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舒婷诗文

漫议舒婷诗文
漫议舒婷诗文

天津师大学报

 1999年第5期

漫 议 舒 婷 诗 文

盛 英

摘 要 舒婷的诗歌艺术在新时期诗坛上享有崇高声誉,诗评家们纷纷为她作文学史定位工作;本文则从女性文学角度为其作补充定位。舒婷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诗歌形式的“现代”追逐而拥有读者;本文以80年代中期为界,论及舒婷近期诗歌艺术的变化,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此外,本文还论及舒婷散文的女性特征,以及她的诗和文的关系。

关键词 定位 变化 女性文学

1舒婷刚写诗时,只是为了把自己心里话说出来,没有想当职业诗人,或成为什么大诗人。然而,自70年代末她的诗得到正式出版以来,产生了巨大效应,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诗评家们则无论褒之贬之,都承认她的存在非同一般,并常自觉不自觉地在给她定位。 最著名的“定位”论断,是由谢冕所说。依据新中国诗歌发展背景,谢冕认为舒婷“是新诗潮最早的一位诗人,也是传统诗潮最后的一位诗人”。李 把诗歌发展史前移,将舒婷和顾城、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同徐志摩、戴望舒的“现代”诗派,同从郭沫若到艾青的主流诗派,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他认为舒婷他们既像“现代诗派”“在反叛艺术传统的道路上”迈出了“大步”,也步尘主流诗派“以强烈时代性”体现重大美学内容;因而朦胧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应从他们“历史-美学”的“整体性表现”进行测定(《舒婷顾城北岛及朦胧诗派论》,《当代文艺探索》1985年3期)。晚近,孙绍振发表文章,专论舒婷诗和散文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认为舒婷的诗碰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处于“一代诗风转折的中心”,因而,在“新诗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个划时代的地位”;而舒婷的散文,由于未能卷入“历史的漩涡的中心”,只站在“边缘上,丰富了历史的突破”,因而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似乎还不能同她的诗相比”(《在历史机遇的中心和边缘》,《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3期)。

我大体同意这些有关“定位”的说法。有两点补充。其一,倘若从女性文学角度读舒婷,那么,舒婷的诗旨文意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提升方面,确具浓郁的性别色彩:她那母性的爱,使“人的自觉”(包括追求理想,伸展个性,崇尚善良,抗争命运,享受亲情)变得温暖而贴心;她那母性的爱,使“女性自觉”(包括母性、妻性、女儿性的统一)变得完整而谐调;两

者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舒婷在女性文学史上自有其崇高的地位。其二,倘若从新诗艺术变革角度读舒婷,那么,舒婷的诗艺,在意象营构和语言运作方面,确具自己的独创性,并在继续发展:她那意象的灵感式组合和有意的断脱,使诗的空间和情感张力宽阔而富弹性;她那词采的尚巧贵倩、那复调语言的象征性和不确定性,不但有助于母语的激活和创造,还着力拓展了诗歌难尽的文化蕴含。舒婷诗艺融浪漫情愫、现实精神于现代主义诗的艺术之中,其在诗歌艺术的变革史上当然地占有一席之地。

“定位”是一个总结,一种概括,也是期待和希冀。假如说,今天人们对舒婷的定位尚属阶段性的话,那么她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的历史定位,则将由她追逐的目标——在诗界长成“一棵大树”,竖起“一座高耸的路标”(《悼》)所实现的情况来衡定了。舒婷的诗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荣誉,而且已经走向世界。自1985年起,她经常到国外讲学,参加国际诗歌节,举办诗歌朗诵会,足迹踏遍英、美、德、法、印度、荷兰等十几个国家。她的诗在境外已出版5个语种的8种诗集,产生一定影响。美国著名诗人金斯堡听了舒婷对《呵,母亲》的朗诵后,眼眶里滚动起热泪;纽约戏剧界曾把短诗《也许》排成一幕短剧,尽管剧情与诗作毫不搭界,但他们对中国女诗人的热忱可略见一斑。舒婷的诗能在世界诗歌发展史上得到一个恰当的“定位”吗?这是梦想?还是使命?

