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

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
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

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

摘要

形貌及尺寸规整可控的纳米晶体的合成是目前十分引人注目的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制备合成中的形貌调控及其功能化是这些纳米材料能够得到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者们希望在纳米晶的任一阶段均能实现控制并在期望的阶段停止,从而得到尺寸、形态、结构及组成确定的纳米晶体。

本文对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纳米材料的分类和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纳米技术应用状况作了介绍,并基于晶核的生成、晶核进化为晶种以及晶种生长为晶体三个阶段,论述了各种在纳米材料的合成过程中,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如何调控晶体形貌。探索纳米粒子的调控合成对于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纳米材料,晶核,晶种,形貌控制

目录

1 前言 (1)

2 纳米材料的简介 (1)

2.1 纳米材料的概念 (1)

2.2 纳米材料的研究历史 (2)

2.3 纳米材料的分类 (2)

2.4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4)

2.4.1 量子尺寸效应 (4)

2.4.2 表面效应 (4)

2.4.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5)

2.4.4 小尺寸效应 (5)

2.4.5 介电限域效应 (5)

2.5 纳米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6)

2.5.1 物理特性 (6)

2.5.2 化学特性 (8)

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9)

3.1 物理方法 (9)

3.1.1 气体蒸发法 (9)

3.1.2 真空冷凝法 (9)

3.1.3 物理粉碎法 (9)

3.1.4 机械球磨法 (9)

3.1.5 溅射法 (10)

3.2 化学方法 (10)

3.2.1 气相反应法 (10)

3.2.2 沉淀法 (10)

3.2.3 水热反应法 (11)

3.2.4 溶胶-凝胶法 (11)

3.2.5 微乳液法 (11)

3.2.6 醇盐分解法 (12)

3.2.7 喷雾热解法 (12)

3.2.8 化学还原法 (12)

4 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 (13)

4.1 纳米材料形貌研究的意义及进展 (13)

4.2 纳米材料形貌控制主要机理 (13)

4.3纳米粒子合成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13)

4.3.1 成核阶段的控制 (14)

4.3.2 生长阶段的控制 (16)

4.3.3 熟化过程的控制 (17)

4.4纳米粒子合成的热力学过程分析 (18)

5 生长环境相对晶体生长形貌的影响 (19)

5.1 溶液过饱和度的影响 (19)

5.2 溶液pH值的影响 (20)

5.3 温度的影响 (21)

5.4 杂质的影响 (21)

6 结论及展望 (22)

参考文献 (23)

1 前言

纳米技术作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技术,将会像20世纪70年代微米技术在世纪交的信息革命中起的关键作用一样,给人类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工业革命。近年来,纳米技术正向各个学科领域全面渗透,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广,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1,2]。纳米技术与传统学科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学科包括有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物理学和化学、纳米力学和纳米测量学等学科。这些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潜力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纪将会是一个纳米技术的世纪。这个由纳米技术主导的世纪会在不久的将来带给人类新的信息时代、新的生命科学时代、新的医学时代、新的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时代。目前,纳米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正在我国兴起,为使我国在这场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中能够赶上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潮流,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正不断涉入纳米技术的不同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

纳米微观形貌的研究一直是当今材料研究领域的热门,获得具有规准、均一的纳米晶使其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光学性能、磁学性能并能满足实际技术应用一直是材料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3]。同时通过研究形貌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作为一个模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量子效应的演变规律。从90年代末至今,科技工作者们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来制备尺寸可控、单分散好纳米晶,研究纳米微观形貌的演变、控制演变过程、研究相关成核生长机理也相继开展起来。

2 纳米材料的简介

2.1 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nm)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10-9m),约是三、四个原子排列起来的宽度。纳米材料是指物质的粒径至少有一维在1~100 nm之间,且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纳米材料(NSM)的概念最初是在80年代初期由德国学者Gleiter教授提出来的[4,5],事实上,早在10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利用燃烧的蜡烛形成

的烟雾制成碳黑,作为墨的原料或着色染料,科学家们将其誉为最早的纳米材料。1861年,随着胶体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开始对1~100 nm的粒子系统进行研究,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化学家们并没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尺寸范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崭新层次,而仅仅是从化学角度作为宏观体系的中间环节进行研究。1900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上,正式宣布纳米材料科学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4]。

2.2 纳米材料的研究历史

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80年代中期在实验室合成了纳米块体材料,至今己有近30年的历史,但真正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从研究的内涵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

探索用各种手段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合成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能。这一阶段研究的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

利用纳米材料己挖掘出来的奇特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设计纳米复合材料。通常采用纳米粒子与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与常规块体复合。

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

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和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基本包括纳米阵列体系、介孔组装体系、薄膜嵌镶体系。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纳米丝、纳米管、纳米微孔等。

2.3 纳米材料的分类

纳米材料按其结构可以分为四类:具有原子簇和原子束结构的称为零维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具有纤维结构的称为一维纳米材料(如纳米棒);具有层状结构的称为二维纳米材料(如纳米片),以及各种形式的复合材料。按化学组分可分为纳米金属、纳米陶瓷、纳米玻璃、纳米高分子和纳米复合材料。按材料的物理性能可将纳米材料分为纳

米半导体、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超导材料、纳米热电材料等。按应用可分为纳米电子材料、纳米光电子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敏感材料、纳米储能材料等[4]。

在大多数情况下,粒子是理想的单晶,然而在粒子尺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一般为几十纳米),在同一个粒子内,常发现存在各种缺陷(如孪晶界、层错、位错),甚至还观察到不同的亚稳相共存。当粒子尺寸减小时,在几纳米范围内存在不同组分的亚稳相,甚至存在非晶态。即使在理想单晶的情况下,超微粒子也表现与大块样品不同的结构特点。

(1)粒子具有所谓壳层结构。由于表面原子数目约占50%,表面层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一表面层内,原子排列既无长程序,又无短程序。人们称它为非晶层,组织变质层或残留应力层。可以认为,粒子表面层的实际状态更接近气态。

(2)粒子表面原子活性大,易于吸附气体分子,形成吸附层。反过来,吸附层的存在也会影响表面层的结构。

(3)在粒子内部,存在结晶完好、周期排列的原子,内部的结构也和大块样品的晶体结构略有不同。

图2.1 不同纳米金属粒子的形貌图

近年来,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进步,可以合成各种形貌的纳米材料(如图2.1所示),上面一行的颗粒为单晶体,第二行是由孪晶组成的颗粒,最后一行是壳核结构的颗粒。

2.4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2.4.1 量子尺寸效应

各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特定的光谱线,如钠原子具有黄色的光谱线。原子模型与量子力学已用能级的概念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由无数的原子构成固体时,单独原子的能级就并合成能带,由于电子数目很多,能带中能级的间距很小,因此可以看作是连续的,从能带理论出发成功地解释了大块金属、半导体、绝缘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介于原子、分子与大块固体之间的超微颗粒而言,大块材料中连续的能带将分裂为分立的能级;能级间的间距随颗粒尺寸减小而增大。当热能、电场能或者磁场能比平均的能级间距还小时,就会呈现一系列与宏观物体截然不同的反常特性,称之为量子尺寸效应(Quantum size effect)[6-7]。

2.4.2 表面效应

纳米材料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有极高的表面原子分布,对于金属簇的堆积和增大方式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假设簇按照与块状金属一样的(立方ccp 或六方hcp)规律堆积,这种堆积方式使体系的自由能最小。即一个中心原子被12个外层原子包围,形成13原子簇M13,为一层簇,然后层层增加,分别可形成2层、3层以及更多层的簇,各层簇的原子总数Mn 与层数(n)有关,为10n2+2 个,这就是幻数簇,如图2.2所示[8]。

图2.2 幻数簇Mn(fcc 堆积)

