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高固含、低粘度丙烯酸乳液压敏胶工业化生产中粘度控制讨论与在线粘度计(黏度-丙烯酸压敏胶-乳液聚合法)
256-提高冀东油田聚合物粘度保留率的研究与在线粘度计(黏度-机械剪切-剪切速率)

256-提⾼冀东油⽥聚合物粘度保留率的研究与在线粘度计(黏度-机械剪切-剪切速率)⼀、实验部分1.实验装置AR1530/C电⼦天平,美国Ohaus公司,分辨率0.001g; RW20型数显⽆级调速搅拌器,德国IKA公司; DV-III旋转粘度计,美国Brookfield公司等。
2.实验药剂聚丙烯酰胺,相对分⼦量3500万,⽔解度23%,固含量96%,⼤庆炼化公司;聚有机多酸,有机胺,唐⼭丰泽化⼯公司;杀菌剂,冀东油⽥瑞丰化⼯公司。
3. 注聚站流程⼯作原理聚合物经过真空上料机提到⼲粉料仓,聚合物⼲粉经过分散装置的螺旋下料器计量后,通过漏⽃⾃然下落⾄⽂丘⾥喷嘴体的吸⼊⼝,再经过⿎风机吹送装置⽔粉混合头与配液⽔混合配制5000ppm聚合物溶液,输送到熟化罐充分搅拌溶解,制成浓度、粘度合格的聚合物溶液,再通过外输螺杆泵增压输⼊母液储槽,经过注聚泵加压计量后与⾼压配制⽔混合后进⼊注聚井。
4.聚合物降粘因素分析分析整个注聚流程可发现,可控聚合物降粘因素主要分为机械剪切与配制⽔两⽅⾯。
5.实验⽅法聚合物粘度的测定:使⽤DV-III粘度计测定聚合物粘度。
⼆、结果分析1.配液⽔对体系的影响配液⽤⽔为冀东油⽥G17注聚站清⽔、污⽔、⽼化⽔(将回注⽔⽼化放置12h)、杀菌污⽔。
将4个⽔样进⾏⽔质分析,见表1。
从⽔质分析中可发现清⽔中⾦属离⼦含量与矿化度、细菌含量指标提⾼冀东油⽥聚合物粘度保留率的研究吴?炜?赵?娜?李?健?李?松?胡彬彬?何⽔良?王丽娟(唐⼭冀油瑞丰化⼯有限公司,河北唐⼭ 063200)摘要:使⽤⽬前较为完善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可减缓产量递减,改善开发效果,提⾼采收率。
其中聚合物的粘度是判定驱油体系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粘度保留率随剪切速度的增快⽽降低,综合考虑溶胀时间限制,选取10-15?r/min造成的粘度损失最⼩。
在保证注⼊量的前提下,将输液速度调整⾄10m3/h,降低管壁处剪切速率与粘度损失。
关键词:粘度?机械剪切?剪切速率?粘度保留率表1 ⽔质分析样品指标SRB菌个/mL TGB菌个/mL铁细菌个/mL含铁mg/L钾+钠(K++Na+ )镁(Mg2+)钙(Ca2+)总矿化度,mg/L G17清⽔0.60.600122210458G17污⽔60.025.0004293171743G17⽼化⽔25.013.0004253161722杀菌污⽔00004243161731相较污⽔要低很多。
乳液型丙烯酸酯医用压敏胶的研制