2其实,舒婷并不喜欢热闹。青春年代,她只想学一朵“小雏菊”,“无拘无束地开放,然后静静地凋谢。”(散文《仲夏之夜》)诗名大盛之后,她也从不张狂,一直持“低调”姿态。80年代头两年,面对那场由朦胧诗讨论卷来的“痛苦的风暴”,她以“沉默”待之,自甘寂寞。80年代中期,当后朦胧诗派后生们扬言“北岛、舒婷的时代p ass”时,她也没有被激怒,相反,持分析性立场,真诚地表达了对“第三代”诗人的期待和告诫,安详之态可掬。1996年,舒婷应柏林文化科学交流中心(DAAD)邀请,在德国生活写作了一年,写成500行长诗《最后的挽歌》,该诗诗风陡变,但评论界反应冷淡,对此,舒婷依然保持“足够的安静”,准备再度“开始上路”。舒婷的沉默、安详、静心,有时会让我觉得,她多像波兰那个叫席姆博尔斯卡的女诗人。席姆博尔斯卡诗作数量不多,但篇篇可存活下来;她素来追求淡泊宁静,荣获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金后,竟然躲到更其偏僻的地方去了。

然而,舒婷到底对诗充满了梦想。她喜欢瑞士作家希尔提说过的话:“不要忽视青春时代的梦想”,因为“那是隐性性格所显示出来的梦”,它“极符合个人的使命”。舒婷《在诗歌的十字架上》吟道:“我钉在 我的诗歌的十字架上 为了完成一篇寓言 为了服从一个理想”。她始终将对诗歌的梦想与自我使命融为一体。

舒婷的诗,可谓梦幻纷呈。从字面上看,《神女峰》里“美丽的梦”,《惠安女子》里“少女的梦”,《馈赠》里“池塘的梦”,《群雕》里“汩罗江的梦”,《落叶》里“绿茸茸的梦”,《岛的梦》里“与风雪搏斗的梦”,《悼》里“破碎的梦”,《北京深秋的晚上》里“残存的梦”,《会唱歌的鸢尾花》里更是梦象迭起:“宁静的梦”,“安详的梦”,“荒唐的梦”,“狂悖的梦”……正如《童话诗人》所写,舒婷是要用自己的“梦”,“和你的梦对话”。从诗的意境看,舒婷的“梦想”既具人的尊严感,又富诗意的忧伤氛围;既洋溢着人的坚韧性,又流淌着女性的温情,确实给人以寓使命于梦想,置梦想于使命的美好感受。

关于“人的尊严”的失落和希望。1976年11月,当舒婷在《悼》中向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诗人(据说是指郭小川同志)发出誓言:“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 让我从你的终点

出发; 请把你刚写完的歌,交给我, 我要一路播种火花”,之后,她自觉到了一种责任:不仅要喊出一代人人权存在曾被践踏、人际存在曾被撕裂的屈辱和痛苦,更要呈露一代人由迷惘到觉醒的心灵历程,唤起他们,“为了未来”,重振起“梦想”的“翅膀”: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舒婷呼吁:“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这也是一切》)当迷惘一代以为一切希望“再没有了”的时候,舒婷像大姐姐一样告诉他们“会有的”,“会有的”。顾城给舒婷的赠诗《希望的回归》说得真切,她是“在湿湿的荆棘上布满花朵”。

关于爱和爱情。其实,舒婷诗歌的主题就一个字——“爱”。她在向祖国、向人民、向土地、向母亲、向祖宗、向烈士、向师长、向朋友、向诗友、向读者付出“爱”的时候,总是那么地温良和坦荡,那么地善良和忧伤;她献出的“爱的礼品”是“花”,是“海”,是“黎明”,其间涌动着“绿生生”的女儿心和姊妹情。舒婷在众多诗篇中,如《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风暴过去之后——纪念“渤海2号”钻井遇难的七十二同志》、《土地情诗》、《呵,母亲》、《遗产》、《兄弟,我在这儿》、《秋夜送友》、《春夜》、《寄杭城》等,所奉献的深挚之爱,都是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意象、颇具忧患意识的情思来表现的,“永不变质”的“爱的结晶”尤为结实和璀璨,沐浴在其中,灵魂无不得到纯净和升华。舒婷的诗为何具有如此魅力呢?我以为这是由她善良的本性所决定的。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一生同情弱小,他说过自己的才能之源正“在于同情心”;“同情心能扩大想象力,所同情的痛苦和激情是这样强烈,以至它们一进入想象,便扩大想象者的能力”。同理,舒婷与生俱来的同情心,给舒婷以天籁、以灵感,助她创造了宽阔而丰腴的“爱的世界”。

