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歌曲特点

苗族歌曲特点
苗族歌曲特点

苗族歌曲的特点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

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

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目录 引言 (3) 一、发展历史 (3) 二、形式类型 (3) (一)服饰 (3) (二)配饰 (4) 1.头饰 (4) 2.银饰 (4) 3.银梳 (5) 4.银镯 (5) 5.银项 (5) (三)纹饰 (5) 三、服饰文化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服装样式都能在苗族服饰上找到痕迹。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是我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发展历史 早在《后汉书·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现在,每逢节日的时候,苗族妇女依然喜欢穿传统的绣花衣裳。苗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如今所呈现出来的苗族服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关于自己历史的确切文献记载。所以,苗族口口流传的传说故事成为了了解苗族历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有关苗族服饰的起源传说之一是:“楼珊”、“楼尼”请来了“楼妹”、“楼姐”,坐船从东球带来了五色棉种,进行播种。后来勒归发明了织布机、纺车,还教会女人纺纱、织布。这样,女人才有裙穿,男子才有衣穿。另一种说法与阿凤和谍雄的爱情故事有关,他们结合后,做出了像金鸡一样漂亮的衣裳,并不辞辛苦地向人们传授技艺,苗族先民才穿上了花衣花裙。 对于苗族服饰文化,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文献记录,如《淮南子》、《后汉书·南蛮传》、《隋书·地理志》等书中均对苗族服饰有所描述,从这些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而近代考古发掘发现的大量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苗族服饰文化的实物依据。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已经与中原人民进行了相互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纺织技术的发展。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先民的变迁、源自族内的改革,以及某些封建王朝的政令和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都影响着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上衣下裙的式样,在苗族中比较盛行,衣袖的宽窄裙子的长短衣领的有无纹样的装饰等,都有明显的变异。上衣下裤也是苗族流行的着装,衣服的长短,裤子的大小,衣襟的格式等也有不同,与服装相搭配的饰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清代之前,无论男女一直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式。雍正年间指令服饰宜分男女,苗族男人的服饰才改为裤子。现在受到汉族的影响,苗族男装完全汉化了。 二、形式类型 (一)服饰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款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领或大襟衣,配百褶裙;二是大襟衣配

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绪论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苗族银饰的特征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 (一)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吴继红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湖南靖州有“苗族歌鼟”,贵州黎平有“侗族大歌”。虽分别在两省,实则相邻地区。 “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锹(读qiao)乡。三锹乡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聚居区,东临该县铺口乡,南抵藕团乡,西与贵州锦屏、黎平县毗邻,北与该县大堡子镇交界,东北与坳上镇相连。三锹乡辖:枫香、菜地、地妙、元贞、凤冲、小榴、地笋、南山8个村委会。 “侗族大歌”大致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其中以从江县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和黎平县的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为其流行的中心区。 从区域看,“侗族大歌”流行区域相对广阔,“苗族歌鼟”流行区域只在一个乡的范围。即便如此,“侗族大歌”和“苗族歌鼟”都是全中国绝无仅有的独特多声部民歌。它们歌唱形式类似,歌唱内容相同,歌唱规模不同,音调同而情趣有别,音效各具特色。 一、以歌养心建和谐 “苗族歌鼟”的“鼟”字,从字面上看表示为击鼓的声音,而用当地语言理解“鼟”字却是“上台阶、步步登高”的意思,似乎暗示“苗族歌鼟”声音高低起伏大、音域宽广的特点。“歌鼟”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本来只是男女集体对歌对唱的一类歌曲,演化到后来,苗民便把它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了,以致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 作为“山歌之乡”的靖州三锹一带,苗民酷爱唱歌,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相互之间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唱歌成就了他们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这里的苗民大多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他们的口头语是“饭养命,歌宽心”。讲歌由歌师担任,讲歌时要口语性较强,听起来近似说话,具有根据不同场合需要进行随时编歌的能力。领歌人要求嗓音好、记性好,主要担任高音声部的演唱。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则是宏大和古老之意。这种民歌主要体现在曲体长、声部多、演唱人数多、场地讲究、礼仪规模大、礼节隆重、歌唱远久与古老等方面。“侗族大歌”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等和谐,以歌传承历史、传承做人道理、表达理想、丰富精神境界。“侗族大歌”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几乎每个侗寨都有一个或多个15人左右的歌队,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对歌、赛歌。通常,在唱大歌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通过唱大歌的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首”的记载。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才有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服饰艺术。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得到吉祥幸福。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所以,贵重的东西即是富和美。戴上这些银饰,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重的可达8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有的称其为“长命锁”、“银压领”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黄平革家少女其项饰也十分丰富,有戒指项圈,每个戒指又附一银片蝴蝶。有柱式拧丝项圈,月牙形银片项圈,下面坠有各种造型不同的银铃,行走起来,胸前一片银光,叮当作响。

