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问题、矛盾冲突呈现出新的特点。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形成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对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基础。没有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其他的利益协调机制也就无从谈起。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沟通失灵,容易积累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体利益呈现出多样性,不同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整合协调不同群体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和形成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以利于各社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意愿、意见、建议通过相应诉求表达渠道得到反映,进而达到整合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为此,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广开言路,倾听群众呼声。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要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起利益诉求表达的制度性平台,如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制度以及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都是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基本制度,应在实践中尽快完善,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工会、妇联、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利益诉求表达和权益维护方面的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确立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要求把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目前,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严重阻碍公平正义的实现。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首先要突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鉴于目前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偏低的现状,政府应加强督导,强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公平分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防止资本利润对劳动收益的过度侵蚀,真正做到劳动收入与劳动贡献相匹配。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在信息不对称、投资拉动依然是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背景下,资本依然处于强势支配地位,力量分散的劳动者则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在分配关系中往往存在大量的资本侵蚀劳动者利益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完善相关法律,把工资集体协商由选择性规定变为强制性规定。再次要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和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不应低于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要切实保证职工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同步增长,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第三,建立健全利益统筹与调节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禀赋及自然环境等差异,加之市场这一“无形之手”的作用,出现贫富差距难以避免。这就需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个人集体国家等之间的利益关系,尽可能达到利益相对均衡,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在税收、金融、财政等政策上更多地向落后地区和农村倾斜,支持和帮助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发展,并形成发达地区帮助带动落后地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政府还要通过加大公共教育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充分就业政策、反贫困政策等创新力度,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次,切实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力度。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财

产税、遗产税等税收政策,抑制高收入人群收入的过度膨胀,缩小贫富差距。再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意义重大。要通过制度创新,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要致力于逐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制定规划,分步实施,把尚未纳入社保体系的农民工和农民逐步纳入社保体系。最后,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培育慈善组织,着力建设慈善队伍,开发多种慈善救助项目,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救助困难群体方面的作用。

第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征地、拆迁、建设性移民等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个人或利益群体利益受损,有必要根据不同情况,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实践表明,近年因征地、拆迁补偿问题而引发的利益矛盾呈急剧上升之势,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由此而引发。因此,利益补偿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利益补偿必须做到公平合理、足额到位。对当事人利益受损情况须作出准确的评估,根据受损情况给予当事人公平合理足额到位的补偿,基层政府和村集体不得截留补偿款。其次,公益性项目和商业性项目要区别对待,不能相互混淆。再次,国家应适时对相关补偿标准作出调整,不合理的要使之合理化,过时的要重新修订。特别是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补偿标准要相应提高。最后,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维护好受损群众的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寻求补偿方与受损方的利益平衡点。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受损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利益补偿合理与否要以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受损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标准。

第五,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利益矛盾调处机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凸显期,各方面的矛盾积累较多,应建立健全利益矛盾调处机制,及时调处化解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通过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自觉规范自己的利益动机,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诉求,科学选择利益行为,正确处理利益矛盾。其次,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与冲突预警体系。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及时收集掌握社会舆论,准确把握社会利益矛盾的苗头和发展动向;正确分析和掌握社会利益矛盾的动态趋势,尽可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再次,要高度重视并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化解已经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构建利益各方协商对话的平台,通过对话协商达成共识,理性地解决利益矛盾;坚持社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根据矛盾实际,采用适宜的调解方式;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和化解利益矛盾方面的作用。对因利益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解决处理,绝不能贻误时机,激化矛盾。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慎重、妥善处置,才能稳定群众情绪,防止矛盾激化,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益相关者们如何影响企业战略

