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

合集下载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敦煌壁画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其敦煌石窟现存五万平方米壁画,是寺院壁画同类题材保存相对完整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一起来看看吧!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

飞天或称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

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为例,从构图和色彩上来讨论其装饰艺术性。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装饰”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8―19世纪,泛指艺术修饰,稍后才出现了“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词汇。

据英国百科全书介绍,装饰是指各种能够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应,即视觉上的音乐效果。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随处可见漫天翩翩起舞的飞天。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其中飞天的形象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制作手法和风格特征。

由于其中蕴含的宗教内容,使飞天构图装饰性的形式多样,并出现了很多的突破。

就形式风格而言,飞天的构图形式主要有四种:即装饰性构图、动与静的节奏性构图,主观透视构图和满而有序的构图。

首先,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装饰性构图,使事物有序而又自由地安排在同一画面上。

它无视绘画真实性再现的表现手法,按照表现意图的支配,在一幅画面中任意移动视点,让画的内容按构思的需要在时空关系上自由的切换,从而扩大了画面的表现空间。

在构图上建立了一种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视觉感受的构图形式。

其次,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正是将客观自然主观化,主观意识理想化,打破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

构图中均衡的构图倾向于动感,对称的构图倾向于静感;对称形式中的旋转与转换式倾向于动感,其他对称形式倾向于静感,在色彩方面对比强烈的倾向于动感,对比含蓄的倾向于静感。

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

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

壁画是集宗教、文化、艺术、科技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它们是用画笔记录的历史,是当时诸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社会现象的反映。

敦煌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在内容上可分为经变画、故事画、尊像画、神怪画、史迹画、供养人画和装饰画等,它所描绘的是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之间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愿望,安抚人们的心灵。

因此,敦煌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非常不同的特征。

从艺术风格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各窟中,佛像的造型感情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线条勾勒精细,且注重晕染,色彩上多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

北周时期的风格有了进一步发展,原来的西域味道逐渐减淡,中原风格逐渐显现。

敦煌壁画最让人惊叹的是飞天系列,飞天,虽然不是敦煌独有的艺术形象,但却是敦煌最美的艺术形象。

婀娜多姿的飞天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典型的形象。

飞天身体修长,姿态优美,衣裙飘拂,飞翔于天际。

他们自由飞行于天空,姿态优美。

不过,“飞天”一词并不是佛教术语,只是现代学者描绘天人飞翔的概念。

在《全唐文》一书中也可以看到天人的记载,“山神献果,还栖承露亡台;天女持香,即绕飞花之阁”① 这些古籍中记载的“飞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文/李婷婷(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敦煌莫高窟前言我国人工开凿的石窟群之多,可以说是世界之最。

平常人们所说的敦煌石窟,其实是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之总称。

其中,莫高窟开凿最早(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其修建延续时间最长(自前秦始,至元朝连续修凿,历时千年),规模也是最大,内容最丰富。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石窟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的处所。

这些石窟中除了众多的佛像外,还有大量的壁画,敦煌的塑像与壁画艺术见证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多元文化的交融,敦煌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壁上丹青 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赏析

壁上丹青 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赏析

敦煌市位于今甘肃省西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一带设置了四个郡,分别是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而敦煌郡位于最西端。

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这里成了中西方交流的重镇。

因此,诞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自印度传入犍陀罗地区,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边缘传入中国之后,作为西汉帝国西部门户的敦煌成为佛教传播的必经之地,造就了敦煌石窟与佛教艺术的兴盛。

敦煌石窟包括今天的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五个庙窟,因古代它们位于敦煌郡之内得名,其中以莫高窟内容最为丰富。

它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宕泉河畔,据唐代文献和莫高窟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叫乐僔的高僧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对它的开凿绵延了一千多年未曾间断。

莫高窟有洞窟735个,泥质彩绘塑像24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1)。

莫高窟的第285窟开凿于西魏时期,后经历代重修。

在洞窟北壁有两处榜题发愿文,其中显示的题记年代分别是“大代大魏大统四年”和“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也就是公元538年和公元539年,为研究洞窟开凿的时间提供了宝贵信息,这也是目前莫高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题记。

根据题记时间来看,这时东阳王元荣是河西走廊一带的管理者。

元荣是河南洛阳人,北魏时期的宗室大臣,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玄孙,城门校尉元腾的儿子。

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任职瓜州刺史(今敦煌)期间,对莫高窟的营建活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莫高窟第285号洞窟应该是元荣开凿的功德窟(图2、图3)。

1924年,有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莫高窟,壁上丹青 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赏析洛阳博物馆宣教部 郑雅妹图1 莫高窟他就是兰登·华尔纳。

当时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已经散落各地,于是华尔纳将目光瞄准了莫高窟的壁画,他决定用壁画剥离和文物搬迁的方法进行文物盗掘。

为达到目的,华尔纳将涂有黏合剂的胶片敷在壁画表层,以低劣而原始的方式剥离了莫高窟多个洞窟中的壁画。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与历史价值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与历史价值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与历史价值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石窟群以其丰富多样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

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艺术风格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首先,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其最为重要的艺术珍品之一。

这些壁画以其精美的细节和鲜艳的色彩而著称。

其中最著名的是《佛教图像》系列,这些壁画描绘了佛陀的生平和佛教教义。

通过这些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还描绘了历史事件、宫廷生活和民间故事等各种主题,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