由于金属的纳米尺寸带来的以上这些特殊性质,近年来引起了物理、化学和材料学家对大簇研究的极大兴趣。例如,在纳米分子器件、胶体金属催化剂、超细陶瓷材料、掺杂金属簇的玻璃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9]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在催化领域,金属簇的优越性表现在它们的高比表面积,而且表面金属原子的电荷分布、配位能力和几何构型对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金属簇催化剂可能表现出特殊的催化性

能,这为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开辟了道路。另外,对结构确定的小金属簇和大簇在催化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各种光谱测定,观测其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也有利于对金属催化反应机理的认识。

2.4.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宏观物理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同样具有隧道效应这些均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的研究对基础研究及实用都有重要的意义。它限定了磁带、磁盘进行信息存储的时间极限。量子隧道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将会是未来微电子器件的基础,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细微化时,必须要考虑这些量子效应[10]。

2.4.4 小尺寸效应

当物质的体积减小时,将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发生变化,而只有那些与体积密切相关的性质发生变化,如半导体电子自由程变小,磁体的磁区变小等;另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为纳米材料是由有限个原子或分子组成,改变了原来由无数个原子或分子组成的集体属性。当纳米材料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或更小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磁性、内压、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催化性及熔点等与普通晶粒相比都有很大变化,这就是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11]。这种特异效应为纳米材料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新领域,例如,随着纳米材料粒径的变小,其熔点不断降低,烧结温度也显著下降,从而为粉末冶金工业提供了新工艺:利用等离子共振频移随晶粒尺寸变化的性质,可通过改变晶粒尺寸来控制吸收边的位移,从而制造出具有一定频宽的微波吸收纳米材料,可用于电磁波屏蔽、隐形飞机等等。

2.4.5 介电限域效应

介电限域效应是指纳米粒子分散在异质介质中由于界面引起的体系介电效应增强的现象。这种效应主要来源于粒子表面和内部局域场的增强。当介质的折射率比粒子的折射率相差很多时产生了折射率边界,导致粒子表面和内部的场强比入射场强明显增加。这种局域场的增强称为介电限域[12]。

2.5 纳米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2.5.1 物理特性

纳米粒子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表面能和表面张力随粒径的下降急剧增加,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以及介电限域效应等导致纳米粒子的热、磁、光、敏感特性和表面稳定性等不同于常规粒子,这就使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5.1.1 热学性能

纳米粒子的熔点、开始烧结温度和晶化温度均比常规粉体的低得多。由于颗粒小,纳米粒子的表面能高、比表面原子数多,这些表面原子近邻配位不全,活性大以及体积远小于大块材料的纳米粒子熔化时所需增加的内能小得多,这就使得纳米粒子熔点急剧下降。所谓烧结温度是指把粉末先用高压压制成形,然后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使这些粉末互相结合成块,密度接近常规材料的最低加热温度。纳米粒子尺寸小,表面能高,压制成块材后的界面具有高能量,在烧结中高的界面能成为原子运动的驱动力,有利于界面中的孔洞收缩,空位团的湮没,因此,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就能达到致密化的目的,即烧结温度降低。例如,金的常规熔点为1064℃,当颗粒尺寸减小到10 nm尺寸时,则降低27℃,2 nm尺寸时的熔点仅为327℃左右。银的常规熔点为670℃,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100℃。因此,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结,此时元件的基片不必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塑料。采用超细银粉浆料,可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既省料又具高质量。例如,在钨颗粒中附加0.1%~0.5%重量比的超微镍颗粒后,可使烧结温度从3000℃降低到1200℃~1300℃,以致可在较低的温度下烧制成大功率半导体管的基片。

2.5.1.2 磁学性能

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使得它具有常规粗晶粒材料所不具备的磁特性。纳米粒子尺寸小到一定临界值时进入超顺磁状态,这是因为在小尺寸下,当各向异性能减小到与热运动能可相比拟时,磁化方向就不再固定在一个易磁化方

向,易磁化方向作无规律的变化,结果导致超顺磁性的出现。不同种类的纳米磁性粒子显现超顺磁的临界尺寸是不相同的。

2.5.1.3 光学性能

纳米粒子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尺寸与物理的特征量相差不多。例如,当纳米粒子的粒径与超导相干波长、玻尔半径以及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时,小颗粒的量子尺寸效应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大的比表面使处于表面态的原子、电子与处于小颗粒内部的原子、电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别,这种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对纳米粒子的光学特性有很大影响,甚至使纳米粒子具有同质的大块物体所不具备的新的光学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宽频带强吸收。纳米粒子对可见光的反射率极低(如铂纳米粒子的反射率1%)吸收率强,使得纳米级时的各种金属纳米粒子几乎都呈黑色。纳米粒子大的比表面导致了平均配位数下降,不饱和键和悬空键增多,导致了纳米粒子红外吸收带的宽化。许多纳米粒子对紫外光有强吸收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半导体性质,即在紫外光照射下,电子被激发由价带向导带跃迁引起的紫外光吸收。

②蓝移现象。与大块材料相比,纳米粒子的吸收带普遍存在“蓝移”现象,即吸收带向短波移动。这是因为已被电子占据分子轨道能级之间的宽度(能隙)随颗粒直径减小而增加所至。在一些情况下,粒径减小至纳米级时,可以观察到光吸收带相对粗晶材料呈现“红移”现象。

③量子限域效应。半导体纳米粒子的粒径小于激子玻尔半径时,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受小粒径的限制,局限在很小的范围,空穴很容易与它形成激子,引起电子和空穴波函数的重叠,这就很容易产生激子吸收带。

④纳米粒子的发光。当纳米粒子的尺寸小到一定值时可在一定波长的光激发下发光。

⑤纳米粒子分散物系的光学性质。纳米粒子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分散物系(溶胶),纳米粒子在这里又称作胶体粒子或分散相。由于在溶胶中胶体的高分散性和不均匀性使得分散物系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例如丁达尔效应。

2.5.1.4 纳米粒子悬浮液和动力学性质

①布朗运动。纳米粒子形成溶胶时会产生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②扩散。扩散现象是在有浓度差时,由于粒子热运动(布朗运动)而引起的物质迁移现象。粒子愈大,热运动速度愈小,扩散系数愈小。

③沉降和沉降平衡。如果粒子比重大于液体,因重力作用悬浮在流体中的粒子下降,但对于分散度高的物系,因布朗运动引起扩散作用与沉降方向相反,故扩散成为阻碍沉降的因素。粒子愈小,这种作用愈显著,当沉降速度与扩散速度相等时,物系达到平衡状态,即沉降平衡。

2.5.1.5 纳米粒子传感性质

由于纳米粒子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表面活性,及表面活性能与气氛性气体相互作用强等原因,纳米粒子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如光、温、气氛、湿度等,因此可用作各种传感器,如温度、气体、光、湿度等传感器。

2.5.1.6 光催化性能

光催化是纳米半导体独特性能之一。这种纳米材料在光的照射下,通过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促进有机物的合成或使有机物降解的过程称为光催化。

2.5.2 化学特性

纳米粒子的化学特性主要表现在其高效率的催化及选择性方面。纳米粒子由于尺寸小,表面所占的体积百分数大,表面的键态和电子态与颗粒内部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导致表面的活性位置增加,这就使它具备了作为催化剂的基本条件[13]。最近,关于纳米粒子表面形态的研究指出,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光滑程度变差,形成了凸凹不平的原子台阶,这就增加了化学反应的接触面。有人预计超微粒子催化剂在二十一世纪很可能成为催化反应的主要角色。尽管纳米级的催化剂还主要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在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它的应用前途方兴未艾。

催化剂的作用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反应速度,增加反应效率;二是决定反应路径,有优良的选择性;三是降低反应温度。纳米粒子作为催化剂必须满足上述的条件。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在纳米粒子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己取得一些结果,显示了纳米