利益相关者们如何影响企业战略 只有当企业的管理者清楚认识到,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最真实的需求以及影响其需求的因素,并采取有利于满足内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行动,才能使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优势和竞争标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的成功。处于新兴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被利益相关者推向多元化,因此应预先考虑战略类型的变革对企业信誉的影响,制定应对策略。 如果你连续三年关注我们的信誉100企业榜单就会从中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凡是排名靠前的企业无一不是高度专业化经营的公司,而排名靠后的企业往往是多元化经营的公司,这一点在中国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多元化经营的公司的信誉低于专业化经营公司信誉的呢?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在中国,联想、TCL、康佳、春兰等等上了规模的企业,都热衷于多元化的公司战略,而正是这样的战略方法,令大量中国企业陷入了困境,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力连年下滑。 多元化经营战略之所以被中国众多企业采纳,是基于中间产品市场,包括知识、技术、商誉、零部件、材料等市场不完全性的考量。这种不完全性是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所致,如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容易扩散。中间产品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买方或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的不确定性。这种缺乏市场以供企业之间交换产品,或某些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开展多元化经营,避免外部交易成本,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便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 利益相关者战略路径 那么,利益相关者为何会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决定要素产生影响。弗里曼认为影响的产生基于以下三个原理: (1)合作原理。它说明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两者之间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企业家和管理者一起工作,维持和顾客、供应商、金融家和社区机构之间的交易和关系。每个团体对企业工作的支持对企业战略的成功至关重要。 (2)持续创造原理。它认为企业是一个持续创造价值的源泉,在价值的激励下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创造出新的价值。现代企业创造价值不但不必摧毁别人,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善每个人的状况来实现。 (3)复杂性原理。它认为人是复杂的,具有许多不同的价值观。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人有时是自私的,有时又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

食用油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

江苏商论2011.9 ●修回日期:2011-08-25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州市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0SKLY05)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研基金(编号G3100051)资助作者简介:陈晓群(1974-),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农产品贸易。 摘要: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食用油产业链自主平稳健康运行的关键,本文解析了 食用油产业链各利益构成主体的特征,并提出了形成一个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注重加强链条上各组织体系的支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加快产业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支撑的建议。 关键词:食用油;产业链;利益协调文献标识码:A 食用油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陈晓群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也在逐年提升,为满足食用油需求的巨大缺口,国家自2006年1月1日起对包括大豆在内的几种油料作物均取消了关税配额制,仅征收3%-10%的低关税,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食用油及其原料进口国。与此同时,外资通过并购重组大举进入中国食用油加工行业,以ADM 、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为首的跨国粮商,已经在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参股控股,达到总股本的66%,并且对整个食用油产业链从原料种植采购、加工、分销物流、终端销售都拥有了明显优势的控制权。面对开放带来的巨大冲击,食用油产业的安全性和自主性引起了从政府到民间的高度重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构建一个自主平稳健康运行的食用油产业链,而利益作为链条的核心,其在产业链各构成主体间是否合理公平的分配决定着食用油产业链能否自主平稳健康运行的成败,鉴于此,本文对构建食用油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进行了抛砖引玉的研究。 一、食用油产业链的构成及特征 1、政府成为食用油产业链主体之一。食用油作 为居民必备主要消费品,关系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这种产品的特殊性使得政府成为产业链上的主体之一,并进而影响到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这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油料生产者的国内补贴政策,包括最低收购价政策、生产资料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等,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政府实施的食用油储备政策,为防止物价大幅波动逆市收购和发放食用油脂的措施通过对产业链上各主体包括油脂生产商、批发零售商、消费者的活动进行调节,进一步影响整个食用油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二是食用油产业链上的生产者并不能控制食用油市场价格,政府在食用油产品的定价中具有直接影响。政府除借助市场和财政手段外,有时甚至直接动用行政手段干预食用油价格,比如今年通货膨胀预期加大的情况下,政府直接约谈食用油几大巨头明令不得涨价,直接干预了食用油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分配。 2、产业链上游供货主体分散,随机性大。食用油 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生产商主要是农户,中国的农户生产规模小而分散,且农户作为供应商具有多重身份属性:自然人、法人、管理者、决策者、劳动者等等;其行为模式比较复杂,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并受农户个人的文化素养、心理状态、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而波动;在对市场信号和经济信息的认知和反应上,既可能理智定夺,也可能盲目跟风。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低,农户行为方式变化、价格信号作用、自然灾害等因素常常导致供应链频繁重组,链结构十分脆弱,一有风险冲击易断裂 25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变,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能有充分表达和有效反映的渠道,从而促进各方面利益统筹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当前,我们通过开展“深化完善共创共享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主题活动,采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各村社区调查、信访接待等方式对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了解了我国最大弱势群体—农民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现状,并就改善农民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一、当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民利益及其表达,也初步建立了农民利益表达的相关机制,但由于历史传统、制度缺陷等多种因素,农民利益表达的原有制度设计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民缺少相应的话语权,其合理的利益诉求得不到保证。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 首先作为农民利益表达的代言人--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是有限的。村民委员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农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积极参与本村事务的管理的利益诉求,但由于其对乡镇政

