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倾城之恋》与《长恨歌》女性悲剧命运比较

《倾城之恋》与《长恨歌》女性悲剧命运比较【摘要】《倾城之恋》与《长恨歌》是两部典型的女性悲剧命运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女性主角性格、命运考验、态度反抗、转折点结局以及命运的深层意义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女性在历史背景下所遭遇的命运困境。
两部作品中女性主角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个性和态度,同时也有着相似的坚韧和勇气。
通过对两部作品女性悲剧命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背景下女性命运的共通之处和差异性,进而深入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定位和命运的真正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我们将能更深入地理解《倾城之恋》与《长恨歌》中女性主角的命运和人生意义。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倾城之恋》、《长恨歌》、比较、性格、命运考验、态度、反抗、转折点、结局、深层意义、共同点、差异性、思考1. 引言1.1 介绍《倾城之恋》与《长恨歌》两部作品《倾城之恋》与《长恨歌》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悲剧命运作品,通过对主要女性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命运的探讨,揭示了女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所遭遇的种种挫折和压迫。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经典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角苏菲的爱情命运。
苏菲在爱情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困惑,最终选择了牺牲和放弃,展现出了女性在爱情中所受到的束缚和伤害。
而《长恨歌》则是由王昌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通过对杨贵妃的生平描写,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宫廷权力斗争中的悲惨命运。
杨贵妃最终因为权谋的阴谋而被迫离去,面对命运的不公和残酷,展现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无奈和悲愤。
这两部作品通过对女性角色命运的描绘,呈现出了一种深沉的悲剧氛围,引发人们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1.2 探讨女性悲剧命运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女性悲剧命运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但又深刻的主题。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和塑造,作家们常常展现出女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命运中所承受的重压和磨难。
在《倾城之恋》和《长恨歌》这两部作品中,女性主角的命运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的经历和抉择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也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命运考验时的勇敢和坚强。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交界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白流苏作为该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小说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的形象和悲剧经历,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白流苏,一个充满了魅力和神秘的女性角色。
她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上海富裕家庭的女孩,由于长相出众,加上优越的家庭背景,使得她一直是上海社交界的焦点。
白流苏的美丽和聪慧使得她成为了不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她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在张爱玲笔下却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白流苏的爱情悲剧是《倾城之恋》中最令人触目的。
她与易先生之间的感情是整个小说中的主线之一。
易先生是一个富有而且有魅力的男人,他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纠葛一直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而无奈的是,白流苏的爱情并未得到真正的回报。
易先生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是一个注定悲剧结局的爱情故事。
在这场爱情中,白流苏表现出了对易先生的倾慕和依恋,而易先生对她的感情却未曾真正深入。
白流苏的人生悲剧也体现在她的婚姻生活中。
在小说中,白流苏与顾承玉成婚,而这段婚姻注定也是一个悲剧。
白流苏为了自己无法得到的爱情,而选择了一个并不真心待她的丈夫,这无疑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错误选择。
在这段婚姻中,白流苏的内心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失望同时萦绕在她心头,让她的人生更加悲惨。
白流苏的个人命运也是一个悲剧。
在小说中,白流苏的家庭背景并不算太差,但她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的家庭并不能给予她真正的安全和幸福感,她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悲剧也让她的内心深处备受折磨。