舒婷的爱情诗更加脍炙人口。无论纵情奔放的《雨别》,还是含情脉脉的《无题》;无论高扬女性尊严的《致橡树》,还是期待灵肉统一的《神女峰》,还有那诗人婚礼前吟咏的《会唱歌的鸢尾花》和结婚数年后吹奏的《离人》等,它们几乎都被广泛地传颂着。统观舒婷爱情诗,它坚持了两个继承:其一,继承“五四”以来的情诗,在爱情外观下,包容着更多人生理想和人性追求内涵的传统。其二,继承中国古典爱情诗偏重于抒写婚后情的传统。这样的爱情诗贯串了爱情内外、婚前婚后,可谓执行爱的使命“全面”而有“连续性”。

关于朦胧诗征途和前程。朦胧诗派尽管有“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九叶”诗派为其前身,但它毕竟诞生于“四人帮”统治即将倒台、极左路线窒息着诗的生机的年代,因而它的发生、发展都很艰难,环境不利。众所周知,当舒婷顺应内心呼唤、顺应时代昭示、顺应诗史发展需要脱颖而出时,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朦胧诗的责任。她一边率先闯入“禁区”,“开拓心灵”,一边却以自己“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 签署通行证”。(《献给我的同代人》)

朦胧诗征途多险阻。但外柔内刚的舒婷愿为“那篇寓言,那个理想”承受痛苦和煎熬。记得那场由厦门到福州到北京的关于舒婷诗、关于朦胧诗的大讨论、大论战,曾让舒婷委屈过、痛哭过,她那“天真被亵渎”的感受实在不好受。但她到底平静了下来。她愿努力克服自身软弱去作再度冲刺。她在《会唱歌的鸢尾花》中写道:

然而,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

已同时进入跑道

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记录

我没有权利休息

生命的冲刺

没有终点,只有速度

肩负着使命感的舒婷没有被击倒,她相信能渡过险滩,爬完险 ,为了她如同生命的诗篇。 不久,面对后朦胧诗派后生们的挑战,舒婷也清醒地意识到,“青春宴席”上早已没有了她的“席位”;她表面上虽保持“一派古刹苔深”,但“心管里”怎能不“捣鼓如雷”;她要求自己为朦胧诗的持续发展寻出一条“走向完成”的路来。(《日落白藤湖》、《立秋年华》)

1997年,舒婷在回答《舒婷文集》三卷本的责编张昌华女士的提问时,她这样谈及对朦胧诗前程的设想:“作为早期的参与者,我有责任继续深化它,与同路人一起,努力将其推进,尽可能使之抵达某种接近‘范式’的水平。”(《行当则行 止当则止——答张昌华几个问题》,《文学报》1997年12月11日第967期)80年代中期以来,表示“宁立于群峰之中,不愿高于莽草之上”的舒婷,已不再是只愿当棵“小雏菊”的舒婷了,她要求自己沿着朦胧诗路子“深入”下去,使其发生“变化”,以写出“好诗”、“一流的诗”来。舒婷从来不愿“放弃高度”。那么,舒婷朦胧诗到底有没有变化呢?是大变还是小变?她能抵达朦胧诗“范式”的高度吗?

380年代中期以来,舒婷“足遍五洲”,大大拓展了世界文化视野。然而,她一直保持心灵自由状态,以平和、自然心态认知、接纳世界,诗风虽变但并未脱胎换骨。我以为舒婷的诗在不变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祖国、对民族、对亲人的爱,已扩大为对世界、对全人类的关切与忧患,并把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爱的世界”里增添了很多现代意识。其二,朦胧诗中寓居着的浪漫主义情愫渐次降温,意象和语言的结构方式更偏胜于现代主义诗派,诗风更趋朦胧和艰涩。

舒婷自当母亲后,母性充溢,同情心更强;她愿在“地球那边”寻找当母亲的“同一泉位”,把母爱撒遍人间。于是,她的诗,或同女友谈及当母亲的体味,如《女朋友的双人房》;或同情女子在商品社会中的被“物化”,如《女侍》;或出现了“逃难的塞族妇女与儿童”,“焚烧新娘”的印度古老风习,如《天职》等。

舒婷进入中年后,对人的灵魂、命运以及人生之谜的追踪、挖掘和探索,变得深沉起来;有时虽以调侃口吻道出,但“我从那里来 回不到那里去”(《残网上的虫蜕》)的哲思却启人惊觉。她时而揭示“谎言”,声明“生来就是为了目睹末日”的意向(《不归路》);她时而厌倦“厌倦”,视它为“精神虫灾”(《对纯蓝的厌倦》);她发现友情在凋落,建议好朋友之间也要保持距离(《好朋友》);她看到了现存秩序的飘浮、狂躁、时髦和断裂(《都市节气》);她尊重宗教感情,希冀人们在“寂静”、“蜕变”过程中得到平衡和再生(《禅宗修习地》和《复活》)。在《最后的挽歌》里,舒婷还塑造了一个低迷的“自我”形象。该诗意象重叠、语言复调,为一般阅读规则所

