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防洪现状及治理对策

合集下载

城镇防洪治理美化统一性

城镇防洪治理美化统一性

浅谈城镇防洪治理与美化的统一性摘要: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更多的被人讨论。

迎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对河道开展治理工程时,实施生态护岸,在实现防洪和排涝的前提下,还要增添景观功能,美化当地环境。

本文针对城镇的防洪治理,探讨如何与美化城镇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河道治理;城镇美化;生态护岸中图分类号:s731.2一个城镇的河流与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类的活动影响着城镇的河流中水文的特性、物理结构与生态环境。

城镇的河流的水域环境,生态环境与空间结构等,服务于人类并且促使着人类的进步以及城市的不断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工业和农业集约化发展,气候的变异和河道原始生态的破坏,河流和人类的关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迎合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品味的需求的升高,人们对河道的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防洪排涝,还要满足人们对亲水和景观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河道的治理和美化要具有统一性。

综合过去的河道治理实践的经验,在此,人们已认识到在城镇的河道内,一味采取较为刚性的硬质护岸的方法;只能加速对水生生态系统更为严重的破坏。

所以,融入的工程结构、生态的环保护岸的型式的治理方案,则越发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以及应用。

一、河道治理新理念对于河道的治理,从古至今,人们想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有很多办法被一直沿用至今,但是迫于当时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多已不适用于当代。

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过于侧重某些功利价值如防洪、水运、灌溉等,很多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石块、混凝土的大量使用更影响了城市景观。

其缺点主要表现为:(1)沟渠化的河道,改变了河流的蜿蜒型基本的形态;进而导致了生存的环境异质性的降低。

生物的多样性也随这降低,且最后引起了整条河流的生态系统的退化。

(2)混凝土所修筑的笔直、高大的岸墙,拉大了人、水的距离,使得人们的亲水性心理很难得到相应的满足。

(3)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洪水隐患,迫使着防洪标准的提高,最终造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浙江永嘉上塘城区防洪现状和减灾措施探讨

浙江永嘉上塘城区防洪现状和减灾措施探讨
19 — 0 7 1 年 平 均 温 度 就 达 到 了 l . ℃ , 应 的 年 9 1 20 年 7 87 对 平 均 降 雨 量 l4 .rm , 灾 次 数 达 到 了 1 72 8 a 受 4次 , 均 受 年 灾 率 达 到 了 8 .%( 表 1。 25 见 ) 另 外 , 为 负 面 影 响 也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因 素 , 区 外 人 城
是基 础 。 塘 位 于 楠 溪 江 下 游 的 右 岸 , 面 环 山 , 面 上 三 一
临江 , 势平 缓 , 面 自然 高 程一 般 为 5 0~7 O 外江 地 地 . .m。 上 塘 水 文 站 以 上 流 域 面 积 为 2 1k , 城 区 有 鹅 浦 2 0 m 主 溪、 中塘 溪 、 塘 溪 三 条 溪 流 穿 城 而 过 , 两 北 向东 南 下 由 注 入 楠 溪 江 , 域 面 积 分 别 为 4 . 、 4 7 2 .k , 流 0 3 3 . 、 18 m 三
溪 一 江 将 城 区 切 割 成 近 似 于 “ 型 的 河 网 地 带 , 上 塘 E” 而
施 期望 值 增 高 形成 了一 种鲜 明 的对 比。 该 注意 的另 一 应 方 面 是 , 经 济 社 会 发展 中 , 适 当 的 国 土 开 发 , 考 在 不 不 虑 洪水 危 险的 经 济和 城 镇 规 划布 局 , 以及 在 防洪 减 灾 体
提 高 自 身 的 社 会 责 任 感 与 公 德 心 与 对 政 府 防 灾 减 灾 措
“ 莎 ” 台风 则 使 城 区低 洼 地 带 受 淹 。 以说 , 塘 的 罗 等 可 上 受 淹频 率在 近年 来 已经达 到 了 三年 两 头 遇…。 探 究 其 洪 涝 频 繁 发生 的原 因 , 自然 地 理 的 先 天 不足