在当时的上海社交界,白流苏虽然看似优越,却也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女人,这种孤独和折磨构成了她悲剧人生的一部分。
白流苏是《倾城之恋》中一个极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的内心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构成了她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触目的部分。
通过白流苏这个形象,张爱玲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虚荣和虚无。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是一部描述女性命运悲剧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女性的命运常常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制约的影响,她们往往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命运,最终陷入了悲剧的境地。
小说中的女主角是一个美丽而温柔的女孩,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和对爱情的渴望。
她生活在一个家庭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她的父母从小就对她进行严格的管束和压制,使得她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只能顺从家庭的安排和期望。
在这样的环境中,女主角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女主角在一次冤假错案中被误认为是罪犯,遭受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她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漂泊和流浪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女主角的命运却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一个富有和有权势的男人,他的出现为女主角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这个男人的出现却成为女主角悲剧的开始。
他的傲慢和自私让女主角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最终使她的生活彻底崩溃。
女主角在这个男人的控制和操纵下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她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和爱情,成为了一个被动的牺牲品。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她的灵魂深受创伤,她的命运变得更加悲惨和绝望。
小说中的女性命运悲剧式的书写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许多女性命运的困境和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性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她们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命运,最终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
这种现象使得许多女性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她们的命运常常是悲剧性的。
《倾城之恋》:人性的两面,恩怨情仇的纠葛

《倾城之恋》:人性的两面,恩怨情仇的纠葛在文学作品中,人性的两面和恩怨情仇的纠葛常常是最吸引人的题材之一。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雾都孤儿》等等。
今天我想谈论的是一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小说《倾城之恋》,它不仅讲述了爱情的故事,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
首先,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倾城之恋》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男主角是名为白瑾瑜的青年才俊,他在求学时遇见了一个年纪比他大且身世复杂的女子叶若芊。
两人相遇后,很快陷入了一段深情的恋情。
但是,叶若芊因家道中落,被逼嫁入豪门,而白瑾瑜则追寻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艺术家。
尽管两人经历了多年的分别和磨难,但他们的感情却始终没有减退。
最终,两人困境重重,但还是选择在一起,展开了一段绝美的爱情故事。
然而,这个故事并不只是简单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两面。
白瑾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但他也有自己的软弱和放纵。
他对叶若芊的爱情是真挚的,但他对身边的人也存在着利用和伤害。
而叶若芊在婚姻和家庭的压力下,也曾为了生计和地位做出了许多不愿意的抉择。
在小说中,除了主人公之外,其他的角色也都有自己的光明和黑暗。
这些人物的生动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实和多面性。
另外,小说中的恩怨情仇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叶若芊因为身世的原因,遭受了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重压力,最终不得不嫁入了豪门。
她先后经历了丈夫的出轨、婆婆的压迫、闺蜜的背叛等等。
这一切的经历,让她受尽了世间的磨难,但也让她更加坚强和自立。
白瑾瑜也一样,他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也因此成就了艺术家的伟业。
