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笔记,绝对考点!

管理心理学笔记,绝对考点!
管理心理学笔记,绝对考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1 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原则、方法,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管理过程:生存过程(技术管理):物质资料、设备、技术、劳力等

社会过程(心理管理):管理制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

管理心理学主演研究管理过程中的社会过程,即心理管理。

2、与管理心理学相近的学科名称

工业社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组织心理学(薛恩)、组织行为学(卢盛忠)

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多门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

是管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

2、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人性假设与管理

A、经纪人假设与x理论

B、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

C、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

D、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

E、全面自由发展人假设与Z理论

F、自我超越人假设与学习型组织理论

2、个体心理行为与管理

A、个性与管理(能力、气质、性格与管理)

B、社会知觉理论与管理

C、需要动机与管理(激励理论)50分

D、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与管理

3、群体心理与管理

A、群体规模与规范

B、群体决策与群体凝聚力

C、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D、群体的沟通与冲突

4、组织心理与管理:组织与组织结构

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文化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一、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二、研究的方法

1、观察发

2、谈话法

3、实验法

4、问卷法

5、测验法

6、个案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管理学基础

一、古典管理理论对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影响

1、科学管理理论

A、该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1911年著有《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选择

B:泰勒的成长过程:学徒—工人—领班—车间工长—车间主任—总机械师—总工程师

C:泰勒的实验:搬铁块—时间动作分析实验

D、泰勒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劳动定额制工时定额制计件工资制工作流程图等

E、泰勒科学管理四原则

a、劳动要有科学的方法以代替仅凭经验的方法

b、对员工要进行挑选、教育和训练

c、管理者要真心的与员工们合作

d、管理者要与工人有严格的责任分工

F、与泰勒同时代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甘地—计划图表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分析研究

2、计划管理理论

A、代表人物:法国亨利.法约尔。1916年著有《一般工业管理》,提出了管理的五要素或五职能和十四条原则。选择

B、管理五要素或五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C、管理的十四条原则(略)

3、行政组织管理理论

A、代表人物: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呗称为组织管理之父。1910年著有《社会与经济理论》,论述了组织、权力、领导等管理问题。选择

B、提出了著名的“层峰记过”(官僚结构)的组织模式和“超凡魅力”的概念

三种理论的比较:科学管理—侧重研究基层管理

计划管理—侧重研究高层管理

组织管理—侧重研究组织管理

二、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影响

1、管理科学学派

A、与管理科学同内容的概念:运筹学数量分析系统分析决策科学等

B、主要思想: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就,注重数学和统计方法,注重运用电子计算机、数学模型、数学原理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管理

2、行为科学学派

A、主要思想观点: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重视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影响。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重视物质因素,技术因素,而忽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C、与管理科学学派的不同

3、系统理论学派

A、主要思想观点:是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的一种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B、社会技术系统:一个企业或组织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包括目标价值组织结构心理社会管理技术等。

C、特点或优点:克服了其他管理理论的片面性,讲影响生产效率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从各子系统角度综合考虑管理问题。

4、应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A、主要思想观点:个人或组织的心理和行为受外界不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样的心理或行为,由于情景的不同,其结果会有所不同。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技术学

1、提出者与研究者:心理技术学的名称由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于1903年提出。真正的研究者为美国的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1912年著有《心理学与工业生产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2、《心理学与工业生产效率》的内容

选择最最合适的人

从事最最合适的工作

达到最最理想的效果

3、研究内容:主要研究职业选拔和培训,工作疲劳和劳动合理化,解决人与机器的心理适应等问题

二、工业社会心理学

1、研究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约等一批心理学家。梅约被称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研究为1927—1932年的霍桑实验,该实验为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先驱研究。

2、主要思想:人的工作积极性取决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取决于职工与管理者、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即“人群关系理论”

三、群体动力心理学

1、研究者: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并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

2、基本思想:勒温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即:

B=f(P*E)

3、研究内容:群体的规范,群体冲突与沟通

四、社会测量理论

1、研究者:原奥地利后移居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莫里诺,创造“心理剧”治疗方法,并提出了社会测量理论

2、基本思想:运用问卷法、图表法对员工工作态度及员工之间关系进行测量。

五、需要层次理论

2010.03.16

第三章人性的假设与管理(每个假设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经济人的假设与X理论

一、什么是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是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二、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理论—X理论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他们都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地受别人的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须用强制与惩罚的办法使其服从组织目标。

4、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因此需要用金钱和地位鼓励其努力工作。

5、人可分为两类,多数人属于上述4类,只能是被管理者,只有少数人才能担当管理者。

三、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工作的重点—提高生存率,完成生产任务,不必考虑感情与道义,这种管理方式被称为任务管理。

2、管理工作知识少数管理者的事,工人只能听从管理者的指挥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怠工者严加惩罚,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该理论观点最具典型的实施者------泰勒