府严重依赖,常常会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由,对农民利益表达活动进行干涉,特别是农民利益在受到政府机关和社会其他强势群体侵犯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 其次是人大和信访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些人大代表没有充分履职,收集民情民意,只是将代表当做一种荣誉和政治待遇,并未能真正代表民意。 2、绝大多数农民在诉求利益时很少向人大代表反映。 3、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不足制约了农民利益表达。 4、信访制度不能有效承载农民利益表达的需要。对于农民的上访,只要不发生特别突出的事件,中央及省市信访部门大都做些原则性的答复或批转到县乡政府处理。地方政府多对上访者采取拦截、收买、威胁、甚至强制遣送、高压迫害等方式,造成了底层民众对基层信访机构的不信任,下层利益诉求无从上达。而在事实上,群众上访的解决率也较低。 (二)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增多,非法的利益表达行为不断衍生 由于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农民利益表达缺少相应的组织载体,直接衍生出大量的非制度化甚至是非法的利益表达行为。诸如自焚抗议、上访闹事、围堵领导、阻断交通等“群体性事件”,这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和法律意识淡薄不无关系,但是从根本上看,处于弱势的农民之所以甘愿冒着巨大风险进行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抗争,主要还是由于现有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政治参与机制不畅和失效引起的。 (三)农民利益表达缺少相应的组织依托

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和分配研究.doc

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和分配研究- 摘要:PPP项目是我国目前企业主要的融资手段,其良好的融资模式与当前项目所涉及到的双方利益协调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PPP项目中双方的利益分配决定了当前项目能否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对PPP项目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的协调与分配,在双方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可以有效地减小双方利益的损害程度。由此可见,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和分配研究是我国当前企业进行融资时的首要研讨问题。本文通过笔者浏览多部相关文献,以及结合数位国内著名融资专家的相关理论,针对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和分配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和分配融资模式 目前,我国的PPP项目距理想化模式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我国PPP项目没有良好的利益与风险的合理分配体系。这一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PPP项目的发展,因为,双方在进行理想化的PPP项目时,也就代表了一个新的效益以及风险结果孕育在了其中,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建立完善、合理的利益与风险的合理分配体系,双方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往往容易产生利益纠纷等资金方面的分配问题。总而言之,PPP项目的产生,源于双方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与需求,在PPP项目进行的期间,双方需建立好利益与风险的合理分配体系,避免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产生利益矛盾。 一、PPP项目利益分配的概念 PPP项目利益分配的基本概念,是指PPP项目所涉及到的双方利益分配方案以及风险承担情况。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