。
图 "% 分子量调节剂用量与剥离强度的关系
% %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的分子量可达数百万, 常 会降低胶粘剂的初粘力和剥离强度。因此, 在丙烯 酸酯乳液聚合时常加入自由基链调节剂十二烷基硫 醇来调节丙烯酸酯共聚物到生产所需的分子量, 使 其具有符合要求的初粘力和剥离强度。图 " 表明, 分子量调节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 &# "’ 时, 剥离强 度最大。不加分子量调节剂, 丙烯酸酯乳液内凝聚 物很多, 内聚力增大, 剥离强度降低。当分子量调节 剂用量增加, 丙烯酸酯乳液内凝聚物很少, 乳液稳定 性及与基材附着力增强, 但内聚力下降, 量太多时, 胶面剥离时会拉成丝状, 并会残留在患者的皮肤上。 "# !% 乳化剂的影响 乳液聚合的好坏与乳化单体的稳定性密切相 关, 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将直接影响引发速率和链 增长率。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常用阴离子型和非离子 型乳化剂 的 复 配 体 系, 用 量 为 单 体 总 量 的 (’ ) (&’ 。本实验经过筛选, 采用自配复合体系及用量
编号 22 用量 @ 1 粘度 @ E:F0 G #$ 凝聚率 @ 1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 功能单体对体系的影响
表 %! 22 用量对体系的影响 ) " % -)0 , +0 , .0 , ) -"0 ) +0 % .0 + %0 . " -%0 + +0 C .0 ) +0 /) % -+0 , +0 C .0 +0 ). + C -C0 " C0 . .0 .C %0 "+
") -* 合成方法 将乳化剂、 12 调节剂、 去离子水及各种单体投
丙烯酸酯压敏胶(溶剂型)、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生产原理

丙烯酸酯压敏胶(溶剂型)、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生产原理英文名称:acrylic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主要成分:,,等(1)性能指标 (2)生产原料与用量 (3)生产原理以丙烯酸高级酯(碳原子数为4~8)为主要成分,配以硬的单体共聚而成。
总括反应式如下:(4)生产工艺流程(参见图3-19) ①将以上组分(除溶剂外)在一个玻璃或塑料容器中室温下混合,搅拌匀称后取出50份加到反应釜D101中,搅拌,启动真空泵J105,通N2气,在60℃下保持15~30min。
②将余下的混合物在2~2. 5h内加入反应釜D101中,于58~60℃下聚合反应5~6h。
③冷却至室温,得到固含量不小于93%的聚合物。
④在此聚合物中,再加入10%的醇溶液10质量份、与的反应物6质量份(此物为37%的溶液)搅拌匀称。
⑤按照用户要求,加入适量的制成溶剂型压敏胶。
图3-19 丙烯酸酯压敏胶生产工艺流程 (5)产品用途用于创造各种压敏胶带、不干胶带等,亦可作多种铭牌、标签压敏胶用法。
2.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英文名称:acrylic adhesive 主要成分:,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 (1)性能指标 (2)生产原料与用量 (3)生产原理以类为主要成分,与乳化剂、引发剂等经自由基引发聚合而成。
主要反应原理如下: R*表示引发剂分解产生的自由基。
(4)生产工艺流程(参见图3-20) ①将乳化剂、引发剂、水先制成乳液,将其1/3加入反应釜D101中。
②将单体与2/3乳化剂迅速搅拌后,取4/5置于F105中,另1/5置于反应釜D101内。
③升温搅拌,温度到80℃后,保持30min,再加入F105中计量的混合液。
④将混合液在2h内加完并在80~85℃下再反应2h。
⑤降温,氨水调pH值到9,出料,放置1~2天后使pH自动降至7.2,即为产品。
图3-20 乳液胶黏剂生产工艺流程 (5)产品用途系聚合物乳液胶黏剂与其他胶黏剂相比,其粘接强度高,耐水性好,比醋酸乙烯酯均聚物乳液胶黏剂的弹性大,断裂伸长率大。
基于高固低黏的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合成研究 蒋军