四、对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的评价

1、把人看成是天生是懒惰的,是一种性恶论的遗传决定论人性论,应予以批判。

2、把人划分为多数为被管理者,少数为管理者,并且认为是天生的,这是为其剥削思想找理由

3、在某些企业的某个时期,尤其是素质和境界较低人群,该理论的确具有实用价值

4、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不能忽视

第二节社会人的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又称“社交人”,该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只是起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起决定性因素。

社会人假设的提出者为“霍桑实验”的主持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约

二、霍桑实验及其结论

1、霍桑实验

A照明实验B福利实验C群体实验D访谈实验

2、霍桑实验结论-----人群关系理论

A 人是社会人,影响人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B 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C 在组织或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其影响并规范着群体成员的行为。

D 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

三、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是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

2、管理方式上应重视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是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在奖励制度上,提倡集体奖励,而不主张个人奖励

4、管理人员的职能变化

A 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

B 要向上级主管呼吁员工的想法,反映职工的现状

基于社会人的假设,梅约等人提出了“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让职工和下级参与企业决策的研究与讨论。

四、对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的评价

1、由经济人假设中“考虑工作”的时代到社会人假设“考虑人”的时代,是在管理思想上的一大进步

2、人群关系理论中提出的“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

3

制定奖励制度提供了参考价值。

第三节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与Y理论

一、什么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自我实现的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北京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

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人应具有15中特征

马斯洛认为,人的成熟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人之所以不能完全成熟和充分的自我实现,全是由于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二、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理论-----Y理论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

2、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强制与惩罚不是保证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

3、正常情况下,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人都会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重点的改变-----重视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对挖掘人的潜能与发挥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管理人员是一个采访者,任务是如何创造适宜的工作条件

3、奖励方式的改变-----以内在奖励为主

4、管理制度的改变-----应保证职工能充分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多选,简答)

四、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的评价

1、把人看成都是勤奋的,也是一种错误的人性观(判断)

2、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成熟过程,过分强调环境因素而忽略社会等其他因素对人成长与工作积极性发挥的影响,也是片面的

3、相信人的创造性,强调内在奖励在调动人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对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节复杂人的假设与超Y理论

一、什么是

复杂人假设认为,认识复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间、地点,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

二、复杂人假设的管理理论-----超Y理论

根据复杂人假设所提出的管理理论称为应变或权变理论,即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也称为超Y理论

1、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同一个人的需要随着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而发生改变

2、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情景下,形成不同的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在组织中,随着工作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会不断的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人在不同的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管理方式

三、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相应的管理措施

根据复杂人假设及所特出的管理理论,在管理过程中应多些可变行,少些肯定性,多些实用性,少些抽象性

1、企业的组织结构要固定,也需要灵活

2、企业领导者的工作作风要根据企业的发展与变化而有所不同

3、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方法要根据员工的个体差异而灵活多变

四、评价

1、根据人的个别差异和复杂性而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措施,对我们的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2、过分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复杂性而忽略人的共同性,也是片面性

第四章个性特征与管理

第一节能力与管理

一、能力的一般概述

1、能力的定义

个性: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特征

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

2、能力的分类

按能力的倾向分:A 一般能力 B 特殊能力

3、能力的差异

A 水平差异

B 类别差异

C 早晚差异

D 性别差异

二、能力与管理

1、每个岗位和工种都应有像样的能力要求

2、选人用人时,要人岗匹配,人尽其才

3、对人的使用要将能力与知识、品德、经验等综合考核

4、要考虑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5、要为人的能力发展创造人文环境

6、对人的使用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节气质特点与管理

一、气质及其类型

1、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指向性

2、气质的分类

气质体液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气质与管理

1、气质不能决定工作的成败,起决定意义因素的是人的思想态度

2、在同等思想境界下,不同气质特点的人,其工作效率会有所不同

3、某些特殊工作或工种,需要有特殊气质特点的人来完成

4、对员工的教育和训练,要根据不同的气质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三节管理中的个性分类研究

一、个性与工作匹配----霍兰德的个性分类理论

霍兰德认为,一个人的志趣,即个性特征,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匹配,决定其工作的满意度和离职倾向

霍兰德提出了六种个性类型及其相对应的职业

六种个性类型:实际研究社交传统魄力艺术

四、麦克比关于管理者的个性分类

1、工匠型:技术专家,对行政事务和职务无兴趣,刻苦钻研业务

2、丛林斗士型:A 狮型斗士 B 狐型斗士

3、企业人型:忠实稳妥,兢兢业业,循规蹈矩,严守规章,无创新

4、赛手型:团结并鼓舞别人,培养提携部下,有进取心和干劲

第五章社会知觉与管理

第一节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感念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包括对物,对人、对某一群体,某一组织的知觉

2、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人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个人,对社会群体,对社会组织等

3、管理中的社会知觉

A 对他人的知觉:即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人的动机、情感、思想意图的知觉

B 人际知觉: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C 自我知觉:即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进而对自身心理状况的知觉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1、知觉者本人的特征:A 知觉者的认知图示