境下合理的制作PPP项目利益分配方案是企业双方进行PPP项目合作的基本原则。PPP项目利益的分配原理是指企业双方在进行PPP项目融资或者合作的过程中,对项目结果的一种资源承担,即对突发状况的风险承担比例。 二、我国PPP项目中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一)双方的努力水准 我国PPP项目以双方合作、共同寻求利益的模式为主要载体,因此,在双方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其PPP项目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利于合作的不良现象。其中,某一方或是双方在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出现懈怠心理是目前PPP项目中最常见的不良因素。这一不良因素会对我国PPP项目中利益分配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相反,在双方进行PPP项目的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当前合作模式都处于非常努力的状态,那么这项PPP项目的收益效果不言而喻,是非常高的,并且,双方的当前的合作模式以及合作态度在同行业中,甚至整个市场会有收到良好的评价。 (二)相关部门的督促力度 上文我们提到:某一方或是双方在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出现懈怠心理是目前PPP项目中最常见的不良因素,而除了这种不良因素外。相关部门的督促力度同样会对我国我国PPP项目中利益分配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双方进行PPP项目合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公共机构,也就是建立PPP项目利益分配体系的管控者以及督促者。此时的公共机构对双方合作过程中的督促力度在整个PPP项目能否有效地进行下去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公共机构的督促是企业双方在进行PPP项目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管理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当前PPP项目会避免出现很多双方信息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匀以及风险承担程度不一致的局面。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高风险 刘明福教授 利益协调机制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指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利益协调机制,受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水平状况制约。大体上包括利益导向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和利益矛盾疏导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作用的体系。 一、利益协调机制是整个社会的保险机制 (一)利益矛盾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利益协调是社会稳定的生命线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国内的统计数字亦告诉我们,有的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出4倍到10倍之多。我国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已超过4.88倍,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实际上这种收入差距还要更大。 贫富两极分化使得很多人逐渐被边缘化。当两极分化被进一步扩大,就恶化成为阶级分化与阶级差别。通过实现共同富裕化解社会矛盾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二)利益协调机制是社会抵御风险的保险机制 在“发展”、“稳定”、共同富裕三者之间,共同富裕的位置至少应当放在“稳定”之前。和谐带动国家、社会的大和谐。利益协调的实质是利益的平衡(不是平均主义),要防止社会利益的失衡。利益协调机制是为了防止两极分化进一步扩大。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是为了有效防止社会差别演变成为阶级差别的良好机制。 (三)中国现阶段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创新 政治格局代表利益格局,利益格局支撑和保障政治格局。 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关键是解决好“两化”问题和“两仇”问题 以“利益协调”牵引“心理协调” 两化(外部问题):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西化、分化战略。而中国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两化问题”主要是指“腐化问题”与“两极分化问题” 两仇主要指的是:“仇官”与“仇富”心理。 在今年“两会”中,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继续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官员进行财产公示,是反腐败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早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所证明。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反腐败斗争如果没有自律机制,没有切实有力的监督,只有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上下同欲,携手共进,才能有效地推进反腐败工作。 贫富差距的两级分化根源:一是被腐败现象“腐”出来的;二是被分配不公“分配”出来的。从社会问题看,当一定时期一个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合理、科学,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够减少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反之,如果一定时期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有明显的缺陷,就会诱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贫富差距扩大,仇富心理蔓延,社会犯罪率上升等。 从政治问题来看,利益协调机制不仅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价值目标等,而且也直接检验着其政治结构、政治过程的合理性。比如,如果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出现了明显的收入分配不公,而政治体系又缺乏基本的自我纠错能力,不能及时调整政策,甚至政策过程还在强化这种不合理,就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群体性事件增加,当问题得不得及时解决,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政治稳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政治动乱等,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 三、创造中国财富分配奇迹,建设“中国特色福利国家” 从生产力奇迹到创造财富的分配奇迹

以群众利益有效表达和回应为重点

以群众利益有效表达和回应为重点 建立多元化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发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及时发现并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建设实际情况,我们该怎么应对这些社会矛盾问题?如何去化解它?昨日,来自省社科院的专家、市委政法委“大调办”的负责人、基层街道、社区的代表们,围绕我市制定出台的《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设实施纲要》进行了热烈讨论。 《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设实施纲要》 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建成并不断完善以科学精细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为基础,以精准高效的信息处理、风险发布平台为依托,以群众利益有效表达和回应为重点,政府、社会、公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好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纲要摘要: ——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 强化政府信息公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提高重大事项公众的参与度,增强论证的专业性,提高听证代表的公信力,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

健全民意表达和回应机制: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整合优化政府部门服务热线资源,实现“一个号码找政府”的便捷服务,确保公众对热线接通率、回复率、问题办结率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健全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建立社会预警机制:统一规范建设社区、乡镇、县逐级联动、及时处置的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发布平台,形成多元参与的矛盾疏导化解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和工程严格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引导处置;巩固和深化信访逐级负责制,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 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以统筹整合安防队伍、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综合维稳体系为重点,以加强街道、社区、楼宇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健全完善区(市)县综合法律服务大厅、乡镇司法所、村(社区)基层法律服务站为依托,建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抓好非政府组织管理。 加强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健全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做好“无业可就、居无定所、无正当生活来源”的流动人员管理工作;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衔接机制,加强安置基地建设,促进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