基于高固低黏的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合成研究蒋军摘要:文章通过试验证明了采用加压反应工艺制备树脂较常压工艺粘度低很多,分析了引发剂种类、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黏度的影响,得出玻璃化温度越低树脂黏度越小,采用 TBPO/DBPO 复配的引发剂不仅树脂黏度较低,残留单体少而且反应釜压力最低,是一种理想的引发剂组合。
关键词:高固低黏;涂料黏度;丙烯酸树脂;温度引言高固体份丙烯酸涂料是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和人们对环保日益重视逐步发展而来的。
它以热固性丙烯酸树脂为基础,通过对树脂进行改性、缩聚反应和高固体树脂合成工艺,可将固体含量(NV)为 45%~55%,相对分子量在10000~20000 之间的热固性丙烯酸树脂,制备出固体含量(NV)为65%~80%,相对分子量可低至 2000 的高固体份丙烯酸树脂。
高固体份涂料具有固体含量高、VOC排放低、一次成膜厚、丰满度高的特点。
含羟基丙烯酸树脂不仅可以与多异氰酸酯固化剂搭配进行低温反应固化,而且还可以与氨基树脂搭配在高达 200 ℃的温度下烘烤固化,且不发生黄变性,同时具有高硬度、优异的柔韧性、保色性、耐水性能。
因此该类型树脂在航空、交通、设备及轻工业产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含羟基丙烯酸树脂黏度主要取决于丙烯酸分子量、树脂的玻璃化温度、溶剂的溶解力、羟值大小、固含的高低等等因素决定的,其中树脂的溶剂、羟值大小、固含以及玻璃化温度往往都是根据客户要求较难改变,因此通过降低丙烯酸树脂的分子量来降低树脂的黏度是最有效的措施。
高固低黏的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在其它文献中也有介绍,但都存在溶剂选择有限、采用昂贵的降黏单体、采用链转移助剂导致树脂有异味等缺陷。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工艺加压反应工艺来合成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采用该工艺具有溶剂选择范围广、成本低、无异味、单体转化率高、降黏效果好等优点。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单体: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
在线粘度计原理

在线粘度计原理产品分类: 仪器仪表/分析仪器/粘度计出 厂 价:主要规格:用 途:我要询盘 打印本页详细介绍CAS 粘度计工作原理CAS 粘度计精确度高、可靠性强,设计有自我清洗功能。
其专利技术仅使用一个移动部件——不锈钢活塞,在小型测量室内的液体(不足2mL)中被电磁力驱动。
专有的电路系统配上监测液体温度功能,在通过分析活塞的前后运行时间而获得绝对粘度。
由于浸湿部件是由不锈钢材料制造及微处理器设计巧妙,因此CAS 粘度计几乎免于维护而安装成本非常低。
专利的CAS 电磁粘度计设计非常简单。
在线应用中,粘度计被插入流动的液体,测量室内不断被少量新鲜的样品充满。
当里面的―B‖线圈被激活时,活塞被电磁力牵动而往下向测量室底部运动。
此时被截流的入口处的液体被迫在活塞周围流动。
流体越粘,活塞运动越慢。
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上面的―A‖线圈用来监测活塞的运动。
活塞一旦抵达测量室底部,上面的―A‖线圈就会被激活而下面的―B‖线圈开始监测。
在这个过程中,新鲜样品被引入到活塞周围同时处于里面的―B‖线圈监控活塞运动。
当活塞接近导流装置护栏,―B‖线圈就会被重新激活,开始重复以前的过程。
往复运行时间的测量极为精确,液体绝对粘度(cP)可以被控制在技术规格的±1%内。
当活塞被来回驱动时,导流装置与活塞运动都能不断的更新液体样品。
由于活塞质量非常小,传感器不会受到震动或方向改变的影响。
测量一个活塞循环平均需要5到10秒,因此测量数据得以频繁的校正。
新数据平均每10-15秒便会加以更新。
在整个过程中,安装于测量室底部的金属铂电阻式温度传感器(RTD)用来监测流过测量室的样品温度。
注:Coil A-电磁线圈A ;Coil B-电磁线圈B ;Piston-不锈钢活塞;RTD-电阻式温度传感器;HFO-流动的液体样品(Coil A 的上方是微型导流装置)系统提供的数据包括、黏度及温度补偿黏度(Temperature Compensated Viscosity-TCV)。
219526214_锦纶66连续聚合与固相增粘聚合工艺的比较