难以辨认。然而,只要你潜沉内里,你终究会看到女诗人在“经历肉体和词汇的双重死亡”后,那种铭心的“翘望”:女诗人期待,那已坠落到“零点深处”的诗篇,能迸发出“火花”;女诗人希望,能在“解构”的浪潮中,保持“心跳正常”,以重新“上路”。尽管道路的“能见度很低”,但她决不放弃“一个诗人的独立生存”,而要作出自己生命的“表达”。

舒婷一向认为自己同诗歌的亲缘在于“语言”,自己的天赋也在于“语言”。以“语言为舵”的她,正好同西方“语言哲学”思潮相通,致使她的现代意识进入了一个特别层次。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家们宣称,哲学不是抽象思辨的学说体系,而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分析活动;一切知识的实质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车铭洲《西方现代语言哲学?前言》)舒婷并非以她的诗去证实语言符号的“意义”、“指称”等有关语言哲学论题,但她认为诗应脱离母胎(即诗人),自动地“运转、发光”,从而“在人类的精神领域里获得轨道”(《散文《语言为舵》)。她近几年在诗作里让“语言”两字直接舞动起来的写法(如“语言”在“阵痛”但不肯“产卵”,如“句子们”会“吵嚷”,“动词”会“咬手”,“名词和形容词”会“危及交通”或“已经殉职”等等)却呈现了女诗人力图将语言、生命、诗三者综合在一起的渴望,而这一切才是她的现代意识的真切呈露。正如青年诗人海上所说:“如果一个诗人能够使生命、语言和诗性,以它所内在的神情、深沉、智慧等所有的素质综合到高度的圆融,并因此而卓越,他已经足以使历史增辉了,并定会留下世代的名言。”(《中国诗歌:阳光下的生存挑战》,《厦门文学》1997年9期)舒婷正以她的优良素质和现代意识实现着这个“综合”,相信,她还会使“综合”抵达“圆融”。 舒婷朦胧诗的“更朦胧”问题,主要涉及到舒婷对她初始创作的主动变更问题。舒婷创作初期的诗作,不少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浪漫主义特色鲜明;另外,当时语言的透明度较高,意象的组合重叠也相对地较为清浅。它们容易拥有众多读者,并得到他们的青睐。如《致橡树》、《神女峰》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然而,近几年来,舒婷为表达自己对生存的深一层体认,她一方面大量运用了象征语言,即复调语言,诗性不再从字面上就能见到;复调语言是各种意思的复合体,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很多暗示。她另一方面不规则地让意象滑落、断裂,意象的叠加似乎找不到规律性,诗情在无意识领域里游荡,诗意也为一连串“偶然性”所加工和确立。这样,对于不习惯读现代诗的读者,确实有难解之感、之叹了。舒婷说:“拿《挽歌》和20年前的《致橡树》及15年前的《神女峰》相比,我显然更热爱幺儿子,虽然深知他不讨众人喜欢。”(《行当则行 止当则止——答张昌华几个问题》)那么,舒婷就沿着《挽歌》路子走下去了吗?《挽歌》是否就是朦胧诗的“范式”呢?我想,“范式”提法虽然可以理解,但似乎没什么必要,诗歌创作原本是“将与风云而并驱”的天才式创造,谈何“规范”。至于朦胧诗的“深化”,我以为聂鲁达的见解很不错,可以参考。他说:“一个诗人,如果他不是现实主义者就会毁灭;可是,一个诗人,如果他仅仅是个现实主义者也会毁灭。如果诗人是个完全的非理性主义者,诗作只有他自己和爱人读得懂,这是相当可悲的;如果诗人仅仅是个理性主义者,就连驴子也懂得他的诗歌,这就更可悲了。”(《我承认,我历尽沧桑》)伟大的智利诗人聂鲁达正因为敢于打破自己的许多框框,兼收各派各家之长(包括法国先锋派、西班牙民间谣曲、美国惠特曼和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等),才使诗倾向于未来,“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瑞典科学院的题辞》)。我想,兼容着浪漫、现实、古典、现代、理性、非理性的舒婷,同样能复苏、焕发她的理想,使朦胧诗得以深化。她可以沿着《挽歌》的路子走下去,但必须走得更好。舒婷,你说呢?