浅谈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对策【摘要】通过对城市洪涝灾害的现状及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分析,指出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洪涝灾害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在进行急速扩张的过程中。

人口和资源急速地向城市集中,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城市化与城市洪涝灾害是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市域环境改变,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并未随着城市市域环境的改变而及时的提高,导致了城市洪涝灾害有趋于严重的趋势。

分析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与城市化的关系是研究的首要问题[1]。

2.城市洪涝灾害的现状随着人口和资源向城市的集中,同样的强降雨对城市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愈演愈烈。

每一次城市洪涝灾害带来对城市的损失都很严重。

2011年6月14日至6月24日,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降暴雨,其中杭州连续遭受四轮强降雨袭击,据有关部门统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累计3.85亿元以上;而嘉兴市也出现较大灾情,全市7个县(市、区)、60个镇(街道)受灾,受灾人口23万,据初步统计,截至6月19,暴雨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2亿元。

2012年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北京市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强降雨持续近16小时。

城区许多路段出现拥堵现象,环路、联络线受到积水影响,多处道路中断,首都国际机场所有进出港航班均被取消。

北京市水务局于22日召开汛情通报会称,该特大暴雨已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初步统计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便会陷入这种“宿命”中,受灾人口众多,经济损失严重。

3.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3.1.城市化改变了市域环境,使暴雨洪灾严重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造成了城市气候改变,城市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大,雨时延长,城市地物、地貌、地下水资源分布改变,导致市区产汇流过程及城市防洪排涝系统适应能力的变化,使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增加。

北仑防洪排涝规划

北仑防洪排涝规划

一、北仑防洪排涝规划(一)防洪排涝工程布局简述1、治理原则根据北仑平原的岩泰河、芦江流域的实际情况,调查研究了流域防洪治涝工程布局、近几年洪水的实际情况。

北仑水系汇水面积253km2,其中山区139.4km2,平原113.6km2。

北仑平原河网岩泰河、芦江两个水系之间建有节制闸控制。

北仑平原一方面受外海高潮水位的顶托,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和工业开发区建设填河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北仑区境内的大工业开发建设,占地面积较大,原有适应农村排涝的骨干排水河道格局被打乱,同时又抬高了地面高程,使原有的农田、鱼塘等低洼地变成城区,无法有效调蓄雨洪,从而造成平原洪涝水位抬升较快。

综合上述因素,采取“北排、中疏”的综合治理措施,达到北仑平原防洪治涝目的。

“北排”即针对北仑平原的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侧临海。

根据北仑地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东部重新布置排涝河道,并对现有河道加以拓宽,并配套扩大建设算山闸、毛礁闸、穿山闸等。

“中疏”即为了排水通畅,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河道过水断面;为了维持和提高城市对雨洪的滞蓄能力,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有水面,并结合环境景观要求扩大与调整水面面积,并对北仑平原内的城镇建设地面标高实行有效高程控制。

2、排涝河道布局根据北仑平原的地理条件、地形情况、外海淤积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沿山大河、泰河水系、芦江等排水口门,并将毛礁闸东移。

(二)计算模型根据规划范围,计算范围为北仑平原,考虑了地形、地势、河流走向、河网联系情况、排涝挡潮闸以及拟建工程的要求,共截取了190个计算断面,考虑了28座闸(桥),40个河汊,洪水过程为1个集中入流和7个流量边界(上边界)、7个水位边界(下边界)。