小说中的恩怨情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较量和情感的复杂性。
最后,让 us 来谈一谈,《倾城之恋》给我们的启示。
这个小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丑恶,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细腻之处。
在人性的两面和恩怨情仇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浅析《倾城之恋》爱情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爱情悲剧作者:王贺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5期摘要:《倾城之恋》的结局虽看似完美,范柳原和白流苏在乱世中终于以婚姻的名义绑定在了一起。
但在这婚姻之下隐藏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法沟通和难以反抗命运。
本篇主要从人物性格上分析造成这爱情悲剧的原因。
同时又进一步说明了张爱玲小说中带有的荒谬色彩。
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悲剧;荒谬小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2《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一生中稀有的以温情结尾的作品,整个故事以白流苏的视角逐步展开,讲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之间的爱情游戏,最终以两人的婚姻作为结局。
看似完美的结局下却隐藏着浓厚的爱情悲剧,即渴望爱终不得爱,反抗虚无人生的必败性。
一、爱情悲剧的原因悲剧就在女人的薄情和男人的清醒中产生。
这场倾城之恋,怪白流苏太过薄情,也怪范柳原过于清醒地看透了人生。
从男女主人公形象上分析,造成这爱情悲剧有两点原因,一是白流苏以爱情作为生活的手段。
爱情带来的悸动永远被她放在第二位,她的目光虽然也被潇洒风趣的范柳原吸引过,但她看待范柳原及这段感情时,她最后要问的总要是婚姻。
这不是责备白流苏冷淡无情,她只是身为一个孤立无援又没有经济支撑的女子不得不这样来勾心斗角的方式博弈。
正如她在文中所说“若是像你这样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这样的,早就该上吊了。
”对于白流苏而言,她是一个已经嫁出去过一次的女子,在白公馆里更是被“敲着鼓,打着锣”般地被人嫌弃咒骂。
她只能低头,像唱京戏一般扮演范柳原喜欢的中国传统女子。
相比范柳原而言,白流苏一直都显得小心翼翼地计较着每一步怎么走。
讨论白流苏是否真正爱范柳原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自始至终她都没得选择。
所以到了最后当范柳原和她结了婚,出去和别的女子说俏皮话时,她虽然怅惘,但仍是笑盈盈地站起来把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
她只要还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就没什么可烦心的。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倾城之恋》是一部描写了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的作品。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不论是主角楚离还是配角们,无一不饱受命运的摧残和伤害,她们的命运如同一幅悲惨的图景,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我们先来看看主角楚离的命运。
楚离是一个身世神秘的女子,她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却因为家族的变故而失去了一切。
她本来可以过着优渥的生活,却被迫流落街头,成为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在这个世界上,她没有亲人、没有依靠,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那颗坚强的心。
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楚离依然坚强勇敢,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她的坚强和勇敢并没有为她带来安宁和幸福,相反地,她却不断遭遇命运的挑战和折磨。
她曾经历过家族的灭亡和破碎,也曾承受过挚爱的离去和背叛。
在这部小说中,楚离的命运如同一场悲剧,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最终,她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寻找自己内心的宁静。
除了楚离,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同样遭受着命运的不公。
楚离的好友雅雪,她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但是却因为家族的原因,被迫嫁给一个她不爱的男人。
在婚姻中,她遭受着丈夫的虐待和折磨,她的命运如同困兽一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最终,她选择了用生命来结束这种痛苦和折磨。
另外一个配角,是楚离的仆人小蝶。
小蝶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但是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生活的一些温饱。
她的命运如同一滴灰色的水墨,在世间默默无闻,不被人关注。
她在一次卖身的事件中,失去了生命。
这些女性角色的命运悲剧式的书写,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女性依然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和挑战,她们需要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负担。
无论是家庭、婚姻还是社会,女性都扮演着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她们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悲伤。