· 342 ·锦纶66连续聚合与固相增粘聚合工艺的比较吴 齐,赵晓杰(平顶山神马帘子布发展有限公司,河南 平顶山 467000)摘要:对比分析锦纶66连续聚合与固相增粘聚合工艺、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管理。
连续聚合工艺稳定,产品质量较易控制,但工艺路线长、生产设备多,工艺联动控制难度大,产品改性灵活性较低。
固相增粘聚合工艺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生产比较灵活、产品差异化程度高,但投资较大,产品均一性不佳。
采用两种聚合工艺生产锦纶66过程中均要严格控制粘度、含水率等指标,并防止凝胶脱落。
关键词:锦纶66;连续聚合;固相增粘聚合;聚合工艺中图分类号:TQ340.42;TQ340.6 文章编号:2095-5448(2023)07-0342-03文献标志码:A DOI :10.12137/j.issn.2095-5448.2023.07.0342锦纶66是合成纤维中发展最早、性能优异的品种,由己二酸与己二胺通过缩聚反应形成一种半透明或不透明的乳白色热塑性树脂,可用于生产民用丝、工业丝、地毯丝,进而制作针织品、轮胎帘线、滤布、绳索、渔网等产品,经过加工还可制成弹力锦纶,生产民用仿真丝制品、泳衣、球拍及地毯等产品[1-3]。
锦纶66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酸碱和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在工业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应用前景良好[4-5]。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生产锦纶66,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锦纶66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1998年,锦纶66及其制品列入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目录,其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6]。
锦纶66的需求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与国外相对成熟的产业相比,国内锦纶66市场竞争趋于激烈[7]。
生产高质量的锦纶66需要粘度适宜的锦纶66聚合物,其获得途径主要有连续聚合和固相增粘聚合两种方式。
本工作对比分析了锦纶66两种聚合方式的工艺流程、原理、优缺点、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管理,可为锦纶66的生产管控提供参考。
常见淀粉的特性黏度与黏度特性在线测量粘度计

淀粉 玉米 马铃薯 小麦 木薯 高粱 大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糊化开始温度℃
62 58 58 59 68 68
糊化中点温度℃
67 63 61 64 74 74
甘薯
58
65
资料来源:刘亚伟.玉米淀粉生产及转化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63
糊化完成温度℃ 72 68 64 69 78 78
72
1.3 变性淀粉的概述 1.3.1 变性淀粉的定义及作用
(1)糊化温度 解聚使糊化温度(GT)下降;非解聚中GT有升高也有下降,一般在淀粉结构中 引进亲水团如—OH、—COOH、—CH2COOH,可增加淀粉水分子与水的作用,使GT增加。高直链 淀粉结合紧密,晶格能高,较难糊化。
(2)淀粉糊的热稳定性 一般谷类的热稳定性大于薯类;通过接枝或衍生某些基团,从而改变基 团大小或架桥,可使淀粉的热稳定性增加。
淀粉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高等植物中常见的组分,也是碳水化合物贮藏的主要形式。在大
1
多数高等植物的所有器官中都含有淀粉,这些器官包括叶、茎(或木质组织)、根(或块茎)、球茎
(根、种子)、果实和花粉等。除高等植物外,在某些原生动物、藻类以及细菌中也都可以找到淀粉
粒。
植物绿叶利用日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淀粉,绿叶在白天所生成的淀粉以颗粒形式存
几种淀粉的特性黏度与黏度特性的 关系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 0601 刘艳英 指导教师:刘勤生
内容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红薯淀粉的特性黏度与黏度特性的关系,另外采用 γ 射
线对淀粉进行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得到性能不同的变性淀粉,以扩大其应用领域。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种淀粉,辐 照淀粉的特性黏度相比原淀粉降低了;不同来源淀粉,特性黏度值的大小关系为,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 不同来源淀粉糊的黏度曲线及黏度特性有差异,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最低,黏度上升快,峰值黏度最大;玉米淀粉 的热稳定性明显高于马铃薯淀粉和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的老化性与红薯淀粉的相近,但比玉米淀粉的弱;三种淀 粉均表现出优良的冷稳定性。马铃薯辐照淀粉与原淀粉相比,峰值黏度降低,冷稳定性减弱;老化性的强弱,没有 出现规律性变化; 10KGy 辐射剂量的马铃薯淀粉与酸变性马铃薯淀粉的各种黏度特性都十分接近。三种淀粉糊均属 于非牛顿型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