该模型基本上考虑了北仑的主要排水河道和排水挡潮闸、泵站,综合了现有河网、水闸和规划河道、排水挡潮闸的调蓄与排涝的作用。

除排水干河外,现城市建成区水面率按3%,规划城区水面率按5~8%、农村水面率按8%考虑。

外边界潮位采用平均偏不利的情况进行水利计算。

兰州市洪道现状及治理对策

兰州市洪道现状及治理对策
建设 中破坏 植被 和弃 渣 入 河道 的事件 时 有 发生 , 在

兰州市 降雨量地 理 分布规 律受 纬度 和复杂地形
的影 响 , 由南 向北 、 自西 向东 递 减 , 雨 量较 多 的为 降
榆 中 县 , 降 雨 量 34 m, 兰 县 为 最 少 只 有 年 9m 皋
定 程度 上造成 了新 的水 : t流失 , 发或 加 剧 了 山 引
洪灾 害 ; 是人 与水争地 , 占河道 。山区农 村宅基 二 挤 地少 , 有相 当一部 分农村依 山傍 水而建 , 这些村 庄学
29 m, 区和永 登 县 介 于其 中 , 别 为 36 l 4m 市 分 1In和 n 25 m。降雨 多集 中 在 7 8 9三 个月 , 9m 、、 占全 年 降水 的6%, 0 因此 7 89三 个 月是 主汛 期 , 地 暴 雨 时 、、 局
的天麻 岭海拔 高程 为 3 5 m、 6 0 为兰 州 市 西北 部最 高 点 。东 北 部 为 于山秃 岭 , 山大沟 深 , 沟壑 发育 密 布 , 水土流 失严重 , 主峰 位 于 吕家 岘 , 拔 2 9 m, 以 海 44 并
地区毗邻 ; 西靠 青 海 省 ; 南 与 临 夏 问族 自治 州 技 西 垮; 北逸 白银 m , 北 与武威 地 区 的 灭 祝 自治 县 棚 舀
连。总 土 地 I 直 j积 10 5 k 3 8 .6 i ,总 耕 地 面 n
2 。2 l 9 4万 h 。 m
此向南 伸降呈 伞状形 。南北 高差 17 m, 5 俗有 “ 山 1 北
低 、 山高 , l达 到南 山腰 ” 南 北 j - J 之说 。南 北二 山之 问 为中丘 陵川地 , 海拔 10 2 0 m。地势 由东 北 、 50~ 0 0 东 南、 西南 向西北 部倾斜 , 形成 盆地 。 东北 部是皋 兰县 , 它的西 部与秦王 川延伸 相连 。 属陇西 黄土 高原 , 内地势 西 北高 , 南 低 , 境 东 山脉 多 为 南北 走 向 , 又有 横 向 山梁 , 山之 间 为 谷地 , 为 两 多 河沟 和漫滩 淤地 , 内地 形 复 杂 , 北 差 异悬 殊 , 境 南 海 拔 15 . 2 2 . m, 4 5 5~ 4 7 4 相对 高差 9 7 9 1 . m。 由于特 殊

吉林省防洪体系现状及对策措施

吉林省防洪体系现状及对策措施

【 摘 要 】 吉林省 的防洪 安全 问题 是事 关 该省 发展 战 略和 防洪 减灾 能 否顺利 实现 的重要 问题 ,防洪 安 全 需求 与防洪 体 系现 状之 间的矛 盾 ,要求 必 须加 快完 善 防洪 体系 建 设 ,确保 人 民生命 财 产 安全 。本 文通 过对 吉林 省 的水 系和 防洪 体 系现 状构 成 的分 析和 评价 ,并针 对近 年 来防 洪抢 险等 过 程 中发现 的新 问题 ,
和 商 品粮 基 地 。全 省 包 括 8市 l州 1 个 管委 会 ,
等 9个 区 。 今 吉林 地 界 ,古 代 人 烟 稀 少 , 辽代 始 有 关 于 水 灾 的记 载 。根 据 资料 ,在 l 8 2 5年 ~ 1 9 4 8年 的 1 2 4年 间 ,有 4 6年 出 现涝 灾 ,平 均 约 3年 发 生一 次 ; 解放 后 1 9 4 9年  ̄2 0 0 0年 的 5 1年 间 ,有 3 3
提 出吉林 省 防洪体 系 建设 的对 策措 施 , 以期实 现该 省经 济社 会 的可 持续 发展 。
【 关键词】 吉林 防洪 体系 对 策 可 持 续发 展 【 DOI 编码 】 l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2 4 6 9 . 2 0 1 4 . 0 4 . 0 0 3
规划战略
水利规划与设计
2 0 1 4 年第 4期
吉 林 省 防洪 体 系 现 状 及 对 策 措 施
李强 刘 月英 2 李孟 南
( 1 . 吉林 省 水 利水 电勘 测 设 计 研 究 院 吉 林 长 春 1 3 0 0 2 1 ; 2 . 中水 东 北 勘 测 设 计 研 究有 限责 任 公 司 吉林 长 春 1 3 0 0 2 1 )