在这部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不只是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她们被束缚在传统的观念和规范之中,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她们需要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幸福和权利,她们需要为了生活和生存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倾城之恋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倾城之恋爱情与命运的悲剧倾城之恋:爱情与命运的悲剧爱情,是一种美丽而复杂的情感。
当两颗心灵相互吸引,彼此交织,爱情便在其中悄然萌发。
然而,命运往往会给爱情蒙上阴影,使其变得曲折而悲剧。
在这个以倾城之恋为主题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爱情与命运的交错,以及其中蕴含的悲剧元素。
第一章:命运的安排爱情,似乎是两颗心灵的相互选择,然而却常常受到命运的干预。
命运,无法预测,却又无法逃避。
在倾城之恋中,男主角李云与女主角白雪的相遇便是一场命运的安排。
白雪,美丽动人的女孩,聪明善良,是城市里广为人知的人物。
而李云,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与白雪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邂逅。
他们的相知相恋,充满了浪漫和激情,仿佛命运为他们安排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第二章:幸福与痛苦的交替爱情,是幸福与痛苦的交替。
李云和白雪的倾城之恋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他们彼此深爱着彼此,同时也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挣扎。
婚后的生活并不总是如他们所愿,许多困难和障碍摆在了两人面前。
白雪的事业发展迅猛,而李云却渐渐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他们的感情受到了考验,矛盾与争吵时常发生。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最终克服了困难,使爱情变得更加深厚。
第三章:命运的转折点命运似乎总是在最为脆弱的时刻给予无情的打击。
正当李云和白雪以为他们的生活已经回归平静时,命运却发生了不可预测的转折。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将白雪从李云的身旁夺走。
李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整个世界似乎都崩塌了。
他试图寻找着原因,却无法解释命运的不公。
第四章:悲剧与挣扎命运的残酷并没有让李云放弃。
白雪的离世不仅仅是对他的打击,更是对他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挣扎。
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对命运的不公愤怒不已。
然而,挣扎并没有改变命运的安排。
李云渐渐接受了现实,开始重新面对生活。
他将白雪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永远怀念她的美丽和对自己的爱。
结语:倾城之恋,在爱情的坎坷中不断成长,最后化作一场悲剧。
爱情与命运的交错,使我们深深地思考人生和意义。
浅析《倾城之恋》中的“月亮”意象及其悲剧意蕴

浅析《倾城之恋》中的“月亮”意象及其悲剧意蕴作者:董露霞彭海云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1期【摘要】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使用了许多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意象,而从数量及频繁度上看,“月亮”更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个。
在张爱玲笔下,“月亮”这个日常物象,经过其艺术手法的雕琢和添色,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文学寓意,从而使其能够在简单却强烈的描写中传达人物深处的苍凉意识及悲剧意蕴。
【关键词】《倾城之恋》;“月亮”意象;悲剧意蕴月亮是中国文艺中的常见物象,在历来文人笔下,它更是作为吟咏歌颂,寄托个人情感的对象。
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月亮”便被予以重任,频繁地在小说中出现,并最终衬托出了环境的变化和人物的转变。
即,那是一种苍凉的基调和似乎已经早已预见了的悲剧结局,正如小说开头所写:“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1]一、《倾城之恋》中的“月亮”意象小说屡次写到“月亮”,典型者有三。
一次是在白流苏来到香港,与范柳原一番周旋后,“她不由得想到了她自己的月光中的脸,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
”作为离过婚的女人,在受到兄嫂排挤,母亲漠视等打击后,她已不再骄傲、勇敢,甚至于有些自卑自弃了。
此时的她渴望平淡安逸的生活而非惊天动地的爱情。
虽然对范柳原的示好,她是警惕的,但在香港范柳原的陪伴和暧昧之举,她还是动摇了!她在月光下幻想起是自己的美让范柳原倾倒,然而这又何尝不会是像那月亮一样是“渺茫”的,朦胧的而不可捉摸的呢。
在这里,月亮所代表的种种不确定和渺茫,增添了文章的苍凉色彩。
第二次写到月亮是在流苏有些局促不安的心理下,柳原在电话中心平气和地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范柳原的心平气和正好凸显了白流苏的忐忑不安。
这时她透过泪眼看到了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映照了流苏此刻内心不确定的痛苦。
范柳原到底是爱她呢,还是不爱呢?最后一次提到月亮是香港沦陷后,柳原带着流苏暂时安顿下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夏志清在1957年就称她“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从《沉香屑》、《茉莉香片》、《心经》《金锁记》、《封锁》、《花凋》以及《小艾》、《十八春》,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似乎是唯一一位较为“幸福”的女人,因为她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