B 知觉者的动机状态

C 知觉者的个性特点

2、知觉对象与知觉情景的特征

A 知觉对象本身奇异性

B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性

C 知觉对象的组合性

D 知觉对象的印象操纵---控制和操纵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操纵的两个侧面:印象激励---程度上印象塑造---方式上

印象操纵的技巧:行为相配自我拔高顺应情景规范保持一致赞赏或奉承别人

第二节社会知觉中的归因理论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研究

第六章需要动机与激励(重要)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概述

一、需要

1、什么是需要(略)

2、动机的种类(略)

二、动机

1、什么是动机(略)

2、动机的种类(略)

三、激励理论

1、什么是激励

激励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促使被管理者有效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激励理论的内容----类型

A、内容型激励理论:通过对被管理者需要的满足来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B、过程型激励理论:通过具有吸引力而且可能实现的工作目标来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被管理者的行为来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D、综合型激励理论: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或方式方法的综合使用,来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一)、理论提出

由近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人类动机的一种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

(二)、基本内容

1、提出了人的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归属与爱)、尊重、(知识与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追逐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3、需要分为低高两级

低级需要:生理、安全、社交

高级需要:尊重、自我实现、

4、五种需要既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也一定是无意识的,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

5、大多数人的需要层次是一个固定的系列,但人与人之间有个别差异,有几种人除外

6、人在某一时期都有优势需要,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是最理想的人

(三)、评价

1、五种需要层次的划分及其发展趋势符合人类需要的一般规律,而且划分的比较细致

2、人在每个时期都有主导需要,并希望达到自我实现需要也是合情合理的

3、关于需要层次的划分有机械主义色彩,而且忽视了人类需要之间的共同性

二、双因素理论

(一)、理论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书中提出

(二)、基本内容

1、提出了满意于不满意的对应关系

满意-----没有满意不满意-----没有不满意

2、提出了消除人的不满意,使人感到满意的双因素思想

A、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单位的政策,与其他人的关系、个人的地位、安全等。可以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

B、激励因素:工作富有成就感和挑战性,工作成绩得到社会认可,在职业上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可以使职工达到满意

德西效应大意: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三)、评价

1、在工作设计方面,强调工作设计的丰富化和扩大化,对调动人的内在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2、在对员工激励方面,注意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因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经过实验得出的

3、有三点怀疑之处

可信度、普遍性、可靠性

三、ERG理论

(一)、理论提出

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尔德法于1969年根据阿吉里斯成熟不成熟理论提出(二)、基本内容

1、认为人的需要有三种

生存需要existence

关系需要relation

成长需要growth

2、三种需要关系

A、三种需要并不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一种需要满足后,可能向高一级需要上升,也可能不上升

B、某一需要,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其需要的强度,并不会减弱,可能会更强烈

C、当较高层次需要满足受挫时,会对较低层次需要更强烈,即受挫----后退

(三)、评价

1、关于需要层次的划分思想与需要层次论和双因素有相似之处

2、“满足---前进”、“受挫---后退”的思想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的行为特点(选择)

四、成就需要理论

(一)、理论提出

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上世纪50年代通过测试的方式,在对人的成就需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二)、基本内容

1、按人的高级需要分为三类:权利、合群、成就

2、高成就需要者的四个特征

A、适中程度的风险措施

B、及时地工作反馈

C、完成工作的最大满足感

D、全神贯注的完成工作(任务)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EIV

1、理论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在其《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

2、基本内容

A、提出了影响人工作积极性的三个因素(多选)

a、期望expeetancy:人对自己通过努力达到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即实现概率的主观估计。数值在0-1之间

b、效价valence:一个人对某种结果效用价值的判断,是某种目标或某种结果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或者说是某种结果对个人的吸引力;同一目标或结果对不同人的效价是不同的;效价有正效价、负效价、零效价

c、工具性instumentality:一级结果与二级结果之间在联系的主观判断

一级结果:一般指工作绩效

二级结果:一般指最后效价,如加薪、提升得到好评等

B、提出了期望理论模型

a、期望理论模型:人的工作积极性或激发力量(F)=

b、模型理解:如果一个人认为某种结果或目标对他有重要价值,而且他估计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很大把握实现该目标,他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如果可能实现的目标对其意义不大,或目标价值很高,但实现的概率很低,都不会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C、提出了有效地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需处理好四种关系(简答)

处理好努力与成绩的关系

处理好绩效与激励的关系

处理好激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处理好奖励与时间的关系

3、启示与评价

A、根据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多因素思想,管理者在为员工安排工作时,既要考虑其工作能力,又要考虑该工作对他的重要性

B、在对员工实施奖励时,既要考虑奖励的实用性,又要考虑奖励的时效性

C、期望理论是一种理想模式

二、分配公平理论(大题)

1、理论提出

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心理学家亚当斯教授于1967年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提出,主要研究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2、基本内容