浅谈洪灾区小城镇防洪减灾措施——以江西省都昌县徐埠镇为例

浅谈洪灾区小城镇防洪减灾措施——以江西省都昌县徐埠镇为例
维普资讯
安徽农 业科 学 ,o ra f h i r S i2 0 ,6 5 :0 9 2 0 Jun l u i c. 0 8 3 ( ) 2 9 — 1 0 o An Ag .
责任 编辑
胡剑 胜 责 任 校对
王 森
浅谈 洪 灾 区小 城镇 防 洪减 灾措 施 ——以江西省都 昌县徐埠镇为例
次集 中的 强 降雨 超 过 历 史 最 高洪 水 位 , 森林 滥 伐 , 土 流 水 失严重 , 江河 湖泊 淤积 , 利设 施 老 化 , 合理 围垦 , 水 不 建设 生
态环境 恶化 等 。 同时 , 洪涝 灾 害也 暴 露 现 有 村 镇 建 设 存 在
3 防洪 减灾 的策 略 . 1
0 1 — 6 12 0 ) 5 0 0 9 0 5 7 6 1 (0 8 0 — 2 9 — 2
O nt u e m e s e fS a l wn SCa a iyM ii a o a oo heCo ntr a ur so m l To l m t tg t n nd Fl d Con r l nFl odAr a i t o o e i
展 的初 期 , 们往 往更 关 注眼 前 的经 济 效益 , 于洪 灾的偶 人 由 然 性 和 难 以预 见 性 , 往 造 成 人 们 防 洪 观念 淡 薄 , 往 思想 麻 痹 ; 一 方 面 , 普 的 薄弱 和 灾 害 的 随机 性 、 然性 又 使人 另 科 必
们 产 生防 不胜 防 和听 天 由命 的 消极 情绪 。 3 防洪减 灾 策略 与措 施
议 程》 的要 求 , 国减 灾 工作 要 继续 坚 持 “ 防为 主 , 治结 我 预 防
合”“ 、防救结合” 的方针 , 全面开展减灾工作。 城市防洪减灾

小型水库、城市防洪规划防洪应急预案防洪减灾技术举措

小型水库、城市防洪规划防洪应急预案防洪减灾技术举措

浅谈小型水库、城市防洪规划防洪应急预案防洪减灾技术举措贵州山区是我国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区域之一,1995年、1996年全省因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63.1亿元和98亿元。

洪涝灾害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气候异常和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

如何解决城市防洪规划及其应急预案的行政制订管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群众财产损失,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国发1号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国办函【2013】35号文件提出的坚持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的历史机遇下,贵州毕节市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步伐,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注重新型堤防建设,强调防洪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详细的城市防洪规划,防洪应急预案及减灾技术及其措施。

1.洪涝灾害的特点季节性强。

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

突发性强由于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涝灾害。

局部性洪涝为主贵州地区的洪涝灾害是以局部性洪涝为主。

频发率高贵州山区的洪涝一般产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3天降雨量超过200mm,就可能引起洪涝灾害。

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恢复难度大由于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度毁坏,农田被毁,粮食无收,损失巨大。

2.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对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保证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需要,也是重要保证。

(2)洪安全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3)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是硬道理”。

(4)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构筑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3.我国目前小型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3.1设计标准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存的小型水库多数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当时国家与城市的财力、技术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低,部分小型水库的设计标准完全达不到目前城市的防防标准,无法满足防洪要求,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损坏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防洪现状及治理对策
我国当前很多城市都是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做好城市的防洪工作,尤其是一些山区小城镇,更是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就通过结合山区城市的一些防洪现状,对如何做好相应的治理以及解决措施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讨论。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特征主要呈西高东低走势,地理以及地质环境也呈现出多样性,境内拥有高原、平原、山地等多种地理形势。

