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对《训诂学》这门课的理解

对《训诂学》这门课的理解

对《训诂学》这门课的理解
《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汉语字词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难懂字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词义、用法、发音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汉语语言和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词义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文献中,很多字词的词义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通过训诂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解释。

例如,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翠竹”,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青翠的竹子”,但在古代却有“绿色的竹子”之意。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

用法也是训诂学的重点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很多字词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通过训诂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解释。

例如,“尔”在古代汉语中是“你”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通过训诂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发音也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很多字词的发音也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通过训诂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解释。

例如,“兔”在古代汉语中的发音为“tù”,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发音为“tù”。

通过训诂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中的发音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训诂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词义、用法、发音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汉语语言和文化。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篇•方法展示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

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

“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

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

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

”“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郭氏还引证了古书中训“保”为“恃”的书证达八条之多,从而使训“保”为“恃”的结论不仅于文甚确,而且于古有证。

三、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注释的错误中学课本的注释,一般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可以依据课下注释来讲解,但是,课本的编者也难免有疏漏,教材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就要到了。

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徐汇职业高级中学全朝庆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高、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始终将字、词教学确立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并且从低段到高段,对每单元和每篇古文的字、词训练作了严格的规定,将字、词教学的要求加以具体的量化了。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字、词教学,也完全可以依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

但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如果仅仅依照课文的注释,或者单凭类似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则是很难胜任的。

因为语文教师传授的知识常常要超出课文里的内容,教学生懂得所以然,自己首先要懂得之所以然。

再说,在课文中的随文释义的注解,多数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解释而不是那样解释的道理,好像是一地的散沙,不仅要一颗颗地拾起来,还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加以综合、归纳、提高和研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现在,笔者就从五个方面,从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中筛选出若干例证,加以说明。

第一,课文中的某些注释虽无大错,但推敲起来总觉得有些勉强,这时,利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课文中的词语的确切意义。

例一:《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注释说:“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臧、否、善、恶,这里是动词。

”⑴“臧否”,解作“评论(人物)好坏”,初看似乎可通。

因为“臧否”这个词语,本身就有品评优劣的意思。

可是训诂讲究“为传注”,虽是同一个词语,可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指归,不可强以一律。

综观《出师表》这几句话,是诸葛亮劝刘禅对内外之臣要执法如一,而“论其刑赏”,要出于公正,实在没有“评论(人物)好坏”的意思。

“陟罚臧否”,是说对“为忠善者”要奖,对“作奸犯科者”要惩。

“臧”、“陟”义同,犹说奖赏;“否”、“罚”义同,犹说惩恶。

所以,“臧否”,这里是指“奖惩”而已。

例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申华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0期训诂学是一门古老传统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训诂学不仅对于我们辨析词义,继承文化遗产有重要的作用。

即使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教师掌握一定的训诂学基础知识,对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训诂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对于一些有待商榷的释义也可以利用训诂学的知识,解开教师与学生心中的疑惑。

提高教学的质量。

洪诚说:“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词一句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运用,只是有的运用正确,有的运用错误罢了。

”因此对于书本上的一些注释我们不能一味的偏信。

应该怀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是严谨教学严谨的基本精神。

在中学课本上有些文中的注释还有待商榷。

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注释说:“夺,强取。

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这条注释未妥,上官大夫再坏,也还不至于到公然动手强行抢夺的地步,“夺”,除“夺取”之义外,古代还有“更改”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中“不夺其时”,即勿改易其农时的意思。

《论语·子罕》中“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说三军的帅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气不能变。

凡此“夺”皆解为改易、变更的意思。

“与”是说答应、同意。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后想更改它,屈原不同意。

又如《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注释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意志。

“夺”也是改的意思。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要弄懂这些名篇,自然也离不开训诂。

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

“亭午”为什么注释为“正午”?“夜分”又为什么是“夜半”?古音中,“亭”与“正”音相近,都是耕部音,二字声近韵同,所以,“亭”可以表示“正”的意思。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关于训诂学在中学语文中的运用,好多学者甚至是大家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写了很多文章。

但是,大部分文章都是用来发现并纠正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错误。

然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学,把训诂学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严密的考证。

利用2014年寒假的一段时间,本人通过仔细阅读苏教版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去本地中学听课并与其教师交流,从教材、老师和学生这三个方面,对怎样把训诂学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教材的不足黄季刚先生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而这其中又主要包括两大块,那就是以今语解释古语,以通言解释方言。

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就是用今语解释古语,并且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的解释,可以说,训诂与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可是,教材的编订虽说是有专家编订,但专家也有主观性,况且各个地方各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希望教材越来越完美,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它完美,我看了苏教版初中七八年级的教材,发现对中学生来说,在利用注释学习文言文时未免会有这样的问题:(一)注释过于笼统。

注释过于笼统应该是这套教材文言文中的最大问题,它有时候注解一个词;但有时候,直接注释一个短语,例如七年级下册课文《两小儿辩日》注释“东向:到东方游历”;有时候甚至直接注释一个句子,例如七年级上册《迢迢牵牛星》注释“纤纤擢素手:伸出细长洁白的手。