苗族音乐鉴赏

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现的态势,在中华几千年文化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疑少数民族音乐也是我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价值,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起源于生活,同时反馈给社会,它不仅具有艺术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还可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存在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无形的力量,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核心以及凝聚人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庞大且颇有影响的民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而苗族的音乐文化更是令人瞩目,这也是与其深邃而独特的文化所息息相关的。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常常是基于节日、劳动、爱情等方面开展开来的。这些习俗中均伴有歌舞.这种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它还表现出了民族的价值选择、生存意义以及文化生活,更体现出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喜爱.而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和历史变迁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但在1956年前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苗歌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无比重大,每逢“四月八”、“六月六”、“赶集”等到喜庆吉日,各山寨的歌朋歌友,男女青年从四面八方赶向歌场,对歌、盘歌、教歌、听歌。以歌交友,以歌传情。 苗族民间音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声乐曲、器乐曲,由于苗族内部有着众多不同的支系,各支系的这两类乐曲的曲调和风格也略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其作为整体苗族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声乐曲是苗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主要包括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婚礼歌曲和丧葬歌曲。其中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基本是同一类曲调,但这类曲调并非完全雷同,而是要根据歌曲和内容需要来确定,每一首歌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曲调风格,当歌者为曲调的悲哀而哭泣时,听者也会随着眼泪汪汪;当歌者为曲调的欢愉而心情激昂时,听者也会为之兴奋不已。特别是苗族迁徙歌,老者会为迁徙的艰难而嚎哭,幼者会为之悲伤。其他如孤儿歌、新娘歌等,其内容伤感曲调悲惨忧伤,使听者为之伤心流泪,若有新娘、孤儿在场,必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说到苗族的音乐就不得不说他们使用的的乐器,以及他们的器乐曲。苗族的器乐曲大致可分为三类:笛类乐曲、芦笙乐曲和木叶乐曲。而芦笙乐曲又是器乐曲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芦笙文化是苗族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摘要】文章从地域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文山苗族民歌和乐器的角度来简述文山苗族音乐的概况,再从文山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对文山苗族音乐做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对文山苗族音乐做出大体的概述。 【关键词】文山;苗族民歌;器乐。 文山,地处西南边陲,这里生活着壮、苗、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山少数民族——苗族,其音乐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两大类。 一、文山苗族民歌 文山苗族民歌是整个文山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苗族自古有歌,并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世世代代都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有的有伴奏,有的前面没有伴奏后面又有伴奏,有的完全没有伴奏。文山苗族民歌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按其音乐题材分类可分为:山歌、叙事歌、风俗歌等。如祝福家乡的歌《鸟容帮豆郎》(翻译过来就是《祝福家乡》),探讨名字来源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情歌《假如我是一支花》,叙事曲《喏徘与榜董》等等。 例:《鸟容帮豆郎》

(一)、山歌 文山苗族山歌有情歌、茶歌、酒歌、劳动歌等等,常唱于山野林间或田头地旁,曲调悠扬婉转,音色清醇甘美,旋律波动起伏,节奏舒缓自由。其中情歌较为多见,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如《假如我是一支花》《独自想念山歌》等。 例:《独自想念山歌》① 汉语:大雁飞来小燕没有地方飞,飞停在椿树尖,我们两个说不说说得那么好,怕你走你的,我也要走我的,怕你回去以后想不想我不知道,我走以后我想你想得心每天都飞向你父母的山谷 (二)、叙事歌