而依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的山地大约占我国总面积的34%左右,是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种地形。

因此说,做好现阶段山区内部的城镇的防洪治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通过结合山区城市的一些防洪现状,对如何做好相应的治理以及解决措施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讨论。

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当中,在修建城市时,大都会遵循“依山傍水”的原则,虽然在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经济,但同时也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说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一、防洪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依据调查和研究显示,我国大约一半以上的城镇都有山区,虽然给当地的工业以及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由于
受当地气候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引起一些地质和自然灾害,比如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不仅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给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应该说,山区洪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来势比较凶猛,而且陡涨陡路,不容易防范和治理。

此外在山区的一些城镇,由于其山沟面积较小,所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可如果遭遇较大洪水,就会束手无策,根本来不仅采取任何保护和防御措施。

就拿西部一些省市来说,单是1988年这一年之内,遭受洪灾的城镇就已经超过了30多个。

且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山沟小流或者是洪水造成的,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洪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的防御工作。

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领导对城市与防洪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致使在选择防御以及治理方案时,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往往只重视防洪的一些工程措施,而缺乏对河道的综合治理,没有对泥沙淤积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

像黄河中上游的一些城市,在兴建防洪措施时,由于没有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只是修筑了几座泄洪涵洞,致使每年汛期,都需要对涵洞内部进行相应的清淤作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不利于日
常的管理与维护。

(2)在治理过程中,一味的强调重视农业经济,一味的重视水保措施,忽略了下游城市的生产安全,也忽视了防洪过程中的社会效益。

此外在防洪过程中,相关人员还搞混了水保措施同城市防洪之间的区别和差异。

一般来说,城市防洪主要是为了防治30年或者是60年甚至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为其最终目的。

而水保措施则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以“截留”的形式将常遇频率雨水堵塞住,以避免和治理土壤流失为目的的。

从两者的治理方法以及治理手段还有最终目的来看,两者是不同的。

(3)大都使用修坝的方式来消弱洪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头顶一盆水”的局面。

此外在防洪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城市的蓄水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中下游城市的一些防洪问题,这样,不仅没有做好城镇自身的防洪工作,反而也加剧了下游一些城市的危险。

另外,在防洪作业过程中,还有其同一些问题,比如在对洪水计算时方法比较简单粗糙;城镇自身的排水系统不够合理;在对城市防洪规划进行编制时,提供的数据不够准确,致使在同当前的城市规划缺乏一定的协调性。

(4)山区城市“依山傍水”,大都建立在山箐、溪口下游的堆积阶地上,城镇兴建初期,由于社会财力弱、人口少及发展缓慢的因素,城镇与山箐、溪口有很大缓冲区间,山箐洪水在缓冲区间经拦截、下渗、森林生态涵养吸附等,山箐洪水大部分损失,洪水洪峰、洪量、历时减小,下游城镇安居乐业。

进入90年代以后至今,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膨胀加剧,土地资源紧缺,随着国家基本良田保护政策的落实,山区城镇以4—6倍的扩张,城镇发展只有“靠山吃山”,侵占了山箐洪水缓冲区间。

短历时、大洪峰已成山区城市外围防洪安全重大隐患。

(5)另外,随着山区城镇逐渐开始城市化发展,致使大量地表被混凝土硬化,导致雨季地表径流过程中下渗土壤中的水流几乎为O,再加上老城区排水系统的不合理,根本承担不了当前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排洪问题。

因而形成一雨成洪、小雨成患、大雨成灾的情况。

城镇市内排洪问题也日趋突出、必须关注解决:
排水系统提高排洪标准;
大型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等空旷场,需要使用空心地砖、砼网格等进行铺筑;另外绿化带以及绿化区等地面要低于四周路面、地面;此外要将排水沟沟底逐渐划分成为小段间隔硬化等。