擢,拔取,抽出,这里是从袖子中伸出来的意思”。

注释笼统,学生也只是笼统的接受一个意思,并不能真真正正的了解单个词的意思,也不能了解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而这些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如若不然就会导致学生掌握文言文越来越困难,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今后文言文的学习。

(二)当注不注,注也不懂。

训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训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训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内容提要:训诂的用途可以分为创新的训诂和应用的训诂,而在应用的训诂中有可以分为用与古籍整理、辞书编篆和用于语文教学三种。

当然了这只是训诂应用的一个方面而已。

在其他方面应用也是很广泛的,如在法学、军事、中医、货币、饮食等等这些领域与训诂的引用功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来看看训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训诂、字词、句子、翻译、其他训诂的定义是表述古代汉语的形、音、义关系,具体地说,训诂就是主要对语言(包括古语和方言)作的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①从训诂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训诂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用我们看的懂的语言去解释古代的语言,也就是“释古今之异言”(晋,郭璞。

《尔雅·释诂·注》)那么通过对训诂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解读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及一些古文献。

在这么多年的语文课上,我们已经碰到了很多的古代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涉及到对古文的教学和学习。

于是面对古文教学和学习,对古人用词,要仔细分析,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概括,进行比较,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

我们有时就要应用到一些训诂常识了,否则就会很难读懂古文,或是在理解上会产生错误。

因此训诂的应用对语文教学的进程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下面就通过列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这个问题。

1、对古文字词的理解上的作用。

语文是人类进行思维与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进行学习和从事工作的工具。

在语文课上对于讲解字词的解释和正确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就会出现一些字或词的滥用和乱用。

现在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了许多词语滥用、乱用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不了解有些字词的正确解释,从而导致了词语的滥用、乱用。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妨碍了我们语文学习的推广工作,也不利于我们互相个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词语的规范应用,下面取一些日常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训诂学

训诂学

浅谈训诂学的作用F21214057 王闵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据此训诂学就有了以下的几个作用。

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词义,它跟讲授中学文言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不仅可以帮助准确解释古书的词义,还有利于帮助取舍进行决断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帮助弥补注本的不足。

帮助纠正误注。

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指导古籍整理。

古籍整理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训诂知识,训诂与校勘、校勘是校读古籍的先决条件。

对于训诂与标点的关系,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

训诂与翻译近代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

翻译古文亦然。

三、指导辞书编纂,有利于参照体例,吸收成果,引用方法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

掌握了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懂得了训诂的条例和方法,可以发现和纠正字典辞书在释义上的个别失误。

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

训诂学是研究字、词义的学问,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辞书编纂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使辞书不致将应列的义项漏略掉;已经漏略掉的,还可以在重新订时加以补充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币点落实字词句知识,遵循孟子“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课文,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由于大部分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词汇意义发展变化很人,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文占文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运用训诂学知识利办法,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就此可以推断出其中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则是运用最普遍也是最实际的意义,中学文言文教学要落实字词句知识,遵循孟子“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课文,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由于部分人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词汇意义发展变化很人,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运用训诂学知识利办法,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何娟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10期摘要: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

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训诂学;中学语文;文言文;字词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

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

“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

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

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

”“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一
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它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必须运用的一
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几乎
一切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学科有需要它作为工具来解读古书。为了继承传统优
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
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虽然训诂学是一门理论比较高深而又专门化的学问,但是它又是以语言实践
为依托的,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问。它通过各种语言实践为我们
正确理解语言、解释各种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我们能够运用到
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高中新教材中文言文入选的篇目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比旧版本更胜
一筹。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方面下的功夫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就总体而言,课文
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
可贵的贡献。但是出于校对或其他原因,语文文言文课本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
误,还需要加以补正,使其尽善尽美。因此,作为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
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
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这
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训诂学知识。本文就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的意义试做分析。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表义单位,是构成语言、表达意义的基础,只有把词义弄
清楚,才有可能理解古文的内容,而训诂学恰恰是围绕着解释词语这个最为核心
的内容。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
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此言可见,词义
是否明确对于读懂古书、理解文意是极其重要的。如《史记·鸿门宴》(苏教版
必修三):“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其中“生”字,如果按照“生
熟”的“生”来解释,似乎情理不合,这只能运用训诂学知识来解决了。《论语·乡
党》曰:“君赐生,必畜之。”邢昺疏:“君赐生必畜之者,谓君赐以牲之未杀者,
必畜养之,以待祭祀之用也。”邢昺以“牲”训“生”,可见“牲”、“生 两字是
可以通用的,而“牲”字,《说文》:“牲,牛完全也》”因此,我们判定“生彘肩”
就是一个没有加工过的完整的猪肘,因此下文接着说“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上,拔剑切而啖之。”不然的话,何谈拔剑切而啖之,这样,我们就证明了“牲”、
“生”两字是通假字,也可以理解原文的真正意思。所以,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训诂学:
1、可以帮助准确发现和纠正已有注释的谬误