苗族服饰文化

第一章历史上的苗装 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 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本民族文字典籍缺乏。清以前的汉文字典籍对苗族记载又过于简略,对其服饰描述往往寥寥几句,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亦十分稀缺。所以,我们很难像苗族学者沈从文先生复原中华民族服饰变迁脉络那样去复原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没有办法复原上古、中古的苗族服饰,这是一件憾事。或许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从“三苗墅首”这句古话来看,仿佛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比较缓慢。时至今日,在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的被称“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的毛线混入发内盘在头上。织金、盘县、毕节等县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发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发首”的遗风。可是,我们不能据此风俗而要妄断苗族服饰变化的缓慢,没有发展。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可能不踏着与时代同步的节拍,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冲击。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南、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与中原民族及其他民族相邻而居,接触在所难免。前文提到的战争与迁徙过程中把过去生活地方的山川、河流和城郭做成衣服穿在妇女和儿童的身上,并世代传承至今日。那么我们要问,在这次演变之前呢?他们穿的是怎样一种服饰呢?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苗族服饰是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民族的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之一,它同民族的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受到内力和外力两方面的驱动。变迁呈自发性、自觉性的和被迫性或强制性的。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增减状态。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使用等原因。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也可能因为本民族倡导的改革等,加速了民族服饰的自觉变迁,这种变迁也可能表现为突进的方式。被迫性或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由于封建王朝政令或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造成。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为新服装取代。从这层意义上讲,服装的保守与反保守常常成为政治化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爆发民族战争的诱因。 苗装在其历史上,经历了自觉性和强制性的变迁。 如果将清代文献记录的苗装和“苗图”中描绘的服饰与后来的服装及现存的苗装相比较,从中不难发现苗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迁特别在当代更是十分明显。其中,男装的变化,显得更为迅速。从各类“苗图”及田雯《黔书》、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爱必达《黔南识略》、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李宗的《黔记》的记载中清楚看到清代绝大部分苗族支系依旧保持有别具风格的男装。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的田雯《黔书》记载:生活在贵阳一带“东苗”、“西苗”支系的苗族“男椎髻,著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束发”。居住在贵定县平伐司一带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苗蛮图册》绘制的82幅图中,几乎每一幅部有椎髻男性,且都是民族服装打扮图三十九,绘有5个男人猎虎图,其中靠近虎的一人左手执木牌,右手执镖,一人执长镖随后,另三个殿后者同执一弩。他们的装扮为,执木牌走在最前者头戴铁盔,肩、胸、腿都穿有护甲。其余四人没有穿甲衣,他们装束为椎髻束发,长衣短裤,衣色青黑,裤长至膝部,绑腿赤足。画面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九股苗在兴隆卫凯司……头戴铁盔。前有护面,后无遮肩,用铁皮围身,铁片缠腿。健者能左手执木碑(牌),右手执镖,口衔利刃,行走如飞,携带药弩名臼偏架,三人共矢,发无不贯。”图十四所绘“红苗”男子装束是椎髻,穿交襟宽袖上衣,束腰。下为中长裤,绑腿赤足。124j应该说,<黔书)、<苗蛮图册)所反映的是清初的苗族服装面貌。到清中后期,这种男装亦有了明显的变化。据田雯(黔书》记载,居住在都匀府之陈蒙烂土、天坝(今之福泉、麻江等)一带的“夭苗”支系“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乾隆年间的(苗蛮图册)图二十一“天茁”说明文字也这样写:“缉木叶为衣,著短衣(裙)。”而8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罗绕典写《黔南职方纪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作者:吴辉林(芦笙专业)指导老师:杨昌树 内容摘要:苗族芦笙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族吹管传统和声乐器。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苗族聚集区中,由于语言、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芦笙音乐调式和乐曲风格等方面稍有各异,但是其吹奏方法确大体是相同的。 关键词:芦笙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声的运用乐曲的展现 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与苗族人民的伦理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人民授之为“母亲”,人们通过芦笙这一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感情、审美理想,从中获得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苗族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也是较为丰富的。 一、芦笙的演奏姿势 姿势是给人一种美感的肢体语言。苗族芦笙的演奏姿势大都伴随着舞蹈的动作而形成。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即走(跳)式,以及伴随着改良多管(音)芦笙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立(站)式或坐式。 走(跳)式:民间芦笙演奏中最常见的姿势,即芦笙演奏者边吹边舞蹈,舞蹈动作的大小、快慢与芦笙旋律的快慢、强弱息息相关。演奏时,身体要正、腰要直、面向正前方、两脚自然