粒子催化剂的优越性。以粒径小于300 nm 的Ni 和Cu-Zn 合金的超细粒子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催化剂,可使有机物氢化的效率是传统镍催化剂的10倍;超细Pt 粉、Pd 粉是高效的氢化催化剂。超细的Fe,Ni与γ-Fe2O3混合轻烧结体可以代替贵金属而作为汽车尾气净化剂;超细Ag粉,可以作为乙烯氧化的催化剂;Au超微粒子固载在Fe2O3、Co3O4、NiO中,在70℃时就具有较高的催化氧化活性。目前,关于纳米粒子的催化剂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为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主要以贵金属为主,如Pt、Rh、Au、Ag、Pd,非贵金属还有Ni、Fe、Co等。第二种以氧化物为载体把粒径1~10 nm的金属粒子分散到这种多孔的衬底上,衬底的种类很多,有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钦、沸石等。第三种是碳化钨、γ-Al2O3、γ-Fe2O3等纳米粒聚合体或者是分散于载体上。

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3.1 物理方法

3.1.1 气体蒸发法

在容器中导入低压的氩或氦等惰性气体,通过发热体加热使金属熔化、蒸发,蒸发的金属原子和气体分子碰撞,使金属原子凝聚而形成纳米颗粒。通过对蒸发温度、气体种类和压力控制颗粒大小的控制,一般制得颗粒的粒径为10 nm左右。蒸发源可用感应加热,电阻加热,对高熔点物质可用激光、等离子体、电弧和电子束加热。

3.1.2 真空冷凝法

用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粒子体,然后骤冷。其特点是纯度高、结晶组织好、粒度可控,但技术设备要求高。

3.1.3 物理粉碎法

通过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等方法得到纳米粒子[14]。其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产品纯度低,颗粒分布不均匀。

3.1.4 机械球磨法

机械球磨法制备纳米材料是一无外部热能供给的球磨过程,也是一个由大晶粒变为小晶粒的过程。用这种方法除可制备单质金属纳米材料外,还可以通过颗粒间的固相反应直接合成化合物。在纳米结构形成机理的研究中,认为球磨过程是一个颗粒循环剪切球变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晶格缺陷不断在大晶粒的颗粒内部大量产生,从而导致颗粒晶界的重新组合。球磨法除用于纳米晶纯金属的制备外,还可用于制备纳米金属间化合物,随着球磨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在Fe–B,Ti-Si,Ni-Si,V-C,W-C,Si-C,Pd-Si,Ni-Mo,Nb-Al,Ni-Zr等十多个合金系中用高能球磨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晶粒尺度的纳米金属间化合物。此外,还可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级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

3.1.5 溅射法

此方法的原理是在惰性气氛或活性气氛下在阳极板和阴极蒸发材料间加上几百伏的直流电压,使之产生辉光放电,放电中的离子撞击在阴极的蒸发材料靶上,靶材的原子就会由表面蒸发出来,蒸发原子被惰性气体冷却凝结或与活性气体反应而形成超细粉。该方法可以制备高熔点金属超细粉,也可制备化合物超细粉,若将蒸发材料靶做成几种元素(金属或化合物)的组合,还可制备复合材料的超细粉。此方法最大优点是粒径分布很窄,粒度整齐。

3.2 化学方法

3.2.1 气相反应法

气相反应法是通过金属蒸气或化合物气相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纳米粉末的方法,其特点是:(1)原料金属化合物具有挥发性,提纯较容易,生成物纯度高,不需要粉碎;(2) 气相中物质浓度小,生成粉末的凝聚较少;(3)控制生成条件,容易制得粒径分布窄,粒径小的微粒;(4)气氛容易控制,除氧化物外,用液相法直接合成困难的金属、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均可合成[15]。

3.2.2 沉淀法

沉淀法是在原料溶液中添加适当的沉淀剂,使得原料溶液中的阳离子形成各种形式

的沉淀物,然后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加热分解等工艺过程而得到纳米粉[16]。沉淀法由可分为直接沉淀法、共沉淀法和均匀沉淀法。直接沉淀法就是使溶液中的某一种金属阳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沉淀物,其优点是容易制取高纯度的氧化物纳米粉。如果原料溶液中有多种成分阳离子,因它们以均相存在于溶液中,所以经沉淀反应后,就可得到各种成分均一的沉淀,它是制备含有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纳米粉的重要方法。目前,共沉淀法已被广泛用于制备钙钛矿型材料、尖晶石型材料、敏感材料、铁氧体及荧光材料的纳米粉。均匀沉淀法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的释放出来,加入溶液中的沉淀剂不立刻与沉淀组分发生发应,而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沉淀剂在整个溶液缓慢生成。向盐溶液中直接加沉淀剂,易造成沉淀剂的局部浓度过高,使沉淀中夹杂其他杂质。采用均匀沉淀法,只要控制好生成沉淀剂的速度,就可避免浓度不均匀现象,把过饱和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从而控制离子的生长速率,获得粒度均匀、致密、便于洗涤、纯度高的纳米粒子。

3.2.3 水热反应法

水热反应法是指在高温高压的水溶液中进行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在高温高压的水溶液中,许多化合物表现出与常温下不同的性质。如溶解度增大,离子活度增加,化合物晶体结构易转型等。水热反应正是利用了化合物在高温高压水溶液中特殊性质,制备纳米粉末。该方法制得的产品纯度高,分散性好,晶型好且尺寸大小可控。

3.2.4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粉末的基本原理是:将醇盐或金属的无机盐水解,然后将溶质聚合凝胶化,再将凝胶干燥,焙烧,最后得到纳米粉末。此法制得的产品纯度高,颗粒均一且细,过程易控制,凝胶颗粒自身的烧结温度低,但凝胶颗粒之间烧结性差,块状材料烧结性不好,干燥时收缩大。

3.2.5 微乳液法

微乳液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纳米微粒的有效方法[17]。微乳液是指热力学稳定分散而互不相溶的液体组成的宏观上均匀而微观上不均匀的液体混合物。微乳液

中,微小的“水波”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单分子层界面所包围而形成微乳颗粒,其大小可控制在几及几十纳米之间。通常是将两种反应物分别溶于组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微乳液中,然后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两种反应物通过物质交换而彼此遭遇,产生反应。然后使纳米微粉与微乳液分离。再以有机溶剂除去附着在表面的油和表面活性剂。最后经干燥处理,即可得到纳米微粒的固体样品。该法得到的产物粒径小,分布均匀,易于实现高纯化,粒子的单分散和界面性好。

3.2.6 醇盐分解法

醇盐分解法是利用醇盐能溶于有机溶剂并可能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沉淀的特性,制备超细材料的一种方法。此法主要包括金属醇盐的合成。醇盐的混合和加水分解等步骤。该法最大的特点是从溶液中直接分离所需的高纯度纳米粉末。醇盐水解法制取的纳米粒子粒度比其他方法制取的细,粒径为0.05μm, 而水热合成法为0.1μm,草酸盐共沉淀法为0.5μm,沉淀混合法为0.5~1μm。此法的优点是纳米粉末颗粒分布均匀,性能优异,纯度高,形状易控制。缺点是价格较高,金属有机物制备困难,合成周期长。

3.2.7 喷雾热解法

喷雾热解就是将含所需正离子的某种盐类的溶液喷成雾状,送入加热至设定温度的反应室内,通过反应,生成微细的粉末颗粒[18]。此法综合了气相法和液相法的优点:(1)可以很方便地制备多种组元的复合粉料,且不同组元在粉粒中的分布非常均匀;(2)颗粒形状好;(3)无论成分多么复杂,从溶液到粉末都是一步完成。

