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上海法租界日本人宫城三千院对中国女孩白流苏展开追求并最终宣告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富有机智和敏感性的女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渴望。
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但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不愿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爱和尊严,不愿成为对方的玩物。
她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并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的坚持和不妥协的原则使她成为许多男人心中的神秘与梦幻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不幸和无奈。
她犯下严重错误的行为,如背叛父亲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命运被改变。
她在宫城三千院的追求中陷入了一个不可解的情感泥沼中。
尽管她一直试图逃离,但她最终被迫与宫城三千院结婚。
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牺牲和折磨,让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她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终究无法实现。
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摆脱宫城三千院的影响,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
白流苏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外国势力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白流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日本人宫城三千院的追求和外力的压迫。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存,被迫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和牺牲。
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其所面临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她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她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彰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通过对白流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现实,并思考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VIP专享]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
![[VIP专享]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2bbd937daeaad1f347933f07.png)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多以悲剧收场,灰白、苍凉是她作品中永恒的基调,然而《倾城之恋》却是她的《传奇》中最具“传奇”色彩且唯一一部以大团圆结尾的作品,但这种圆满却并不属于喜剧意义的范畴,反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它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亲情之悲、爱情之悲、婚姻之悲,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我们就能体会到它喜剧下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剧性。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李欧梵说过,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她的作品中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也鲜有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不存在大善大恶的任务;亦少有大喜大悲的结局。
在他不动声色的叙述和轻描淡写中渗透着无边的悲凉。
在此方面《倾城之恋》堪称经典。
”[1]《倾城之恋》作为小说标题,给人无限遐想空间,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恋情,要以“倾城”来陪葬呢?由“倾城”想到“倾国倾城”。
据《汉书。
外戚传》载:“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里的“倾国倾城”形容的是女色之美。
如,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皆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
而张爱玲对文本中“倾城之恋”的传统意义进行有意消解,绵里藏针的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
女有美色,倾国倾城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
“读完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2]因为“北方有佳人”中的家人不外乎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且容貌倾城,而本文中的“佳人”白流苏却是已离过婚的二十七八岁的“残花败柳”,长相算得上清秀美丽,但与倾国倾城却又较大差距。
女主人公身份的设置本身就是队就有伦理道德“一女不事二夫”的颠覆,因为在传统中国小说里,绝大多数女性角色都是不离婚的,始终从一而终。
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不仅描写了一个在战乱背景下的恋爱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生困境,人性弱点以及理性回归的哲理小说。
我在网上找到一篇解析的文章把它转过来给喜欢的朋友一起欣赏。
一倾城之恋蕴涵的人生困境(一)围城意识《倾城之恋》中这一围城意识是通过作者对流苏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当兄嫂恶言相击,她跪着祈求母亲做主,而母亲却呆着脸,不做声她恍惚回到多年前,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而在世俗的城堡里,城里的范柳原想逃出来,城外的白流苏想冲出去白流苏是想从封建枷锁中冲出去,冲进现代的城,找到衣食来源,比如穿时髦的衣服,跳交际舞,想和有钱的范柳原结婚。