用来以后加大雨水下渗,减少和控制地表径流。

二、防洪治理措施
当前山区城镇在开展防洪治理工作时,应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其后特点,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体系,要在确保发挥系统最大功能效益的基础之上,综合的运用各种研究措施,不能只是片方面的重视某种措施和某种方法。

在对防洪体系进行设计时,可以将整个系统依据一定标准将其划分成为2个系统。

其相应的治理以及对策如下:
1.坡面治理系统
该系统在当前城市防洪体系中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有效的截留汛期洪水所产生的泥沙,以有效的避免和预防河流在上游工程中产生过多的淤泥,进而能够减少各种工程设施的检修与维护次数,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利用这种系统还能截留雨水,支持当地的农业发展。

但它的缺点就是,如果遇到较大洪水,那么先前所采取的多数治理措施就会丧失其原有的作用,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

例如地边梗在被洪水冲坏之后,就会加大河流中的泥沙量,并在下游的工程设施中形成淤积,进而加大了洪峰量。

在这个体系当中,很多治理措施都是从上到下群体分布的,一旦个体发生
毁坏,那么势必会形成连锁反应。

(1)坡面治理措施
这种治理措施包括田间工程措施以及农牧技术措施还有水利工程措施等等:
A.田间工程措施。

这种措施由于受各地气候以及土壤还有种植作物的种类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也不同。

依据一定标准和流程,其措施主要包括:截水坑以及地边梗还有截水沟与水簸萁等等。

在上述的这些工程措施当中,通过修筑梯田以及地边梗还有截水沟与水簸箕等工程措施,由于其相应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在作业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将地表土疏松,以增加水流下渗能力,达到阻碍水流运动的效果。

B.农牧技术措施。

当前我国的农牧技术措施一般分为:沟垅耕作以及掏钵种法、横坡耕作与免耕法、间作套种等等,此外还包括轮作以及混播还有深耕等措施。

应该说,在当前山区城镇的防洪过程中,农牧技术措施往往
同上述的田间工程措施联合运用。

当地面的整体坡度小于4%时,由于水流较慢,因此所产生的侵蚀较轻,这时会选择使用农业技术措施来治理;而当地面坡度小于9%时,大于4%时,水流就为加快,同时也加大了侵蚀能力,这时往往需要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上述所讲的一些田间工程措施,比如修筑梯田等措施来降低坡度,然后再辅助于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减少和控制泥沙流失;而当坡度大于9%时,则就主要选择使用田间工程措施,来实现蓄水固土的目的。

2.沟道治理系统
这种系统其主要的作用有:在遇到洪水时,就会集中相应的截留坡面,以避免和预防在下游的泄水设施中产生淤泥,进而能够让洪水顺利的流过市区;能够起到一定的缓洪还有分洪与泄洪的作用,从而大幅度降低下游工程设施的负担。

这种系统所经常使用到的治理措施主要有谷坊以及沟壑土坝还有护岸工程与淤地坝等等。

一般来讲,谷坊是在一些山溪沟道之上,位于河流上游且位置比较陡峭的地区,横向修筑而成的一种低坝,它的高度往往控制在6m以下,其目的就是为了固定沟床,进而避免和预防形成沟底下切以及沟壑。

而淤地坝则主要是指在相应的支沟内拦截泥
沙,从河流的上游向下游修筑的土坝。

从其作用上来讲,谷坊同淤地坝相近。

三、总结:
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防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山区城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的大问题。

如果在治理与预防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会对当地的工农业经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影响人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山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切实做好防洪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关天胜.城市(镇)防洪规划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厦门科技.2009(02)
[2]靳建市.浅谈我国城市防洪的特点与变化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
[3]陈波,蔡平.加强城市防洪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05)
[4]楼爱芳,王湖南.关于山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 2008(03)
[5]李锁庄,韩凝,夏建新.石家庄城市防洪规划体系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6]刘忠阳,杜子璇,刘伟昌,杨海鹰,田宏伟.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S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