A、提出了影响人工作积极性的分配公平模式

a、分配公平指数模式

b、该理论模式含义:员工工作激励,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影响,而且主要收到所得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所得),而且关心自己所得的相对值(自己所得与他人所得或自己过去所得的比较)

O:所得(薪酬、提职、表扬、激励等)

I:付出(工作努力、资历、学历、年龄等)

A:当事人的现在

B:参照或比较对象(同单位或不同行业的人或自己的过去等)

c、公平指数公式的修正

B、被管理者产生分配不公时的应对措施

a、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b、改变自己的努力与投入

c、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d、改变比较对象,获得主观上的公平感

e、发牢骚、泄怨气、制造人际矛盾

f、离开组织,另寻他处

C、管理者对分配不公时采取的相应措施

a、尽可能建立一套趋向公平分配制度,按功付酬

b、帮助员工纠正不正确的认知

3、启示与评价

A、公平指数模式为组织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提供指导

B、为了制造人为的假公平现象而采取发放秘密红包的做法,更具有欺骗性

C、不要忽视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三、目标设量理论

1、理论提出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心理学教授洛克于1968年首先提出,后来得到了管理学家休斯和德鲁克的认可和支持,并发展为目标管理理论(MBO)

2、基本内容

A、目标设量的基本思想:员工的绩效目标是其工作行为

B、目标设置的意义

a、有目标比无目标工作积极性要高

b、困难目标与容易目标工作积极性要高

c、具体目标比模糊目标工作积极性要高

C、目标设置的原则(多选)

a、目标应当具体

b、目标应当难度适中

c、目标应当为个人所接受

d、在通往目标的进城中要有信息反馈

e、个人要参与目标的设置

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挫折理论

(一)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人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会有三种行为表现:

1、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

2、不能越过障碍,可能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的方向。

3、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产生挫折感)

(二)引起挫折的原因

1、客观因素:由于外界事物或情况阻碍人们达到目标而产生的挫折,也叫环境起因挫折。如物理环境、管理环境、成长环境等。

2、主观因素:个人的身体、能力、知识经验等原因产生的挫折,也叫个人起因挫折。如生理与心理因素、能力与经验因素等。

(三)、影响挫折体验的因素

1、个人的抱负水平-----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一个人的抱负水平越高,越容易感受到挫折。

2、个人的容忍力水平-----人对挫折的感受程度。容忍力强者,挫折感小;容忍力弱者,挫折感大

影响容忍力的因素:A、生理状况B、过去挫折的经验C、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四)、挫折表现(多选)

1、攻击:直接攻击间接攻击

2、倒退:人们在受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3、病态的固执:人面对挫折时被迫重复某种无效而且无任何结果的动作

4、妥协:A、文饰作用:找理由原谅自己或为自己辩解,即“阿Q精神”

B、投射作用:将自己的不良品质强加在别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不安与焦虑

C、反向作用:外在的行为或情感与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完全相反

D、替代作用:重新设置新目标以取代原目标-----升华

E、表层作用:把别人的好品质加在自己身上

(五)、应对挫折的办法(简答)

1、合理认知,沉重应对:对挫折要有心理准备,树立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2、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要有容忍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改变受挫情境:给员工帮助,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4、采取情感宣泄或精神发泄法

第五节激励理论的现实应用

二、组织中的奖励制度

1、奖励制度指定的原则

A、价值性: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奖励必须对员工有较高的价值,即员工认为奖励对他要有重要意义

B、联系性:组织制定的奖励制度要使员工得到的报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相联系,即奖励与工作绩效挂钩

2、奖励制度的维度(多选)

A、重要性:受奖者认为这种奖励对他们有重要的价值

B、数量的灵活性:要根据员工的特点与工作绩效的高低给予奖励

C、使用的频率:奖励使用次数越多,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越大。最理想的方式应是经常使用而不失重要性的奖励制度

D、可见性:奖励应使受奖者和其他人都能看得见,满足荣誉感和自尊心

E、低成本:奖励的成本应是越低越好

3、奖励的方式:增加报酬、提升、地位和身份象征、津贴、特殊奖励证书

4、确定奖励报酬的依据

A、以职论酬:根据员工所担任的职务高低与复杂程度来确定

B、以能论酬:根据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确定

C、以资论酬:根据员工资历深浅来确定

D、以绩论酬: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来确定

5、奖励方案:利润分红、员工持股等

第七章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第一节态度与工作态度

一、态度、态度结构与态度特性

1、态度定义:指人们针对某种对象的认知和情感倾向

2、态度结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

3、态度特性:社会、针对、协调、相对稳定、间接

二、工作态度及其形态

1、工作态度的定义:指人们在工作中如何采取行动的思想、信念和感情

2、工作态度的形态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工作态度主要包括(判断、多选)

工作满意感:对自己现有工作的感情和信念,包括整体工作或工作的某一个侧面

组织承诺:人们对现在所在组织的感情和信念,包括对整个组织或组织的不同方面第二节工作满意感与组织承诺

一、工作满意感

1、影响工作满意感的因素

个性、价值观、工作情景、社会影响(同事影响、群体影响、文化影响)