范柳原已经厌恶了物欲横流逢场作戏的现代社会,想冲出去,冲进原始的,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精神世界。
他把巴结他的那些俗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他觉得白流苏不应该光着膀子,穿时髦的长背心,而希望她穿旗袍,想象她在原始森林里奔跑。
“倾城” 是指人类文明之城物欲之城倾塌。
此时,人需要从原有的城堡里逃出来,重新架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倾城之恋” 展现了人们在围城内外冲进冲出的人生困境。
(二)现代末日意识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倾城之恋》清晰地描写出城市毁灭时,人们内心的真切体验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
这是当时人们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灾难面前,人们将嚣张的物欲冷却下来。
张爱玲希望表达出世界末日意识带给人们的启示,只有在末日之时,人们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最重要的。
浅析《倾城之恋》爱情悲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倾城之恋》爱情悲剧王贺明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倾城之恋》的结局虽看似完美,范柳原和白流苏在乱世中终于以婚姻的名义绑定在了一起。
但在这婚姻之下隐藏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法沟通和难以反抗命运。
本篇主要从人物性格上分析造成这爱情悲剧的原因。
同时又进一步说明了张爱玲小说中带有的荒谬色彩。
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悲剧;荒谬小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62-02《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一生中稀有的以温情结尾的作品,整个故事以白流苏的视角逐步展开,讲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之间的爱情游戏,最终以两人的婚姻作为结局。
看似完美的结局下却隐藏着浓厚的爱情悲剧,即渴望爱终不得爱,反抗虚无人生的必败性。
一、爱情悲剧的原因悲剧就在女人的薄情和男人的清醒中产生。
这场倾城之恋,怪白流苏太过薄情,也怪范柳原过于清醒地看透了人生。
从男女主人公形象上分析,造成这爱情悲剧有两点原因,一是白流苏以爱情作为生活的手段。
爱情带来的悸动永远被她放在第二位,她的目光虽然也被潇洒风趣的范柳原吸引过,但她看待范柳原及这段感情时,她最后要问的总要是婚姻。
这不是责备白流苏冷淡无情,她只是身为一个孤立无援又没有经济支撑的女子不得不这样来勾心斗角的方式博弈。
正如她在文中所说“若是像你这样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这样的,早就该上吊了。
”对于白流苏而言,她是一个已经嫁出去过一次的女子,在白公馆里更是被“敲着鼓,打着锣”般地被人嫌弃咒骂。
她只能低头,像唱京戏一般扮演范柳原喜欢的中国传统女子。
相比范柳原而言,白流苏一直都显得小心翼翼地计较着每一步怎么走。
讨论白流苏是否真正爱范柳原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自始至终她都没得选择。
所以到了最后当范柳原和她结了婚,出去和别的女子说俏皮话时,她虽然怅惘,但仍是笑盈盈地站起来把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教育]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837f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3.png)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多以悲剧收场,灰白、苍凉是她作品中永恒的基调,然而《倾城之恋》却是她的《传奇》中最具“传奇”色彩且唯一一部以大团圆结尾的作品,但这种圆满却并不属于喜剧意义的范畴,反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它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亲情之悲、爱情之悲、婚姻之悲,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我们就能体会到它喜剧下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剧性。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李欧梵说过,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她的作品中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也鲜有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不存在大善大恶的任务;亦少有大喜大悲的结局。
在他不动声色的叙述和轻描淡写中渗透着无边的悲凉。
在此方面《倾城之恋》堪称经典。
”[1]《倾城之恋》作为小说标题,给人无限遐想空间,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恋情,要以“倾城”来陪葬呢?由“倾城”想到“倾国倾城”。
据《汉书。
外戚传》载:“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里的“倾国倾城”形容的是女色之美。
如,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皆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
而张爱玲对文本中“倾城之恋”的传统意义进行有意消解,绵里藏针的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
女有美色,倾国倾城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
“读完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2]因为“北方有佳人”中的家人不外乎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且容貌倾城,而本文中的“佳人”白流苏却是已离过婚的二十七八岁的“残花败柳”,长相算得上清秀美丽,但与倾国倾城却又较大差距。
女主人公身份的设置本身就是队就有伦理道德“一女不事二夫”的颠覆,因为在传统中国小说里,绝大多数女性角色都是不离婚的,始终从一而终。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该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性的情节而闻名。