4舒婷自述,自己在17岁插队时,就“同时开始写诗和散文”。1996年3月,她这样填写自己的文学履历:

1970年——1990年:写诗,偶尔客串散文。

1990年——1996年:写散文随笔,只敢于无声处想想诗。

她出的“文集”,除《最后的挽歌》是诗集外,其他两本《梅在那山》和《凹凸手记》均为散文集。散文在文集里“竟成了重心”(《沦陷于文学》)。不管怎么说,散文与诗一样,都是舒婷进到文学庙堂后所拜的神。

舒婷散文,自叙性文字颇丰,几乎成为“自传”。该“自传”一为身世自传,包括族谱、家庭、足迹,以亲情部分最令人瞩目;二为诗歌自传,包括梦想、挫折、再上路,以痛苦部分最浸润人心;三为社交自传,包括乡情、友情和遗恨,以友谊聚散最催人思索。舒婷散文既是她诗的延长和阐释,但又为她的诗所无法替代,它是“独立存在”。

舒婷说:“诗人尽可能抽象。散文家无法不具体。”舒婷散文确确实实把舒婷是怎样一个人,怎样一个女性,怎样一个诗人都具体化了:一个心肠好、悟性高、自尊心强的舒婷,一个既温柔忧郁又活泼幽默的舒婷,终于清晰而亲切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在为人、为女人、为诗人中,她那为她人所难全的女儿性、母性、妻性的统一,尤引起我的感佩和敬慕。

她像小鸟依附鸟巢一样,把家庭看作爱的巢穴,倾情倾性于它。她忘不了外婆生活“洁癖”和人格“洁癖”对她的影响,她也意识到母亲“唯美”和“忧郁”脾性对她的熏染,她更哀怨被政治风暴夺去了美好年华的父亲,而竭诚侍奉、孝敬于老父的晚年。一片女儿心纯净而厚朴。

当舒婷已构筑起自己的爱巢,要养育、呵护她爱子陈思时,慈母的天性在爱的实践中表现得更其丰润绚烂。舒婷的母爱温润而广袤,端丽而严正。读舒婷的母爱篇,人们忘不了陈思两字的意味:诚实、沉思和成诗;忘不了她不仅为陈思担忧操劳,也会因陈思同学的遭遇而唏嘘伤心;更忘不了她写在诗里、刻在散文上对后生的期待:“我在防洪堤上,留下一个空出来的岗位,让所有轰击过我的波涛,也冲击你的身体吧。我不后悔,你不要回避!”(《遗产》,《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舒婷的母性,正如鲁迅赞颂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时所言,是一种“强有力地,无不包罗的母性”。

鲁迅又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而已集?小杂感》)舒婷与丈夫——诗评家陈仲义自简朴婚礼后,爱情日见“发达”,浸濡在爱情汁液里的妻性,当然地自愿为丈夫服役,像个母亲;自愿地依偎于丈夫胸前,像个女儿。舒婷用福建人风习称丈夫为“旧棉袄”:“还是旧棉袄贴身暖和”,她不愿“屡屡到感情的风浪中去探险”。婚姻的稳定,使舒婷的妻性更具温婉和挺拔。

至于舒婷散文艺术上的特色,我以为也是“综合”——生命、语言和诗性的综合。篇篇文字都是“货真价实”的生命体验和叹喟。而语言,舒婷坚持在散文里不用“便词”,其语言结构虽松了绑,但诗性未减,智力和情感总能在字字珠玑的文海里跌宕起伏,煞是好看。此外,舒婷对词语常能“一触即发”、“自动出击”;而她的词语又总是同她的悟性、感觉、想象力融为一体。这样,当舒婷词语占有着她作品的时候,散文风格就像她人的性格一样,可不能仅以抒情、端庄予以概括了,幽默、风趣也已成为其一大特色,可谓多姿多彩。