2、工作的满意感的测量

A、为特定目的而编制的量表

B、标准化量表:工作描述指数量表

明尼苏达满意感调查表

工作满意度“脸谱”量表

3、工作满意感与行为

A、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

a、高满意、低绩效-----不思进取

b、低满意、高绩效-----恨铁不成钢

c、低满意、低绩效-----破罐子破摔

d、高满意、高绩效-----力争上游

B、工作满意感与缺勤:工作满意感与缺勤成微弱的负相关

C、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工作满意感与离职成中等的负相关

D、工作满意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感与组织公民行为成正相关(判断)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那些没有要求员工去做,而员工自愿去敢的积极的不计报酬的行为。

二、组织承诺

1、组织承诺的概念:指组织成员认同组织目标与价值观,把实现和捍卫组织的利益和目标置于个人或小群体直接利益至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组织承诺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承诺,而不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承诺

2、工作满意感与组织承诺的区别

A、工作满意感:是针对某种工作或工作的某一侧面的信念和感情

B、组织承诺:是对整个组织或组织的某些方面的信念和感情

第八章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一节群体规模与结构

一、群体的概念

1、群体的定义:为了实现特定的工作目标,由共同工作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A、成员之间彼此经常的频繁的相互作用

B、成员之间彼此认同属于同一群体

C、成员之间彼此遵守群体的规范

D、成员之间共同应对外界的挑战

二、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确定:群体规模应视群体的工作任务与性质、群体成员的能力水平来确定其人数多少

2、群体的最佳人数:小的工作群体的理想人数应为7+-2

3、群体的奇数与偶数:奇数便于快速决策,偶数利于协商与讨论

4、群体规模与社会惰性:群体规模越大,评定个人绩效越困难,社会惰性也随之增长

三、群体的结构

1、群体结构的含义: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能力、知识、专业、性格、信念等方面的有机组成

2、群体的同质与异质:

工作性质比较简单、需要彼此互相配合、连锁性较强时,同质群体较好

工作性质比较复杂、决策需要认真研究讨论、工作的创造性较强时,异质群体较好3、领导群体的结构要求

年龄、性别、专业、个性、党派等

第二节群体心理冲突与群体人际关系

一、群体心理冲突

1、冲突的定义:两种目标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时产生的心理体验

2、冲突的种类:A、破坏性冲突-----阻碍达到组织目标(两败俱伤)

B、建设性冲突-----有利于达到组织目标(获得双赢)

3、冲突的表现: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4、群体中个人之间心理冲突的原因

A、信息基因的冲突

B、认识基因的冲突

C、价值基因的冲突

D、本位基因的冲突

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简答)

A、距离的远近-----距离越近,关系越近

原因分析:认知的可能性增多、心理的戒备性减少

特殊情况---远了香、近了臭

B、特征的相似性-----具有共同特征的人关系密切

共同特征:民族、宗教、年龄、兴趣、职业、受教育水平、地域、观念

C、交往的频率-----交往越多,关系越好

D、人格的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关系融洽

E、情感的补偿-----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F、内在特质:外貌特点、品德修养、人格特质、姿态表情

G、自身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H、性别的差异:异性好交往

2、人际交往的范围:学习工作圈、日常生活圈

3、管理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A、一把手之间的关系

B、一把手和副手之间的关系

C、副手与副手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一般类型

A、理性关系-----职务关系

B、非理性关系-----个人关系

第三节群体规范与压力

一、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定义:群体对其成员行为的共同期望,即对成员行为的约束

约束:明文规定(较少)、约定俗成(较多)

2、群体规范的性质:积极健康的规范、消极庸俗的规范

3、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之间在不自觉的互相模仿、暗示、顺从中自发形成的

4、群体规范的管理:管理者应鼓励员工遵从积极的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正确的群体规范;设法改变那些消极的有损于组织发展建设的不正确的群体规范

二、群体压力

1、群体压力的含义: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时,会感到有一种来自群体的无形的影响

2、群体压力下的表现:在群体压力下,会迫使群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即“顺从”或叫“从众”

3、群体压力下产生从众的可能条件

A、群体凝聚力水平:群体越团结,越容易顺从

B、个体的个性因素:人的智力较差、情绪不稳、缺乏自信等,容易顺从

4、群体压力下顺从的表现

A、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

B、表面顺从,内心不同意

C、表面不顺从,内心却同意

5、群体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的方式(多选)

A、理智讨论

B、怀柔政策

C、铁腕政策

D、开除政策

第四节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决策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简答、多选)

A、群体的领导方式

B、群体的规模

C、与其他群体的竞争

D、群体的成功

E、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F、群体的目标结构

G、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

3、群体凝聚力与生存率的关系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受思想诱导的正确性与水平制约(判断)