有效维护群众利益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办法

强化监督,注重预防,群众利益 得到有效保护 (一)积极拓展源头治理,保证群众利益不受侵犯。 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制订对政府投资大额资金管理使用和惠农专项资金监管的实施办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我们对合作医疗、社保、义务教育、农村低保、退耕还林和水库移民补偿、救灾物资发放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5.12地震发生后,我们在县电视台公布了800—840—8020抗震救灾物资举报电话,并会同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对全县所有灾情进行了逐村核查认定,对全县救灾款物进行了全程监管。并制定印发了《永寿县救灾救济募捐监管暂行规定》,从募捐活动的备案审批,到募捐款物的管理、发放等环节做了13个方面的具体规定。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私分专项资金,以及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违法违纪案件。 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听证评估。我们坚持“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由决策单位负责组织有关人员、按照评估程序认真开展听证评估,并对听证评估的全面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负责。纪委对听证评估全程监督,确保听证评估能公正合理、体现民意。事前听证评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决策最大限度地反映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做到既维护群众的眼前利益,又要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 (二)加强监督检查,使侵害群众利益之事无处藏身。 我们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把查纠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开展了以下检查: 继续深化和完善免费义务教育,以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为重点,加强对教育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今年以来,我县通过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共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13.66万元,受益学生5372人。例行对全县中小学春秋季开学收费进行拉网式检查,同时通过走访学生家长,突击查阅学校账目,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查处了豆家镇中心小学违规收取借读费、试卷费的案件,相关责任人得到了严肃处理。 以规范执法行为为重点,加大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严禁无上路执法权的部门和人员上路执法,坚决纠正和查处以罚代纠、以罚代管及其它执法不规范问题。坚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传统的理论认为,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发布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已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

上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高风险

(上)《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咼风险》判 断题共10题答对0题 1.负责抓稳定的领导人由于其特权和腐败成为社会最大的风险,成 为加剧社会不满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单选1分) 正确答B :错误提交答 案: 答案依据: 2.今天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要解决两极分化和防止两极分化继续扩 大的问题。(单选1分) 正确答A :正确提交答 案:案: 答案依据: 两极分化与阶级分化有密切的联系。(单选1分) 正确答A :正确提交答 案:案: 答案依据: 4.当利益分化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一定限度,这种对抗性的利益差 别就成为阶级差别,原来并不突出的阶层矛盾就成为阶级矛盾。(单0选1分) 正确答A :正确提交答 答案依据: 5.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不是建立吃大锅饭的机制,而是建立一种能够 有效平衡社会利用,有力防止利益差别演化为阶级差别的机制。(单P 选1分) 正确答A :正确提交答 案:案: 答案依据: 6.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就能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 把握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生命线。(单选1分) 正确答A :正确提交答 答案依据:

7.个人需要上保险,社会、国家也需要上保险。 (单选1分) 正确答A :正确 案: 提交答 案: 答案依据: 8. 没有利益协调机制社会和国家的保险系数会大大降低。 分) 正确答A :正确 案: 答案依据: 9. 中国的利益格局不调整,中国的政局 就不稳定;中国的利益协调 机制不创新,中国的和谐社会就难以建立。 (单选1分) 正确答A :正确 提交答 案: 案: 答案依据: 10.现在是建国以来官民关系最紧张、官民利益差别最大的时期。 (单选1分) 正确答A :正确 案: 答案依据: 单选题共20题答对0题 1.温家宝总理在此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切实( )(单 选1分) 正确答B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 提交答 案: 定 案: 答案依据: 2.利益协调机制实际上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机制。(单选 1分) 正确答C :人民内部矛盾 案: (单选1 提交答 案: 提交答 案: 提交答 案:

决策案例分析

政府强行让农民种葡萄到底对不对? 案情简介: 2011年清明前后,正是我国东北农民春耕备耕的时节,可是在辽宁省H市J县,很多农民却被告知不得在自家田里翻地、播种,当地政府甚至出动大型机械,在农民的田里犁出来一道道深沟,强行要求农民大种葡萄。 清明时节是翻地的黄金时间,4月中旬就要开始播种。由于缺水,J县农民主要种植耐旱的玉米。可是在J县汤神庙镇,大片大片的耕地并没有翻成种玉米的条条垄沟,而是被翻成了一道道深沟。在汤神庙镇马营子村,村民陈老汉非常痛心地回忆:2011年3月2号,自己被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抬出自家的耕地,眼瞅着玉米地被开出一条条深沟。 一名村民拿着一张镇政府发给他个人的告示,上面的措辞相当强硬:“经请示县政府,镇政府决定,凡是各村规划区内,任何农户决不允许干扰,阻碍,更不得种地,必须栽植酒葡萄,否则造成一切损失,由本户和参与者自负,并根据相关法律追究责任。” 告示上还写道:“县委县政府决定五年内把J县打造成辽宁干红葡萄酒生产第一县,今年我县岭上八个乡镇规划3万亩。” 其背景是,在2010年底,J县与河北某企业正式签约,计划投资10亿元,在J县工业园建设一个干红葡萄酒生产项目。为了让项目顺利实施,当地政府部门在去年就启动了3.5万亩酒葡萄产业基地的建设工程,一共涉及J县的11个乡镇,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汤神庙镇。根据规划,汤神庙镇、王宝营子乡等7个乡镇,每个乡镇栽种葡萄面积不少于5000亩。 村民们说,镇里为了种葡萄把地翻成这样,已经破坏了土壤里原有的水分,即使现在把土填上种玉米,也别想有好收成了。眼瞅着过清明开始种地,这好墒