舒婷诗歌赏析

双梔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我的理解:通读全诗,作者以一艘双梔船的角度,描写了它离开岸边的不舍与缠绵。 表达了一位漂泊无依的游子浪迹天涯对故乡的痴恋,然而,心中的故乡却无时无刻不在我心 中,在我的梦中,也许明天,就会与你相遇,我痴念这着故乡,故乡也牵挂着我。另一方面,我还认为这首诗中透露着诗人对未来美好阳光的憧憬,暂时离开岸漂泊,却会在明天,又与 彼岸相遇。尽管途中会有风暴,美好的未来总会在风暴后与我们偶然邂逅。人生,也像这一艘双梔船,在不如意后,总会有光明、美好不期而遇。既然如此,不如扬上希望的帆,向着花开的明天远航!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一一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一一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一一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我的理解:在这首诗中,诗人化作一棵木槿,用紧紧相依诠释自己眼中的爱情一一不是利用功名、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风花雪月。只是与相爱之人拥有同一形象,不卑不亢,含情脉脉,紧握双手,同甘共苦。爱,是两个人的契约。因爱一个人的某些特点而爱某个人,那便不是真爱,真爱是爱一个人的一切,爱一个人本身。就像木槿和橡树,永远相依,永不分离。 向北方 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 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歌创作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 引言 如果把“朦胧诗”看成是80年代前期的一场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或一次现代主义诗歌美学观念的浪潮,那这个浪潮在其内容和艺术特征上又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与整个文坛的“伤痕”、“反思”主题相关,与当下的政治气候、社会形势密切相联;从美学特征上看,它总体上近似于“前期象征主义”,即注重意象、暗示、直觉,色调阴郁,具有强烈的主体内心色彩。它们的代表是北岛、舒婷、顾城等人。 第二个阶段则越出了80年代初期的当下社会主题。从1982年以后,与北岛等人同时出现的江河和后来居上的杨炼就把朦胧诗的主题引向了更加深入的历史空间与文化思考,领先一步开始了诗歌的“文化寻根”阶段。杨炼和江河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写出了大量结构宏伟、思想深湛的《荒原》(艾略特)式的组诗作品,将新时期的诗歌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从美学特征上看,作为“朦胧诗”后期代表的杨炼、江河的作品,更倾向于“后期象征主义”,注重知性、哲学的内涵,更加丰厚成熟。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岛、舒婷以及顾城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代青年人心中的偶像,它们与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率先向旧的诗歌审美观念挑战的诗歌潮流几乎是同义语。从风格来看,北岛和舒婷两人分别代表了朦胧诗严峻的和抒情的、坚硬的和柔婉的、批判的和理想的、反叛的和亲近传统的、挑战的

和和谐的、崇高的和优美的、现代的和浪漫的一面。自然,这样说也是相对的。 北岛的诗 一、作者简介: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1969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建筑工人,7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出国,现留居欧洲。 二、北岛的诗作从内容上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在混乱的、迷惘的年代里,可谓“世人皆醉我独醒”。《岛》是诗人的一帧自画像:“你在雾海中航行/没有帆/你在月夜下停泊/没有锚/路从这里消失/夜从这里消失……” ——这是禁地 这是自由的结局 沙地上插着一支羽毛的笔 带着微温的气息 “啊,棕桐/是你的沉默/举起叛逆者的剑”。假如说这是默然的独白,那么《回答》等诗则是宣言,它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判断和自我的选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类富有思想含量的诗句曾广为流传;“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样的诗句也曾成为一种新的理性与价值观念的代表和象征。这样的作品还有《陌生的海

舒婷诗选

“我爱你” 谁热泪盈眶地,信手 在海滩上写下了这三个字 谁又怀着温柔的希望 用贝壳嵌成一行七彩的题词 最后必定是位姑娘 放下一束雏菊,扎着红手绢 于是,走过这里的人 都染上无名的相思 【阿敏在咖啡馆】 红灯。绿灯。喇叭和车铃通过落地窗 在凝然不动的脸上 造成熊熊大火 喧闹之声 暗淡地照耀 眼睛 那深不可测的深寂 杯中满满的夜色 没有一点热气 鼓楼钟声迟钝地 一张一驰 伸缩有边与无边的距离 时间的鸦阵 分批带走了一个女子 不为人知的危机 循着记忆之路 羽影密集 理智在劝慰心时并不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痛苦和孤独 本可以是某个夜晚的主题但有哪一个夜晚 属于自己 放肆的白炽灯与冷漠的目光把矜持浇铸成

冰雕 渴望逃遁的灵魂和名字 找不到一片阴影藏匿 翌日 阳光无声伴奏,这一切 已慢慢转换成 流行歌曲 【呵,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奔月】 与你同样莹洁的梦 都稍纵即逝 而你偏不顾一切,投向不可及的生命之渊 即使月儿肯收容你的背叛犹有寂寞伴你千年 为什么巍峨的山岳 不能带你肩起沉重的锁链你轻扬而去了吗 一个美丽的弱音 在千百次演奏之中 永生 【初春】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如吹不灭的火苗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导读:【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