二、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比较的优越性

A、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管片面性

B、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使决策更好的贯彻执行

2、群体决策存在的问题:冒险转移现象、小集团思想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生产与技术系统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 财务经济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 研究与发展系统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输入、转换与输出过程。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机制与方法。 根据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规律、行为规律;运用动机与激励、竞争与压力、规范与约束、保证与保障、选择与培养、组织与团队环境影响等形成与建立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生命的价值、生存的需要、团队意识、个人素质)2、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 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调其主体地位。依靠员工个人、团体、组织和领导行为来实现企业目标。 4、关系资本(市场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与结构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 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市场与公共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形象、文化建设。 2、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基本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关于个体心理研究(核心)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他涉及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问题。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1.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人的心理基础分为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中的自然属性指的是由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进而形成一个人的中枢系统;其中的社会基础指的是社会属性,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影响决定着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属性影响和制约着自然属性。 答案要点:心理构成包括三部分内容:动力系统、指向系统和特征系统,动力系统和指向系统属于个性倾向性特征, 特征系统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个人的动机、需要、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气质的概念与类型及各类气质的行为特征。能力的概念和能 力差异与类型。性格的概念、性格差异与类型。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的不同,其次是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2.如何评价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 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 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 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 是20 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 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 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 以便促使 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 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答案要点: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 世纪初个人主 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把人当做机器的附属品,而忽略了人类的精神需要,如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3.如何评价社会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 问 题. 从" 经济人"的假设到" 社会人"的假设;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无疑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进了一步.资本家实行参与管理,满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业中确实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效果. 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许多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尽管如此,"社会人"假设也存在不可摆脱的局限性. 2、假设中的人际关系,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剥削关系,也没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它 不能解决资本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如,我们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之群体的沟通_毙考题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之群体的沟通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 一、沟通的一般概述 (一)沟通的过程 1、信息源; 2、编码; 3、信息; 4、通道; 5、解码; 6、接受者; 7、反馈; (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三)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1、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 2、住处沟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 3、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沟通的种类

按目的分类:工具式的沟通满足需要的沟通 按组织层次的沟通:个人与个人的沟通;个人与团体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按组织系统分类: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效率的比较 1、单各沟通比双向沟通快。 2、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在双向沟通中,接受信息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比较有信心,知道自己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4、在双向沟通中,传达信息的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因为随时会受到住处接受者的批语或挑剔; 5、双向沟通容易受到干扰,并缺乏条理性。 按是否经中间环节: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按语言沟通的形式分类: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三、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一)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1、语义上的障碍 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 6、信息过量的影响 (二)改善沟通的方法 1、重视双向沟通 2、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3、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三)良好沟通的十诫 1、沟通前先澄清概念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题,专业的东西我又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我太在乎了吧。我记得最多的是《士兵突击》,还有些例子影片,还有SWOT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347真题

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应用心理学专硕347 真题回忆版及真题简析 题型:名词解释(5分/个)、简答题(15分/个)、论述题(30分/个) 框架:普心、人格、发展、临床、变态、社会、管理七个学科,其中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放在一起考,真题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50分,总分300分。 普通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反应时】;2.声音的心理维度;3.选择性注意4.;推论统计 二.简答题:1.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2.思维的定义和种类 简析: 14年普心部分真题有大部分调整,从11年至13年,每年普心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论述,而14年真题有大变化,名词解释从一个变为四个,没有论述题,增加一个简答题。其中11年简答是“视知觉组织原则主要有哪些”、12年简答是“简述视觉中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异同”今年14年简答“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多次强调视觉相关知识作为真题热点。 人格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根源特质;2.主题统觉测验;3.个人中心;4【.负强化】 二.简答题:1【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及作用】;2.场独立-场依存的性质和测量方法(重复考) 简析: 今年的“场独立-场依存”在11年出了名词解释,今年出简答题,笔记上就有标准的真题答案。回顾历年人格心理学部分的真题,其中精神分析流派年年考。 发展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守恒 二.简述题:【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简析: 14年的发展心理学部分真题较前三年来说除了名词解释比较偏外简答、论述算非常容易了,算是整个卷面里的送分题。但是在论述题答题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答题关键点需要答到位,30分的论述必须让卷面十分饱满,答题全面,所以这也要求大家在备考15年中一定要整理出一份全面的专业课笔记来。 临床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积极关注】;2.发展咨询;3.物质依赖;4.人格障碍 二.简答题:1.【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2.如何看待【心理异常】(名词解释压中) 简析: 很多考生对今年临床心理学的内容抱怨很大,因为前三年湖师大的真题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案例分析题,而今年该部分同普心一样反压题,调整了出题模式,这也反映了自命题高校的出题的不规律性。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精品★自考《学校心理学》学习笔记