这个较为圆满的结局,也是《倾城之恋》最初吸引我的原因,然而,一次次的反复阅读之后,我却发现,这出看似圆满的爱情传奇,其实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包裹在“圆满”的外衣之中,更加重了小说本身的悲剧意味。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爱情与婚姻是张爱玲小说的中心题材,她以“男女问题”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
题材是平凡的,但作者写得绝不平凡。
张爱玲借徐太太之口,交待了范柳原的出身,父亲是一个着名的华侨,有不少的产业分布在锡兰马来西亚等处,今年32岁,父母双亡。
这种背景不足为奇,关键在于他是“庶出”,母亲是个交际花,为了获得继承权,“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加上“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地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柳原是在这样一个人生际遇下结识了白流苏。
可以说柳原的童年、少年时代并不幸福,尽管父亲是个有钱的华侨,但因为是私生子,他一直偷偷在英国长大,不能归国回家。
越是缺失的越需要弥补,因此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爱和被爱的渴望。
这种隐秘的心理倾向影响了他对女人的喜好,他喜欢的女人应该是带着中国传统气息的古典美人,一见白流苏而钟情,正是因为流苏符合他情感世界中对“难得碰见”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的想象,“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由此可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柳原的恋爱动机:那便是寻找爱的归属,他想找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来爱他,让他的中国化有了确证,也让他更有扎地生根的归属感,所以当遇上了流苏便立刻认同了她。
白流苏的情况呢?流苏没念过几年书,离婚后寄居娘家,受尽奚落和白眼。
自己没有能力自谋出路,找个人嫁了吧,可还有几个妹妹待字闺中,没人替自己张罗。
寂寞、孤独、绝望等等诸般灰色情绪都像毒蛇般缠绕着这个“过了时的人”。
更要命的是一个女人已经到了拼命拽住青春尾的资源也将稍纵即逝。
就在这要命的时刻,柳原出现了,命运的转机灵光一现,她必须拼命抓住这棵救命稻草,要顶住内外的压力去赌一把。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流苏陪同宝络相亲、见了柳原回来后,面对白家人的阴损、恶毒,流苏却镇静地摸着黑点蚊香烟,这蚊香烟是点着了,也点着了她的未来、她的梦想。
“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着失了传的古代音乐的节拍。
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嘎然而止。
外面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关了。
”由此流苏的恋爱动机也昭然若示:依靠柳原摆脱现实困境,追求婚姻以寻求经济上的安全,当然还包括小女人对阴损刻薄的娘家人的报复心理。
《倾城之恋》的男女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却都是为了各自的目的“忙着谈恋爱”,彼此算计、相互刺探、暗暗较量着。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人性是扭曲的。
轰轰烈烈的情感角斗之后,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
流苏因为经济的原因,以残余的青春作赌,两次前往香港,但在与柳园的交往中时时算计着得失,提防着中计使我们看到在爱情游戏角逐中的无奈与悲凉。
经济优裕的范柳原因为掌握了经济的自主权,因而显得放悠而从容,寻求经济保障的白流苏只能谨慎地猜度,违心地屈从,这样的情场游戏发展到最后,已无爱情可言。
在白流苏的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她对范柳原的经济依附关系:她第一次到香港,就是为求得婚姻的位置,谨慎的不与范柳原发生关系,因为一旦发生关系,“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然而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
”所以她明知要承受家人的白眼和嘲讽,还是豁出去了,又回到上海,目的仍是为了“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回到娘家的流苏与家庭已是恩断义绝,受尽了气,但却不愿意寻找职业,为的是怕“失去了淑女的身份”、“先自贬身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流苏第二次到香港,已是她为谋生而谋爱的失败,所以她只有屈从,做了范柳原的情妇,但仍在思量怎样吊住范柳园的心:“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虽然结局看似完满的,但这种“倾城之恋”的爱情却因掺进利害的权衡而变质,因染上了金钱的铜臭而变味。
流苏的再嫁,结果也无非是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却没有走入幸福。
《倾城之恋》的结局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流苏)”,可是到底成全了她什么呢一座城市的沦陷只将一场虚情假意的爱恋转化为一桩不可靠的婚姻。
反讽意味极浓,更充满了无尽的苍凉感。
(二)女性命运的悲剧《倾城之恋》的悲剧性其次表现为受封建宗法意识压迫的传统女性的悲哀。
白流苏对婚姻是身不由己的。
离婚后的流苏回到娘家本想寻求家人的庇护,岂料钱财被盘剥干净后,“破落户”兄嫂翻脸无情,终日对她冷嘲热讽,甚至想让她给已与其离婚七八年的前夫守寡,遭到流苏的拒绝后就索性撕破脸皮想尽法子轰她出门。
伤心无奈下,流苏求助于母亲,母亲却一味地避重就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去是正经。
”母亲袖手旁观,无法依靠,她也想过别的出路,但也知道自己“没念过两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能做什么事?”还是徐太太指点迷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