3.2.8化学还原法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金属胶体和簇的还原剂有许多种,如H2、CO2、柠檬酸及其钠盐、硼氢化物、硅氢化物、金属钠等,可将金属盐或有机金属络合物前体中的金属离子还原为零价态,随后金属原子再聚集成簇。胶体和簇的大小及其粒径分布与制备条件有关,例如金属前体的种类、温度、溶剂、还原剂的还原能力以及保护剂的保护能力等都会影响最终得到的胶体的状态。

4 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

4.1 纳米材料形貌研究的意义及进展

纳米粒子由于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由其制成的新型材料在催化、发光、磁性、半导体及精细陶瓷材料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当前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不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而且与粒子的结构和形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当二氧化钛粒子的粒径为200 nm时,对可见光的散射率最大,遮盖力最强,可广泛地用于高档油漆、油墨颜料;而当其粒径减小到10-60 nm 时,则具有透明性和强的紫外吸收能力,可用于高档化妆品、透明涂料等。此外,纳米粒子形貌的不同也会影响其性能,进而影响其用途。例如:长条状的氧化锌晶粒做橡胶添加剂;颗粒状的氧化锌用于涂料;片状的氧化锌由于具有优异的紫外屏蔽性能而被用于化妆品等[19]。目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器件的高度集成和微小化也对材料的尺寸和形貌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充分发挥材料的本征性质,而且还需要通过对无机材料的尺寸和形貌控制对其性质进行裁剪和调整[20]。只有实现对纳米材料的形貌的有效控制,才有可能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微电子器件等高科技领域中[21]。所以在纳米粒子的基础研究中,有关纳米粒子的形貌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何根据不同用途,寻找简单的方法,控制反应条件,合成颗粒尺寸、形貌可控的纳米粉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纳米材料形貌控制主要机理

对分子前驱体进行动力学控制引起的晶体各向异性生长是合成纳米材料高级形状的有效方法。决定纳米材料形状的三个主要因素为:(l)表面能和选择吸附,(2)种晶相的选取,(3)生长体系的热力学或动力学控制。

纳米材料的最终形状是生长动力学和热力学之间的平衡。在较高的温度和低单体浓度下,热力学生长机制有利于纳米晶的各向同性生长。在高单体和前驱体浓度下,动力学过程有利于沿某一特定方向的各向异性生长机制。

4.3纳米粒子合成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要实现对于纳米晶的结构、尺寸、形貌、维度、均一性的控制,必须首先对于纳米晶的形成过程有清晰的了解。结合液相胶体成核生长理论和晶体生长理论来分析纳米晶合成中的动力学过程,从胶体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纳米晶的生长都会经历成核、生长两个过程[22](图4.1),其中成核所需的过饱和度较生长所需更高。生长基元扩散到晶核的表面,发生沉积而后生长。从液相化学反应形成胶体颗粒的过程来看,一般起始物溶解度相对较高,首先形成澄清透明的溶液。改变条件推动化学反应进行,使难溶的生成物出现,过饱和度上升,出现形成固相的推动力。反应达到一定程度,过饱和度突破成核所需临界值,难溶物结晶析出,成核阶段完成。之后溶液保持较低过饱和度,是纳米晶生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一生长阶段中,某一区域局部的过饱和度再次突破成核所需临界值,会再次成核。两次或多次成核造成胶体颗粒生长时间不一致,会导致产品粒度差异变大。这一成核-生长过程完毕后的“熟化”过程(Ostwald ripening)是一个大颗粒“吃”小颗粒的过程,它对于最终产物的形貌、尺寸和性质亦有着显著的影响。

图4.1 纳米晶生长图表

首先快速均相成核从而致单体浓度过饱和;晶粒聚集生长,单体浓度降低;在成核、生长阶段,通过控制晶相参数可最终决定纳米晶的尺寸和形貌[23]。

4.3.1 成核阶段的控制

对于最终产物维度、尺寸和形貌的控制,各种调控方式依颗粒种类、尺寸形貌等结构的要求不同而变化,并且可以在合成的各个阶段实现。对于纳米晶粒的生长而言,成

核过程对于获得单分散纳米颗粒是关键。一般说来,成核过程可分为三类:均相成核、异相成核和二次成核。在此,仅以不需固相界面的简单均相成核为例,阐述其如何聚集溶质分子进而产生生长核心。

均相成核是指在一个体系内各个地方成核的几率均相等(理想、统计平均的宏观看法)。实际上,处在母相与新相平衡条件下的任何瞬间,由于热起伏(或涨落),体系的某些局部区域总有偏离平衡态的密度起伏。这时,原始态的原子或分子可能一时聚集起来成为新相的原子集团(称为晶核),另一瞬间,这些原子集团又拆散,恢复成原始态的状态。如果体系处于过饱和或过冷的亚稳态,则这种起伏过程的总趋势是:促使旧相向新相过渡,形成的晶核有可能稳定存在,从而成为生长的核心[24,25]。

因此,要想大量制备尺寸均一的纳米颗粒,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爆发的方式成核,使成核和生长两个阶段得以分离,统一的生长过程可以造就尺寸大致相同的纳米颗粒。为此需要降低成核所需克服的能量,使成核相对容易,增加成核数量,同时在纳米颗粒成核之后迅速使反应物消耗殆尽或改变外部条件终止反应,这样颗粒自然无法长大。

根据晶体成核理论,对于球形晶核而言,

式(4-1) 其中,总自由能变化ΔG包括新相形成时产生的新界面和新体积的自由能之和。V 为原子集团的体积,r为晶核的半径,k B为玻尔兹曼常数,S为饱和度,而γ为每一单位表面积的表面自由能。当S>1 时,ΔG在晶核成核半径r*处有一正极值(如图4.2所示),

式(4-2) 这一最大的自由能正是成核的活化能。当原子集团尺寸一旦大于成核半径时,其自由能便会降低并逐渐生长成稳定晶核,最后形成纳米晶粒。晶核临界半径r*可由dΔG/d r = 0决定。

图4.2 表面自由能ΔG 在晶核成核半径r*处有一正极值[24]

对于一定值S,所有满足r > r*的晶核将会生长,而所有r < r*的晶核将会溶解。从以上等式可推出,如果要促进成核,减小成核半径r*,可通过提高反应的饱和度,或者减小表面能γ来实现。提高饱和度可由改变温度来实现,而固液界面的张力可以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来改变。实验结果也证实这些都是有效的制备尺度均一,半径较小,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高质量晶核的方式。

在实际晶体生长系统中,经常会有不均匀的部位存在,通常可发生非均相成核。所谓非均相成核,它与均相成核的不同点在于:均匀成核时,晶核在母相区域内各处的成核几率是相同的,而且需要克服相当大的表面能位垒,即需要相当大的过冷度才能成核。而非均相成核,则是由于母相内已经存在某种不均匀性,例如悬浮的异质颗粒、基片、容器壁或坑洞等。这些不均匀性有效地降低成核时的表面能位垒,使得成核有利,核便会优先在这些不均匀性的位置成核。这些有效地降低成核位垒的物质,能促进成核作用,故称这些物质为成核催化剂。

4.3.2 生长阶段的控制

使用极高活性的反应物,在瞬间完成成核,之后进行同样的生长过程-这不是每个反应体系都可以获得的。而且反应物活性极高往往会带来原料的制备不易、成本上升、储存和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等等。为此,要在温和条件下得到完美的纳米晶体,就需要改进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特性及相关应用