舒婷现代诗歌精选四篇

舒婷现代诗歌精选四篇 【导语】舒婷诗歌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苦难的升华,泪水的结晶,具有心灵日记的特点。下面就是由给大家整理的舒婷写的现代诗歌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舒婷现代诗歌精选 是喧闹的飞瀑 披挂寂寞的石壁 最有限的营养 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 是华贵的亭伞 为野荒遮蔽风雨 越是生冷的地方 越显得放浪、美丽 不拘墙头、路旁 无论草坡、石隙 只要阳光常年有 春夏秋冬 都是你的花期 呵,抬头是你 低头是你 闭上眼睛还是你 即使身在异乡他水 只要想起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眼光便柔和如梦 心,不知是悲是喜 【篇二】舒婷现代诗歌精选 四月的黄昏里 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 在峡谷低回 在天空游移 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 又何必苦苦寻觅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 轻轻轻轻温柔地 四月的黄昏 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也许有一个约会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而不能相许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 流啊流啊默默地

【篇三】舒婷现代诗歌精选他们在天上 愿为一颗星 他们在地上 愿为一盏灯 不怕显得多么渺小 只要尽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认 才格外勇敢真诚 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 敏感的大地 处处仍有 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 走入禁区,也许—— 就在那里牺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 给后来者 签署通行证 【篇四】舒婷现代诗歌精选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把我轻轻吹送 顺着温暖的海流 漂向北方

舒婷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导读: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致橡树》原文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

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本文是关于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致橡树》原文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2年出生于福建

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

舒婷诗作赏析

作者介绍: 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被誉为我过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北岛、顾城齐名。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1977年3月27日

舒婷朦胧诗赏析

舒婷《双桅船》赏析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地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

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编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舒婷诗歌《神女峰》赏析

舒婷诗歌《神女峰》赏析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析: 《神女峰》是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女性伤心落泪。在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的同时,诗人仿佛体会但当事人心中的凄苦和无奈。,“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一句,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揭示了女性内心不为人所知的悲凉。“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并进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从一个女性的眼光,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复杂细致的情感,体现了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诗歌反应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同时批判了以人的幸福做为牺牲品的旧道德。在男权主义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男性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女性定格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以妇德来约束女性的行为。长期以往,女性不得不认同这些规范,并慢慢化为自身道德律令。虽然被人赞誉为贞洁的典范,受后人膜拜,但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种荣誉是虚伪的。。“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对真正爱情和生命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也是对男权主义文化的声讨。这篇诗歌多愁善感,委婉的表达了由神女峰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和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进行的“煽动性的背叛”。作为朦胧派的代表人物,全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 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 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在《双桅船》中,诗的题目“双桅船”,就是用于一种象征手法。诗歌的目的不描写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着双桅船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双重的心态。在语言又上将“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画面。整首诗组合自然、意象清新,让诗人强烈的内在情绪得到自然的流露,成功的体现出诗歌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女性的柔美、委婉和细腻,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她选择永不放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

舒婷两首新诗赏析

舒婷两首新诗赏析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厦门人。1969年下乡插队开始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等,散文集《心烟》等8部。境外出版5个语种9种个人诗译本。这里选择她的《流水线》和《在潮湿的小站》进行赏读。 1.流水线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 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 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 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 在我们头顶 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 在我们身旁 小树在流水线上发呆 星星一定疲倦了 几千年过去 它们的旅行从不更改 小树都病了 烟尘和单调使它们 失去了线条和色彩 一切我都感觉到了 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 但是奇怪 我惟独不能感觉到 我自己的存在 仿佛丛树与星群 或者由于习惯 或者由于悲哀 对本身已成的定局 再也没有力量关怀 异化,连同“存在性不安” 拖着疲惫的双腿,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来,揉着发悃的眼皮、满脑子迷迷糊糊;抬头,夜空的星星晕头向;闭眼,无数飞舞的焊点火冒金花。星星、焊点、金花,三种意象相互缠绕、叠加,构成那个夜晚的某种契机。原先,宇宙中那么生动的星相,此时由于“疲惫移情”,也变得“麻木”了;本来,大自然那么多活泼的小树,也在流水线的“排序”下,变得机械呆板了。凭着敏锐直觉,从多年生存体验里,拽住了一个“诗想”。 1972年底,从插队的地方调回城里,先后当了8年工人:翻砂工、浆洗工、挡车工、焊接工。处在生产第一线,经常“三班倒”,因此对流水线“情有独钟”。8年积劳,“忽然”发作于那个夜晚。 第一段写四种流水线(时间的、空间的、工作的、自然的),为其后的思绪“提升”做了感性铺垫。第二段引出流水线运行轨迹——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生的——所造成的弊端病态。诗人身在其中,凭着与对象“一种共同的节拍”,心有灵犀一点通,意识到这种陷阱的可怕、可虑。第三段写在这种包围圈里,诗人终于醒悟,外力无休止的运,势必夷平人的感性棱角,约束人的自由空间。人在机械的轨道里,自我最容易被剥夺篡改,人的“自在”,