其次,敦煌莫高窟的雕塑也是其宝贵的艺术遗产之一。

这些雕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卢舍那大佛,这座高达33米的巨型石刻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石雕佛像之一。

这座雕像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雕刻技术的高超,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佛教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除了壁画和雕塑,敦煌莫高窟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艺术品。

例如,那些保存完好的唐代经卷和文物,这些文物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丝绸和宝石,这些宝贵的材料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繁荣和财富。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些艺术品记录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研究这些艺术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也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和技巧,对后来的艺术家和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启发和影响。

因此,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

由于年代久远和环境恶劣,这些艺术品正在逐渐受到破坏和损失。

此外,由于旅游开发和商业化的压力,这些艺术品也面临着被盗窃和非法交易的风险。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它的壁画艺术博大精深,而闻名于世。

去敦煌莫高窟,可以领略到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壁画以不同的题材和图案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学、建筑、艺术、历史等等。

这些壁画艺术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也是一次极其珍贵的文化之旅,可以领略到千年前的文化精髓。

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壁画,从精美的佛教壁画,到古老的藏传佛教壁画,乃至于当时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不仅如此,还可以参观莫高窟的藏传佛教建筑,比如莫高窟的大殿、小殿、大雄宝殿等等,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反映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是一种很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们以创新的形式、鲜明的内容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当时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它们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还可以参观当时佛教文化的各种文物和古迹,比如大殿、小殿、大雄宝殿等等,这些文物和古迹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之,去敦煌莫高窟,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千年前的文化之美,可以认识到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可以了解到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感受到当时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也可以体验到当时佛教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因此,去敦煌莫高窟,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文化之旅。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2.3.鼎盛时期

从初唐到晚唐(618~907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 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 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 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了。
2.3-1唐代前期的飞天
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 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 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 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 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 致的。 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特点的飞 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中的双飞天和 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
2.3-2唐代后期的飞天
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 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 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神态上已由 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在中唐第 158窟西壁大型《涅槃经 变》图上方的几身飞天。
2.4.衰落时期
2.2-1西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 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 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 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 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 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 天。其代表作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 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2.2-2中原式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 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 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 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 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 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 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5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伎乐飞天和两身 裸体飞天。

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壁画记录了丰富多样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几个代表性的故事,介绍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历史和意义。

第一幅壁画承载着一个宗教故事。

画面上描绘着一个菩萨的故事,菩萨是佛教中的仁慈者,代表着智慧和慈悲。

这幅壁画展现了菩萨降生为普通人的场景,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但是他的家人都感到无比的喜悦。

这个故事讲述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善良和宽容的品德是无价之宝。

这幅壁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色彩,向观者传达了宽容和善良的价值观。

第二幅壁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画面展现了一个宫廷场景,描绘了古代皇帝和他的家人生活的细节。

这幅壁画通过华丽的颜色和精细的细节,向观者展示了古代皇室的辉煌。

我们可以看到宫廷宴会、宝座、服饰等元素,了解到古代皇帝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这幅壁画带给我们的是对古代历史的追溯和了解,为了保留历史记忆,壁画在敦煌莫高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三幅壁画展示了一个传说故事。

画面描述了一只神秘的鸟类,这只鸟拥有美丽的羽毛和神奇的力量。

传说中,这只鸟能治愈疾病、带来好运和幸福。

这幅壁画通过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细腻的细节,向观者呈现了神秘的传说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美好和神奇的憧憬是普遍的,并且这些传说和神话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敦煌莫高窟壁画记录了这些故事,为后人提供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最后一幅壁画是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作品。

画面展示了壮美的山脉、奔流的河流以及各种野生动物。

这幅壁画通过绘制出自然界的美丽,向观者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同时,这幅壁画也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巧。

他们通过绘画捕捉自然的细微之处,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幅壁画提醒着我们保护环境和珍视大自然的重要性。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故事丰富多样,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这些绘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信仰、历史、传说和自然观。

敦煌壁画临摹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敦煌壁画临摹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敦煌壁画临摹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敦煌石窟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中国艺术,它历经千余年,十多个朝代。

从初始的开创,发展到鼎盛,最终又走向衰落,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它向我们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形式。

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传承发扬敦煌艺术,首先,要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详细了解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其次应认真研究敦煌壁画中的构图、造型、线条等绘画语言;再次,壁画中的用色、材料也是深入研究的重点,如何在临摹中产生出壁画原有的肌理效果,如何运用现代材料来临摹壁画,文章主要就这些壁画临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构图色彩线条典雅一、敦煌石窟历史文化背景简述位于中国大西北的敦煌,地处茫茫的戈壁沙漠。

敦煌石窟群是以莫高窟为主体的古敦煌郡境内的所有石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莫高窟。

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坐西向东,与三危山隔宕泉河而东西相望。

洞窟密布于山崖之上,窟群南北长约1600米。

关于莫高窟的由来,唐武周圣历元年李克让修《莫高窟佛碑龛》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仗锡林野,行山至此,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下缺五字)造窟一龛。

次有法良禅师,从东界此,又于僧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

”这就是被学者们称之为的“乐僔法良发其宗”,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其第一洞窟开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光阴。

从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清各个朝代都有开凿。

计十六国7窟,北魏、西魏21窟,宋15窟,西夏17窟,元9窟,清2窟,还有6窟朝代不明确。

存有壁画4500多平方米,彩塑2415尊,由此成为历史上,世界上最丰富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壁画历经千余年,十多个朝代。

从初始的开创,发展到鼎盛,最终又走向衰落,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它向我们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