情都挑开晾着,都成土坷垃,这不是坑人吗?现在又不下雨,更糟了。打多少井啊,都是干井。 引进大型企业振兴地方经济本来是好事,将企业开在原料产地,企业能降低成本,农民的葡萄又有了销路,看上去是双赢的买卖,可为什么老百姓却不买账呢? 原来,J县长期干旱,并不适合耗水量大的葡萄生产。玉米不但是当地村民的口粮,收割剩下的秸秆还是东北农村家庭必不可少的燃料,一旦葡萄种植失败了,口粮和过冬的燃料又在哪里? 村民们说:别说浇地,吃水都不够,不旱吃水就够了,要是旱了,吃水都不够,还能浇地? 自然因素还不是最主要的,汤神庙镇的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当地村民的话说,跟耐旱的玉米相比,葡萄太娇贵了,必须有人伺候,这和种在地里差不多就等着收成的玉米相比区别实在太大。而要专心伺候葡萄,很多人就没有办法外出打工,这等于让一家人失去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在之前政府部门提出的规划中,曾经规定对栽植户实施三年补助,每亩是500元,可村民算下来却发现,种葡萄头两年根本没收益,相比种玉米,一亩500元的补贴根本不够用,规划中企业称将先行支付生产资料,村民认为这更不是免费的午餐:村民甲:我有4亩地,要是种玉米的话,玉米的价格是1元05分,我一亩地能产两千斤玉米,一亩地就是收入两千元。如果种葡萄,最起码第一年、第二年不结果,第三年结果也是微量的,到第四年大部分结果以后,我还要开始补偿杆子等4、5千块钱投资,也就是在这四五年之内,我一点收入都没有了。 村民乙:谁也不想种,可是没招啊,你说好地给祸害成这样了,谁都来气,社员都不愿意种,一个是水不行,一个这里气候也不适应。

利益相关者

概念产生 《牛津词典》记载的“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于1708年,它表示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 a 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shareholder)的戏,斯坦福研究所(SRI)的研究人员受此启发,利用另外一个与之对应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来表示与企业密切关联的所有人。他们给出的对利益相关者的描述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个理论的产生极大挑战了当时的“股东至上理论”,让人们认识到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为了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 李洋、王辉(2004)认为如今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管理学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分支。按照对利益相关者概念不同的理解及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影响企业生存”、“实施战略管理”、“参与权力分配”。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不少国外旅游研究者开始热衷于将“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一词引入旅游领域,并运用于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与协作的研究之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文献。1999 年10 月1 日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在其第十三届会议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明确使用了“利益相关者”一词,提供了旅游业发展中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参照标准,标志着“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已正式得到官方认可。 概念界定与分类 陈宏辉(2003)指出在利益相关者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所有的研究者都认识到企业周围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试图将某种分类结果推广到所有的企业之中也往往有削足适履之感。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旅游领域利益相关者问题的研究中,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其利益相关者构成与格局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笼统地研究“旅游利益相关者”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因此,旅游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承继了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大多数文献都在援引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定义的基础上,针对各自研究的对象作出了界定与分类。 国外研究中比较著名的界定和分类主要有Robson J.(1996)提出的旅游经营商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游客、居民、压力集团、国家和地方政府、宾馆、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代理商、媒体等,绘制了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还有基于所有的利益主体都具有本质上相同的价值的理念,Sautter和Leisen (1999)在Freeman的利益主体谱系图的基础上绘制了一幅旅游业利益主体图(如图1),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引用得最多的图例。