舒婷主要作品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代表作品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著名的诗篇,该诗热情讴歌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上世纪90年代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舒婷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该诗问世三十年间,赏析评价的文章为数颇多,但是大多是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其语言特点一般都是附带性地谈一谈,并未将语言的使用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诗的理解质量,也消解了赏析评价的深度。笔者曾经问过不少大学生和多次讲过这首诗的语文教师这样的问题:诗中“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诗究竟何意?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无人能做出较为满意的回答。因为一般人的鉴赏诗歌的习惯,都是重视对诗的整体把握、诗的主题与表现手法等,很少有人去关注诗的语言,至于更细微的用词等,就更不会去仔细琢磨了。我们看不到有哪篇鉴赏与评价的文章谈到过两句诗究竟象征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笔者认为,《致橡树》在语言上最富特色的是诗的前半部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的运用,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中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所以,准确把握这几个副词的意思是理解诗作的关键。下面,我们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一下这几个副词在构建意象、抒写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借此对全诗进行细致的赏析。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是诗中构建的第一个意象――“攀援的凌霄花”,这一意象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诗人把那些凭借姿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绕树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自身人格与尊严的悲哀。生活中又有多少女性,依然心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信条,做着坐享其成的美梦。时下,“做女人真好”的诱惑又翩翩而来,大众文化不是还在一遍又一遍强调女人春藤绕树所有的种种乐趣,不厌其烦地引导女性重返脂粉市场做攀绕于树的春藤吗?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诗中在构建第二个意象――“痴情的鸟儿”,用以象征那种“小鸟依人型”女子的情爱模式时,再度使用了“绝不”: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把那些以取悦男性为职业而谋取衣食无忧的女性喻为“痴情的鸟儿”,对这类靠人豢养的女性同样毫不留情地予以唾弃。因为当她们嗲声嗲气有时甚至是低三下四地乞讨着对方的欢心时,其自身早已沦落为一个承欢卖笑者的角色,随对方的喜恶而决定自己的悲欢,其“痴情”又隐含了多少泪水与无奈?有何尊严与价值?所以,诗人仍以一种毅然决然的否定语气把这类情爱模式与自己理想的爱情彻底划清了界限。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学生姓名:王起琴 学号:20091630130041 指导教师:马来者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 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关键词………………………………………………………………… 三、舒婷简介………………………………………………………………… 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 (一)探索性…………………………………………………………… (二)深刻性………………………………………………………………… (三)社会性………………………………………………………………… (四)进步性………………………………………………………………… 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 (一)自然美………………………………………………………………… (二)抽象美………………………………………………………………… (三)高尚美………………………………………………………………… (四)意境美…………………………………………………………………

【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 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

舒婷致橡树解析

舒婷 【题解】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 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脚下的土地。【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

舒婷的诗歌里的经典名句名言

舒婷的诗歌里的经典名句名言 1、好朋友再会不取任何姿势告别你成熟饱满从白天的枝桠坠下我转眼消逝于黑夜的蹄声之前好朋友再会再会时你的眼睛如是我的发型如是愿你对我喜欢——舒婷《无题(二)》 2、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致橡树》 3、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舒婷《人心的法则》 4、露水的寂静之味,却是无法模拟无法拼凑的。露水的凝然和滴落,是日月精华,在荷之上,芝草之间,寂静暗香悠远。其幽密其清凉其浓淡深浅,都不是眼睛可以企及,耳朵可以捕捉,嘴唇可以品尝的。——舒婷 5、致橡树作者: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

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舒婷 6、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舒婷《初春》 7、如果我爱你,我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舒婷 8、”夏日里,常见租户在那里的竹躺椅上小寐,或择菜剖鱼,或泡茶打牌,真不知有多舒服。”——舒婷《真水无香》 9、在黑夜中总有什么要亮起来,凡亮起来的,人们都把它叫做星。——舒婷《黄昏剪辑》 10、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骄阳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它那炳耀眼的金颜又常遭掩蔽: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催折,没有芳艳不终于雕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导读: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 《致橡树》赏析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

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的爱情应该热爱双方的人品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中有肯定与否定,对偶与排比,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语言灵活多变有两行相对,隔行相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使诗歌错落有致,显出对称美同时也使诗歌的语言凝练鲜明优美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诗歌的形式美恰好与内质美相结合,使致橡树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光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