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是该作品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对《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让我们来看看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是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女子,她身上散发着高贵和优雅的气质。
她聪慧美丽,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她内心却饱受着痛苦和孤独。
白流苏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她不愿意被束缚在传统的婚姻桎梏里,渴望自由和平等的爱情。
她追求真爱,不愿委身于权力和地位,这使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显得与众不同,也成为了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她与男主角素戔被迫分离,因为社会地位、家族势力等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这无疑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为了家族利益和地位她妥协了自己的爱情,这使她饱受煎熬和折磨。
她最终因爱情的困扰和痛苦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走上了悲剧的结局。
白流苏的悲剧无疑是当时封建社会和伦理道德的束缚给她带来的悲惨遭遇,同时也反映了作品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揭示。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是一种沉痛的写照,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和婚姻道德的批判。
她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女性命运,更是对封建伦理和道德的一种挑战和反抗。
她坚守自己的爱情信仰,追求真爱的坚定意志也给当今社会启示,她的悲剧命运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探索。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是《倾城之恋》中最为精彩和震撼人心的部分。
她的坚韧、坚持和独立,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她的悲剧命运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一种深刻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倾城之恋》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人性、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深刻内涵。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倾城之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凉。
这部小说中深入地探讨了爱情的实质和人生的价值,故事情节曲折,悲情色彩贯穿始终。
小说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开始于互相不屑一顾,范柳原因为琐事与白流苏发生争吵,不欢而散。
然而,在彼此经历了诸多情感波折后,他们渐渐感受到了对方的存在,并在相互试探中逐渐产生了情感。
正当两人决定走到一起时,战乱却突然爆发,范柳原奔赴前线,白流苏孤独地守着家园。
最终,范柳原战死沙场,白流苏在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中黯然神伤。
这部小说中,情感表现非常深刻。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范柳原和白流苏在爱情与现实之间纠结,无法放下一己之私。
当爱情与战争相遇时,这种无奈和悲情更是达到了高潮。
小说中还有许多细节也表现出深刻的情感,比如范柳原在战场上为白流苏所写的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倾城之恋》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作者张爱玲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轨迹。
小说的语言运用也十分精湛,优美的文字令人陶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在思考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倾城之恋》以其悲情色彩感动了无数读者。
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人物在命运的捉弄下逐渐走向悲剧的结局。
这部作品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以及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这部小说也引导我们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生命的真正价值。
《倾城之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以悲情色彩贯穿始终,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珍贵。
这部作品令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
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部小说将继续感动着每一代读者,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
浮华背后的苍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浮华背后的苍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倾城之恋》是民国著名⼥作家张爱玲发表于1943年的⼀篇短篇⼩说,可以说是张爱玲最脍炙⼈⼝的⼩说之⼀。
《倾城之恋》描述了⼀段略带传奇性的爱情故事,没落的贵族⼩姐⽩流苏曾有过⼀段失败的婚姻,离婚归家后⼀直遭受哥嫂的冷⾔与讥笑,⽩流苏以青春美貌为筹码,和富商范柳原进⾏了⼀场爱情的博弈战,两⼈⽃智⽃勇,在⾹港与上海之间游⾛,最终因为战事突发、⾹港沦陷成全了⽩流苏这段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说深受《红楼梦》的影响,'陋室空床,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这种繁华背后的苍凉深深地影响着张⽒的⼩说。
再加之张爱玲的家世背景以及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张爱玲的⼩说总是以荒凉为底⾊,正如她⾃⼰所说:'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胜的,⽽主题永远悲观。
⼀切对于⼈⽣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