高中语文苏教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课本注
“通‘授’”。
常见选本也都作此解释。《说文》:“受,相付也。”而《集韵》引《说文》,
下有“一曰:承也”四字。王筠据以增之,曰:“手部:‘承,受也。’”按《广
雅·释诂三》:“受,得也。”与承义相近。《管子·海王》:“釜十五,吾受而
官,出之以百。”房注:“受,取也。”皆与“相付”之解相反。王筠韪取得之
义,而非“相付”之解,云:“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
‘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既然“受”通“授”,为什么下文
“授之书而习其句逗者”之“授”却不作“受”?可见其中必有说法。据张文斌
《辨疑》说,“受业”当作“授业”,这个“受”既不是“授”的通假字,也不
是“授”的古今字,而可能是后人传写或刊刻错误造成的。求学曰“受业”,教
学曰“授业”,早在先秦两汉就已经泾渭分明。《孟子·告子下》:“愿留而受
业于门。”《史记·孟荀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受业”皆为求学。此外,
甲骨文只有“受”,没有“授”。“受”只表“接受”之意,后来字义演变,“受”
有给予、接受双重含义。“给予”义是另造的,即“授”字。
再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此言得之’
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如果把“得”解释为“适
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为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
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
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
翻译为“说中”“说出”等。
2、可以帮助准确解释文选中当注未注之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
遮面。”“抱”字课本未注,但这里并非“抱着”的意思。《广韵》“皓韵”:“簿
浩切,抱,持也。”《集韵》“皓韵”:“簿皓切,怀也。”乃常言。《说文》:
“抱”,释为“引取也”。琵琶女若是真的将琵琶抱在怀里,是遮不住脸的。黄
灵庚以为“抱”是“把”的通假字,“把”是“举”“拿”的意思。唐诗中二字
大多通用。《全唐诗》中“抱”字用作“把”字或“把”字用作“抱”字的例子
不少,如罗邺《镜》:“如今老去愁无限,抱向闲窗却怕明。”周贺《寄海宁李
明府》:“把疏寻书义,澄心得狱情。”萧统《陶渊明传》载:陶渊明曾在九月
九日重阳节,“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把”即“抱”也。
同为《琵琶行(并序)》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句,句中
的“暂”字课本也没有注释。《说文·犬部》:“默,犬暂逐人也。”《穴部》: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可知“暂”有“碎然”、“突然”之义。“暂逐人”
即突然追逐人,使人猝不及防。《史记·李将军列传》:“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是说突然跳上胡儿马。可知白居易诗中的“声暂歇”,也
应是声音突然停止的意思。而“银瓶乍破水浆进”一句紧承“凝绝不通声暂歇”,
描摹声音突然停止后又突然爆发,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的效果。下文“今夜闻君琵
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课本注:“暂,忽然,一下子。”就很准确。
3、规范教学术语
在各类文言文教材中,对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解释一般都有固定的术
语,如通假字常用“某字通某字”;异体字常用“某字同某字”;古今字则常用
“某字后来某”。但在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这些术语用得却十分混
乱。
古代汉字数量还很少,常常用一个字形来表示多个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
发展,这种“兼职”情况对书面交际越来越不利,人们就又造了一些相应的新的字
形,去分担旧字形的部分词义。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字,可见,今字的意义只是属
于古字其中的某一义项,而不是今字承担了古字所有的义项。对于古今字的注释,
教材中大多地方都用了“同”或“通”这一术语,显然是错误的。下面就以具体实例
具体分析。
(1)高中语文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共,通‘供’。”
二者应为古今字关系。“共”的本义为两手同举一重物,供给义是在“共”
这一意义上的引申。但是“供”只是“共”的后起字,因为“共”还有“供”所
不具有的义项,二者不能判为通假字关系。
(2)《鸿门宴》:“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注:“内通‘纳’。”
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应该判为古今字更为合理。“内”《说文》:“内,入
也,从口,自外而入也。”桂馥《义证》:“凡自外入为内,所入之处亦为内。
今人分去、入声,而入声之内以纳为之。”可见“内”的本义是纳入、进入。使
人才贤士进入家门,就可引申为收容、接纳之意;与“外”相对又有“内部”的
意义。由于“内”承担的义项很多,而且表示接收、接纳的意义不是太明确,于
是后人在“内”左边加上一个“糸”部,用以承担“内”的接收、接纳之义,使
它的表义功能更加明确,并且也区别了其他的义项。《说文·糸部》解释为“纳,
内也。”因而说“内”是“纳”的本字,“内”和“纳”判为古今字更为准确。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对前世遗产,尚有如此求实作风,
更何况我们呢?以务实的态度,看待课本的文言文注释,在训诂学方面多下功夫,
增加积累,提高能力,能够使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
化遗产。博采众长,不断吸取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中学教学质量,也是中学语
文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总之,训诂学为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以说它是语
文教学的有力武器之一,我们在教学过程应该努力挖掘这一文化宝库,继承和发
展汉语的优秀传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尤其是古汉语的教学水平,让这
一文化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