★精品★自考《学校心理学》学习笔记 选择填空类 ★ ★ ★ ★学校心理学家的首要角色是:心理卫生的保健者 ★ ★ ★ ★学校心理学从其产生到发展,理论年中心一直在:美国 ★ 系统方法的出发点和首要特征是整体性 ★ ★学校心理学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学校心理学服务出现的准确时间是:1896年 ★ ★ ★ 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得到全国性承认的时间是:1969年 ★ ★ ★被认为是第一个拥有学校心理学家职位的心理学家是:格赛尔 ★ ★ ★ 被称为临床和学校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威特默 ★被称为1899年儿童研究运动之父的心理学家是:霍尔 ★ ★ ★ 按照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将之划分为:四个阶段 ★ 按照学校心理学发展历程,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期经历的年代是:1940-1969年 ★ 促进学校心理学事业发展的塞耶会议的召开时间是:1945年 ★ 学校心理学第一次以心理学家分会的形式达到全美性的统一组织1945年 ★ 美国开始颁发学校心理学家证书的时间是:1945年 ★ ★在危机期问题的讨论上,心理学家何林渥斯将青少年期描述为:心理断乳期霍尔将青少年期描述为疾风怒涛 ★ ★ ★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四系统观同伴群体属于儿童生态环境中的:微观系统 ★ 父母的职业特点属于儿童生态环境中的:外部系统 ★ ★ 儿童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意识形态是一种:宏观系统 ★ ★ 以下哪些课题属于学校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围: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青少年抽烟问题的研究,离异子女心理特点的研究 ★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包含:12个分测验 ★ ★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适用对象的年龄为:6-16岁 ★ 《中国比纳测验》适用的被试年龄为:2-18岁 ★ ★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共有多少张图案组成:60张 ★ 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是美国心理学会的:第16个分会 ★ 从心理过程障碍说的病理机制假设出发而设计的学习障碍干预方法是:神经系统功能训练 ★ ★ 以下哪种矫正模式对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神经系统功能训练模式 ★ 根据儿童是否知道如何表现某种技能,以及情绪唤醒反应的出现与否,可将社会技能问题划分为:四种类型 ★ ★一小学生上课扰乱课堂,教师将他带入隔壁的空房间,一人坐5分钟,然后再让他回到教室,这时教师使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是:暂停 ★有些孩子做家庭作业时,总要开电视、听听音响,摆摆小玩具,为了改变这种不良学习习惯,将电视音响玩具等从孩子做功课的房间搬走的方法是:排除 ★ ★ ★一小学生上课扰乱课堂,教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行为不予理睬,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以使他安静下来,这时教师使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是:消退 ★ 从测验的方式分,常见的心理测验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 ★ 智力测验及人格测验是按照哪类测验标准划分?测验功能 ★ ★下列哪种研究设计不属于发展性研究:时间序列研究 ★如果要对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施加干预研究,最尝试用的研究设计是:时间序列设计 ★ ★ ★在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常用到的准实验研究设计方式是:时间序列研究 ★ 学校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规定为:50分钟左右 ★ 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30分钟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很多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生活,在未接触之前,我们都似乎对其有着某些浅显的认知,然而,在深入接触之后,我们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然后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讲领导是如何管理员工的,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心理,或者说还包括了之前接触过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管理心理,我所知道的仅限于此。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领导心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组织管理心理,还涵盖了目标管理心理、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以及环境管理心理。我想,自己之所以对管理心理学有着简单的认识,是因为我对管理的内涵不够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呢?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管理是任务,管理是纪律,但管理也是人。”管理,看似单一的两个字,却有着巨大魅力,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首先,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是企业或组织,也就是我前面浅显的认识,它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是管理活动。其次,管理的客体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包括个体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也包括个体和组织对于时间、环境、信息等资源的管理,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等。 因此,朱永新写的《管理心理学》这本书给管理下了这样一个定

义: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由此可见,管理科学有包括两个子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和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及工作管理,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家庭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城市管理等等。 充分认识了管理的内涵之后,再转回头看一下管理心理学,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哪些内容是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又有很大的作用的呢?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看到定义,再结合之前对管理的定义,我们就很荣翻译理解管理心理学了,它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目标管理、人力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和信息管理。人力管理和时间管理之前老师都详细讲过,在这里,我想就自己涉猎未深的几点展开探讨,分别是目标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以及信息管理心理。 第一,目标管理心理。目标管理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科学方法,它是管理者以预先确定最优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并通过实施和评价等手段调动和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动。通俗来说,它也就是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设计、选择、确定和实现目标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管理呢?目标管理有何好处?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可行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3篇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3篇 只有在群体主义的组织中存在公开论辩的公共领域,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才不会被神话。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范文1: 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 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