'张爱玲讲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也带到了《倾城之恋》之中,故事的结局看似是完美和谐的,但实际上聪明的⼥主⼈公⽩流苏⾃⼰也有点怅惘——'⾹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
这看似皆⼤欢喜的结局背后,悲剧意蕴不⾔⽽喻,流动于全⽂之中。
⼀、亲情——冷眼、势⼒与凉薄⽩流苏在第⼀段婚姻中遭遇丈夫的毒打,因此她毅然决然离婚归家。
起初她带着些离婚分得的财产,⼏个哥哥还愿意庇护她,但这点钱被⼏个哥哥盘算来,盘算去早花了个精光,于是哥嫂就开始各种挖苦讽刺她。
当她前夫去世让她上门去戴丧守寡时,⽩流苏死活不从,但她的哥嫂们却恨不得她⽴马离开⽩家。
三爷讽刺她'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喝我们的'。
四奶奶⽤光了她的钱却反过头来讥笑她晦⽓,说她'⼀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
回到娘家来,眼见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的扫帚星!'她母亲听到了却也只是叫她别跟他们⼀般见识,⼀味地避重就轻。
流苏⾃⼰也知道'她所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夏志清在1957年就称她“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从《沉香屑》、《茉莉香片》、《心经》《金锁记》、《封锁》、《花凋》以及《小艾》、《十八春》,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似乎是唯一一位较为“幸福”的女人,因为她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
这个较为圆满的结局,也是《倾城之恋》最初吸引我的原因,然而,一次次的反复阅读之后,我却发现,这出看似圆满的爱情传奇,其实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包裹在“圆满”的外衣之中,更加重了小说本身的悲剧意味。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爱情与婚姻是张爱玲小说的中心题材,她以“男女问题”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
题材是平凡的,但作者写得绝不平凡。
张爱玲借徐太太之口,交待了范柳原的出身,父亲是一个着名的华侨,有不少的产业分布在锡兰马来西亚等处,今年32岁,父母双亡。
这种背景不足为奇,关键在于他是“庶出”,母亲是个交际花,为了获得继承权,“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加上“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地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柳原是在这样一个人生际遇下结识了白流苏。
可以说柳原的童年、少年时代并不幸福,尽管父亲是个有钱的华侨,但因为是私生子,他一直偷偷在英国长大,不能归国回家。
越是缺失的越需要弥补,因此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爱和被爱的渴望。
这种隐秘的心理倾向影响了他对女人的喜好,他喜欢的女人应该是带着中国传统气息的古典美人,一见白流苏而钟情,正是因为流苏符合他情感世界中对“难得碰见”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的想象,“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由此可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柳原的恋爱动机:那便是寻找爱的归属,他想找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来爱他,让他的中国化有了确证,也让他更有扎地生根的归属感,所以当遇上了流苏便立刻认同了她。
白流苏的情况呢?流苏没念过几年书,离婚后寄居娘家,受尽奚落和白眼。
自己没有能力自谋出路,找个人嫁了吧,可还有几个妹妹待字闺中,没人替自己张罗。
寂寞、孤独、绝望等等诸般灰色情绪都像毒蛇般缠绕着这个“过了时的人”。
更要命的是一个女人已经到了拼命拽住青春尾的资源也将稍纵即逝。
就在这要命的时刻,柳原出现了,命运的转机灵光一现,她必须拼命抓住这棵救命稻草,要顶住内外的压力去赌一把。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流苏陪同宝络相亲、见了柳原回来后,面对白家人的阴损、恶毒,流苏却镇静地摸着黑点蚊香烟,这蚊香烟是点着了,也点着了她的未来、她的梦想。
“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着失了传的古代音乐的节拍。
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嘎然而止。
外面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关了。
”由此流苏的恋爱动机也昭然若示:依靠柳原摆脱现实困境,追求婚姻以寻求经济上的安全,当然还包括小女人对阴损刻薄的娘家人的报复心理。
《倾城之恋》的男女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却都是为了各自的目的“忙着谈恋爱”,彼此算计、相互刺探、暗暗较量着。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人性是扭曲的。
轰轰烈烈的情感角斗之后,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
流苏因为经济的原因,以残余的青春作赌,两次前往香港,但在与柳园的交往中时时算计着得失,提防着中计使我们看到在爱情游戏角逐中的无奈与悲凉。
经济优裕的范柳原因为掌握了经济的自主权,因而显得放悠而从容,寻求经济保障的白流苏只能谨慎地猜度,违心地屈从,这样的情场游戏发展到最后,已无爱情可言。
在白流苏的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她对范柳原的经济依附关系:她第一次到香港,就是为求得婚姻的位置,谨慎的不与范柳原发生关系,因为一旦发生关系,“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然而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
”所以她明知要承受家人的白眼和嘲讽,还是豁出去了,又回到上海,目的仍是为了“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回到娘家的流苏与家庭已是恩断义绝,受尽了气,但却不愿意寻找职业,为的是怕“失去了淑女的身份”、“先自贬身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流苏第二次到香港,已是她为谋生而谋爱的失败,所以她只有屈从,做了范柳原的情妇,但仍在思量怎样吊住范柳园的心:“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虽然结局看似完满的,但这种“倾城之恋”的爱情却因掺进利害的权衡而变质,因染上了金钱的铜臭而变味。
流苏的再嫁,结果也无非是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却没有走入幸福。
