的运动模式
(一)舌的五种基本运动模式
1. 马蹄形上抬模式 2. 舌根(后部)上抬模 3 5. 舌叶上抬模式
请注意,大多数辅音和所有元 音的构音,都需要舌两侧缘上 抬和舌中央形成凹槽。
构音障碍演示ppt课件

02
03
运动性构音障碍
由于神经肌肉病变导致的发音器 官运动障碍,如脑瘫、帕金森病 等引起的构音障碍。
04
02
构音障碍的原因与机制
先天性原因
01
02
03
先天性唇腭裂
由于胚胎时期上唇和上腭 的发育障碍导致唇腭裂, 影响发音准确性。
先天性舌系带过短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情绪和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 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
家庭与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家庭和社会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其建 立自信心和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06
构音障碍的预防措施与教育
预防措施与建议
早期筛查
在婴幼儿期进行听力、言语和语言能力的筛查,及早发现并干预 构音障碍。
评估与诊断方法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构音障碍评估与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 集、体格检查、语音分析、影像学检查等,提高了诊断的 准确性和客观性。
治疗与干预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构音障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与干预措施 ,如语音训练、手术治疗、心理治疗等,改善了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 深入研究构音障碍的发病机制
进一步探讨构音障碍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为预防和治疗 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
2 完善评估与诊断体系
进一步完善构音障碍的评估与诊断体系,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便捷性。
3 探索新的治疗与干预方法
不断探索新的治疗与干预方法,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 疗等,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4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共 同推动构音障碍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挤、搅拌、选择、清扫)
感受味觉
辅助发音
舌的运动发育
舌是口部结构中最灵活的器官,也是发育最晚且最关
键的构音器官。
在言语发育初期,舌随着下颌运动而运动。之后,逐
步从下颌运动中分离出来,开始做独立运动。
舌可以向两侧做左右运动,最终舌能向各个方向作旋
唇收缩的原因
头的位置
头习惯性向后仰的患者闭嘴相对困难,同时可看到
有轻微的唇回缩。当头后仰时,由于下唇肌肉组织 的拉伸,嘴两侧的肌肉组织也被牵拉 。
唇收缩的原因
肩膀的位置
肩部内收的患者通常头向后倾斜,下巴向前突出,
也会导致唇回缩 。
臀的位置
臀过度伸展会使全身肌张力增加。而面部肌张力的
与舌远端发育不良、舌精细运动分化不足、肌张力异
常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舌系带短有关。
2、舌向后运动障碍
指舌在口腔内不能向后运动或向后运动受限 舌向后运动过度,下陷到喉咽,造成发音时为喉位聚焦 由于舌瘫软无力不能将舌缩进口内,无法构音 在构音方面会导致舌的后元音及舌后位音构音不准
主要由于控制舌向后运动的肌群运动异常所致。
住齿龈,舌其余部分保持低 位并远离上腭。舌尖能从马 蹄形中独立下降,同时舌两 侧缘保持高位。