纳米材料的研究属于一种微观上的研究,纳米是一个十分小的尺度,而一些物质在纳米级别这个尺度,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对此类特性进行研究、控制。那么,关于纳米材料的特性及相关应用有哪些呢?下面就来为大家例举介绍一下。 一、纳米材料的特性 当粒子的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将导致声、光、电、磁、热性能呈现新的特性。比方说:被广泛研究的II-VI族半导体硫化镉,其吸收带边界和发光光谱的峰的位置会随着晶粒尺寸减小而显著蓝移。按照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控制晶粒尺寸来获得不同能隙的硫化镉,这将大大丰富材料的研究内容和可望获得新的用途。我们知道物质的种类是有限的,微米和纳米的硫化镉都是由硫和镉元素组成的,但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可以获得带隙和发光性质不同的材料。也就是说,通过纳米技术获得了全新的材料。纳米颗粒往往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每克这种固体的比表面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这使得它们可作为高活性的吸附剂和催化剂,在氢气贮存、有机合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对纳米体材料,我们可以用“更轻、更高、更强”这六个字来概括。“更轻”是指借助于纳米材料和技术,我们可以制备体积更小性能不变甚至更好的器件,减小器件的体

积,使其更轻盈。如现在小型化了的计算机。“更高”是指纳米材料可望有着更高的光、电、磁、热性能。“更强”是指纳米材料有着更强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和韧性等),对纳米陶瓷来说,纳米化可望解决陶瓷的脆性问题,并可能表现出与金属等材料类似的塑性。 二、纳米材料的相关应用 1、纳米磁性材料 在实际中应用的纳米材料大多数都是人工制造的。纳米磁性材料具有十分特别的磁学性质,纳米粒子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和矫顽力很高的特性,用它制成的磁记录材料不仅音质、图像和信噪比好,而且记录密度比γ-Fe2O3高几十倍。超顺磁的强磁性纳米颗粒还可制成磁性液体,用于电声器件、阻尼器件、旋转密封及润滑和选矿等领域。 2、纳米陶瓷材料 传统的陶瓷材料中晶粒不易滑动,材料质脆,烧结温度高。纳米陶瓷的晶粒尺寸小,晶粒容易在其他晶粒上运动,因此,纳米陶瓷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高韧性以及良好的延展性,这些特性使纳米陶瓷材料可在常温或次高温下进行冷加工。如果在次高温下将纳米陶瓷颗粒加工成形,然后做表面退火处理,就可以使

纳米材料学教案

《纳米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 中文名称:纳米材料 英文名称:Nano-materials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时间:第5学期 总学时:32 总学分:2 二、课程简介(字数控制在250以内) 《纳米材料》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系统地讲授各类纳米材料的概念、制备方法、结构和性能特征以及表征技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对纳米科学和技术进行认知与了解,帮助他们掌握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从而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其科学视野,培养他们对纳米科技的学习兴趣。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 与相关课程的前后续关系。 预修课程(编号):高等数学B1(210102000913)、高等数学B2(210102000713)、物理化学A1(2)、物理化学A2(2),无机化学(A1)(2)、无机化学(A2)(2)。 并修课程(编号):无特别要求 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对纳米科学和技术进行认知与了解,帮助他们掌握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从而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其科学视野,培养他们对纳米科技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要求 掌握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对未来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循序渐进、少而精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着重讲述有关纳米材料的基本理论、理论知识的应用。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教学环节还包括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题,答疑、期末考试等。 五、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1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1纳米科技的基本内涵 1.2纳米科技的研究意义 1.3纳米材料的研究历史 1.4纳米材料的研究范畴 1.5纳米化的机遇与挑战 2、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2学时) 1、教学内容 2.1 小尺寸效应 2.2 表面效应 2.3 量子尺寸效应 2.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2.5 库仑堵塞与量子隧穿效应 2.6 介电限域效应 2.7 量子限域效应 2.8 应用实例 2、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及量子尺寸效应。难点: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第三章零维纳米结构单元(4学时) 1、教学内容 3.1 原子团簇

纳米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属于纳米技术中的一种,是一种很特殊的材料。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纳米材料指的就是这种尺度达到纳米单位的、具备特殊性能的材料。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包含以下几点: 1、纳米磁性材料 在实际中应用的纳米材料大多数都是人工制造的。纳米磁性材料具有十分特别的磁学性质,纳米粒子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和矫顽力很高的特性,用它制成的磁记录材料不仅音质、图像和信噪比好,而且记录密度比γ-Fe2O3高几十倍。超顺磁的强磁性纳米颗粒还可制成磁性液体,用于电声器件、阻尼器件、旋转密封及润滑和选矿等领域。 2、纳米陶瓷材料 传统的陶瓷材料中晶粒不易滑动,材料质脆,烧结温度高。纳米陶瓷的晶粒尺寸小,晶粒容易在其他晶粒上运动,因此,纳米陶瓷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高韧性以及良好的延展性,这些特性使纳米陶瓷材料可在常温或次高温下进行冷加工。如果在次高温下将纳米陶瓷颗粒加工成形,然后做表面退火处理,就可以使纳米材料成为一种表面保持常规陶瓷材料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而内部仍具有纳

米材料的延展性的高性能陶瓷。 3、纳米传感器 纳米二氧化锆、氧化镍、二氧化钛等陶瓷对温度变化、红外线以及汽车尾气都十分敏感。因此,可以用它们制作温度传感器、红外线检测仪和汽车尾气检测仪,检测灵敏度比普通的同类陶瓷传感器高得多。 4、纳米倾斜功能材料 在航天用的氢氧发动机中,燃烧室的内表面需要耐高温,其外表面要与冷却剂接触。因此,内表面要用陶瓷制作,外表面则要用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制作。但块状陶瓷和金属很难结合在一起。如果制作时在金属和陶瓷之间使其成分逐渐地连续变化,让金属和陶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便能结合在一起形成倾斜功能材料,它的意思是其中的成分变化像一个倾斜的梯子。当用金属和陶瓷纳米颗粒按其含量逐渐变化的要求混合后烧结成形时,就能达到燃烧室内侧耐高温、外侧有良好导热性的要求。 5、纳米半导体材料 将硅、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性能。例如,纳米半导体中的量子隧道效应使某些半导体材料的电子输运反常、导电率降低,电导热系数也随颗粒尺寸的减小而下降,甚至出现负值。这些特性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光电器件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利用半导体纳米粒子可以制备出光电转化效率高的、即使在阴雨天也能正常工作的新型太阳能电池。由于纳米半导体粒子受光照射时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具有较强的还原和氧化能力,因而它能氧化有毒的无机物,降解大多数有机物,然后生成无毒、无味的二氧化碳、水等,所以,可以借助半导体纳米粒子利用太阳能

纳米材料-碳酸钙的形貌控制研究

纳米材料-碳酸钙的形貌控制研究 谷丽1*,魏凯娜1,闫皙1 1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70号,050018 *Email:gabb120@https://www.360docs.net/doc/c49743492.html, 摘要:碳酸钙广泛应用于建材、橡胶、塑料、造纸、涂料、油墨、医药等行业。不同行业对碳酸钙的晶形有不同的需求:生产油墨需立方形或球形;橡胶行业需针形或链状;电子、陶瓷行业需要高纯、微细、球形;造纸行业需要片状、纺锤状的碳酸钙。因而不同形态的碳酸钙制备技术的研究已成为许多国家竞相开发的热点。我课题组通过利用间歇鼓泡碳化法,通过改变工艺条件、添加晶形控制剂等方法成功制备了分散性好的纳米球形、立方、纺锤形的碳酸钙,并通过中试放大试验的改进,在工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成果,所得产品由日本日立公司S-4800型扫描电镜表征,如下图所示: 关键词:碳酸钙;形貌;控制 参考文献 [1] 曾蕾,贺全国,吴朝辉.表面改性及应用进展, 2009,39(4):1-6 [2] S. JAIN, H. GOOSSENS, F. PICCHIONI, et al. Polymer, 2005, 46(17): 6 666–6 681 Nanometer material-the research of calcium carbonate morphology Gu Li 1*, Wei 1, Yan 1, 1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phamarcut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hua East Road 70 , Shijiazhuang, 050018 Abstract: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different crystal morphology of calcium carbonate has become the hot field of many countries. Our research group through the use of intermittent bubbling carbonation method, changing the processing conditions, such as adding crystal-growing controlling agent , a good dispersion of nanometer spherical, cubic, spindle calcium carbonate have been prepared.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pilot test,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has achieved an ideal result. Fig.1 SEM image of spherical morphology Fig. 3SEM image of spindle morphology Fig. 2 SEM image of cubic morphology