分开、挺胸而不挺腹。 坐式或立(站)式:一般在改良芦笙的合奏、伴奏或个人练习时最常用。演奏时,具体要求与走(跳)式大体相同,另外坐式不要叠腿。 二、演奏方法 1、运指法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吹管乐器,其音位都是按照音阶的高低顺序排列的,而苗族芦笙是一种边吹边舞、乐舞结合的特殊民族乐器。其指法则是根据手指的运用和民族民间吹奏的习惯来排列的。尽管如此,如何使用正确的运指法对演奏好芦笙还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演奏者手持芦笙过紧,有的则不用指头按孔,而用指头下端的关节按孔,这样不但有损美观,还影响到手指固有的灵敏度。因此,不管吹奏民间六管芦笙还是改良多管(音)芦笙,两手必须自然放松,并将需要按的音孔按严密,如稍有偏离,便发不出音来。所以,演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指头按音孔。这样能更好的利用手指固有的灵敏度,两手放松了,应用也自如。否则影响乐曲的演奏表现效果。 2、用气法 芦笙的演奏主要是依靠运用气息的力量来冲击簧片振动而产生音响,呼和吸气均能使其发出声音。一位芦笙演奏者的演奏是否自如、流畅,与用气的正确与否是分不开的。因此,正确地掌握呼、吸的用气方法,对学习和提高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是格外的重要。 呼气:嘴唇要含住吹口、胸部要挺直、上身肌肉放松,保持正常的呼吸方法,小腹部用力收缩,形成往上顶的力量,有节制地使气息似一条线似的向外输出,随着气息的减弱小腹部随之

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介绍 ------以雷山县为例 开头: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给大家介绍我的民族文,今天我的ppt是关于苗族文化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our national culture. Today I do the PPT is about the miao culture . PPT 1第一页:首先我们看第一页,是关于苗族及音乐的概述First we see the first page, is about the overview of miao and its music 贵州苗族音乐音调的风格面貌,可以分为四大色块,东部色块,中部色块,西部色块,黔中南色彩小块 Guizhou miao music tone style appear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olor piece,Eastern area, middle color piece and color piece in the west and guizhou zhongnan color small pieces。 Ppt4:接下来简单的介绍下苗族民歌的作用和语言使用状况 The following simple introduce the role of miao's folk songs and language usage 我认为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喜欢音乐吧,那我想问一些同学,你们为什么喜欢音乐或者说音乐有哪些作用呢? I think a lot of students here are fond of music, that I want to ask some of my classmates, why do you like music or music what role?

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樱桃会、跳香会等节日。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

浅谈苗族音乐

浅谈苗族音乐 摘要: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本文章述说了苗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了它所特有的特征,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表现出了它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苗族音乐传承性文化价值 一、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 苗族音乐,在其社会历史行程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认为苗族音乐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历史传承性 有人说:“在苗疆圣地,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我认为在这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歌中所述的“五支奶”与“六支祖”,指的是当时部落的氏系,居住在东方天水紧相连的地方正是今天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东方――长江中下游。到先秦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到达武陵山域的五溪地区居住,有一支苗族约在秦汉时期早上已迁徒到达今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定居,除一支古苗族在五溪地区定居之处,另一支古苗族约在魏晋时期开始陆续分期、分批迁徙到川、黔、滇地区,至明代,相继移入东南亚,另一部分苗族也在此时期移往海南岛。今天苗族分布居住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各省的边缘山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我们可这样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种子;是苗族历史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苗族人,哪里就有歌声。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处处受到歧视的悲惨历史。 2、民族性原生性 苗族先民的向来崇拜太阳、月亮、山神,甚至花草树木等等。这可以从苗族的服饰图案和铜鼓纹得出结论,而我认为苗族音乐也像苗族服饰和铜鼓一样,有着自己的“图案”――那就是地域性,民族性和原生性,苗族音乐从纵向历史的过程来看,给人一种“寻根”的感觉,因为苗族音乐是从原始社会,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只是因为没有文字和乐谱,所以当时苗族歌曲无法保存下来,在这里提到的“原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原汁原味”,从苗族的历史来看,我们都知道,自从苗族迁徙以来,现在一直居住在地形为海拔四百米至二千五百米的中国西南省份,以陡峭山坡和深陷峡谷为其特征的云贵高原具有海拔二千米到二千五百米的山峰,河谷与平地的地方。这里的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创造性的梯田灌溉技术。有人说,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太落后,太偏僻、太边远,然而就是因为这块原始的地方,滋生了我们苗家许多传统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对于“原生性”我们可以从曲子角艺术的发展,加工,或者对某一类民歌的风格进行模仿所创作出来的歌度来说,由曲作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6015706.html,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唐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 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传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一)传统曲调