采用此种模式发音的其他音
素:发这些音时,舌尖先向 上滑行直马蹄形位置,然后 舌尖下移使得舌体向下滑行
5、舌叶上抬模式
发/z/、/c/和/s/时,一定程
度的舌叶抬高是必要的。舌 两侧从后向前上抬,舌叶从 两边向中线上抬,两者并不 接触。这样的舌位形成了一 个狭窄的凹槽,正好为气流 的导出提供了一个深窄通道, 从而确保气流集中,而不是 弥散,由此产生的声音快速 且有力。
运动。
需要通过治疗增加肌张力,增加下颌的灵活性,并
将其稳定在中线处。
肌张力太高时,下颌拉向张力高的一边。
需要通过治疗降低肌张力,将下颌稳定在中线处。
前伸过度
下颌向前运动,使得下门牙位于上门牙的前方
,带动舌也向前运动,导致前位构音不清模式 的产生。
结构问题需要通过医疗或矫形的手段来解决。
3、舌前后转换运动障碍
只能做单个运动,不能将前后运动联系起来。
指舌向前运动和向后运动的转换不灵活或不充
分,运动节律性差,运动速度缓慢。
在构音方面会导致复韵母构音不准,音位轮替
时言语清晰度下降。
主要与舌肌力和舌的控制能力有关。
4、马蹄形上抬运动障碍
指刺激舌前 1/3 时,舌两侧缘及舌尖不能整体
与上腭接触是舌运动的基础。
发/k/、/g/、/ng/时,舌能上
抬它的后1/3(舌根部)与软腭 接触,舌前2/3下降并远离上腭。
发这些音时,由于舌后部的运动
范围不同,所以舌后部上抬运动 区也会有差异。
请注意:几乎所有音素的构音,
都需要整个舌根部或舌根后侧缘 与软接触。
3、舌两侧缘上抬模式
面部和唇部肌张力低下
面部和唇部肌张力过高
唇肌张力异常
唇肌张力异常的 两种类型: 双唇肌张力低下 双唇肌张力过高
双唇肌张力低下
双唇和面部肌肉肌张力低下将导致双唇运动缓
慢、无力或完全缺失。
双唇看起来有点大,下唇还有可能向下低垂。 双唇在说话、进食、模仿和放松时均不运动。 口部放松状态时双唇张开。
运动不能随意调整,或者下颌在这些位置时不能长时保持,出 现急动、抖动或其他不稳定现象。
下颌急动:是指下颌突然运动题
下颌转换运动障碍
临床表现:下颌转换运动不能、转换速度缓慢、转
换无节律。
作业
下颌运动对构音有什么作用? 详述下颌运动障碍的表现 。
下颌前伸属于口部运动问题,治疗此问题的关
键在于将下颌稳定在更靠后的正确位置上。
后缩过度
下门牙明显位于上门牙后方。 肌张力问题和口部触觉敏感是可能的诱因。 治疗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将下颌稳定在更靠前的
正确位置上。
下颌分级控制障碍
下颌分级控制不能或控制不稳
下颌对处在姿势位、闭合位、全开位、半开位或更精细的分级
下唇收缩
下唇回缩是指下唇被拉向下方,导致下齿暴露。
下唇回缩是由控制下唇的外部肌肉紧张所造成 的,口轮匝肌本身并不紧张。其治疗的关键在 于减少或抑制这些肌肉的紧张和促进下唇运动。
注意,要将下唇回缩与下唇因肌张力低下而表
现出的松弛区别开来。
唇侧向收缩
唇侧向回缩是指口角被拉向两侧,患者看起来
增加增加唇回缩的可能性。
唇收缩的原因
触觉敏感性
嘴、颈或肩胛带周围非常敏感的患者经常回缩下颌、
舌和唇。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
一般敏感性
对任何类型的感觉刺激都过度敏感的患者,在强刺
激性环境中都有可能回缩唇部 。
作业
唇运动对构音有什么作用? 详述唇运动障碍的表现 。
舌的主要生理功能
5. 舌叶上抬模式
1、马蹄形上抬模式
发 /t/、/d/、/n/ 时,舌两侧
缘与舌尖同时上抬与上腭接 触,摆出马蹄状姿势,而舌 中间下降而远离上腭,形成 碗状。
在发音时,舌向上滑行到达
马蹄形的位置,然后,舌尖 下移使舌向下滑行,此时舌 两侧仍保持在高位。
2、舌根(后部)上抬模式
舌根(后部)的4个区全部抬起
唇的生理功能
进食器官 参与面部表情的形成 参与构音运动
唇运动 模式
唇闭合运动
圆唇运动 展唇运动 圆展交替运动
唇运动会出什么问题?
唇运动障碍分类和临床表现
唇运动障碍
唇肌张力异常 唇回缩
唇运动障碍
常见的唇异常运动模式有5种:
圆唇运动障碍 展唇运动障碍 双唇闭合运动障碍 唇齿接触运动障碍 圆展交替运动障碍
转运动。舌的旋转运动是舌充分从下颌分化出获得独 立运动能力的信号。
成熟的舌运动中,舌尖可以向上、下、左、右等各个
方向运动,可接触到口腔中的任一部位。
成熟的言语是在舌运动发育成熟的基础上形成
的,言语不成熟则表明舌运动不成熟。
在汉语中,所有韵母构音都与舌运动紧密相关,
21 个声母中有 17 个是舌声母,即使是唇声母也 需要舌运动的参与。
舌的3种重要运动模式
1.