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DOC)

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 1 概述 纳米材料是指材料的三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1-100 nm),或由纳米尺度结构单元构成的材料。随着纳米材料尺寸的降低,其表面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如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宏观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效应,从而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材料的尺度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质交界的过渡域,是介于微观原子或分子和宏观物质间的过渡亚稳态物质,它有着与传统固体材料显著不同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1],表现出奇异的光学、磁学、电学、力学和化学特性。 1.1 纳米材料的特性 1.1.1 量子尺寸效应 当粒子的尺寸下降到某一临界值时,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并且纳米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的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使得能隙变宽的现象,称为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当能级间距大于磁能、热能、静电能或超导态的凝聚能时,量子尺寸效应会导致纳米颗粒光、电、磁、热及超导电性能与宏观性能显著不同。量子尺寸效应是未来光电子、微电子器件的基础。 1.1.2 小尺寸效应 当纳米材料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外部物理量的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颗粒表面层附近的原子密度减小,从而导致其光、电、磁、声、热、力学等物质特性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如熔点降低;磁有序向磁无序态,超导相向正常相的转变;光吸收显著增加,并产生吸收峰的等离子共振频移;声子谱发生

改变等,这种现象称为小尺寸效应。纳米材料的这些小尺寸效应为实用技术开拓了新领域。 1.1.3 表面效应 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化而急剧增大后引起的材料性质上的变化。随着材料尺寸的减小,比表面积和表面原子所占的原子比例将会显著增加。例如,当颗粒的粒径为10 nm时,表面原子数为晶粒原子总数的20%,而当粒径为l nm时,表面原子百分数增大到99%。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这些原子易与其他原子相结合以降低表面能,故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能引起纳米粒子表面输运和构型的变化,也会引起电子能级和电子自旋构象的变化,从而对纳米材料的电学、光学、光化学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等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利用有机材料对纳米材料表面的修饰和改性,可以得到超亲水和超疏水等性能可调的纳米材料,可以广泛的应用于民用工业。 1.1.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物理中把微观粒子具有的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宏观量,如超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以及电荷等也具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而发生变化。故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对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的研究对基础及应用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与量子尺寸效应一起都将会是未来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基础。此外,纳米粒子还具有其它的一些特殊性质,如库伦阻塞与量子隧穿及介电限域效应等。 1.2 纳米材料特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2.1 电学性能 电学性能发生奇异的变化,是由于电子在纳米材料中的传输过程受到空间维度的约束而呈现出量子限域效应。纳米材料晶界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晶界部分

纳米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纳米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目录 一、纳米材料分析的特点 二、纳米材料的成分分析 三、纳米材料的结构分析 四、纳米材料的形貌分析 一、纳米材料分析的特点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诸如高比表面、高电导、高硬度、高磁化率等; 纳米科学和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上(0.1nm~100nm之间)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的高科技。 纳米科学大体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光学、纳米化学等领域。 纳米材料分析的意义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属于高技术领域,许多研究人员及相关人员对纳米材料还不是很熟悉,尤其是对如何分析和表征纳米材料,获得纳米材料的一些特征信息。 主要从纳米材料的成分分析,形貌分析,粒度分析,结构分析以及表面界面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检测分析。 通过纳米材料的研究案例来说明这些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在纳米材料表征上的具体应用。 二、纳米材料的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的重要性 ?纳米材料的光电声热磁等物理性能与组成纳米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具有密切关 系 ?TiO2纳米光催化剂掺杂C、N ?纳米发光材料中的杂质种类和浓度还可能对发光器件的性能产生影响据报;如通过 在ZnS中掺杂不同的离子可调节在可见区域的各种颜色。 ?因此确定纳米材料的元素组成测定纳米材料中杂质种类和浓度是纳米材料分析的 重要内容之一。 ●成分分析类型和范围 ?纳米材料成分分析按照分析对象和要求可以分为微量样品分析和痕量成分分 析两种类型; ?纳米材料的成分分析方法按照分析的目的不同又分为体相元素成分分析、表面 成分分析和微区成分分析等方法; ?为达此目的纳米材料成分分析按照分析手段不同又分为光谱分析、质谱分析、 能谱分析 ●纳米材料成分分析种类 ?光谱分析:主要包括火焰和电热原子吸收光谱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合成与形貌调控研究进展

[Review] https://www.360docs.net/doc/c49743492.html, doi:10.3866/PKU.WHXB 201209145 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 ) Acta Phys.-Chim.Sin.2012,28(10),2436-2446 October Received:August 30,2012;Revised:September 10,2012;Published on Web:September 14,2012.?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dsxu@https://www.360docs.net/doc/c49743492.html,;Tel:+86-10-62760360.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121091,21133001,61176004),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2007CB936201,2011CB808702),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lectro-optical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trol Laboratory,China (9140C150304110C1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21091,21133001,611760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2007CB936201,2011CB808702)和国家光电信息控制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9140C150304110C1502)资助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合成与形貌调控研究进展 焦淑红1 徐东升1,2,*许荔芬1张晓光2 (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100871; 2 光电信息控制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三河065201) 摘要: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因其丰富的形貌、独特的性能、广泛的应用成为材料合成领域研究的热点.调控金 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形貌对于调变其性能、拓展其应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电化学方法由于操作简单易控、方法灵活多变,因此成为调控金属氧化物形貌的常用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们在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合成与形貌调控方面已取得的研究结果;总结了不同金属氧化物在电化学过程中晶体生长机制和形貌调控的规律,为实现功能材料的定向合成奠定了基础.关键词: ZnO;金属氧化物;形貌调控;电沉积;纳米管;多级结构 中图分类号: O646 Recent Progress i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and Morphological Control of Metal Oxide Nanostructures JIAO Shu-Hong 1 XU Dong-Sheng 1,2,* XU Li-Fen 1 ZHANG Xiao-Guang 2 (1Beiji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olecular Sciences,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Structural Chemistry of Unstable and Stable Species,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P .R.China ;2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lectro-optical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trol Laboratory,Sanhe 065201,Hebei Province,P .R.China ) Abstract: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focus on the synthesis of metal oxide nanostructures because of their extensive structures,unique properties,and wide applications.The morphological control of metal oxide nanostructures is of interest for tuning their performance and expanding their range of applications.Electrochemical methods have become a common way of controlling the morphologies of metal oxides,owing to their simple operation,ease of control,and flexible modes.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overview of our research in the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and morphological control of metal oxide nanostructures.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crystal growth mechanism and the morphology control of different metal oxides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process,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orientation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Key Words:ZnO;Metal oxide;Morphological control; Electrodeposition; Nanotub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2436