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范逢春_ 管理心理学_ 重点笔记

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管理心理学 范逢春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 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 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 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 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 个体认知原理 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 个体意志原理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 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常见的错觉 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管理心理学》,让我学到不少的心理学知识,受益匪浅。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企业主体,是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互相联系的。2、联系性原则:人的心理现象与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贯彻发展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头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4、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其中,我觉得在《管理心理学》中,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而人与人的沟通有着很多特殊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因此,不管是面对上司或下属,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事情进展顺利。以上是我学了《管理心理学》以后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和心得。深深体会到管理心理学的博大性和必要性,以后将更加注意将管理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地学习理解,使之更好的为工作带来成功。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2): 总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玄奥的学问.这种想法主要源自于少年时代读书中的惊讶与崇拜,如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赵子龙将军的偃旗息鼓, 诸如此类的等等.经过简单初步的管理心理学学习,还是有一点收获,算是揭开了玄奥的表皮.关于管理心理学,我觉得它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与分析,说明和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能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自量,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中国古代就有.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行军打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要有绝对的纪律素质.所以自古以来军队都有从大至小的建制,都有系统的监督和执法人员.但汉飞将军李广带的部队就没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他的才气在他带兵的奇特方略上表现的格外突出.他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驻扎不按建制,各随其便;夜间不打更巡逻;大帐很少使用文书.军队的战斗力

组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之三:激励

激励 一、激励的内涵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心理学术语,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的意义。它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激励指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即通过某种方式使人的心理过程处于兴奋状态而促进行为水平的提高。狭义的激励则指的是一种刺激,意在给人一个刺激,使其产生某种心理因素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出现相应的行为表现。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 当个体受到某些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影响时,会对这些刺激变量产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并维持其兴奋状态。外部刺激可表现为外部环境中的推动力或吸引力,个体由于受到这些力量的作用并产生机体内部的自动力,从而引发动机,引起行为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1人的行为激励模式 一个人的行为在受到外界的推动或吸引下,并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吸收,产生出自动力,使个体的行为由消极、被动性变成积极主动性,将组织的目标要求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因而,自动力越大,行为就越强烈。而自动力的大小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外界的推动力和吸引力的强度;二是自身的因素。如修养、素质、心理品质等。所以,同样强度的推动力和吸引力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激发作用。也就说明组织的管理方式、措施等不可能对所有人起作用。 综上所述,激励是使人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领导管理者就是要尽全力使员工取得成功。员工的成功就是领导管理者的成功,而要使人成功,就必须使用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 二、激励的心理机制 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人的需要以及由需要而引发的动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由于受到某种刺激,一旦人的动机被引发出来,个体就会用积极的行动去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这是人的行为规律,是人的行为模式。 图2人的行为模式 需要、动机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没有需要、动机,行为就失去了动力而不复存在。可见,在管理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可以有两个途径:第一,是通过在管理中人为地提供一些刺激因素,使人受到刺激后产生需要,转化成动机而引发人的相应行为。

管理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2012年4月自考《管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一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 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为主。 第一节管理与心理 一、管理的概述 1、管理的概念 管理与人类劳动、群体活动、社会活动同步,是人类协作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方式。管理是组织与团体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解各类管理的概念。 2、管理对象 主要指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 3、管理的职能 管理者应该做什么? 总职能: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传统职能以及信息、决策、激励、研究与发展、变革与创新等现代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具体职能: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 「例题」关于管理的职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两类 B管理的传统职能包括了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发展与创新 C激励,指从指挥职能独立出来的,激发动机与调动下属和员工积极性的职能 D组织,指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则与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的过程 答案:B

解析:说法均正确,B答案中管理的传统职能不包含激励和发展与创新,这两者是现代职能的范畴 4、管理的目的 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5、实现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客观与心理规律 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二、心理的概述 心理学、心理过程、个性(人格)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方面。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动态的反映过程。个性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三、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1、人本管理与人的心理 人本管理涉及以下内容:(1)管理应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与人的生命、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质量为出发点;(2)管理应强调弘扬人性、给人以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健康与和谐生存、发展的权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作用;(3)管理要提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与体现人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4)管理要实现人员、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并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改善与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地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 2、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研究对象特点:(1)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结构系统;(2)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编号: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 X公司

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学科与心理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以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为主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心理学对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更为突出。下面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学习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我而言,选择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无论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是在未来要加入社会,开始工作后,管理心理学都是应用最广泛,对我最有帮助的一门科目。“在21世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心理学可以应用在我对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方面,更能帮助我更好的与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相处。同时,当我们身处某一个团体时,管理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团队成员进行管理,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使团队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一、如何做好团体工作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想办法激发动机,强化动机,运用动机的机能,影响职工行为。把组织目标变成每个职工自己的需要,把企业的利益与满足职工个人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职工积极地、自觉地努力工作。这就是激励在团体工作中的功能。 激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大一时我加入了某院科协秘书部,我在这一年里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协在安排干事工作时没有能够统筹安排好各个人的具体工作,一有事情就是谁有空谁去做。结果每次做事的都是那几个人,有些人总是没空,但所有人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而且在下一任部长的人员选择上,它过早地透露出了倾向,导致其他成员消极怠工,甚至辞职。在下学期就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退出了,造成人员缺乏,很多工作都无法及时完成。该院科协没有重视激励的作用,更没能充分利用激励的功能,导致日常工作的不顺利。然而怎样正确运用激励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个企业管理的案例。 日本富士xerox公司从1988年就开始实施”关于事业风险投资与挑战者的纲领计划”。如果公司员工的新事业构思被公司采纳,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