(完整版)苗族服饰教案

苗族服饰 教学目标: 1、了解苗族服饰的特点,图案的装饰规律,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纸质服装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从身边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材料准备: 剪刀、胶棒、修正液、油画棒、粉彩笔、卡纸、各色彩纸、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5分钟) 由苗族歌曲导入,简单介绍苗族特色节日,了解苗族服饰分 为常服与盛装。在欣赏时,提示学生观察图案颜色的组合方法,看 颜色是如何排列起来的?有什么特点?在绘画上选择什么样的表 现方法更适合这种图案? 二、了解苗族服饰(5分钟) 1、色彩与图案 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对图案的选择喜好运用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苗族女性非常擅长刺绣,绣品精致,图案生动,色彩丰富。图案大多是龙、凤、碟、鸟、花、草、虫、鱼。苗族是一个讲究生态平衡的民族,他们古时长期迁移,经常生活在山坡水边,亲近自然,与花鸟为伴,常年来与自然有深厚的感情,这些直接表现在他们的绣品上,

因此他们的绣品都是采集于自然的广泛题材,既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突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2、苗族服饰的基本结构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标志之一,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基本特点:男装,短装衣裤或大襟长衫。 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配件多,花饰丰富。 苗族服饰一般均有性别、年龄、盛装与常装之别。 三、示范制作技巧(8分钟) 图案设计规律:剪贴:剪出完整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进行剪贴。 绘制:运用多种工具(粉彩笔、修正液、油画棒)绘制图案。 四、制作节日盛装:(20分钟) 1、分组创作。根据苗族服装的特色,选取自己需要的创作元素进行服装计。 五、展示学生作品(2分钟)

苗族音乐的特点(较全面)

苗族由于大多生活在山区,所以以激扬高昂的飞歌著称,如《苗岭飞歌》,但是情歌却是相当缠绵,如同情人在娓娓道出内心无限的寂寞和思念,如《方召情歌》、《假如你是一枝花》,除情歌外,祭祀歌曲,离别曲,祝酒歌等都是比较高的,大多都在E到A之间,另外,苗族歌曲只有五个调。谢谢!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 飞歌的歌词,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数是五字句。曲调有大致固定的谱子,拍节的长短与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但有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在一首歌曲中开头较慢,第一句先快后慢,拖音渐高而长,第二句先快后慢,但拖音渐低而长,从第三句或第四句起,开始用中速唱下去,逐渐加快,唱到主要部分时,用快速连唱。高潮唱完之后,用渐慢渐拖音唱一小部分,即接近尾声了。唱到最后一、二句时,拖音渐低而长,飞歌开头一二句,中间接近高潮前的几句,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有拖音。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拖音的长短,凭歌唱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 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 挂丁飞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四声微调式民歌,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 凯棠飞歌主要流行于凯棠、翁项、地午一带,属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用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两个声部一先一后出现,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高音区放在任意延长位置,高昂明亮,开朗激扬。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 施 方 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大部分学生为苗族学生,而苗族有其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热情奔放、寓意丰富的苗族舞蹈,古朴豪迈、直抒情意的苗族民歌,英勇矫健、动人心魄的苗族五艺(芦笙舞、打鼓芦笙舞、多声部合唱民歌、板凳拳舞、苗家武术),苗族语言等等,无不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苗族历史的缩影。是不能够随意丢弃或流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化屋小学苗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以提高苗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落实苗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了民间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制定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打造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内容:把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武术、苗族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芦笙、板凳拳等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及苗族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组建30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队合唱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歌舞、传承苗族经典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民歌。? 二、规范芦笙舞课程,普及校园“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此任务由杨长坤老师负责)?

(1)、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开设苗族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师生了解“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会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介绍“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让学生通过参加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的活动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修德启智,健康成长,并做到传承经典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