纳米材料新进展及应用

纳米材料应用的新进展 来源:全球电源网 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四种贮氢合金材料:即稀土镧镍系、铁一钛系、镁系以及钒、铌、锆等多元素系合金材料。但它们全都是非纳米材料。最近几年世界各国在大力开发纳米贮氢电极材料,一系列纳米贮氢材料不断问世。它们的进展为更好利用氢能带来了福音。目前开发的主要材料系列有镁镍合金、碳纳米管和纳米铁钛合金。三种纳米材料的开发已经形成热潮。美洲和欧洲国家开发工作最集中的是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用的镁镍合金和碳纳米管,其次是燃料电池用的铁钛合金及碳纳米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开发纳米镁镍合金主要是针对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的应用,开发纳米铁钛合金及碳纳米管主要是针对燃料电池的应用。在开发金属氢化物储氢方面,过去的主要问题是贮氢量低,成本高及释氢温度高。现在在开发纳米储氢材料过程中这些问题仍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介绍目前科研人员针对上述问题开发纳米储氢材料方面的进展。1 镁镍合金开发继续升温镁系贮氢合金是最具开发前途的贮氢材料之一,所以目前开发最热的是镁镍合金。镁镍合金成本低,其贮氢质量高,若以CD ( H )代表合金贮氢的质量分数, 理论上纯镁的质量分数为7.6% ,而稀土LaNi5 的只有1.4% ,钛系TiFe 只为1.9%。这就是形成镁系合金开发热潮的原因。以前主要使用熔铸法和快速凝固法生产镁合金。能够体现出高技术的发展水平是现在的机械研磨技术。也就是先在600 C以上使镁与镍形成合金,经过检测确定是Mg2Ni合金以后,然后进行机械研磨。目前普遍用机械研磨法生产多元纳米贮氢合金、纳米复合贮氢合金。新型纳米镁镍合金同稀土系、钛系和锆系贮氢材料相比具有许多优点。镁系合金中最典型的是Mg2Ni 合金。其氢化物Mg2NiH4 合金贮氢量为3.6%。1.1 代换镁的金属呈增加趋势国内外制备传统镁系合金采取的措施是添加铝、铁、钴、铬、钒、锰、铜、钛及镧等元素来替换镁,使其形成多元镁镍合金。第二种是将 纯镁粉与低稳定性的贮氢合金复合。第三种是把镁系合金与别的合金混合制成复 合贮氢材料。最后就是将负极浸入铜、镍-硼或镍-磷等镀液里,使镀上一层金属膜,镀

金属铂纳米颗粒的形貌控制合成

金属铂纳米颗粒的形貌控制合成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etal Platinum Nanoparticles 【摘要】金属纳米颗粒的形貌控制合成是金属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倍受关注的难题。铂黑是化工领域重要的催化剂。铂纳米颗粒的催化性能优于铂黑,其性质与形貌、粒径和结构密切相关。近年来,铂纳米颗粒的形貌控制合成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所得到的多数铂纳米颗粒形貌不单一,大小不均匀。 为此,本论文采用多醇还原法制备形貌、粒径及二级结构可控的铂纳米颗粒,探索了不同反应条件对铂纳米颗粒形貌粒径的影响,并对纳米颗粒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晶种两步生长法制得具有链状二级结构的铂纳米颗粒。 以六水合氯铂酸为前驱体,以乙二醇和三缩四乙二醇为混合溶剂及还原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微波加热制备铂纳米晶种,然后在油浴中进一步生长成链状二级结构的铂纳米颗粒,并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粉末X-射线衍射(XR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对链状结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颗粒呈链状分布是由于PVP的支架剂功能。 采用微波辐照加热法,以六水合氯铂酸为前驱体,以乙二醇和三缩四乙二醇混合溶液为溶剂及还原剂,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协同稳定剂,在适量KOH存在下微波加热100秒,制备出“爆米花”状的铂纳米颗粒; 考察了反应参数对“爆米花”状的铂纳米颗粒控制合成的影响;以γ-Al2O3为载体,初步探讨了γ-Al2O3负载的“爆米花”状的铂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以氯铂酸钾(K2PtCl6)作为前驱体,利用PVP和CTAB作为形貌控制剂,以乙二醇作为溶剂及还原剂,在一定量NaNO3存在下制备出分布较均匀的自组装铂纳米颗粒。探讨了铂纳米颗粒自组装体的形成机理,认为PVP长链包围在CTAB的一端,形成链-球状软模板,将氯铂酸钾包围其中,当Pt(IV)被还原后因PVP链的桥联作用使得分散的铂纳米颗粒相互靠近,有序聚集成自组装体。 【Abstract】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etal nanop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metallic nanomaterials. Platinum black is an important catalyst for chemical industry. The catalytic property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platinum black, but its intrinsic propertie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its siz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In recent yeas, though the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has made a much progress, few of uniform platinum 。。。。 【关键词】铂;纳米颗粒;形貌;微波;自组装体;乙二醇;三缩四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透射电子显微镜; 【Key words】Platinum;Nanoparticles;Morphology;Microwave;Self-assembly;Ethylene glycol;Teraethylene glycol;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Polyvinylpyrrolidone;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网络出版投稿人】中南民族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1年S2期 【DOI】CNKI:CDMD:2.2009.226793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摘要:21世纪,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在科技领域将扮演重要角色。纳米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决定性技术之一。本文简要地概述了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及其在力学、磁学、电学、热学等方面的主要应用,并简单展望了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材料;功能;应用; 一、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所谓纳米材料是指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 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 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 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 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 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 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 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 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 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 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 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 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功研制出了室 温下的单电子晶体管。随着单电子晶体管研究的深入进展,已经成功研 制出由碳纳米管组成的逻辑电路。

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

纳米材料的表征及其催化效果评价方式纳米材料的表征主要目的是确定纳米材料的一些物理化学特性如形貌、尺寸、粒径、等电点、化学组成、晶型结构、禁带宽度和吸光特性等。 纳米材料催化效果评价方式主要是在光照(紫外、可见光、红外光或者太阳光)条件下纳米材料对一些污染物质(甲基橙、罗丹明B、亚甲基蓝和Cr6+等)的降解或者对一些物质的转化(用于选择性的合成过程)。评价指标为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物质的转化效率以及反应的一级动力学常数k的大小。

1 、结构表征 XRD,ED,FT-IR, Raman,DLS 2 、成份分析 AAS,ICP-AES,XPS,EDS 3 、形貌表征 TEM,SEM,AFM 4 、性质表征-光、电、磁、热、力等 … UV-Vis,PL,Photocurrent

1. TEM TEM为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为~,放大倍数为几万~百万倍,用于观察超微结构,即小于微米、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的结构。TEM是一种对纳米材料形貌、粒径和尺寸进行表征的常规仪器,一般纳米材料的文献中都会用到。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samples were studied by a Shimadzu SSX-550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system, and a JEOL JEM-2010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1]. 一般情况下,TEM还会装配High-Resolution T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EDX(能量弥散X射线谱)和SAED(选区电子衍射)。High-Resolution TEM用于观察纳米材料的晶面参数,推断出纳米材料的晶型;EDX一般用于分析样品里面含有的元素,以及元素所占的比率;SAED用于实现晶体样品的形貌特征与晶体学性质的原位分析。

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综述

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 摘要:本文对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纳米材料的分类和纳米技术应用状况作了介绍,并基于晶体生长的各个过程的方面的考虑, 综述了成分、结构和尺寸等几方面合成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重点论述了各种纳米材料的合成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影响。通过在无机纳米材料、改性天然高分子以及金属纳米材料等方面的合成制备过程中的形貌控制和表征来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晶核晶种形貌控制无机纳米材料 1.前言: 纳米技术作为2l 世纪的主导科学技术,将会像20世纪70年代微米技术在世纪交的信息革命中起的关键作用一样,给人类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工业革命。近年来,纳米技术正向各个学科领域全面渗透,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广,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1,2]。纳米技术与传统学科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学科包括有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物理学和化学、纳米力学和纳米测量学等学科。这些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潜力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1 世纪将会是一个纳米技术的世纪。这个由纳米技术主导的世纪会在不久的将来带给人类新的信息时代、新的生命科学时代、新的医学时代、新的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时代。目前,纳米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正在我国兴起,为使我国在这场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中能够赶上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潮流,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正不断涉入纳米技术的不同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 纳米微观形貌的研究一直是当今材料研究领域的热门,获得具有规准、均一的纳米晶使其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光学性能、磁学性能并能满足实际技术应用一直是材料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3]。同时通过研究形貌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作为一个模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量子效应的演变规律。从90年代末至今,科技工作者们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来制备尺寸可控、单分散好纳米晶,研究纳米微观形貌的演变、控制演变过程、研究相关成核生长机理也相继开展起来。