《倾城之恋》的结局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流苏)”,可是到底成全了她什么呢?一座城市的沦陷只将一场虚情假意的爱恋转化为一桩不可靠的婚姻。
反讽意味极浓,更充满了无尽的苍凉感。
(二)女性命运的悲剧《倾城之恋》的悲剧性其次表现为受封建宗法意识压迫的传统女性的悲哀。
白流苏对婚姻是身不由己的。
离婚后的流苏回到娘家本想寻求家人的庇护,岂料钱财被盘剥干净后,“破落户”兄嫂翻脸无情,终日对她冷嘲热讽,甚至想让她给已与其离婚七八年的前夫守寡,遭到流苏的拒绝后就索性撕破脸皮想尽法子轰她出门。
伤心无奈下,流苏求助于母亲,母亲却一味地避重就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去是正经。
”母亲袖手旁观,无法依靠,她也想过别的出路,但也知道自己“没念过两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能做什么事?”还是徐太太指点迷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
”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悲哀。
她们被男权社会所支配、统治,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真正能改变自身现状的唯一途径是婚姻。
婚姻成了她们永远的归宿。
现实逼得流苏冷酷,她抢了原本介绍给异母妹妹宝络的南洋华侨范柳原。
此举更让家人恨透了她,但同时也对她有所忌惮。
因为如她能嫁给柳原,白家人还是有用得着她的地方,不能把事情做绝了。
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现实在扯掉温情脉脉的面纱后一览无遗。
流苏对柳原也未必抱有多少真情。
她离婚后的七八年是在那个单调无聊的让人窒息的腐朽家庭里度过的。
她费尽心力与范柳原真真假假、若即若离地周旋着,并非“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与魅力所征服……内心还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
……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此时的流苏已被环境所扭曲了。
为了生存,只能抛掉面子,用尽心机设法套牢范柳原。
这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爱情角逐,而是人的一般性生存状态的一种展示。
流苏的调情,背后是生存的焦灼与无奈,这与柳原是不大一样的。
柳原叹流苏不爱他,曾引《诗经》中的句子:“生死契阔———与子相悦”,而《诗经》中的原句应是“与子成说”。
柳原虽在国外长大,但接受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想必不会记不清原文,而他故意改“成说”为“相悦”,我们不妨理解为这是他对流苏的一种期望态度。
“成说”,指的是订约,是夫妻白头偕老的盟誓。
柳原不想与流苏“成说”,只想与她“相悦”;而流苏与他“相悦”的目的就是最终与他“成说”———得到一纸婚契。
两人对此的态度是相悖的,但有一点又是相同的,那就是二人都不存在爱情天长地久之心。
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旨在求生存,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
她们自身缺乏力量,只能被动地依赖着男人靠不住的爱。
所以柳原的调情是主动的,悠然的,而流苏则只能无助地处于拙于防范的状态,“她如临大敌,结果毫无动静。
她起初倒觉得不安,仿佛下楼梯的时候踏空了一级,心里异常怔忪,后来也就惯了。
”构成对照的是流苏对她的盘算还是有信心的,她算得到:“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但她也明白自己的底数:“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经不起老。
”当她再次赴港时,她是失败者的心情,因为她只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在柳原得到她的那一晚,她更觉创痛:“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寒心。
”流苏本是敏感、孤傲的,但现实逼得她不得不放下矜持以最后的青春为赌注去堵一段契约似的婚姻。
所以“流苏的失意、得意,始终是下贱难堪的。
”(三)通过“意象”表现悲剧性“意象”即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创造了一个意象的世界。
“我要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
”月亮的《传奇》中的宠物。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月写情,月随情生,情随月长。
在寂静的浅水湾,范柳原于深夜里问月,流苏“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月亮在黑夜的衬托下暧昧不清,仿佛代表着两个被精明计算着包裹着的戏中人如梦幻般,稍瞬即逝的真心。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上的霜花。
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刻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
”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如“十一月尾的纤月”一般细如霜花,仿佛随风即逝,一触即化。
“海上毕竟有点月意”,虽然在喧嚣恼人的尘世中,爱情显得如此琐屑卑微,近乎荒凉,但仍然带着些许世俗的希望,有那么一点快乐,有那么一点温柔。
顾影自怜是人类的嗜好“。
张爱玲擅长通过镜像描写的幻觉呈现,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活动。
”镜子是张爱玲小说中又一常见的意象。
“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地抵着冰冷的镜子。
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
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烧上身来”。
镜像描写将人性的情欲诗意的呈现。
如古诗“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一般产生重叠的美感,给现实世界背后竖立了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经它一映照,这个世界就变得虚虚实实,变幻无穷。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老钟象征着白公馆是忘却了时代也被时代忘却了的旧式封建公馆。
(四)“参差对照”的写法“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倾城之恋》中的人都是不彻底的人。
乱世中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的中国富豪范柳原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外有朴素的。
从腐旧的家族中走出来的流苏是冰清玉洁且又具有挑逗性的,冰清玉洁是之于外人,富有挑逗性是之于情人。
《倾城之恋》所叙述的故事也是不彻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