协调机制

行政协调,是指协调、调整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纵横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分工合作、权责清晰,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行政协调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适应力、创新力。现代行政系统是一个与外部行政环境变化及信息要求相关的开放系统,它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对自身的要求,调整政府职能体系与行政组织结构,以增强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2)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行政系统的协作力、整合力。政府行政系统,为增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必须协调自身内部的各种纵横向关系,这种“纵横向关系”,既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又包括政府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3)协调内外部、纵横向的人际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由于行政人员所居职位、所持视角、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等不同,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行政协调,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分歧,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信任、支持,从而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实现行政运转协调。 行政协调的类型: (1)以协调的主客体及其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三种:与外部环境的行政协调;内部纵横向的行政协调;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行政协调。 (2)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为标准,可划分为四种:以解决与外部环境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适应性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结构性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运作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动态性行政协调;以解决内外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沟通性行政协调。 (3)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为标准,可划分为七种:高层次协调、中层次协调、基层协调、权责体制协调、规制协调、利益协调与心理协调。

群众的利益诉求

群众的利益诉求 湖北“石首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甘肃陇南“11·17”事件……在信访问题由来已久且长期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去年以来直至近期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群体性事件,或由于先进入信访渠道未受重视,或直接跨过信访,产生了较大负面作用。这类事件的频发,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基层政权的稳定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信访处置的尴尬,直戳了信访处置的“痛处”。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利益主体也日益多元化,因分配不公、利益调整失当引发的信访事件开始增多。纵观一些典型信访案例直至重大群体性事件,群众诉求渠道不畅,特定群体“代言人”缺位,群体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缺失,是引发冲突的主要诱因。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破除体制性梗阻,是当务之急。这对信访部门和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在工作实践中,有的领导干部对信访群众缺乏“爱民之心”,有的只是“戒心”,甚至是抵触心理。群众渴盼解决的利益诉求受漠视,被置之不理。 之所以发生群众利益诉求不受重视的情况,一方面,一些地方长期把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当作“唯一要务”,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项目,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把群众中特定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当成了“杂音”,民意、民怨难以入脑、上心。另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一些基层政府和干部有“唯上”的压力,却没有“尊下”的动力,只要事情不“闹大闹炸”,就难以认真倾听和有效解决群众诉求。 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还会出现对上访人群采取拉扯、推搡、驱赶等“高压”现象。由于与上访人发生这种“身体接触”的多是公安民警,警力介入极有可能使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或不可预测的局面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在面对信访人群时,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严格依法办事,不出格,已显得尤为重要。 在破除群众利益诉求的体制性梗阻、构建民意表达机制上,只要有决心、有气魄,办法总会有的。个别地方目前已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除此之外,领导干部如何锤炼素质、提高执政为民的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建立服务型政府,树立起服务意识,不是贴贴标语、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的过程,尤其需要各种相关的、配套的制度建设。(范春生)

对涉及群众利益重大决策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暂行办法

对涉及群众利益重大决策事项 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防止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证重大决策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及各区市县政府主管的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在决策审批前都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三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属地管理的原则; (二)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 (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四)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并重的原则; (五)群众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兼顾的原则。 第四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采取征求群众意见、专家评议与决策机关及有关职能部门意见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第二章评估机构 第五条由决策机关负责组织重大决策事项社会风险评估临时 机构(以下简称评估机构),负责本机关行政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决策机关对评估结果的全面性、真实性、公正性负责,对因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负责。 第六条市及区市县所属重大决策事项由市及区市县决策机关按各自行政职责分工组织评估。 第七条涉及两个以上主管机关的重大决策事项,由属地政府指定的行政机关组织评估。 第八条决策机关应在评估过程中听取属地法制部门、信访部门、维稳部门和街道(乡镇)、社区(村)党政组织的意见,并将重大决策事项的评估情况及时向属地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 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接受监督,属地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定期整理评估工作情况向属地联席会议报告。 第三章评估对象