纳米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报告 课程名称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电气1241 姓名张伟 学号32 电气与信息学院 和谐勤奋求是创新

纳米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摘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特性及测试与表征。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分析和表征方法,可对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有效研究。 关键词:测试技术;表征方法;纳米材料 引言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及化学特性以及一系列新异的力、光、声、热、电、磁及催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国防、电子、化工、建材、医药、航空、能源、环境及日常生活用品中,具有重大的现实与潜在的高科技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是决定其性能和应用的关键因素,而要探讨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其在原子尺度和纳米尺度上进行表征。其重要的微观特征包括:晶粒尺寸及其分布和形貌、晶界及相界面的本质和形貌、晶体的完整性和晶间缺陷的性质、跨晶粒和跨晶界的成分分布、微晶及晶界中杂质的剖析等。如果是层状纳米结构,则要表征的重要特征还有:界面的厚度和凝聚力、跨面的成分分布、缺陷的性质等。总之,通过对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的研究,可为解释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纳米材料尺度的测量包括: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分散状况以及物相和晶体结构的测量;纳米线、纳米管的直径、长度以及端面结构的测量和纳米薄膜厚度、纳米尺度的多层膜的层厚度的测量等。适合纳米材料尺度测量与性能表征的仪器主要有:电子显微镜、场离子显微镜、扫描探测显微镜Χ光衍射仪和激光粒径仪等。 紫外和可见光谱是纳米材料谱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为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荧光光谱。吸收光谱主要用于监测胶体纳米微粒形成过程;发射光谱主要用于对纳米半导体发光性质的表征,荧光光谱则主要用来对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发光材料的荧光性质进行表征。红外和喇曼光谱的强度分别依赖于振动分子的偶极矩变化和极化率的变化,因而,可用于揭示纳米材料中的空位、间隙原子、位错、晶界和相界等方面的信息。纳米材料中的晶界结构比较复杂,与材料的成分、键合类型、制备方法、成型条件以及热处理过程等因素均有密切的关系。喇曼频移与物质分子的转动和振动能级有关,不同的物质产生不同的喇曼频移。喇曼频率特征可提供有价值的结构信息,利用喇曼光谱可以对纳米材料进行分子结构、键态特征分析和定性鉴定等。喇曼光谱具有灵敏度高、不破坏样品、方便快速等优点,是研究纳米材料,特别是低维纳米材料的首选方法。 目前对纳米微观结构的分析表征手段主要有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它包括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等。利用探针与样品的不同相互作用,在纳米级至原子级水平上研究物质表面的原子和分子的几何结构及与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用STM不仅可以观察到纳米材料表面的原子或电子结构,还可以观察表面存在的原子台阶、平台、坑、丘等结构缺陷。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用来观察位错、孪晶、晶界、位错网络等缺陷,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氧缺位的分布、原子的配位情况、运动过程以及电子密度的变化;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研究未成键电子数、悬挂键的类型、数量以及键的结构特征等。 测试技术的发展 纳米测试技术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新的纳米测量技术,建立新理论、新方法;二是对现有纳米测量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完善,使它们能适应纳米测量的需要;三是多种不同的纳米测量技术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使之能适应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需要。纳米测试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如何将测试技术与控制技术相融合,将探测、定位、测量、控制、信号处理等系统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系统,开发、设计、制造出实用新型的纳米测量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发展和纳米制备技术的进步,将需要更新的测试技术和手段来表征、评价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分散和团聚

纳米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高材131-陈枫

纳米材料课程论文 题目:纳米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班级: 131 学生姓名:陈枫学号: 2013121761 电子邮箱: 1272700922@https://www.360docs.net/doc/c49743492.html, 2015 年10 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对纳米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似乎纳米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并转化为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人类生活的方法面面也渗入纳米技术。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关键词:纳米材料应用实际生活 正文:什么是纳米材料呢?纳米材料广义上是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者由该尺度范围的物质为基本结构单元所构成的材料的总称,其具有异于普通材料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性能。[1] 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纳米科技时代。纳米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的重要作用,对社会生产、生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亦促进了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性飞跃。关于纳米技术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主要就是纳米材料的应用,其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也很普遍。 同样两件笔挺的西装,当用水或植物油倒在衣服表面时,其中的一件立刻出现了污渍,而另一件只留下几个细小的水珠,一抖,什么都没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办的纳米材料应用展示会上,纳米技术令观众大开眼界,这也标志着纳米技术正在一步步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中。莲花虽生长于池塘的淤泥中,但它露在水面上的莲花荷叶却出污泥而不染,美丽而洁净,它可说是运用自然的纳米科技来达成自我洁净的最佳实例。经过科学家的观察研究,在1990年代初终于揭开了荷叶叶面的奥妙。利用了莲花效应,用颗粒大小为20纳米左右的聚丙烯水分散液,浸轧,光照。使颗粒粘结在纤维表面上,形成凸凹不平的表面结构,成为双疏材料,即疏水又疏油。用油或水往这种布上倒,都不会浸湿,也不会玷污。我们用这种材料做成衣服,就会防水。如果用这种材料处理玻璃,做成表面凸凹不平的结构,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不会结雾,不会沾水。 所谓的纳米技术电池,就是在电池的制造过程中,采用纳米技术材料或者制造工艺,生产制造出具有特别高性能的电池产品。人们对电池的需求量愈来愈多,人们总是希望得到一种容量大、功率高、性能优、价格廉的电池。但是,由于客观实际的限制,在现实中的电池总是无法全面满足人们的要求。电池界的专家学者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电池性能的提高,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纳米级的物质被应用在电池的制造中,就会产生显著的特性。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可以显著的降低蓄电池的内阻,抑制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因为温度和电极极化等原因而导致的极板饨化,从而有效的提高电池的性能,使得蓄电池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更好、充放电效率更高、功率更大、电池更加容易均衡一致、低温性能限制改善。 采用纳米技术将无机阻燃剂微粒细化,使其粒径在纳米级范围,使微粒的大小和形态都更均匀,就能大大地减少阻燃剂的添加量,从而减轻对织物性能的影

物理在纳米材料测试表征中的应用讲解

物理在纳米材料测试表征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特性及一般的测试表征技术,主要从纳米材料的形貌分析,成分分析以及结构分析入手,介绍了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能谱分析等分析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纳米粒子结构和性能分析上的应用和进展。 关键词:纳米材料;测试技术;表征方法 Abstract: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testing of nano-materials was described. Depend on the morphology, component and structure of nano-materials, th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X-ray diffraction (XRD),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e (EDS) technology was presented. Furthe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ose technologies were described. Keyword: nano-materials; testing technology; characterization 0. 前言 分析科学是人类知识宝库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不仅是研究的对象,而且又是观察和探索世界特别是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1 ]。随着纳米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改进和发展新分析方法、新分析技术和新概念,提高其灵敏度、准确度和可靠性,从中提取更多信息,提高测试质量、效率和经济性[ 2 ]。纳米科学和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上(0. 1~100nm)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并且对这些特性加以利用的多学科的高科技。纳米科技是未来高技的基础,而适合纳米科技研究的仪器分析方法是纳米科技中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因此,纳米材料的分析和表征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 1. 纳米材料的形貌分析 1.1 形貌分析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