2. 3.
舌根后侧缘起稳定作 用;
舌其他部分可以上抬 或下降灵活运动; 但舌中央部分始终保 持下降,不与上腭接 触。
舌的运动模式总结
舌的运动模式可总结5种为基本运动模式。
1. 2. 3. 4. 5.
马蹄形上抬模式:舌两侧缘和舌尖作为一个整体同时上抬。 舌后(根)部上抬模式:舌后部作为一整体上抬。 舌两侧缘上抬模式:舌两侧缘能同时上抬。 舌尖上抬和下降模式:舌尖能上抬和下降。 舌叶上抬模式:舌叶能上抬。
口部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周静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下颌运动会出什么问题?
下颌
下颌是口部结构中最基本的活动部分。 下颌是口部结构中功能发育最早的部分,它的大运
动带动整个口部结构开始运动,它的发育水平决定 着唇和舌运动的成熟水平。
运动发育
在发育初期,下颌的所有运动均以大运动模式为主,
下颌运动较多,唇舌运动较少。
舌运动功能区域划分
舌由16个功能区组成,每个功能区都可独立运动。
舌分为舌尖、舌叶、舌体、舌根、舌侧缘五部分,
每一部分又分别细分。
分区命名 舌尖 舌叶侧部 舌叶
位置 1,2区 4,7区
舌叶中部
舌体
5,6区
10,11区
舌根中部
舌根 舌根后侧缘 舌左侧缘 舌侧缘 舌右侧缘
14,15区
13,16区 3,9,13区 8,12,16 区
有关。身体其他部分的触觉过敏和肌张力过高 将直接导致面部和唇部的肌张力过高。
唇收缩的类型
唇回缩的类型有四种:
上唇收缩 下唇收缩
唇侧向收缩
综合性唇收缩
上唇收缩
上唇回缩是指上唇被拉向上方,导致上齿暴露,
患者看上去好像在冷笑似的。上唇回缩是由控 制上唇的外部肌肉紧张所造成的,口轮匝肌本 身并不紧张。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减少或抑制这 些肌肉的紧张和促进上唇的运动。
圆唇运动障碍
临床表现:
不能将唇圆起 圆起后马上就消失 唇出现抖动
展唇运动障碍
临床表现:
嘴角向两侧伸展的动作幅度很小,且不能
保持,瞬间就消失
有些患者只能单侧收缩,收缩时嘴角发颤 有些患者不能收缩,面部和唇部肌肉松弛,
没有展唇意识。
双唇闭合运动障碍
临床表现:
不能夹住压舌板 夹住后马上就掉下来
成熟言语中舌的形状
舌中间下降,呈碗状;
标志舌从三方面已经发育成
熟:即从大运动到精细运动, 从中间向两侧运动以及从近 端向远端运动已经发育完全。
舌从中间向两侧缘伸展;
舌尖伸展;
舌尖和舌侧缘稍微上抬。
舌的五种基本运动模式
1. 马蹄形上抬模式 2. 舌根(后部)上抬模式 3. 舌两侧缘上抬模式 4. 舌尖上抬和下降模式
大嘴,也不能收紧下颌,完成有力的咬 和咀嚼动作。
构音时含糊不清,响度偏低。
与肌张力异常和颞颌关节不灵活有关。
下颌运动过度
上下运动过度
侧向运动过度
前伸过度 后缩过度
上下运动过度
大运动过多,灵活性太大,舌和唇运动发育也将延
迟。
需要通过治疗增加其稳定性。
侧向运动过度
肌张力低下时,下颌被悬吊得太松而出现侧向
好像在笑似的。唇侧向回缩是由控制唇侧向的 外部肌肉紧张所造成的,口轮匝肌本身并不紧 张。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减少或抑制这些肌肉的 紧张和促进上、下唇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