”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悲哀。
她们被男权社会所支配、统治,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真正能改变自身现状的唯一途径是婚姻。
婚姻成了她们永远的归宿。
现实逼得流苏冷酷,她抢了原本介绍给异母妹妹宝络的南洋华侨范柳原。
此举更让家人恨透了她,但同时也对她有所忌惮。
因为如她能嫁给柳原,白家人还是有用得着她的地方,不能把事情做绝了。
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现实在扯掉温情脉脉的面纱后一览无遗。
流苏对柳原也未必抱有多少真情。
她离婚后的七八年是在那个单调无聊的让人窒息的腐朽家庭里度过的。
她费尽心力与范柳原真真假假、若即若离地周旋着,并非“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与魅力所征服……内心还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
……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此时的流苏已被环境所扭曲了。
为了生存,只能抛掉面子,用尽心机设法套牢范柳原。
这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爱情角逐,而是人的一般性生存状态的一种展示。
流苏的调情,背后是生存的焦灼与无奈,这与柳原是不大一样的。
柳原叹流苏不爱他,曾引《诗经》中的句子:“生死契阔———与子相悦”,而《诗经》中的原句应是“与子成说”。
柳原虽在国外长大,但接受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想必不会记不清原文,而他故意改“成说”为“相悦”,我们不妨理解为这是他对流苏的一种期望态度。
“成说”,指的是订约,是夫妻白头偕老的盟誓。
柳原不想与流苏“成说”,只想与她“相悦”;而流苏与他“相悦”的目的就是最终与他“成说”———得到一纸婚契。
两人对此的态度是相悖的,但有一点又是相同的,那就是二人都不存在爱情天长地久之心。
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旨在求生存,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
她们自身缺乏力量,只能被动地依赖着男人靠不住的爱。
所以柳原的调情是主动的,悠然的,而流苏则只能无助地处于拙于防范的状态,“她如临大敌,结果毫无动静。
她起初倒觉得不安,仿佛下楼梯的时候踏空了一级,心里异常怔忪,后来也就惯了。
”构成对照的是流苏对她的盘算还是有信心的,她算得到:“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但她也明白自己的底数:“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经不起老。
”当她再次赴港时,她是失败者的心情,因为她只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在柳原得到她的那一晚,她更觉创痛:“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寒心。
”流苏本是敏感、孤傲的,但现实逼得她不得不放下矜持以最后的青春为赌注去堵一段契约似的婚姻。
所以“流苏的失意、得意,始终是下贱难堪的。
”(三)通过“意象”表现悲剧性“意象”即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创造了一个意象的世界。
“我要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
”月亮的《传奇》中的宠物。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月写情,月随情生,情随月长。
在寂静的浅水湾,范柳原于深夜里问月,流苏“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月亮在黑夜的衬托下暧昧不清,仿佛代表着两个被精明计算着包裹着的戏中人如梦幻般,稍瞬即逝的真心。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上的霜花。
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刻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
”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如“十一月尾的纤月”一般细如霜花,仿佛随风即逝,一触即化。
“海上毕竟有点月意”,虽然在喧嚣恼人的尘世中,爱情显得如此琐屑卑微,近乎荒凉,但仍然带着些许世俗的希望,有那么一点快乐,有那么一点温柔。
顾影自怜是人类的嗜好“。
张爱玲擅长通过镜像描写的幻觉呈现,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活动。
”镜子是张爱玲小说中又一常见的意象。
“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地抵着冰冷的镜子。
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
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烧上身来”。
镜像描写将人性的情欲诗意的呈现。
如古诗“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一般产生重叠的美感,给现实世界背后竖立了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经它一映照,这个世界就变得虚虚实实,变幻无穷。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老钟象征着白公馆是忘却了时代也被时代忘却了的旧式封建公馆。
(四)“参差对照”的写法“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倾城之恋》中的人都是不彻底的人。
乱世中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的中国富豪范柳原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外有朴素的。
从腐旧的家族中走出来的流苏是冰清玉洁且又具有挑逗性的,冰清玉洁是之于外人,富有挑逗性是之于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