利益相关者诉求

《低碳经济视阈下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研究_姜仁良》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及角色定位 1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于1708 年,它表示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 a 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20 世纪60 年代斯坦福研究院最先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它的发展是一个从利益相关者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键论点是弱化企业股东至上论,强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利益诉求。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群体或个人,或者是在这一过程中遭受其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约瑟夫?W?炜斯,2005)。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利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 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人或团体或是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Freeman,R.E,1984)。这个定义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利益相关者概念,从此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就成为人们在分析组织机构绩效和政策决策影响中常用的一种工具。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完善和发展,主要用于公司治理、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等方面。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是近年来环境治理管理中的一个新动向。而如何在城市环境治理管理过程中协调好各方利益以实现环境治理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则是研究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职责分工以便进行科学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利益需求分析,对保证治理效益最大化,激 励各方参与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拓展了治理的主体空间,强调了主体利益与其应当承担的治理责任需要对等。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如何治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上,单靠政府的方针政策,甚至市场以至技术上的措施是不够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不仅仅是城市政府的责任,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公众、企业和环保组织等多方面密切协作,优势互补,分工负责,共同推动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实现以最低的环境保护成本获取最大的环境效益。由于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目标取向、信息的非对称性,带来了他们之间或主体内部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了复杂的利益与责任关系。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公众) 、企业(包括环保企业) 、环保NGO、社区自治体、其他政府组织(如相邻区域或城市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这些各个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偏好要求与实现途径互不相同,例如“政府偏好社会发展的总体绩效(即政绩) ,公众偏好个人利益(包括健康),企业偏好利润,环保NGO 则偏好社会环境权益”等。 埃莉诺的模型证明:人类社会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事实上并不是依赖国家也不是通过市场来解决的,人们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是更为有效的解决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这一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面临公共事务困境的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确定他们的制度安排,改变他们所处的情景结构,从而避免“公地悲剧”。治理主体多元化可产生多样化的激励模式。在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情形下,激励治理行为的内容可以是传统的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或环境效益的追求,也可以是基于道德、利他主义甚至是生态环境至上主义的观点。特别是在不同治理主体对自身环境权益的追求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定的相互制衡作用。 2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选择及其角色定位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不是

构建诉求表达机制推进幸福铜陵建设

构建诉求表达机制推进幸福铜陵建设 魏新京 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幸福铜陵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诉求表达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解决少诉求,可诉求,有诉必应三个方面着手,结合我市实际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体系。 一、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源头预防机制,解决少诉求。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以及办事公开工作,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铜陵政府网、政府信息公开网、行风热线网、铜陵新闻网“民生在线”、“114阳光政务热线”、“881数字电视《政府信息》频道”以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决策咨询机构,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确保决策符合实际和民意。保持政策的严肃性、连续性、稳定性,在做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时,认真进行评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而引发各类形式的矛盾和冲突。 二、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多维立体机制,解决可诉求。在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拓宽舆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创造更加广泛的诉求表达机会,建立更加合理平等、体系完备、制度健全的利益诉求表达平台,实现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畅通无阻。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信访主渠道作用,把信访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执行和完善信访制度,不断改善信访形式,推行信访受理责任制和失职责任追究制。注意群众信访反映的突出问题和苗头问题,提出完善政策、改进工作的建议,推动涉及群众利益信访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定期接访工作制度、在线访谈制度,对重大来信来访和投诉,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阅批、接待、督办;三是继续落实“一线工作法”,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广泛开展基层调研,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四是充分利用媒体收集信息、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的职能,进一步办好“行风热线”、“12345政务热线”、“市民论坛”等载体,构建广播、电视、网络、通讯、报刊、信息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五是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各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制度,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内,建立健全以其相关的诉求表达体系,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及时掌握并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六是建立和完善群众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制度、市委市纪委委员询问、重大决策听证、公示、对话制度,搭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七是充分发挥政府各级组织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向社会公布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能、工作程序、办事制度、群众诉求电话,以及其他诉求形式,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三、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办理保障机制,解决有诉必应。一是建立健全有效投诉查处、党政机关问责等制度,促进群众诉求问题的解决。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认真受理群众的诉求。建立完善群众诉求收集、处置、反馈的工作链条,提高解决群众诉求的效率和水平。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信访等部门的职能作用,依托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形成有效的督查激励机制,加强对群众诉求受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群众诉求表达行为不受干扰,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三是建立完善齐抓共管制度。整合力量,着力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综合运用行政、司法、经济等手段,广泛开展调解工作,依法、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